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80
題名: 都市原住民族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Urban aboriginal parents` education expectation,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tion of J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作者: 劉台光
貢獻者: 秦夢群
劉台光
關鍵詞: 父母教育期望
學生學習動機
學生學業成就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cademic performance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都市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生學業成就的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間的差異情形,分析都市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及學業成就的相關情形,最後並探究父母教育期望及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生學業成就之回歸預測分析。\n\n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臺北縣六所國民中學原住民族重點學校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595人,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n\n 本研究得到以下的主要發現: \n一、 都市國中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生學業成就均為中上程度。\n二、 都市國中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生學業成就,因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n三、 都市國中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生學業成就有顯著的低度正相關。 \n四、 都市國中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和學生學習動機有顯著的中度正相關。\n五、 都市國中原住民族學生在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生學業成就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urban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nSurvey method is used in this research. By purposeful sampling, 595 valid samples were acquired.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e research are included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Scale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we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é metho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nThe conclusions of major were as follows: \n1.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urban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in medium-high range.\n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urabn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n3. The correlations among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were positively significant.\n\n4.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were positively significant.\n5. Urban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 education expect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n王秀槐 (1985)。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王財印 (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n王淑英(2001)。都市原住民婦女生活史。載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頁121-175)。南投:臺灣省文獻會。\n父母對男生與女生的教育期望是否有差別?(2004)。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18,1。2008年1月1日,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 \n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余啟民(1994)。國小單親兒童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n巫銘昌(1998)。都市原住民就業輔導措施之建議。原住民教育季刊,9,59-70。\n李瑛、孫大川(1997)。推展都市原住民成人教育芻議。成人教育,37,39-44。\n李亦園(1982)。都市高山族的現代化適應。載於李亦園(主編),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文化(頁395-423)。臺北:聯經。\n\n李明政(1994)。大臺北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模式及其變遷情況的描述分析。載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1-105)。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李庚霈(1997)。原住民失業問題與因應對策之探討及評析。就業與輔導,15(1),24-31。\n李素卿譯(民88)。當代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n李鴻章(1999)。臺灣地區背景因素對子女教育的影響之變遷—以民國73年和民國86年做比較。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2,251-266。\n卓石能(2001)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n周文松(2007)。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n周凌玉(1998)。學校因素與家庭因素對臺南市國三學生參加合作式技藝班意願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n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五南。\n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即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聯性研究。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所碩士論文。\n林文乾(2006)。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父母期望、教室結構知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n林生傳(1993)。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n林本喬(1985)。如何輔導資優兒童的父母,教師之友,26(1),26-28。\n林金泡(1981a)。臺灣北部地區的都市山胞。中國論壇,12(7),24-28。\n林金泡(1981b)。都市山胞的住居環境一瞥。中國論壇,12(7),29-32。\n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n林清山 (1986)。教學心理學基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57-87。臺北:臺灣書店。\n林清江(1994)。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五南。\n林淑華(1997)。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n林淑娥(2003)。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n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之關係。輔導學報,11,95-141。\n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之關係。輔導學報,16,157-212。\n季紅瑋(1996)。都會區原住民國中生壓力因應歷程之初探:以優勢觀點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邱靜娟(1993)。國中生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探討自願就學試辦班學生與一般普通班學生之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n邱怡薇(1997)。都市原住民青少年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以臺北縣市阿美族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邱怡薇(1999)。漂泊都市心:都市原住民的人際與社會心理。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6,10-12。\n\n邱楓文(2002)。都市原住民青少年生涯輔導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質化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n吳玉琴(1991)。臺灣原住民生涯發展模式:以雅美都市移民為對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吳幼妃(1982)。父母與同儕對國中學生教育抱負影響之研究。教育學刊,189-124。\n吳知賢 (1990)。學習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習得無助、歸因理論的文獻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3,277-326。\n吳燕和(1998)。華人父母的權威觀念與行為—海內外華人家庭教育之比較研究。載於喬健、潘乃古主編: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471-485。高雄:麗文。\n吳恬妮 (1999)。探討國中生生物科自我效能與學術地位之關係及其在組對討論中的效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n吳孟錞(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難、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n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 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n柯銀德(2002)。臺南縣工私立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n姚若芹(1986)。母親就業、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態度與國中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郭卜樂(1998)。動機。今日心理。2008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cptoday.net\n郭生玉(1975):父母期望水準不切實際對子女成就動機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第,8,61-80。\n郭生玉 (1984)。國小學童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機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7,51-72。\n曹琇玲(2000):原住民高低學業成就學生家庭教育之質化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n莊啟文(2001)都市原住民家長教育價值觀與其對子女教育期望之研究:以四位排灣族家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n莊昌憲(2001)。仁愛多達.魯谷塔雅部落家長對於學區國小學校經營之個案研究。臺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n張世平(1982)。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張秀琴(1993)。青少年家庭生活父母、管教態度與親子關係之探討。臺灣統計研究與應用,4,11-53。\n張芝萱 (1995)。國民小學資優生學習動機、學習認知、學習方式偏好與學校生活素質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n張春興 (1975)。心理學。臺北:東華。\n\n張春興(1981)。高中生的自我知覺與對父母期待知覺間的差距與其學業成績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 4,31-40。\n張春興 (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n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n張春興 (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n張笑虹(1993)。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對教育之認知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院學報,24,181-214。\n張清富(2001)。都市原住民教育現況與展望。載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頁207-240)。南投:臺灣省文獻會。\n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偉(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臺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臺東師院學報,8,27-52。\n張善楠、黃毅志(1997)。原漢族別、社區和學童學業成就關聯性之因果機制。載於臺東師院少數族群與原住民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n張曉春(1974a)。臺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上)。思與言,11(6),293-313。\n張曉春(1974b)。臺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下)。思與言,12(1),293-313。\n張秀敏(1975)。學生家長的職業和家庭經濟狀況之資料對教師期待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張耐、魏春枝(1999)。都市原住民對青少年子女的期盼。師友,389,54-56。\n張耐、魏春枝(2000)。都市原住民親職態度與子女管教之探討。師友,391,50-53\n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臺北:教育部。\n教育部統計處(2006)。主要統計表,縣市別學年度80~94學年度。2008年08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php 。\n\n陳博正(1982)。國中能力分班、教師期望與教師教學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陳冠貝(1999)。重要他人期望對國小資優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n陳枝烈(1996)。研究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n陳枝烈(1997)。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師大書苑。\n陳枝烈(2001)。大專校院原住民族籍學生生活狀況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n陳昭帆(2001)。社會變遷與弱勢族群:原住民的遷徙、就業與歧視問題。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陳茂泰、孫大川(1994)。臺灣原住民族群與分佈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內政部。\n陳艷紅(1997)。臺灣原住民青年生涯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以四位新竹泰雅族男性青年的生命故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黃美英(1985)。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臺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探討。思與言,23(2),194-217。\n黃美英(1988)。異鄉的邊緣人:原住民的都市適應與文化認同。文星,118,80-87。\n黃美英(1994)。貧窮與歧視間的掙扎:臺灣原住民婦女的都市經驗。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頁201-217)。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n黃郁文 (1994)。自我效能摡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商與輔導,106,39-41。\n黃淑娟(2002)。原住民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的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n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國立編譯館。\n黃逢明(1998)。都市原住民職業生涯發展之研究:以都市阿美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黃菁瑩(1999)。臺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性別角色觀和學校功 能觀的中介影響。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n黃富順 (1973)。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黃約伯(1999)。臺灣高等院校原住民學生生涯選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黃德祥(1982)。父母離異兒童之自我概念、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黃德祥 (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n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路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臺北:巨流。\n黃毅志(2001)。都市原住民階級變遷史。載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頁51-89)。南投:臺灣省文獻會。\n黃薇靜(1999)。都市原住民青少年的生涯建構:以大臺北地區阿美族青少年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莊啟文(2001)。都市原住民家長教育價值觀與其對其子女教育期望之研究:以四個排灣族家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n楊景堯(1993)。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4),4-13。\n楊士範(1997)。排灣族成相遷移者傳統文化與社會組織之持續與轉變:以平和村臺灣北部移民群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楊 瑩(1988)。臺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差異機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楊 瑩(1995)。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師大。\n楊敏玲(1985)。高中生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與自我期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楊憲銘(1988)。國中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及學業成就與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n葉和滿 (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n葉淑瑜(2002)不同性別國中生的理化學習動機、學習方法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游淑燕 (1987)。年級、性別、自我統整與成敗歸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曾建章(1996)。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之他人期望與壓力感受及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廖文生(1984)。臺灣山胞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n繆敏志 (199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謝高橋(1991)。台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n謝高橋、張清富(1992)。臺北市山胞生活需求與輔導業務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n簡伊淇(2002)。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對教師、父母期望知覺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n簡茂發、何榮桂、張景媛(1998)。國中學生價值觀量表編製報告。教育心理學報,30(2),17-32。\n顏瑞儀(1999)。給他們一個工作:大臺北地區都市原住民勞工就業現況與就業促進政策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譚光鼎(1996)。原住民青少年之家庭文化與生涯規劃。載於陳枝烈(主編),研究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9-85)。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n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五南。\n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臺北:師大書苑。\n陳枝烈(1997)。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師大書苑。\n傅仰止(1985)。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2),177-193。\n傅仰止(1987)。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處境。中國社會學刊,11,55-79。\n傅仰止(1993)。都市阿美族的聚居生活型態:以山光社區為例。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163-21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傅仰止(1999)。都市原住民的生活適應。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6,6-8。\n傅仰止(2001)。都市原住民概說。載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頁1-50)。南投:臺灣省文獻會。\n蕭惠蘭(2003)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n謝小岑(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臺北:臺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n鄭斐娟(2000)。探討國中生生物科自我效能與教師期望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盧強(1986)。山地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劉玉燕(1991)。教師期望與社經地位對兒童學業成就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劉靜宜(2002)。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求助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n劉祐彰(2001)。都市原住民學童的學習適應問題:傾聽弱勢族群孩子的聲音。國教天地,144,34-44。\n\n蔡淑鈴(1987)。職業隔離現象與教育成就:性別比較分析。中國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n魏麗敏(1999)。國民中小學學生家庭因素、學習歷程與成就之分析研究。臺北市:五南。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95911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1008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