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885
題名: 我國職業災害認定制度之研究—實務面之問題探討
作者: 林俊榮
貢獻者: 張其恆
林俊榮
關鍵詞: 職業災害
職業災害認定
職業病
職業病鑑定
認定制度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摘要: 職業災害乃勞動過程中直接對勞工本身所產生之危害,勞工所提供之勞務因無法與身體分離,故必須親自到工作現場提供勞務,面對作業設備與工作環境,自不免有發生危害之虞,輕者傷、病,重者死、殘,對勞工及其家屬皆構成重大之急難,間接則影響整體之社會安全及國家經濟發展,所影響之層面實為巨大。\r\n\r\n 我國職業災害補償法制,主要是由民法、勞動基準法、勞工保險條例及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等構成。就補償範圍與標準而言,以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的補償範圍最廣、標準最寬鬆;其次是過失補償責任、具社會保險性質的勞工保險條例,接著是同樣採無過失補償責任的勞動基準法,最後則是標準最嚴格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責任之民法規定。但各法規屬性不同,適用範圍不一,在關於職業災害之意涵上更有其各自之特殊性存在,補償形式上看似管道多元且完整,但職災勞工是否真能迅速且確實地獲得應有的保障,確值得商榷。\r\n\r\n 目前,我國在職業災害認定制度上,仍然存在著法制面與實務面的許多問題,諸如:法源的分散、職災保險主管機關未獨立、職災補償與預防、重建的脫勾、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之立法目的無法落實、職業災害認定舉證責任分配不公、職業疾病認定委員會架構及組織上的缺失、通勤災害責任的歸屬等等,均仍有待一一克服解決。\r\n\r\n 為使我國在職業災害認定制度上能夠更趨於完備,讓職災勞工權益不至於在無形中喪失,本文則提出:(1)職業災害保險單獨立法的必要性;(2)職業病認定舉證責任重新分配;(3)調整職業病認(鑑)定流程及組織;(4)強化職業傷病診治中心之功能等四大點之建議,期能讓相關行政單位能夠多方面考量,建構更完善的職災保障體制,以落實保障職災勞工權益。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r\n(一) 專書部分(按姓氏筆劃排列)\r\n丁又泉,勞工問題,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8年。\r\n王榮德、詹長權、杜宗禮,各國職業傷病補償制度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委託研究報告,2007年3月。\r\n王澤鑑,侵權行為法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三民書局,1998年。\r\n吳忠吉、成之約、辛炳隆、王惠玲等編著,勞動經濟學,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1月初版。\r\n林振賢,新版勞動基準法釋論-比較、理論、實際,作者自刊,1994年6月1日初版。\r\n林豐賓,勞動基準法論,三民書局,1997年11月初版。\r\n林熾昌,通勤災害之認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譯印,1990年6月。\r\n邱駿彥,再論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收錄於勞工行政法令之理論與實務91年度專輯,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訴願審議委員會,2003年6月出版。\r\n張清滄,勞動基準法實用,復文書局,1995年8月七版。\r\n焦興鎧等,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台灣勞動法學會 編,2005年5月。\r\n黃越欽、王惠玲、張其恆合著,職災補償論,五南圖書出版,1995年10月。\r\n黃越欽,勞動法新論,翰蘆圖書出版,2006年9月。\r\n黃劍青,勞動基準法詳解,三民書局,1995年。\r\n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2月修訂再版。\r\n楊通軒,職業災害之賠償與補償,收錄於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新學林,2005年5月。\r\n劉脩如,社會政策與社會行政上冊,五南出版社,1988年。\r\n魏朝光,勞動職業災害之補償,財團法人勞工研究資料中心基金會。\r\n簡建忠主持,王安祥、許繼峰、衛民、黃良志、楊通軒合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研商修正「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之衝擊評估研究報告,2006年11月。\r\n(二) 期刊及研討會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列)\r\n王惠玲,職業災害爭議與補償,勞工法規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7年。\r\n王惠玲,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政府的短線立法,政策論壇電子報第33號,2002年。\r\n林振賢,談職業病的鑑定制度,中國勞工,1998年7月。\r\n林更盛,勞基法上職業災害因果關係的判斷---評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七年勞上字第五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四十期,2002年11月。\r\n邱駿彥,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輔仁法學,第十七期,1998年6月。\r\n高得潤,通勤災害之問題研究---以最近之行政解釋為中心,東海法學研究,第十一期,1996年12月。\r\n徐婉寧,過勞死之職業災害認定-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0年重勞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第76期,2005年11月。\r\n陳建文,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第18條之探討,政大勞動學報,第10期,2001年1月。\r\n張其恆,過勞死與職業災害之認定,「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1998年。\r\n黃虹霞,「職業災害補償與相關法律問題」,萬國法律第126期,2002年。\r\n楊通軒,當事人違法或過失時職業災害補償責任之探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承辦之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實務研討會,1996年2月。\r\n劉志鵬、王惠玲、石發基、邱駿彥、董泰琪,雇主應就通勤災害負擔職災補償責任嗎,月旦法學雜誌,第四十一期,1998年10月。\r\n羅士翔、陳文慶、柯景塘、王榮德,工作過勞致死之及診斷基準,北市醫學雜誌,第4卷第2期,2007年2月。\r\n簡子超,行動委員會2004年度報告司改火車頭-不只坐而言的行動派,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司改雜誌,第54期,2004年12月。\r\n(三) 學位論文(按年度排列)\r\n賴崇全,我國勞工職業災害補償制度調整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r\n羅忠政,職業災害補償雇主責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997年。\r\n郭旭東,論我國職業病鑑定制度,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r\n陳彥良,論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2008年。\r\n(四) 其他\r\n羅桂美,2002年亞洲工傷權益聯絡網年會擇要紀實,http://61.222.52.195/net/Chin_zin/detail.asp?ID=25042。\r\n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東區勞工職業傷病診治中心,職業病介紹,http://www.gilee.com.tw/oem/main.php?nLv0No=91#什麼是職業病?\r\n苦勞報導,職業病認定以事實為基礎-勞工應以集體力量介入調查,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87667。\r\n「日本工作相關腦血管疾病及缺血性心臟病認定基準(譯本),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過勞資料專區,2005.05,http://www.iosh.gov.tw。\r\n王嘉琦、鄭雅文,職災補償救濟制度的發展與台灣制度現況,http://homepage.ntu.edu.tw/~ycheng/index/PDF/97paper11.pdf。\r\n\r\n外文資料:\r\n(一)英文部分(按字母順序排列)\r\nC. Arthur Williams, Jr,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Workers’ Compens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U.S.A,1991。\r\nClaire C. Caruso & Edward M. Hitchcock & Robert B. Dick & John M. Russo & Jennifer M. Schmit, Overtime and Extended WorkShifts:Recent Finding son Illnesses, Injuries, and Health Behavior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NIOSH),2004.04。\r\nJack B. Hood, Benjamin A. Hardy, Jr., and Harold S. Lewis, Jr., Workers’ Compensation and Employee Protection Laws(2nd ed), Minnesota: WEST PUBLISHING CO,1990。\r\nJack B. Hood & Benjamin A Hardy & Harold S Lewis, Jr..,Wokers’ Compensation and Employee Protection Laws, Tomson business, Minnesoda,2005,01。\r\nJohn Howard, Smoking Isan Occupational Hazard, 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 46,2004。\r\nJoseph W. Little, Thomas A. Eaton, Gary R. Smith, 1999, Workers’ Compensation Cases and Materials Fifth Edition, West, A Thomson Business。\r\nLex K. Larson & Arthur Larson, Workers’ Compensation Law:Cases, Materials, and Text, Mattew Bender & Company Inc, New York,U.S.A,2000。\r\nPeter M. Lencsis, Workers Compensation, A Reference and Guide,U.S.A,1998。\r\nRoemer MI, Workmen’s compensation and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s abroad,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55(2),1965。\r\n\r\n(二)日文部分\r\n下井隆史,勞基準法,(株)有斐閣,2001年1月20日第三版。\r\n安枝英伸、西村健一郎,勞法,(株)有斐閣,2000年4月10日第六版補訂。\r\n岡村親宜,過勞死勞災補償,勞旬報社,1991年3月25日初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226202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26202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