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公共政策制訂過程衝突面之研究 : 杜邦設廠爭議之個案分析 作者 張惠堂 貢獻者 鄭興弟
張惠堂日期 1988 上傳時間 4-五月-2016 14:31:58 (UTC+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1.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台北:巨流,民國75年)。 2.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綜合報告書。(台北:牛頓,民國75年)。 3.吳定,公共行政論叢。(台北:天一,民國74年)。 4.余也魯譯述,傳學概論-傳媒,信息與人。(香港:海天書樓,1986年)。 5.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民國68年)。 6.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民國68年)。 7.林水波著、譯,政策分析評論。(台北:五南,民國73年)。 8.林水波、張世賢,公共政策。(台北:五南,民國71年)。 9.林華德,財政理論與政策。(台北:東華,民國71年)。 10.杭之,一葦集續篇。(台北:允晨,民國76年)。 11.馬康莊譯,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民國74年)。 12.珍﹒艾弗思(Jane Ives)主編,公害大輸出。(台北:人間,民國76年)。 13.倪炎元,「相對剝奪與集體抗議」。收於1987台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民國77年)。 14.翁岳生,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台北:台大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85年五版)。 15.莊芳榮,古蹟管理與維護。(台北:學生,民國72年)。 16.陳聖怡,工業區開發。(台北:聯經,民國71年)。 17.詹火生譯,社會政策要論。(台北:巨流,民國76年)。 18.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民國71年)。 19.蔡文輝,社會學。(台北:三民,民國74年)。 20.蔡承志等譯,組織行為。(台北:桂冠,民國75年)。 21.羅傳賢,美國行政程序法論。(台北:五南,民國74年)。 22.蕭新煌,「從冒泡到沸騰-五年來地方性環境行動的省思」,收於徐正光張曉春簫新煌主編,自力救濟。(台北:敦理,民國76年)。 (二)論文、期刊、雜誌 1.人間,「激流中的倒影:杜邦事件大特寫」。人間,(民國75年8月)頁10-77。 2.王振寰,「國家角色、依賴發展與階級關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88年,春季號)頁117-143。 3.天下雜誌編輯,「溝通慢了一步」。天下雜誌,第65期,(民國75年10月)。 4.古登美,「法治行政與行政裁判」。政大法學評論,第29卷(民國73年6月)。 5.江金山,「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6.任德厚譯,「政治層面衝突的分析」憲政思潮,第49期,(民國69年3月)。 7.李錫錕,公意之概念化與運作化之研究。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43),(民國70年4月)。 8.李錫錕,「共識的初步:衝突解決的分析架構」。第二次社會指標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10)。(民國71年8月)頁315-328。 9.李麗霞,「政策過程民眾參與之角色-以杜邦事件為個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 10.林信和、李雅卿,「讓決策手續透明」。新環境。第2卷第4期。(民國76年4月)頁42-44。 11.林紀東,「行政程序法與我國現行法制」。憲政思潮。第31期,(民國64年7月)頁1-15 12.林俊義,「開發中國家的公害問題」。科學月刊。(民國69年4月)頁14-15 13.柯三吉,「開發中國家的政策執行理論:我國違規遊覽車的個案分析」。政治學報。第11期。(民國72年)頁281-334。 14.柯三吉,「社會福利政策之執行:台北市兒童福利服務的個案分析」。公共政策學報。第九期,(民國75年12月)頁119-212。 15.段重祺,「公共政策與民眾順服」。公共政策學報。第七期。(民國73年)頁60-79。 16.段重祺,「公共政策與組織學習-興建核能四廠爭議之個案分析」。第四次社會科學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74年12月),頁399-425。 17.胡佛,「憲政結構的流變與重整」。台大法學論叢。第16卷第2期。(民國76年6月)頁1-32。 18.馬道遠,「衝突社會學的精義」。憲政思潮。第49期。(民國69年3月)頁65-68。 19.曹俊漢等,『評公共政策之「規劃」與「執行」間的差距:美國公共政策評估經驗的個案分析』。公共政策學報。第8期。(民國74年11月)頁1-65。 20.符之瑛,「杜邦事件再議:破碎的信心,覺醒的民意」。中國論壇。第259期。(民國75年7月)頁35-39。 21.張四立,「論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政策分析的新課題」。公共政策學報。第10期。(民國77年3月)頁34-52。 22.張劍寒,「行政程序法之內容與範圍」。憲政思潮。第31期。(民國64年7月)頁186-188。 23.張惠堂,「公共政策與民眾參與-杜邦來台設廠爭議之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刊,第22期。(民國76年5月)頁93-103。 24.陳德禹,「論政治衝突」,憲政思潮。第49期。(民國69年3月)頁7-18。 25.陳靜芝,「利益團體的源起與維持-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手稿。(民國77年1月) 26.陳清秀,「行政計畫制定之手續與行政救濟」。憲政時代,第13巷,第四期,(民國77年4月)頁37-60。 27.黃天牧,「公共政策與民意-二重疏道工程政治溝通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6月)。 28.湛智源,「嘉義縣大林鎮平交道改建立體交叉工程之個案分析-政策執行層面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29.喻銘鐸,「中央與地方政府間關係與政策執行-台北市取締違章工廠的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 30.黃德福,「暴力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31.黃德褔譯「台灣模式對政治經濟學的啟示」。美國月刊,第2卷第8期。(民國76年12月)頁56-66。 32.黃堅,「勿使民氣變為政治利益的籌碼-杜邦事件的省思」。聯合月刊,第61期。(民國75年8月)頁16-17。 33.楊志恆,「約翰.洛爾斯正義理論之初探」。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 34.葉啟政,「邊陲社會科技發展的外衍因素分析」國科會科技發展研討會論文集(民國72年)頁91-109。 35.新環境月刊,「每月對談」。新環境。第1卷第8期。(民國75年8月),頁4-5。 36.鄭興弟,「社會指與國家現代化關係之探討-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有關現代化指標差距之比較研究」。公共政策學報,第六期,(民國73年)頁34-71。 37.鄭興弟,「現代化的政策設計與國家發展」,清華大學社會科學論叢,第一期,(民國77年3月),頁37-61。 38.鄭興弟,「行政院暨所屬各主管機關建立諮詢制度之研究」,研考月刊,第六卷第六期,民國71年6月,頁11-13。 39.鄭欽龍,「美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的關係」,美國月刊。第2卷第12期。(民國77年4月)頁14-21 40.賴淑珍譯,「衝突和衝突的管理」。憲政思潮。第49期(民國69年3月)頁139-152。 41.謝復生,「民主與民意」。『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中國政治學會(民國75年) (三)官方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 1.立法院公報,第74卷-第76卷第11期。 2.台灣省議會公報,第57、58卷。 3.莊進源等,考察美國杜邦公司二氧化鈦工廠污染控制設施報告書。 4.經濟部工業局,「杜邦擬於彰濱工業區設廠產製二氧化鈦有關問題說明」。 5.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綜合計畫處,加強推動環境影響評估方案。 6.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成立專刊,(民國75年12月)。 7.鄉情月刊,(1986年8月至1987年5月)共10期。 8.杜邦公司對外公開之相關文件。 (四)報紙 中國時報、聯合報、經濟日報、中央日報、自立晚報、新生報,民國74年8月1日-76年3月13日。 二、英文部分 (一)書藉 1. Allison, Graham A.,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1. 2. Almond, G.A.,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Praeger, 1960. 3.Amsden, Alice H., ”The State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P.78-106. 4. Berry, Jeffery M., The Interest Group Societ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4. 5. Blake, Robert R. and Jane S. Mouton, ”The Fifth Achievement” in Fred E. Jandt (ed) Conflict Resolu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3, PP.88-102. 6. Blake, R. R. and J.S. Mouton, The Managerial Grid. Houston, Texas: Gulf Pubishing, 1964. 7. Blake, R. R. and J.S. Mouton, The New Managerial Grid. Houston, Texas: Gulf Pubishing,1978. 8. Blake, R. R. and J.S. Mouton, The Managerial Grid Ⅲ. Houston, Texas: Gulf Publishing, 1985. 9. Boulding, Kenneth E., Conflict and Defense: A General The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1962. 10. Coser, L. A. ,”Conflict: Social Aspects” in David L. Sills(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Vol.3.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 1968, PP. 232-236. 21. Gurr, Ted R., Why Men Rebe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22. Hardin, Rusell, Collective Action.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23. Harrison, E.F., The Manageri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3r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7. 24. Hogwood, Brain W. and B. Guy Peters, The Pathollgy of Public Poli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5. Hogwood, Brain W. ang B. Guy Peters, Poliay Analysis for the Real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6. Kast, F. E. and J. E. Rosenzwei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4th.ed.New York: McGraw-Hill, 1985. 27. Kweit, Mary G. and Robert W. Kweit, Implemen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Bureaucratic Societ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81. 28. Lindblom, C. E.,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2nd ed.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Hall,1980. 29. Lowe, Philip and Jane Goyder, Environmental Group in Politic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3. 30. Moe, Terry, The Organization of Interest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31.Muller, E. N. ”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Protest and Violence” in T. R. Gurr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nflict: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0. 32.Hieburg, H.L., Political Violence: The Behavioral Proces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69 33. North, R, ”Conflict: Political Aspects” in 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Vol.3 New York: The Macmillam Company & The Free Press, 1968,PP.226-232. 34. Olson, Mancur,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35. Rawls, John,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36. Reyndds H. T., Politics and the Comman. Man. Homewood, Ill: Dorsey Press, 1974. 37 Robbin, Stephen P. ,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74. 38. Rossi, Peter and Howard E Freeman, Evalu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Beverly Hill: Sage Publication 2nd, (ed), 1982. 39. Rouke, Francis E.,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4. 40. Sederberg Peter C., Interpreting Politics. Chandler & Sharp Inc., 1977. 41. Tilly, Charles, From Mobilijation to Revdution.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1978. (二)期刊 1. Aya, Rod, ”Theories of Revolution Reconsidered: Constrasting Models of Collective Violence,” Theory and Society. Vol.8 (Jaly, 1979) PP.39-99 2. Barrett, Richard E. and Martin K Whyte, ”Dependency Theory and Taiwan: Analysis of Deviant Cas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7, No.5.(1981) PP.1064-1089. 3. Chen, Huey-Tsyh and Peter H. Rossi, ”Evaluating with Sense: The Theory-Drivem Approach,” Evaluation Review.Vol.7.No.3 (1983) pp.283-302. 4. Clark, Cal,” The Taiwan Exception: Implication for Contending Political Economy Paradigm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1, No.3,(Sept,1987)PP.327-356 5. Crosby, Ned et al., ” Citizen Penels: A New Approach to Citizen Paritcip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46,(March/April,1986) PP.170-178. 6. DeSario, Jack and Stuart Langt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echnology,” Policy Studies Review, Vol.3, No.2 (Feb., 1984) PP.223-233. 7. Deutsch, Karl, ”Social Mobilozation and Political Devlopment America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55 (Sept.,1961) PP.493-514. 8. Elmore, Richard F,”Backward Mapping: Implementation Reserch and Policy Decis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49, No.4. (Winter, 1979-80) PP. 601-616. 9. Hays, R. A. ”Perceptions of Success or Failure in Program Implementation: The ”Feedback Loop” in Public Policy Decisions,” Policy Stucies Review, Vol.5.No.1 (Aug.,1985) PP.51-67. 10. Ingraham, Patricia W., ”Toward More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 of Policy Design”, Policy Studies Journal. Vol.15,No. 4,(June,1987) PP.611-628. 11. Jenkins, J. C.,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3) PP 527-553. 12. Korpi, Walter, ”Conflict, Power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8 (Dec.,1974) PP. 1569-1578. 13. Lindskold, S., ”Trust Development, the GRIT Proposal, amd Effect of Conciliatory Acts on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Psych. Bulletin. Vol.85(1978) PP.772-793. 14. McCarthy, John D. and Mayer N. Zald,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A Partial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2 (May,1977) PP.1212-1242. 15. Muller, E.N. and Karl-Dieter Opp,”Rational Choice and Rebellious Collective Ac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0.No.2 (June, 1986) PP. 471-487. 16. Nixon. Jaqi,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olicy and Politics, Vol.10. No.2 (1982) PP.139-161. 17. Rosener, Judy B., ”Citizen Participation : Can We Measure Its Effectiveeness?” Pur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38, (March/April,1978) PP.457-463. 18. Snyer, David, ”Collective Violence: A Research Agenda and Some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22. (1978) PP. 499-534. 19. Wolfsfeld, Gadi, ”ColleCtive Political Action and Media Strategy.”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28. No.3 (1984) PP.363-38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86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興弟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張惠堂 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惠堂 zh_TW dc.date (日期) 1988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五月-2016 14:31:58 (UTC+8) - dc.date.available 4-五月-2016 14:31:58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五月-2016 14:31:58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B2002005868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589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3 第二章 理論架構………6 第一節 衝突概念之分析及相關研究………6 第二節 衝突解決途徑………16 第三節 分析架構………22 第三章 杜邦設廠案之衝突爭議過程………44 第一節 問題的發展過程………44 第二節 衝突參與者之分析………58 第三節 南韓處理社邦申請設廠之經驗………70 第四章 杜邦設廠案爭議問題之分析………81 第一節 政策實質內容面的爭議………81 第二節 決策過程面的爭議………95 第三節 衝突群眾之動員………101 第五章 結論………110 第一節 杜邦設廠爭議個案之回顧………110 第二節 解決方案之研擬………112 第三筋 研究發現與建議………121 參考文獻………127 圖表目錄 圖2-1:衝突與組織績效的關係圖………11 圖2-2:衝突格道圖………19 圖2-3:本文分析架構………34 表3-1:考察團成員………53 表3-2:翁金珠、許榮淑在鹿港、福興得票改變情形………56 表3-3: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發起人………79 表3-4: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七十六年度財務收支預算表………67 表3-5: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籌備委員會活動收入明細表………68 表3-6:二氧化鈦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供需量比較………70 表4-1:1984年亞太地區與美國二氧化鈦供需比較………88 圖5-1: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審核流程………118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868 en_US dc.title (題名) 公共政策制訂過程衝突面之研究 : 杜邦設廠爭議之個案分析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1.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台北:巨流,民國75年)。 2.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綜合報告書。(台北:牛頓,民國75年)。 3.吳定,公共行政論叢。(台北:天一,民國74年)。 4.余也魯譯述,傳學概論-傳媒,信息與人。(香港:海天書樓,1986年)。 5.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民國68年)。 6.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民國68年)。 7.林水波著、譯,政策分析評論。(台北:五南,民國73年)。 8.林水波、張世賢,公共政策。(台北:五南,民國71年)。 9.林華德,財政理論與政策。(台北:東華,民國71年)。 10.杭之,一葦集續篇。(台北:允晨,民國76年)。 11.馬康莊譯,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民國74年)。 12.珍﹒艾弗思(Jane Ives)主編,公害大輸出。(台北:人間,民國76年)。 13.倪炎元,「相對剝奪與集體抗議」。收於1987台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民國77年)。 14.翁岳生,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台北:台大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85年五版)。 15.莊芳榮,古蹟管理與維護。(台北:學生,民國72年)。 16.陳聖怡,工業區開發。(台北:聯經,民國71年)。 17.詹火生譯,社會政策要論。(台北:巨流,民國76年)。 18.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民國71年)。 19.蔡文輝,社會學。(台北:三民,民國74年)。 20.蔡承志等譯,組織行為。(台北:桂冠,民國75年)。 21.羅傳賢,美國行政程序法論。(台北:五南,民國74年)。 22.蕭新煌,「從冒泡到沸騰-五年來地方性環境行動的省思」,收於徐正光張曉春簫新煌主編,自力救濟。(台北:敦理,民國76年)。 (二)論文、期刊、雜誌 1.人間,「激流中的倒影:杜邦事件大特寫」。人間,(民國75年8月)頁10-77。 2.王振寰,「國家角色、依賴發展與階級關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88年,春季號)頁117-143。 3.天下雜誌編輯,「溝通慢了一步」。天下雜誌,第65期,(民國75年10月)。 4.古登美,「法治行政與行政裁判」。政大法學評論,第29卷(民國73年6月)。 5.江金山,「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6.任德厚譯,「政治層面衝突的分析」憲政思潮,第49期,(民國69年3月)。 7.李錫錕,公意之概念化與運作化之研究。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43),(民國70年4月)。 8.李錫錕,「共識的初步:衝突解決的分析架構」。第二次社會指標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10)。(民國71年8月)頁315-328。 9.李麗霞,「政策過程民眾參與之角色-以杜邦事件為個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 10.林信和、李雅卿,「讓決策手續透明」。新環境。第2卷第4期。(民國76年4月)頁42-44。 11.林紀東,「行政程序法與我國現行法制」。憲政思潮。第31期,(民國64年7月)頁1-15 12.林俊義,「開發中國家的公害問題」。科學月刊。(民國69年4月)頁14-15 13.柯三吉,「開發中國家的政策執行理論:我國違規遊覽車的個案分析」。政治學報。第11期。(民國72年)頁281-334。 14.柯三吉,「社會福利政策之執行:台北市兒童福利服務的個案分析」。公共政策學報。第九期,(民國75年12月)頁119-212。 15.段重祺,「公共政策與民眾順服」。公共政策學報。第七期。(民國73年)頁60-79。 16.段重祺,「公共政策與組織學習-興建核能四廠爭議之個案分析」。第四次社會科學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74年12月),頁399-425。 17.胡佛,「憲政結構的流變與重整」。台大法學論叢。第16卷第2期。(民國76年6月)頁1-32。 18.馬道遠,「衝突社會學的精義」。憲政思潮。第49期。(民國69年3月)頁65-68。 19.曹俊漢等,『評公共政策之「規劃」與「執行」間的差距:美國公共政策評估經驗的個案分析』。公共政策學報。第8期。(民國74年11月)頁1-65。 20.符之瑛,「杜邦事件再議:破碎的信心,覺醒的民意」。中國論壇。第259期。(民國75年7月)頁35-39。 21.張四立,「論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政策分析的新課題」。公共政策學報。第10期。(民國77年3月)頁34-52。 22.張劍寒,「行政程序法之內容與範圍」。憲政思潮。第31期。(民國64年7月)頁186-188。 23.張惠堂,「公共政策與民眾參與-杜邦來台設廠爭議之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刊,第22期。(民國76年5月)頁93-103。 24.陳德禹,「論政治衝突」,憲政思潮。第49期。(民國69年3月)頁7-18。 25.陳靜芝,「利益團體的源起與維持-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手稿。(民國77年1月) 26.陳清秀,「行政計畫制定之手續與行政救濟」。憲政時代,第13巷,第四期,(民國77年4月)頁37-60。 27.黃天牧,「公共政策與民意-二重疏道工程政治溝通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6月)。 28.湛智源,「嘉義縣大林鎮平交道改建立體交叉工程之個案分析-政策執行層面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29.喻銘鐸,「中央與地方政府間關係與政策執行-台北市取締違章工廠的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 30.黃德福,「暴力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31.黃德褔譯「台灣模式對政治經濟學的啟示」。美國月刊,第2卷第8期。(民國76年12月)頁56-66。 32.黃堅,「勿使民氣變為政治利益的籌碼-杜邦事件的省思」。聯合月刊,第61期。(民國75年8月)頁16-17。 33.楊志恆,「約翰.洛爾斯正義理論之初探」。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 34.葉啟政,「邊陲社會科技發展的外衍因素分析」國科會科技發展研討會論文集(民國72年)頁91-109。 35.新環境月刊,「每月對談」。新環境。第1卷第8期。(民國75年8月),頁4-5。 36.鄭興弟,「社會指與國家現代化關係之探討-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有關現代化指標差距之比較研究」。公共政策學報,第六期,(民國73年)頁34-71。 37.鄭興弟,「現代化的政策設計與國家發展」,清華大學社會科學論叢,第一期,(民國77年3月),頁37-61。 38.鄭興弟,「行政院暨所屬各主管機關建立諮詢制度之研究」,研考月刊,第六卷第六期,民國71年6月,頁11-13。 39.鄭欽龍,「美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的關係」,美國月刊。第2卷第12期。(民國77年4月)頁14-21 40.賴淑珍譯,「衝突和衝突的管理」。憲政思潮。第49期(民國69年3月)頁139-152。 41.謝復生,「民主與民意」。『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中國政治學會(民國75年) (三)官方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 1.立法院公報,第74卷-第76卷第11期。 2.台灣省議會公報,第57、58卷。 3.莊進源等,考察美國杜邦公司二氧化鈦工廠污染控制設施報告書。 4.經濟部工業局,「杜邦擬於彰濱工業區設廠產製二氧化鈦有關問題說明」。 5.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綜合計畫處,加強推動環境影響評估方案。 6.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成立專刊,(民國75年12月)。 7.鄉情月刊,(1986年8月至1987年5月)共10期。 8.杜邦公司對外公開之相關文件。 (四)報紙 中國時報、聯合報、經濟日報、中央日報、自立晚報、新生報,民國74年8月1日-76年3月13日。 二、英文部分 (一)書藉 1. Allison, Graham A.,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1. 2. Almond, G.A.,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Praeger, 1960. 3.Amsden, Alice H., ”The State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P.78-106. 4. Berry, Jeffery M., The Interest Group Societ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4. 5. Blake, Robert R. and Jane S. Mouton, ”The Fifth Achievement” in Fred E. Jandt (ed) Conflict Resolu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3, PP.88-102. 6. Blake, R. R. and J.S. Mouton, The Managerial Grid. Houston, Texas: Gulf Pubishing, 1964. 7. Blake, R. R. and J.S. Mouton, The New Managerial Grid. Houston, Texas: Gulf Pubishing,1978. 8. Blake, R. R. and J.S. Mouton, The Managerial Grid Ⅲ. Houston, Texas: Gulf Publishing, 1985. 9. Boulding, Kenneth E., Conflict and Defense: A General The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1962. 10. Coser, L. A. ,”Conflict: Social Aspects” in David L. Sills(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Vol.3.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 1968, PP. 232-236. 21. Gurr, Ted R., Why Men Rebe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22. Hardin, Rusell, Collective Action.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23. Harrison, E.F., The Manageri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3r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7. 24. Hogwood, Brain W. and B. Guy Peters, The Pathollgy of Public Poli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5. Hogwood, Brain W. ang B. Guy Peters, Poliay Analysis for the Real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6. Kast, F. E. and J. E. Rosenzwei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4th.ed.New York: McGraw-Hill, 1985. 27. Kweit, Mary G. and Robert W. Kweit, Implemen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Bureaucratic Societ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81. 28. Lindblom, C. E.,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2nd ed.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Hall,1980. 29. Lowe, Philip and Jane Goyder, Environmental Group in Politic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3. 30. Moe, Terry, The Organization of Interest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31.Muller, E. N. ”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Protest and Violence” in T. R. Gurr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nflict: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0. 32.Hieburg, H.L., Political Violence: The Behavioral Proces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69 33. North, R, ”Conflict: Political Aspects” in 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Vol.3 New York: The Macmillam Company & The Free Press, 1968,PP.226-232. 34. Olson, Mancur,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35. Rawls, John,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36. Reyndds H. T., Politics and the Comman. Man. Homewood, Ill: Dorsey Press, 1974. 37 Robbin, Stephen P. ,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74. 38. Rossi, Peter and Howard E Freeman, Evalu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Beverly Hill: Sage Publication 2nd, (ed), 1982. 39. Rouke, Francis E.,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4. 40. Sederberg Peter C., Interpreting Politics. Chandler & Sharp Inc., 1977. 41. Tilly, Charles, From Mobilijation to Revdution.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1978. (二)期刊 1. Aya, Rod, ”Theories of Revolution Reconsidered: Constrasting Models of Collective Violence,” Theory and Society. Vol.8 (Jaly, 1979) PP.39-99 2. Barrett, Richard E. and Martin K Whyte, ”Dependency Theory and Taiwan: Analysis of Deviant Cas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7, No.5.(1981) PP.1064-1089. 3. Chen, Huey-Tsyh and Peter H. Rossi, ”Evaluating with Sense: The Theory-Drivem Approach,” Evaluation Review.Vol.7.No.3 (1983) pp.283-302. 4. Clark, Cal,” The Taiwan Exception: Implication for Contending Political Economy Paradigm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1, No.3,(Sept,1987)PP.327-356 5. Crosby, Ned et al., ” Citizen Penels: A New Approach to Citizen Paritcip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46,(March/April,1986) PP.170-178. 6. DeSario, Jack and Stuart Langt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echnology,” Policy Studies Review, Vol.3, No.2 (Feb., 1984) PP.223-233. 7. Deutsch, Karl, ”Social Mobilozation and Political Devlopment America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55 (Sept.,1961) PP.493-514. 8. Elmore, Richard F,”Backward Mapping: Implementation Reserch and Policy Decis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49, No.4. (Winter, 1979-80) PP. 601-616. 9. Hays, R. A. ”Perceptions of Success or Failure in Program Implementation: The ”Feedback Loop” in Public Policy Decisions,” Policy Stucies Review, Vol.5.No.1 (Aug.,1985) PP.51-67. 10. Ingraham, Patricia W., ”Toward More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 of Policy Design”, Policy Studies Journal. Vol.15,No. 4,(June,1987) PP.611-628. 11. Jenkins, J. C.,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3) PP 527-553. 12. Korpi, Walter, ”Conflict, Power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8 (Dec.,1974) PP. 1569-1578. 13. Lindskold, S., ”Trust Development, the GRIT Proposal, amd Effect of Conciliatory Acts on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Psych. Bulletin. Vol.85(1978) PP.772-793. 14. McCarthy, John D. and Mayer N. Zald,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A Partial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2 (May,1977) PP.1212-1242. 15. Muller, E.N. and Karl-Dieter Opp,”Rational Choice and Rebellious Collective Ac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0.No.2 (June, 1986) PP. 471-487. 16. Nixon. Jaqi,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olicy and Politics, Vol.10. No.2 (1982) PP.139-161. 17. Rosener, Judy B., ”Citizen Participation : Can We Measure Its Effectiveeness?” Pur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38, (March/April,1978) PP.457-463. 18. Snyer, David, ”Collective Violence: A Research Agenda and Some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22. (1978) PP. 499-534. 19. Wolfsfeld, Gadi, ”ColleCtive Political Action and Media Strategy.”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28. No.3 (1984) PP.363-38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