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空間互動與區域發展關係之研究
作者 張安妮
貢獻者 劉錚錚
張安妮
日期 1987
上傳時間 4-五月-2016 17:25:08 (UTC+8)
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資訊(information)的製作與流動益發重要。本論文即針對資訊在空間上(台灣地區)的流動現象作一詳細的描述,並探討這種空間互動現象與台灣的區域發展之關係。
     選擇了電話通訊、人口遷徙、交通旅次三種項目之起迄資料,引力模型參數及若干區域發展指標,作民國73年台灣15個交通分區的空間互動實證研究。
     透過上述資料之相關及迴歸分析,並配合文獻回顧方式,探討三種資訊傳遞方式之特色及空間互動現象,彼此相關性及解釋力之研究,三種空間互動之影響因素、與區域發展之關係,三種空間互動本身及與區域發展之未來趨勢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這三種空間互動現象相當接近,但人口遷徙的起迄方向最能透露區域發展強弱的訊息,交通旅次起迄資料則顯示出空間距離因素的決定性,而電話通訊起迄資料則融合了區域發展強弱及空間距離二因素之影響。此外由偏相關分析及文獻中知道,三者間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存在,因此彼此乃交互地影響著,尤其隨著資訊在空間上的流動,更加導致認知距離的短縮,對區域發展亦有著無形的助益。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交通部運研所,台灣地區旅客運輸需求分析明預測,民國75年6月。
     2.交通部電信總局,話務預測與設計手冊,民國72年。
     3.交通部運研所,台灣地區公路車輛起迄調查分析報告,民國75年5月。
     4.交通部運研所,台灣地區鐵公路客貨運量調查分析報告,民國75年6月。
     5.交通部台灣北、(中)、(南)區電信管理局通信處,北、(中)、(南)區自動話務查測統計綜合報告,民國75年3、(4)、(5)月。
     6.交通部長管局,全區長途專用交換機自動話務查測綜合分析報告,民國74年2月。
     7.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國內遷徙調查報告,中華民國勞工統計月報(特載),民國74年7月。
     8.伊藤善市,“國土開發計劃和生活圈構想的歷史",營建署編譯,明日的地方建設──日本定住圈計畫(附錄四),民國75年3月。
     9.辛晚教,都市及區域計劃(四版),地政研究所印行,民國75年10月。
     10.林清山,心理與教育統計學(修正版),東華書局,民國71年9月。
     11.洗鏡光,一個雙走廊旅次分配模式,運輸計劃季刊第13卷第4期,民國73年12月。
     12.周堯富,區域成長理論與區域計量模型──北區區域成長之聯立計量模式,中興大學都計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7月。
     13.翁淑緣,SPSS使用手冊,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4年9月。
     14.郭年雄,功能區域之劃分──兼論都市體系與成長中心,中興大學都計所碩士論文,民國67年6月。
     15.陳寬政、廖正宏,人口遷移與就業,人口學刊第七期,台大人口研究中心,民國73年9月。
     16.陳宇嘉,人口遷移重力模型之研究──以台灣地區五大都市為例,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
     17.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編譯,資訊化社會與經濟,民國73年6月。
     18.經建會都住處,台灣地區未來人口成長、組成與分布及其社會經濟意義之探討,民國73年9月。
     19.經建會都住處,台灣地區都市與區域發展之研究──都市成長及空間結構之變遷,民國74年10月。
     20.經建會都住處,未來通訊科技對都市發展之影響,民國73年12月。
     21.經建會都住處,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民國74年。
     22.劉錚錚,「台灣北區之人口變遷與區域發展」,農業與經濟第二期,台大農經系,民國67年7月。
     23.劉錚錚,「如何達成區域均衡」,台灣社會變遷與發展研討會(經濟組引言報告),台大主辦,74.9.21~22。
     24.蔡宏進等,農村綜合發展配合區域計劃之研究,台大人口研究中心,民國73年3月。
     25.薛益忠譯,社會的空間組織,幼獅,民國74年6月。
     26.蕭家興,台灣地區區域劃分與區域發展型態及成長地區之研究──多變量分析之應用,中興大學都計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6月。
     27.顏月珠,商用統計學,三民書局,民國74年10月。
     
     二、英文部份:
     1 . Ballard, Kenneth P., & Cordon L. Clark, 1981, "The Short-run Dynamics of Inter-state Migration: A Space-Time Economic Adjustment Model of In-migration to Fast Growing States", Regional Studies, Vol .15-3.
     2 . Batty, Michael,& Karmeshu, 1983, "A strategy for Generating and Testing Models of Migration and Urban Growth``, Regional Studies, Vol.17.4.
     3. Cadwallader, Martin, 1985, "The City of the Hind", Analytical Urban Geography.
     4. Claisse, G., 1982, Transpor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port of the Fifty-ninth Round Table on Transport Economics, European Conference of Ministers of Transport, Paris.
     5. Fred, Allen R., 1973, "An Urban-System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rge Cities", Urban Growth and the Circulation of Information.
     6. Isard, Walter, 1964, "Gravity, Potential, and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s",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 MIT.
     7. Isard, Walter,& Panagis Liossatos, 1979, "Interaction of Two Bodies (Regions, Nations, and Other Bodies) ", Spatial Dynamics and Optimal Space-Time Development, North - Holland Publishing, New York.
     8. Klaassen, L.H., 1975, " Engery,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Lecture Notes in Economics and Mathematical System 127, Environment ,Regional Science and Interregional Modeling Louvain, New York .
     9. Meier, Richard L., 1972, A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Urban Growth, MIT.
     10. Sanuki, Toshio,1970, " The City in Informational Society", Area Development in Japan , No. 3 .
     11. Vining , Daniel R., 1982 . 12, " Migration between the Core and the Periphery", Scientific American, Vol. 247 , No.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14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錚錚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張安妮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安妮zh_TW
dc.date (日期) 198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五月-2016 17:25:08 (UTC+8)-
dc.date.available 4-五月-2016 17:25: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五月-2016 17:25:08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B200200614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04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地政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文摘要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文摘要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資訊(information)的製作與流動益發重要。本論文即針對資訊在空間上(台灣地區)的流動現象作一詳細的描述,並探討這種空間互動現象與台灣的區域發展之關係。
     選擇了電話通訊、人口遷徙、交通旅次三種項目之起迄資料,引力模型參數及若干區域發展指標,作民國73年台灣15個交通分區的空間互動實證研究。
     透過上述資料之相關及迴歸分析,並配合文獻回顧方式,探討三種資訊傳遞方式之特色及空間互動現象,彼此相關性及解釋力之研究,三種空間互動之影響因素、與區域發展之關係,三種空間互動本身及與區域發展之未來趨勢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這三種空間互動現象相當接近,但人口遷徙的起迄方向最能透露區域發展強弱的訊息,交通旅次起迄資料則顯示出空間距離因素的決定性,而電話通訊起迄資料則融合了區域發展強弱及空間距離二因素之影響。此外由偏相關分析及文獻中知道,三者間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存在,因此彼此乃交互地影響著,尤其隨著資訊在空間上的流動,更加導致認知距離的短縮,對區域發展亦有著無形的助益。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限制、研究範圍………2
     第三節 研究目的………3
     第四節 研究流程及論文架構………4
     第五節 研究方法………4
     第六節 資料的選擇與處理………5
     第二章 文獻回顧………11
     第一節 與研究動機相關之文獻………11
     第二節 與空間互動相關之文獻………18
     第三節 與區域發展相關之文獻………27
     第三章 台灣地區空間互動現象………30
     第一節 前言………30
     第二節 三種空間互動現象之描述………31
     第四章 空間互動與區域發展………52
     第一節 三種空間互動特色………52
     第二節 台灣地區空間互動與區域發展之關係………64
     第三節 空間互動對區域發展之影響………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3
     第一節 研究發現………83
     第二節 未來趨勢分析………92
     第三節 結論與建議………105
     附錄一-FORTRAN程式
     (一)人口遷徙起迄資料由23區合併為15區………111
     (二)交通起迄資料由4個表合併成1個表………113
     (三)電話通訊日、夜忙時23區起迄資料之合併(長途電話部分)………114
     (四)電話通訊起迄表中自區內話務量之推估,並完成23區起迄資料………115
     (五)電話通訊資料按鄉鎮人口還原成23個縣市後再合併為15區之起迄資料………116
     (六)三種起迄表由15區合併成4區………118
     (七)區域發展指標資料由23區合併成15區………119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121
     二、英文部分………124
     
     表目錄
     表1-1 15分區區號、範團對照表………6
     表3-1 人口遷徙起迄表(OD表) ………32
     表3-2 電話通訊起迄表………32
     表3-3 交通旅次起迄表………32
     表3-4 各區組人口對流總量(Tij+Tji) ………34
     表3-5 各區組電話往來總量(Tij+Tji) ………34
     表3-6 各區組交通往來總量(Tij+Tji) ………34
     表3-7 遷出人口相對次數分配率………35
     表3-8 去話話務量相對次數分配率………35
     表3-9 往程交通量相對次數分配率………35
     表3-10 遷入人口相對次數分配率………36
     表3-11 來話話務量相對次數分配率………36
     表3-12 回程交通量相對次數分配率………36
     表3-13 人口對流之相對次數分配率………37
     表3-14 電話往來之相對次數分配率………37
     表3-15 交通往來之相對次數分配率………37
     表3-16 人口對外遷出量之相對次數分配率………40
     表3-17 電話通訊對外去話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0
     表3-18 交通對外往程旅次相對次數分配率………40
     表3-19 人口自外遷入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1
     表3-20 電話通訊自外來話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1
     表3-21 交通自外回程旅次相對次數分配率………41
     表3-22 人口對外對流之相對次數分配率………42
     表3-23 電話對外往來話務量之相對次數分配率………42
     表3-24 交通對外往來旅次之相對次數分配率………42
     表3-25 用j區人口修正之人口遷徙起迄表………44
     表3-26 用j區人口修正之電話通訊起迄表………44
     表3-27 用j區人口修正之交通旅次起迄表………44
     表3-28 用i區人口修正之人口遷徙起迄表………45
     表3-29 用i區人口修正之電話通訊起迄表………45
     表3-30 用i區人口修正之交通旅次起迄表………45
     表3-31 用j區人口修正之人口遷出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6
     表3-32 用j區人口修正之電話去話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6
     表3-33 用j區人口修正之交通往程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6
     表3-34 用i區人口修正之人口遷入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7
     表3-35 用i區人口修正之電話來話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7
     表3-36 用i區人口修正之交通回程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7
     表3-37 用j區人口修正之人口對外遷出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8
     表3-38 用j區人口修正之電話對外去話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8
     表3-39 用j區人口修正之交通對外往程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8
     表3-40 用i區人口修正之人口自外遷入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9
     表3-41 用i區人口修正之電話自外來話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9
     表3-42 用i區人口修正之交通自外回程量相對次數分配率………49
     表3-43 各區三種空間互動總量………50
     表3-44 人口遷徙四大分區起迄表………51
     表3-45 電話通訊四大分區起迄表………51
     表3-46 交通旅次四大分區起迄表………51
     表4-1 三種起迄資料(十五分區)之相關分析………55
     表4-2 三種起迄資料(四大分區)之相關分析………56
     表4-3 三種起迄資料發出分配率之相關分析………56
     表4-4 三種起迄資料接收分配率之相關分析………58
     表4-5 三種起迄資料對外發出分配率之相關分析………58
     表4-6 三種起迄資料自外接收分配率之相關分析………59
     表4-7 三種起迄資料中Tij與Tji之相關分析………60
     表4-8 用j區人口修正之三種起迄資料相關分析………61
     表4-9 用j區人口修正三種起迄資料之對外發出分配率相關分析………61
     表4-10 用i區人口修正三種起迄資料之自外接收分配率相關分析………62
     表4-11 各區遷出總人口、去話總量、往程交通量之相關分析………63
     表4-12 各區遷入總人口、來話總量、回程交通量之相關分析………64
     表4-13 各區區域發展指標………65
     表4-14 三種起迄資料與區域發展指標之相關分析………67
     表4-15 各區對外互動前三名之區………70
     表4-16 十五區相互間之距離起迄表………72
     表4-17 三種起迄資料與人口、距離之迴歸分析結果...............72
     表4-18 三種起迄資料與人口、距離之簡相關分析..................74
     表5-1 遷徙人口與電話話務量與交通旅次扣除人口、距離因素之彼此偏相關分析………84
     表5-2 電話通訊、交通旅次實際值與引力模型推估值之簡相關及偏相關分析結果………89
     表5-3 各區排名表………90
     表5-4 三種空間互動之綜合指標合併過程………91
     表5-5 人口之移轉與分配分析………94
     表5-6 民國65~73年各區域平均每人所得指數表………100
     表5-7 家計消費趨勢………100
     表5-8 民國53~73年各區域電話用戶數密度………102
     表5-9 民國53~73年台灣地區公鐵路客貨運量結構變遷………102
     
     圖目錄
     圖1-1 交通15分區與電話23分區對照圖………6
     圖2-1 所得與資訊化程度之關係………12
     圖2-2 都市化程度與資訊化程度之關係………12
     圖2-3 不同方式所傳輸之資訊量的長期趨勢分析………13
     圖2-4 能源價格上漲對消費單位之影響………15
     圖2-5 能源價格上漲對生產單位之影響………15
     圖2-6 實際交通旅次/預期交通旅次與距離之關係………19
     圖5-1 台灣地區地方生活圈及區域之劃分圖………95
     圖5-2 民國40~50年生活圈移轉比率分佈圖………96
     圖5-3 民國50~60年生活圈移轉比率分佈圖………97
     圖5-4 民國60~70年生活圈移轉比率分佈圖………98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149en_US
dc.title (題名) 空間互動與區域發展關係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交通部運研所,台灣地區旅客運輸需求分析明預測,民國75年6月。
     2.交通部電信總局,話務預測與設計手冊,民國72年。
     3.交通部運研所,台灣地區公路車輛起迄調查分析報告,民國75年5月。
     4.交通部運研所,台灣地區鐵公路客貨運量調查分析報告,民國75年6月。
     5.交通部台灣北、(中)、(南)區電信管理局通信處,北、(中)、(南)區自動話務查測統計綜合報告,民國75年3、(4)、(5)月。
     6.交通部長管局,全區長途專用交換機自動話務查測綜合分析報告,民國74年2月。
     7.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國內遷徙調查報告,中華民國勞工統計月報(特載),民國74年7月。
     8.伊藤善市,“國土開發計劃和生活圈構想的歷史",營建署編譯,明日的地方建設──日本定住圈計畫(附錄四),民國75年3月。
     9.辛晚教,都市及區域計劃(四版),地政研究所印行,民國75年10月。
     10.林清山,心理與教育統計學(修正版),東華書局,民國71年9月。
     11.洗鏡光,一個雙走廊旅次分配模式,運輸計劃季刊第13卷第4期,民國73年12月。
     12.周堯富,區域成長理論與區域計量模型──北區區域成長之聯立計量模式,中興大學都計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7月。
     13.翁淑緣,SPSS使用手冊,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4年9月。
     14.郭年雄,功能區域之劃分──兼論都市體系與成長中心,中興大學都計所碩士論文,民國67年6月。
     15.陳寬政、廖正宏,人口遷移與就業,人口學刊第七期,台大人口研究中心,民國73年9月。
     16.陳宇嘉,人口遷移重力模型之研究──以台灣地區五大都市為例,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
     17.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編譯,資訊化社會與經濟,民國73年6月。
     18.經建會都住處,台灣地區未來人口成長、組成與分布及其社會經濟意義之探討,民國73年9月。
     19.經建會都住處,台灣地區都市與區域發展之研究──都市成長及空間結構之變遷,民國74年10月。
     20.經建會都住處,未來通訊科技對都市發展之影響,民國73年12月。
     21.經建會都住處,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民國74年。
     22.劉錚錚,「台灣北區之人口變遷與區域發展」,農業與經濟第二期,台大農經系,民國67年7月。
     23.劉錚錚,「如何達成區域均衡」,台灣社會變遷與發展研討會(經濟組引言報告),台大主辦,74.9.21~22。
     24.蔡宏進等,農村綜合發展配合區域計劃之研究,台大人口研究中心,民國73年3月。
     25.薛益忠譯,社會的空間組織,幼獅,民國74年6月。
     26.蕭家興,台灣地區區域劃分與區域發展型態及成長地區之研究──多變量分析之應用,中興大學都計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6月。
     27.顏月珠,商用統計學,三民書局,民國74年10月。
     
     二、英文部份:
     1 . Ballard, Kenneth P., & Cordon L. Clark, 1981, "The Short-run Dynamics of Inter-state Migration: A Space-Time Economic Adjustment Model of In-migration to Fast Growing States", Regional Studies, Vol .15-3.
     2 . Batty, Michael,& Karmeshu, 1983, "A strategy for Generating and Testing Models of Migration and Urban Growth``, Regional Studies, Vol.17.4.
     3. Cadwallader, Martin, 1985, "The City of the Hind", Analytical Urban Geography.
     4. Claisse, G., 1982, Transpor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port of the Fifty-ninth Round Table on Transport Economics, European Conference of Ministers of Transport, Paris.
     5. Fred, Allen R., 1973, "An Urban-System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rge Cities", Urban Growth and the Circulation of Information.
     6. Isard, Walter, 1964, "Gravity, Potential, and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s",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 MIT.
     7. Isard, Walter,& Panagis Liossatos, 1979, "Interaction of Two Bodies (Regions, Nations, and Other Bodies) ", Spatial Dynamics and Optimal Space-Time Development, North - Holland Publishing, New York.
     8. Klaassen, L.H., 1975, " Engery,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Lecture Notes in Economics and Mathematical System 127, Environment ,Regional Science and Interregional Modeling Louvain, New York .
     9. Meier, Richard L., 1972, A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Urban Growth, MIT.
     10. Sanuki, Toshio,1970, " The City in Informational Society", Area Development in Japan , No. 3 .
     11. Vining , Daniel R., 1982 . 12, " Migration between the Core and the Periphery", Scientific American, Vol. 247 , No.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