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968
題名: 建立兩岸共同防制犯罪合作機制之研究-以防制組織犯罪為例
作者: 蔣桂傑
Chiang, Kuei Chieh
貢獻者: 李英明
蔣桂傑
Chiang, Kuei Chieh
關鍵詞: 組織犯罪
司法協助
金門協議
跨境調查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9-五月-2016
摘要: 以香港、臺灣為根據地之三合會、日本黑社會龍頭三口組、義大利西西里黑手黨、美國黑手幫、俄羅斯黑社會、哥倫比亞販毒集團所構成之犯罪組織網,已全面控制地球6分之1陸地。跨國性犯罪集團為覬覦龐大利潤,採合流結盟、分工模式,全球黑道之結構、成熟度、關係網、連結洲際之指揮系統、控制手下之精密手法,以及其超凡之持久力,遠遠超過任何國家。\n隨著國際經貿與人口往來,組織犯罪逐漸演變為具跨國性的犯罪組織,世界各國均體認到組織犯罪的危害性,並積極透過國際合作與司法協助,期有效遏止組織犯罪之威脅。隨著中國大陸市場的開放並與國際接軌,兩岸關係日趨緊密,交流互動中衍伸治安及跨區犯罪問題,兩岸四地幫派組織有某種程度的互動或策略聯盟,由於組織成員散佈廣泛,並與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日本或東南亞地區等境外組織犯罪份子建立「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兩岸四地組織犯罪已具高度跨國機動性,兩岸同受治安威脅,當前兩岸共同防制犯罪機制僅止於「金門協議」及非正式的管道。\n兩岸須正視組織犯罪之威脅,面對組織犯罪跨境化的威脅與發展,有必要運用綜合性安全、非傳統性安全的概念,整合兩岸整體力量,在鞏固現有機制之原則下,創新思維,擴大合作空間。本文研究發現,兩岸目前在金門協議及非正式合作管道中,已隱含某種程度司法協助性質,對未來建立兩岸合作機制,將可引以為基礎架構或模式,同時雙方在歷來的合作模式中均有默契的避免涉及政治或主權爭議,因此未來兩岸在建立共同合作防制犯罪之機制,以個案累積經驗基礎,建立互信及默契,逐漸朝向通案模式進行,並在鞏固現有機制前提下,在擴大金門協議適用、實施有限的跨境調查、建立兩岸刑事警察聯絡官、推動兩岸警政高層互訪、相互協查犯罪資料及協緝通緝犯等議題方面尋求突破,對於機制的建立毋須堅持涉及主權及敏感之「名稱」,只要能兼顧臺灣主權地位,創新思維,對建立兩岸共同合作防制犯罪而言,不失為一個有利的方向。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n(一)專書\n內政部警政署編,警察實用法令(臺北:內政部警政署,2004年)\n王雪林,國際司法協助與區際司法協助之比較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93年)\n王嘉源,黑道入侵(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n司法院,刑事法律專題研究(12)(臺北:司法周刊雜誌社,1998年)\n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2000年)\n池宗憲,夜壺:幫會,選舉,暴力(臺北:焦點出版社,1985年)\n何秉松,有組織犯罪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n吳景芳,刑事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9年)。\n李文燕、田宏杰,打黑除惡-刑事法律適用解說(北京市:群眾出版社,2001年)\n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臺北:生智,2001年)。\n李英明,閱讀中國(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n李傑清,剝奪組織犯罪所得之研究(臺北:元照出版,2001年)。\n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曾正一,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可行模式之評估與分析(臺北:遠景,2002年)。\n周愫嫻,變遷中的犯罪問題與社會控制—台灣經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年)。\n法務部保護司編輯,犯罪狀況及其分析(臺北:法務部,1996年)\n法務部調查局,大陸、臺、港黑幫調查(臺北:法務部調查局,1998年)\n法務部檢察司編,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立法資料彙編(臺北:法務部,1998年)\n邵沙平,現代國際刑法教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n邵宗海,兩岸協商與談判(臺北:新文京,2004年)。\n柯葛壯,涉外、涉港澳台刑事法律問題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n洛克(Lawrence F.Locke)、史皮爾杜梭(Waneen Wyrick Spirduso)、席佛曼(Stephen J.Silverman),項靖等譯,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永和市:韋伯文化,2002年)\n馬天山,「嚴打」政策概論(北京市: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n馬英九,「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修訂四版(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年)\n高一飛,有組織犯罪問題專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n高銘暄、趙秉志編,中國區際刑法與刑事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n康樹華主編,當代有組織犯罪與預防對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n張仁善,當代中國黑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n莫洪憲,有組織犯罪研究(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n許春金等,不良幫派處理模式之泛文化比較研究(臺北: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993年)\n陳光中主編,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與中國刑事法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n陳國霖,黑金─台灣政治與經濟實況揭密(臺北:商周出版,2004年)\n陳慈幸,組織犯罪與被害者學:二個犯罪理論之延伸概念(嘉義:濤石,2005年)。\n麥留芳編,個體與集團犯罪(臺北:巨流出版社,1991年),頁202~207。\n曾正一、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等合著,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可行模式之評估與分析(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基金會,2002年)\n黃進、黃風主編,區際司法協助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93年)\n楊士隆主編,暴力犯罪(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4年)\n葉高峰、劉德法主編,集團犯罪對策研究(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n趙永琛,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研究(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年)。\n趙永琛,跨國犯罪對策(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n趙喜臣,「論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引自司法部司法協助局編,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n劉亞平,國際刑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n劉峰、沈墨,臺灣黑社會揭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n鄭正忠,兩岸司法制度之比較與評析(臺北:五南,1999年)\n鄭玉波,法學續論(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n謝立功等,跨境犯罪偵查之理論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2年)\n蘇南恒,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之實用權益(臺北:永然文化,1997年)。\n(二)期刊、研討會論文\n「W.Bruggeman,「組織犯罪對策の國際的動向—ョーロッパにおける取り組み—」,中央大學綜合政策フォーラム:警察政策フォーラム(1999年10月)。\n2003年海峽兩岸警政與犯罪防制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3年9月29日)。\n2006年犯罪偵查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中華民國刑事偵防協會、中華民國鑑識科學學系,2006年10月13日)。\n2008台灣菁英論壇、台灣校園論壇:現階段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國立政治大學:政院大陸委員會、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2008年2月20日)。\n王志文,「論國際與區際司法協助」,華岡法粹,第24期(1996年10月),頁243。\n朱蓓蕾 ,「兩岸交流衍生的治安問題 :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概念分析」, 中國大陸研究 ,第 46 卷第 5 期(2003 年 10 月),頁46。\n江振昌,「大陸的社會治安與犯罪問題」,共黨問題研究,第17卷第12期(1991年12月),頁16~17。 \n江樂士,「21世紀執法及檢控策略-打擊跨司法區罪行」,發表於2002跨境有組織罪行研討會(香港:香港會議展覽中,2002年3月18日),頁11。\n江樂士,「打擊跨國有組織罪行的有效措施:全球合作與追討罪犯資產」,發表於亞洲預防犯罪基金會第十屆國際大會(澳門:亞洲預防犯罪基金會,2004年11月),頁6。\n何秉松,「黑社會組織『有組織犯罪集團』的概念與特徵」,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2001年7月),頁123~124。\n吳永和,「關於黑社會問題的思考」,公安研究,第3期(1999年3月),頁163。\n吳景芳,「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之制定背景與條文翻譯」,法令月刊,第52卷第4期(2001年4月),頁231~232。\n兩岸關係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4年12月3日)。\n周成瑜,「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困境與對策」,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5期(2007年5月),頁85~90。\n周婭,「『巴勒莫公約』與我國反有組織犯罪刑事政策反思」,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第6期(2005年),頁19。\n林志勇,「兩岸建立專責治安機構-以共同打擊犯罪之探討」,警專學報,第3卷第7期(2006年8月),頁160至161。\n林東茂,「德國的組織犯罪及其法律上的對抗措施」,刑事司法雜誌,第37卷第3期(1993年6月),頁5。\n林荫茂、柯葛壯編,「論國際刑事司法協助」,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第2期(1995年4月),頁113。\n侯友宜,「駐外刑事警察聯絡官制度籌備紀要」,刑事雙月刊,第5期(2005年3月),頁8~11。\n侯慶奇,「嚴打政策的理性思考」,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第2期(2007年3月),頁95。\n柯葛壯,「論兩岸刑事司法合作」,法律科學,第4期(1995年),頁37。\n苗瑋、趙磊,「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發展趨勢」,科技信息,第35期(2007年12月),頁92。\n唐永瑞,「國共經貿論壇對兩岸關係影響分析」,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8期(2007年8月),頁113~116。\n高金桂,「論參與犯罪組織之刑事責任」,學生輔導通訊,第65期(1999年11月),頁18。\n高政昇,「兩岸防制組織犯罪規範面之比較研究」,國境員警學報,第4期(2005年12月),頁266~322。\n張中勇,「正視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的問題」,交流,第31期(1997年1月),頁25~26。\n張中勇,「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的可行方案」,國策期刊,第144期(1996年8月)。\n第1屆「國境安全與人口移動」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2007年12月26日)。\n莫洪憲,「中國的組織犯罪」,警察學論集,第52卷9號(1999年9月),頁100~101。\n許福生,「法院審理組織犯罪案件之實證研究」,發表於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2001年7月18日),頁245。\n章光明,「當前台灣地區組織犯罪問題之整合型實證研究-從法制面向分析」,收錄於鄭善印主持『當前台灣地區組織犯罪問題之整合型實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7-2414-H-015-012-Q7),1999年5月,頁85~87。\n森下忠,「國際刑事司法共助之研究」,國際刑法研究,第2卷(1981年9月),頁13-24。\n黃少澤主編,「出席“ 第二屆打擊亞太區有組織犯罪集團”工作會議」,刑偵與法制,第2期(總36期)(2007年),頁18。\n黃宗旻,「兩岸司法協助問題簡介」,萬國法律,第122期(2002年4月),頁29。\n葉佑逸,「當前海峽兩岸跨境犯罪類性化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8期(2007年8月),頁109。\n詹志宏,「總體兩岸交流評估」,發表於「台海兩岸交流二十週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2007年11月),頁7~13。\n趙文衡,「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挑戰與衝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8期(2000年8月),頁24~30。 \n趙春山,「辜汪會談七週年與兩岸協商之展望」,交流,第51期(2000年6月),頁26。\n趙國強,「『一國兩制』下的中國區際司法協助」,法學家,第2期(1995年4月),頁57。\n劉偉,「香港打擊黑社會犯罪概況及啟示」,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2年1月),頁19。\n慶啟人,「推動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可行性」,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0期(2006年10月),頁74~75。\n鄭幼民,「兩岸緝毒國際合作事務之分析」,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6期(2006年6月),頁89~100。\n蘇南桓,「防制組織犯罪之新趨勢」,法務通訊,第1735期(1995年7月),頁12。\n(三)學位論文\n任冀川,「黑社會犯罪研究」,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n朱長春,「『嚴打』刑事政策研究」,黑龍江大學法律碩士(2003年),頁4~5。\n江如蓉,「對抗組織犯罪之法規範」,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n吳景欽,「防制組織犯罪法律規範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頁187~306。\n李建廣,「組織犯罪偵查活動之研究」,中央員警大學刑事員警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頁1~11。\n沈仲平,「香港三合會的源流、演變及刑事政策」,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7月,頁13。\n張春波,「建構兩岸刑事司法協助模式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13。\n張維鎮,「以查緝黑槍建立兩岸治安合作機制之研究」,銘傳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83~111。\n陳梅英,「我國有組織犯罪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頁1~13。\n彭松,「黑社會犯罪成因與治理對策研究」,四川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393~394。\n黃茂穗,「海峽兩岸犯罪問題之研究-以侵害智慧財產權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頁83~110。\n葛曉忠,「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探析及立法完善」,吉林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頁19。\n鄧湘全,「組織犯罪之研究-理論與現實面的考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頁1~9。\n(四)網路、報刊\nBBC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n大紀元新聞網, http://www.epochtimes.com.au/。\n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n中國法律資訊網,http://sx.148com.com/。\n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n中國新聞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n中華民國經濟部,http//:www.moea.gov.tw/。\n世界新聞網, http://www.worldjournal.com/。\n台視全球資訊網, http://www.ttv.com.tw/。\n民報新聞網,http://www.ncku.edu.tw/。\n刑事警察局,http://www.cib.gov.tw/。\n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n行政院,施政報告, http://www.ey.gov.tw/。\n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n法務部調查局,http://www.mjib.gov.tw/。\n法新社, http://times.hinet.net/。\n法源法律網,http://db.lawbank.com.tw/。\n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sef.org.tw。\n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old.npf.org.tw/。\n雅虎新聞網, http://tw.news.yahoo.com/。\n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n新華澳報,http://www.waou.com.mo/。\n中國時報。\n自由時報。\n聯合報。\n蘋果日報。\n二、英文部分\n(一)專書\nAndre Bossard, Transnational Crime and Criminal Law ,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90) , \nF. M. Thrasher, The Gang: A Study of 1,313 Gangs in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6).\nH. Abadinsky , Organized Crime,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3).\nkelley, R.J. ,“The nature of organized crime and its operations.”,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symposium proceedings(1987), p.25.\nM. W. Klein, Street Gangs and Street Worker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71).\nMorgan, W. P., Triads Societie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 ,1960), p.14\nPhil Williams, “Transnational Criminal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llianc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p.142\n(二)期刊論文\nEuropean Convention on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opened for signature ,ETS.No.3 (on 20 April 1959,entered into force on 12 June 1962).\nEuropean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Validity of Criminal Judgments, opened of signature , ETS No.70 (May 1970).\nTask force Report: Organized Crime,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Law Enforc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1967.\n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A/55/383, 2 Nov. 2000, p.34\n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A/55/383, 2 Nov. 2000, pp27~30.\nW. B. Miller, Violence by youth gangs and youth groups as a crime problem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Report to the Delinquency Prevention, 197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598102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8102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