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410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孫大川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劉雪瑽zh_TW
dc.creator劉雪瑽zh_TW
dc.date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6-07-21T01:48:10Z-
dc.date.available2016-07-21T01:48:10Z-
dc.date.issued2016-07-21T01:48:10Z-
dc.identifierG1021590142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410-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10215901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當代排灣族的藝術作品、文學作品都十分豐富多彩,尤其藝術作品更是異\n常繁盛、絢爛,在十六族中顯得十分獨特。滋養了如此燦爛文化的排灣族擁有\n怎樣的底層文化,族群的精神世界是由怎樣的宇宙觀、生命觀構成的?而傳統\n 宇宙觀、生命觀在當今時代又被賦予了怎樣新的意義?\n本文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回到排灣族傳統的口傳敘事中尋找答案,通過\n文本分析釐清了族群傳統文化中對宇宙結構、人類生命起源、生命形式如何在\n宇宙中轉化的看法。繼而,文章整理了四百年來排灣族文化中的神聖世界崩壞\n的過程,並通過文學藝術作品整理了族人面臨此危機時的焦慮與憂心。最後,\n討論了作家與藝術家是如何通過與神聖傳統對話而創作出優秀作品的,他們在\n創作的同時也在重塑族群的神聖世界,傳統宇宙觀與生命觀在與當代社會結合\n時被賦予了新的意義。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摘要………………………………………………………………………………… 3\n第一章、 緒論………………………………………………………………………5\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5\n第二節、 前行研究與文獻回顧……………………………………………………9\n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概要…………………………………………………18\n第二章、 口述傳統中神聖的宇宙與生命………………………………………22\n第一節、 人類生命的神聖起源…………………………………………………22\n第二節、 人類所處宇宙的神聖結構……………………………………………28\n第三節、 生命形式的神聖轉化…………………………………………………33\n第四節、 小結……………………………………………………………………39\n第三章、 神聖宇宙的失落與生命秩序的崩壞…………………………………41\n第一節、 四百年來失落與崩壞的過程…………………………………………41\n第二節、 對精神層面遭到破壞的憂心…………………………………………47\n第三節、 對社會生活層面遭到衝擊的焦慮……………………………………56\n第四節、 小結……………………………………………………………………64\n第四章、 當代文學重塑神聖宇宙………………………………………………66\n第一節、 重塑獵人文化與戰鬥精神……………………………………………66\n第二節、 用口傳敘事與祭典儀節重塑神聖世界………………………………72\n第三節、 排灣族作家與神聖對話的意義………………………………………78\n第四節、 小結……………………………………………………………………83\n第五章、 當代藝術重建宇宙生命的神聖秩序…………………………………85\n第一節、 排灣族聖物文化的復興………………………………………………85\n第二節、 神聖圖像與紋飾的新生………………………………………………94\n第三節、 傳統文化在藝術新形式中的再現……………………………………105\n第四節、 小結……………………………………………………………………116\n第六章、結論……………………………………………………………………118\n附錄一:排灣族地域族群的分佈、區分與村落名稱…………………………120\n附錄二:以撒古流·巴瓦瓦隆為觀察對象的紀錄片……………………………124\n附錄三:伊誕·巴瓦瓦隆的作品集………………………………………………125\n參考資料…………………………………………………………………………126\n致謝辭……………………………………………………………………………132zh_TW
dc.format.extent7321984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1590142en_US
dc.subject排灣文學zh_TW
dc.subject排灣藝術zh_TW
dc.subject宇宙觀zh_TW
dc.subject生命觀zh_TW
dc.title與神聖對話——排灣族藝文創作中之宇宙觀與生命觀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1、中文資料\n(1) 專書\n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n小林保祥著 謝荔譯,《排灣傳說集》(台北,南天,1998)\n尹建中編,《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系,1994)\n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硏究室 楊南郡譯,《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文本篇》(台北:南天,2011)\n石守謙主編,《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台北:故宮,2003)\n石磊,《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1)\n台灣蕃族調查會,《台灣蕃族慣習研究》(台北:南天,1983)\n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恆春縣志》(台北:文建會,遠流,2007)\n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n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7)\n江日昇,《台灣外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n伊利亞德著,王建光譯,《神聖與世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n伊利亞德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2000)\n伊苞,《老鷹,再見》,(台北:大塊文化,2004)\n伊誕·巴瓦瓦隆,《山上的風很香 : 遇見伊誕的紋砌刻畫》(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4)\n伊誕·巴瓦瓦隆,《土地和太陽的孩子 : 排灣族源起神話傳說》(台北:藝術家,2009)\n伊誕·巴瓦瓦隆,《百合花的祝福》(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n伊誕·巴瓦瓦隆,《山豬伕如》(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13)\n伊誕·巴瓦瓦隆,《靈鳥又風吹—伊誕的畫與詩》(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n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1997)\n呂炳川,《台灣土著族音樂》(台北:百科文化事業公司,1982)\n利格拉樂·阿烏,《紅嘴巴的 VuVu》(台中:晨星,1997)\n利格拉樂·阿烏,《祖靈遺忘的孩子》(台北:前衛,2015)\n利格拉路·阿烏,《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晨星,1996)\n利格拉樂·阿烏,《穆莉淡:部落手札》(台北:女書文化,1998)\n李福清(B.Riftin),《神話與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n杜德橋編,謝世忠 劉瑞超譯,《1880 年代南台灣的原住民族》(台北:南天,2010)\n拉卡瑯斯·卡拉云漾,《山林的智慧:排灣族古建築智慧解析》(屏東:行政院原民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2)\n孟祥瀚纂修,《台東縣史開拓篇》(台東:臺東縣政府,1997)\n林福岳,《由「他者」轉向「我群」:原住民族之傳播主體發展》(台北:文化大學華岡出版,2013)\n林慧祥,《台灣番族之原始文化》(台北: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1930)\n林瑜馨,《原住民族文學的非典型現象:以達德拉凡·伊苞、董恕明以及阿綺骨為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n林瓊瑤,《瑯嶠史話:恆春半島史蹟與人文風物》(屏東: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2002)\n胡台麗,《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聯經,2003)\n胡台麗,《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0)\n胡台麗,《排灣文化的詮釋》(台北:聯經,2011)\n胡台麗、錢善華、賴朝財著,年秀玲、柯惠譯翻譯,《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n胡國楨、丁立偉、詹嫦慧合編,《原住民巫術與基督宗教》(台北:光啓文化,2008)\n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山海文化雜誌,1991)\n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10)\n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台北:INK 印刻出版,2003)\n孫大川,《我在圖書館找一本酒:2010 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筆會文選》(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11)\n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2010)\n孫大川,《神話之美:台灣原住民之想像世界》(台北:行政院文建委員會,1997)\n孫大川,《搭盧灣手記》(台北:聯合文學,2010)\n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台北:五南,2007)\n格爾特茲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1999)\n亞榮隆·撒可努,《山豬·飛鼠·撒可努》(台北:耶魯國際文化,2005)\n亞榮隆·撒可努,《外公的海》(台北:耶魯國際文化,2011)\n亞榮隆·撒可努,《走風的人》(台北:耶魯國際文化,2011)\n陳千武,《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統》(台北:台原,1991)\n許功明 柯惠譯,《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稻鄉,1994)\n許常惠採編,《台灣山地民謠(樂譜):原始音樂》(台北:臺灣省山地建設學會,1978)\n莫那能,《美麗的稻穗》(台中:晨星,1989)\n莫那能口述 劉孟宜錄音整理 呂正惠校訂,《一個台灣原住民的經歷》(台北:人間,2010)\n陳枝烈,《屏東排灣族女性手紋研究》(屏東:屏東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2013)\n陳枝烈,《排灣族神話故事精選》(台北:行政院原民會,2012)\n陳奇祿,《台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考古人類學系,1961)\n陳英雄,《太陽神的子民》(台中:晨星,2010)\n陳英雄,《旋風酋長:原住民的故事》(台北:台灣商務,2003)\n許美智,《排灣族的琉璃珠》(台北:稻鄉,2000)\n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台北:里仁,2002)\n童春發,《台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南投:省文獻會,2001)\n彭瑞金,《21 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9)\n彭瑞金,《瞄準台灣作家》(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n湯賢慧,《排灣語傳統神話故事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5)\n鈴木作太郎著 陳萬春譯,《台灣蕃人的口述傳說》(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3)\n達比烏蘭·古勒勒,《勒勒的創作世界:作品·手稿·心情》(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n達西烏拉彎·畢馬,《排灣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2003)\n楊英,《先王實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n褚耐安,《牡丹社事件之排灣女頭目》,(台北:麥田,2003)\n蔡彥仁等著,《原住民文化與福音的對話》,(台北:台灣世界展望會,2004)\n潘立夫,《1996 年排灣部落訪問及其文明探索》(屏東:屏獻文化,1997)\n潘立夫編,《排灣族採訪冊》(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n撒古流·巴瓦瓦隆,《重返部落》(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0)\n撒古流·巴瓦瓦隆,《祖靈的居所》(屏東:原民會文化園區,2006)\n撒古流·巴瓦瓦隆,《排灣族的裝飾藝術》(南投:台灣省教育廳,1993)\n撒古流·巴瓦瓦隆,《跨世紀文化扎根運動:部落有教室》(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2006)\n蔣斌,《重修臺灣省通志同胄志—排灣族群源流與分類》(未出版,1984)\n簡扶育,《搖滾祖靈:排灣原住民藝術家群像》(台北:藝術家,1998)\n譚昌國,《排灣族》(台北:三民書局,2007)\n(2) 單篇論文\n古野清人著,黃耀榮譯,《高山族的宗教觀念》,收錄於中研院民族所 401624 號圖書資料,1972 年。\n何廷瑞,〈台灣土著的神話、傳說比較研究〉,收錄於《亞洲民俗·社會生活專刊》第18 集,1971 年。\n何廷瑞,〈台灣高山族神話傳說比較研究〉,收錄於《民族文學研究》1985 年第 03 期。\n吳燕和,〈臺東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人〉,收錄於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 7 期,1993 年。\n吳燕和,王維蘭,〈台灣排灣人魔眼神話與波利尼西亞馬納信仰初步比較〉,收錄於1996 年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n孫大川,〈用心靈的吶喊寫詩:原運詩人莫那能〉,收錄於《臺灣原 YOUNG》第 11卷,2005 年 11 月。\n孫大川〈捍衛第一自然——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始生命力〉,收錄於《臺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n孫大川,〈黃昏文學的可能〉,選自《台灣文學》第 5 期。\n許世珍,〈台灣高山族的始祖創生傳說〉,收錄於《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56 年秋季號。\n郭東雄,〈台灣 Paiwan 族權力空間之研究〉,收錄於《環境與世界》第二十期。\n陳喜水,〈排灣族德柏芝(La Tabaj)家族的始祖神話〉,收錄於《臺東文獻》復刊 13,2007 年 10 月。\n黃季平,〈台灣原住民族「舊‧新文學」的唯一作家陳英雄〉,2007 年《民族學報》26 期。\n童春發〈跨信仰比較視野下的喪葬儀式:以排灣族喪葬儀式為例〉,收錄于《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十五期,2014 年 6 月。\n葉神保,〈1874 年牡丹社事件:日軍與牡丹社周邊「排灣族部落聯盟」互動之研究〉,2009 年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發表會。\n德米雅.魯路灣,〈排灣族祖靈信仰與部落共同體:以 Maleveqe 祭儀為探究核心〉,收錄於《原住民教育季刊》第 21 期,2001 年 3 月。\n蔡光慧,〈大竹高溪流域排灣部落開基傳說史話辨析〉,收錄於《台東文獻》復刊 9,2004 年 3 月。\n蔡光慧,〈排灣族祖靈信仰與部落共同體:以 Maleveqe 祭儀為探究核心〉,收錄於《原住民教育季刊》第 21 期,2001 年 3 月。\n戴明雄,〈基督宗教與排灣族傳統信仰之探討〉,收錄於《原住民教育季刊》第 27 期,2002 年 8 月。\n龍寶麟,〈臺東縣達仁鄉排灣族的宗教信仰〉,收錄於《台灣文獻》1968 年第十九卷第四期。\n(3) 學位論文\n朱連惠,〈排灣族五年祭與文化認同〉,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2007。\n巫化·巴阿立佑司,〈神靈之路:排灣人祭儀經語(kai)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2010。\n呂秋琴,〈金崙溪流域排灣族神話與傳說故事採集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12。\n林佩婉,〈部落與異域經驗如何影響寫作——以《老鷹,再見》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n林衍秀,〈排灣族神話傳說的歷史意識及其記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2005。\n林奕晨,〈原住民女性之族群與性別書寫:阿烏書寫的敘事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2001。\n吳斐甄,〈亞榮隆.撒可努(Ahronglong•Sakinu)的獵人文學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n邱新雲,〈東排灣巫師 purhingaw 之研究—以臺東縣土坂村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2011。\n邱馨慧,〈家、物與階序:以一個排灣社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2001。\n高娸毓,〈排灣族作家作品中的族群意識語書寫策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n許皙雀,〈古樓村排灣族五年祭及其祭典音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1989。\n陳夢君,〈排灣族口頭敘事探究:以「palji」傳說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0。\n曾基瑋,〈排灣族故事分類研究—milimilingan 邊界的探索〉,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n黃麗娟,〈排灣族作家作品之族群文化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n葉寶神,〈日本時期排灣族「南蕃事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2013。\n潘泠枏,〈排灣族作家研究──以陳英雄、莫那能、利格拉樂‧阿烏、亞榮隆‧撒可努為對象〉,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n謝志鴻,〈排灣族五年祭的宗教意涵與身體活動〉,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2007。\n譚昌國,〈家、階層與人的觀念:以東部排灣族臺坂村為例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1992。\n嚴思毅,〈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對排灣族宣教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2006。\n2、外文資料\n小林保祥,〈パイワヌ族の伝説(一)〉,收錄于《ドルメン》1935,第四卷二月號\n小島由道,《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之一》(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9)\n台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原語による台湾高砂族伝説集》(台北:南天,1935)\n古野清人,〈高砂族の祭儀生活〉(台北:祥生,1975)\n伊能嘉矩,《台灣番政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1)\n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蕃傳說集》(台北:杉田重藏書店,1923)\n馬淵東一,〈パイワン族に於ける邪視の例その他〉\n宮本延人,〈台湾パイワン族の行われる五年祭に就こ〉,《史學研究年報》第 2 輯(1935)\n移川子之藏,《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京: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1935)\n森丑之助,《台灣蕃族誌·第一卷》(台北:南天,1979)\n增田福太郎,《未開化民族の家族関係》(日本岡山:岡山大學法經學會,1958)\n3、影視資料\n中華民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承辦:《重返部落,原音再現:許常惠教授歷史錄音經典曲選》(宜蘭:國立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10)\n台灣社會人文電子影音數位:《排灣族的人物專訪——藝術文化》,2002\n多面向藝術工作室:《永遠的部落:重塑祖先的榮耀》(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6)\n李道明 撒古流導演:《末代頭目》(台北:遠流,1999)\n李道明導演:《排灣人撒古流》(台北: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2007)\n胡台麗導演:《祖神之靈歸來:排灣族五年祭》(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4)\n胡台麗導演:《愛戀排灣笛》(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n陳若菲導演:《排灣人撒古流:十五年後》(出版地不詳,2013)\n許常惠採編,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監製:《台灣山地民謠:原始音樂帶》(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2006)\n簡扶育製作:《北排灣藝術家》(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出版年不詳)\n簡扶育製作:《南排灣藝術家》(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出版年不詳)zh_TW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restricted-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14201.pdf7.15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