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846
題名: 全真教與大蒙古國帝室之關係
作者: 鄭素春
貢獻者: 蕭啟慶 李豐楙
鄭素春
日期: 1986
上傳時間: 5-May-2016
摘要: 全真教與大蒙古國帝室
參考文獻: ?考書目\r\n壹、史料\r\n1. 大元通制條格,不著撰人,明烏絲攔鈔本,台北?文海出版社。\r\n2.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不著撰人,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r\n3. 大金國志,宇文懋昭撰,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四十三,汗筠叢書,民國五十八年。\r\n4. 山右石刻叢編,清、胡聘之輯,收於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六年。\r\n5. 山左金石志,清、阮沅編,收於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六年。\r\n6. 元史,明、宋濂等撰,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民國七十年三版。\r\n7. 元代白話碑,馮承鈞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一年。\r\n8. 中州金石記,清、阮沅編,收於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六年。\r\n9. 少室山房筆叢,清、胡應麟撰,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二年。\r\n10. 石田文集,元、馬祖常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二0六冊。\r\n11. 宋史,元、脫脫等撰,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民國七十三年。\r\n12. 宋學士文集,明、宋濂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r\n13. 汧陽述古編,清、顧燮元編,收於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公司,民國六十六年。\r\n14. 佛祖歷代通載,元、念常撰,台北?新文豐公司,民國五十七年。\r\n15. 困學齋雜錄,鮮于樞撰,台北?藝文印書館,知不足齋叢書,二十八函。\r\n16. 金史,元、脫脫等撰,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民國七十三年。\r\n17. 金石萃編,清、王昶編,收於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六年。\r\n18. 金石萃編未刻稿,羅振玉編,收於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六年。\r\n19. 牧菴集,元、姚燧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r\n20. 長春真人西遊記注,王國維注,收於蒙古史料四種,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一年。\r\n21. 青巖叢錄,明、王禕撰,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九十五部,金華叢書。\r\n22. 析津志輯佚,熊夢祥輯,北京,民國七十二年。\r\n23. 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元、王惲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r\n24. 南村輟耕錄,元、陶宗儀撰,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r\n25. 耶律楚材西遊錄足本校記,姚從吾撰,收於姚從吾先生全集第七集,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一年。\r\n26. 弇州續稿,明?王世貞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n27. 馬可孛羅行記,馬可孛羅撰,馮承鈞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一年。\r\n28. 陝西金石志,清、武樹善編,收於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六年。\r\n29. 陝西通志續通志,沈青崖,吳廷錫等撰,民國二十二年刊,台北?華文書局。\r\n30. 國朝文類,元、蘇天爵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r\n31. 國朝名臣事略,元、蘇天爵撰,台北?藝文印書館,聚珍版叢書第二十一函。\r\n32. 雪樓集,元、程鉅夫撰,台北?藝文印書館,湖北先正遺書第伍拾陸函。\r\n33. 湛然居士集,元?耶律楚材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r\n34. 黑韃事略,宋?彭大雅撰,徐霆疏證,台北?正中書局,蒙古史料四種,民國五十一年。\r\n35. 道園學古錄,元、虞集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r\n36. 蒙兀兒史記,清、屠寄撰,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民國七十三年。\r\n37. 蒙古史料四種,王國維編著,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一年。\r\n38. 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札奇斯欽譯註,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r\n39. 蒙韃備錄,宋、趙珙撰,台北?正中書局,蒙古史料四種,民國五十一年。\r\n40. 滹南遺老集,金、王若虛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r\n41. 遺山先生文集,金、元好問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r\n42. 潛研堂金石文,清、錢大昕撰,收於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六年。\r\n43. 還山遺稿,元、楊奐撰,適園叢書本。\r\n44. 辯偽錄,元、祥邁撰,收於大藏經,第五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r\n\r\n貳、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六六年\r\n1. 七?年譜、洞真部、致字號、第五冊。\r\n2. 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洞玄部,壹字號,第十五冊。\r\n3. 太古集,太平部,友字號,第四十三冊。\r\n4.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續道藏,陪字號,第六十冊。\r\n5. 古樓觀紫雲衍慶集,洞神部,川字號,第三十二冊。\r\n6. 玄風慶會錄,洞真部,致字號,第五冊。\r\n7. 甘水仙源錄,洞神部,息字號,第三十三冊。\r\n8. 自然集,太平部,同字號,第四十三?。\r\n9. 西雲集,太平部,同字號,第四十三?。\r\n10. 金蓮正宗記,洞真部,致字號,第五冊。\r\n11.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洞真部,致字號,第五冊。\r\n12. 長春子磻溪集,太平部,友字號,第四十三冊。\r\n13. 長春真人西遊記,正乙部,群字號,第五十七冊。\r\n14. 重陽分梨十化集,太平部,交字號,第四十三冊。\r\n15. 重陽立教十五論,正乙部,極字號,第五十四冊。\r\n16. 重陽金真集,太平部,枝字號,第四十三冊。\r\n17. 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太平部,交字號,四十三冊。\r\n18. 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太平部,交字號,第四十三冊。\r\n19. 重陽教化集,太平部,交字號,第四十三冊。\r\n20. 洞玄金玉集,太平部,氣字號,第四十三?。\r\n21. 宮觀碑誌,洞神部,不字號,第三十三冊。\r\n22. 晉真人語錄,太玄部,卑字號,第四十冊。\r\n23. 草堂集,太平部,弟字號,第四十三冊。\r\n24. 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洞神部,川字號,第三十二冊。\r\n25. 終南山說經臺歷代仙真碑記,洞神部,川字號,第三十二冊。\r\n26. 清和真人北遊語錄,正乙部,弁字號,第五十五冊。\r\n27. 雲山集,太平部,只字號,第四十二冊。\r\n28.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洞真部,羽字號,第八冊。\r\n29. 譚先生水雲集,太平部,友字號,第四十三冊。\r\n\r\n參、專著\r\n1. 女真史論,陶晉生撰,台北?食貨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r\n2. 元代史新探,蕭師啟慶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r\n3. 元代道教之發展,孫克寬撰,台中?東海大學,民國五十七年。\r\n4. 元代漢文化之活動,孫克寬撰,台北?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七年。\r\n5. 中西交通史料?編,張星煤編,北平?輔仁大學圖書館,民國十九年。\r\n6. 史集,施拉特主編,余大鈞,周健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r\n7. 出使蒙古記,呂浦譯,周良霄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r\n8. 西藏佛學原論,呂澂撰,台北?老古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r\n9. 多桑蒙古史,多桑撰,馮承鈞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r\n10. 宋元道教之發展,孫克寬撰,台中?東海大學,民國五十七年。\r\n11. 長春道教源流,陳銘珪撰,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r\n12. 東北史論叢,姚從吾撰,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四十八年。\r\n13.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陳垣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六年。\r\n14. 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之政治課題,孫廣德撰,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一年。\r\n15. 道藏源流考,陳國符撰,台北?古亭書屋,民國六十四年。\r\n16. 當代文化人類學,基辛(R.keesing)撰,于嘉雲、張恭啟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年。\r\n17. 蒙古史略,Rene Grousset著,馮承鈞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一年。\r\n18. 蒙古史論叢,札奇斯欽撰,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r\n19. 蒙古社會制度史,B.ya符拉基米爾佐夫撰,劉榮稄譯,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r\n20. 蒙古源流箋證,沈曾植箋證,張爾田校補,台北?中國文獻出版社,民國五十四年。\r\n21. 蒙古與西藏歷史關係之研究,札奇斯欽撰,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七年。\r\n22. 蒙古漢軍與漢文化研究,孫克寬撰,台北?文星書店,民國四十七年。\r\n23. 薩滿教研究,秋浦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r\n\r\n肆、論文\r\n1. 「十三世紀蒙古君長與漢地佛道兩教」、札奇斯欽撰,刊於蒙古史論叢,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r\n2. 「大蒙古國的國子學-兼論蒙漢菁英涵化的濫觴與儒道勢力的消長」,蕭師啟慶撰,刊於慶祝勞貞一教授八秩華慶紀念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五年。\r\n3.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余英時撰,刊於知識份子,第十一卷,第二期,民國七十五年。\r\n4. 「元玄教宗師張留孫年表提要」,顧敦鍒撰,刊於東海學報,十卷,一期,民國五十八年一月。\r\n5. 「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蕭師啟慶撰,收於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r\n6. 「元世各教名考」,洪鈞撰,刊於元史譯文證補,台北?鼎文書局,元史新校本并附編七。\r\n7. 「元邱處機年譜」,姚從吾撰,收於東北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九年。\r\n8. 「全真教三論」,龍晦撰,刊於世界宗教研究,民國七十一年第一期。\r\n9. 「全真道的興起及其與金王朝的關係」,郭旃撰,刊於世界宗教研究,民國七十二年第三期。\r\n10. 「全真道教思想源流考略」,陳俊民撰,中國哲學第十一輯,民國七十三年一月。\r\n11. 「全真教和小說西遊記」,柳存仁撰,明報月刊,民國七十四年六月,第二三四期。\r\n12. 「老子神化考略」,劉國鈞撰,刊於金陵學報,第四卷,第二期,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r\n13. 「成吉思汗信任邱處機這件事對於保全中原傳統文化的貢獻」,姚從吾撰,收於姚從吾先生全集第六集,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一年。\r\n14. 「李志常之卒年」,陳垣撰,收於陳垣史學論著選,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r\n15. 「完顏昌與金初的對中原政策」,陶晉生撰,刊於邊疆史研究集—宋金時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年。\r\n16. 「金元全真教的初期活動」,孫克寬撰,刊於景風,二十二期,民國五十八年九月。\r\n17. 「金元全真教的民族思想與救世思想」,姚從吾撰,收於東北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九年。\r\n18. 「金代的中國知識份子」,陶晉生撰,刊於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民國七十四年。\r\n19. 「金代的政治衝突」,陶晉生撰,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三本第一分,民國六十年。\r\n20. 「忽必烈潛邸舊侶考」,蕭師啟慶撰,收於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r\n21. 「耶律文正公年譜」,王國維撰,收於王觀堂先生全集第九冊,台北?文華出版社。\r\n22. 「耶律楚材在大蒙古國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韓儒林撰,收於穹廬集,上海?民國七十一年。\r\n23. 「耶律楚材父子信仰之異趣」,陳垣撰,收於陳垣史學論著選,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r\n24. 「略論全真道的思想源流」,陳俊民撰,刊於世界宗教研究,民國七十二年,第三期。\r\n25. 「唐代三教講論考」,羅香林撰,刊於唐代文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十四年。\r\n26. 「喇嘛教對元代政治的影響」,黃正旭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r\n27. 「蒙古的宗教」,札奇斯欽撰,刊於蒙古史論叢,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r\n28. 「說大朝—元朝建號前蒙古國漢文國號」,蕭師啟慶撰,刊於漢學研究,第三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r\n29. 「論北宋末年之崇尚道教」,金中樞撰,新亞學報,第七卷,二期,民國五十五年八月。\r\n\r\n伍、外文資料\r\n一、日文(專著)\r\n1. 元史釋老傳?研究,野上俊靜,京都,朋友書店,一九七八年一月。\r\n2. 中國?宗教改革—全真教?成立,窪德忠,京都,法藏館,一九六七年十二月。\r\n3. 永生??願?,吉岡義豐,京都,淡交社,一九七0年。\r\n4. 道教史,漥德忠,京都,山川出版社。一九八三年。\r\n5. 道教?研究、吉岡義豊,京都,法藏館,一九五二。\r\n6. 遼金?佛教,野上俊靜,京都,平樂寺書店,一九五三。\r\n\r\n二、日文(論文)\r\n1. 「元代道佛二教?確執」,野上俊靜撰 收於元史釋老傳?研究,京都,朋友書店,一九七八年一月。\r\n2. 「元代道佛二教?隆替」,高雄義堅撰,刊於東方宗教第十一號,一九六六年十月。\r\n3. 「全真教?成立」,吉岡義豐撰,收於道教?研究,京都,法藏館,一九五二年。\r\n4. 「金?財政?宗教」,野上俊?撰,收於遼金?佛教,京都,平樂寺書店,一九五三年。\r\n5. 「金帝室?佛教」,野上俊靜撰,收於遼金?佛教,京都,平樂寺書店,一九五三年。\r\n6. 「新道教?出現???末流」。吉岡義豐撰,收於永生??願?,京都,淡交社,一九七0年。\r\n\r\n三、英文\r\n1. Chan Hok-lam, “Yang Wei-chung (1206 - 1260)”, in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29 (1984).\r\n2. Chin-fu Hung, “China and the Nomads: Misconceptions in Western Historiography on Inner Asia.”, 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1 (1981).\r\n3. Florian C. Reiter, “The Soothsayer Hao Ta-t`ung (1140 - 1212) and his Encounter with Ch`?an-chen Taoism”, in Oriens Extremes 28.2 (1981)\r\n4. I de Rechewiitz and T. Russell, “CH’IU CH’U-CHI (1148 - 1227)”, in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29.3 (1984).\r\n5. Igor de Rachwiltz, \"Yeh-lu Ch’u-ts`ai (1189 - 1243): Buddhist idealist and Confucian statesman”, in A.F. wright and Denis Twitchett (eds.),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Stanford, 1962.\r\n6. Juvaini ,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conqueror, trans. by J.A. Boyle, 2 vols., Cambridge , Mass., 1958.\r\n7. V. A. Riasanovsky,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ongol Law, Indiana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Uralic and Altaic Series, Vol. 43, 1965.\r\n8. W. W. Rockhill, The Journey of William of Ruburuck to the Eastern Parts of the world, London, 190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820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