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74
題名: 大陸自然災害與中國政權建設之研究—以2008年雪災、川震為案例
作者: 伍尚龍
貢獻者: 朱新民
伍尚龍
關鍵詞: 自然災害
政權建設
雪災
川震
管理體制
natural disaster
administration system
snow disaster
theearthquake of Sichuan
political power construction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摘要: 中國大陸是世界自然災害發生、災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具有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佈地域廣、造成損失大等特點,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造成多方的嚴重破壞與影響。\n目前中國大陸的災害管理主要是縱向的災害管理模式,即在中共中央「統一領導」下,主導災害管理,並堅持「政府集體領導、上下分級管理、部門分工負責、以地方為主、中央為輔」的災害管理體制,劃分為國家級減災管理、省級減災管理與地方級(城鄉社區)減災管理等三個層次,凸顯中國災害管理體制出現不少問題,也暴露出中國應急救援工作存在薄弱環節。\n因此近年來,中國逐步形成自然災害的管理處置體系,災害危機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程度的進展,但2008年發生的雪災、川震,是中國在「SARS」危機結束後,所遇到最為嚴重的危機事件,對中國「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的處置體系,進行一次全面性的檢驗。同時,也對中國政權建設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以及兩岸關係上,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所以,中國政府在面對自然災害格外謹慎,深怕直接影響其政府形象及認可度。\n儘管中國因著災害事件接踵而來,在管理應處上逐步學習改善,但評估中國在2008年自然災害的應對中,災害管理仍落後於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與中共中央的要求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國未來在應對自然災害管理組織、制度、能力和作為等,還需許多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Mainland China, having many features of disaster such as various species, high happening frequency, extensive distribution, great damage etc.,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the most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 situation experience in the world. These features also cause serious destruction to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nPresently, Mainland China takes the vertical disaster administration mode to handle the situation. The government directly leads the disaster administration and insists forming a system of central collective leading, classifying administration , responsibility divided and giving region the priority.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national,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disaster administration. It reveals many problems in disaster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and exposes insufficient ability of China in dealing with emergency and rescuing sufferers.\nTherefore, in recent years, China gradually forms a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dealing with natural disasters and makes a certain progress. However the snow disaster and the earthquake of Sichuan, occurred in 2008, were the most serious accidents we ever met in China after the SARS crisis, These contingencies urge China to entirely check the processing system of integrated leading, classified responsibility and possession administration. Simultaneously, these experiences also make a decisive influence to the China political power construction on political affairs, economy, military, society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us, the China government carefully confront natural disasters and afraid it influences the image and approve of the government. \nAlthough China gradually learn and improves the measures in dealing with the continued accidents, but assessing that China in 2008 in response to natural disasters, disaster management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so it is still a large gap to conform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for China it is still needed to be improved and perfected in response to 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systems, capabilities, and actions etc.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n\n(一)專書\n《毛澤東選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n《鄧小平文選》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n丁文廣、王秀娟等,中國減災投入與災害損失關係研究,. (安徽:農業科學,2008年8月)。\n王子平,災害社會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n王昂生,中國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n王振耀、田小紅,中國自然災害應急救助管理的基本體系,(北京: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年5月)。\n王強,美國危機管理對中國的啟示,(北京:武警學院學報,2005年8月)。\n王紹玉、馮百俠,城市災害應急與管理,(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n王滬寧,政治的邏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n王靜愛等,中國自然災害時空格局,(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頁109。\n王靜愛等,中國自然災害時空格局,(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n世華財訊,(2008年5月14日)。\n北京太平洋國際戰略研究所,應對危機-美國國家安全決策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n申曙光,災害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年)。\n朱仁顯,公共事業管理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n朱新民等,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2005年3月)。\n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n吳興軍,公共危機管理的基本特徵與機制構建,(上海:華東經濟管理,2004年)。\n李立國、陳偉蘭,災害應急處置與綜合減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n李景鵬,權力政治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n李學舉,中國的自然災害與災害管理,(北京:中國行政管理,2004年)。\n李學舉,災害應急管理,(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n孟昭華,中國災荒史記,(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1月),頁75。\n孟慶楠、李波、溫克剛,中國氣象災害大典,(遼寧:氣象出版社,2005年5月1日)。\n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n門福錄,「關於災害、災害學和災害研究方法若干問題的淺見」,自然災害學報,第11期,(2002年),頁149-152。\n俞可平,民主與陀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n俞惠霞,在位監控一強化危機管理的4大關鍵點,(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年)。\n段華明、劉敏,災害社會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n胡寧生,中國政府形象戰略,(北京: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n胡寧生,現代公共政策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n胡鞍綱等,國家制度建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n孫玉紅,直面危機-一世界經典案例剖析,(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 \n孫紹聘,中國救災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版),頁4。\n秦大河主編,中國自然災害與全球變化,(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年),頁18。\n秦啟文,突發事件的管理與應對,(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n馬宗晉、鄭功成,災害管理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頁43-65。\n高厚滿,外國軍警處置突發事件選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n高慶華、蘇桂武、張業成,.中國自然災害與全球變化,(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年)。\n高慶華等,中國自然災害與全球變化,(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年)。\n張小明,公共部門危機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n張五岳,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2003年7月25日)。\n張江河,論利益與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n張靜,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n郭太生,災難性事故與事件應急處理,(北京:中國人民公安人學出版社,2006年)。\n郭濟主編,政府應急管理實務,(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n陳振明,公共管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n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年)。\n華世平,政治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n黃秀政總主持,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實錄,(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年7月12日)。\n黃季敏、張建興,我國災害防救體系之探討(台南:第一屆全國災害危機處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n董德輝,自然災害與防災教育,(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用書,2000年)。\n鄭功成,災害經濟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n鄧拓,中國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9月)。\n鍾起岱,九二一重建政策解析,(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5月)。\n羅祖德、徐長樂,災害與我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n黨章知識辭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7月)。\n\n(二)期刊\n丁文廣,王秀娟等,中國減災投入與災害損失關係研究,. (安徽:農業科學,2008年8月)。\n王太,2008年中共經濟,(北京:中共研究,2009年1月號)。\n王國敏,農業自然災害與農村貧困問題研究,(北京:經濟學家,2005年第3期)。\n王強,美國危機管理對中國的啟示(北京:武警學院學報,2005年第8期)。\n王瑛等,地震災害對中國農村居民的影響研究,(北京:自然災害學報,2005年第6期)。\n史培軍,三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北京:自然災害學報,2001年)。\n史培軍,四論災害系統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北京:自然災害學報,2005年6月)。\n史培軍、郭衛平、李保俊,減災與可持續發展模式—從第二次世界減災大會看中國減災戰略的調整,(北京:自然災害學報,2005年3月)。\n朱一心,控訴豆腐渣,尋死亡真相,(香港:亞洲週刊,2008年6月8日)。\n余明澈,中共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中央全會概況之研究,(台北:中共研究,2009年4月)。\n余蔚、張修桂,自然災害與上海地區社會發展,(上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n冷俐、何寧,.論中國應急救援力量體系之構建,(北京:中國報2008年10月2日)。\n吳正雄,當前中國大陸公民社會之發展,(台北:中共研究,2009年3月)。\n吳松澤,一九四九年後中國社會的階級與階層研究,(台北:中國大陸研究季刊,94年9月)。\n吳建生等,自然災害對深圳城市建設發展的影響,(北京:自然災害學報,2004年2月)。\n吳理財,村民自治與國家政權建設,(北京:學習與探索,2002年第1期。\n呂愛清等,江西食物生產要素與自然災害驅動分析,(北京:農業現代化研究,第5期)。\n李學舉,中國的自然災害與災害管理,(北京:中國行政管理,2004年第8期)。\n李澤洲,構建危機時期的政府治理機制,(北京:中國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n杜寶貴、張韜,正確認識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幾個關係,東北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n汪志國,近代安徽自然災害與鄉村秩序的崩壞,(北京:中國農史,2007年第2期)。\n易憲容,汶川特大地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北京:江海縱橫,2008年第3期),頁13。\n林毅夫,完善危機管理體系關鍵是建立體制化機制,(北京:領導決策資訊,2003年第20期)。\n邵宗海,中共中央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定位,(台北:中國大陸研究季刊,94年9月)。\n門福錄,關於災害、災害學和災害研究方法若干問題的淺見,(北京:自然災害學報,2002年第11期。\n唐鈞,公共危機管理:國際動態與建設經驗,新視野,(北京:2003年第6期)。\n孫紹騁,中國的災害管理體制與城市綜合防災減災,(北京:城市問題,1997年第6期)。\n袁麗,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北京:城市與減災,2004年第4期)。\n高慶華,蘇桂武,中國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的進展,(北京: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年第2期)。\n張五岳,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2003年7月25日)。\n張成福,公共危機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與中國的戰略選擇,(北京:中國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n張惠瑜,愛的奉獻-公民社會的想像及批判的尷尬,(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8年第71期。\n張靜,國家政權建設與鄉村自治單位:問題與回顧,(香港:開放時代,2001年第9期)。\n曹現強、趙寧,危機管理中多元參與主體的權責機制分析,(北京:中國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n盛海洋,中國環境災害及其關聯性探討,(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n郭劍平,從汶川地震看我國自然災害救助體系的健全,(中國: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號)。\n郭曉來,美國危機管理系統的發展及啟示,(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n郭鍵平,從汶川地震看我國自然災害救助體系的健全,(江蘇南京: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年3 月出刋)。\n郭躍,澳大利亞災害管理的特徵及其啟示,(重慶:重慶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第4期)。\n湛中樂,現代行政過程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n評析雪災對發展與安全的啟示,(北京:學習時報,2008年2月25日第424期)。\n馮靜,公共政策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n楊安華,近年來中國公共危機管理研究綜述,(北京:江海學刊,2005年第l期)。\n楊馬陵、續新民,中國災害現代管理模式的構想,(北京:災害學,2004年4月)。\n趙國旗,「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對國防動員的啟示」,(北京:中國軍事科學,2008年第3期)。\n劉波,具有中國特色的災害管理模式初探,(北京: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0年第1期)。\n劉波、姚清林、盧振恒等,災害管理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n劉軍寧,民主與民主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n劉雪松,有效防災減災體系的新構建,自然災害學報,第1期,(2007)頁148-152。\n劉雪松、王曉瓊,自然災害的認知模式探析,(北京:自然災害學報,2006年第5期)。\n調整(北京:自然災害學報,2005年3月)。\n鄭功成,災害經濟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n燕繼榮,政治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n龍太江,國家政權建設與鄉村發展,(衡陽: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n龍坤清、楖思聰,對災區重建加強資金管理使用的思考,(北京:中國民政,2008年第10期)。\n薛瀾、張強、鐘開斌,危機管理一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n顓鴻,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因應之道,(中共研究,2008年第12期),頁33-34。\n魏宗雷,美國的危機管理機制,國際資料資訊,2002,(11):頁1-4。\n羅祖德、徐長樂,災害與我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n譙珊,近代中國自然災害與城市衰落,(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n關賢軍、徐波,完善中國防災救災體制、機制和法制的必要性,(上海:上海管理科學,2006年第3期)。\n嚴強、王強,公共政策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n(三)報紙\n北京:人民日報\n北京:中國國防報\n台北:中國時報\n香港:大公報\n香港:信報\n\n二、英文部份\nCARTER W N, Disaster Management: A Disaster Manager’s Handbook, Manila: ADB, 1991,\nDavid Easton,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The Political System under Stress(New york: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1965)。\nDavid held, Anthony McGrew等,林祐聖譯,治理全球化-權力、權威與全球治理,韋伯文化,2005。\nPrasen jit Duara,State Involution: A study of local finances in north china 1912-1935, Can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29,No:1。\n大衛.伊斯頓(David Easton),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年版). \n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權力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n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有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n杜贊奇(Prasenjit Duara),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n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民族國家愛與經濟政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n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n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n撒母耳•亨廷頓(SamuelPHuntington),變革社會的政治秩序,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n邁克爾•羅斯金(MichaelG.Roskin),政治科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n\n\n三、網站\n.http://www.ce.cn\nhttp ://news. sohu. com/20080624/ n257690599. shtml\nhttp:// china.com.cn/news\nhttp://blog.sina.com.cn/m/xqdb\nhttp://news.163.com/\nhttp://news.163.com/08/0203/17/43PUVRVK000120GU.html\nhttp://news.cctv.com/china/20080601/102124shtm1\nhttp://news.sina.com.cn\n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3/content_8155277.htm l\n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3/content_8155277.htm l\n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7246860.html\nhttp://ww.agor.cn\nhttp://www.ben.com.cn/ztxw/200805/t20080518_458621.htm\nhttp://www.ehinaeharity.cn\nhttp://www.gov.cn/wszb/zhibo206/content_889455.htmhttp://cgpss.nchu.edu.tw\nhttp://www.mca.gov.cn\nhttp://www.mca.gov.cn\nhttp://www.naddaily.com\nhttp://www.npf.org.tw/post/2/3044\nhttp://xqdb.blog.sohu.co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698102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81026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