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332
題名: 九一一後俄羅斯反恐政策之研究
作者: 曹炳揚
貢獻者: 吳漢<br>郭武平<br>趙竹成
曹炳揚
關鍵詞: 恐怖主義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6-五月-2016
摘要: 恐怖主義並不是九一一事件以後才有的新事物,而它是一種古老的政治或社會現象,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幾乎每年都要發生重大恐怖事件,無論是穩定的國家,或是一直處於動盪之中的國家,都受到了這股浪潮的衝擊,影響世界各國的發展,經濟的正常運作,危害極其嚴重。\n俄羅斯境內是多種族、語言、宗教的民族,自古以來民族、宗教衝突在這□一直存在著;前蘇聯時期錯誤的民族政策、高度中央集權取代憲法規定的聯邦制權利,忽視高加索地區各民族的傳統,公然推行「俄羅斯化」,強制遷移和鎮壓政策對一些民族進行整體性懲罰,加劇了高加索各民族之間以及他們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致民族分裂主義在該地區一直存在。車臣民族在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族的征服和統治,長期的歷史積怨和抵抗,在現實極端民族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的催化下,形成了民族分裂主義勢力,而車臣問題成了俄恐怖主義源頭。九一一事件後,美雖摧毀了「基地」組織在阿富汗的大本營;但國際恐怖主義不僅沒有遏制,反而表現得更加猖獗。俄羅斯最大的恐怖勢力車臣分離組織與「基地」(Al-Qaida)、「烏伊運」(IMU)、「東伊運」等國際恐怖組織迄今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基地」組織曾給車臣分離勢力資金、人員、武器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使得車臣非法武裝已由地方性組織發展成國際恐怖主義活動。車臣非法武裝頭目巴薩耶夫不但自許為車臣最高宗教領袖,而且還宣稱要建立「北高加索伊斯蘭共和國」,致恐佈事件不斷。\n聯邦中央除了因為國土完整而無法讓車臣獨立,其實尚有其他因素使聯邦中央堅持車臣不能獨立。(一)經濟因素:與石油資源有關,特別是經過車臣的一條輸油管線有重要關係。(二)地緣政治:是俄羅斯通往西亞的通道,同時也是中亞通往歐洲的要道,與南高加索其他三個共和國的石油管線連接,車臣的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因而升高。(三)民族因素 :車臣尋求獨立成功,其他共和國將群起效尤,爭取自俄羅斯聯邦獨立出來,而使得俄羅斯進一步解體。\n儘管普欽運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手段,對車臣投入鉅資開展重建工作;但仍不為所動。車臣和俄羅斯兩個民族歷史上積怨太深,民族仇恨難以消弭,而近10年來的戰爭又加深了車臣人對俄羅斯人的仇恨;普欽政府忽略車臣人的歷史情結,對車臣獨立運動採取全面封殺的鐵腕政策;及政府求功心切、忽略人性價值的心態,每次恐怖綁架事件,都是以人質死傷慘重收場。另車臣人強悍毫不妥協的民族性;及車臣人強烈復仇心理個性格特點,近年來又受國際恐怖活動之鼓舞等,獨立意念就更加堅定。\n俄羅斯打擊恐怖主義在九一一事件前常被美國等西方國家指責為侵犯人權等,助長了車臣恐怖分子的囂張氣焰。但九一一事件後,普欽認為,經歷了恐怖重創的美國和西方是俄羅斯反恐合作的最好夥伴,俄首先應該在俄美關係上有所突破;給普欽與美等西方國家全面改善關係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普欽即迅速做出反應致電給美國總統小布希,對爆炸事件深表震驚和同情,並呼籲國際社會團結一致對付恐怖主義,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行動同時,普欽始終把美國遭受恐怖份子襲擊與車臣分裂主義在俄羅斯國內製造恐怖事件聯繫在一起,順便解決國內車臣問題及經濟援助。普欽對西方的戰略合作框架由此形成。\n九一一恐怖事件改變了這一切,普欽在反恐中的鮮明態度,使俄美關係好轉,俄抓住反恐怖主義的共同點,用支持美國在阿富汗打擊恐怖主義來換取美對俄打擊車臣非法武裝的行動的默認。同時,美國也認定車臣恐怖份子與賓拉登的「基地」恐怖組織有聯繫,美國如果希望沒有後顧之憂地解決伊拉克問題,布希總統就必須容忍俄羅斯對車臣的鎮壓,不再對俄軍在車臣的行動橫加指責及違反人權。小布希政府隨後表達同意俄羅斯對國際恐怖主義份子在車臣扮演角色的關切,並呼籲車臣領袖切斷與賓拉登「蓋達」恐怖組織的關係,這明顯與過去美國譴責俄羅斯在車臣的行為有很大的差異。\n俄羅斯在外部環境改善俄美關係,促使為內部治理國內事務得到安定環境,俄羅斯開始全面反思別斯蘭事件的經驗與教訓。現階段車臣分離主義已喪失了政治上與俄聯邦對抗的基礎,分離分子有危機感,從而失去同情,陷於孤立;只能採取恐怖活動企圖破壞車臣重建進程,干擾車臣人民認可的民主選舉。另曝露出車臣問題根本尚未解決,俄羅斯人民仍然生活在恐懼不安之中,雙方過去的言和努力付諸東流,事件後俄羅斯政府與車臣雙方態度更加強硬,對普欽車臣的鐵腕政策徹底破產,非但沒有對恐怖行動產生嚇阻作用,反而激起車臣分裂份子採取更激烈的手段。面臨這種威脅也使得反恐成為俄羅斯政府的當務之急,採取各種緊急措施:\n(一)加強鞏固俄羅斯的團結,就是要藉著此一人質危機,凝固全民意志,進一步排除異己份子。\n(二)加強對高加索地區的控制,強化中央對地方控制,與中央集權的機制。\n(三)建立有效反危機指揮體制,總統在國家政治結構與危機處理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決定可成立聯邦或地方級的反恐小組,以強化情治系統及反恐危機管理機制。\n(四)制定反恐法,俄羅斯國家杜馬先後通過了「緊急狀態法」和「反恐怖主義法」。\n(五)增加反恐經費,目的一方面在於對付國內層出不窮的分離運動,另一方面也考量到避免在國際上反恐議題上被邊緣化。\n(六)加強反恐演習,檢驗在緊急情況下實施動員、緊急開赴恐怖事件現場、協調配合展開圍剿和相互通訊聯絡等方面的能力 。\n(七)強力打擊恐怖主義,面對非常棘手的車臣恐怖主義問題,長期以來執行「決不向恐怖份子妥協」的立場。\n\n(八)車臣重建,對車臣投入鉅資,修復了包括電視臺、廣播電臺、學校、通訊線路在內的公共設施;就憲法草案、總統選舉法草案和議會選舉法草案進行全民公投,從法律上確立了車臣作為俄聯邦主體之一的地位,逐漸向當地人移交權力「以車治車」政治解決車臣問題方案。\n(九)反恐合作,即俄羅斯與獨立國協國家的反恐合作,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俄羅斯與中國、中亞等周邊國家的反恐合作,與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反恐合作 。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n一、 專書\n\n1.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主編,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理論探索(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7月)。\n2.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編著,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9月)。\n3. 王國強、胡凡,國際恐怖與反恐怖鬥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n4. 王逸舟主編,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9月)。\n5. 王鳳鳴、夏洪志、李慧智,反恐指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n6. 王樹春,轉型時期的俄羅斯國家安全戰略(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n7.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inski)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8年)。\n8. 伊耀慶,獨立國協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n9. 考茨基著,黃惠平譯,恐怖主義與共產主義(台北市:學術出版社出版,民國60年)。\n10. 吳東野、鄭端耀,九一一與國際反恐怖主義(台北:遠景基金會出版,民國92年12月)。\n11. 吳福生等譯,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n12. 李方仲,蘇聯解體的悲劇會不會重演—普京政權面臨的問題,(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9月)。\n13.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冊(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時英,民國87年2月)。\n14. 李英明主編,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1月)。\n15. 李英明主編,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2-2003(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6月)。\n16. 李偉,國際恐怖主義反恐鬥爭年鑑(時事出版社,2004年8月)。\n17.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國際形勢黃皮書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n18.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國際形勢黃皮書—2003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2月)。\n19. 周榮耀主編,9.11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n20. 尚傳,冷戰後俄羅斯軍事戰略思維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n21.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圖書文化事業,2001年)。\n22. 林祐聖等譯,恐怖主義文化(台北:弘智文化出版,2003年)。\n23. 邱稔壤主編,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政大國關中心,民國93年7月)。\n24. 保羅.R. 皮拉爾著,王淮海譯,恐怖主義與美國外交政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3年2月)。\n25. 俞遂、許新、潘德禮,普京:能使俄羅斯振興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n26. 哈里.亨德森著,賈偉、李聯榮、戴艷麗等譯,全球恐怖主義─完全參考指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n27. 胡聯合,第三隻眼看恐怖主義(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6月)。\n28. 胡聯合,當代世界恐怖主義與對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10月)。\n29. 范建中,當代俄羅斯政治發展與對外戰略選擇(時事出版社,2004年4月)。\n30. 徐葵、馬勝榮主編,跨世紀戰略選擇九十年代中俄關係實錄(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n31. 海運、李靜杰,葉爾京時代的俄羅斯-人物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n32. 馬維野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n33. 國防大學軍事學院戰略學部彙編,對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研究論文專輯(桃園:國防大學軍事學院,民國91年1月)。\n34. 國防部編印,中共亞太安全(軍事)戰略觀(中華民國國防部,民國92年9月)。\n35. 國家安全局主編,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二輯(台北:國家安全局,民國91年12月)。\n36. 國家安全局主編,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三輯(台北:國家安全局,民國93年2月)。\n37. 情報與國家安全課題組,情報與國家安全─進入21世紀的各國情報機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n38. 畢英賢,俄羅斯(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5年)。\n39. 陳曦主編,帝國噩夢-9.11美國驚世恐怖事件紀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9月)。\n40. 斯庫拉托夫、列別捷夫主編,黃道秀譯,俄羅斯聯邦刑法典釋義上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版)。\n41. 馮紹雷,普京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n42. 楊潔勉等著,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12月)。\n43. 葉自成著,李炳南主編,俄羅斯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n44. 詹姆士•史密斯(James M. Smith)、威廉•湯姆斯(William C. Thomas)合編,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The Terrorism Threat and U.S. Government Response:Oper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謝豐安、吳福生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5月)。\n45. 對美國911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10月)。\n46. 聞一,走進俄羅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5月)。\n47. 蒙藏委員會「88年專題報告:俄羅斯聯邦體制及民族分離的挑戰」(中華民國:蒙藏委員會,民國88年10月)。\n48. 趙伏柱譯,Leroy Thompson著,解救人質---世界頂尖反恐怖部隊(台北:星光出版社,1997年)。\n49. 趙竹成,俄羅斯聯邦體制的憲政基礎及其衝突(台北:韋伯文化,2002年9月)。\n50. 趙常慶,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9月)。\n51. 穆欣(俄)著、高增訓等譯,普京與幕僚(時事出版社,2004年1月)。\n52. 薛君度、陸南泉主編,新俄羅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n\n二、學位論文:\n1. 趙昌倫,美國反恐作為之演變(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3年1月)。\n2. 陳怡君,羅斯對美國政策之研究-2000年至2003年(台北: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n3. 王俊傑,普丁時代俄羅斯對中共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n4. 張念卿,伊斯蘭激進主義與國際恐怖活動(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民91年)。\n5. 游寶珠,恐怖主義與國際法(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民90年)。\n6. 李昭德,俄羅斯與車臣的統獨爭論-車臣民族分離意識的形成與實踐(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民88年)。\n\n二、 期刊\n\n1. 「普京向俄羅斯的敵人宣戰」,中國新聞周刊,2004年9月20日,頁3-5。\n2. 「普京憤怒,絕不和屠殺兒童的人談判」,藝聞軼事,2004年9月16日。\n3. 丁建偉,「淺析葉爾京時代俄羅斯外交戰略的調整」,社科縱橫,2000年2月,頁74-76。\n4. 王才良,「車臣戰爭與石油」,石油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1年4月,頁41-42。\n5. 王世雄、胡泳浩,「評冷戰後的恐怖主義氾濫」,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1998年,頁13。\n6. 王正泉,「俄羅斯多黨政治發展的三個階段」,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3年1月,頁35。\n7. 王京武、延景文,「冷戰後俄羅斯恐怖主義氾濫之原因探析」,西伯利亞研究,第1期,2004年2月,頁43-46。\n8. 王定士,「俄羅斯校園人質劫持事件之評析」,歐亞研究通訊,第7卷第10期,93年1月。\n9. 王承宗,車臣戰爭與車臣問題,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6期,民國89年6月,頁1-28。\n10. 王渤,「俄羅斯國家反恐經驗戰略教訓與我國國家反恐體系的完善」,法學雜誌,第5卷,2004年7 月15日,頁90-92。\n11. 王酈久,「俄羅斯在成就和考驗中迎接新年」,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1月,頁40。\n12. 何宗強,「911恐怖事件與俄美關係的轉變」,國際關係,第6卷第4期,2004 年7 月,頁12。\n13. 何秉松,「現代恐怖主義演進之研究」,國政研究報告,民國91年7月31日。\n14. 吳東野,「全球反恐聯盟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7-9。\n15. 吳東野,「全球反恐聯盟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期,2003年1月,頁31-32。\n16. 吳東野,「從莫斯科人質事件論恐怖主義和分離主義」,國政研究報告,民國92年1月。\n17. 呂慶春,「911後俄羅斯的活力與泛力」,西伯利亞研究 2004 年第3 期,頁8-9。\n18. 李玉珍,「車臣事件與俄羅斯聯邦的民族問題」,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8期,1995年8月,頁39-40。\n19. 李玉珍,「車臣游擊份子再啟事端」,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2期,頁92。\n20. 李華,「普京全球反恐主張十論」,俄羅斯研究,2004年第1期,總第131期,頁16-20。\n21. 李樹果,「俄羅斯經濟轉軌五年」,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1997年1月,頁6。\n22. 李雙伍,「當前國際恐怖主義的新特徵」,軍事文摘,2003年第3期,頁76。\n23. 沈世順,「美俄關係互動及其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12月06日,頁34-38。\n24. 官政哲,21世紀第一場戰爭─打擊「災難性恐怖主義」的戰略,警光,第543期,民國90年10月,頁18-20。\n25. 林宗達,「俄羅斯因應美國飛彈防禦建構之外交戰略述評」,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3期,93年3月,頁12-35。\n26. 金衛星,「國際恐怖主義初論」,蘇州大學學報,2002年10月,頁4。\n27. 姚曉南,「車臣普京心頭之痛」,當代世界,2004年第7期,頁16-18。\n28. 胡梅興,「車臣非法武裝」,國際資料信息,2002年第12期,頁16-18。\n29. 胡瑞舟,「反恐戰爭對美國內外互動關係的影響:一年後分析性概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41-61。\n30. 夏義善,「911後的俄美關係」,和平與發展季刊,2003 年第1 期,頁43。\n31. 宮小雄、叢洪泉,「俄羅斯軍事學說的新變化」,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5期,頁26-30。\n32. 徐瑞雯,「普京政府的亞太外交」,政大俄羅斯學報,第2期,91年1月,頁151-153。\n33. 殷劍平,「對俄羅斯遠東地區地方分立傾向的分析」,東歐中亞研究,1997年第4期,頁34。\n34. 翁明賢,「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行動的發展趨勢」,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92年6月,頁2。\n35. 馬勇,「上海合作組織與反對恐怖主義」,青海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頁20。\n36. 馬勇,「初論中亞的反恐怖主義鬥爭」,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3年第6期,頁79-81。\n37. 高永光,「車臣人質事件與恐怖主義」,國政研究報告,民國91年10月。\n38. 高秋福,「美國進軍中亞的如意算盤」,了望雜誌,2002年5月,頁8-12。\n39.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之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2-15。\n40. 張海龍,「俄羅斯為何爆炸不斷」,環球軍事,2003年19期,頁10-11。\n41. 張傑,「俄羅斯的恐怖主義犯罪及反恐措施」,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1 期,2004年2 月,頁28-30。\n42. 張樹華,「普京與俄羅斯的社會」,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6期,頁32-34。\n43. 張樹華,「普京與俄羅斯社會」,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6期,頁23。\n44. 畢英賢,「俄羅斯的新國會與新政府」,問題與研究,第33卷1994年3月,頁5-10。\n45. 畢英賢,「俄羅斯的對外政策:獨立國協國家元首會議的決議」,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2期,1993年2月,頁1。\n46. 許濤,「地區環境助紂為虐」,世界知識,2003年第17期,頁20-21。\n47. 郭武平,「美伊戰後的中亞情勢」,國際論壇,第3期2004年7月,頁12-15。\n48. 陳斯劫,「俄羅斯驚爆殃及學童」,清溪雜誌,93年10月,頁1-5。\n49. 普京,一切以反恐的名義」,中國新聞周刊,2004年9月27日,頁8-9。\n50. 鈕菊生、陸丕昭,「911事件一年來俄美在中亞的較量」,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2期,頁13-14。\n51. 馮玉軍,「俄羅斯地緣政治戰略取向」,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10期,頁12。\n52. 馮玉軍、馬香蓮,「中亞高加索成為大國爭奪的焦點」,現代國際關係,1997 年第11 期,頁15-16。\n53. 馮紹雷,「911事件以來中美俄三國關係演進的背景及趨勢」,俄羅斯學報第2期,91年1月,頁3-6。\n54. 趙鳴文,「俄羅斯戰略收縮及其影響」,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1期,頁36-37。\n55. 趙龍庚,「普京遇出政改第一步」,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7月,頁6。\n56. 劉桂玲,「俄美在北約東擴問題上的矛盾與較量」,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4期,頁18-22。\n57. 劉桂玲,「俄羅斯應對北約東擴措施及俄美關係前景」,現代國際關係,1996年第6期,頁8。\n58. 潘強,「全球化時代恐怖主義發展態勢及其對策研究」,山西警官高等專校學報,第12卷第1 期,2004年3 月,頁11-15。\n59. 蔣莉,「俄羅斯怎一個恐字了得」,世界知識,第17期,2003年2月,頁18-23。\n60. 蔣莉,「歷史甩給普京的包袱」,世界知識,2003年17期,頁18-19。\n61. 蔡明彥,「連環恐怖攻擊事件之評析」,歐亞研究通訊,第6卷第6期,92年6月,頁9-10。\n62. 鄭澤民,「試析911事件後俄國對美政策」,國際觀察,2002 年第1 期,頁20。\n63. 錢文榮,「反恐與國際秩序」,國際問題研究,第89期,2002年5月,頁30。\n64. 龍舒甲,「從石油利益論911事件後的中亞地區與其週邊情勢」,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6期,91年12月,頁116-119。\n65. 謝煒,「試析普京政府怎樣對外俄羅斯的恐怖主義活動」,俄羅斯研究,第123期,2002年3月,頁39-44。\n66. 闕旭淇、趙竹成,「分離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及毒品對中亞區域安全的影響」,理論與政策,第17卷第1期,92年4月,頁130。\n67. 闕旭淇、趙竹成,「分離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及毒品對中亞區域安全的影響」,理論與政策,第17卷第1期,92年4月,頁133-134。\n68. 藺豐奇,「恐怖主義與民族分離主義」,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期,2003年1月,頁41-45。\n\n四、報紙\n1. 「上海合作組織反恐演習舉世矚目」,羊城晚報,2003年8月16日,第4版。\n2. 「上海合作組織總理會晤」,人民日報,2003年9月24日。\n3. 「布希國情咨文強調部署nmd決心」,中國時報,民國90年3月1日,版9。\n4. 「俄羅斯:恐怖事件干擾經濟」,中國產經新聞報,2004 年 09 月 07 日,第A03版 。\n5. 「俄羅斯60小時內解決人質危機」,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08月 27日,第06版。\n6. 「俄羅斯的反恐黑洞」,國際先驅導報,2004 年 09 月 24 日 第04 版。\n7. 「俄羅斯的反恐黑洞」,國際先驅導報,2004 年 09 月 24 日,第04 版。\n8. 「俄羅斯聯邦安全法」(俄羅斯公報;Rossiyskaya gazeta),6 May 1992, p. 5.。\n9. 「英格蘭兩火車站驚傳爆炸」,聯合報,民國86年4月19日,版10。\n10. 「首富被捕一石激起千層浪權力爭鬥預示政經大洗牌—俄羅斯政局醞釀巨變」,世界新聞報,2003 年 11 月 06 日,第016 版。\n11. 「莫斯科人質危機中的普京:獨樹一格態度強硬」,中國日報,2002年10月30日。\n12. 「普京新政勾畫俄羅斯未來」,光明日報,2004 年 10 月 29 日。\n13. 「普京嚴詞反擊俄羅斯寡頭」,上海文匯報,2000年9月2日,版2。\n14. 「預防車臣第二,俄羅斯重歸中央集權」,青年參考,2004 年 09 月 22 日。\n15. 王輝,「普京下令成立國家安全部—俄羅斯欲重建克格勃?」,中國青年報,2004 年07 月16。\n16. 王憲舉,「俄美關係:既非敵人也非盟友」,新京報,2004 年 09 月 13日。\n17. 王曉玉,「俄羅斯新政府全是普京的人」,中國青年報,2004 年03月11日。\n18. 李大軍,「俄羅斯打擊恐怖主義任重道遠」,光明日報,2004 年09月21日。\n19. 李沉醒,「美國盯上中亞石油」,聯合早報,2001年11月30日,版04。\n20. 李雅君,「俄羅斯進入全民反恐階段」,國際先驅導報,2004 年 09 月10 日,第07版。\n21. 李慶義,「俄黨派林立百姓犯難」,中國青年報,1995年7月14日。\n22. 俞傑,「俄羅斯緣何又想加入北約」,解放軍報,2001年11月05日,第12版。\n23. 孫占林,「西方為何對俄反恐奉行雙重標準,意在牽制削弱俄羅斯」,中國國防報,2004年09月21日。\n24. 孫長棟,「俄羅斯強勢出擊獨聯體」,經濟日報,2004 年10 月27 日,第08版。\n25. 陸綺雯,「別斯蘭事件考驗俄羅斯經濟」,解放日報,2004 年 09 月 25 日。\n26. 賈惠麗,「俄羅斯反恐要從體制改革入手」,青年參考,2004 年 09 月 29 日。\n27. 潘德禮,「反恐改變俄羅斯」,財經時報,2004 年 09 月 20 日。\n28. 曉凌,「里海石油之爭」,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6月1日,第3版。\n29. 薑毅,「先發制人能否保證俄羅斯的安全?」,學習時報,2004 年 10 月 04 日。\n\n五、網站資料\n\n1. 何秉松,「現代恐怖主義之意義與反恐怖主義的國際實踐」,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民國91年8月2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R-091-034.htm\n2. 「美國考慮將一些車臣非法組織列入恐怖組織名單」,新華網,2002年11月1日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4_oys/chinese/News/Subject/Hostage/content_615431.htm\n3. 胡聯合,「如何認識恐怖主義與反恐戰爭」,中國網http://www.studytimes.com.cn/chinese/zhuanti/xxsb/663665.htm\n4. 吳東野,「從莫斯科人質事件論恐怖主義和分離主義」,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2/CL-C-092-010.htm\n5. 袁征,「分離主義,還是恐怖主義」,南方都市網\n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tszk/nfdsb/dqzk/pl/200409120160.asp\n6. 張慶松,「恐怖主義、分離主義和聯合國的關係」,人民網,2001年10月09日http://past.people.com.cn/GB/guandian/20011009/576929.html\n7. 俄羅斯黑幫出售軍火給塔利班,遠景拾穗,民國92年11月12日,http://www.future-china.org.tw/csipf/press/digest/dgst901112.html\n8. 高祖貴,「恐怖主義不姓伊斯蘭」,新華網,2004年10月2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globe/2004-10/02/content_2047082.htm\n9. 「峇里島驚爆,區域峰會反恐美不排除雙線開戰」,中央日報http://www.cdn.com.tw/daily/2002/10/16/text/911016c1.htm\n10. 「車臣匪首馬斯哈多夫喪生,車臣隱現四大政治走勢」,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w/2005-03-10/06235317165s.shtml\n11. 邵峰,「民族分離主義與恐怖主義淺析」,領導之友,2004 年第6 期\nhttp://www.iwep.org.cn/guojizhengzhi/minzufenlizhuyi.pdf\n12. 高祖貴,「恐怖主義不姓伊斯蘭」,新華網,2004年10月2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globe/2004-10/02/content_2047082.htm\n13. 「聯合國下令凍結11個同賓•拉登有關組織的財產」,中國日報網站,2001年10月10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kongbu/65177.htm.\n14. 「巴薩耶夫的姐們兒已進莫斯科」,俄獨立報,2003年7月4日。http://news.rednet.com.cn/Articles/2003/07/437395.htm\n15. 「車臣黑寡婦誓要與俄羅斯聯邦政府戰鬥到底」,紅網,2003年7月4日。http://news.rednet.com.cn/Articles/2003/07/437176. htm\n16. 「鮑爾指九一一事件使美俄關係產生歷史巨變」,大世紀,2001年10月3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10/3/n138443.htm\n17. 「俄羅斯聯邦軍事學說要點」,轉引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環球時報,2000年5月5日。 http://www.hub.cetin.net.cn/info/commentnew.asp?infoid=91\n18. 「歐美關係進入全面調整新時期」,人民論壇,2001年第8期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5/4118/482492.html\n19. 崔洪建,「北約東擴:動力、意圖與前景」,北京週報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2002-52/world52-2.htm\n20. 「美—俄老手對老手,鬥爭中求生存」,人民論壇,2001年第3期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5/2992/405512.html\n21. 楊淑珩,「俄美在反恐怖主義鬥爭中合作與爭奪」,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www.iwep.org.cn/pdf/yangshuheng-1.pdf\n22. 「俄美密月能否天長地久」,解放軍報http://www.pladaily.com.cn/gb/pladaily/2002/05/28/20020528001114_TodayNews.html\n23. 孟祥青,「全球軍控陷入低谷,局部熱點有所升溫」,中國網,2003年1月。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63606.htm\n24. 楊麗明,「人質事件軟化歐美對車臣問題強硬立場」,中國青年報,2004年9月7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9/07/content_1951776.htm\n25. 郭武平,「俄羅斯情勢」,詳見:http://iir.nccu.edu.tw/final-report/(%E4%BA%94)%E4%BF%84%E7%BE%85%E6%96%AF(%E9%83%AD%E6%AD%A6%E5%B9%B3).htm\n26. 王豐,「別斯蘭人質慘劇考驗俄美反恐合作」,財經雜誌,2004年9月20日\nhttp://www.caijing.com.cn/mag/preview.aspx?ArtID=5916\n27. 「普京推新政摒棄西方模式學中國經驗」,環球時報,2004年10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0/08/content_2063376.htm\n28. 「俄議會選舉總統黨大勝,普京可放手改革」,新華網,2003年12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2/07/content_1218051.htm\n29. 馮玉軍,「危機處理機制在俄人質危機期間的作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2/Oct/224928.htm\n30. 「俄杜馬通過新反恐法,授予普京更大權力」,人民網,2004年12月20日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29/3067036.html\n31. 「各國軍備預算草案出台」,解放軍報,2002年9月25日。http://www.pladaily.com.cn/gb/pladaily/2002/09/25/20020925001129_TodayNews.html\n32. 「新世紀:世界各國軍事變革的新走向」,人民網,2002年1月9日。http://202.130.245.40/chinese/HIAW/95279.htm\n33. 「俄羅斯今年軍費怎麼花」,人民網,2002年2月1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junshi/61/20020201//660379.html\n34. 「莫斯科人質危機的普京:獨樹一幟態度強硬」,中國日報,30 Oct 2002。http://www.anhuinews.com./ahnews/article/20021030/20021000153735_1.html\n35. 「獨立國家聯合體」,新華網,2005年3月。\n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7/content_709621.htm\n36. 「俄羅斯對獨立國協政策的四變化」,千龍網,2005年2月22日。http://news.qianlong.com/2854/2005/02/22/135@2522454.htm\n37. 「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向深層次發展」,海峽之聲網,2003年06月06日。http://mil.fjii.com/2003-06-06/6897.htm\n38. 「上海合作組織的機構設置」,新華網,2004年1月15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1/15/content_1277262.htm\n39. 「上海合作組織總理會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nhttp://www.fmprc.gov.cn/chn/30850.html\n40. 「中吉聯合軍事演習結束直指恐怖主義」,中央電台國際互聯網站,2002年10月12日。http://twawisearch.waisers.net/print.php\n41. 「俄羅斯與北約表示將加強在反恐領域的軍事合作」,新浪軍事網,2005年3月16日。ttp://jczs.sina.com.cn/2005-03-16/1242273479.html\n42. 「普丁總統將把俄羅斯帶往何方」,俄國新聞剪輯,2000年3月24日。http://www.geocities.com/allankuo/news2000/000324.html\n43. 俄羅斯聯邦駐華大使館。http://www.russia.org.cn\n44. 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n45. 新華網。http://www.xinhua.org/\n46. 「車臣問題透視」,新華網,7 Feb 2000。\n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202.84.17.11/ssjj/ccjs_01/files/071012071.htm.\n47. 「恐怖主義與國際反恐座談會」,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12月。\n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section/index.php?category=127\n48. 「2002年全球恐怖主義形勢報告」美國國務院,2003年4月30日。\nhttp://usinfo. 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3/terrointro3.htm\n49. 「全球恐怖主義形勢年報:去年恐怖事件34年來最少」,中國日報(北京),2004年4月30日。。\n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4/04/eastday300404.htm\n50. 「國際反恐特輯(第3篇):恐怖主義帶來的貧窮問題」,陳山,馬來西亞:南洋網,2004年2月14日。\nhttp://www.nanyang.com.my/index.php?ch=7&pg=22&ac=4329\n51. 中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http://www.chinaembassy.ru/\n52. 余學會、許濤,「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第3期2002年。\n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4_oys/chinese/Magazine/Yanjiu/0203/020313 htm\n53.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俄羅斯聯邦反恐怖主義法」\nhttp://npl.ly.gov.tw/do/www/billIntroductionContent?id=7\n54. 美國國務院網站的「2002年全球恐怖主義形勢報告」, rls ct s www.state.gov. pgtrpt/2002/html\n55. 美國在台協會代處長蘇佩秋,「全世界齊心對抗恐怖主義」,見: http://www.ait.org.tw/ait/terrorism/slutz_c.htm\n56. 「與塔利班的關係」,恐怖主義網, http://usinfo.org/chinese_cd/terrorism/ BIG5/06.htm\n57. 「反恐戰爭全球戰略角力」,大紀元周報,2001年12月5日, http://www. dajiyuan.com/b5/1/12/5/n154638.htm。\n58. 「東方拉登雖落網,東南亞仍需高度警惕」,亞洲時報線上版,2003年8月18日, http://asiatimes-chinese.com/818east.htm\n\n\n\n貳、外文部分\n一、 專書(期刊)\n\n1. Alexei K. Pushkov, “Russia and America: The Honeymoon,s Over,”Foreign Pplicy 93(winter1993-4):82.\n2. Bush, George W. 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Washington D.C.: White\n3. Carter, Ashton B. &quot;The Architecture of Government in the Face of Terrorism,&quo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 3, Winter 2001/02, pp. 5-23.\n4. Etzioni, Amitai. &quot;Imp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Anti-Terrorism Coalition for Global Architectures,&quo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Theory, 1(1), 2002, pp.9-30; 7-8.\n5. Francis Fukuyama, &quot;The Ambiguity of Nafimal Interest,&quot; Stephen Sestanovich. ed.\n6. Graham T. Allison, Essence of DeciM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Boston: Little brown,1971), pp. 19-38.\nHouse, 2002\n7. II. Periodicals Ahmed, Samina. &quot;The United States and Terrorism in Southwest Asia,&quo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3, Winter 2001/02, p.79.\n8. Paul Wilkinson, “Terrorism: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Conflict Studies, No 67, November 1979, pp.1-2.\n9. Posen, Barry R. &quot;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Grand Strategy, Strategy, and Tactics,&quo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 No.3, Winter 2001/02, p. 39.\n10. Quoted in Alex P. Schmid and Albert J. Jongman, op.cit., p.4.\n11. Quoted in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vol.21,p.120.\n12. RAND`s Research onTerrorism, Santa Monica, Califomia: RAND Coiporation,1982, p.3.\n13. Rethinking russia`s National Interests (Washingto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malkaml Studies, 1994), p. 12.\n14. Robert A Friedlander, Terrorism and the Law, Gaithersburg, MD: IACP,1981, p.3.\n15. See Brent L. Smith,Terrorism in America,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p.6.\n16. Sharon LaFraniere,Putin Calls ABM Move Mistake.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14,2001,p.A40.\n17. Shea, Jamie. &quot;NATO and Terrorism,&quot; The RUSI Journal, Vol. 147, No. 2, 2002, pp.32-40.\n18. U.S. Department of State, Patterns of Terrorism -1999, April 2000.\n19. Walter Laqueur, The Age of Terrorism,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7, p.145.\n20. White, Jonathan R. Terrorism. Belmont: Wadsworth Group, 2002.\n21. World Marker Research Centre, Global Terrorism Index 2003/4, Press Release, London, 18 August 2003, p.2.\n\n二、 網站(報紙)資料\n\n1. (強力改革;Silovaya reforma)(俄羅斯報;Russiyskaya gazeta), 12 Mar 2003, p. 3.。\n2. (機關人事調動;Peresadka v organah)(消息報;Izvestiya), 29 Mar 2001, p. 1.。\n3. “Putin Calls for More Centralized Power”, Taiwan News, 9 Jul 2000, P. 4.\n4. Boaz Ganor, Defining Terrorism: Is One Man’s Terrorist Another Man’s freedom Fighter?Septemder 23, 1998, http://www: Ict. Org. il/.\n5. Bush, George W. “The War Terrorism The First 100 Days-Homeland Security” October 8, 2001, http://www.cdi.org/teerorism/responding. “Securing the Homeland,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 November1,2001, http://www.whitehouse.gov/president/\n6. CSIS-Baker Institute, &quot;The Geo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ar Against Terrorism,&quot; , July 10, 2002. Lieber, Robert J. &quot;A New Era in U.S. Strategic Thinking,&quot; state.gov/journals/itgic/0902/ijge/gj01.htm>.\n7. Declaration to Supplement the 1994 Declaration on Measures to Eliminate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聯合國網站》at http://ods-dds-ny.un.org/doc/UNDOC/GEN/N97/761/65/PDF/N9776165.pdf?OpenElement. 。\n8. European Commission, “10th EU-Russia Summit Joint Statement on Terrorism,”\n9. European Commission, “8th EU-Russia Summit Joint Statement,”\n10. European Commission, “9th EU-Russia Summit Joint Statement,”\nhttp://www. Europa.eu.int/comm./external_relations/Russia/summmit_10_01/dc_en.htm\nhttp://www. Europa.eu.int/comm./external_relations/russia/summmit_05_02/index.htm\nhttp://www. Europa.eu.int/comm./external_relations/russia/summmit_11_02/js_terr.htm\n11. M. A. Smith,“Russian Thinking on European Securit After Kosovo,”Conflict Studies Research Center, http://www.ppc.pims.org/Projects/CSRC/new/f65-mas-compl.htm.\n12. Obote-Odora, Alex. &quot;Defining International Terrorism&quot;, Murdoch Univers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Law 6 (March, 1999),< elaw www.Murdoch.edu.au> issues/v6nl/obote-odora61 text.html#itrot>, 19 August 2000\n13. Sergei Kovalev, “The Anti-NATO Coterie,” July 26, 2004。http://web.bu.edu/iscip/vo17/Kovalev.html〔2005/4/28〕\n14. World Marker Research Centre, Global Terrorism Index 2003/4, August 18, 2003.\n15. 參考美國CIA官方網站資料,U.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http://www.cia.gov〔2005/5/4〕\n16. 參見克里姆林宮網站,http://president.kremlin.ru/.〔2005/5/12〕\n17. 恐怖主義研究中心,http://www.terrorism.com/index.shtml\n18. 國際反恐怖主義政策協會,http://www.ict.org.i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298102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81027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