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339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簡宗梧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Chien, Tzung-W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謝妙青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Shieh, Miaw-Chingen_US
dc.creator謝妙青zh_TW
dc.creatorShieh, Miaw-Chingen_US
dc.date1995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6-05-10T10:59:11Z-
dc.date.available2016-05-10T10:59:11Z-
dc.date.issued2016-05-10T10:59:11Z-
dc.identifierG91NCCU5172012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339-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歷來學者多以律賦為唐賦的代表,又因律賦作為考試科目,試賦命題、限韻的制度,使作者的思想情感受到束縛,而流於雕琢辭藻、追求聲律的僵化形式,故而後人多以此論斷賦亡於唐,甚至有「唐無賦」的說法,此種全盤否定的說法,對後世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使得辭賦的研究多半局限於楚辭、漢賦及魏晉南北朝辭賦,對於唐及其以後的辭賦,則多略而不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r\n第一節 研究動機..........1\r\n第二節 研究範圍..........8\r\n第二章 唐代影響辭賦創作的環境..........23\r\n第一節 科舉試賦的制度..........23\r\n第二節 古文運動的興起-中晚唐的文體改革..........34\r\n第三章 韓愈辭賦分篇之研究..........42\r\n第一節 以「賦」文體的辭賦..........44\r\n壹、明水賦..........44\r\n一、寫作動機與背景..........44\r\n二、結構與內容..........46\r\n三、押韻之分析..........49\r\n四、藝術形式與筆法..........50\r\n貳、感二鳥賦..........51\r\n一、賦序之功能與寫作動機..........51\r\n二、結構與內容..........53\r\n三、體裁與思想..........55\r\n四、藝術形式與筆法..........57\r\n五、押韻之分析..........58\r\n六、事類與字詞..........59\r\n參、復志賦..........60\r\n一、賦續之功能與寫作動機..........6\r\n二、題材與內容..........61\r\n三、寫作筆法與體裁..........65\r\n四、押韻之分析..........66\r\n五、事類與字詞..........67\r\n肆、閔己賦..........70\r\n一、寫作動機與背景..........70\r\n二、結構與內容..........71\r\n三、寫作筆法與體裁..........72\r\n四、押韻之分析..........73\r\n五、事類與字詞..........74\r\n伍、別知賦..........75\r\n一、寫作動機與背景..........75\r\n二、結構與內容..........76\r\n三、寫作筆法與體裁..........77\r\n四、押韻之分析..........78\r\n第二節 非以「賦」為題的辭賦..........84\r\n壹、祭田橫墓文..........84\r\n一、賦序之功能與寫作動機..........84\r\n二、內容與形式..........85\r\n三、押韻之分析..........87\r\n四、寫作筆法..........88\r\n五、體類辯析..........88\r\n貳、頌風伯..........92\r\n一、寫作背景與背景..........92\r\n二、體類之辨析..........93\r\n三、結構與內容..........94\r\n四、寫作手法與藝術特徵..........95\r\n五、古神話之運用..........96\r\n六、押韻之分析..........97\r\n參、送窮文..........98\r\n一、寫作動機與背景..........98\r\n二、結構與內容..........99\r\n三、押韻之分析..........103\r\n四、體類的辨析..........106\r\n五、事類與字詞..........107\r\n肆、進學解..........111\r\n一、寫作動機與背景..........111\r\n二、〈進學解〉之命題..........115\r\n三、結構與內容..........116\r\n四、賦體散文化..........121\r\n五、寓莊於諧、意在言外的表現手法..........122\r\n六、繼承漢賦的鋪陳排比..........125\r\n七、詼諧戲謔、自設問答之繼承與創新..........126\r\n八、押韻之分析..........130\r\n九、體類之辨析..........132\r\n十、事類與字詞..........134\r\n第四章 韓喻詞賦音律之研究..........142\r\n第一節 韓愈辭賦之韻腳..........142\r\n壹、明水賦..........142\r\n貳、感二鳥賦..........143\r\n參、復志賦..........144\r\n肆、閔己賦..........146\r\n伍、別知賦..........147\r\n陸、祭田橫墓文..........147\r\n柒、頌風伯..........148\r\n捌、送窮文..........149\r\n玖、進學解..........153\r\n第二節 韓愈辭賦韻譜及其用韻知辨析..........157\r\n壹、陰聲韻..........157\r\n貳、陽聲韻..........161\r\n參、入聲韻..........165\r\n第三節 韓愈辭賦用韻之綜合論述..........167\r\n壹、韻部合用之分析..........167\r\n貳、韓愈辭賦之聲調..........181\r\n參、韓愈辭賦押韻的形式..........185\r\n肆、韓愈辭賦換韻之緩急..........190\r\n第五章 韓愈辭賦特色之分析..........195\r\n第一節 韓愈辭賦的外象..........195\r\n壹、謀篇..........195\r\n貳、結構章法..........198\r\n參、句法..........203\r\n肆、修辭..........210\r\n第二節 韓愈辭賦的內質..........232\r\n壹、思想..........232\r\n貳、情理交融..........238\r\n參、戲謔怪奇..........243\r\n第六章 結論..........249\r\n第一節 韓愈辭賦的特色與地位..........249\r\n第二節 韓愈辭賦評價的商榷..........254\r\n參考書目..........262zh_TW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U5172012en_US
dc.title韓愈辭賦研究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附註: (1)參考書目略分古代論著,近人論著,學位論文,及期刊、論文集、學術會講論文等四類。\r\n(2)先後次序依著、編者姓氏之筆畫多寡排列。 \r\n\r\n( 一 )古代論著\r\n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詩經》﹒影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r\n王弼﹒韓康伯注孔穎穎達疏:《周易》﹒影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r\n王定保:《唐摭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r\n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r\n呂大防等撰‧徐敏霞校輯:《韓愈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r\n呂祖謙:《古文關鍵》,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七十年。\r\n杜佑:《通典》,臺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二年。\r\n林紓:《韓柳文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三年。\r\n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宏業書局,民國七十三年。\r\n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民國四十七年。\r\n孫梅:《四六叢話》,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一年。\r\n歐陽脩、宋祁:《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九年。\r\n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影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r\n劉煦、張昌遠:《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九年。\r\n劉熙載:《藝概》,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r\n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九年。\r\n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r\n朱熹:《楚辭集注》,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r\n李夢陽:《空同先生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r\n李調元:《賦話》,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年。\r\n吳訥:《文章辨體》,香港:太平書店,1977年。\r\n吳喬:《圍爐詩話》,《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r\n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r\n佚名:《山海經》,臺北: 金楓出版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r\n金聖嘆:《才子古文讀本》,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r\n洪邁:《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r\n洪邁:《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r\n姚鉉:《唐文粹》,四部叢刊初編明嘉靖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r\n姚鼐:《古文辭類纂》,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年。\r\n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長安出版社,1987年。\r\n祝堯:《古賦辯體》,明成化刻本。\r\n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二年。\r\n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六年。\r\n徐師曾:《文體明辯》,香港:太平書店,1977年。\r\n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臺北:國光書局。\r\n黃震:《黃氏日鈔》,臺北:大化書局,民國七十三年。\r\n董誥等:《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r\n錢大昕:《音韻問答》,叢書集成續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r\n謝榛:《四溟詩話》,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r\n韓愈著‧馬通伯校注:《韓昌黎集校注》,臺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五年。\r\n魏仲舉:《五百家註昌黎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r\n(二)近人論著\r\n于景祥:《唐宋駢文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r\n王更生:《韓愈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r\n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年\r\n朱傳譽:《韓愈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r\n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r\n李正西:《中國散文藝術論》,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r\n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r\n李從軍:《唐代文學演變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r\n李暉‧于非:《歷代賦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r\n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八十年。\r\n吳文治:《韓愈資料彙編》,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r\n吳楚材:《評註古文觀止》,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七十年。\r\n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r\n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r\n何寄澎師:《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r\n呂晴飛:《韓愈》,臺北:地球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r\n汪淳:《韓歐詩文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r\n周秉高:《屈原賦解析》,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2年。\r\n周振甫:《文章例話》,臺北:蒲公英出版社。\r\n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r\n兒島獻吉郎著‧孫俍工譯:《中國文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一年。\r\n姜書閣:《辭賦通義》,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r\n胡楚生:《韓文選析》,臺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二年。\r\n胡國瑞:《詩詞賦散論》,上海:上海扣籍出版社,1992年。\r\n段芝:《中國神話》,臺北:地球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r\n袁珂:《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七五年。\r\n馬茂元:《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r\n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r\n馬積高‧萬光治編:《賦學研究論文集》,巴蜀書社,1991年。\r\n徐志嘯:《歷代賦論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r\n孫昌武:《韓愈散文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年。\r\n孫德謙:《六朝麗指》,臺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二年。\r\n陳去病:《辭賦學綱要》,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r\n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r\n張仁青:《駢文析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九年。\r\n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一年。\r\n康金聲:《漢賦縱橫》,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r\n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r\n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r\n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年。\r\n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r\n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隋唐五代卷),北京師範學院出\r\n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民國八十一。\r\n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r\n黃雲眉:《韓愈柳宗元文學評價》,香港:龍門書局。\r\n曾子魯:《韓歐文探勝》,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3年。\r\n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r\n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r\n傅隸樸:《賦選注》,臺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年。\r\n鈴木虎雄著‧殷石譯:《賦史大要》,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五年。\r\n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五十九年。\r\n葉百豐:《韓昌黎文彙評》,臺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九年。\r\n葉幼明:《辭賦通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r\n陶秋英:《漢賦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r\n葛曉音:《唐宋散文》,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r\n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r\n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年。\r\n鄭凱:《先秦幽默文學論》,暨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r\n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六年。\r\n劉申叔:《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臺北:普天出版社,民國五十八年。\r\n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三年。\r\n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r\n鄧國光:《韓愈文統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r\n蔣伯潛:《文體論纂要》,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四十八年。\r\n蔣伯潛:《四書讀本》,臺北:啟明書局。\r\n錢冬父:《唐宋古文運動》,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r\n錢伯城:《韓愈文集導讀》,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r\n錢基博:《韓愈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r\n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r\n薛鳳梧師:《漢賦源流與價值亮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r\n簡宗梧師:《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二年。\r\n羅克典:《論韓愈》,臺北:國家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r\n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r\n羅聯添:《韓愈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七年。\r\n龔克昌:《漢賦研究》,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年。\r\n(三)學位論文\r\n方介:《韓柳比較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r\n王士瑞:《韓文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六年。\r\n王基倫:《韓歐搶○文比較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年。\r\n白承錫:《初唐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r\n吳達芸:《韓愈生平及其詩之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年。\r\n吳華陽:《韓愈文結構的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r\n李瓊英:《宋代散文賦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年。\r\n柳在國:《韓愈文述要》,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r\n馬寶蓮:《唐律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r\n黃珵喜:《韓愈事蹟繫年考》,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r\n游適宏:《祝堯古賦辯體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r\n蔣美華:《韓柳交誼及其相角作品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r\n儲砥中:《韓柳文比較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五年。\r\n簡添興:《韓愈之思想及其文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土論文,民國六十七年。\r\n(四)期刊、論文集、學術會議論文\r\n王夢鷗:(漢魏六朝文體變遷之一考察),(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本第二分。\r\n王自周:(試論韓愈詩文的文學語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3年3期。\r\n王基倫:(試論韓愈古文之陽剛風格)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年。\r\n王基倫:(孟子書對韓愈文的影響),《孔孟月刊》,二十三卷三期。\r\n方錫胤:(韓愈思想與文章之探究),《逢甲學報》,十六期。\r\n宋效永:(從漢賦的創作實踐看「言志」與「緣情」的抗爭),《徐州師範學院(哲社服)》1990年3期。\r\n沈秋桂:(韓文析論),《中國國學》,十期。\r\n林政華:(論韓退之「感二鳥賦」所表現的人格心理),《孔孟月刊》,十九卷六期。\r\n姚振黎:(唐代駢文析論),《孔孟月刊》,二十七卷十期。\r\n孫連琦:(略談韓愈與揚雄),《錦州師院學報(哲社版)》,1989年4期。\r\n倪志僩:(韓愈對古文復興運動的業績),《東方雜誌》,十六卷四期。\r\n陳寅恪:(論韓愈),《中國文學論文選集(三)》,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八年。\r\n陳登原:(韓愈評),《金凌學報》二卷二期。\r\n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制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二十卷一期。\r\n張靜二:(韓愈的氣盛言宜說),《中外文學》,十六卷七期。\r\n梁平居:(論韓退之對唐宋以後文章的影響),《文史學報》二期。\r\n康保成:(韓愈(送窮文)與驅儺、祀灶風俗),《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期,1993年3期。\r\n許麗芳:(載道之外一一試由(毛穎傳)探討韓愈另一種性格),《大陸雜誌》,八十八卷六期。\r\n章嚮授:(論漢賦與楚辭的淵源關係),《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2年4期。\r\n楊勇:(朱子論韓愈文之氣勢),《新亞書院學術年刊》,十五期。\r\n劉申叔:《論文雜記》,收入《劉申叔先生遺書》,華世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r\n鄭郁卿:(韓昌黎文之文法與布局研究),《臺北工專學報》,七期。\r\n鄭鴻光:(韓愈與傳統),《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3期。\r\n錢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香港《新亞學報》,三卷一期,民國三十六年。\r\n謝新瑞:(韓愈進學解句法分析),《教學與研究》,七期。\r\n簡宗梧師:(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r\n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7期,1985年。\r\n顧易生:(試讀韓愈的尚奇及韓文與辭賦),《文學遺產增刊》十輯,1962年。\r\n龔克昌:(略論韓愈辭),《文史哲》,1992年3期。zh_TW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