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065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陳捷先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卓宏祺zh_TW
dc.creator卓宏祺zh_TW
dc.date1988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6-05-04T09:26:18Z-
dc.date.available2016-05-04T09:26:18Z-
dc.date.issued2016-05-04T09:26:18Z-
dc.identifierB2002006018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065-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民族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r\n第一章 緒論………1\r\n第二章 臺灣番的界說及其早年之生活習俗………4\r\n第一節 番人名稱之由來及其先世源流………4\r\n第二節 番人之生活習俗………6\r\n第三章 清代臺灣理番政策形成之背景………27\r\n第一節 早期臺灣對外之關係及荷據時期之山地措施………27\r\n第二節 明鄭時期之理番事業………36\r\n第三節 清代番漢之間的互動關係及理番政策之建立………46\r\n第四章 清代臺灣理番政策………70\r\n第一節 行政制度………70\r\n第二節 隘防制度………75\r\n第三節 屯政制度………85\r\n第四節 文教制度………96\r\n第五節 租稅制度………99\r\n第五章 清代臺灣理番政策性質之轉變………110\r\n第一節 外力衝激下之臺灣情勢………110\r\n第二節 理番政策和國防安全………113\r\n第三節 清末臺灣理番政策之蛻變………117\r\n第六章 結論………127\r\n參考書目………130\r\n\r\n圖表目錄\r\n圖一 臺灣土著民族分佈圖………22\r\n圖二 宜蘭平埔族聚落分佈圖………23\r\n圖三 北部平埔族聚落分佈圖………24\r\n圖四 中部平埔族聚落分佈圖………25\r\n圖五 南部平埔族聚落分佈圖………26\r\n圖六 臺灣後山土著族分佈圖………125\r\n圖七 臺灣後山地名對照圖………126\r\n表一 臺灣各縣廳屬下界外未墾荒埔丈出概況表………89\r\n表二 臺灣南北路各屯屯丁分給埔地概況表………90\r\n表三 同上………91\r\n表四 臺灣開山撫番的方法表………114zh_TW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018en_US
dc.title清代台灣理番政策之研究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參考書目\r\n一、中文部分\r\n(一)檔案資料\r\n申報(同治朝),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七二年。\r\n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故宮博物院,民國六七年。\r\n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篇初集,臺銀,文叢二九五,民國六十年。\r\n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臺銀,文叢二四三,民國五七年。\r\n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銀,文叢一二五,民國五二年。\r\n清會典臺灣事例,臺銀,文叢二二六,民國五五年。\r\n道咸同光四朝奏議,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九年。\r\n臺案彙錄甲集,臺彎銀行經濟研究室編(以下簡稱臺銀),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一種(以下簡稱文叢三一),民國四八年。\r\n臺案彙錄王集,臺銀,文叢二二七,民國五五年。\r\n臺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臺銀,文叢一八四,民國五二年。\r\n臺灣私法物權編,臺銀,文叢一五○,民國五二年。\r\n臺灣理番古文書,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七二年。\r\n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銀,文叢二七六,民國五八年。\r\n\r\n(二)官書\r\n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銀,文叢一一三,民國五十年。\r\n王瑛曾,鳳山縣志,臺銀,文叢一八四,民國四六年。\r\n世續,大清德宗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民國五三年。\r\n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銀,文叢一二一,民國五一年。\r\n周鍾瑄,諸羅縣志,臺銀,文叢一四一,民國四八年。\r\n周璽,彰化縣志,臺銀,文叢一五六,民國五一年。\r\n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銀,文叢一○五,民國五十年。 \r\n高拱乾,臺灣府志,臺銀,文叢六五,民國四九年。\r\n陳文遠,臺灣縣志,臺銀,文叢一○三,民國五十年。\r\n陳培桂,淡水廳志,臺銀,文叢一七二,民國五二年。 \r\n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銀,文叢一六○,民國五二年。 \r\n屠繼善,恒春縣志,臺銀,文叢七五,民國四九年。\r\n張廷玉,明史,臺北,國防研究院印行,民國五二年。\r\n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銀,文叢一四○,民國五一年。 \r\n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r\n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灣,華文書局,未刊日期。\r\n福建通志臺灣府,臺銀,文叢八四,民國四九年。\r\n\r\n(三)專書\r\n丁日健,治臺必告錄,臺銀,文叢十七,民國四八年。\r\n王詩琅、盛清沂、高樹藩合編,臺灣史,文獻會,民國六六年。\r\n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銀,文叢九十,民國五十年。\r\n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銀,文叢三,民國四六年。\r\n朱景英,海東札記,臺銀,文叢十九,民國四七年。\r\n江日昇,臺灣外記,臺銀,文叢六十,民國四九年。\r\n李元春,臺灣志略,臺銀,文叢十八,民國四七年。\r\n杜臻等,臺灣紀略彙刊,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七二年。\r\n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銀,文叢二九,民國四八年。\r\n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銀,文叢二四,民國四七年。\r\n宋增璋,臺灣撫墾志,文獻會,民國六九年。\r\n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臺銀,文叢一三一,民國五十年。\r\n芮逸夫,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一年。\r\n吳子光,臺灣紀事,臺銀,文叢三六,民國四八年。\r\n吳相湘,中國近代史論叢二輯冊二,正中書局,民國五六年。\r\n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銀,文叢九二,民國五十年。\r\n林豪,東瀛紀事,臺銀,文叢八,民國四六年。\r\n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銀,民國四六年。\r\n周學普譯,臺灣島史,臺銀,民國四五年。\r\n周昆田,邊疆政策概述,臺北,蒙藏知識叢書,民國七三年。\r\n姚瑩,東槎紀略,臺銀,文叢七,民國四六年。\r\n郁永河,裨海紀遊,臺銀,文叢四四,民國四八年。\r\n施琅,靖海紀事,臺銀,文叢十三,民國四七年。\r\n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銀,文叢七一,民國四九年。\r\n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五年。\r\n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銀,文叢三十,民國四七年。\r\n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書局,民國六三年。\r\n夏琳,海紀輯要,臺銀,文叢二二,民國四七年。\r\n連橫,台灣通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r\n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文獻會,民國五九年。\r\n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四年。\r\n戚嘉林,臺灣史,臺北,自刊,民國七五年。\r\n黃富三、曹永和合編,早期臺灣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年。\r\n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銀,文叢四,民國四六年。\r\n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銀,文叢五一,民國四九年。\r\n陳正祥,臺灣地名手冊,文獻會,民國四八年。\r\n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公司,民國七六年。\r\n陳璸,陳清端公文選,臺銀,文叢一一六,民國五十年。\r\n董天工,臺海見聞錄,臺銀,文叢一二九,民國五十年。\r\n琴川居士,皇清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六年。\r\n溫吉譯,臺灣番政志,文獻會,民國四六年。\r\n張保民,政治之解析,臺北,獅谷出版社,民國七十年。\r\n張勝彥,臺灣史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七十年。\r\n楊英,從征實錄,臺銀,文叢三二,民國四七年。\r\n賈楨等修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五年。\r\n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銀,文叢二一,民國四七年。\r\n翟灝,臺陽筆記,文叢二十,民國四七年。\r\n鄧傳安,蠡測彙鈔,臺銀,文叢九,民國四七年。\r\n盧德修,鳳山采訪冊,臺銀,文叢七三,民國四九年。\r\n藍鼎元,平臺紀略,臺銀,文叢十四,民國四七年。\r\n藍鼎元,東征集,臺銀,文叢十二,民國四七年。\r\n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民國六八年。\r\n羅大春,臺灣海防并開山日記,臺銀,文叢三○八,民國六一年。\r\n寶鑒,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文海,民國五五年。 \r\n臺灣省通志,文獻會,民國六一年。\r\n\r\n(四)論文\r\n王世慶,臺灣隘制考,臺灣文獻七卷,民國四五年。\r\n尹章義,臺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所扮演之腳色及其功能,台北文獻,民國七一年。\r\n北叟譯,荷領時代之臺灣農業及其獎勵,臺灣經濟史初集,臺灣研究叢刊第二五種(以下簡稱研叢二五),民國四三年。\r\n宇驥,從生產型態與聚落景觀看臺灣史上的平埔族,臺灣文獻二一卷,民國五九年。\r\n李亦園,臺灣平埔個族所具之東南亞古文化特質,主義與國策四四期,臺北,民國四四年。\r\n李國祁,清季臺灣的政治近代化──開山撫番與建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八卷,臺北,民國六四年。\r\n林恩顯,清朝新疆漢回交往隔離政策研究,臺北,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叢書十冊,民國六六年。\r\n凌純聲,古代閩越人與臺灣土著族,學術季刊一卷,臺北,民國四一年\r\n根岸勉治,噶瑪蘭熟番移動與漢族之移民,臺灣風物十四卷,臺北,民國五三年。\r\n洪騰祥,臺灣割讓前的隘制研究,大陸雜誌五三卷,民國六五年。\r\n高德義,我國山地政策之研究──政治整合的理論途徑,政大政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三年。\r\n黃煥堯,清代臺灣番人與地方治安之關係──義番與番患之研究,臺北,文化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四年。\r\n黃富三,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食貨十一卷,民國七十年。\r\n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臺灣文獻十五卷,民國五三年。\r\n陳虹,明末臺灣山地行政的研究,臺灣文獻二五卷,民國六三年。\r\n陳金田譯,臺中地區移民調查書,臺灣風物三十卷,民國六九年。\r\n陳其南,清代臺灣漢人移民社會的歷史與政治背景,食貨十卷,民國六九年。\r\n陳奇祿,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臺大考古人類學專刊,臺北,民國四七年。\r\n張光直,臺灣的玻利尼西亞型文化叢,中研院民族所集刊二期,民國四五年。\r\n張世賢,晚清治臺政策,臺北,政大政研所博士論文,民國六五年。\r\n張松,山地行政要論,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四三年。\r\n張菼,清代初期治臺政策的檢討,臺灣文獻二一卷,民國五九年。\r\n張勝彥,清代台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臺灣史研究,華世出版社,民國七十年。\r\n惠?,清代臺灣之租賦,臺灣文獻十卷,民國四八年。\r\n溫振華,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師大歷史學報十一期,民國七二年。\r\n曹永和,鄭氏時代之臺灣墾殖,收于臺灣經濟史初集,臺銀民國四三年。\r\n曹永和,臺灣早期的開發與經營,臺北文獻三期,民國五二年。\r\n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五年。\r\n劉枝萬,臺北平埔族印譜,臺北文獻二期,民國五一年。\r\n楊熙,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臺北,天工書局,民國七四年。\r\n楊濬津,沈葆禎與自強運動,文化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一年。\r\n賴永祥,郭懷一驅荷革命的記錄,收于臺灣史研究,自刊,民國五九年。\r\n賴永祥,明末荷蘭宣教師編纂之蕃語文獻,臺灣風物十五卷,民國五四年。\r\n廖漢臣,鴉片戰爭與臺灣疑獄,臺灣文獻十六卷,民國五四年。\r\n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移墾社會,臺北,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研討會宣讀論文,民國七三年。\r\n衛惠林,賽夏族的民族組織與地域社會,臺灣文獻七卷,民國四五年。\r\n謝繼昌,平埔族之漢化:臺灣埔里平原之研究,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四八期,民國六八年。\r\n中村孝志著,賴永祥、王瑞徵共譯,荷蘭人對臺灣原住民的教化,南瀛文獻三卷,民國四五年。\r\n\r\n二、日文部分\r\n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年)\r\n伊能嘉矩,臺灣志,東京,以文館,明治四四年(一九一九年)\r\n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r\n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明治三七年(一九○四年)。\r\n合眾國海軍省編,大羽綾子譯,???提督日本遠征志,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昭和二八年(一九五三年)\r\n鈴木作太郎,臺灣?番族研究,台北,臺灣史籍刊行會,昭和七年(一九三二年)\r\n野口常共,處番趣旨書,蕃地事務局,日本明治八年(一八七五年)。\r\n藤崎濟之助,臺灣史?樺山大將,日本,國史刊行會,昭和元年(一九二六年)\r\n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明治三七年(一九○四年)\r\n\r\n三、英文部分\r\nCampbell, R.W.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London, 1903.\r\nDavidson, James W.,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London: Macmillan & Co. , 1903.\r\nGoddard, W., Formosa: A Study in Chinese History . London: Macmillan, 1966.\r\nKnapp, Ronald G. edited , 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Hawaii: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0.\r\nShepherd, J.R.Plain Aborigines & Chinese Settlers on the Taiwan Frontiers in the Seventeenth & Eighteenth Centuries. Ph. D. dissertation Standford University,1981.zh_TW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