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674
題名: 戰後台灣勞工運動研究(1945-2000)
貢獻者: 王惠玲<br>薛化元
摘要:   本文選擇跳脫以往既有研究對於戰後台灣勞工運動發展的詮釋角度。因此,從1945年到2000年間,利用異於解嚴的其他時間點,重新劃分戰後台灣勞工運動發展的階段。至於時間點的選擇,關鍵在於1984年時勞動基準法之頒佈實行、勞工法律支援會的成立;1992年時基隆客運罷工事件以及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與勞工陣線兩大工運團體確定鼎立;及2000年時全國總工會的分裂、全國產業總工會成立以及八十四工時案。接著嘗試透過時間點所切割出的三個時期,以建構出「禁制時期勞工運動(1945-1983)」、「政治自由化時期勞工運動(1984-1992)」以及「邁向政治民主化時期勞工運動(1993-2000)」三個階段,並更進一步地在這三個階段中,透過國家、政黨與勞動基本權的演變角度,加以認識戰後台灣勞工運動的發展。\r\n  研究的結果呈現出台灣勞工運動發展的幾項特質,分別為:一、國家與政黨具有特殊的影響力。二、勞動基本權的形式與實質內容間,逐漸發展成個別勞動權利受到重視的程度遠高於集體勞動權利的結果。三、勞工運動團體間所存在由於議題、訴求、動員方式及國家認同的差異,使得工運團體之間長期以來的互動隱含著極大的對立。\r\n  從禁制時期到邁向政治民主化時期的勞工運動發展,國家與政黨透過各樣的方式形塑運動發展的環境並影響發展走向,使得即便過了四十多年的時間,國家與政黨在其中仍然扮演著影響力甚鉅的角色,更使得未來發展令人擔憂。勞動基本權的實質內容,從勞動基準法頒佈實行後長期發展下來,使得集體勞動基本權受到重視的程度逐年下降,明顯地可以看見個別勞動權利重視程度遠高於集體勞動權利的結果。最後,確定鼎立的兩大勞工運動團體之間由於諸多的差異,對於勞工運動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力,於未來將形成什麼樣子的影響,則有待後續觀察。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r\n1.丁幼泉(1964)《中國勞工問題(上)(下)》,台北:中華書局。\r\n2.中國勞工運動史編纂委員會(1985)《中國勞工運動史》(三)、(四)、(五)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r\n3.中華電信工會(2000)《中華電信工會自主發展史》,台北:中華電信工會。\r\n4.王義雄(1989)《不流血的社會革命--我為什麼創組工黨》,台北:工報週刊。\r\n5.台灣勞工陣線(1999)《台灣勞工的主張─2000勞動政策白皮書》,台北:勞動者雜誌。\r\n6.台灣勞工陣線(1999)《新國有政策:台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台北:商周。\r\n7.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1993)《政策白皮書:綱領篇》,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r\n8.立法院圖書館(1986)《政黨政治》,台北:立法院圖書館。\r\n9.立法院圖書館(1986)《勞動基準法之立法報章資料專輯》,台北:立法院圖書館。\r\n10.立法院圖書館,《立法院公報》,台北:立法院。\r\n11.朱志宏(1989)《利益團體參與政治過程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r\n12.朱柔若(1996)《政經發展與工運變遷之跨國分析》,台北:華泰。\r\n13.何雪影(1992)《台灣自主工會運動史,1987-1989》,台北:唐山。\r\n14.李允傑(1999)《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r\n15.林山田(1996)《五十年來的臺灣法制》,台北:台大法學院。\r\n16.林宗弘(2000)《打拚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台北:台灣勞工陣線。\r\n17.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1999)《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r\n18.夏林清(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台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台北:張老師。\r\n19.徐正光、宋文里合編(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r\n20.翁佳音譯註(1992)《臺灣社會運動史:勞工運動、右派運動》,台北:稻鄉。\r\n21.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業強。\r\n22.張晉芬(2001)《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r\n23.張國興(1991)《戰後台灣勞工問題》,台北:現代學術基金會。\r\n24.張曉春(1987)《勞心勞力集》,台北:時報。\r\n25.張樹榮(2001)《工時革命》,台北:台灣石油工會。\r\n26.郭紀舟(1999)《七○年代臺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r\n27.勞資關係處(1997)《勞資爭議處理實例解說》,台北:行政院勞委會。\r\n28.黃程貫(1996)《勞動法》,台北:空大。\r\n29.黃越欽(2000)《勞動法新論》,台北:瀚蘆。\r\n30.衛民(1993)《工會組織與勞工運動》,台北:空大。\r\n31.賴英照(1997)《台灣金融版圖之回顧與前瞻》,台北市:聯經。\r\n32.薛化元(1992-1998)《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台北:業強。\r\n33.謝國興(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央研究院。\r\n34.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r\n二、中文碩博士論文:\r\n1.王政憲(1997)《台灣勞工集體行動(1950-1996)》,台中: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2.王琴心(1995)《階級經驗與階級意識--以第一代自主工會積極行動者為例》,新竹:清大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3.吳昱賢(1997),《「派系/分類」與政治運作─以台灣石油工會為個案的研究》,台北: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4.李建昌(1991),《80年代的台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台北: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5.李榕平(1997),《工運動員的整合與分裂:電信員工自主工會運動之探討》,台北:文化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6.邱毓斌(1995)《台灣勞工運動的政治實踐:對四個工會及1994年高雄縣議員選舉的勞工史觀察》,新竹:清大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7.孫登貴(1991),《解嚴後臺灣勞工運動之研究:以工會為中心》,台北:政大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8.張玉如(1995)《民營化對公營事業工會發展影響之研究:以中國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民營化經驗為例》,台北:政大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9.梁偉成(1997)《白領勞工的階級認同和工會參與:台北市銀行員工會運動之研究》,台北:文化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10.莊亞娟(1996)《台灣職業工會體制之分析》,台北:文化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11.郭玟玟(1999)《政黨與勞工政策─以民進黨為例(1995-1998)》,台北:文化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12.陳永昇(1999)《我國工會聯合組織之研究》,台北:政大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13.陳宗韓(1999)《台灣外籍勞工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大三研所博士論文(未出版)。\r\n14.陳淑玲(1994)《台灣的利益團體政治:1980年代迄今之工會運動》,台中:東海政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15.陳毅銘(1999),《台灣地區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論證之研究》,台北:師大三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16.黃羨婷(1997)《台灣勞資爭議處理對勞資關係運作的影響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17.楊玉玫(1997)《我國國營事業民營化過程中工會扮演的角色:以中鋼、台機公司為例》,台北:文化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18.楊晴輝(1989)《臺灣光復後的勞工運動:反省與探索》台北:東吳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19.葉倫嘉(1997)《工會聯合運動形成及發展過程之研究:以台灣區倉儲運輸業工會聯合會之個案為例》,台北:政大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20.蔡美凰(1995)《勞資爭議處理制度與勞工階級形成》,台北:文化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21.鄭陸霖(1988)《台灣勞動體制形構的解析:歷史/結構的取向》臺北: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三、專書、期刊論文:\r\n1.王振寰、方孝鼎(1992)〈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台灣社會研究》13期,頁1-29。\r\n2.王惠玲(1997)〈我國工會法制之展望〉《台灣法學會學報》18期,台北:台灣法學會,頁443-465。\r\n3.林忠正(1990)〈臺灣工會運動與勞資爭議之分析〉《勞工研究》98,台北:文化大學勞工所,頁25-46。\r\n4.范雲(2000)〈從政治人到階級人:台灣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工運領導〉《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頁177-230。\r\n5.張晉芬(1999)〈私有化符合誰的利益?:檢視台灣公營事業所有權移轉的社會效果〉《台灣社會學研究》3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頁115-152。\r\n6.張國興(1991)〈1970年代以後臺灣勞資關係的背景及解嚴後的勞資糾紛〉《現代學術研究》4,台北:現代學術,頁179-214。\r\n7.梁清金(1989)〈苗客產業工會爭議行為之探討〉《勞工研究》94,台北:文化大學勞工所,頁46-59。\r\n8.許繼峰(1999)〈我國工會組織參與政治過程之探討─以銀行員工會與勞動基準法擴大適用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卷3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95-433。\r\n9.陳金福(1985)〈我國工會運動之回顧〉《勞工研究》81,台北:文化大學勞工所,頁55-67。\r\n10.劉梅君(2000)〈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台灣社會研究》38期,頁59-90。\r\n11.衛民(1985)〈實施「勞動基準法」對我國勞資關係影響之研究〉《政治文化》2,台北:政治大學三民所,頁139-177。\r\n12.鍾榮吉(1989)〈中國國民黨勞資關係政策之實踐〉《理論與政策》11,台北:理論與政策,頁9-14。\r\n四、雜誌\r\n1.王娟萍(1998)〈全產總籌備運動--工運的新展望〉《勞資關係》195期,頁6-10。\r\n2.余曉雯,〈二次解雇的命運就像是被槍斃兩次一樣─基隆客運勞資糾紛中的勞工處境〉《新新聞》(1992/07/12─1992/07/18),頁82-83。\r\n3.吳育仁(2000)〈政權交替對臺灣勞資關係的衝擊〉《勞資關係》218期,頁44-56。\r\n4.李嘉興,〈高雄的街頭湧出工運的大浪潮〉《新新聞》(1994/05/01─1994/05/07),頁76-77。\r\n5.林瑩秋,〈在勞工運動的路上有兩條鮮明的平行線〉《新新聞》(1995/01/22-1995/01/28),頁70-73。\r\n6.胡銘琦,〈工運走過辛酸路,勞方猶是是弱勢人─從基隆客運勞資糾紛看工運的轉變與困境〉《新新聞》(1992/06/28─1993/07/04),頁96-99。\r\n7.徐青雲,〈大理街上刮颱風,風急雨驟何時了?〉《新新聞》(1988/09/26─1988/10/02)頁76-79。\r\n8.徐青雲,〈大象與螞蟻的戰爭〉《新新聞》(1988/09/19─1988/09/25)頁72-77。\r\n9.徐青雲、陳敏凰,〈天邊升起了七顆黃星〉《新新聞》(1987/12/14─1987/12/20)頁34-37。\r\n10.張曉春,(1995)〈勞資爭議與勞工運動〉《勞資關係》157期,頁18-25。\r\n11.郭宏治,〈問你到底是誰的錯結盟何必又要分手?〉《新新聞》(1988/05/23─1988/05/29)頁24-27。\r\n12.陳妙芬,〈老闆連續揮大刀,工頭一一倒下去〉《新新聞》(1989/05/15─1989/05/21),頁80-81。\r\n13.陳妙芬,〈鞭炮聲中,工會敗陣〉《新新聞》(1989/05/29─1989/06/04)頁92-95。\r\n14.傅介人,〈工黨:搞政黨,還是傳教〉《新新聞》(1987/11/02─1987/11/08)頁33-35。\r\n15.游賢達,〈工黨家變,主席辭職〉《新新聞》(1990/02/22─1990/0218),頁44-45。\r\n16.童清峰、徐青雲,〈電動門的門裡門外〉《新新聞》(1988/10/10─1988/10/16)頁78-79。\r\n17.黃白雪,〈捍衛生存權大老闆也走上街頭〉《新新聞》(2000/12/28─2001/01/03),頁120-125。\r\n18.黃孟郎,〈我們並不想鬥垮他們─王義雄、羅美文對資方反撲的看法〉《新新聞》(1989/02/06-1989/02/19),頁54-61。\r\n19.楊貴美,〈風暴吹停了每一部機器〉《新新聞》(1989/05/22-1989/05/28),頁78-81。\r\n20.廖福順,〈它的名字可能叫自由工黨〉《新新聞》(1987/09/28─1987/10/04)頁64-65。\r\n21.劉志鵬(1998)〈辦理大同解雇白正憲事件雜感〉《勞資關係》199期,頁6-10。\r\n22.劉明鏡(1993)〈淺談基客事件--兼看我國勞資爭議處理制度〉《勞資關係》129期,頁6-19。\r\n23.蔣良任,〈民主進步黨:冒險衝鋒一年以後〉《新新聞》(1987/11/02─1987/11/08),頁30-32。\r\n24.謝青雲(1997)〈從聯福製衣、福昌紡織電子、東洋針織等公司之勞資爭議事件--探討我國當前勞資關係之問題〉《勞工行政》110,頁10-16。\r\n報紙:\r\n1.中國時報\r\n2.自由時報\r\n3.自立晚報\r\n4.聯合報\r\n英文文獻:\r\n1.Cheng, Wei-yuan.”Limited State Capacity and Multiple Labor Regimes: The Taiwan Cas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C),8:1,1998.\r\n2.Dunlop, John Thomas.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 New York:Holt,1958\r\n3.Hsu, Chi-Feng Joseph, The state and laor movement in Taiwan,1949-1993 (microform),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Dissertation Services, A Bell & Howell Co., 1995.\r\n4.Tung, Chuan-Chua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 A historical-structural approach (microform),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Dissertation Services, A Bell & Howell Co., 199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31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