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745
題名: 一九九0年代中共與新加坡關係發展之研究
作者: 鍾延麟
貢獻者: 陳鴻瑜
鍾延麟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9-May-2016
摘要: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n壹、中文專書\n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教育局、國家外國專家局出國培訓與管理司編,新加坡市場經濟中的政府角色。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7年。\n______,亞洲金融危機中的新加坡:新加坡市場經濟借鑑與思考之三。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9年。\n中國赴新加坡精神文明考察團編,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北京:紅旗出版社,1993年。\n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陸工作會匪俄問題研究中心編撰,亞太地區共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陸工作會匪俄問題研究中心,民國67年。\n中國國情國力雜誌社編,中國熱點。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n中國旅遊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旅遊年鑑2000。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0年。\n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n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1。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n______,中國外交概覽199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n______,中國外交概覽1993。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n______,中國外交概覽199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n______,中國外交概覽199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n______,周恩來外交活動大事記(1949-197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n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1996。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n______,中國外交1997。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n______,中國外交199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n______,中國外交199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n______,中國外交200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n______,中國外交2001。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濟統計司,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1996。北京:中國統計,1996年。\n______,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1997。北京:中國統計,1997年。\n______,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1998。北京:中國統計,1998年。\n______,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1999。北京:中國統計,1999年。\n______,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2000。北京:中國統計,2000年。\n中華民國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印,共匪原始資料彙編(第三0號)(三):匪偽外交問題專輯─第三世界之部。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72年。\n______,共匪原始資料彙編(第五十一號)(三之一):匪偽外交問題專輯─第三世界之部。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75年。\n王泰平主編,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n田中青,站在新的起跑線上的東南亞。台北:五南,民國82年。\n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n李炯才,大使的歷程─出使八國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1年。\n李景治主編,世紀之交的中國與世界─國際政治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n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4年。\n何若涵,江澤民和他的時代。台北:月旦,1999年。\n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2年。\n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9年。\n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民國88年。\n邱瑞繁,新加坡民主社會主義的實踐。台北:啟業書局,民國79年。\n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民國79年。\n林嘉誠,政治系統:伊士頓(David Easton)。台北:風雲論壇,1991年。\n洪鎌德,新加坡學。台北:揚智文化,民國83年。\n洪偉,中國反腐大舉措。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年。\n夏書章,新加坡行(市)政管理。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n陳列甫,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n陳先奎,為鄧小平辯護。北京:西苑出版社,1996年。\n陳岳、陳翠華編,李光耀─新加坡的奠基人。北京:時事出版社,1990年。\n陳欣之,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民國88年。\n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民國89年。\n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堂,民國81年。\n______,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民國86年。\n______,東南亞政治論衡(一)。台北:翰蘆圖書,2001年。\n______,東南亞政治論衡(二)。台北:翰蘆圖書,2001年。\n陸建人主編,東盟的今天與明天。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n商俊峰,改革的困點與興奮點─三波九折話房改。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n郭俊麟,新加坡的政治領袖與政治領導。台北:生智,民國87年。\n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民國89年。\n許通美著,門洪華等譯,探究世界秩序:一位務實的理想主義者的觀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n童年成、蔡文浩、陳運濤主編,國有企業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n景杉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n崔貴強,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教育出版私營有限公司,1994年。\n楊中美,江澤民傳。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n新加坡聯合早報編,李光耀40年政論選。新加坡:聯邦,1993年。\n______,王鼎昌走向總統府之路。新加坡: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報集團,1994年。\n新明日報(新加坡)編,從李光耀到吳作棟。新加坡:新明日報有限公司,1991年。\n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民國88年。\n張格民、高志罡主編,今日新加坡。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n張慧英,超級外交官─李登輝和他的務實外交。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n張錫鎮,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民國88年。\n張蘊嶺主編,冷戰後的中國、美國和日本─合作還是對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n張驥,跨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與對外戰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n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1999年。\n趙晨,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發展同主要大國的關係。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年。\n劉吉,社會主義改革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n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n歐陽瑞雄,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1981年。\n劉富本,浴火重生的東南亞國家。台北:五南,民國89年。\n薛君度主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年。\n薛敬孝、李坤望、宮占奎主編,APEC研究─方式、運行、效果。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年。\n韓福光、華仁、陳澄子合著,李光耀治國之鑰。台北:天下遠見,民國88年。\n謝益顯,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1995)。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n顧長永,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互賴發展的順境與逆境。台北:風雲論壇,民國87年。\n______,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民國89年。\nAlex Josey著,高登偉譯,新加坡第一。台北:金陵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1年。\nChen, Peter S. J. 編,李子繼、李顯立譯,新加坡發展政策與趨勢,(上)(下)。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編印,民國79年。\n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台北:麥格羅‧希爾,民國86年。\nMichael R. J. Vatikiotis 著,林若雩譯,東南亞政治與發展。台北:韋伯文化,1999年。\nRichard Nixon著,尤勰、施燕華等譯,領導者(Leaders)。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3年。\nRichard Sokolsky、Angel Rabasa、C.R. Neu合著,高一中譯,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 Strategy toward China)。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nYeo Lay Hwee、Asad Latif主編,林驤華、吳云芬、汪忠平譯,亞歐縱橫談─許通美演講與言論集。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01年。\n貳、中文期刊\n中國赴新加坡精神文明考察團,「關於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的考察報告」,內部文稿,1993年第1期(總第335期)(1993年1月),第26-32頁。\n王岩,「中國與新加坡關係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南洋問題研究,1995年第1期(總81期)(1995年1月),第39-44頁。\n王勤,「新加坡華商集團的迅速興起」,南洋問題研究,1998年第1期(總第93期)(1998年1月),第84-90頁。\n令狐衍,「從亞歐會議看中國」,鏡報月刊,1998年5月號(總第250期)(1998年5月),第80-82頁。\n台北駐新加坡代表處經濟組,「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面臨困境」,中共對外經貿研究,第505期(民國87年2月),第2-4頁。\n朱仁顯、王長暉,「九0年代新加坡政黨制度的特點」,南洋問題研究,1999年第2期(總第98期)(1999年6月),第60-64頁。\n朱振明,「中共與東南亞關係:回顧與展望」,現代國際關係,1994年第1期(總51期)(1994年12月),第21-24頁。\n朱震元,「譜寫中新經貿合作新篇章」,國際貿易,1994年第1期(總第145期)(1994年1月),第11-15頁。\n宋國誠,「九0年代中共的國際觀」,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2期(民國82年12月),第55-67頁。\n宋鎮照,「中共與東南亞之政經關係與發展:回顧與前瞻」,東亞季刊,第29卷第1期(民國87年1月),第57-78頁。\n______,「新世紀中共與東南亞的政經外交關係與戰略:發展與挑戰」,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期(民國90年1月),第31-45頁。\n李天榮,「東協與中國合作求雙贏」,亞洲週刊,第15卷第46期(2001年11月),第52-54頁。\n李柏泉,「新加坡之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15卷第12期(民國 年 月),第65-68頁。\n李毅,「近年來中國與新加坡貿易的現狀及前景」,南洋問題研究,2000年第1期(總第101期)(2000年1月),第24-27頁。\n李樹杰,「實現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的起點─評首屆亞歐會議」,亞太經濟,1996年第3期(總第68期)(1996年6月),第9-12頁。\n李燦,「蘇州工業園區:向新加坡借鑒什麼經驗」,瞭望新聞週刊,1995年第41期(總612期)(1995年10月),第22-23頁。\n李勵圖,「一九九0年代新加坡對兩岸關係的平衡措施」,國家政策雙月刊,第110期(1995年4月),第15-16頁。\n岳世洲,「李光耀的國家安全觀述評」,南洋問題研究,1999年第2期(總第98期)(1999年6月),第75-84頁。\n______,「李光耀的經濟思想述評」,南洋問題研究,2000年第1期(總101期)(2000年3月),第76-82頁。\n知雨,「新加坡海外發展計畫評議」,東南亞研究,1993年第1-2期(總第81期)(1993年4月),第37-39頁。\n林若雩,「國家與媒體:新加坡的新聞自由」,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3期(1996年7月),第85-101頁。\n金榮勇,「東亞金融風暴對東協組織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民國88年2月),第55-67頁。\n邵昕,「美國的人權外交與亞洲價值觀的衝突論析」,學習與探索,第5期(總124期)(1999年9月),第79-82頁。\n洪鎌德,「新加坡對天安門事件的反應」,潮流,第30期(1989年8月),第11-12頁。\n______,「新加坡人才外流、香港移民、美軍基地─李光耀總理笑聲淚影談國事」,潮流,第32期(1989年10月),第74-75頁。\n______,「新加坡為什麼走這步棋─允許美軍使用軍事設施因由」,百姓,第203期(1989年11月),第60-61頁。\n紀寶坤,「中國與東盟的關係:人口流動的重大影響」,南洋問題研究,2001年第1期(總第105期)(2001年3月),第41-50頁。\n徐本欽,「新加坡對東南亞國家協會區域合作的觀點」,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2 期(1996年4月),第14-22頁。\n徐廣生,「新加坡公績金制的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經濟科學,1995年第4期(總第90期)(1995年8月),第71-74頁。\n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民國88年9月),第40-47頁。\n馬孆,「鄧小平的睦鄰友好政策與東盟關係的發展」,社會科學,第12期(總208期)(1997年12月),第20-23頁。\n烏蘇里,「江澤民指李光耀好為人師」,開放雜誌,2000年10月號(總第期)(2000 年10月),第18-19頁。\n陳列,「淺談戰後東南亞華僑華人社會結構的變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期(1987年),第83-93頁。\n陳岩,「APEC新進展、存在的問題及中國的政策取向」,亞太經濟,1998年第8-9期(總第85期)(1998年9月),第15-19頁。\n陳杰,「新加坡外交─其生存之道」,東南亞研究,1988年第1期(總第 期)(1988年2月),第63-72頁。\n陳寧,「日益增加的新加坡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東南亞研究,1997年第1期(總第105期)(1997年6月),第42-43頁。\n陳鴻瑜,「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28卷第10期(民國78年第7期),第36-52頁。\n______,「中國分裂與東南亞華人社會」,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1期(民國80年1月),第70-85頁。\n______,「後冷戰時期東南亞之區域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1年1月),第16-58頁。\n______,「新加坡的威權主義民主與發展型態」,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3期(民國80年3月),第29-40頁。\n______,「後冷戰時期東亞權力關係之變化:對文化經濟論之批評」,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1期(1996年1月),第1-12頁。\n______,「台灣的東南亞研究:回顧與展望」,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2期(1996年4月),第66-74頁。\n______,「評析東協與中共籌組自由貿易區」,共黨問題研究,第27期第12期(民國90年12月),第1-7頁。\n曹云華,「中國和新加坡經貿關係的回顧、展望與對策」,國際貿易問題,第4期(1991年4月),第30-34頁。\n______,「中新關係:新加坡小國務實外交的一個實例」,東南亞研究,1991年第2期(總第72期)(1991年6月),第49-55頁。\n______,「新加坡政府廉政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總第50期)(1992年1月),第45-51頁。\n______,「新加坡致力拓展亞洲經貿關係」,經濟導報,第2314期(1993年4月),第36-38頁。\n______,「新加坡90年代對外經貿發展戰略」,國際貿易,第137期(1993年5月),第41-43頁。\n______,「新加坡進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分析」,國際貿易問題,1993年第5期(總125期)(1993年5月),第20-24頁。\n______,「新加坡進出口市場分布及其多元化努力」,東南亞研究,1995年第5-6期(總第 期)(1995年 月),第14-19、121頁。\n______,「成為發達國家之後的新加坡:挑戰、機遇、對策」,東南亞研究,1996年第3期(總第101期)(1996年3月),第11-13頁。\n郭繼光,「李光耀的地區合作觀」,東南亞研究,2000年第1期(2001年1月),第39-43頁。\n許懷聰,「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23卷第8期(民國73年5月),第22-34頁。\n喬一名,「中共與新加坡的政經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3期(民國85年3月),第63-72頁。\n喬一名,「中共與新加坡的政經關係的新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12期(民國86年12月),第17-27頁。\n華言,「新加坡政治、經濟和對外關係近況」,東南亞研究,1995年第2期(總第 期)(1995年 月),第27-29、35頁。\n黃松贊,「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啟示」,東南亞研究,1992年第3-4期(總第76期)(1992年 月),第40-45頁。\n黃朝翰、吳擷英,「從東南亞看中國的經濟發展」,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總第138期)(1995年6月),第2-8頁。\n湯紹成,「一九九六年曼谷『亞歐會議』的後續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3期(民國87年3月),第35-44頁。\n詹世亮,「東盟與中國的合作邁上新台階」,瞭望新聞週刊,第32期(總第655期)(1996年8月),第41頁。\n張東東、馬東升,「從“均勢主義”看新美關係」,東南亞研究,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第27-29頁。\n鄒念祖,「聯合國國際人權外交─中共的認知與政策」,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8期(民國88年8月),第89-101頁。\n董文,「亞太經合會議負成果」,經濟導報,總第2498期(1996年12月),第30-31頁。\n董云虎,「從萬隆、德黑蘭到曼谷─亞洲促進國際人權的光輝歷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總第96期)(1994年2月),第25-31頁。\n董淮平,「東亞社會的現實選擇:析李光耀的“亞洲價值觀”」,社會科學,第6期(總214期)(1998年6月),第69-72頁。\n楊志恆,「新加坡國防政策之研析」,東南亞季刊,第3卷第1期(1998年1月),第47-60頁。\n楊福田,「新的模式新的起點─中、新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項目開始啟動」,瞭望新聞週刊,第11期(總530期)(1994年3月),第7-8、45頁。\n趙俊杰,「亞歐合作共創未來─首屆亞歐會議透視」,世界知識,第1195期(1996年3月),第2-3頁。\n______,「亞歐會議為新世紀亞歐關係定向」,瞭望新聞週刊,2000年第44期(總第873期)(2000年10月),第57頁。\n甄炳禧,「中國加入WTO及其影響」,國際問題研究,第1期(總第75期)(2000年1月),第39-44頁。\n廖小健,「面向21世紀的新加坡對華經貿政策調整」,東南亞研究,1997年第5期(總第109期)(1997年5月),第47-50頁。\n鄧志端,「中國與東南亞:角逐,威脅和勢力均衡格局」,知識份子,第4卷第1期(1987年12月),第3-10頁。\n樊明太,「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與意義」,財貿經濟,2000年第8期(2000年8月),第61-63頁。\n劉亞林,「論新加坡的廉政建設」,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 (1995年1月),第143-148頁。\n劉振英、田山川,「李光耀訪華與中新關係的發展」,中國建設,第37卷第11期(1988年11月),第14頁。\n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民國86年12月),第1-20頁。\n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民國87年9月),第71-82頁。\n盧天民,「美國、日本、大陸、新加坡、澳洲與香港擬仿效G-7模式成立亞洲G-6」,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44輯(1997年4月),第442-444頁。\n謝志鵬,「金融危機對東南亞與中國貿易投資的影響」,南洋問題研究,1998年第2期(總第94期)(1998年2月),第7-11頁。\n蕭佳慧,「獅城官民齊心搭中國經濟快車」,亞洲週刊,第15卷第52期(2001年12月),第44-45頁。\n關文亮,「中國經濟安全戰略的突破」,亞洲週刊,第15卷第46期(2001年11月),第55頁。\n薛榮久,「定位WTO─中國WTO研究與對策思考」,國際貿易,第2期(總第218期)(2000年2月),第4-8頁。\n羅石甫,「東南亞中立化的難題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11卷第5期(民國61年2月),第24-29頁。\n______,「李光耀訪問北平的評估」,問題與研究,第15卷第10期(民國65年7 月),第59-64頁。\n______,「新加坡與蘇聯關係瀕臨考驗」,問題與研究,第20卷第1期(民國69 年10月),第40-47頁。\n______,「李光耀三訪大陸的不同任務」,問題與研究,第25卷第1期(民國74年10月),第55-63頁。\n______,「印尼與中共復交來由之探索」,問題與研究,第29卷第11期(民國79年8月),第44-54頁。\n羅豔華,「新加坡的民主觀和人權觀」,瞭望新聞週刊,第50期(總621期)(1995年12月),第42頁。\n顧長永,「新加坡與中共之政治經濟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12期(民國80年12月),第67-80頁。\n______、戴萬平,「新加坡的族群政治─本質與發展」,東南亞季刊,第3卷第3期(1998年7月),第35-66頁。\n參、英文專書\nAlagappa, Muthiah, ed. Asian Security Practice: Material and Ideational Influence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nArmstrong, J. D. Revolutionary Diplomac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nBooth, Ken and Russell Trood, eds. Strategic Cultur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nChen, Peter S. J., ed. Singapore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tren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nChew, Ernest C. T. and Edwin Lee, eds. A History of Singapo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nChia, Siow-Yue and Cheng Bifan, eds. ASEAN-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Trends and Pattern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87.\nHaas, Michael, ed. Singapore Puzzle. Westport,Conn: Praeger,1999.\n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5.\nJeshurun, Chandran, ed. China, India, Japan and the Security of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3.\nJohnson, Alastair Iain and Robert S. Ross, eds. Engagement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ledge, 1999.\nKallgren, Joyce K., Noordin Sopiee, and Soedjati Djiwandono, eds. ASEAN and China: An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8.\nLee, Lai-to. China’s Changing Attitude Towards Singapore (1965-1975).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75.\nLeifer, Michael.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n______. 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Coping with Vulnerability. London: Routledge, 2000.\nMiline, R. S. and Diane K. Mauzy. Singapore: The Legacy of Lee Kuan Yew.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0.\nMorrison, Charles E., ed. Strategies of Survival: The Foreign policy Dilemmas of Smaller Asian State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8.\nNeher, Clark D. 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Er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0.\nRegnier, Philippe. Singapore: City-State in South East As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nRoss, Robert S., ed. East Asia in Transition: Toward a New Regional Order.\n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5.\nSingh, Bilveer. The Vulnerability of Small States Revisited: A Study of Singapore’s Post-Cold War Foreign Policy. Yogyakarta: Gadjah Mada University Press, 1999.\nTongzon, Jose L. The Economies of Southeast Asia: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ASEAN Economies.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1998.\nWahid, Abu N. M., ed. The ASEAN Region in Transition: A Socioeconomic Perspective.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td, 1997.\nWong, Joh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Changing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4.\nWurfel, David and Bruce Burton,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oreign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0.\n______. 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World Order.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6.\n肆、英文期刊\nAcharya, Amitav, “Transnational Production and Security: Southeast Asia’s ‘Growth Triangle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7, no.2 (September 1995), pp.173-185.\nBuszynski, Leszek, “A Foreign Policy of Survival,” Asian Thought &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10, no.20 (July 1985), pp.128-136.\nCheng, Joseph Y. S., “China s ASEAN Policy in the 1990s: Pushing for Regional Multipolar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1, no.2 (August 1999), pp.176-204.\nChong, Alan, “Analysing 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in the 1990s and Beyond: Limitation of the Small State Approach,”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6, no.1 (June 1998), pp.95-119.\nCunha, Derek Da, “Major Asian Pow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ngaporean and Malaysian Armed Force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3, no.1 (June 1991), pp.57-71.\nDenoon, David B. H. and Wendy Frieman,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The View from Beijing, ASEAN, and Washington,” Asian Survey, vol.36, no.4 (April 1996), pp.422-439.\nDent, Christopher M., “Singapore’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Secur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3, no.1 (April 2001), pp.1-23.\nFoot, Rosemary, “China i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Organization Processes and Domestic Modes of Thought,” Asian Survey, vol.38, no.5 (May 1998), pp.425-440.\nFunston, John, “Challenges Facing ASEAN in a More Complex Ag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1, no.2 (August 1999), pp.205-219.\nGanesan, N., “Factors Affecting 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Malays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45, no.2 (November 1991), pp.182-195.\n______, “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 vol.19, no.2 (Summer 1992), pp. 67-79.\nGanesan, N.,“ASEAN’s Relations with Major External Power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2, no.2 (August 2000), pp.258-278.\nHe, Kai,“Looking Back and to the Future of China-ASEAN Relations,”Beijing Review, vol.41, no.8(Feb.23-Mar.1 1998), pp.6-7.\nKim, Shee Poo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China’s Strategic Thinking,”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9, no.4 (March 1998), pp.369-387.\nLam, Lai Sing, “A Short Note on ASEAN-Great Power Interactio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5, no.4 (March 1994), pp.451-463.\nLaw, Siu Lan, “Lion and Dragon: Singapore is building an enclave in China. Will it succeed?” Asiaweek, vol.22, no.25 (June 21 1996), pp.56-59.\nLee, Boon Hiok, “Constraints on 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Asian Survey, vol.22, no.6 (June 1982), pp.524-535.\nLee, Lai To, “Domestic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4 June Inciden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outheast Asi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3, no.1 (June 1991), pp.17-43\n______, “ASEAN-PRC Political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Problems, Proposal, and Prospect,” Asian Survey, vol.33, no.11 (November 1993), pp.1095-1104.\n______, “Singapore in 1998: The Most Serious Challenge since Independence,” Asian Survey, vol.39, no.1 (January/ February 1999), pp.72-79.\n______, “Singapore in 1999: Molding the City-State to Meet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Asian Survey, vol.40, no.1 (January/ February 2000), pp.78-86.\nLee, Kuan Yew, “The View from Singapore,” Sino-American Relation, vol.22, no.2 (Summer 1996), pp.16-22.\nLim, Roby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Building on Sand,”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0, no.2 (August 1998), pp.115-136.\nLu, Ding and Zhu Gangti, “Singapor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Features and Implications,”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12, no.1 (July 1995), pp.23-66\nMargolin, Jean-Louis, “Singapore: New Regional Influence, New World Outlook?”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0, no.3 (December 1988), pp.319-336.\nNathan, K. S., “ASEAN and the Major Powers: Adjusting to New Power Realities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5, no.1 (June 1997), pp.102-117.\nNarayanan, Arujunan, “Singapore’s Strategy for National Survival,” Strategic Digest, vol. 27, no. 3 (March 1997), pp.250-260.\nOksenberg, Michel and Steven Goldstein, “The Chinese Political Spectrum,”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23, no.2 (March-April 1974), pp.1-13.\nParrenas, Julius Caesar, “China and Japan in ASEAN’s Strategic Perception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2, no.3 (December 1990), pp.198-224.\nPien, Wang, Chow Hou Wee, Peck Hiong Koh, “Establishing a Successful Sino-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 The Singapore Experience,”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34, no.3 (Fall 1999), pp.287-305.\nRodan, Garry, “Singapore in 1997: Living with the Neighbors,” Asian Survey, vol.38, no.2 (February 1998), pp.177-182.\nRoss, Robert S., “China’s Strategic View of Southeast Asia: A Region in Transitio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2, no.2 (September 1990), pp.101-119.\nRoy, Denny, “Singapore, China, and the ‘Soft Authoritarian’ Challenge,” Asian Survey, vol.34, no.3 (March 1994), pp.231-242.\nTan, Andrew T. H., “Singapore’s Denfence: Capabilities,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1, no.3 (December 1999), pp.451-474.\nVenkataraman, M, “From Confrontation to Accommodation: China’s Policy Towards ASEAN─1967-1974, ” China Report, vol.31, no.4 (October-December 1995), pp.489-500.\nWanandi, Jusuf, “ASEAN s China Strategy: Towards Deeper Engagement,” Survival, vol.38, no.3 (Autumn 1996), pp.117-128.\nWang, Hongying, “Multilateralism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sian Survey, vol.40, no.3 (May/June 2000), pp.475-491.\nWang, Qingxin Ken, “In Search of Stability and Mulitipolarity: China’s Changing Foreign Policy towards Southeast Asia after the Cold War,”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6, no.2 (December 1998), pp.57-78.\nWhiting, Allen S.“ASEAN Eyes China: The Security Dimension,”Asian Survey, vol.37, no.4 (April 1997), pp.299-322.\nWu, Yingchun, “China and ASEAN Marching Together into the New Century,” Beijing Review, vol.42, no.28 (July12 1999), pp.10-11.\nYuan, Jing-Dong, “China’s Defense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Asia-Pacific Secur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7, no.1 (June 1995), pp.67-84.\n伍、報紙\n一、中文報紙\n人民日報\n工商時報\n大公報\n中央日報\n中國時報\n文匯報(香港)\n自立早報\n自由時報\n光明日報\n明報\n星島日報\n南洋星洲聯合早報\n經濟日報\n經濟日報(大陸)\n聯合報\n二、英文報紙\nChina Post\nChina News\n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n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nThe Straits Times\nTaiwan News\nSouth China Morning Post\n陸、網路資源\n中共外交部 .\n中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 .\n中共駐新加坡大使館 .\n中國國際投資促進網 .\n新加坡外交部 .\n新加坡國防部 < http://www.mindef.gov.sg/>.\n新加坡駐中共大使館 .\n東南亞國家協會 .\n海峽時報網 .\n聯合早報網 .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34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