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829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林英津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譚家麒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Tan, Jia Qien_US
dc.creator譚家麒zh_TW
dc.creatorTan, Jia Qien_US
dc.date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6-05-09T03:56:34Z-
dc.date.available2016-05-09T03:56:34Z-
dc.date.issued2016-05-09T03:56:34Z-
dc.identifierG093151014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829-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9315101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以實際田野調查的方式蒐集金門金沙方言的語料,並且對其進行分析。金門隸屬於福建省同安縣,隔海與廈門、同安相望,而金沙鎮則位於金門本島東北方。以語言系屬來看,金沙方言屬於閩南方言,對閩南方言的研究論著雖然相當豐富,但是針對金門地區所做的專門研究數量尚不算多,因此本文希望藉著對語料的分析與掌握更進一步地瞭解金門地區閩方言的表現。\r\n本論文章節安排如下:\r\n第一章說明本論文研究對象之歷史與地理背景、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與方法、研究的語料來源。\r\n第二章我們分析田野調查所得到的語料的語音表現,藉此整理歸納出金沙方言的平面音韻系統,除了對聲母、韻母、聲調做整理之外,亦針對音節結構與結構上的限制作進一步的分析。\r\n第三章針對金沙方言所有的音變現象做討論。除了聲母、韻母、聲調在語流中產生的各種變化,也討論不同的語法結構所造成的連讀調表現,以及單音形容詞重疊式的聲調表現。更著重於討論金沙方言小稱詞尾「囝」的特殊聲調表現。\r\n第四章運用歷史音韻比較的方法,以中古切韻音系為比較架構,對金沙方言進行層次異讀的分析。聲母部分依據晚唐之後的三十六字母系統,韻母則以十六韻攝為比較基準,聲調部分則是觀察古清濁不同的聲母反映在今日聲調上的差異。\r\n第五章為結論,將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做一個提綱挈領的報告。\r\n希望透過平面音韻及歷史音韻這兩種不同層面的分析,能夠使我們對金門金沙方言有更為深入的瞭解,如此,不但對語言傳承以及研究有所幫助,更可以替未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立下良好的基礎。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r\n第1章 序論 1\r\n1.1 金門簡介 1\r\n1.1.1 地理歷史概況與居民來源背景 1\r\n1.1.2 金門方言在閩方言分區中的地位 1\r\n1.1.3 相關研究成果評述 2\r\n1.2 本論文研究目的與方法 6\r\n1.3 本論文語料來源 9\r\n1.4 本論文章節安排 10\r\n第2章 金沙方言平面音韻系統 12\r\n2.1 聲母系統 12\r\n2.2 韻母系統 13\r\n2.3 聲調系統 18\r\n2.4 音節結構與限制 19\r\n2.4.1 單音節聲韻調配合表 19\r\n2.4.2 音節結構 37\r\n2.4.3 音位結合限制 40\r\n2.4.4 小結 44\r\n第3章 音變現象 47\r\n3.1 聲母及韻母變化 47\r\n3.1.1 同化 47\r\n3.1.2 減音與合音(縮讀) 49\r\n3.1.3 增音 50\r\n3.2 聲調變化 51\r\n3.2.1 二字組連讀調 52\r\n3.2.2 句法結構與連讀調 56\r\n3.2.3 形容詞重疊式連讀 58\r\n3.2.4 弱讀調輕聲 59\r\n3.3 「囝」尾詞表現 60\r\n3.3.1 小稱詞「囝」使用情形 61\r\n3.3.2 金沙方言「囝」尾詞聲調表現 62\r\n3.3.3 從囝尾詞看方言接觸的可能性 65\r\n3.3.4 □囝□結構 69\r\n3.3.5 小結 72\r\n第4章 歷史音韻比較 74\r\n4.1 歷史音韻比較的層次分析依據 74\r\n4.2 金沙方言聲韻調的歷史層次 76\r\n4.2.1 聲母的比較與歷史層次 76\r\n4.2.2 韻母的比較與歷史層次 91\r\n4.2.3 聲調的比較與歷史層次 125\r\n第5章 結論 130\r\n5.1 金沙方言的音韻表現 130\r\n5.1.1 平面音韻 130\r\n5.1.2 歷史音韻 131\r\n5.2 金沙方言的囝字調 132\r\n5.3 未來繼續研究之方向 133\r\n參考書目 135\r\n附錄一 金沙方言同音字表 143\r\n附錄二 金沙方言分類詞表 175zh_TW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1510141en_US
dc.subject金門閩語zh_TW
dc.subject歷史語言學zh_TW
dc.subject囝字調zh_TW
dc.subject金沙方言zh_TW
dc.title金門閩語:金沙方言音韻研究zh_TW
dc.titleAspects of Jin-sha southern min phonology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一、參考工具書:\r\n宋‧陳彭年等\r\n 《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9月)\r\n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r\n1988 《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r\n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r\n1988 《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r\n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r\n1989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r\n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r\n漢語方言地圖集調查手冊(澳門語言學會)\r\n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r\n2003a 《中國六省區及東南亞閩方言調查字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r\n2003b 《中國六省區及東南亞閩方言調查詞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r\n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編\r\n1993 《金門縣志》,金門縣政府印行。\r\n黃 謙、廖綸璣\r\n1993 《泉州方言韻書三種》(台北:武陵出版社)\r\n二、研究著作與期刊論文:\r\n丁邦新\r\n1975 《Chinese phonology of the Wei-chin period:reconstruction of the finals as reflected in poetry》(魏晉音韻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r\n1980a 〈從漢語方言現象檢討幾個辨音徵性的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4:607-614\r\n1982b 〈Some Aspects of Ton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Dialects〉,《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4:629-644\r\n1982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新14卷:495-519\r\n2005 〈漢語方言層次的特點〉,《永遠的POLA:王士元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r\n丁邦新、張雙慶編\r\n2002 《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r\n平山久雄\r\n2005 〈廈門話古調值的內部構擬〉,《平山久雄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73-190\r\n\r\n何大安\r\n1984 〈變調現象的兩種貫時意義:兼論晉江方言的古調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1:115-132\r\n1986 〈元音、和介音、,兼論漢語史研究的一個方面〉,《王靜芝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r\n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九十。\r\n2000 〈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261-271\r\n李 榮\r\n1965 〈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中國語文》2:116-126\r\n1989 〈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4:241-259\r\n李小凡\r\n2004 〈漢語方言連讀變調的層級和類型〉,《方言》1:16-33\r\n李方桂\r\n1980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r\n李如龍\r\n1985 〈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的分析〉,《語言研究》1:139-149\r\n1994 《福州方言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r\n1996 《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r\n1997 《福建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r\n2001a 《福建縣市方言志12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r\n2001b 《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r\n李如龍、陳章太\r\n1984 〈論閩方言的內部差異〉,《中國語言學報》2:93-173\r\n吳瑞文\r\n2002 〈論閩方言四等韻的三個層次〉,《語言暨語言學》3.1:133-162\r\n2004 〈談覃有別與現代方言〉,《聲韻論叢》第十三輯:147-186\r\n2005 《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r\n辛世彪\r\n2004 《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n周長楫\r\n1983a 〈廈門話文白異讀的類型(上)〉,《中國語文》5:331-336 \r\n1983b 〈廈門話文白異讀的類型(下)〉,《中國語文》6:430-438 \r\n1986 〈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2:69-84 \r\n1991 〈廈門方言同音字匯〉,《方言》2:99-118\r\n1995 〈中古豪韻在閩南方言的文白讀音問題〉,《臺灣研究集刊》1:77-82\r\n1998 《廈門方言詞點》(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r\n1999 〈重讀《廈門音系》〉,《方言》3:176-180\r\n周長楫、歐陽憶耘\r\n1998 《廈門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r\n周振鶴、游汝杰\r\n1990 《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出版社)\r\n林連通主編\r\n1993 《泉州市方言志》,(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n林寶卿\r\n1998 〈閩南方言聲母白讀音的歷史語音層次初探〉,《古漢語研究》1:60-63\r\n2000 〈閩南方言三種地方韻書比較〉,《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72-79\r\n侯精一主編\r\n200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n姚榮松\r\n1994 〈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化韻母的探討〉,《聲韻論叢》第二輯315-335\r\n洪惟仁\r\n1990 《彙音妙悟的音讀:二百年前的泉州音系》,第二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r\n徐芳敏\r\n1991 《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讀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韻部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r\n2003 《閩南方言本字與相關問題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r\n徐通鏘\r\n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r\n袁家驊\r\n2001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r\n高本漢原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r\n1995 《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r\n張光宇\r\n1989a 〈閩方言音韻層次的時代與地域〉,《清華學報》新19卷第1期95-113\r\n1989b 〈閩南方言的特殊韻母〉,《大陸雜誌》79.2:16-22\r\n1989c 〈閩方言古次濁聲母的白讀h-和s-〉,《中國語文》4:300-307\r\n1990 《切韻與方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r\n1991 〈漢語方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語文》6:431-438\r\n1996a 《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r\n1996b 〈論閩方言的形成〉,《中國語文》1:16-26\r\n張屏生\r\n1996 《同安方言及其部分相關方言的語音調查和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r\n張振興\r\n1994 《臺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r\n1995 〈閩南方言的比較研究〉,《臺灣研究集刊》1:69-76\r\n張琨\r\n1984 〈論比較閩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3:415-458\r\n1991 〈再論比較閩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89-135\r\n1992 〈漢語方言的分類〉,《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1-21\r\n1993 〈閩方言中蟹攝韻的讀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877-890\r\n梅祖麟\r\n1995 〈方言本字研究的兩種方法〉,《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一輯)1-12\r\n2002 〈幾個閩語虛詞在文獻上和方言中出現的年代〉,《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何大安主編,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1-21\r\n2005 〈閩南語“給予”的本字及其語法功能的來源〉,《永遠的POLA:王士元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163-173\r\n陳章太、李如龍\r\n1985 《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r\n陳漢光\r\n1968 〈金門語研究〉,《福建文獻》3:58-66\r\n游汝杰\r\n2004 《漢語方言學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n程俊源\r\n1998 〈台灣閩南語聲母去鼻化之詞彙擴散現象〉,《聲韻論叢》第七輯277-315\r\n楊秀芳\r\n1982 《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r\n1991 《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r\n1993 〈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3-849(台北:大安出版社)\r\n董同龢\r\n1944 《上古音韻表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廿一。\r\n1957 〈廈門方言的音韻〉,《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9本上冊231-253\r\n1959 〈四個閩南方言〉,《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0本下冊729-1042\r\n1965 《漢語音韻學》第十五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r\n詹伯慧主編\r\n2001 《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r\n趙元任\r\n1968 《中國話的文法》(丁邦新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4年)\r\n劉秀雪\r\n1998 《金門瓊林方言探討》,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潘茂鼎、李如龍、梁玉璋、張盛裕、陳章太\r\n1963 〈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中國語文》6:475-495\r\n鄭 縈\r\n1994 〈金門官澳方言初探〉,余光弘、魏捷茲編《金門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r\n鍾榮富\r\n1990 〈客家話韻母的結構〉,《漢學研究》8.2:57-77\r\n戴黎剛\r\n2005 〈閩語果攝的歷史層次及演變〉,《語言研究》25.2:56-61\r\n謝國平\r\n1998 《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r\n羅常培\r\n1930 《廈門音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廿四。\r\nChomsky, Noam & Halle, Morris\r\n1968 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 New York: Haper & Row\r\nCrowley, Terry\r\n1992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nDouglas, Carstairs & Barclay, Thomas\r\n1873 《廈英大辭典》(台北:南天書局。1990年)\r\nNorman, Jerry.\r\n1973 Tonal development in Min.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222-238 \r\n1974 The Initials of Proto-M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2:27-36 \r\n1979 〈閩語詞彙的時代層次〉(梅祖麟譯),《大陸雜誌》第88卷第2期45-48 \r\n1981 The Proto-Min Finls.《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 35-74\r\n1984 Three Min etymologies.CLAO.13:175-190\r\n1988 《漢語概說》(張惠英譯)(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zh_TW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open-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