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8616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蔡欣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賴珮娟zh_TW
dc.creator賴珮娟zh_TW
dc.date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6-07-01T07:12:39Z-
dc.date.available2016-07-01T07:12:39Z-
dc.date.issued2016-07-01T07:12:39Z-
dc.identifierG009715901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8616-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97159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太平洋戰爭前後期的影劇政策由漸禁主義進入全面監控體系,然而被想像的大眾在商業影劇市場上並非完全消失並且影響官方政策。「大眾」的動能雖體現,卻也成為官方利用的對象,使觀者在接受吸引要素同時一倂承受涵括之思想。\n官方以影劇娛樂作為宣傳政策、戰爭協力的工具,成為政策宣傳的最佳利器。劇本及演員為著重的面向,藉著生動演技與具備感染力的劇本,召喚渴望現代化的想像主體,與皇民化的政策思想作連結。同樣的在影劇語言使用上一直爭議不斷,然考量想像觀眾的需求並非認同於民族而使用,僅是以貼近想像觀者的方式宣揚政策。\n太平洋戰爭前後期的商業影劇市場在潛藏的市場機制下,並非如同過往所認知全受官方掌控,在官方與被想像的「大眾」的角力過程中,產生許多妥協與縫合的空隙,經官方複雜考量後,不斷修正政策之結果。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緒論 1\n第一節、寫作動機與目的 3\n第二節、前人文獻分析 6\n第三節、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8\n第一章、太平洋戰爭前後時期影劇政策想像的「大眾」11\n第一節、電影政策 13\n一、電影配給統制 13\n二、積極法制主導權 16\n第二節、戲劇政策 20\n一、舊劇漸禁 21\n二、劇本檢閱政策 22\n三、劇團與劇場統括 24\n四、移動演劇與國民演劇 26\n第二章、以改良歌仔戲為想像的「大眾」 29\n第一節、殖民者的主觀論點 30\n一、投入新劇本 30\n二、漸進式的改良 32\n第二節、民間實際演出狀況 33\n一、劇情與人物的移植 34\n二、臨場換演 35\n三、通俗戲曲及電影的影響 36\n第三節、批評聲浪與官民差異 37\n一、對劇情、語言及演技的評議 37\n二、劃分「酥胡」與「純棉」 39\n第三章、以新劇為想像的「大眾」42\n第一節、政策強調的戲劇內容 43\n一、動員 44\n二、日臺親善與防諜保密 44\n第二節、藝能祭下的新劇演出 45\n一、著重生動演技的藝能祭 46\n二、人氣演員與劇本創造 48\n第三節、鄉土與皇民化 51\n一、皇民化的鄉土論述 51\n二、禁用臺語政策論爭 52\n三、認知不一的皇民化路徑 53\n第四章、以皇民化電影為想像的「大眾」57\n第一節、名優、歌曲與異國情調 59\n一、電影與名優的連繫 59\n二、流行歌曲與電影 60\n三、異國情調 61\n第二節、電影《蘇州之夜》、《沙鴦之鐘》的政策取向 62\n一、以中華/臺灣身分達成的親善策略 63\n二、志願兵制度 64\n三、差異地點 66\n第三節、皇民政策與電影吸引力 72\n一、日本內地批評聲浪 73\n二、大眾的位置 74\n第五章、「大眾」底下的皇民化影劇政策 78\n第一節、官方的皇民化政策視角 78\n一、日語政策與純血化 79\n二、總體戰與奉公精神 80\n第二節、「大眾」進入政策中心的差異模式 82\n一、漸進改良 82\n二、提升劇場藝術性與鄉土元素 84\n三、流行與現代化外衣 85\n第三節、政策向大眾主體間的縫合 86\n一、流行歌曲的戰爭元素 87\n二、演員「日本」身體的轉換 88\n結論 90zh_TW
dc.format.extent3103857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9011en_US
dc.subject皇民電影zh_TW
dc.subject皇民戲劇zh_TW
dc.title太平洋戰爭前後臺灣皇民影劇下被想像的「大眾」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一、官方文獻、報紙、雜誌(依筆畫順序)\n《文藝臺灣》,台北:文藝臺灣社,1940-1942年\n《台灣文獻網》,桃園:得泓資訊有限公司\n《台灣年鑑》,台北:臺灣通信社\n《民俗臺灣》,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n《全國報紙資訊系統》,台北:國家圖書館\n《南方》,台北:南天,2001年\n《映畫旬報》,東京:ゆまに書房,2004年\n《映畫教育》,大阪:每日新聞社及東京日日新聞社\n《風月報》,台北:南天,2001年\n徐亞湘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n《臺灣公論》,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n《臺灣文藝》,台北:臺灣文藝雜誌社\n《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源,台北:大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n《臺灣史料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3年\n《臺灣地方行政》,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n《臺灣時報》,台北:大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n《臺灣總督府官報》,台灣總督府(官)報資料庫,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n《臺灣總督府府報》,台灣總督府(官)報資料庫,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n《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日本東京都:株式会社ゆまに書房,2004-2005年\n《臺灣藝術》,臺北:臺灣藝術社,1940年\n《臺灣藝術新報》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n《臺灣警察時報》,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n《興南新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攝製\n《藝能祭皇民化劇腳本集要細》,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n二、著(編)作書目(依筆畫順序)\n〔著〕\n三澤真美惠,《「帝国」と「祖国」のはざま――台湾映画人たちの交渉と越境》,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8月\n──,《殖民地下的「銀幕」 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年)》,台北:前衛,2002年10月\n大笹吉雄,《日本現代演劇史(昭和戦中篇I)》,東京:白水社,1993年\n──,《日本現代演劇史(昭和戦中篇II)》,東京:白水社,1994年\n──,《日本現代演劇史(昭和戦中篇III)》,東京:白水社,1995年\n王泰升,《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北:王泰升,1997年\n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4年\n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台北:書林,2008年\n石婉舜,《台灣總督府戲劇(曲)政策之研究(1895-1945)》,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2004年10月~2005年12月\n江武昌,《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n江間常吉,《皇民化劇の手引(第一輯)》,台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40年\n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1991年9月再版\n李天祿,《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台北:遠流,1991年\n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玉山社,2013年\n林鶴宜,《臺灣歌仔戲》,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出版,2000年\n邱坤良,《呂訴上:銀華飄落》,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n──,《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自立晚報社,1992年6月\n──,《飄浪舞台 臺灣大眾劇場年代》,台北:遠流,2008年11月\n皇民奉公會台北洲支部,《青年演劇腳本集(第一、二輯)》,台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42年\n宮村兼彌,《高砂義勇隊記》,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2年9月30日\n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台北:南天,2000年\n──,《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台北:南天,2006年\n徐麗紗、林良哲,《從日治時期唱片看台灣歌仔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年\n陳國富,《片面之言: 陳國富電影文集》,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1985年\n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2006年11月1日\n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1997年\n黃仁,《日本電影在台灣》,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n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1998年\n──,《台灣老戲院》,台北:遠足文化,2004年\n──,《新竹市電影史1900~1995》,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4月\n──,《臺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7年6月30日\n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文物》,台北:成文,1983年\n蔡欣欣,《台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台北:里仁,2005年\n蔡欣欣、林鶴宜,《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年\n〔編〕\n下村作次郎編,《「サヨンの鐘」関係資料集》,東京:綠蔭書房,2007年6月\n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之交錯》,台北:播種者文化,2004年\n張昌彥、李道明主編,《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台北:文建會,2000年\n黃建業總編,《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1898-2000》,台北:行政院文建會、財團法人電影資料館,2005年5月31日\n潘國正主編,《風城影話》,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n濱田秀三郎編,《臺灣演劇の現狀》,東京:丹青書房,1943年\n三、期刊論文(依筆畫順序)\n王見川,〈關於日據時期台灣的歌仔戲:兼論其起源問題〉,《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1999年3月),頁77-100\n王麗嘉,〈從藝術管理角度看歌仔戲商業性格的市場機制〉,《美育》第136期(2003年11月),頁71-84\n石婉舜,〈「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台灣戲劇(1936.9‐1940.11)〉,《民俗曲藝》第159期(2008年3月),頁7-81\n李政亮,〈視覺變奏曲:日據時期台灣人的電影實踐〉,《文化研究》第2期(2006年3月),頁127-166\n李展平,〈重返電影《沙鴦之鐘》現場─(櫻之都)春陽部落〉,《臺灣博物》第26卷第2期(2007年6月),頁48-55\n李道明,〈日治時期臺灣紀錄片歷史資料彙編(一)〉,《電影欣賞》第94期(1998年7月),頁84-96\n周婉窈,〈「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波瀾〉,《歷史月刊》第46期(1991年11月),頁44-49\n──,〈從比較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台灣史論文精選(下)》,1996年\n林良哲,〈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1999年3月),頁3-48\n莊曙綺,〈臺灣戰後四年(1945-1949)現代戲劇的發展概況〉,《民俗曲藝》第151期(2006年3月),頁185-252\n陳幼馨,〈東風南來:日治時期以降日本「時代劇」電影與臺灣歌仔戲的生產轉化〉,第五屆台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會議論文,2008年11月23日\n湯熙勇,〈日治到戰後初期臺民參與軍務之經驗及其影響(上)〉,《臺北文獻直字》第137期(2001年9月),頁151-185\n──,〈日治到戰後初期臺民參與軍務之經驗及其影響(下)〉,《臺北文獻直字》第138期(2001年12月),頁149-187\n溫浩邦,〈歷史生產的多重性:罷工、莎韻與歷史詮釋〉,《宜蘭文獻雜誌》第79期(1996年3月),頁3-23\n葉龍彥,〈西門町電影街之形成〉,《臺北文獻》直字第119期(1997年3月),頁155-186\n──,〈臺灣電影史上的好萊塢勢力〉〉,《臺北文獻》直字第140期(2001年6月),頁85-109\n謝筱玫,〈胡撇仔及其歷史源由〉,《中外文學》第31卷第1期(2002年6月),頁157-174\n──,〈從精緻到胡撇:國族認同下的臺灣歌仔戲論述〉,《民俗曲藝》第155期(2007年3月),頁79-110\n簡秀珍,〈1910~1950年西方表演形式戲劇在臺灣的形成與發展─以宜蘭地區為研究個案〉,《藝術評論》第15期(2004年3月),頁77-106\n──,〈太平洋戰爭後臺灣的新劇活動─以地方青年業餘演劇與中央指定演劇挺身隊為討論中心〉,《戲劇學刊》第8期(2008年7月),頁31-53\n四、學位論文(依筆畫順序)\n石婉舜,〈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n──,〈搬演「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1895-1945 )〉,台北藝術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n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台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n卓于綉,〈日治時期電影的文化建制〉,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陳幼馨,〈臺灣歌仔戲「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與階段性特質〉,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蔣茉春,〈新劇《閹雞》之研究─1940年代與1990年代演出活動之比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n鄭如珊,〈劇場的權與力—─以星光劇團及其分支之活動為論述核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n五、其他\n林楠森,〈二戰結束60週年專題報導 第七集:為誰而戰的台籍日本兵〉,BBC中文網時事專題(2005年8月16日),網址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150000/newsid_4156600/4156632.stmzh_TW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grantfulltextrestricted-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1101.pdf3.03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