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馮建三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Fang, Chien San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廖素霞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Liaw, Su Shia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廖素霞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Liaw, Su Shia | en_US |
dc.date (日期) | 1994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9-Apr-2016 16:28:1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9-Apr-2016 16:28:1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9-Apr-2016 16:28:17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B200200384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8637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新聞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G795508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面對八○年代中期大量出現於台灣的社會運動與另類影帶,本文透過對社會運動與另類運動的歷史分析,來觀照近年來二者的種種問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四:一、分析台灣社會運動與另類運動發展的情境關係;二、釐清社會運動與另類媒體的關係;三、瞭解新興社運與另類影帶的互動關係;四、解讀另類影帶建構社會真實的過程。根據研究結果,本文發現社會運動與另類媒體雖然都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現象,然其最重要的生成關鍵卻在於反擊國民黨的威權體制,因此,二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至於,在運動者與記錄者的互動關係中,由於二者理念的接近性、及大眾媒體對社運的輿論打壓,運動者靠記錄者為其宣傳理念;記錄者以運動事件為記錄焦點,故二者是相依相生的。在另類影帶文本分析方面,本研究發現其影像觀點的意識形態一致具有反國民黨特質,且其性別意識是構築於父權思想之上,因此,雖然另類影帶在本質上是極具批判性的,但在性別觀念上,仍無法以平權待之。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辭 目錄 圖表目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二章 社會運動與另類影帶-----7 第一節 社會運動之理論背景 壹、古典理論 貳、集體行動理論 參、資源動員論 肆、政治過程理論 伍、認同取向 陸、小結 第二節 社會運動與大眾媒體-----13 壹、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真實之理論背景 貳、電視媒體與社會運動之實證研究 參、小結 第三節 大眾媒體與另類影帶-----16 第三章 台灣的社會運動-----21 第一節 國民政府政經控制體系的建立-----21 壹、國民黨政權正式移入之前 貳、威權政體的建立 參、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 第二節 威權時期的運動發展-----27 壹、中國民主黨運動 貳、黨外運動 第三節 台灣社會運動風潮之興起與發展-----30 壹、新興社會運動的與起原因 貳、新興社會運動的發展歷程 第四節 社會運動各項統計概況-----36 壹、研究方法 貳、研究結果 參、小結 第四章 台灣另類影帶的興起與發展-----52 第一節 台灣新聞媒體制度的分析-----52 第二節 電視制度的結構分析-----53 壹、電視事業的發展概況 貳、三家電視臺的資本結構分析 參、三家電視台的人事配置分析 第三節 另類影帶之興起與發展-----58 壹、另類影帶的發展概況 貳、另類影帶工作者的背景分析、拍攝策略、記錄立場、及其互動 參、另類影帶的發展困境及其特型 肆、小結 第五章 台灣的社會運動與另類影帶-----68 第一節 八○年代前的社會運動與另類媒體之關係-----68 第二節 社會運動者與另類影帶記錄者的互動 壹、研究方法 貳、研究結果 第三節 社會運動紀事與另類影帶記錄主題之比較分析 第六章 另類影帶之內容分析-----77 第一節 研究方法-----77 第二節 分析結果-----78 第七章 結論-----85 壹、主要研究發現 貳、研究限制與缺失 參考書目-----88 附錄一 當代台灣歷史紀事:1945-1988-----附錄1 附錄二 台灣社會運動大事紀:1975-1992-----附錄11 附錄三 另類影帶之發行作品目錄-----附錄120 圖表目錄 圖二.一 古典理論-----8 圖二.二 大眾社會-----8 圖二.三 局勢動盪說-----8 圖二.四 J曲線理論-----8 圖二.五 政治過程模型-----11 圖二.六 台灣社會運動發展的政治過程模型-----13 圖三.一 國民黨威權控制體系概況-----24 圖三.二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截至一九八九年之發展階段圖-----35 圖三.三 台灣各類社會運動的發展現狀圖-----35 圖三.四 台灣當代政經結構變遷與社會運動發展圖-----36 圖三.五 台灣社會運動發展走勢圖-----50 圖五.一 中國民主黨運動與另類媒體之互動關係-----68 圖五.二 靜態政治革新運動與另類媒體之互動關係-----68 圖五.三 黨外運動與另類媒體之互動關係-----68 圖五.四 新興社會運動與另類媒體之互動關係-----68 圖五.五 社會運動者與另類影帶記錄者的互動模式-----69 圖七.一 社會運動之後?-----87 表三.一 一九七五至一九九二年社會運動次數分佈統計表-----36 表三.二 各類型社會運動之年度分佈概況-----38 表三.三 一九七五至一九九二年活動最頻繁的三類社會運動統計表-----39 表三.四 運動者所採運動方式之分佈狀況-----41 表三.五 各類型社會運動所採運動方式之分佈概況-----42 表三.六 社會運動發生地區分佈概況-----43 表三.七 社會運動發生地區屬性之分佈-----44 表三.八 社會運動訴求對象之屬性(一)-----45 表三.九 社會運動訴求對象之屬性(二)-----45 表三.一○ 近年來社會運動主體組織化程度之概況-----47 表三.一一 各類型社會運動之組織化概況-----47 表五.一 各類型運動次數與另類影帶主題分佈比較表-----71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3842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社會運動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另類影帶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互動關係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大眾媒體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Social movement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Alternative media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interactio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Mass media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台灣社會運動與另類影帶之研究:1986-1992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Social movement and alternative media in Taiwan:1986-1992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