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575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秦夢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曾文昌zh_TW
dc.creator曾文昌zh_TW
dc.date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6-05-06T09:03:44Z-
dc.date.available2016-05-06T09:03:44Z-
dc.date.issued2016-05-06T09:03:44Z-
dc.identifierG089152507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575-
dc.description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教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891525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之精神,先蒐集文獻作為知識基礎,再探求台灣大陸教育政策影響因素,並以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重大議題,以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實證方法,瞭解民眾對於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之滿意度,將研究結果與建議提供相關政策單位作為決策參考。\r\n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r\n一、 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之組織運作:(一)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仍受到「政治考量因素」之限制;(二)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仍受到「政策逾越法令」之限制;(三)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仍受到「民間被動參與」之限制。\r\n二、 影響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因素之分析:(一)影響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主要因素中,政策受到「意識型態」因素影響較高,決策受到「過程與品質」因素影響最低;(二)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之「法令修訂與執行」影響因素中,民眾認為法令所限制的條款比開放的條款多;(三)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受到「意識型態」因素影響很大,民眾認為在意識型態影響項目中,政府思考政策開放腳步,國家安全之考量勝過民眾實際利益;(四)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在「決策過程與品質」影響因素中,政府在規劃或執行大陸教育政策時,無論在效率、計畫目標、項目清晰度等方面仍未獲得民眾普遍之滿意;(五)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在「民眾需求與支持」影響因素中,台灣政府在相關計畫中能按各級學制作有系統之規劃,也能依據民意調查結果詳加規劃,但對於民眾實際需求重視度尚不足;(六)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在「政策理論之應用」方面,民眾認為政府訂定大陸教育政策,應是一種上下互動的民主溝通機制,而且認為政府應根據政策評量結果彈性修正政策內容。\r\n三、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滿意度調查:(一)民眾在本研究四項大陸教育政策中,對於政府辦理兩岸學術教育交流政策滿意度較高,但對於不承認大陸學歷檢覈及採認政策滿意度最低;(二)民眾對於大陸專業人士來台停留時間的限制大都滿意;對於兩岸大學之間合作應開放兩岸互換教授並相互承認學分亦大都滿意;相較之下,對於為顧及國家安全而限制交流科目之政策,滿意度最低;(三)民眾對於在大陸多設台商學校,並補助學費,以照顧台商義務教育階段子女在大陸教育需求所做政策大都滿意;對於在大陸就讀大學之台生,其權益應視同國外一般留學生亦大都滿意;對於台灣學生在大陸求學返國後會降低愛國情操滿意度最低;(四)民眾對於應鼓勵大陸優秀學生來台灣就讀,並給予獎學金大都滿意;不太贊同大陸高科技人士子女來台就讀,應給予加分優待;對於限制大陸學生來台灣就讀將會造成台灣社會問題之政策滿意度最低;(五)民眾對於大陸學歷採認政策滿意度普遍偏低,尤其對台灣不承認大陸高等教育學歷是正確的教育政策問題滿意度最低;對於台灣採認大陸學歷應由大陸官方主動提供學校名單滿意度最高。\r\n 本研究建議如下:\r\n一、 對政府行政機關的建議:(一)政府應與民間團體達成上下互動溝通機制,避免過度政治考量,訂定符合民主精神之大陸教育政策;(二)政府應組成跨部會及跨黨派專案會議,深入了解台灣人民在大陸所遭遇教育問題,有效解決民眾困難並滿足其實際教育需求;(三)政府應針對各種大陸教育政策主動舉辦施政成效調查,並依據民意調查資料及結果,訂定符合民意基礎之大陸教育政策。\r\n二、對大陸教育政策的建議:(一)兩岸學術機構締結盟約之內容應提供本身強項學科,並與對方保持長期合作夥伴關係,藉由專業交流相互借鏡學習,互蒙其益,達成共同提昇學術水準之雙贏局面;(二)建立學生赴大陸留學審查及獎勵機制,提供獎學金鼓勵就讀限定之學校及科系,凡經甄選赴大陸就學並順利取得學位之台灣學生,不但大陸學歷可專案採認並擇優輔導就業;(三)訂定「大陸學生來台留學甄選辦法」,並提供「台灣獎學金」及其他具體誘因,以吸引及篩選優秀大陸學生來台灣就讀大學以上學校;(四)仿照香港之「學術評審局」由政府輔導及授權成立「大陸學歷認證專業機構」,此機構必須具備學術權威之公證力,專門負責大陸或其他國家之學歷檢覈及採認工作,提供有關求職、註冊或升學之學歷評估專業意見。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r\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r\n第二節 研究問題 ……………………………………………5\r\n第三節 主要名詞釋義 ………………………………………6\r\n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r\n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r\n\r\n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r\n第一節 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之組織運作………………13\r\n第二節 政策制定過程相關理論與實務引證………………25\r\n第三節 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及實施現況………………46\r\n第四節 台灣對大陸學歷檢覈教育政策現況………………99\r\n\r\n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131\r\n第一節 研究架構 …………………………………………131\r\n第二節 研究對象 …………………………………………133\r\n第三節 研究工具 …………………………………………134\r\n第四節 調查研究實施與資料處理 ………………………137\r\n\r\n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143\r\n第一節 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形成過程影響因\r\n 素現況分析 ………………………………………143\r\n第二節 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議題可行性評估\r\n 的現況分析 ………………………………………149\r\n第三節 受試者背景變項在大陸教育政策形成過\r\n 程影響因素之差異分析 …………………………154\r\n第四節 受試者背景變項對大陸教育政策議題可\r\n 行性評估之差異分析 ……………………………162\r\n第五節 不同背景受試者對政策相關人員對大陸\r\n 教育政策問題可行性意見之差異分析 …………168\r\n第六節 本研究訪談對象對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r\n 策意見 ……………………………………………193\r\n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03\r\n第一節結論…………………………………………………203\r\n第二節建議…………………………………………………214\r\n\r\n參考文獻 …………………………………………218\r\n中文部分………………………………………………218\r\n英文部分………………………………………………223\r\n\r\n附錄\r\n 附錄一 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大事紀 …………226\r\n 附錄二 台灣制定大陸教育政策之研究調查表\r\n (內容效度評析用) ………………………231\r\n 附錄三 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之研究調查表 …242\r\n 附錄四 台灣制定大陸教育政策訪談大綱 ………246\r\n 附錄五 本研究訪談紀要 …………………………247 \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表 次\r\n表3-1專家意見調查名冊………………………………………135\r\n表3-2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研究調查問卷各向度\r\n 題目分配表………………………………………………136\r\n表3-3本研究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佈一覽表…………………138\r\n表3-4受訪人員基本資料分析表………………………………141\r\n表4-1「大陸教育政策形成過程影響因素」平均數\r\n 、標準差、排序摘要表…………………………………143\r\n表4-2 「法令修訂與執行」各問題平均數、標準差\r\n 、排序摘要表……………………………………………144\r\n表4-3 「意識型態之影響」各問題平均數、標準差\r\n 、排序摘要表……………………………………………145\r\n表4-4 「決策過程與品質」各問題平均數、標準差\r\n 、排序摘要表……………………………………………146\r\n表4-5 「民眾需求與支持」各問題平均數、標準差\r\n 、排序摘要表……………………………………………147\r\n表4-6 「政策理論之應用」各問題平均數、標準差\r\n 、排序摘要表……………………………………………148\r\n表4-7「大陸教育政策議題可行性評估」平均數\r\n 、標準差、排序摘要表…………………………………149\r\n表4-8 「兩岸學術教育之交流政策」各問題平均數\r\n 、標準差、排序摘要表…………………………………150\r\n表4-9 「臺灣學生赴大陸就讀政策」各問題平均數\r\n 、標準差、排序摘要表…………………………………151\r\n表4-10 「大陸學生來台灣就讀政策」各問題平均數\r\n 、標準差、排序摘要表…………………………………152\r\n表4-11「大陸學歷檢覈及採認政策」各問題平均數\r\n 、標準差、排序摘要表…………………………………153\r\n\r\n表4-12 不同性別受試者在「大陸教育政策形成過程影響因素」\r\n 之差異分析……………………………………………154\r\n表4-13 不同年齡受試者在「大陸教育政策形成過程影響因素」\r\n 之差異分析……………………………………………156\r\n表4-14 不同大陸經驗受試者在「大陸教育政策形成過程影響\r\n 因素」之差異分析……………………………………157\r\n表4-15 不同學歷受試者在「大陸教育政策形成過程影響因素」\r\n 之差異分析……………………………………………158\r\n表4-16 不同身分受試者在「大陸教育政策形成過程影響因素」\r\n 之差異分析……………………………………………159\r\n表4-17 不同黨派受試者在「大陸教育政策形成過程影響因素」\r\n 之差異分析……………………………………………161\r\n表4-18 不同性別受試者在「大陸教育政策議題可行性評估」\r\n 之差異分析……………………………………………162\r\n表4-19 不同年齡受試者在「大陸教育政策議題可行性評估」\r\n 之差異分析……………………………………………163\r\n表4-20 不同大陸經驗受試者在「大陸教育政策議題可行性評\r\n 估」之差異分析………………………………………164\r\n表4-21 不同學歷受試者在「大陸教育政策議題可行性評估」\r\n 之差異分析……………………………………………165\r\n表4-22 不同身分受試者在「大陸教育政策議題可行性評估」\r\n 之差異分析……………………………………………166\r\n表4-23 不同黨派受試者在「大陸教育政策議題可行性評估」\r\n 之差異分析……………………………………………167\r\n表4-24 受試者對「您覺得兩岸學術教育交流活動已經\r\n 非常普遍,兩岸學術人員往來非常方便及自由」\r\n 意見之差異分析………………………………………168\r\n表4-25 受試者對「您覺得目前大陸文教專業人士來台\r\n 停留時間限制非常合理」意見之差異分析…………170\r\n\r\n表4-26 受試者對「您覺得兩岸大學間締結盟約應採自\r\n 由開放政策,不用向政府申請許可」意見之差\r\n 異分析…………………………………………………171\r\n表4-27 受試者對「您覺得政府應開放兩岸大學互換教\r\n 授與學生,並相互承認學分或學位」意見之差\r\n 異分析…………………………………………………172\r\n表4-28 受試者對「您覺得兩岸學術交流內容應顧及國\r\n 家安全,政府應限制交流科目」意見之差異分\r\n 析………………………………………………………173\r\n表4-29 受試者對「您覺得台灣學生赴大陸就讀各級學\r\n 校,權益應視同至國外留學」意見之差異分析……174\r\n表4-30 受試者對「您覺得應在大陸多設立台商學校,\r\n 並補助學費,以照顧台商義務教育階段子女\r\n 在大陸教育需求」意見之差異分析…………………176\r\n表4-31受試者對「您覺得台灣學生大量赴陸就讀,會\r\n 嚴重衝擊台灣教育生態」差異分析…………………177\r\n表4-32 受試者對「您覺得為保護台灣高等教育資源,\r\n 尚不宜開放學生赴陸就讀大學以上教育」意\r\n 見之差異分析…………………………………………178\r\n表4-33 受試者對「您覺得台灣學生至大陸就學,返\r\n 國後會降低愛國情操」意見之差異分析……………179\r\n表4-34 受試者對「您覺得應鼓勵大陸優秀學生來台\r\n 就讀,並給予獎學金」意見之差異分析……………181\r\n表4-35 受試者對「您覺得大陸高科技人士子女來台\r\n 就學,應給予加分優待」意見之差異分析…………182\r\n表4-36 受試者對「您覺得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學,\r\n 對解決台灣高等教育招生不足問題有正面\r\n 幫助」意見之差異分析………………………………183\r\n表4-37 受試者對「您覺得大陸學生到金門就讀大\r\n 專院校的意願很高」之差異分析……………………185\r\n表4-38 受試者對「您覺得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學\r\n 會造成台灣社會問題」意見之差異分析……………186\r\n\r\n表4-39 受試者對「您覺得台灣承認大陸高等教育\r\n 學歷是正確的教育政策」意見之差異分析…………187\r\n表4-40 受試者對「您覺得不承認大陸高等教育學\r\n 歷主要是受到台灣政治因素影響」意見之\r\n 差異分析………………………………………………188\r\n表4-41 受試者對「您覺得台灣採認大陸學歷應由\r\n 大陸官方主動提供學校名單」意見之差異\r\n 分析……………………………………………………189\r\n表4-42 受試者對「您覺得採認大陸高等教育學歷\r\n 應該限制科系,擇優採認」意見之差異分\r\n 析………………………………………………………191\r\n表4-43 受試者對「您覺得不承認大陸學歷會造成台\r\n 灣人才嚴重外流」意見之差異分析…………………192\r\n\r\n\r\n\r\n\r\n\r\n\r\n\r\n\r\n\r\n圖 次\r\n\r\n圖2-1台灣制定大陸政策體系圖 ………………………………14\r\n圖2-2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形成過程體系圖 ………………24\r\n圖2-3大陸專業人士及學生來臺從事文教交流\r\n 活動人次趨勢圖…………………………………………48\r\n圖3-1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研究架構………………………132zh_TW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25071en_US
dc.subject大陸教育政策zh_TW
dc.subject問卷調查zh_TW
dc.subject行動研究zh_TW
dc.title台灣當前大陸教育政策之研究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中文部分\r\n中共年報(2005)。2005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r\n戈伯元(2001)。台北縣市完全中學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r\n王坤生(2002)。大陸台商子弟學校設立過程之研究-以公共選擇理論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8(6),62-67。\r\n王秀雄(1996)。大陸地區高等美術教育現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r\n王瑞琦(2003)。大陸學歷採認對臺灣高等教育產業之影響評估。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r\n內政部境管局(2005)。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年度統計報告。台北:作者。\r\n中華發展基金(2003)。中華發展基金年報。台北:作者。\r\n台灣你好網(2005)。台灣學生在大陸就讀人數。2006年5月,取自:http://www.nihaotw.oom/。\r\n台灣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協會(2005)。台生會簡介。2005年12月,取自:http://www.twsu.org/。\r\n立法院(2006)。立法院簡介。2005年12月,取自:立法院全球資訊網頁:http://www.ly.gov.tw/index.jsp。\r\n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r\n民主進步黨(1998)。民主進步黨兩岸政策議題之主張說帖。2005年12月,取自: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網頁:http://taiwan.yam.org.tw/china_policy/p_dpp.htm。\r\n民主進步黨(2000)。阿扁的政策白皮書-教育政策白皮書。2006年1月,取自:民進黨競選總部網頁: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newgov/paper/520-9.htm#333。\r\n行政院(2006)。行政院組織與職掌。2005年12月,取自:行政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ey.gov.tw/。\r\n\r\n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大型面訪民意調查結果分析報告(第四次)。2006年1月,取自:http://www.mac.gov.tw/pos/。\r\n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總說明暨條文對照表,未出版。取自: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mac.gov.tw/。\r\n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2年年報。台北:陸委會。 \r\n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4)。陳總統於「大陸台商協會負責人春節聯誼晚宴」致詞稿。載於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十版)(66~69頁)。台北:陸委會。\r\n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大陸事務法規彙編(修訂6版)。台北:陸委會。\r\n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6)。大陸工作組織。2005年12月,取自: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mac.gov.tw/。\r\n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輪調來台大陸人士隨行子女在台就學鬆綁。台灣新經濟簡訊,71,4。\r\n朱榮彬(2003年10月10日)。台生是兩岸的一扇窗。中國時報論壇,15。\r\n牟淑芬(2001)。大陸台商子女就學模式之研究-以中小學為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r\n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r\n杜麗燕、林少軍譯(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原作者:Martin Carnoy)。台北:桂冠。\r\n何倩華(2004)。教育部長又換人了。科學小芽子電子報,4。2006年9月5日,取自:http://bud.whale.org.tw/epaper/2004-06-01.htm。\r\n吳功正(2006)。走進台灣。大陸:江蘇文藝出版社。\r\n吳京(1999)。吳京教改心。台北:天下文化。\r\n吳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r\n吳榮鎮(2000)。大陸東莞台商學生弟學校設校模式之評析。共黨問題研究,26(10),7-10。\r\n吳壽山(2003)。WTO架構下管理教育議題探討與兩岸管理教育發展之互動。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未出版。\r\n社團法人台灣留學生家長協進會(2005)。協會宗旨與理念。2005年12月,取自:台灣留學生家長協進會自設網站:http://www.psos.org.tw/index.htm。\r\n呂木琳(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政策。商業職業教育,71,3~4。\r\n林谷蓉(1995)。兩岸教育交流之分析(1987-1994)。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r\n林志慎(2002)。外來動力的「制度創新」:「東莞台商協會」成立「台商學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r\n林紀東(2002)。新編六法參照法令判解全書。台北:五南。\r\n林嘉誠(2004)。知識型政府總論。台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r\n金門縣政府(2005)。台灣教育真正好,金門讀冊免煩惱。載於金門縣宣導手冊。台北:作者。\r\n法務部(2006)。法務部簡介。2005年12月,取自:法務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moj.gov.tw/chinese/moj_govlist_check.aspx。\r\n香港學術評審局(2005)。學歷評估服務。2006年2月,取自:http://www.hkcaa.edu.hk/TC/First.htm。\r\n唐屹(1995)。大陸地區民族教育之研究。台北:教育部。\r\n徐秀美、何曼卿(1998年11月27日)。子女教育最令台商頭大。工商時報,第5版。\r\n海基會(1993)。海基會汪辜會談紀要。台北:海基會。\r\n海基會經貿處(2005)。海基會台商服務中心簡介。台北:海基會。\r\n秦夢群、黃貞裕(2001)。教育行政研究方法論。台北:五南。\r\n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r\n國立教育資料館(2005)。教育改革與教育政策-教育家的話Ⅱ。台北:作者。\r\n教育部(2004)。台灣私立高中職、大陸台商學校、海外台灣學校學生接受政府補助經費及單位成本一覽表。台北:教育部大陸小組。\r\n教育部(2006)。認識教育部。2005年12月,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r\n教育部大陸事務工作小組(2005)。兩岸大學校院締結盟約專案報告,未出版。\r\n教育部大陸事務工作小組(2005)。大陸小組工作簡報,未出版。\r\n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2006)。東西德、南北韓學歷採認情形,未出版。\r\n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我國研究所教育定位與未來發展專案報告,未出版。\r\n陳金粧(2004)。學習型組織遠景之構築與實踐-以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r\n陳舜田(1995)。大陸地區高等學校工科教育現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r\n陳梅生(1994)。大陸地區中醫藥教育概況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r\n許義雄(1998)。大陸高等學校體育科教現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r\n張世賢(2005)。公共政策分析。台北:五南。\r\n黃光雄(1998)。大陸地區高等教育教育學類專案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r\n黃政傑(1911a)。大陸重點高等學校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r\n黃政傑(1911b)。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r\n黃裕程(1999)。我國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政策執行研究-以台北市執行「擴大內需方案」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r\n黃富順(2002)。海峽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報告。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r\n黃煌雄、黃勤鎮 (2002)。從「戒急用忍」到「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相關措施的檢討調查報告。台北:監察院。\r\n黃鴻博(1994)。大陸教育制度與學歷採證之研究。台北:大陸問題研究中心。\r\n程振隆(2004)。挑戰來自對的堅持-一份愛與奉獻的教育精神。台北:龍岡。\r\n游騰穎(2000)。臺灣地區學生赴北京高等院校就學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r\n楊景堯、楊慧文、陳靜欣、楊蕙真(2005)。大陸學歷採認政策實證研究。台北:兩岸文教研究學會。\r\n楊朝祥(2000)。教育深耕行旅-優質教育的願景與經營。台北:教育部。\r\n楊朝祥、陳曼玲(2000)。滴水心,穿石情-凝聚再一次教改的動能。台北:遠流。\r\n楊朝祥(2002)。大陸學歷採認不宜再拖了。載於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編),91年度3月份國政分析論文(教文析091-011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r\n楊朝祥(2006)。預應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之高等技職教育。台北:淡江大學教育學院。\r\n蔡英文(2003)。加入WTO後兩岸經貿政策。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七版),57~65。台北:陸委會。\r\n劉水深(1996)。大陸地區重點高等學校商學教育現況研究。台北:教育部。\r\n劉怡慧(2000)。我國試辦綜合高中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r\n劉昭志(1999)。影響我國成人教育政策執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發展與改進成人教育五年計畫綱要」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r\n劉瑞生(1993)。大陸地區重點高等學校農業教育現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r\n謝文全(1999)。學校行政。台北:五南。\r\n謝貴雄(1995)。大陸地區高等學校醫學教育現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r\n劉興漢(2000)。大陸高等學校招收台生制度之相關研究。台北:教育部。\r\n劉勝驥(1997)。大陸地區高等財經教育之研究。台北:教育部。\r\n劉勝驥(1998)。大陸學生來台研究修讀研究所學位可行性之評估。台北:教育部。\r\n劉勝驥(2002)。臺灣學生在中國。高雄:復文。\r\n顏慶祥 (2004)。大陸教育研究-政策與制度。台北:五南。\r\n羅清俊、陳志偉譯(1999)。公共政策新論(原作者:Tomas R.Dye)。台北:韋伯。(原著出版年:1998)\r\n藍順德(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r\n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五南。\r\n英文部分\r\nApple, M.W. (1991).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Y.: Routledge. \r\nBrizendine, E. C. (1989).California educat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case of the stull Ac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lifornia.\r\nBrudney, J. L.(1995). Volunteer programs in the public sector: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for public management. In Bouckaert, Geert, Halachmi, & Arie (Eds.), The enduring challenges in public manage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r\nMiller, D. (Ed.). (1987).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r\nDunbar, J. C. (1996). Music teac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Wisconsin: Historical and grounded case study viewed through 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lens (Rural educ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56(8), 3044-A.(Order No.AAC9536155). \r\nFagerlind, Ingemar, & Lawrence J. S. (1989).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xford:Pergamon Press.\r\nFox, C. J. (1990).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Why and how to transcend positivist methodologies. In Pslumbo & Calista ( Eds.), Implementation and the policy process:Opening up the black box.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r\nGallagher, J., & Coleman, M. R. (1992). State polici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gifted students from special populations: Three states in profil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49 748).\r\nGoggin, M. L., et al. (1990). Implemen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 Glenview,ILL;Scott, Foressman / Lettle,Brown Higher Education. \r\nGonzalez, D. D. (1987). The venezuelan national scholarship foundation: Exami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ocial educational polic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Microfilm No. 8717029).\r\n\r\nHarold, D. L., & Abraham K. (1970). Power and societ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r\nJones, C. O. (1977).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North Scituate, MA:Duxbury.\r\nJordan, G. (1990). Sub-governments, policy Communities, and network: Refilling the old boot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2, 319-338.\r\nKickert, W. J., Klijn, E. H., & Koppenjan, J. F. M. (1997). Introduction: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on policy networks. In Kickert, Klijn, & Koppenjan. (Eds.),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pp.1-13).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r\nKirst, M., & Jung, R. (1980). The utility of a longitudinal approach in assessing implementation: A thirteen-year view of title I, ESEA. In A. R Oddern (Ed.),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pp. 39-63).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r\nLindblom, C. E. (1993).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r\nMajchrzak, A. (1984). Methods for policy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r\nMarsh, D. D., & Odden, A. R. (1991).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lifornia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curriculum frameworks. In R. O. Allan (Ed.),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pp.219-240).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r\nRipley, R. B., & Franklin, G. A. (1986).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bureaucracy. Chicago, ILL: The Dorsey Press.\r\nSchmiter, P. (1970).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Review of Politics, 36, 85-96。\r\nSimon, H. A.(1995).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New York: Macmillan.\r\nSmith, T. B.(1973).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s, 4(2), 203-205.\r\nStaring, G.(1979).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public policy. Homewood, ILL: The Dorsey Press.\r\nThomas, R.D. (1998).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Prentice Hall: Simon & Schuster Company.\r\nTrend, M. G. (1978). On the reconcili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ative analyses: A case study. Human Organization, 37(4), 345-354.\r\nWebb, E. J., Campbell, D. J., Schwartz, R. D., & Sechrest, L. (1966). Unobtrusive Measures. Skokie, IL: Rand McNally.\r\nWeatherly, R., & Lipsky, M. (1977). Street-level bureaucrats 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 Implementing special education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47(2), 171-197.zh_TW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