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兆荃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郭銘鼎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郭銘鼎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67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6-五月-2016 15:55:09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6-五月-2016 15:55:09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6-五月-2016 15:55:09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B200200941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306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外交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單就慕尼黑協定的內容來看,似稱不上為國際間重要之交獻。其簡短八條規定及幾個附件,不過是德國佔估領蘇台區之具體步驟及其善後問題之決定。此在國際及國際政治方面,並無深遠影響。惟就該協定所表顯之意義來說,實有劃時代之重要性。它是英國安撫政策長期執行之結果,同時亦為其高潮。由於此協定之簽訂,歐洲各國關係隨之巨幅調整;法國戰後苦心孤詣所建立之歐洲安全系統,亦完全破產;列強競相擴充軍備,一九一四年情形再次出現;終而使原可局部解決的問題,擴而成為世界性的戰爭,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浩□。所以,這一協定,在一次世界大戰後之國際關係史上,實為一重要的轉捩點。同時,就另一方面說,慕尼黑協定,也建立了一個大國宰割小國的典型事例。時至今日,「慕尼黑」一詞業已變成了一個具有這樣意義之形容詞,廣泛地為人們所使用。由此可見,此一協定為人所稔知之程度。 目前在台,涉及西洋史之研究,恆有資料不夠之感。一般而論,這可說為不可否認的事實:惟就本題目來說,情形稍有例外。外交史之研究,以使用原始外交文件為主,缺此根本談不上研究。至其他成書(如背景及回憶錄之類書籍),雖亦有係屬原料範圍,然究屬輔助;且其重要之處亦多可在部份成書中尋見。對這些成書,自以能儘量收集,多方博證為佳,不過並非缺一不可。本校有關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之外交文件,儕存尚稱豐富(參見本論文參考書目第一類),益之以可能收集之成書,可說已儘夠參考研究之用。所謂「儘夠」,亦非信口亂說,蓋據筆者見聞所及,西洋學者對這段外交史之敘述,主要的,亦不過使用這幾部交件而已。 一則鋻於慕尼黑協定之重要,再則現有資料已敷研究,此外,加上筆者對外交史固有之濃厚興趣,遂使筆者決定選擇此一論文題目。期能透過這些資料之介紹,引起有志研究外交史者之興趣,進一步對這些珍貴資料予以充分利用。 據筆者經驗,當閱讀有關西洋問題譯著時,讀者輒對譯名(包括人名及地名)感到困擾。不惟甲著作與乙著作對同一人名或地名所譯不同,有時甚或在同一譯著中,前後亦不一致。筆者認為解決此問題之最佳辦法,莫如照原文直書。這樣,不惟可免紛歧,且於習慣以後,對作者讀者,均將稱便。筆者原即擬採用這一辦法,嗣因考慮其他因素作罷。所以,本論文仍照習慣,將所有人名地名均譯為中文,對不常見之譯名則附以原文。 註解方面值得討論之處亦不少。註解列於文末或章後,參閱不便;而其優點,則為整齊劃一,排版方便。註解列於頁尾或段與段者,雖排版困難或使人對全文有支雕破碎之感,而其好處則為參閱方便。各種方法似均互有短長。就其不同作用來分,註解似可區別為指明引證出處者及解釋說明者兩種。後者實質上即為文章本身,自宜置於相關頁末以利參閱。而前者與文章內容無關,似可排於文後;實者倘有興趣或有需要,不妨再去查考。筆者原亦打算採用這一方法,嗣因考慮實際繕打及排版困難而打消。最後,終於決定將正文編入上冊,而將所有註解編入下冊。所以然者,一則因為本論文註解較多,且大部份具有解釋正文之性質;二則這樣裝訂方法,可使閱讀者一邊閱讀正文、一邊參閱註解,以免前後翻覓之煩。 關於參考書目之作用,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它乃指出該論文所使用之資料,另說它乃列舉研究該一題目所應參考之書籍。本論文亦採近衷方法,即所列書目,以筆者實際讀過的閱讀籍為主。但為提供參考,俾便深入研究起見,對間接引用或認為閱讀為佳,而一時無法尋的書籍,亦一併列舉;惟將於該書目之尾註一符號,以示並未實際參閱,藉資區別。另關於常用文件、書籍之縮寫,請參閱目錄後附錄。 本論文以研討問題為主、敘述事實發展為輔。蓋據筆者膚淺認識,歷史性論文化之寫作,研討問題固應為重心,惟對事寮的發展亦不認忽視;因事賢的發展為問題研討的前提,實為相輔,實為相輔,甚或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且某些時隔已久之模糊事實,本身就是「問題」,即值得全力把它研究清楚(如本論文第四章一節「緊張局勢之峰迥路轉」一段所述關於阿吐里考兩次晉見希特勒情形)。所以,筆者乃採取以上寫作方法。本論文計分五章。第一章偏重蘇台區性質,及當時國際形勢之研討。此章亦為律者所致力研究之重點之一,所以佔有相當篇幅。第二、三章係討論蘇台區問題發展中前兩階段之有關問題。第四章討論慕尼黑協定及其餘波。此三章係按時期把它分為數個階段,而在每階段中,則選擇幾個重大問題加以研究、並兼述事實之發展,俾得窺全豹。第五章則集中菴尼黑時代兩大主角——張伯倫及希特勒——之研討純為研討問題性。最後,為一簡短之結論。另於文後,綴以後記,概略說明二次世界大戰後蘇台區之情況。 本論文所使用之資料,純寫英文書籍。筆者英文程度有限,對某些資料之譯述,如條約、演講詞、談話錄等。縱不至有過大錯誤,惟失達之處,容或難免。在這裡,似應先予聲明。 本論文承王教授兆基師指導。耳提面命,示教良多;特別是關於論文大綱及寫作重點方面,更予筆者以啟發性的提示,獲益尤深。杜主任光頻師,郭教授榮趙師,亦時予釋疑解惑。值茲論文完成之時,謹於此表示誠摯之謝意。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941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慕尼黑協定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希特勒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慕尼黑協定─ 一九三八年蘇台區問題及其解決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Munich Aggrement - The Sudetenland Problem and Its Solution in 1938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