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中國大陸社會變遷研究(1978-1987) 作者 賴添喜 貢獻者 曹伯一
賴添喜日期 1989 上傳時間 4-五月-2016 14:35:40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論文是從社會規範的角度,來探討自1978年至1987年之間,中共經濟改革對中國大陸社會結構的影響,以及社會變遷與中共意識形態之間的關聯。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導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架構及研究限制等。第二章為社會變遷理論,包括社會概念的釐定、社會變遷的方向與類型。第三章探討中國大陸社會變遷的情境因素,範圍包括中國大陸城市、農村及經濟特區等。第四章從文化、人格及社會互動等三個面向,來探討中國大陸社會結構的變遷,範圍包括社會規範及社會制度等。第五章討論中共意識形態與中國大陸社會變遷之間,可能的互動關係。第六章為結論。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壹.中文書籍部分【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下冊)初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2】王其誠編。黑格爾哲學概要。再版。臺北:帕米爾書店,1956年9月。【3】「中國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割(1986-1990)」。初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4】宇忠凡,謝文俠,宋廷明選編。城市和經濟區。初版。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5】列寧。國家與革命。初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6】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初版。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10月。【7】朱鐵臻主編。中國城市手冊。初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年12月。【8】沙依仁。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初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3年11月。【9】宋尚倫。社會化:社會及心理觀點之分析。初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0年1月。【10】李美枝。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初版。臺北:大洋出版社,1986年9月。【11】何建章主編。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變遷。初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12】季龍等著。社會主義價格問題研究。初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6月。【13】徐偉新,劉德福合著。社會動力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14】城鎮集體經濟研究。初版。北京:人民出版社編印,1981年5月。【15】高長。中國大陸非農業勞動力失業率之估計。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93)。初版。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86年7月。【16】教育研究方法論。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初版。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民國1987年12月。【17】郭生玉。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初版。臺北:大世紀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17】許經勇。中國農業經濟理論與實踐。初版。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19】基思﹒格里芬(KeithGriffin)編。中國農村的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初版。香港:中文大學,1987年。【20】陳秉章。社會學方法論。初版。臺北:環球書局,1981年9月。【21】陳秉璋。社會學理論。初版。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9月。【22】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再版。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5年。【23】張德勝。社會原理。一版二印。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4月。【24】黃瑞祺編著。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增訂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11月。【25】黃瑞祺編譯。現代社會學結構功能論選讀。一版二印。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4年3月。【26】康少邦。張寧等編譯。城市社會學。一版三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27】「當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初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印,1984年8月。【28】廖季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初版。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7月。【29】劉創楚。工業社會學。初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7月。【30】歐陽趙淑賢。社會心理學。初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31】蔡文輝。社會變遷。修訂再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8月。【32】蔡宏進與廖正宏。人口學。初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8月。【33】瞿海源及蕭新煌主編。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初版。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年7月。貳.中文譯著部分【1】Alan C.Isaak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朱堅章主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五版。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2】Alex lnkeles et al. (ldeology an Social Change),沙亦群譯。意識形態與社會變遷。一版四印。臺北:巨流圖書公局,1983年2月。【3】Alex Inkeles (What Is Sociology),黃瑞祺譯。社會學是什麼。初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10月。【4】Anthony Giddens (Capitalisrn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 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s of Marx, Durkheim and Weber:1971),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初版。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5】George Homans (The Nature of Social Science:1967),楊念祖譯。社會科學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3月1日再版。【6】Jonathan H.Turner (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馬康莊譯。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再版。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8月。【7】Oswald Spengler(The Decline of The West),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六版。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6月。【8】Samuel Koenig,CUSociology,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ety),朱岑樓譯。社會學。十六版。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9】Wibert E.Moore(Social Change),俞景蘧譯。社會變遷。初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4月。參.中文期刊部分【1】文化研究。北京。【2】中共研究。臺北。【3】中國大陸研究。臺北。【4】中國社會科學。北京。【5】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春。【6】東亞季刊。臺北。【7】社會學。北京。【8】社會科學。上海。【9】社會科學總論。北京。【10】特區與開放城市經濟。北京。【11】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12】農業經濟。北京。【13】經濟研究。北京。【14】經濟科學。北京。【15】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肆.外文書籍部分【1】Baradat,Leon P. Political Ideologies. NewJersey:Prentice-Hall,Inc.,second ed.,1984.【2】Bates, F`rederick L., and Harvey, Clyde C. TheStructure of Social Systems. New York:GardnerPress, Inc.,1975.【3】Beatti e, John. Other Cultures:Aims,Methods,and Achievements in Social Anthropolog.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4.【4】Bottomore,Tom. Political Sociology. New York: Harper & Row,Publishers,1979.【5】Christopher Smith trans. and intro. Hegel`s Dialetic,Five Hermeneutical Studies.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1976.【6】Collins.Randalled.Three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Selected Reading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7】Dahrendorf , Ra If. Clgssand Class Conflictin Industrial Society. California: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59.【8】Dowse , Robert E. & Hughes,John A. Political Sociology. London : John Wiley & Sons,1972.【9】Eugene Kamenka.,and Al ice Erh-soon Tayeds.Human Rights: Ideas and Ideologies. London: EdwardArnold Ltd.,1978.【10】Frisby,David., & Sayer,Derel.Society.NewYork:Tavistock Publications,1986.【11】Giddens, Anthony. Socia1 Theory and Hodern Sociology.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12】Giddens, Anthony. Studies in Socia1 and Political Theory-New York: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1977.【13】Levy-Strauss, Claude.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Doubleday Anchor,1967.【14】Ritzer,George. Sociological Theory. NewYork:Alfred A.Knopf,Inc.,1983.【15】Rosenbelg,Morris.,and Turner,Ralph H.eds. Social Psychology,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Basic Books, Inc.,1981.【16】Saltori, Giovanni.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New Jersey : Chatham HousePublishers, Inc.,1987.【17】Skinner , G.William.intro.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18】Smelser,Neil J. Sociology. NewJersey:Prentice-Hall,Inc., alternate edition,1984.【19】Thompson, John B.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 Cambridge:Polity Press,1984.【20】Thompson, Kenneth. Beliefs and Ideology.Great Britain:EllisHorwood Limited ,1986.【21】Vago,Steven. Social Change. New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0.【22】Wortzel, Larry M. Class inChina:Stratification in a Classless Society.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Inc.,1987.【23】Yong Sang Cho, edt Conf1ict of ModernSociety and Search for Harmony. Korea: SeoulComputer Press,1985.伍.外文期刊部分【1】Political StudeSt Westbury, England.【2】The China QuarterIy. London.【3】The Review of Politics.Indiana.【4】Sociological Analysis.New York.【5】Sociological Inquiry. Texas.【6】The Sociological Review.New York.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62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曹伯一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賴添喜 zh_TW dc.creator (作者) 賴添喜 zh_TW dc.date (日期) 1989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五月-2016 14:35:40 (UTC+8) - dc.date.available 4-五月-2016 14:35:40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五月-2016 14:35:40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B2002005628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684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論文是從社會規範的角度,來探討自1978年至1987年之間,中共經濟改革對中國大陸社會結構的影響,以及社會變遷與中共意識形態之間的關聯。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導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架構及研究限制等。第二章為社會變遷理論,包括社會概念的釐定、社會變遷的方向與類型。第三章探討中國大陸社會變遷的情境因素,範圍包括中國大陸城市、農村及經濟特區等。第四章從文化、人格及社會互動等三個面向,來探討中國大陸社會結構的變遷,範圍包括社會規範及社會制度等。第五章討論中共意識形態與中國大陸社會變遷之間,可能的互動關係。第六章為結論。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第一章: 導論........1第二章: 社會變遷理論………11第一節: 社會概念的涵蘊.........11第二節: 社會變遷的方向.........22第三節: 社會變遷的因素.........37第三章: 大陸社會變遷(上) .........59第一節: 中共成市經濟改革.........59第二節: 中共農村經濟改革.........71第三節: 經濟社區的設置.........83第四章: 大陸社會變遷(下) .........104第一節: 文化體系與社會規範.........104第二節: 人格體系與社會變遷.........120第三節: 社會制度與社會制度.........136第五章: 意識形態與社會變遷………161第一節: 意識形態的涵蘊.........161第二節: 中共意誠形態的變遷與中國大陸社會的病態現象………176第三的: 中國大陸社會的整合與衝突………188第六章: 結論………206參考書目………231圖目錄圖(一)社會變遷的方向………57圖(二)實際所得與期望所得的差距………58圖(三)訊息處理的心理過程………16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628 en_US dc.title (題名) 中國大陸社會變遷研究(1978-1987)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壹.中文書籍部分【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下冊)初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2】王其誠編。黑格爾哲學概要。再版。臺北:帕米爾書店,1956年9月。【3】「中國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割(1986-1990)」。初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4】宇忠凡,謝文俠,宋廷明選編。城市和經濟區。初版。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5】列寧。國家與革命。初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6】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初版。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10月。【7】朱鐵臻主編。中國城市手冊。初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年12月。【8】沙依仁。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初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3年11月。【9】宋尚倫。社會化:社會及心理觀點之分析。初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0年1月。【10】李美枝。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初版。臺北:大洋出版社,1986年9月。【11】何建章主編。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變遷。初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12】季龍等著。社會主義價格問題研究。初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6月。【13】徐偉新,劉德福合著。社會動力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14】城鎮集體經濟研究。初版。北京:人民出版社編印,1981年5月。【15】高長。中國大陸非農業勞動力失業率之估計。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93)。初版。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86年7月。【16】教育研究方法論。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初版。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民國1987年12月。【17】郭生玉。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初版。臺北:大世紀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17】許經勇。中國農業經濟理論與實踐。初版。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19】基思﹒格里芬(KeithGriffin)編。中國農村的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初版。香港:中文大學,1987年。【20】陳秉章。社會學方法論。初版。臺北:環球書局,1981年9月。【21】陳秉璋。社會學理論。初版。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9月。【22】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再版。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5年。【23】張德勝。社會原理。一版二印。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4月。【24】黃瑞祺編著。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增訂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11月。【25】黃瑞祺編譯。現代社會學結構功能論選讀。一版二印。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4年3月。【26】康少邦。張寧等編譯。城市社會學。一版三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27】「當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初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印,1984年8月。【28】廖季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初版。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7月。【29】劉創楚。工業社會學。初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7月。【30】歐陽趙淑賢。社會心理學。初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31】蔡文輝。社會變遷。修訂再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8月。【32】蔡宏進與廖正宏。人口學。初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8月。【33】瞿海源及蕭新煌主編。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初版。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年7月。貳.中文譯著部分【1】Alan C.Isaak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朱堅章主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五版。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2】Alex lnkeles et al. (ldeology an Social Change),沙亦群譯。意識形態與社會變遷。一版四印。臺北:巨流圖書公局,1983年2月。【3】Alex Inkeles (What Is Sociology),黃瑞祺譯。社會學是什麼。初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10月。【4】Anthony Giddens (Capitalisrn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 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s of Marx, Durkheim and Weber:1971),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初版。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5】George Homans (The Nature of Social Science:1967),楊念祖譯。社會科學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3月1日再版。【6】Jonathan H.Turner (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馬康莊譯。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再版。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8月。【7】Oswald Spengler(The Decline of The West),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六版。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6月。【8】Samuel Koenig,CUSociology,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ety),朱岑樓譯。社會學。十六版。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9】Wibert E.Moore(Social Change),俞景蘧譯。社會變遷。初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4月。參.中文期刊部分【1】文化研究。北京。【2】中共研究。臺北。【3】中國大陸研究。臺北。【4】中國社會科學。北京。【5】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春。【6】東亞季刊。臺北。【7】社會學。北京。【8】社會科學。上海。【9】社會科學總論。北京。【10】特區與開放城市經濟。北京。【11】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12】農業經濟。北京。【13】經濟研究。北京。【14】經濟科學。北京。【15】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肆.外文書籍部分【1】Baradat,Leon P. Political Ideologies. NewJersey:Prentice-Hall,Inc.,second ed.,1984.【2】Bates, F`rederick L., and Harvey, Clyde C. TheStructure of Social Systems. New York:GardnerPress, Inc.,1975.【3】Beatti e, John. Other Cultures:Aims,Methods,and Achievements in Social Anthropolog.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4.【4】Bottomore,Tom. Political Sociology. New York: Harper & Row,Publishers,1979.【5】Christopher Smith trans. and intro. Hegel`s Dialetic,Five Hermeneutical Studies.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1976.【6】Collins.Randalled.Three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Selected Reading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7】Dahrendorf , Ra If. Clgssand Class Conflictin Industrial Society. California: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59.【8】Dowse , Robert E. & Hughes,John A. Political Sociology. London : John Wiley & Sons,1972.【9】Eugene Kamenka.,and Al ice Erh-soon Tayeds.Human Rights: Ideas and Ideologies. London: EdwardArnold Ltd.,1978.【10】Frisby,David., & Sayer,Derel.Society.NewYork:Tavistock Publications,1986.【11】Giddens, Anthony. Socia1 Theory and Hodern Sociology.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12】Giddens, Anthony. Studies in Socia1 and Political Theory-New York: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1977.【13】Levy-Strauss, Claude.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Doubleday Anchor,1967.【14】Ritzer,George. Sociological Theory. NewYork:Alfred A.Knopf,Inc.,1983.【15】Rosenbelg,Morris.,and Turner,Ralph H.eds. Social Psychology,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Basic Books, Inc.,1981.【16】Saltori, Giovanni.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New Jersey : Chatham HousePublishers, Inc.,1987.【17】Skinner , G.William.intro.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18】Smelser,Neil J. Sociology. NewJersey:Prentice-Hall,Inc., alternate edition,1984.【19】Thompson, John B.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 Cambridge:Polity Press,1984.【20】Thompson, Kenneth. Beliefs and Ideology.Great Britain:EllisHorwood Limited ,1986.【21】Vago,Steven. Social Change. New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0.【22】Wortzel, Larry M. Class inChina:Stratification in a Classless Society.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Inc.,1987.【23】Yong Sang Cho, edt Conf1ict of ModernSociety and Search for Harmony. Korea: SeoulComputer Press,1985.伍.外文期刊部分【1】Political StudeSt Westbury, England.【2】The China QuarterIy. London.【3】The Review of Politics.Indiana.【4】Sociological Analysis.New York.【5】Sociological Inquiry. Texas.【6】The Sociological Review.New York.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