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215
題名: 音樂載具的演進對音樂傳播的影響-一個歷史觀點的論述
作者: 何易霖
貢獻者: 彭芸
何易霖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0-May-2016
摘要:   當今的音樂傳播,主要是掌握在音樂工業的手中,建立在一種可以預見的模式之下:即音樂工業製作唱片,利用某種形式並透過銷售管道,傳遞給閱聽人的過程,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套音樂產品的「生產、發行、消費」模式,簡而言之,音樂傳播其實就是在商業化的機制之下,音樂工業販售音樂商品給閱聽人的過程。\r\n  放眼望去,音樂產業的國際市場,跨國音樂公司之所有權呈現高度集中--日本新力(Sony)、美國華納(Warner)、英國科藝百代(EMI)、德國博德曼(BMG)、荷蘭環球(Universal),形成「五大」集團化經營,並擁有全球將近八成的市場。2000年以後,這些公司互相的整合與合併,形成了「四大」--環球•寶麗金(Universal PolyGram Music)、華納•百代(Warner EMI Music)、新力(Sony)和博德曼(BMG)群雄割據的局面,繼續依循著I.Champers所說的「生產--發行--消費」的市場經濟運作邏輯,主導著音樂傳播的運作(I.Champers,1986)。\r\n  然而,情勢比人強,科技的進步,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音樂傳播上,最顯著的作用,便是音樂載具的改良所造成的連鎖效應--取得、複製音樂的便利性,就單純的傳播效果而言,的確使得音樂內容得以收到最大的傳播效果,因為有更多的閱聽人得以藉此接近音樂內容;然而這樣的情況,卻使得音樂工業無法在既有的商業體制下正常運作,達到一定的獲利基準,而即將面臨瓦解的地步,這意味著,音樂工業可能不再製造音樂產品,以作為商業體制下,音樂傳播運作的主要成分,換句話說,既有的這套音樂傳播模式也即將宣告崩潰。\r\n  當音樂工業視音樂載具的改良為阻礙他們進行音樂傳播的最大障礙時,難免會讓人產生這樣的疑惑:難道從古至今音樂載具的進步,對這套音樂傳播方式都是有損而無益的嗎?為了解答這樣的疑惑,本研究依據音樂載具發展的三個分期:原音時代、電子時代與數位時代,探討音樂載具的演進與音樂傳播之間的關連性。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r\n  1.音樂載具的發展,打破音樂傳播階級界線,促成音樂變成一種可以流通的商品。\r\n  2.音樂載具的發展,奠定日後音樂傳播由音樂工業主導音樂傳播的局面。\r\n  3.音樂載具的發展,促成音樂傳播內容的多元。\r\n  4.每一次音樂載具的演進,都會使得音樂工業面臨進行音樂傳播的困境。\r\n  5.如何掌握數位化音樂的運作機制,將是未來音樂傳播亟需克服的一大問題。\r\n  由此可知,音樂載具的演進,對於這樣的音樂傳播過程是利害交參的;從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衝突是在所難免,但是最後總是會從逆境走入順境當中,本文最後舉出了一些方向,或許可以提供音樂工業未來進行音樂傳播的參考。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r\n●丁寶山\r\n(1998):《台灣流行音樂的全球化歷程與本土性轉變》,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r\n●三原色工作坊\r\n(2001):《音樂007 : MP3 & Napster》,臺北市:文魁資訊。\r\n●孔偉\r\n(2001):〈數位化文明與人類命運〉,《科技潮》,2001年第5期。\r\n●王英裕\r\n(1999):《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r\n●水秉和\r\n(1988):〈全球化與全球化現象〉,《當代》,第133期。\r\n●王珮華\r\n(1999):《環境與組織因素對產品多樣性的影響:以台灣地區國語流行音樂市場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所碩士論文。\r\n●王家慶\r\n(1996):《從符號學詮釋批判台灣的流行音樂文化》,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r\n●北京廣播學院錄音藝術學院教材、專著編委會\r\n(1997):《現代錄音藝術》,北京:北京廣播學院。\r\n●世界新聞傳播學院\r\n(1996):《新科技與新媒體之行銷功能與經營》,台北市:世界新聞傳播學院。\r\n(1996):《新新傳播媒體管理之發展》,台北市:世界新聞傳播學院。\r\n●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r\n(1984):《從倫理到科技:一束傳播課題的新探討》,台北市: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r\n●朱向陽\r\n(2000):〈音樂人看網路--五大唱片公司總裁共談MP3〉,《視窗》,2000年總第5期。\r\n●朱全斌\r\n(1998):《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關心本土傳媒發展的文化研究》,台北市:遠流。\r\n●行政院新聞局\r\n(1990):《行政院新聞局研究報告彙編》,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r\n●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r\n(2000):《1999年第一屆傳播與科技研討會論文彙編》,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r\n●吳偉慈\r\n(1995):《國內音樂錄音帶中女性角色與地位》,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r\n●汪宜正\r\n(2001):《數位音樂對唱片公司與音樂產業影響之探索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李明芳、李俊宏\r\n(2001):〈MP3流傳廣,下載偵測難〉,《大學時報》第1216期,2001年4月20日。\r\n●李達義\r\n(1999):〈虛擬歌手讓你摸不到任他胡搞瞎搞〉,《聯合報》,1999年4月14日,第25版。\r\n●李杭育\r\n(2000):〈不朽之聲〉,《唯美》,2000年8月。\r\n●李金銓\r\n(1983):《國際傳播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市:時報文化。\r\n●李小淅\r\n(1999):《MP3音樂嘉年華》,台北:上奇科技。\r\n●李天鐸\r\n(1998):〈跨國傳播媒體與華語流行音樂的政治經濟分析〉,《當代》,第125期。\r\n●李孟麗、徐村和\r\n(1998):《廣告學:策略與管理》,台北市:五南。\r\n●呂榮海\r\n(1987):《著作權與出版權》,台北市:蔚理法律。\r\n●林怡潔\r\n(2001):〈新世紀新偶像:街頭霸王、虛擬歌手真人不露相〉,《聯合報》,2001年4月14日,第42版。\r\n●林怡伶\r\n(1994):《台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r\n●林欣宜\r\n(1999):《當代台灣音樂工業產銷結構分析》,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r\n●林奇芬\r\n(1985):《從傳播科技發展看我國著作權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r\n●林麗雲\r\n(2000):〈為台灣傳播研究另闢蹊徑?:傳播史研究與研究途徑〉,《新聞學研究》,第63期。\r\n●胡幼慧主編\r\n(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r\n●施依萍\r\n(1997):《台灣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網路素養資訊觀層面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r\n●施威銘研究室\r\n(1999):《MP3打造我的音樂排行榜》,台北市:旗標。\r\n●柯力心\r\n(1998):《台灣網際網路服務業的萌芽與成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r\n●耿暄\r\n(2001):〈訐譙龍網路辣翻天搶錢嗆死人〉,《聯合報》,2001年2月18日,第29版。\r\n●徐佳士主編\r\n(1984):《從倫理到科技;一束傳播課題的新探討》,台北市:台北市記者公會。\r\n●閔大洪\r\n(1998):《傳播科技縱橫》,北京:警官教育。\r\n●翁秀琪\r\n(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三民。\r\n●翁秀琪、馮建三等著\r\n(1996):《政大新聞教育六十週年慶論文集》,台北市:政大新聞系。\r\n●梁瑞祥\r\n(2001):《網際網路與傳播社會》,台北市:揚智文化。\r\n●郭曉玲、傅仰止\r\n(2000):〈音樂會票房與公私特質:以國家音樂廳為例〉,《台灣社會學刊》第24期,2000年1月。\r\n●陳昭郎\r\n(1992):《傳播社會學》,台北市:黎明文化。\r\n●陳家駿\r\n(1997):《著作權面對高科技發展之因應配合之道》,台北市:內政部。\r\n●陳宏莉、陳芝宇、林文婷\r\n(2000):〈虛擬人物,氣死大人物〉,《星報》,2000年12月27日,第15版。\r\n●陳秀惠\r\n(2000):《音樂產業價值創造系統演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n●陳俊宏\r\n(2000):《網際網路著作權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r\n●陳世敏、陳百齡\r\n(1997):《NII對社會發展之衝擊與影響專題研究:NII對傳播媒體之衝擊與影響》,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r\n●陳姵妤\r\n(1999):《MP3:上網找歌、聽歌、錄歌--網路是我的音樂城》,台北市:電腦人文化。\r\n●莊元\r\n(2001):《音樂傳播與傳媒技術》,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科研與學生研究處。\r\n●莊克仁\r\n(1988):《傳播科技學理》,台北:正中書局。\r\n(2001):《新傳播科技Q & A》,台北:風雲論壇。\r\n●張文俊\r\n(1998):《當代傳媒新技術》,上海:復旦大學。\r\n●張恆綸、李雲鑫\r\n(2002):〈三年盜版,損失三十億〉,《壹週刊》,第46期。\r\n●馮震宇\r\n(2001):〈從MP3法律爭議論網路著作權保護之未來〉,《月旦法學雜誌》第74期,2001年7月。\r\n●馮光遠、楊照\r\n(1996):〈從手提錄放音機開始〉,《中國時報》,1996年2月28日,人間副刊。\r\n●程予誠\r\n(1999):《新媒介科技論》,台北市:五南。\r\n●黃新生、楊志弘、關尚仁等著\r\n(1996):《新媒體經營策略》,台北縣:三思堂。\r\n●曾慧雯\r\n(2001):〈成大盜拷觸法,14台電腦被搜〉,《大學報》第1215期,2001年4月13日。\r\n●曾遂今\r\n(1997):《音樂社會學概論》,上海:文化藝術。\r\n●馮建三等著\r\n(1991):《「邁向二十一世紀」電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華視文化。\r\n●覃逸萍\r\n(2000):《第九屆中華民國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得獎人研習考察報告--數位化時代的無線電視傳播》,台北市: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r\n●須文蔚等著\r\n(2000):《傳播法規》,台北市:元照。\r\n●彭芸\r\n(1990):《國際傳播與科技》,台北市:三民書局。\r\n(1997):《國際傳播新焦點》,台北市:風雲論壇。\r\n●彭芸、王國樑、翁永和、鍾起惠等著\r\n(1997):《影視媒體產業(值)調查分析》,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r\n●葉淑明\r\n(1998):《全球與本土:台灣流行音樂工業的演變》,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r\n●葉嫦芬\r\n(2002):〈訐譙龍,走上街頭〉,《民生報》,2002年4月4日,第Cs6版。\r\n●廖祥雄\r\n(1997):《多媒體爭霸戰--二十一世紀的資訊世界》,台北市:正中書局。\r\n●熊杰\r\n(1995):《電子媒介基本法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台北市:世新傳播學院傳播研究所。\r\n●蒙京溥\r\n(1989):《廣播電視錄音概論》,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r\n●廣磁資訊\r\n(1994):《資訊寶典(五)--衛星通信》,台北市:廣磁資訊。\r\n(1994):《資訊寶典(九)--有線電視》,台北市:廣磁資訊。\r\n(1994):《資訊寶典(十)--電腦通信》,台北市:廣磁資訊。\r\n●蔡玉玲、許綾殷\r\n(2001):〈從MP3.com與Napster案例談科技創新與法律〉,《法令月刊》第52卷,2001年1月。\r\n●蔡興勇\r\n(2000):《廣播電視技術基礎》,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r\n●蔡安妮、孫景鰲等著\r\n(2000):〈數字化多媒體信息收集系統的分析與設計〉,《計算機應用》,第20卷第5期。\r\n●蔡美俐\r\n(1996):〈我國光碟片的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行政院新聞局八十五年度研究報告彙編》,1996年。\r\n●蔡念中\r\n(1998):《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重要問題與解答》,台北市:亞太圖書。\r\n●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等著\r\n(1996):《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台北市:亞太圖書。\r\n●蔡若津\r\n(2000):《台灣當代音樂電台的音樂生產機制:從音樂社會學與媒介產製觀點出發》,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r\n●鄧晏如\r\n(2000):《MP3網站使用對唱片消費行為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n●劉靜怡\r\n(2001):〈網路音樂的未來:死路抑或是轉機?〉,《律師雜誌》第256期,2001年1月。\r\n●劉昶\r\n(1990):《西方大眾傳播學:從經驗學派到批判學派》,台北市:遠流。\r\n●劉心白\r\n(1985):《英漢廣播電視辭典》,台北市:廣播與電視雜誌社。\r\n●劉世鼎\r\n(1998):《跨國唱片公司在台灣的歷史分析:1980-1998》,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r\n●劉稼禹\r\n(1999):《MP3完全享樂主義》,台北市:實書堂文化。\r\n●鄭淑儀\r\n(1991):《臺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年)》,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r\n●鄭泰丞\r\n(2000):《科技、理性與自由:現代及後現代狀況》,台北市:桂冠。\r\n●鄭翰林\r\n(2001):《大眾傳播理論Q & A》,台北市:風雲論壇。\r\n●賴怡鈴\r\n(2000):〈虛擬歌手越來越跳〉,《星報》,2000年12月6日,第13版。\r\n●謝銘洋\r\n(2001):〈成大MP3事件相關著作權法問題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73期,2001年6月。\r\n●鍾晨內\r\n(1998):《網際網路管理法制之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r\n●羅文坤、鄭英傑\r\n(1989):《廣告學:策略與管理》,台北市:華泰。\r\n●蘇志武主編\r\n(2000):《科技與傳播:現代傳播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r\n貳、外文部分\r\n●Attail, J.原著,孫素鳳、翁桂堂譯\r\n(1995):《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台北市:時報文化。\r\n●Banks, J.\r\n(1996): Monopoly Television: MTV’s Quest to Control the Music, Oxford: Westview Press.\r\n●Biagi, S.\r\n(1999): Media/Impact: An Introduction to Mass Media (4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r\n●Bramston, G. & Stafford, R.原著,陳芸芸、楊意菁、張貝雯譯\r\n(2001):《媒體導論:學生手冊》,台北市:韋伯文化。\r\n●Burnett, R.\r\n(1996): The Global Jukebox: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Industry, London: Routledge.\r\n●Carey, J. W.\r\n(1992):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r\n●Crane, D.\r\n(1992):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Media and the Urban Aart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r\n●Czitrom, D. J.原著,陳世敏譯\r\n(1994):《美國大眾傳播思潮:從摩斯到麥克魯漢》,台北市:遠流。\r\n●Davis, M.\r\n(2000): ”The Global Internet Primer: Internet Music,” 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pp.537-562.\r\n●Dominick, J. R. & Sherman, B. L. & Copeland, G. A. & Sherman, B. L. & Copeland, G. A.\r\n(1995): Broadcasting/Cable and beyond: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lectronic Media (older ed.) ,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r\n●Doug, I.\r\n(2000): ”Mp3 and Napster: The Daythe Copyright Died,” Internet World, Vol.6, pp.66.\r\n●Fink, M.\r\n(1996): Inside the Music Industry (2nd ed.) ,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r\n●Frith, S.\r\n(1988): ”Copyright and the Music Business,” Popular Music, Vol.7(1), pp.57-76.\r\n●Frith, S. & Goodwin, A.\r\n(1988): On Record, London: Routledge.\r\n●Gronow, P.\r\n(1983): ”The Recording Industry: The Growth of a mass medium,” Popular Music, Vol.3, pp.53-76.\r\n●Head, S. W. & Sterling, C. H. & Schofield, L. B.\r\n(1996): Broadcasting in America: A Survey of Electronic Media (2nd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r\n●Hiebert, R. E. & Ungurait, D. F. & Bohn, T. W.原著,潘邦順譯\r\n(1994):《大眾傳播媒介導讀》,台北市:風雲論壇。\r\n●Holsinger, E.原著,鍾道隆譯\r\n(1995):《電腦音樂入門圖解》,台北市:百通圖書。\r\n●IFPI\r\n(1998): The Recording Industry in Numbers 98, UK: IFPI.\r\n(1999): Record Industry World Sales 98, UK: IFPI.\r\n●Jensen, K. B. & Jankowski, N. W.\r\n(1991):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st ed.), London: Routledge.\r\n●Jones, S.\r\n(2000): ”Music and Internet,” Popular Music, Vol.19, No.2, pp.217-230.\r\n●Lopes, P. D.\r\n(1992): ”Innovation and Diversity in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 1969 to 1990,”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7, pp.56-71.\r\n●Lyon, D.等原著,馮建三、廉麗娟、林劍秋等譯\r\n(1988):《未來的省思》,板橋市:駱駝出版社。\r\n●Maney, K.原著,蘇采禾、李巧云譯\r\n(1996):《大媒體潮》,台北市:時報文化。\r\n●McQuail, D.原著,陳芸芸譯\r\n(2000):《最新大眾傳播理論(上、下)》,台北市:韋伯文化。\r\n●Metz, R.\r\n(1975): Reflections in a Bloodshot Eye, Chicago: Playboy Press.\r\n●Millard, A.\r\n(1995): America on Record: A History of Record Sou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n●Mills, C. W.\r\n(1959):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n●Nishigaki, T.原著,何月華譯\r\n(1995):《資訊高速公路─多媒體革命》,台北市:正中書局。\r\n●Pauly, D.\r\n(1985): ”A Compact Sonic Boom,” Newsweek, Dec.6, 1985, p.47.\r\n●Pool, I. S.原著,卜大中等譯\r\n(1992):《第八類接觸》,台北市:時報文化。\r\n●Schramm, W.原著,游梓翔、吳韻儀譯\r\n(1994):《人類傳播史》,台北市:遠流。\r\n●Sissors, J. Z. & Bumba, L.\r\n(1992): Advertising Media Planning (4th ed), Chicago: NTC Business Books.\r\n●Severin, W. J. & Tankard, J. W.原著,孟淑華譯\r\n(1995):《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市:五南。\r\n●Smart, J. R.\r\n(1977): A Wonderful Invention: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honograph from Tinfoil to the LP, Washington: Library of Congress.\r\n●Tapscott, D.原著,卓秀娟、陳佳伶譯\r\n(1997):《數位化經濟時代》,台北市:麥格羅希爾。\r\n●Tilly, C.\r\n(1989): ”How (and what)are historians doing? ,”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33: pp.685-711.\r\n●Trachtenberg, J. A.\r\n(1994): ”Music Industry Fears Bandits on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ug.2, 1994, pp.1-21.\r\n●Trainor, M. S.\r\n(1994): Detour: The Truth about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1st ed.), Boston: IDG Books Worldwide.\r\n參、網站部分\r\n●IFPI台灣網站\r\nhttp://www.ifpi.org.tw\r\n●osiris.teccart.qc.ca\r\n〈Emile Berliner〉,民國90年10月瀏覽。http://osiris.teccart.qc.ca/berliner/enaccueilfr.htm\r\n●RIAA\r\nhttp://www.riaa.org.tw\r\n●Taiwan.net.com\r\n〈唱片業網路商機何在?〉,民國90年12月瀏覽。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rend/story/0,2000040474,20000075-2,00.htm\r\n●Tyrone’s Record and Phonograph Page\r\nhttp://www.proaxis.com/~settlet/record/record.html\r\n●〈The First Phonograph〉,民國90年11月瀏覽。\r\nhttp://www.tinfoil.com/tinfoil.htm\r\n●老熊貓\r\n〈關於流行音樂與載體〉,民國90年9月瀏覽。http://panda123.com.cn/music/pop/html/pi000-1.htm\r\n●何文楨\r\n〈新世代影音媒體的傳輸與管理〉,民國90年12月瀏覽。http://it.moeaidb.gov.tw/sinet/pub/PUB39/39-15.htm\r\n●林錦鴻\r\n〈盜版狂潮中,音樂及影片業者該如何突圍?〉,民國91年5月瀏覽。http://www.digitalobserver.com/111-120/118/reader.htm\r\n●姚錦程\r\n〈十種最適合電子商務的行業〉,民國91年3月瀏覽。http://www.chinabyte.com/20010530/182164.shtml\r\n●翁嘉銘\r\n〈擁抱MP3的痛苦與夢想--傳統唱片業的困境〉,民國91年2月瀏覽。http://www.tangben.com/WYmanbi/2001/mp3.htm\r\n●〈埃米爾‧貝利納〉,民國90年10月瀏覽。\r\nhttp://members.ch.tripodasia.com.hk/discl/Material/Berliner/Berliner.htm\r\n●陳怡伶\r\n〈MP3.com被判蓄意損及環球音樂作品版權〉,民國91年2月瀏覽。http://www.find.org.tw/news_disp.asp?news_id=1006\r\n●陳曉藍\r\n〈網路逼宮,CD退位:台灣數位音樂市場何去何從〉,民國91年1月瀏覽。http://event.pchome.com.tw/nettoday/page1.html\r\n●張超然\r\n〈MP3、數位音樂與音樂工業的隨想〉,民國91年6月瀏覽。http://www.modernmusician.com/mm/depart-recording/MP3problems.html\r\n●愛樂\r\n〈錄音工藝的發展沿革〉,民國90年12月瀏覽。http://www.philharmonic.idv.tw/music/music1_7.htm\r\n●滾石可樂音樂網\r\n〈MP3迷魂曲(一)〉,民國91年4月瀏覽。http://www.rockacola.com/news/000303/mp3.htm\r\n●賴英智\r\n〈錄音技術的發源勝地〉,民國90年12月瀏覽。http://cdhi.audionet.com.tw/new%20verison/%E9%8C%84%E9%9F%B3%E8%A3%BD%E4%BD%9C/%E9%8C%84%E9%9F%B3%E9%96%8B%E8%AC%9B/%E9%8C%84%E9%9F%B3%E6%8A%80%E8%A1%93%E7%9A%84%E7%99%BC%E6%BA%90%E8%81%96%E5%9C%B0.htm\r\n●燦坤實業\r\nhttp://www.tkec.com.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88451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076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