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741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黃葳威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陳孜嵐zh_TW
dc.creator陳孜嵐zh_TW
dc.date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6-08-09T01:51:10Z-
dc.date.available2016-08-09T01:51:10Z-
dc.date.issued2016-08-09T01:51:10Z-
dc.identifierG010145302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741-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廣播電視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10145302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華語文化圈中從不缺少「古代中國」的痕跡,這與華人心目中的懷舊情結密不可分。懷舊是對過去的追想,是美化想像的記憶,能給人帶來正面的、積極的情感。許多人心中都對抽象的古代中國有著唯美的懷舊想像,而藝術作品能帶領閱聽眾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鴻溝,還原心中自由、純真的古代世界,從而令人愉悅。\n創作是想像的實踐,本專輯由七首古風歌曲組成,旨在藉由音樂還原作者心中對古代中國的懷舊想像。想像中的古代中國是一個紛繁唯美的世界,而又以情之一字最為動人,本專輯以音樂作為敘事的媒介,透過七首古風歌曲、七段故事展現古代中國背景下的愛怨情仇,以局部表現整體,建構出一個唯美詩意又略帶哀愁的中國古代,帶領聽眾體驗遙遠時空下的故事與情感。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摘要 i\n目錄 ii\n圖目錄 iv\n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創作動機 1\n第二節 創作背景 3\n一、古風 3\n二、古風音樂 4\n三、被大眾認可的「孿生姐姐」——中國風音樂 5\n四、古風音樂的網路平台 8\n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n第一節 懷舊——永恆的文化鄉愁 10\n一、懷舊的意涵 10\n二、美學中的懷舊 11\n三、中國人的集體懷舊 12\n第二節 想像的共同體 14\n第三節 想像與實踐 17\n一、想像 17\n二、音樂與想像 18\n第四節 小結 20\n第三章 創作計劃 22\n第一節 案例分析 22\n第二節 創作主題規劃 26\n第三節 創作者與時間規劃 28\n第四節 預期成果 29\n第四章 創作執行 30\n第一節 歌曲創作說明 30\n第二節 歌曲排列順序 46\n第三節 包裝設計及印製 47\n第五章 成果與檢討 51\n第一節 專輯說明 52\n第二節 校內展演與「YY語音」線上分享會總結 53\n第三節 檢討與建議 60\n參考文獻 62zh_TW
dc.format.extent4094026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453021en_US
dc.subject古風zh_TW
dc.subject音樂zh_TW
dc.subject古代中國zh_TW
dc.subject懷舊zh_TW
dc.subject想像zh_TW
dc.title還原古代中國的懷舊想象——音樂專輯《大千世界》創作論述zh_TW
dc.titleCreation Description of “the Boundless World”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Abbas A, 1997.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nBaker S. M. and P.F. Kennedy, 1994. Death by nostalgia: a diagnosis of context-specific case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nEngell J, 1981.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Enlightenment to romantici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nFrijda N. H, 1994. Emotions are Just Functional,Most of the Time, In P. Ekman and R. J. Davidson(eds.) The nature of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Holbrook M. B, 1993. Nostalgia and consumption preferences: come emerging patterns of consumer tast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2): 245-256.\nSamuel P. Huntington, 1998.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Simon & Schuster.\nStern, B. B, 1992. Historical and Personal Nostalgia in Advertising Text: The fin de Siecle Effec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992, 21(4):11-22.\nWilliams F. E, 1980.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CAP): manual. New York: D.O.K. Publishers Inc.\n方文山(2006)。關於方文山的素顏韻腳詩,臺北:華人版圖。\n方文山(2008)。中國風:歌詞裡的文字遊戲,臺北:第一人稱傳播。\n王次熠(1991)。論音樂創作中的想像(上),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1991,01:19-22。\n王康文(2015)。《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王淑燕等譯(1999)。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原書Said E. W,1994,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n甘陽譯(2004)。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原書:Ernst Cassirer, An essay on man. )\n田易蓮(2001)。兩岸電視劇由抗爭到交流的歷史社會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朱幼隸(1997)。滿城瓜相飄不散—淺談想像力在新聞中的運用,新聞愛好者,第九期,26-28。\n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n余英時(1988)。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臺北:允晨文化。\n吳淑慧(2003)。1980年代西方流行時尚對中國風呈現之探討,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n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原書為 Anderson, B. (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n宋莉莉(1990)。音樂創作中的想像心理,中國音樂,1990,03:13-15。\n李宜棻(2015)。想像的實踐與夢的主題呈現──音樂專輯《Dream Walker》的創作與製作,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杜威·佛克馬,王浩(2004)。 無望的懷舊 重寫的凱旋,[J].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71-80+96。\n周強(2007)。論懷舊的審美蘊涵,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No.11403:110-112。\n林榮遠譯(1999)。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商務。(原書為Tonnies,F. (1887). Community and association. Th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n姚一葦(1977)。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n姚月燕(2014)。「中國風」歌曲流行的原因之探析,青年文學家,2014,No.52230:177-180。\n茅於潤譯(1981)。音樂語言,人民音樂出版社。(原書:Deryck. Cooke,1959。The Language of Music. )\n張婧(2013)。論大眾文化中的懷舊情結,山東師範大學美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n張璐(2014)。音樂審美體驗中的情感與想像,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v.33;No.17201:105-108。\n梅衍儂(2013)。初探韓流下的偶像神話敘事--以Super Junior與E.L.F.的想像關係與情感認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n梅娟(2014)。永恆的鄉愁,上海師範大學,2012。\n許立群(2006)。消費者懷舊傾向、懷舊形態與情緒影響地方老街旅遊價值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n郭良文、柯裕棻(2000)。網路空間之型塑與台灣網際網路的發展,世新大學學報,2000-10,187-215。\n陳梅英譯(1981)。幻想力和想像力,顏元叔主編。台北:黎明。(原書:R.L. Brett (1969). Fancy and Imagination. London: Metheun.)\n陳溪(2011)。被重塑與消費的記憶——20世紀90年代上海都市文學懷舊現象剖析,文藝評論,2011-03。\n彭宏(2008)。影像懷舊、身份確認與文化工業——金庸影視熱的心理機制和商業動因,電影文學,2008,No.46815:13-14。\n彭程(2012)。懷舊現象探究--始於現代性,終於現代性,四川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n黃柏維(2015)。「中國風」流行音樂之幻想主題分析:以周杰倫個人專輯為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n雷音(2006)。論音樂記憶與想像的心理特徵,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04:110-112。\n廖乃慧(2012)。大學生的自我認同 -以「未定者」為主角的音樂創作,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趙靜蓉(2005)。想像的文化記憶———論懷舊的審美心理,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54-57。\n趙靜蓉(2009)。懷舊,永恆的文化鄉愁,商務印書館。\n劉哲男(2006)。懷舊物件迷懷舊傾向對其消費態度之影響-以古董機車為例,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蔡琰、臧國仁(2008)。新聞與想像:從解構老人新聞到再省新聞敘事,中華傳播學會2008年研討會,新北市淡水。\n鍾墉(2009)。聽見「中國風」──華語流行音樂之論述分析2000-2010,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02101.pdf4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