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895
題名: 電傳勞動者勞動條件與權益之研究-以報社記者為例
作者: 吳炎烈
貢獻者: 成之約<br>楊通軒<br>王方
吳炎烈
關鍵詞: 電傳勞動
報社
記者
勞動權益
telework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摘要: 資訊科技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新的文化,在引進新的科技之時,必然會與原有的傳統文化發生衝突,資訊科技的發展將對工作內容、工作方式與組織管理以及勞工關係造成影響。勞動型態將會產生距離策略的勞動彈性化,工作不再侷限於固定的時間、工作地點,勞工可以遠距離工作,在家工作,但也減少了人際關係的相處機會,工作更重視智力而非體力,且將對原本的勞資之間互動產生了新的影響,電傳勞動即是一種順勢而生的一種非典型工作型態。\r\n電傳勞動是勞動市場彈性化運作之下,產生的新興工作型態,電傳勞動在歐美各國都實行已久,使用電傳勞動的企業與人口已經有一定的提升,現階段我國尚未就電傳勞動制訂專法加以規範,因此電傳勞動者在我國之法律地位仍須依照傳統勞動法原則規範之,勢必對我國勞動法規帶來相當大的挑戰,對電傳勞動者的保障更是不足。故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透過個案研究的方式,從中發現全職受僱的電傳勞動者在我國現存的勞動關係體制之中所產生的問題。\r\n 研究結果發現,電傳勞動的工作方式有別於傳統的集中職場,勞務給付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工作時間與工作地點呈現分散與多樣化之下,對我國勞動法規的確實帶來衝擊。電傳勞動者在工作時間、薪資結構與計算方式、教育訓練、員工調動以及其他企業內的福利,包括休假、職業災害認定與補償等,確實與一般傳統勞工有些許的差異存在,而我國的勞動法令都是依據傳統的工作方式所制定,因此有許多適用上的困難與模糊之處,而在缺少法令規範之下,對於從事電傳工作之勞工易造成權益上的損害。\r\n 在集體勞動權益方面,電傳勞動者的特性即工作場所分散,不易接收工會方面的訊息,且勞工之間缺乏互動與溝通,在勞動意識上本就不易凝聚,此外,電傳勞動者往往強調專業以及獨立性作業,對於工會的依賴性並不高。工作地點的分散,使其很難對組織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造成流動率偏高,缺乏集體意識。另一方面,我國工會的功能不彰,缺少與雇主協商的能力,在保障會員的權益上有限,以致於電傳勞動者加入工會的意願上並不高。\r\n 綜合以上所言,電傳勞動的工作型態突破了固定工作時間與地點,對於電傳勞動者的勞動條件與權益的確會造成一定影響。雖然在台灣並無電傳勞動者的統計數據,但依照國外的發展情況,再加上我國通訊基礎設備日益完善,電傳勞動在台灣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應及早研擬因應之道,以維護並保障電傳勞動者的勞動權益。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r\n專書\r\n尤英夫,1992,新聞法論下冊,世紀法商雜誌社。\r\n邱駿彥等,2005年5月,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第四章-工作時間,新學林出版社。\r\n周南燕,1997,就業現場專輯:報紙、雜誌業,朝陽堂出版社。\r\nFrank Webster著 馮建三譯,1999,資訊社會理論,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n張其恆,1995年10月,自勞動關係的角度探討電傳勞動之本質與發展,政大書城。\r\n張宏源,1999,解構媒體環境變遷與報業發展趨勢,亞太圖書出版社。\r\n黃程貫,2000,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r\n黃越欽,2004,勞動法新論,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r\n楊通軒,2007,集體勞工法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r\n劉志鵬,2004,勞動法理論與判決研究,元照出版公司。\r\n劉志鵬、黃程貫,1998,勞動法裁判選輯,月旦出版社。\r\n劉本炎,2000年3月,eNews@Taiwan 台灣,正中書局。\r\n蘇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時英出版社。\r\n\r\n期刊\r\n王方,2003 年12月,SARS與新工作方式-電傳勞動者之工安與相關福利問題,社區發展季刊 104期,頁136-143。\r\n王方,2002,電傳勞動對福利的影響-新工作型態對勞工福利帶來的省思,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二期,頁155-181。\r\n田習如,2007,又倒了一家報紙之後,目擊者雜誌,第56期,頁4。\r\n台灣記者協會,2001,台灣媒體新聞工作者工作權2002年調查報告,媒體這條路,還在走下坡,目擊者雜誌,第33期,頁34-36。\r\n成之約,2000年7月,資訊科技運用對勞資關係之影響初探,經社法制論叢,第26期,頁167-195。\r\n成之約,1999,淺談非典型僱傭關係工作型態的發展與影響,勞工行政,第139期,頁10-18。\r\n林富美,台灣媒體工會意識與集體行動之初探,新聞學研究,第73期,頁63-94。\r\n馮建三,1998,藍領與白領拉鋸戰,目擊者雜誌,第7期,頁59-61。\r\n張其恆,1997,資訊網路社會中電傳勞動關係之初探,政大勞動學報,第6期,頁79-103。\r\n張文強,1998,報紙產業組織結構分析與再形塑:組織理論的觀點,陳世敏(主編)傳播論文選集1997,中華傳播學會出版。\r\n楊通軒, 2000,電傳勞動所引發勞工法上問題之研究,勞工行政,第149期,頁36-44。\r\n徐國淦,1997,媒體工會現況,目擊者雜誌,第1期,頁96-97。\r\n劉昌德,2008年4月,大媒體,小記者: 報禁解除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織,新聞學研究第95期,頁239-268。\r\n劉昌德,2002,是無冕王,還是勞工?新聞傳播學會研討會發表論文。\r\n黎珍珍,1998,寫得愈多 罰得愈多? 各報要求記者自購電腦方案大曝光,目擊者雜誌,第6期,頁46-49。\r\n\r\n\r\n論文\r\n王榕翎,1997《台灣企業實施遠距上班成效之研究》。實踐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n王佳慧,2004,影響企業推行電傳勞動之組織特性與任務特性相關之研究,靜宜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r\n王玲莉,2005,教育訓練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以金融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r\n向秋玲,2005,自立晚報產業工會的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r\n朱永健,2003,企業推動行動辦公室之研究-以台灣惠普司與台灣微軟公司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碩士論文。\r\n朱若蘭,2003¸,報業記者勞工意識的建構與轉變(1984~2002年),國立政治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r\n林耀欽,1994年,資訊科技對企業程序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管所博士論文。\r\n林杏娥,2000,企業福利、員工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探討—以某報社為對象 國立中山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r\n林全洲,2002,聯合報企業再造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r\n林麗雲,2004,電子報新聞工作者勞動過程的研究-以《中時電子報》個案為例,輔大大眾傳播所。\r\n林怡君,2004,從鋼筆鍵盤-看台灣報社記者工作文化的轉變,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r\n林敬恆 2004,新資訊傳播科技脈絡下的文字記者工作技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r\n李雅倫,1995,電腦化對報業的影響-一個報紙個案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論文。\r\n李岳勳,2002,台灣地區報社結構與組織目標之關係,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n周昇政,1999,企業實施行動辦公室制度主要成功因素及其效益之探討,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r\n許淑玉 2004,媒體數位化與新聞人力—台灣新聞工作者科技使用、人力需求與教育訓練之研究 中正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r\n徐毓莉,2002,組織變革對新聞室成員態度之影響-中時報系個案研究,銘傳大學大眾傳播所。\r\n黃倩茹,2006,魚與熊掌可兼得嗎?新聞記者工作與非工作領域間角色衝突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葉綠君,1990,中文報業電腦化之研究-電腦化對組織結構變遷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r\n陳春貴,2006,國內報業印刷廠印務人員核心能力提升之探討--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四大報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碩士論文。\r\n陳芳萍,2003,時間、空間、人間 以「行動辦公室」做為工作、領域、組織的觀察基礎,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r\n粘素綾,2002,電傳勞動人力資源管理與員工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r\n陳雪慧,1993,台灣報社的生產政治-一個腦力控制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理論組碩士論文。\r\n潘國正,1993,中文報業電腦化使用者之研究-以中國時報地方新聞中心記者採用電腦打稿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r\n施懿修,2003,電傳勞動工作型態對勞動條件影響之研究-對工作時間影響的探討,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r\n蔡惠鈞,2004,電傳勞動工作中勞動控制之研究:以雲林縣報社全職地方記者為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r\n楊煥卿,2002,自僱型電傳勞動者創業行為模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r\n賴宜靖,2004,在家工作者之工作投入、性別分工、工作家庭的界線管理與工作家庭衝突,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r\n傅旋,2002,報業採用資訊科技對新聞產製工作之影響-以網路科技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r\n\r\n研究計畫\r\n成之約,2001,《資訊科技運用對勞資關係之影響探討》:以報社為例,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9-2414-H-004-054。\r\n羅世宏。2004,《數位時代的新聞職業:資訊傳播新科技對新聞記者及其工作(場所)的影響評估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2-2412-H-194-001-SSS。\r\n楊通軒,1999,《非典型工作型態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八十八年度委託研究計畫。\r\n楊志弘,1999,《台灣報社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高績效工作場所之探討》,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8-2412-H130-003。\r\n楊志弘,2000,《報社的所有權屬性、組織部門與實施高績效工作系統之相關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8-2412-H130-002。\r\n董素蘭,2002,《白領新聞工作者參與工會相關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0-2412-H-128-002。 \r\n\r\n外文部分\r\nCyber Dialogue Inc. (2000), Small Business/Home Office Trend Report: New York.\r\nFeldman, Daniel, C. & Gainey, Thomas W. (1997), Patten of telecommuting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arming the research agenda,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Vol.7:4.\r\nHill, E.J. (1996), 45 Family Relations:Work and Family in the Virtual Office: Perceived Influences of Mobile Telework .\r\nHaddon, L. and A.Lewis (1994), The Experience of Teleworking: An Annotated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5:1.\r\nKarol Rose (1996), The New Workforce:Let’s Be Flexible, HR focus, vol.73.\r\nJ. H. Erik Andriessen, Matti Vartiainen, SALTSA (Program) (2006), Mobile Virtual Work: A New Paradigm?\r\nLeslie Haddon, & Malcolm Brynin (2007), The character of telework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leworkers, New Tech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vol.20:1.\r\nLauren, M., Bernardi (1998), Telecommuting: Legal and management issues, Canadian Manager.\r\nLinda Wilks & Joe Billsberry (2007), Should we do away with teleworking?An examination of whether teleworking can be defined in the new would of work, New Tech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vol.22:2.\r\nMcCune, J.M. (1998), Telecommuting revisited’Managememt Review, vol.87:2.\r\nMatthes, K. (1992), Telecommuting: balancing business and employee needs. HR Focus.\r\nM. Gray, N., Hodson and G. Gordon (1994) Teleworking Explained,John Wiley, New York.\r\nNancy J. Johnson (2002), Telecommuting and Virtual Offices: Issues and Opportunities . \r\nNarula, UMA. (1998), The cultural challenge of Communication Techology.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r\nOlson, M.H. (1982),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MIS Quarterly December.\r\nPavlik, J. (2000),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 Vol.1:2, p229-237.\r\nSmythe, Ted, C. (1980), The reporter,1880-1990:Working condition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news, Journalist History.\r\nT. Cross & M. Raizman (1986), Telecommuting: The future technology of work. Homewood Down Jones-Irwin.\r\nTorsten, L., Brodt & Robert, M., Verburg (2007), Managing mobile work-insights from European practice, New Tech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 vol.22:1.\r\nW. Korte & R. Wynne (1996), Telework Penetration Potential and Practice in Europe IOS Press Amsterdam \r\nYehuda Baruch & Ian Smith (2002), The legal aspects of telework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Vol.12:3.\r\n\r\n網站\r\n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1993. Transportation implications of telecommuting. Accessed from http://www.bts.gov/NTL/DOC/telecommute.html 2008/03/20,參考日期,2008年3月20日。\r\nhttp://www.financialweek.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70716/REG/70712014/1036&template=printart,參考日期,2008年6日12日。\r\nhttp://statdb.cla.gov.tw/statis/webproxy.aspx?sys=210&kind=21&type=1&funid=q03012&rdm=ZM06xGtk,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參考日期,2008年3月31日。http://www.cla.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7e775e7:3db0&theme=&layout,參考日期,2008年3月31日。\r\nThe Dieringer Research Group, 2007, WorldatWork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report-Telework trendlines for 2006, p2,參考日期,2008年3月11日。\r\n2007年行政院主計處薪資與生產力統計資料表。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7625&ctNode=525,參考日期,2008年4月21日。\r\nhttp://www.ifj.org/assets/docs/036/210/bb56224-fe100d2.pdf,參考日期,2008年5月23日。\r\nhttp://www.ifj.org/en/pages/health-and-safety#,參考日期,2008年9月9日。\r\nhttp:www.att.com,參考日期,2008年11月21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5262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62010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