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06
題名: 骨灰拋灑或植存專區劃設評估準則之研究
A study on location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e bone ashes sprinkling or planting area
作者: 連容純
貢獻者: 顏愛靜
連容純
關鍵詞: 骨灰拋灑或植存
區位選址
模糊德爾菲法
網絡層級分析法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9-May-2016
摘要: 自2002年《殯葬管理條例》將骨灰拋灑或植存納入明文以來,不僅相關實施規定未臻完備,推動成效亦屬不彰,迄今全台僅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一處劃定實施骨灰植存。基此,本研究希望建立一套周全的骨灰拋灑或植存專區劃設評估架構,作為未來規劃設計之衡量依據,俾供相關單位參考應用。\r\n首先,以環保自然葬及殯葬設施相關文獻為基礎,並參考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案例經驗,初步擬定骨灰拋灑或植存專區劃設時,必須審慎考量的各項原則性評估因子。其次,採用模糊德爾菲法整合產、官、學各領域專家之意見,修訂初擬之評估準則,確立骨灰拋灑或植存專區劃設評估架構。最後,依據網絡層級分析法建立網絡層級架構,將影響因素間存在的交互性質納入考量,並整合產、官、學各領域專家對要素相對重要程度之判斷,求解其準則權重關係。\r\n研究結果顯示,骨灰拋灑或植存專區之劃設,應落實環境永續發展之理念,並達成社會調和共存之理想。在環境永續方面,以「植被完整性」最為重要,其次為「管理完善性」、「水土保持性」、「土壤適宜性」,最後是「動物保護性」;在社會調和方面,以「居民接受性」最為重要,其次為「聚落市街距離保持性」、「使用相容性」、「飲用水源距離保持性」,最後是「遺族接受性」。
參考文獻: Foth, H. D.著,陳振鐸譯,1982,『基本土壤學』,台北:徐氏基金會。\r\nSackheim, G. I., and Lehman, D. D.著,翁瑞霖、陳美成、邱智藻、盧力華譯,2004,『醫護化學』,台中:滄海。\r\nStwertka, A.著,田曉伍、任金霞譯,2004,『化學元素導覽』,台北:世潮。\r\n內政部,1986,『台灣北部區域喪葬設施綱要計畫』,台北:內政部。\r\n王小璘、劉若瑜,2001,「由景觀生態學觀點探討都市基質環境之永續利用-以台中市東區及南屯區為例」,『設計學報』,6卷2期,頁1-22。\r\n王夫子,1998,『殯葬文化學-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讀』,北京:中國社會。\r\n王鴻楷,1995,「台閩地區喪葬活動空間之研究」,內政部民政司委託研究計畫報告。\r\n何兆珉、陳瑞芳,2004,『殯葬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r\n何紀芳,1995,「都市服務設施鄰避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r\n吳憲斌,2002,「新型道路交通工程設施設置決策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r\n吳樹欉,1989,「台灣地區墓地規劃與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r\n李永展,1997a,「台北市鄰避型公共設施更新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r\n李永展,1997b,「修訂台北市綜合發展計畫地區發展構想-文山區發展構想」,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研究計畫報告。\r\n李永展,1999,「鄰避設施設置之研究-環境正義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r\n李咸亨,1997,「台北市未來殯葬設施之整體規劃」,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委託研究計畫報告。\r\n周慶芳等,2005,『台灣民間殯葬禮俗彙編』,高雄:高雄復文。\r\n林大元,1988,「一個以生態為基礎的地景計畫概念」,『造園』,10期,頁8-17。\r\n林怡婷,2007,「環保自然葬政策在上海和台灣應用的案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r\n林信輝、張俊彥,2005,『景觀生態與植生工程規劃設計』,台北:明文。\r\n林振國,2001,「都市路外停車場設置區位評選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r\n林惠瑕,1980,「台灣地區墓地公園化之研究」,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r\n林朝宗,2004,『台灣的地質現象』,台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r\n林鍾妏,2007,「環保自然葬-以綠色向世間告別」,『人生雜誌』,289期,頁12-15。\r\n邱達能,2007,「從莊子哲學的觀點論自然葬」,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r\n施清吉,1981,「台北市墓地使用問題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r\n容世光,2005,「應用多評準決策方法於多功能殯葬區區位選址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r\n徐吉軍,1998,『中國喪葬史』,江西:江西高校。\r\n徐村和,1998,「模糊德菲層級分析法」,『模糊系統學刊』,4卷1期,頁59-72。\r\n殷章甫,1988,「規劃區域公墓可行途徑」,『全國改善民俗暨喪葬業務研討會資料彙編』,台北:內政部,頁176-181。\r\n張仲民,1988,『普通土壤學』,台北:國立編譯館。\r\n張有恆,1998,『運輸計畫評估與決策-模糊理論之探討與應用』,台北:華泰。\r\n張魁峰,2009,『Super Decisions軟體操作手冊-以ANP突破AHP的研究限制』,台北:鼎茂。\r\n張錦德,2007,「生命最終的道場-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人生雜誌』,289期,頁20-23。\r\n莊英章,1990,「從喪葬禮俗探討改善喪葬設施之道」,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r\n許士軍,1981,『管理學』,台北:台灣東華。\r\n許照雄等,2004,『永續的道路規劃與設計規範之研究』,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r\n郭瓊瑩,1997,「都市公園綠地系統示範地區規劃」,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計畫報告。\r\n陳昭宏,2001,「亞太港埠競爭力與核心能力指標之研究」,『運輸學刊』,13卷1期,頁1-25。\r\n陳開宇,2006,「台閩地區殯葬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計畫報告。\r\n陳燕釗,2005,「台灣地區納骨堂塔選址及地理景觀構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r\n陳麗珠,1999,「以德懷術評估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15期,頁35-64。\r\n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期,頁1-24。\r\n湯京平、翁偉達,2005,「解構鄰避運動-國道建設的抗爭與地方政治動員」,『公共行政學報』,14期,頁125-149。\r\n鈕則誠,2008,『殯葬學概論』,台北:威仕曼文化。\r\n陽明,2004,『生態工法』,台北:文笙。\r\n黃有志,2002,「環保自然葬的推行與實施」,『立法院院聞』,30卷8期,頁72-81。\r\n黃有志、鄧文龍,2002,『環保自然葬概論』,高雄:黃有志。\r\n楊秋忠、沈佛亭,2008,「溶磷微生物肥料之特性及效益」,『農業生技產業季刊』,16期,頁57-59。\r\n楊國柱,1990,「台灣地區墓地管理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r\n楊國柱,2003,「台灣殯葬用地區位之研究-土地使用競租模型的新制度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r\n楊國柱、鄭志明,2003,『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r\n葉修文,2006,「台灣與中國大陸殯葬法規之比較研究-以殯葬管理條例為中心」,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r\n靳爾剛,2003,『國外殯葬法規匯編』,北京:中國社會。\r\n廖慧萍,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r\n管倖生等,2007,『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r\n歐風烈,2007,『步道生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台北:明文。\r\n潘國樑,2007,『山坡地的地質分析與有效防災』,台北:科技圖書。\r\n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r\n蔡穗,1996,「墓園選址與規劃之研究-以高雄市軍人示範公墓為分析案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r\n鄭滄濱,2001,「軟體組織提升人員能力之成熟度模糊評估模式」,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r\n鄧文龍,2007,「紀念生命的博覽會場-紐西蘭環保自然葬」,『人生雜誌』,289期,頁36-41。\r\n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基隆: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r\n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2003,『安全飲用水』,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r\n顏愛靜,2001,「殯葬改革路上你和我-談如何超越殯葬改革的困境與迷思」,『人與地』,212、213期,頁4-7。\r\n蘇隆昌,2006,「玉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避難山屋永續設計準則之探討」,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r\n池邊このみ,2008,「増加する墓地需要と樹木葬による自然再生」,『ニッセイ基礎研REPORT』,頁10-17。\r\nDear, M., 1992, “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 NIMBY Syndrom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58(3): 288-300.\r\nHsu, H. M., and Chen, C. T., 1996, “Aggregation of Fuzzy Opinions under Group Decision Making”, Fuzzy Sets and Systems, 79(3): 279-285.\r\nIshikawa, A., Amagasa, M., Shiga, T., Tomizawa, G., Tatsuta, R., and Mieno, H., 1993, “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55(3): 241-253.\r\nMurray, T. J., Pipino, L. L., and Gigch, J. P., 1985, “A Pilot Study of Fuzzy Set Modification of Delphi”,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5(1): 76-80.\r\nSaaty, T. L.,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r\nSaaty, T. L., and Takizawa, M., 1986, “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ce: from Linear Hierarchies to Nonlinear Network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6(2): 229-237.\r\nSaaty, T. L., and Vargas, L. G., 2006,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with Benefits, Opportunities, Costs and Risks, New York: Springer.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9425702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7025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