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61
題名: 平坦的世界、平等的身份?:誰決定台商企業內部的台、陸幹關係?
作者: 林芷榕
貢獻者: 耿曙<br>耿曙
林芷榕
關鍵詞: 華人企業
關係網絡
差序格局
全球化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摘要: 本研究主題為「華人企業文化中差序格局的關係網絡特質成功帶領企業通過現代化的考驗,幫助企業減少經營過程中的交易成本,然當關係網絡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全球資本主義的力量是否重塑華人企業文化特質?」研究過程中,筆者透過「文獻回顧」與「田野調查」方式,得出「全球化程度越高的企業在正式制度上越擺脫華人企業差序格局的特徵」,以及「全球化程度越高的企業在非正式制度安排上越偏向一視同仁」,但具體效果受「產業類別」而有不同變遷程度的結論。\n \n華人組織研究認為華人文化中的關係網絡特質不僅發揮社會資本的優勢,降低組織經營過程中不必要的融資、管理與監督成本,更有效帶領組織邁向現代化道路,然持全球化觀點的文獻認為,關係網絡不僅在組織中形成差別待遇的陋習,更將成為組織發展過程中絆腳石,就此筆者透過具有「移地特質」與「華人文化特色」的台資企業作為觀察焦點,分析全球化的效應對台資企業制度結構究竟影響為何?\n \n最後,透過理論與實際的對話,筆者認為:全球化程度越高的組織體,於組織管理上力求雇用標準、升遷管道與薪資福利的一視同仁;但在非正式制度上,全球化程度越高的組織體,雖力求制度上的平等,但組織成員互動上卻深受「產業類別」與「雙方思維價值」的影響而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因此,未來組織內部關係網絡的變遷是否順利的「由正式制度外溢至非正式制度」抑或是「形成發展過程中的隱憂」?將值得往後研究者的關注。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n大前研一,《民族國家的終結》,蔡宛蓉譯,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n甘德安,《中國家族企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n朱炎,《台商在中國》,台北:財訊出版社,2006。\n林祖嘉,〈1986年以來兩岸貿易與投資的互動與發展〉,載高希均、李誠、林祖嘉主編,《兩岸經驗20年》,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6,頁98-127。\n高希均等,《練兵與翻牌:台商新戰實錄》,台北:遠見出版社,2002。\n張家銘,《台商在蘇州: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考察》,台北:桂冠出版社,2006。\n張笠雲,《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出版社,1990。\n莊素玉等《高科技台商蜂湧長江三角洲》,台北:天下出版社,2001。\n陳德昇,〈經濟全球化與台商大陸投資〉,載陳德昇主編,《經濟全球化與台商大陸投資-策略、佈局與比較》,台北:晶典出版社,2005,頁149-182。\n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局,1991。\n楊中芳,《如何理解中國人》,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n楊中芳、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n楊國樞編,《中國人的管理觀》,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n楊國樞編,《華人心理學的本土研究》,台北:桂冠出版社,2002。\n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李宛蓉譯,《信任》,台北:立緒出版社,2004。\n鄭伯壎,《家長式領導模式與證據》,台北:華泰出版社,2006。\n鄭伯壎,《華人領導:理論與實際》,台北:桂冠出版社,2005。\n鄭伯壎,《領導與情境:互動心理學研究途徑》,台北:大洋出版社,1990。\n諶新民,《企業內部勞動力市場》,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nBecker, Gary Stanley,《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王業宇、陳琪譯,上海:上海人民,2002。\nBecker, Gary Stanley,《歧視經濟學》,藍科正譯,臺北:正中,1996。\nBecker, Gary Stanley,《解讀偏好:用經濟學方法探究人類行為》,鄒繼礎譯,臺北:遠流,1999。\nEnglisch, Gundula,闕馗玲譯,《工作遊牧民族》,台北:商智文化,2002。\nGiddens, Anthony,《失控的世界》,台北:時報出版社,2001。\nGilpin, Robert,《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台北:桂冠出版社,2004。\nGoldstein, Joshua S.,《國際關係》,台北:雙葉出版社,2004。\nPerrow, Charles,周鴻玲譯,《組織社會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88。\nSchein, Edgar,陳千玉譯,鄭伯壎校訂,《組織文化與領導》,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nWaters, Malcolm,《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出版社,2000。\nWeber, Marx,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出版社,2006。\n\n期刊及論文\n丁建軍、陳赤平,〈信任、專業化分工與家族企業治理機制選擇〉,載《財經科學》,第237期(2007年12月),頁68-75。\n王中偉,〈家族企業如何融入經濟全球化〉,載《商業現代化》,第494期(2007年2月),頁124-126。\n王叢桂、羅國英,〈影響台籍主管與大陸籍幹部建立人際互信的因素〉,載《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3期(2005年6月),頁147-199。\n包煒、王俞波,〈試論中國家族企業的現代化制度創新〉,載《企業發展》,第53期(2008年8月),頁32-33。\n石友蓉,〈家族企業成長制約因素與突破對策〉,載《理論月刊》,第9期(2006年),頁164-166。\n甘勝軍,〈中國家族企業的侷限性及對策〉,載《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第5卷第2期(2006年6月),頁63-67。\n李新春、陳燦,〈家族企業的關係治理—一個探索性研究〉,載《中山大學學報》,第45卷(2005年6月),頁107-115。\n周鴻勇,〈社會資本與中國家族企業成長研究〉,載《中洲學刊》,第159期(2007年5月),頁61-63。\n金曉瑜、李平、沈衛平,〈家族企業的缺陷及其完善〉,載《南京師大學報》,第6期(2007年11月),頁52-56。\n姜定宇、鄭伯壎、任金剛、謝宜君,〈主管忠誠:華人本土概念的美國驗證〉,《中華心理學刊》,第47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39-156。\n徐仁輝,〈組織經濟學的源起與發展〉,《中國行政評論》,第4卷第3期(1995),頁105-126。\n徐進鈺、鄭陸霖,〈全球在地化地理學:跨界組織場域的統理〉,《都市與計畫》,第4期(2001年12月),頁391-411。\n耿曙,〈「連綴社群」:WTO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載《世貿組織與兩岸發展》,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2003,頁457-487。\n耿曙,〈「資訊人」抑或「台灣人」?大上海地區高科技台商的國家認同〉,佛光大學「第二屆政治與資訊研討會」,宜蘭,2002年4月11-12日。\n許士軍,〈家族主義、專業主義與創業—以華人企業為背景的探討〉,載《管理評論》,第16卷第1期(1997年1月),頁1-9。\n陳介玄,〈合理的勞動組織與近代資本主義精神:對韋伯新教倫理論題的再思考〉,載《中國社會學刊》,第13期(1989年12月),頁221-240。\n陳介玄、高承恕,〈台灣企業運作的社會秩序:人情關係的法律〉,載《東海學報》,第32期(1991),頁219-232。\n陳璐,〈論上海全球城市建設〉,載《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第1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793-796。\n曾嬿芬、吳介民,〈夾縫公民:成員身分的跨國化政治〉,發表於台灣社會學年會2006年會,東海大學主辦。\n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載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社,1988,頁7-55。\n黃光國,〈華人的企業文化與生產力〉,載《應用心理學》,第1期(1999),頁163-185。\n黃雪英,〈家族企業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可行性探討〉,載《龍岩學院學報》,第24卷(2007年6月),頁8-9。\n黃凱政,《大陸台商當地化經營之硏究 : 以大上海地區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n楊中芳,〈人際關係與人際情感構念化〉,載《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2期(1999),頁105-179。\n楊蕙馨、張云鵬,〈信任與中國家族企業的持續發展〉,載《貴州社會科學》,第201期(2006年5月),頁22-25。\n趙超、詹三瑞,〈難過的門檻:家族企業再發展障礙〉,載《西北大學學報》,第36卷第2期(2006年3月),頁62-66。\n劉書彬,〈大陸台商全球化與在地化發展之研究〉,發表於「中國政治、經濟、社會轉型下的兩岸關係:以台商為檢視對象」學術研討會,台北:2007年5月31日。\n樂國林、張玉利、毛淑珍,〈社會資本結構演變與我國家族企業發展演化〉,載《當代財經》,第256期(2006年3月),頁65-69。\n潘美玲、陳介玄,〈縱橫四海的企業家:從協力生產到全球佈局〉,載王振寰、章英華編,《凝聚台灣生命力》,台北:巨流,2005,頁23-45。\n鄭伯壎,〈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載《本土心理學研究》,第3期(1995年2月),頁142-219。\n鄭伯壎、黃國隆,〈相似或相異:海峽兩岸組織文化之比較〉,載《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1期(1999年6月),頁3-58。\n鄧建邦,〈台灣勞工在中國:重新理解中國台幹現象〉,發表於《2006年台灣社會學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走出典範:五十年的台灣社會學」》,台中:東海大學。\n鄧建邦,〈接近的距離:中國大陸台資廠的核心大陸員工與台商〉,載《台灣社會學》,第3期(2002),頁211-251。\n盧倩儀,〈政治學與移民理論〉,載《台灣政治學刊》,第10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209-261。\n\n英文文獻\nDicken, Peter. Global Shift, Lond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3.\nFamily Firm.” in Pan-Pacific Management Rivew, Vol.7, No.5 (2004), pp.61-81.\nFriedman, Thomas L., 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9.\nFriedman, Thomas L.,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6. \nFukuyama, Francis,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k: Free Press 1992.\nGilpin, Robert,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apitalism: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nHutton, Will & Anthony Giddens, “Anthony Giddens and Will Hutton In Conversation,” in Will Hutton & Anthony Giddens eds. Global Capitalism, New York: New Press, 2002.\nLichbach, Mark Irving & Alan S. Zuckerman 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UK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nLin, Hsin-Mei, “Social-Embedding Role and Network Logic of Small-size Chinese \nNaff, Katherine C., “Colliding with a Glass Ceiling: Barriers to the Advancement of Women and Minorities,” in Carolyn Ban & Norma M. Riccucci eds. Public Personnal Management: Current Concerns-Future Challenges, New York: Longman, 1997, 2nd. ed., pp. 91-108.\nRobertson, Roland, “Globalization: Time-Space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 in Mike Featherstone, Scott Lash & Roland Robertson eds.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1995.\nRoss, Robert & Kent Trachte eds., Global Capitalism-The New Leviathan,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nSaskia Sassen,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nSathe, Vijay, Culture and Related Corporate Realities, Homewood, IL: Irwin, 1985. \nSchein. Edgar H.,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4\nSmircich, Linda, “Concepts of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i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Ithaca, N.Y.,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1983. \nTilly, Charles, “Migration in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in Human Migration: Patterns and Policies, W. H. McNeill and R. S. Adams ed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8.\nTseng, Yen-Fen, “The Mobility of Entrepreneurs and Capital: Taiwanese Capital-Linked Migration,”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 38(2002), pp. 143-166.\nWoo, Deborah, Glass Ceiling and Asian Americans: the New Face of Workplace Barriers, Walnut Creek, Calif.: AltaMira Press, 2000.\n\n網路資料\n《上海統計2007年鑑》,\nhttp://www.stats-sh.gov.cn/2003shtj/tjnj/nj07.htm?d1=2007tjnj/C0314.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5260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260010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