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李鴻章與清季中國外交
Lii Horng Jang and Chinese Diplomacy of Ching Dynasty作者 蔡東杰
Thay, Dong Jye貢獻者 金神保
Chin, Sheng pao
蔡東杰
Thay, Dong Jye關鍵詞 李鴻章
決策
Lii Horng Jang
decision-making日期 1993 上傳時間 29-四月-2016 16:36:20 (UTC+8) 摘要 本篇論文乃是依循下列幾個概念出發的:首先,近代中國外交的困境並不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法越南交涉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貝國五十一年。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台北:中央研究 民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六十一年。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民國四十六年。 《中日戰爭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二年。 《中法戰爭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二年。 王芸生輯, 《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天津:大公報社,民國二十一年。 王信忠著,《 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 》 。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 五十三年。 王俊杰著, 《李鴻暈新論》,《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 ,第四期。北 京:北京犬學學報編輯部, 一九八八年。 王彥威著,《清季外交史料》。台北 :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一年。 王炳耀輯,《甲午中日戰輯》。台北: 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 王爾敏著,《淮軍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五十 六年。 玉爾敏著,《清季軍事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 十九年。 方豪著, 《中國近代外交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專業,民國四十 四年。 左宗棠著,《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 左舜生輯,《中國近百年史資料初編、續編》。台北:中華書局,民 國五十五年。 石崗著,《左宗棠李鴻章異同論述》 , 《安徽史學》 ,第三期。一九 九一年五月。 牟安世著《論中國近代史上的塞防與海防之爭》, 《河北學刊》, 第五期。一九八六年十月。 朱孔彰撰,《中興將帥別傳》。台北:中華書局,貝國五十七年。 李守孔著,《李鴻章傳》。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四年。 李守孔著,《李鴻章襄贊湘軍幕府時代之表現》,《幼獅學誌》,九 卷二期。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 李守孔著,《李鴻量與同光新政》,《故宮文獻》,三卷第一、二期 。台北:故宮博物院,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六十一年三月。 李守孔著, 《李鴻章與甲午戰爭》, 《新時代雜誌》,十二卷第四、 五期。台北:新時代雜誌社,民國六十一年三、四月。 李守孔著,《准軍平捻之研究》, 《新時代雜誌》,十一卷十一、十 二期。台北:新時代雜誌社,民國六十年十、十一月。 李玄伯著,《李文忠使俄與光緒中俄密約》,《大陸難誌》,一卷一 期。台北:大陸雜誌社,民國三十九年十月。 《 李文忠公尺牘》。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 李書春撰,《李文忠公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 李恩涵著,《會紀澤的外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 國五十五年。 李劍農著,《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三 年。 李慈銘著,《越縵堂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 李國杰編,《合肥李氏三世遣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五 年。 沈寂著,《簡評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第 二期.蕪湖:安徽大學學報編輯部,一九八九年四月。: 沈雲龍著,《近代史事與人物》。台北:文海出版社,只國六十年。 余明俠著,《關於李鴻章等洋務派人物的評價問題》, 《華東師範大 學學報》哲社版,第六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部,一九九 O年十二月。 吳相湘著,《晚清宮廷與人物》。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五十 九年。 吳相湘著,《晚清宮廷實紀》。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年。 吳相湘著,《晚清宮廷權力鬥爭史料舉隅》, 《傳記文學》,三十二 卷二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六十七年二月。 吳永口述,劉治襄筆記,《庚子西狩叢談》。台北:文海出版社,民 國五十九年。 吳汝綸緝,《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林明德著,《袁世凱與朝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 國五十九年。 俞樾著,《曲園自述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一年。 俞政著,《中法交戰初期和戰之爭的形成》, 《近代史研究》,第六 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入七年十一月。 胡健國著,《清末軍權轉移與滿漢政治勢力之消長》 , 《中國歷史學 會史學集刊》,第十二期。台北:中國歷史學會,民國六十九年 五月。 孫啟瑞著,《朝鮮甲申政變時的中日交涉》 , 《文史哲學報》,二十 一期。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民國六十一年六月。 孫啟瑞著,〈朝鮮王午軍亂時的中日交涉〉,《大陸雜誌》,三十四 卷九期。台北:大陸雜誌社,民國五十六年五月。 梁嘉彬著,〈李鴻章外交與中日間朝鮮交涉〉,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 集刊》,第七期。台北:中國歷史學會,民國六十四年五月。 梁嘉彬著,《李鴻章與中日甲午戰爭》,《大陸雜誌》,五十一卷四 、五期。台北:大陸雜誌社,民國六十四年十、十一月。 梁啟超著,《論李鴻章》。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六十年。 徐玉虎著,《歷代寶案所見清宣宗朝與琉球對海難事件處理舉隅》,《東方雜註》,復刊二十三卷四期。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 十八年十月。 翁同龢著,《翁文恭公日記》。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二年。 黃大受著,《中國近代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五十八年。 黃鈞宰著,《金壺七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民國五十八年。 黃鴻壽著,《清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五十二年。 黃新田著,《論李鴻章在創建中國近代海軍中的作用》, 《徐州師範 學院學報》哲社版,第一期。徐州師範大學出版部,一九九二年 一月。 陸方著, 《准軍建立再探》, 《安徽史學》 ,第一期。一九九O年一 月。 郭嵩壽著,《養知書屋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七年。 郭廷以編,《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二 年。 郭廷以著,《近代中國之變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 十六年。 郭廷以著, 《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民國六十四年。 《清史列傳》。台北: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三年。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 會紀澤著,《曾惠敏公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五年。 會國藩著,《會文正公至三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 張佩綸著,《澗于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 張佩綸撰,《澗于日記》。台北:學生書局,貝國五十四年。 傅啟學著,《中國外交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 劉忻著,《論總理衙門的成立及其歷史地位》,《蘇州大學學報》哲 社版,第三期。一九九一年九月。 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南:新興書局,畏國五十四年。 劉聲木撰,《萇楚齋隨筆》。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九年。 劉聿新著,《清季同治中興整合的政治》, 《中山大學學報》,創刊 號。高雄:中山大學學報出版委員會,貝國七十三年六月。 楊天宏著,《咸同時期清朝權力結構的變化》,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 第四期 。成都: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 一九八六年十二 月。 賈熟村著,《准軍初建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 ,第四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八月。 雷頤著, 《李鴻章與中法和約》,《史學月刊》,第一期。鄭州:河 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一月。 雷祿慶編,《李鴻章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 雷祿慶著,《李鴻暈新傳》。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 費行簡著,《近代名人小傳》。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五年。 趙烈文著,《能靜居日記》。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五十二年。 黎庶昌撰,《曾文正公年譜》。台北:商務印喜館,民國六十六年。 蔣廷 著,《中國近代史研究》。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蔣廷 編,《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 四十七年。 鄭天杰、趙梅卿合著, 《中日甲午海戰與李鴻章》。台北:莘欣文化 事業,民國六十八年。 關威著,《中法戰爭後期清政府乘勝即收原因分析》, 《山西大學學 報》哲社版,第一期。太原:山西大學學報編輯部,一九八八年 三月。 竇宗一著,《李鴻章年(日)譜》》。香港:友聯書局,民國五十七年。 Bland, J.O.P., Li Hung-chang (London: Constable & Co., 1917) Cady, Job n F., The Roots of Fre nch Imperialism in Easte rn Asia (Ithaca: Cornell Unversity Press, 1967) Colguboun, Archibald R. , China in Transformation (London, i 91 2) Cohen, Paul A., & Schrecker, John E. (eds.), Reform in Nin etee nth -ce ntu ry Ch 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Douglas, Robert K., Li Hung-chang (New York: Frederick Warne & Co., 1895) Eastman, Lloyd E., Thro ne and Mandarins: Chin a`s Search for a Policy During t he Sino-French Co ntroversy , 1880-1 885 (Cambridge Mass : Harv ard University Press , 19 7) Fairbank, John K.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Fairbank, John K., Reischauer, Edwin O. & Craig, Albert M., East Asia: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Boston:Houghton Miffin, 1965) Hsiao, Kung-chual1,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 inetee nth-centur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0) Hsu, Immanual C. 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Jansen, Marius S., Japan and China: From War to Peace, 1894• 1972 (Chicago: Rand McNally, 1975) Kiernan, E. V. G., British Diplomacy In China, 1880-1885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39) Kim, K. H., The Last Phase of the East Asian World Order Korea, Japan and the Chinese Empire, 1860-1882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Kuhn, Philip A"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Langer, William L., The Diplomacy of Imperialism (New York: Knopf, 1965) Little, A. Bewicke, Li Hung-chang, His Life and Times (Londo n: Cassell, 1903) Uu, Kuan g-ching, "Li from Approaches to (Berkeley and Los Press, 1 967) Hung-chang in Chihli 1870-1875",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p.68-104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annix, William F., Memories of Li Hung-chang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in, 1913) Morse , H. B., The intern ati o nal Re 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Taipe i Reprod uction , `.Jenshing , 1966) Neison, M. F., Kore a and the Orders in Eastern Asia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1945) Rawlinson, John L., 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Spector, Stanley, Li Hung-chang and the Huai Army: A Study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Regionalis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4) Wakerman, Frederic, Jr. and Carolyn Grant (eds.),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Young l L. K., British Policy in China l 1895-1902 (Oxford: Clare ndon, 197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
G80253001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04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金神保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in, Sheng pao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蔡東杰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Thay, Dong Jye en_US dc.creator (作者) 蔡東杰 zh_TW dc.creator (作者) Thay, Dong Jye en_US dc.date (日期) 1993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四月-2016 16:36:20 (UTC+8) - dc.date.available 29-四月-2016 16:36:20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四月-2016 16:36:20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B2002004044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8841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G80253001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篇論文乃是依循下列幾個概念出發的:首先,近代中國外交的困境並不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緣起‧‧‧‧‧‧‧‧‧‧‧‧‧‧‧‧‧‧‧1 1. 以人物為中心的概念‧‧‧‧‧‧‧‧‧‧‧‧‧‧‧‧‧‧‧‧1 2. 歷史的不確定性‧‧‧‧‧‧‧‧‧‧‧‧‧‧‧‧‧‧‧‧‧‧2 3. 價值中例說‧‧‧‧‧‧‧‧‧‧‧‧‧‧‧‧‧‧‧‧‧‧‧‧3 第二節 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若干考察‧‧‧‧‧‧‧‧‧‧‧‧‧‧‧4 1. 近代化觀念導引‧‧‧‧‧‧‧‧‧‧‧‧‧‧‧‧‧‧‧‧‧‧5 2. 所謂大變局的產生‧‧‧‧‧‧‧‧‧‧‧‧‧‧‧‧‧‧‧‧‧6 3. 回應與挑戰‧‧‧‧‧‧‧‧‧‧‧‧‧‧‧‧‧‧‧‧‧‧‧‧8 第三節 關於研究李鴻章的幾個問題‧‧‧‧‧‧‧‧‧‧‧‧‧‧‧‧9 1. 富爭議性的歷史地位‧‧‧‧‧‧‧‧‧‧‧‧‧‧‧‧‧‧‧‧9 2. 三個基本研究取向‧‧‧‧‧‧‧‧‧‧‧‧‧‧‧‧‧‧‧‧11 第二章 政治背景(一)-軍事結構‧‧‧‧‧‧‧‧‧‧‧‧‧‧‧‧‧13 第一節 清季兵制改革與滿漢勢力消長‧‧‧‧‧‧‧‧‧‧‧‧‧‧13 1. 清朝前期的控制模式‧‧‧‧‧‧‧‧‧‧‧‧‧‧‧‧‧‧‧13 2. 同治中葉以後的政治權力轉化‧‧‧‧‧‧‧‧‧‧‧‧‧‧‧15 第二節 湘淮軍之替代及其意義‧‧‧‧‧‧‧‧‧‧‧‧‧‧‧‧‧17 1. 湘軍之行程與影響‧‧‧‧‧‧‧‧‧‧‧‧‧‧‧‧‧‧‧‧17 2. 李鴻章的崛起與淮軍初期發展‧‧‧‧‧‧‧‧‧‧‧‧‧‧‧19 第三節 地位之鞏固與對外概念形成‧‧‧‧‧‧‧‧‧‧‧‧‧‧‧23 1. 軍事進展中的權位轉移‧‧‧‧‧‧‧‧‧‧‧‧‧‧‧‧‧‧23 2. 對外接觸的初期階段‧‧‧‧‧‧‧‧‧‧‧‧‧‧‧‧‧‧‧25 第三章 政治背景(二)-官僚體系‧‧‧‧‧‧‧‧‧‧‧‧‧‧‧‧‧28 第一節 中央結構型成的羈縻性控制‧‧‧‧‧‧‧‧‧‧‧‧‧‧‧28 1. 集權於皇帝的政治現實‧‧‧‧‧‧‧‧‧‧‧‧‧‧‧‧‧‧28 2. 外放官員與京內的連繫‧‧‧‧‧‧‧‧‧‧‧‧‧‧‧‧‧‧30 第二節 地方權力的上昇及其影響‧‧‧‧‧‧‧‧‧‧‧‧‧‧‧‧32 1. 清代督撫制度之建構‧‧‧‧‧‧‧‧‧‧‧‧‧‧‧‧‧‧‧32 2. 咸同以後督撫權力的演化‧‧‧‧‧‧‧‧‧‧‧‧‧‧‧‧‧34 第三節 外交機構的設置與其意涵‧‧‧‧‧‧‧‧‧‧‧‧‧‧‧‧37 1. 無機構時期的對外交涉‧‧‧‧‧‧‧‧‧‧‧‧‧‧‧‧‧‧37 2. 總理衙門的設置‧‧‧‧‧‧‧‧‧‧‧‧‧‧‧‧‧‧‧‧‧39 3. 人物中心外交與機構中心外交‧‧‧‧‧‧‧‧‧‧‧‧‧‧‧41 第四章 外交個案研究(一)-琉球問題‧‧‧‧‧‧‧‧‧‧‧‧‧‧‧43 第一節 近代中日關係之問題‧‧‧‧‧‧‧‧‧‧‧‧‧‧‧‧‧‧43 1. 李鴻章初期對日態度‧‧‧‧‧‧‧‧‧‧‧‧‧‧‧‧‧‧‧43 2. 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國際觀‧‧‧‧‧‧‧‧‧‧‧‧‧‧‧‧‧44 3. 中日修好條約約的簽訂‧‧‧‧‧‧‧‧‧‧‧‧‧‧‧‧‧‧46 第二節 台灣事件與琉球問題‧‧‧‧‧‧‧‧‧‧‧‧‧‧‧‧‧‧49 1. 日軍征台及琉球歸屬問題‧‧‧‧‧‧‧‧‧‧‧‧‧‧‧‧‧49 2. 何如璋主張及李鴻章之因應‧‧‧‧‧‧‧‧‧‧‧‧‧‧‧‧51 第三節 海防與塞防的辯論‧‧‧‧‧‧‧‧‧‧‧‧‧‧‧‧‧‧‧54 1. 新疆問題及爭議之所由起‧‧‧‧‧‧‧‧‧‧‧‧‧‧‧‧‧54 2. 其他意見及後續發展‧‧‧‧‧‧‧‧‧‧‧‧‧‧‧‧‧‧‧56 第五章 外交個案研究(二)-越南事件‧‧‧‧‧‧‧‧‧‧‧‧‧‧‧60 第一節 問題之緣起與開始談判‧‧‧‧‧‧‧‧‧‧‧‧‧‧‧‧‧60 1. 清季國防政策的轉變‧‧‧‧‧‧‧‧‧‧‧‧‧‧‧‧‧‧‧60 2. 法國在越南的利益開展‧‧‧‧‧‧‧‧‧‧‧‧‧‧‧‧‧‧62 3. 光緒朝前期的中法交涉‧‧‧‧‧‧‧‧‧‧‧‧‧‧‧‧‧‧63 第二節 由和平談判轉向戰爭‧‧‧‧‧‧‧‧‧‧‧‧‧‧‧‧‧‧65 1. 交涉初期和戰爭議的形成‧‧‧‧‧‧‧‧‧‧‧‧‧‧‧‧‧65 2. 法侵北圻及李寶協議‧‧‧‧‧‧‧‧‧‧‧‧‧‧‧‧‧‧‧68 3. 中法正式宣戰前後李氏之態度‧‧‧‧‧‧‧‧‧‧‧‧‧‧‧70 第三節 協議達成與戰爭結束‧‧‧‧‧‧‧‧‧‧‧‧‧‧‧‧‧‧72 1. 清流派態度與中國的宣戰‧‧‧‧‧‧‧‧‧‧‧‧‧‧‧‧‧72 2. 戰爭持續中的各國調停‧‧‧‧‧‧‧‧‧‧‧‧‧‧‧‧‧‧74 3. 清廷乘勝即收的心理和約簽訂‧‧‧‧‧‧‧‧‧‧‧‧‧‧‧75 第六章 外交個案研究(三)-朝鮮戰爭‧‧‧‧‧‧‧‧‧‧‧‧‧‧‧79 第一節 十九世紀末葉中日互動之背景‧‧‧‧‧‧‧‧‧‧‧‧‧‧79 1. 清廷基本之朝鮮政策‧‧‧‧‧‧‧‧‧‧‧‧‧‧‧‧‧‧‧79 2. 日本西進與征韓論之起‧‧‧‧‧‧‧‧‧‧‧‧‧‧‧‧‧‧81 3. 李鴻章的態度與江華條約訂立‧‧‧‧‧‧‧‧‧‧‧‧‧‧‧82 第二節 東北亞三角關係之開展‧‧‧‧‧‧‧‧‧‧‧‧‧‧‧‧‧84 1. 朝鮮之門戶開放政策‧‧‧‧‧‧‧‧‧‧‧‧‧‧‧‧‧‧‧84 2. 從壬午軍亂到甲申政策‧‧‧‧‧‧‧‧‧‧‧‧‧‧‧‧‧‧86 3. 東學黨之亂前十年的朝鮮局勢‧‧‧‧‧‧‧‧‧‧‧‧‧‧‧89 第三節 中日戰爭爆發‧‧‧‧‧‧‧‧‧‧‧‧‧‧‧‧‧‧‧‧‧91 1. 衝突發生的因素分析‧‧‧‧‧‧‧‧‧‧‧‧‧‧‧‧‧‧‧91 2. 戰事之起及初期發展‧‧‧‧‧‧‧‧‧‧‧‧‧‧‧‧‧‧‧93 3. 中外對戰爭所持態度‧‧‧‧‧‧‧‧‧‧‧‧‧‧‧‧‧‧‧95 第四節 和議的進行及其最後解決‧‧‧‧‧‧‧‧‧‧‧‧‧‧‧‧97 1. 戰爭的持續與失利‧‧‧‧‧‧‧‧‧‧‧‧‧‧‧‧‧‧‧‧97 2. 清廷決策過程中的輿論力量‧‧‧‧‧‧‧‧‧‧‧‧‧‧‧‧99 3. 馬關議和與條約簽訂‧‧‧‧‧‧‧‧‧‧‧‧‧‧‧‧‧‧101 第七節 結論‧‧‧‧‧‧‧‧‧‧‧‧‧‧‧‧‧‧‧‧‧‧‧‧‧‧104 第一節 一個近代外交史的縮影‧‧‧‧‧‧‧‧‧‧‧‧‧‧‧‧104 1. 十九世紀末的中國與世界‧‧‧‧‧‧‧‧‧‧‧‧‧‧‧‧104 2. 中國的社會結構及其官僚‧‧‧‧‧‧‧‧‧‧‧‧‧‧‧‧106 3. 李鴻章與近代外交‧‧‧‧‧‧‧‧‧‧‧‧‧‧‧‧‧‧‧108 第二節 務實性的外交策略‧‧‧‧‧‧‧‧‧‧‧‧‧‧‧‧‧‧109 1. 守勢戰略與和戰抉擇‧‧‧‧‧‧‧‧‧‧‧‧‧‧‧‧‧‧109 2. 外交技巧及其手腕‧‧‧‧‧‧‧‧‧‧‧‧‧‧‧‧‧‧‧111 註釋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044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李鴻章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決策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Lii Horng Jang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ecision-making en_US dc.title (題名) 李鴻章與清季中國外交 zh_TW dc.title (題名) Lii Horng Jang and Chinese Diplomacy of Ching Dynasty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法越南交涉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貝國五十一年。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台北:中央研究 民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六十一年。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民國四十六年。 《中日戰爭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二年。 《中法戰爭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二年。 王芸生輯, 《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天津:大公報社,民國二十一年。 王信忠著,《 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 》 。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 五十三年。 王俊杰著, 《李鴻暈新論》,《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 ,第四期。北 京:北京犬學學報編輯部, 一九八八年。 王彥威著,《清季外交史料》。台北 :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一年。 王炳耀輯,《甲午中日戰輯》。台北: 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 王爾敏著,《淮軍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五十 六年。 玉爾敏著,《清季軍事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 十九年。 方豪著, 《中國近代外交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專業,民國四十 四年。 左宗棠著,《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 左舜生輯,《中國近百年史資料初編、續編》。台北:中華書局,民 國五十五年。 石崗著,《左宗棠李鴻章異同論述》 , 《安徽史學》 ,第三期。一九 九一年五月。 牟安世著《論中國近代史上的塞防與海防之爭》, 《河北學刊》, 第五期。一九八六年十月。 朱孔彰撰,《中興將帥別傳》。台北:中華書局,貝國五十七年。 李守孔著,《李鴻章傳》。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四年。 李守孔著,《李鴻章襄贊湘軍幕府時代之表現》,《幼獅學誌》,九 卷二期。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 李守孔著,《李鴻量與同光新政》,《故宮文獻》,三卷第一、二期 。台北:故宮博物院,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六十一年三月。 李守孔著, 《李鴻章與甲午戰爭》, 《新時代雜誌》,十二卷第四、 五期。台北:新時代雜誌社,民國六十一年三、四月。 李守孔著,《准軍平捻之研究》, 《新時代雜誌》,十一卷十一、十 二期。台北:新時代雜誌社,民國六十年十、十一月。 李玄伯著,《李文忠使俄與光緒中俄密約》,《大陸難誌》,一卷一 期。台北:大陸雜誌社,民國三十九年十月。 《 李文忠公尺牘》。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 李書春撰,《李文忠公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 李恩涵著,《會紀澤的外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 國五十五年。 李劍農著,《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三 年。 李慈銘著,《越縵堂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 李國杰編,《合肥李氏三世遣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五 年。 沈寂著,《簡評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第 二期.蕪湖:安徽大學學報編輯部,一九八九年四月。: 沈雲龍著,《近代史事與人物》。台北:文海出版社,只國六十年。 余明俠著,《關於李鴻章等洋務派人物的評價問題》, 《華東師範大 學學報》哲社版,第六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部,一九九 O年十二月。 吳相湘著,《晚清宮廷與人物》。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五十 九年。 吳相湘著,《晚清宮廷實紀》。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年。 吳相湘著,《晚清宮廷權力鬥爭史料舉隅》, 《傳記文學》,三十二 卷二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六十七年二月。 吳永口述,劉治襄筆記,《庚子西狩叢談》。台北:文海出版社,民 國五十九年。 吳汝綸緝,《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林明德著,《袁世凱與朝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 國五十九年。 俞樾著,《曲園自述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一年。 俞政著,《中法交戰初期和戰之爭的形成》, 《近代史研究》,第六 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入七年十一月。 胡健國著,《清末軍權轉移與滿漢政治勢力之消長》 , 《中國歷史學 會史學集刊》,第十二期。台北:中國歷史學會,民國六十九年 五月。 孫啟瑞著,《朝鮮甲申政變時的中日交涉》 , 《文史哲學報》,二十 一期。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民國六十一年六月。 孫啟瑞著,〈朝鮮王午軍亂時的中日交涉〉,《大陸雜誌》,三十四 卷九期。台北:大陸雜誌社,民國五十六年五月。 梁嘉彬著,〈李鴻章外交與中日間朝鮮交涉〉,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 集刊》,第七期。台北:中國歷史學會,民國六十四年五月。 梁嘉彬著,《李鴻章與中日甲午戰爭》,《大陸雜誌》,五十一卷四 、五期。台北:大陸雜誌社,民國六十四年十、十一月。 梁啟超著,《論李鴻章》。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六十年。 徐玉虎著,《歷代寶案所見清宣宗朝與琉球對海難事件處理舉隅》,《東方雜註》,復刊二十三卷四期。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 十八年十月。 翁同龢著,《翁文恭公日記》。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二年。 黃大受著,《中國近代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五十八年。 黃鈞宰著,《金壺七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民國五十八年。 黃鴻壽著,《清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五十二年。 黃新田著,《論李鴻章在創建中國近代海軍中的作用》, 《徐州師範 學院學報》哲社版,第一期。徐州師範大學出版部,一九九二年 一月。 陸方著, 《准軍建立再探》, 《安徽史學》 ,第一期。一九九O年一 月。 郭嵩壽著,《養知書屋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七年。 郭廷以編,《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二 年。 郭廷以著,《近代中國之變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 十六年。 郭廷以著, 《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民國六十四年。 《清史列傳》。台北: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三年。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 會紀澤著,《曾惠敏公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五年。 會國藩著,《會文正公至三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 張佩綸著,《澗于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 張佩綸撰,《澗于日記》。台北:學生書局,貝國五十四年。 傅啟學著,《中國外交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 劉忻著,《論總理衙門的成立及其歷史地位》,《蘇州大學學報》哲 社版,第三期。一九九一年九月。 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南:新興書局,畏國五十四年。 劉聲木撰,《萇楚齋隨筆》。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九年。 劉聿新著,《清季同治中興整合的政治》, 《中山大學學報》,創刊 號。高雄:中山大學學報出版委員會,貝國七十三年六月。 楊天宏著,《咸同時期清朝權力結構的變化》,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 第四期 。成都: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 一九八六年十二 月。 賈熟村著,《准軍初建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 ,第四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八月。 雷頤著, 《李鴻章與中法和約》,《史學月刊》,第一期。鄭州:河 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一月。 雷祿慶編,《李鴻章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 雷祿慶著,《李鴻暈新傳》。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 費行簡著,《近代名人小傳》。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五年。 趙烈文著,《能靜居日記》。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五十二年。 黎庶昌撰,《曾文正公年譜》。台北:商務印喜館,民國六十六年。 蔣廷 著,《中國近代史研究》。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蔣廷 編,《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 四十七年。 鄭天杰、趙梅卿合著, 《中日甲午海戰與李鴻章》。台北:莘欣文化 事業,民國六十八年。 關威著,《中法戰爭後期清政府乘勝即收原因分析》, 《山西大學學 報》哲社版,第一期。太原:山西大學學報編輯部,一九八八年 三月。 竇宗一著,《李鴻章年(日)譜》》。香港:友聯書局,民國五十七年。 Bland, J.O.P., Li Hung-chang (London: Constable & Co., 1917) Cady, Job n F., The Roots of Fre nch Imperialism in Easte rn Asia (Ithaca: Cornell Unversity Press, 1967) Colguboun, Archibald R. , China in Transformation (London, i 91 2) Cohen, Paul A., & Schrecker, John E. (eds.), Reform in Nin etee nth -ce ntu ry Ch 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Douglas, Robert K., Li Hung-chang (New York: Frederick Warne & Co., 1895) Eastman, Lloyd E., Thro ne and Mandarins: Chin a`s Search for a Policy During t he Sino-French Co ntroversy , 1880-1 885 (Cambridge Mass : Harv ard University Press , 19 7) Fairbank, John K.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Fairbank, John K., Reischauer, Edwin O. & Craig, Albert M., East Asia: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Boston:Houghton Miffin, 1965) Hsiao, Kung-chual1,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 inetee nth-centur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0) Hsu, Immanual C. 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Jansen, Marius S., Japan and China: From War to Peace, 1894• 1972 (Chicago: Rand McNally, 1975) Kiernan, E. V. G., British Diplomacy In China, 1880-1885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39) Kim, K. H., The Last Phase of the East Asian World Order Korea, Japan and the Chinese Empire, 1860-1882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Kuhn, Philip A"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Langer, William L., The Diplomacy of Imperialism (New York: Knopf, 1965) Little, A. Bewicke, Li Hung-chang, His Life and Times (Londo n: Cassell, 1903) Uu, Kuan g-ching, "Li from Approaches to (Berkeley and Los Press, 1 967) Hung-chang in Chihli 1870-1875",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p.68-104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annix, William F., Memories of Li Hung-chang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in, 1913) Morse , H. B., The intern ati o nal Re 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Taipe i Reprod uction , `.Jenshing , 1966) Neison, M. F., Kore a and the Orders in Eastern Asia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1945) Rawlinson, John L., 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Spector, Stanley, Li Hung-chang and the Huai Army: A Study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Regionalis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4) Wakerman, Frederic, Jr. and Carolyn Grant (eds.),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Young l L. K., British Policy in China l 1895-1902 (Oxford: Clare ndon, 197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