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芳明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張瓊文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張瓊文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4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6-五月-2016 15:57:2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6-五月-2016 15:57:2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6-五月-2016 15:57:22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090912014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340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0912014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當黃春明在六0年代初期踏上台灣文壇的時候,正是西方文化在台灣泛濫成災,現代主義非常盛行的時候,1966年之前,早期的創作是受到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1967年開始,黃春明的創作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的筆觸從尋求「自我」的狹小一角,轉到廣闊的社會環境中,作品大多以他生長的故鄉-宜蘭為背景,表現他所熟稔的人群,<看海的日子>是黃春明引起最多議論,也最受矚目的作品;且由於生活環境的變遷,創作的領域有了新的開拓,<莎喲娜拉.再見>、<小寡婦>、<我愛瑪莉>、<蘋果的滋味>等,小說的背景由農村轉移到城市,深刻地反應在外來的經濟和精神侵襲之下傳統的失落,呈現當時台灣社會相當重要的一個側面。
七0年代開始,台灣本土作家展現出的尋根熱潮,有其歷史的因緣,可歸根為五0年代已迄六0年代,甚至遠溯及日據時期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奠定的寫實文學基礎。台灣新文學運動推進到七0年代,台灣作家對本土現實的關懷,走在「鄉土文學運動」的口號之前,進入上山下海的的立體寫實時代,作家們分別從農村、工廠、漁村、山地包圍台灣文學,將文學的根深入民間、社會底層,走進下層民眾的生活圈。由於鄉土文學並非屬於社會某一特定階層的文字,所以它描寫的範圍頗廣,但佔大多數的民眾是勤奮的勞苦大眾,因此,它積極地寫農民、工人、漁民等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卑微人物。如王拓描寫八斗子的漁民,陳映真描寫城市性的小資產階級和跨國公司,王禎和的市井小人物,黃春明的妓女,楊青矗的工人和工廠,都是這種寫作的具體實踐。
一九七七年鄉土文學論戰後,由於複雜的政治風向、文學審美觀、意識形態、社會價值等諸多層面的結構性變遷,無論是現代派或是鄉土寫實作家,兩造人馬不約而同沉寂下來,但黃春明並沒有因此而消失,1998年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後,1999年可說是黃春明的豐收年,除了持續運作六年的的兒童劇場,九月在國家劇院又推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當年十月,再推出受藝文評論界矚目的短篇小說集《放生》,每一篇都以老年人為主角,是把目前台灣社會「人文矛盾」的老人問題顯現出來,可見黃春明的文學生命仍然源源不絕地活躍著。
邁入70歲的黃春明,從六○年代創作迄今,他的文學生命仍在不斷地成長,2005年5月,由黃大魚兒童劇團出版,《九彎十八拐》,一本培植宜蘭,呼喚老中青三代重拾創作與閱讀興味的文學雜誌創刊。黃春明認為自己以前是壞孩子,學生時代幾乎沒有學校收留他,從羅東初中念到屏東師專,沒有人相信他走得出來,是受到閱讀的感動才啟蒙;而眼見社會環境逐漸惡質,黃春明決定辦雜誌,為現在的年輕人營造良好的文學環境,鼓舞他們的熱情,激勵他們對生命的感動。兼任發行人和編輯的黃春明,只是雜誌的領航人,還有眾多宜蘭精英和草根文字工作者,開心地和黃春明在文字田間作夥,黃春明還在努力地為下一代做很多可以做的事,做應該做的事。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2
第二章 鄉土文學論戰之前的黃春明……………………………...15
第一節 早期實驗作品的評價………………………………….15
第二節 跨越死亡與虛無到充滿希望的生命-<看海的日子>23
第三節 六○年代末期到七○年代初期…………………………27
第四節 結語………………………………………………………45
第三章 黃春明的文學信念與鄉土文學論戰……………………...49
第一節 文學即生活,生活即文學……………………………52
一、關心自己成長的土地…………………………………….54
二、鮮活的小說語言………………………………………….61
第二節 鄉土文學運動崛起………………………………………69
第三節 文學論戰的爆發…………………………………………80
第四節 黃春明在論戰中的態度與發言…………………………91
第五節 論戰時期的小說創作-<我愛瑪莉>………………100
第六節 結語……………………………………………………103
第四章 論戰之後黃春明的文學創作……………………………109
第一節 小說視點與台灣同步成長-老齡化的社會………..110
第二節 文學就是族群文化的展現…………………………….123
第三節 回歸基礎,從事兒童文學…………………………….129
第四節 結語…………………………………………………….147
第五章 結論……………………………………………………….151
參考文獻………………………………………………………….154
一、黃春明的作品……………………………………………….154
(一)著作……………………………………………………….154
(二)單篇(未收錄成集者)………………………………….156
二、黃春明研究相關的專書與單篇文章……………………….159
三、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相關的專書與單篇文章………………181
四、一般參考書目………………………………………………193
五、博碩士論文…………………………………………………194
六、附錄…………………………………………………………195
(一)黃春明作品年表(1956-2005)…………………………195
(二)鄉土文學論戰前後大事記(1975-1979)………………200
(三)訪談黃春明資料彙集…………………………………….204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12014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黃春明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鄉土文學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黃春明與台灣鄉土文學運動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黃春明作品
(一)著作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台北:仙人掌,1969。
黃春明,《鑼》,台北:遠景,1974。
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台北:遠景,1974。
黃春明,《小寡婦》,台北:遠景,1975。
黃春明撰文,《鄉土組曲》,台北:遠流,1976。
黃春明,《我愛瑪莉》,台北:遠景,1979。
《黃春明電影小說集:兩個油漆匠》,台北:皇冠,1989。
黃春明,《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皇冠,1989。
黃春明,《王善壽與牛進(一)》,台北:皇冠,1990。
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台北:皇冠,1990。
黃春明,《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河洛語教學手冊》(國民小學),宜蘭:宜蘭縣政府,1992。
黃春明,《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河洛語教學手冊》(國民中學),宜蘭:宜蘭縣政府,1992。
黃春明,《本土語言(河洛語系)注音符號簡介》,宜蘭:宜蘭縣政府,1992。
黃春明,《毛毛有話》,台北:皇冠,1993。
黃春明,《我是貓也》,台北:皇冠,1993。
黃春明,《小麻雀.稻草人》,台北:皇冠,1993。
黃春明,《愛吃糖的皇帝》,台北:皇冠,1993。
黃春明,《小駝背》,台北:皇冠,1993。
黃春明,《短鼻象》,台北:皇冠,1993。
黃春明,《放生》,台北:聯合文學,1999。
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台北:皇冠,2000。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台北:皇冠,2000。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皇冠,2000。
黃春明編,《眾神的停車位》,台北:遠流,2002。
(二)單篇(未收錄成集者)
黃春明,<胖姑姑>,1963.2.26,《聯合報》,副刊8版。
黃春明,<請勿與司機談話>,1963.4.13,《聯合報》,副刊8版。
黃春明,<麗的結婚的消息>,1963.5.9,《聯合報》,副刊6版。
黃春明,<跟著腳走>,《文學季刊》,1,1966.10.10。
黃春明,<沒有頭的胡蜂>,《文學季刊》,2,1967.1.10。
黃春明,<他媽—的,悲哀!>,《台灣文藝》,15,1967.4。
黃春明,<神、人、鬼>(劇本),《文學季刊》,3,1967.4.10。
黃春明,<我滿懷由衷的感激>,《剪影話文壇》,台北:純文學,1984。
黃春明,<大地之歌—1.蘭陽搖籃曲2.龜山島>(詩),《中國時報》,1991.1.2,27版。
黃春明,<回到墾荒的原點上>,《中國時報》,「回顧鄉土文學論戰專輯」,1991.1.6。
黃春明,<1.買鹽2.尋找一顆星的小孩>(詩),《中國時報》,1991.1.13,27版。
黃春明,<城鄉筆記—恆春1號>,《中國時報》,1991.1.24,27版。
黃春明,<夢蝶記>(詩),《中國時報》,1991.3.29,31版。
黃春明,<掉落滿地的秒針>(詩),《中國時報》,1992.2.25,31版。
黃春明,<尋魂啟事>(詩),《中國時報》,1992.3.11,27版。
黃春明,<幫你看電影>,《中國時報》,1993.2.15,27版。
黃春明,<老鷹不老>,《中國時報》,1993.3.26,33版。
黃春明,<詩三首—因為我是小孩 熱帶魚和蝴蝶 我的願望 >,《中國時報》,1993.12.10,39版。
黃春明,<童詩小集—說一聲早 我每天都在開畫展 釣魚>,《中國時報》,1994.1.3,39版。
黃春明,<童詩小集(二)—澆水 我的木偶呆呆>,《中國時報》,1994.1.5,39版。
黃春明,<羅東來的文學青年>,《中國時報》,1994.1.6,39版。
黃春明,<童詩小集(三)—新皮鞋 我和爸爸去林間賞鳥 放風箏真有趣>,《中國時報》,1994.1.13,39版。
黃春明,<童詩小集(四)—我家的爸爸 我家的媽媽 我家的爺爺 我家的奶奶 我>,《中國時報》,1994.2.2,39版。
黃春明,<流浪者之歌>,《中國時報》,1994.5.19,47版。
黃春明,<童詩二首—停電 我是風>,《中國時報》,1994.9.26,39版。
黃春明,<請救救小孩子吧!>,《中國時報》,1995.3.4,34版。
黃春明,<先做一個好讀者>,《中國時報》,1995.3.11,39版。
黃春明,<不感動的不寫>,《中國時報》,1995.3.18,34版。
黃春明,<那一股衝動還在>,《中國時報》,1995.3.19,39版。
黃春明,<羅東味>,《中國時報》,1995.3.26,39版。
黃春明,<菅芒花>(詩),《中國時報》,1995.12.6,39版。
黃春明,<王老師,我得獎了>,《聯合報》,1998.9.22,37版。
黃春明,<多叫人難堪>,《中國時報》,1998.11.28,37版。
黃春明,<用腳讀地理—我的小說札記與隨想>,《聯合報》,1999.3.18,37版。
黃春明,<陶淵明先生,請坐>,《中國時報》,1999.8.28-1999.9.3,37版。
黃春明,<一個不良少年的成長與文學>(演講),《中央日報》,2000.5.30,25版。
黃春明,<寫作有時也不那麼寂寞>,《中國時報》,2000.09.29,37版。
黃春明,<記得昨日 外二題>,《聯合報》,2000.10.11,37版。
黃春明,<那一個小孩站在那裡唱歌 外一首>,《聯合報》,2000.11.01,37版。
黃春明,<月夜的喜劇 外一首>,《聯合報》,2001.08.02,37版。
黃春明,<人間詩選-青春思潮>(詩三首),《中國時報》,2003.05.31,E7版。
黃春明,<花>(詩三首),《聯合報》,2003.06.24,37版。
黃春明,<人間詩選-童詩組曲(上)>(詩),《中國時報》,2004.02.21,E7版。
黃春明,<人間詩選-童詩組曲(下)>(詩),《中國時報》,2004.02.22,E7版。
黃春明,<人間詩選-夜幕>(詩),《中國時報》,2004.03.17,E7版。
二、黃春明研究相關的專書與單篇文章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南:南市文化,1996。
阮義忠,《攝影美學七問:與陳傳興 / 漢寶德 / 黃春明的對話錄》,台北:攝影家,2000。
林燿德,《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台北:正中,民1993。
武治純,《壓不扁的玫瑰花—台灣鄉土文學初探》,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5。
陳芳明,《詩和現實》,台北:洪範,1977。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劉春城,《黃春明前傳》,台北:圓神,1987。
劉登翰,《台灣文學隔海觀》,台北:風雲出版,新店:學欣經銷,1995。
歐宗智,《走出歷史的悲情:台灣小說評論集》,板橋:北縣文化局,2002。
<通過文學重新認識自己的民族和社會>,《夏潮》,3:2,1977.8。
<一個作者的卑鄙心靈>,《夏潮》,4:2,1978.2。
<談詩與生活的關係>,《夏潮》,5:1,1978.7。
<「莎喲娜啦•再見」的主題>,《自立晚報》,1986.1.23。
<「莎喲娜啦•再見」發人深省>,《聯合報》,1986.2.2。
<「標準鄉土作家」黃春明>,《台灣新文學概觀》,稻禾出版,1992.3。
<一個豐收又熱鬧的「夏」.黃春明的兒童舞臺劇「稻草人和小麻雀」>,《皇冠》,80:1=475,1993.9。
<鑼>,《中國時報》,27,1993.8.5。
<黃春明:台灣孩子的大玩偶>,《1998臺灣文學年鑑》,行政院文建會,1999.6。
<黃春明「放生」>,《金石文化廣場出版情報》,第138期,1999.10。
<透過文學創作訴說小市民的心聲>,《自立晚報》,2000.3.11,15版。
下村作次郎作,葉石濤譯,<台灣文學在日本(上.中.下)>,《中華日報》,1995.10.31,14版。
于記偉撰述,梁良講評,<當代文學改編電影之探索>,《流行天下》,時報文化版,1992.1。
于國華,<黃春明都馬調唱國歌 看圖憶往想起老祖母>,《民生報》,2001.2.13,7版。
方念豫,<黃春明英譯短篇小說集《蘋果的滋味》入選《洛杉機時報》二○○一年度好書>,《聯合報》,2001.12.17,29版。
方紫苑,<黃春明最愛當爸爸>,《民生報》,1987.4.3,8版。
方瑜,<面具之後-試論黃春明小說的「世界」>,《台灣文藝》,66,1978.10。
木魚,<台灣文化生態批判>,《南方》,5,1987.3。
王之樵記錄整理,<永遠在說、永遠在夢,林懷民談黃春明的《鑼》與鄉土文學>,《中國時報》,1994.10.9,39版。
王幼華,<鑼>,《明道文藝》,198,1992.9。
王立記錄整理,<書寫愛滋.關懷愛滋 「面對愛滋:文學界的反應」座談紀實>,《聯合報》,2000.5.21,37版。
王安祈,<被命運播弄的人——論黃春明的小說世界>,《新潮》,28,1974.6。
王安祈,<黃春明和他的小說>,《文藝月刊》,69,1975.?。
王安祈,<黃春明和他的小說>,《書評書目》,15,1974.7。
王妙如記錄,<生活,是對醜的一種抵抗>,《中國時報》,1996.8.24,19版。
王妙如記錄,<我們還沒有用愛和勇氣去面對的病>,《中國時報》,1995.12.1,39版。
王良友,<論黃春明小說「放生」的語言風格>,《東方人文學誌》,1:4,2002.12。
王宗法,<可憐小兒不識父--讀《兒子的大玩偶》>,《台灣文學觀察》,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王法耶,<黃春明忠於文學>,《台灣時報》,1979.10.24,12版。
王晉民,<黃春明的小說>,《台灣當代文學史》,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向陽,
王晉民,<論台灣作家黃春明的小說>,《新文學論叢》,1,1982.1。
王敏,<尋找傳統通向現代的路徑—黃春明、喬典運創作比較>,《當代文壇》,2002.6。
王開平,<等待ㄧ本書的名字—訪小說家黃春明>,《聯合報》,1999.3.29,41版。
王瑞瑤,<林海音 黃春明全集將登場>,《中時晚報》,2000.2.28,14版。
王德威,<尋找女主角的男作家--茅盾、朱西寧、黃春明、李喬>,《中外文學》,14:10=166,1986.3。
王德威,<傳記,傳奇,議論:評劉春城「黃春明前傳」>,《聯合文學》,4:3=39,1988.1。
王震亞,<小人物的代言人--黃春明與《鑼》>,《台灣小說二十家》,北京出版社,1993。
王曉波,<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說話了>,《文季》,1:4,1983.11。
王蘭芬,<三種語言都有黃春明作品>,《民生報》,1999.3.10,19版。
王蘭芬,<作家父子另類觀 黃國峻哭笑情深>,《民生報》,1999.10.13,5版。
王蘭芬,<黃春明小說集 德譯本已出版>,《民生報》,2000.3.2,6版。
王蘭芬,<新書放生黃春明惜老人動人心>,《民生報》,1999.10.13,5版。
王蘭芬,<寫小說的經驗陪哈金細細說>,《民生報》,2001.9.25,10版。
王灝,<抒情的展出--讀《中國當代散文大展》(黃進蓮編選)>,《中華文藝》,11:2,1976.4。
丘彥明,<泥土中奔流的愛>,《聯合報》,1980.11.04,12版。
古彭,<文學的視野>,《文季》,1:3,1983.8。
古碧玲,<文學武陵人:黃春明>,《聯合報》,1998.9.29,37版。
古蒙仁,<重尋蘭陽的鑼聲>,《時報周刊》,133,1980.9.14。
古遠清,<黃春明的文學觀念>,《理論與創作》,2000.2。
司曉輝,<“小人物”的悲歌—兩岸鄉土小說作家黃春明與高曉聲創作的交融>,,《聊成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
永月,<超越純粹鄉土意識-從黃春明的小說聯想起>,《東吳青年》,65,1976.5。
甘鐵生,<“文變染乎世情”—台灣著名作家黃春明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台聲》,1998.12。
申正浩,<文本的文學想像與歷史想像—重讀黃春明作《莎喲娜啦.再見》>,《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5。
白少帆、王玉斌,<黃春明>,《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1987。
白芝作,楊澤、童若雯摘譯,<朱西甯、黃春明、王禎和三人小說中的苦難意象(上)、 (下)>,《聯合報》,1979.2.27-28,12版。
朱孟庭,<掙扎於卑微與高尚間--論黃春明六0年代鄉土小說人物的表與意>,《臺灣人文(師大)》,5,2000.12。
朱彩珠,<讀黃春明的「青番公的故事」>,《台灣新生報》,1976.12.9,12版。
朱雙一,<黃春明與中國現代鄉土文學傳統>,《台灣文學研究集刊》,1998.4。
江中明,<王禎和遺孀淚談最愛,黃春明寫鑼歷程艱辛>,《聯合報》,1999.3.22,14版。
江中明,<黃春明登講壇,教授兒童文學>,《聯合報》,1998.12.15,14版。
江中明,<黃春明新書,放生下月面世>,《聯合報》,1999.8.31,14版。
江妙瑩,<「遠景」的「鑼」響>,《自立晚報》,1984.9.24,9版。
江放,<失去的桃花源>,《書評書目》,15,1974.7。
江春男,<文筆清新的黃春明>,《自立晚報》,1977.6.26,3版。
江淳德,<黃春明筆耕成名非偶然不卑不亢深富民族意識>,《中華日報》,1988.11.21,7版。
江漢,<鄉土呢?還是迷舊?--從「青番公的故事」談黃春明的鄉土意識>,《仙人掌雜誌》,1:2=2,1977.4。
艾知申,<懷念那聲「鑼」-看「小寡婦」黃春明著>,《書評書目》,24,1975.4。
何欣,<論黃春明>,《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1983。
何欣,<論黃春明的小說中的人物(上)>,《書評書目》,8,1973.11。
何欣,<論黃春明的小說中的人物(下)>,《書評書目》,9,1974.01。
何欣,<簡析「莎喲娜啦•再見」>,《文藝月刊》,70,1975.4。
何春蕤,<不要被書名騙了讀黃春明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中國時報》,1989.9.11,18版。
何祖敏,<影評人的墮落>,《文季》,1:3,1983.8。
何標,<黃春明小說的時代特色>,《台聲》,1999.3。
余光中,<中國現代文學大系總序>,《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台北:巨人,1972。
余素,<又是一句好響的鑼聲讀黃春明的「莎喲娜啦!再見」>,《中華文藝》,8:3,1974.11。
余崇吉,<文學、電影、面對面-從「兒子的大玩偶」談起>,《台灣時報》,1983.8.24,12版。
吳文輝,<向著反映現實的深度突進--台灣省作家黃春明的小說創作初探>,《學術研究》,1,1983。
吳宏一,<析論黃春明的「魚」>(上),《中國時報》,1976.7.22,12版。
吳宏一,<析論黃春明的「魚」>(下),《中國時報》,1976.7.2312版。
吳宏一,<黃春明>,《中國時報》,1980.2.23,8版。
吳明益整理,<小說家的挑戰>,《聯合報》,1998.1.19,4版。
吳青霞,<老者安之﹖--試析黃春明《放生》中的老人>,《臺灣文學評論》,2:4,2002.10。
吳婉茹,<用溫柔的眼睛觀看紅塵——奮力淑世的小說家黃春明>,《中央日報》,1995.7.14,18版。
吳嘉苓,<黃春明要作孩子王>,《中國時報》,1992.6.26,31版。
吳儀鳳,<黃春明小說藝術的言語風格--以「莎喲娜啦.再見」為例>,《中國文化月刊》,222,1998.9。
吳靜吉,<莎喲娜啦•拜拜>,《書評書目》,15,1974.7。
吳瓊坦,<訪黃春明談報導文學>,《現實的探索》,1980.4,頁157-164。
吳瓊垺,<生活在群眾中的黃春明>,《台灣時報》,1978.6.7,9版。
呂正惠,<黃春明的困境 : 鄉下人到城市以後怎麼辦?>,《文星》,100,1986.10。
呂俊德,<小評黃春明的「魚」(上)>,《建國日報》,1979.4.24,3版。
呂俊德,<小評黃春明的「魚」(下)>,《建國日報》,1979.5.1,3版。
李令儀,<莫言 黃春明 茂腔碰上歌仔戲>,《聯合報》,2002.12.1,14版。
李令儀,<黃春明透露獲平鑫濤金援秘辛>,《聯合報》,2002.5.5,14版。
李玉玲,<黃春明任中大駐校藝術家>,《聯合報》,1999.2.27,14版。
李昂、黃武忠,<聽!那一聲「鑼」--黃春明的小說與生活對談實錄>,《文壇》,252,1981.6。
李欣倫,<開啟孩子王的故事百寶箱>,《中國時報》,1999.9.17,37版。
李師鄭,<為黃春明歎息評「小寡婦」這篇小說>,《大華晚報》,1975.9.?,9版。
李素,<什麼是蘋果的滋味--談黃春明「蘋果的滋味」>,《夏潮》,1:9,1976.12。
李瑞,<訪黃春明>,《中國時報》,1980.11.04,8版。
李瑞,<黃春明:小說不是坐下來就能寫>,《中國時報》,2001.3.13,21版。
李瑞騰,<白梅生下孩子後又怎樣?--寫在「黃春明作品研討會」之後>,《聯合報》,1998.11.9,14版。
李瑞騰,<老者安之?--黃春明小說中的老人處境>,《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6。
李瑞騰,<我看黃春明的小說筆尖所及正在社會的脈動上>,《中國時報》,1994.1.6,39版。
李瑞騰,<鄉野的神祕經驗--略論黃春明最近的三個短篇>,《聯合報》,1998.12.6,37版。
李瑞騰,<黃春明小說中的“廣告”分析>,《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5。
李瑞騰,<黃春明之得獎與我何干?>,《聯合報》,1998.9.7,37版。
李瑞騰,<黃春明說了些什麼?>,《書評書目》,50,1977.6。
李瑞騰,<戰後世代文學的考察與期待—與蔡源煌教授對話>,《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1996。
李瑞騰主持、洪淑苓記錄,<為當代作家立傳:<愛土地的人﹣﹣黃春明前傳> 討論會>,《文訊月刊》,23,1986.4。
李潼,<黃春明的再出發>,《明道文藝》,92,1983.11。
李蓮珠,<兒子的大玩偶開口說德文 黃春明小說集進軍德國推廣台灣文化>,《大成報》,2000.3.2,6版。
李豐楙,<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析緒論>,《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析》,台北:長安,1981。
李獻文,<黃春明小說的文化品格>,《衡陽師範學院學報》,1999.10。
李獻文,<論黃春明小說的文化品格>,《中州大學學報》,2000.3。
杜文靖,<熱愛吾土吾民的黃春明>,《人物特寫》,1982.12。
杜英,<能忙最好 黃春明談《放生》>,《中央日報》,2000.1.31,12版。
沈雯,<兩個油漆匠撼人的魅力>,《皇冠》,72:2=428,1989.10。
汪淑珍,<小人物的代言者--黃春明>,《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1999.10。
汪景壽,<黃春明>,《台灣小說作家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阮義忠,<黃春明•說不出口的感謝>,《中國時報》,1988.2.5,18版。
周伯乃,<黃春明小說中的人性尊嚴>,《文藝月刊》,70,1975.4。
周良沛,<在黃春明、陳映真作品研討會上之隨想隨說>,《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1。
周美惠,<宜蘭搬演杜子春 巧遇老縣長榮陞>,《聯合報》,2002.2.4,14版。
周美惠,<騎哈雷的六十五歲歐吉桑 黃春明跨行展才藝>,《聯合報》,2002.2.4,14版。
季季,<站在相同的轉捩點--「六十八年短篇小說選」編選序言>,隱地編,《年度小說選資料篇》,台北:爾雅,1983。
季季,<尋求和諧新方向>,《中國時報》,1983.8.28,9版。
岩上,<談黃春明的小說「魚」及其他>,《民聲日報》,1979.12.31,10版。
於曼,<激憤與無奈:面對“家園”的淪喪—賈平凹、黃春明社會轉型題材作品比較論>,《鄂州大學學報》,1999.1。
東方既白,<黃春明式的嘲諷-從「我愛瑪莉」說起>,《中國時報》,1977.10. 4,12版。
林文華,<殖民與反殖民--論黃春明小說>,《臺灣文藝(新生版)》,177,2001.8。
林明德,<沒有人做錯什麼-論「看海的日子」>,《愛書人》,141,1980.4.21。
林明德主持,陳正樑記錄,<來自故鄉的歌手:黃春明小說座談會>,《幼獅文藝》,48:5,1978.9。
林柏燕,<評「莎喲娜拉•再見」(上)、(中)、(下)>,《中華日報》,1974.01.19-21,9版。
林柏燕,<評介「看海的日子」>,《幼獅文藝》,173,1968. 5。
林海音,<宜蘭街上一少年>,《聯合報》,1983.9.9,8版。
林海音,<這箇「自暴自棄」的黃春明>,《小寡婦》,遠景,1975.2。
林國彰,趙愛卿,<遼闊的視野•「玩偶」在台東>,《中國時報》,1983.8.26,9版。
林清玄,<黃春明•小說•黃春明>,《書評書目》,14,1974.6。
林聆慈,<人格的尊嚴與追求--談黃春明小說中的社會意識>,《國文天地》,15:11=179,2000.4。
林毓生,<黃春明小說再思想上的意義>,《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1983。
林毓生,<黃春明底小說在思想上的意義(上)>,《聯合報》,1980.12.5,8版。
林毓生,<黃春明底小說在思想上的意義(下)>,《聯合報》,1980.12.6,8版。
林瑞明,<目的與手段之別--試論黃春明與陳映真>,《歷史學報(成大)》,25,1999.12。附:黃春明、陳映真小說對照年表(五0-八0年代),頁334-337。
林瑞明,<試論黃春明與陳映真>,《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4。
林懷民,<傾聽那呼喚-讀黃春明小說的隨想>,《書評書目》,15,1974.7。
林耀福,<黃春明>,《中國時報》,1980.2.23,8版。
林馨琴,<黃春明戇猴精神拓建桃花源>,《中時晚報》,1997.4.7,7版。
邱志成,<黃春明關懷再生人>,《中時晚報》,1998.7.6,15版。
邱亞才,<黃春明作品中成人世界的渣滓>,《台北評論》,6,1988.8。
邱瓊慧,<黃春明「照鏡子」一文的鏡子作用>,《中國語文》,85:3=507,1999.9。
南方朔,<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台北:四季,1979。
姜玉鳳,<既能創作又能思考批判>,《民生報》,1987.7.29,9版。
姚一葦,<論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現代文學》,48,1972.11。
封祖盛,<黃春明的創作特色>,《當代文學研究叢刊》,5,1985。
施懿琳,<放生>,《中國時報》,1999.11.11。
柳南城,<「莎喲娜拉•再見」與「鑼」>,《書評書目》,15,1974.7。
洪醒夫,<黃春明印象記>,《台灣文藝》,66,1978.10。
洪醒夫,<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賞析>,《洪醒夫全集九--評論卷》,彰化縣文化局,2001.6。
洛夫,<詩壇風雲>,《聯合報》,1978.1.1,副刊。
秋樵,<《放生》(黃春明著)導讀>,《書評》,48,2000.10。
紀慧玲,<黃春明兩齣兒童劇,新象親子藝術節選為主打>,《民生報》,1999.7.9,文化與藝術6。
紀慧玲,<聽祖母說的故事,黃春明搬上舞台>,《民生報》,1999.4.1,19版。
計蕾,<樸素寫實的鄉土文學--從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說起>,《中華日報》,1994.1.16,11版。
凌雲,<台灣作家黃春明和他的鄉土電影>,《銀幕劇作》,5,1984。
唐文標,<兒子的大玩偶>,《中國時報》,1983.8.21,8版。
唐文標,<看「看海的日子」的日子>,《中國時報》,1983.10.30,8版。
唐吉松,<談「莎喲娜拉•再見」(上)、 (下)>,《中華日報》,1973.12.25-26,9版。
唐淑貞,<談黃春明「戰士,乾杯!」一文>,《中國語文》,79:6=474,1996.12。
唐飆,<黃春明的小說世界-談黃春明小說的風格>,《文藝月刊》,70,1975.4。
夏木,<「黃春明童話」新書發表會與撕畫原作展>,《皇冠》,79:4=476,1993.6。
孫瑋芒,<最富鄉土風的黃春明側影>,《中華文藝》,10:2=56,1975.10。
徐秀慧,<現代鄉野「奇」譚--黃春明新書《放生》面世>,《中央日報》,1999.11.29,26版。
徐秀慧,<黃春明大事年表>,《中國時報》,1999.8.28-30,37版。
徐國倫,王春榮,<黃春明的小說>,《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
徐開塵,<皇冠全新編印黃春明作品典藏版>,《民生報》,2000.2.21,4版。
徐開塵,<重塑台灣座談 激盪智慧火花>,《民生報》,1999.12.04,7版。
翁台生,楊士琪,楊憲宏,<從搭錯車到看海的日子——社會寫實影片再出發所象徵的文化意義>,《聯合報》,1983.9.25,3版。
翁光宇,<人格尊嚴的呼喚和追求——讀《看海的日子》>,《華文文學》,6,1987。
翁光宇,<討論黃春明小說的藝術特色>,《新文學論叢》,12,1992.2。
翁光宇,<試論黃春明小說思想內容的轉變>,《暨南學報》,3,1983。
翁銘鴻,<筆寄臺灣的鄉下人--評黃春明小說特質>,《傳習》,16,1998.4。
耘之,<論黃春明小說的人物世界>,《福建論壇》,6,1983。
袁哲生,<不在場的證人--黃春明、黃國峻對談小說藝術>,《自由時報》,2000.3.4,39版。
袁哲生記錄,<廣告世紀大對談—廣告與故事(黃春明、陳耀福)>,《自由時報》,1999.5.25,41版。
郝譽翔,<走過七○年代--黃春明的文學經驗談>,《中央日報》,2001.11.23,20版。
馬森,<電影與小說:評「看海的日子」>,《中國時報》,1983.10.9,8版。
高天生,<性情與沈思:讀黃春明小說有感>,《中興文苑》,9,1978.6。
高天生,<朝向更開闊的路-新生代作家的兩難僵局及解脫>,《臺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85。
高天生,<開創鄉土文學新紀元的黃春明>,《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85.5。
高全之,<平等與同情--王禎和 / 黃春明小說娼妓態度>,《王禎和的小說世界》,三民,1997.2。
高全之,<黃春明作品中的人的尊嚴問題(鑼等)>,《幼獅文藝》,43:5,1976.5。
尉天驄,<《鑼》的現實和《鑼》的道德--論黃春明《鑼》>,《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1999。
尉天驄,<小市鎮人物的困境與救贖—黃春明小說簡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4。
尉天驄,<文學札記-受屈辱的一群-對黃春明小說的印象>,《中國時報》,1972.1.09,9版。
尉天驄,<黃春明這個人>,《中央日報》,1988.6.8,16版。
尉天驕,<為著共同的民族、鄉土之愛—黃春明作品研討會概述>,《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4。
尉天驕,<黃春明筆下鄉土人物生與死的意義>,《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
康俐雯,<黃春明放生關懷台灣老人>,《中國時報》,1999.10.13,6版。
張正能,<評黃春明的「莎喲娜啦!再見」>,《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1989。
張秀民,<我看黃春明和林懷民的小說>,《台灣文藝》,7:29,1970.10。
張良澤,<影片「兒子的大玩偶」在日本>,《台灣文藝》,92,1985.1。
張昌彥,<塑造原著世界,表現自我特色>,《中國時報》,1983.8.28,9版。
張炯,<黃春明創作的意義和歷史地位>,《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1.2。
張英偉,<略論黃春明小說創作特色>,《錦州師院學報》,3,1988。
張素貞,<沉凝之筆寫鄉土--黃春明的《放生》>,《現代小說啟示錄》,台北:九歌,2001.8。
張素貞,<黃春明的「甘庚伯的黃昏」>,《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1986.10。
張國立,<黃春明的「白飯」理論>,《中華日報》,1986.5.21,11版。
張夢瑞,<高陽、黃春明作品舊書換新裝爭取讀者群>,《民生報》,1999.9.7,焦點新聞1。
張夢瑞,<陳慧坤 平鑫濤 黃春明 獲得文協榮譽文藝獎章>,《民生報》,2002.4.15,6版。
張夢瑞,<黃春明的小說《放生》行銷後勁看好>,《民生報》,2000.1.11,5版。
張德本,<我看黃春明的作品>,《台灣文藝》,9:35,1972.4。
張錦郎,<黃春明作品評論索引>,《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1,1987.5。
張瀛太,<我們不要政治豬食>,《中國時報》,1998.11.26,37版。
梁明雄,<論黃春明的鄉土小說>,《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1993.2。
梁竣瓘,<黃春明《放生》>,《文訊》,180,2000.10。
畢絪,<敲響那面鑼的人>,《東吳青年》,65,1976.5。
莊白凌,<黃春明早期的四篇小說--讀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小說卷小感>,《聯合報》,1982.9.24,8版。
許平和,<有人就有希望--評黃明的「看海的日子」>,《仙人掌》,1:6=6,1977.8。
許永代,<街頭巷尾的小人物>,《文藝月刊》,70,1975.4。
郭清華,<也是「等待一朵花的名字」黃春明訪問記>,《皇冠》,71:5=425,1989.7。
陳一山,<評介「溺死一隻老貓」>,《幼獅文藝》,166,1967.10。
陳川流譯,<文學不能脫離現實——訪問黃春明>,《暖流》,3,1982.3。
陳文芬,<王禎和、黃春明、 王拓、宋澤萊短篇小說合輯日語本明年出版>,《中國時報》,2000.8.22,11版。
陳文芬,<皇民文學對民眾影響有限 黃春明:皇民化影響才可怕>,《中國時報》,1998.12.27,11版(文化藝術)。
陳文芬,<暌違16年黃春明小說「放生」了>,《中國時報》,1999.10.13,11版。
陳木隆,<黃春明編導 杜子春試演>,《中國時報》,2002.2。
陳玉玲,<老人的末日評黃春明《放生》>,《破周刊》,復刊110號,2000.5.26-2000.6.4。
陳玉玲,<黃春明的小說介紹與評析>,《重中論集》,1,2001.6。
陳白,<黃春明有多重角色>,《聯合晚報》,1988.4.17,8版。
陳宇碩,<黃春明「男人與小刀」、「看海的日子」意識的探討比較>,《雙溪文穗》,6,1978. 5。
陳克環,<黃春明是一棵樹>,《文藝月刊》,70,1975.4。
陳芳明主持,褚錦婷、曾雨潤紀錄整理,<文學的交響--「黃春明文學與宜蘭風土」座談會紀錄>,《宜蘭文獻雜誌》,11,1994.9。
陳建忠,<最後的鄉土傳奇--評黃春明小說集《放生》>,《中央日報》,2000.2.12-13,22版。
陳映真,<七十年代黃春明小說中的新殖民主義批判意識—以《莎喲娜啦.再見》、《小寡婦》和《我愛瑪莉》為中心>,《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2。
陳素香,<從小說到電影>,《婦女雜誌》,1984.1。
陳啟仁,<從「青番公的故事」和「甘庚伯的黃昏」論黃春明小說中的小人物情感>,《臺灣文藝[新生版]》,166/167,1999.2。
陳瑞玉,<飄揚的兩面旗幟--「莎喲娜啦•再見」讀後感>,《台灣文藝》,114,1988.11。
陳萬益,<原住民的世界--楊牧、黃春明與陳列散文的觀點>,《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師大文學院,1995。
陳遼,<國民性的探索和表現—黃春明創作論>,《福建論壇》,1998.5。
陸士清,<黃春明>,《台灣小說選講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章玲,<黃春明的小寡婦>,《明日世界》,1975.9.1,9版。
彭瑞金,<我不愛瑪莉-試論黃春明的變調>,《前衛叢刊》,2,1978.10。
彭樹君,<童話黃春明>,《皇冠》,79:2=470,1993.4.1。
彭蕙仙,<荒謬裡的兩種面貌--簡論哈金的與黃春明的小說>,《中央日報》,2001.9.24,18版。
曾仕良,<莎喲娜啦.再見>,《翰海觀潮》,文建會,1997.5。
曾建民,<從台灣社會的現實中一路走來—論黃春明小說的時代開創性、啟蒙性和藝術性>,《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2。
曾增勳,<黃春明捨教鞭進駐中大開講>,《聯合報》,1998.3.3,14版。
湯芝萱,<小李子不是大騙子--黃春明跟他的兒童劇>,《國語日報》,1999.10.06,8版。
焦桐,<笑聲中的淚水--黃春明《放生》>,《中央日報》,2000.10.16,21版。
焦雄屏,<由兒子的大玩偶在日本受重視說起>,《聯合報》,1984.10.29,9版。
琳達・傑文訪問,禾心譯,<論強權、人民和輕重>,收入陳映真著,《山路》,台北:遠景,1984。
雲鶴,<被命運播弄的一群>,《書評書目》,15,1974.7。
黃文記,<黃春明抱病與學生座談>,《民生報》,1998.11.22,37版。
黃旭初,<作家:黃春明>,《自立晚報》,1992.11.30,13版。
黃克全,<黃春明小說的人文精神>,《文訊》,34,1988.2。
黃克全,<愛是學來的>,《未來雜誌》,1986.1.4,9版。
黃武忠,<小說的方言使用--兼談楊青矗「工廠人」、王禎和「嫁妝一牛車」、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用語之比較>,《書評書目》,72,1979.04。
黃武忠,<鄉間的小角色--黃春明與宋澤萊小說人物之比較>,《民眾日報》,1980.10.18,12版。
黃春明口述,王昕紀錄,<名作家黃春明的教育觀 生活就是教育>,《國語日報》,2002.1.19-2002.1.20,12版。
黃春明主講,史玉琪記錄整理,<憨猴搬石頭 台灣目前漁農村社區特徵>,《自由時報》,2000.1.21,39版。
黃美惠,<黃春明說來說去就是想回「故鄉」>,《民生報》,1985.9.1,9版。
黃美惠,陳幼君,<在現實中謀生•為理想而創作,拉鋸戰中忠於自我,黃春明、金士傑怎麼過來的?>,《民生報》,1986.11.13,9版。
黃得時,<黃春明>,《中國時報》,1980.2.23,8版。
黃淑瑮,<黃春明小說--「魚」之賞析>,《雄中學報》,4,2001.5。
黃越宏採訪,<看不到足為表帥的風範>,《中國時報》,1996.3.10,18版。
黃廣道,<黃春明小說中大開講>,《中央日報》,1999.3.2,10版。
微,<像聽講故事一樣的小說- 推介黃春明有鄉土味的三本書>,《青年戰士報》,1974.8,8版。
楚蜺,<論黃春明的轉變>,《自立晚報》,1978.11.12,3版。
楊淑慧,<訪「鄉下人」黃春明談寫作心願>,《自立晚報》,1979.8.19,3版。
楊莉玲,<生活大師黃春明>,《自由時報》,1996.3.9,32版。
楊順明,<一個全新的轉機--我讀《中國當代散文大展》(黃進蓮編)>,《中華文藝》,37,1976.5。
楊照,<吹到臺北的一陣蘭陽風--札記黃春明的作品>,《聯合文學》,10:10=118,1994.8。
葉石濤,<關於「莎喲娜啦•再見」的日文譯本>,《作家的條件》,台北:遠景,1981.6。
葉振富,<銀幕上的倫理--黃春明、吳念真對談電影文化>,《中國時報》,1990.3.7,31版。
葉特生,<黃春明訪問記>,《新聞學人》,2:4,1973.1。
葉笛,<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分析>,《幼獅文藝》,30:1,1969.1。
葛浩文,<黃春明的鄉土小說>,《弄斧集》,台北:學英,1984。
董成瑜,<黃春明鑼聲再響>,《中國時報》,1999.10.21,41版。
董保中,<金水嬸與金水嬸批評>,《聯合報》,1977.10.4,副刊。
董雲霞,<宜蘭尤在呢喃--黃春明和陸小芬一起去「看海」>,《時報週刊》,288,1983.9.9。
詹宏志,<一個轉捩點「兒子的大玩偶」特輯、國產電影的新起點>,《中國時報》,1983.8.28,9版。
詹宏志,<我們的時代□--「六十九年短篇小說選」編選序言>,隱地編,《年度小說選資料篇》,台北:爾雅,1983。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作品>,《書評書目》,93,1981.1。
鄒德莉,<品嘗「蘋果的滋味」(黃春明作)>,《蘭女學報》,7,2000.4。
筱玉,<不要亂丟「魚」—黃春明作品不能選為國中教材嗎?>,《大學雜誌》,91,1975.11。
廖玉蕙,<一樣心情雨般寫法>,《民生報》,1989.8.19,26版。
廖咸浩主持、李文冰紀錄整理,<透過魚的成長方式--談黃春明「魚」>,《幼獅文藝》,81:5=497,1995.5。
廖淑芬,<「黃春明作品研討會」(北京)觀察報告>,《水筆仔》,7,1999.4。
廖運偉,<從「魚」看黃春明的創作意識>,《文藝月刊》,70,1975.4。
綠風,<兩個油漆匠>,《台港小說鑒賞辭典》,中央民族學院,1994。
趙稀方,<鄉土的姿態—關於黃春明、海辛鄉土小說的文本分析>,《小說評論》,1999.1。
齊益壽,<一把辛酸淚——試評「我愛瑪莉」(黃春明著)>,《書評書目》,71,1979.3。
劉早琴,<黃春明「溺死一隻老貓」探析>,《東吳中文研究集刊》,5,1998.5。
劉至瑜,<臺灣作家筆下的妓女形象--以呂赫若「冬夜」、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和李喬「藍彩霞的春天」為例>,《臺灣人文(師大)》,4,2000.6。
劉春城,<我為什麼和怎麼寫黃春明前傳?>,《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2,1987.12
劉春城,<愛土地的人-寫在「黃春明前傳」之前>,《自立晚報》,1986.2.8,10版。
劉紅林,<試論黃春明小說的民族魂>,《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1.2。
劉登翰等編,<黃春明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史(下)》,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
樊洛平,<老人與社會:黃春明小說的關懷視點>,《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1.2。
樊洛平,<黃春明鄉土小說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4。
樂蘅軍,<從黃春明小說藝術論其作品的浪漫精神>,《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壹》,台北:九歌,1989。
歐宗智,<為老人做見證--談《放生》(黃春明著)>,《書評書目》,50,2001.2。
歐宗智,<為老人做見證--談黃春明短篇小說集《放生》>,《為有源頭活水來》,財團法人清傳商職文教基金會,2001.2。
潘宣,<與黃春明的童心相遇>,《皇冠》,548,1999.10。
蔣慧仙,<台灣文學經典名家特寫--黃春明>,《聯合報》,1999.2.26,37版。
蔡美娟,<羅智成「南方以南•沙中之沙」訴說南極;「黃春明小說集」德文版在德國上市>,《聯合報》,2000.3.2,24版。
蔡淑華整理,<近代日本與台灣文學研討會>,《自由時報》,2001.1.13,37版。
蔡雲雀,<從「死去活來」談社會的省思>,《國文天地》,15:11=179,2000.4。
蔡源煌,<小人物的面具--試論黃春明小說中的表意衝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9,1977.9。
蔡源煌,<黃春明的「莎喲娜啦•再見」>,《中國時報》,1986.12.21,8版。
蔡詩萍專訪,王妙如記錄整理,<空氣中的哀愁>,《中國時報》,1999.3.30,37版。
蔡德音,<青年黃春明的剪影是他?>,《聯合報》,2001.3.27,37版。
鄭容,<風格是忠於自己--侯文詠VS.黃春明>,《自由時報》,1997.4.6,33版。
鄭彩仁,<兒子的大玩偶>,《翰海觀潮》,文建會,1997.5。
鄭清文記錄,<從生命的悲憫到社會的關切>,《台灣文藝》,7,1978.10。
鄭慧蘋,<黃春明、吳念真、朱天文訪談錄>,《世界電影》,183,1984.1。
鄭耀,<丟掉那條「魚」>,《中華日報》,1975.8.25,5版。
黎湘萍,<現代消費社會的另類敘事—論黃春明小說的現實主義價值>,《文學評論》,1999.3。
盧健英,<另類兒童劇開創桃花源>,《中時晚報》,2000.9.18,15版。
蕭錦綿,<家住吉祥巷十三號--黃春明>,《天下雜誌》,200,1998。
賴素玲,<黃春明、受刑人用心交流>,《民生報》,1997.12.18,34版。
賴素鈴,<地方戲牽引黃春明與莫言的鄉愁>,《民生報》,2002.12.1,6版。
賴素鈴,<我們來做桃花源>,《民生報》,1998.9.1,19版。
賴素鈴,<黃春明的宜蘭處處有情>,《民生報》,1998.5.16,19版。
賴素鈴,<黃春明返鄉在監獄演講>,《民生報》,1997.11.27,19版。
賴素鈴,<黃春明娓娓自述坎坷成長心路>,《民生報》,1998.10.11,9版。
賴瑞鼎,<「莎喲娜啦•再見」讀後>,《文壇》,180,1975.6。
錢嘉琪,<他說他是個害羞的人--黃春明印象記>,《皇冠》,63:6=378,1985.8。
暾塵,<鄉土作家-黃春明>,《基隆青年》,1985.6。
應鳳凰,<黃春明>,《中國時報》,1989.8.14,18版。
應鳳凰,<黃春明--鑼>,國語日報,2001.9.8,5版。
戴景尼,<黃春明小說中的象徵意義--以《放生》為例>,《國文天地》,18:5=209,2002.10。
戴景尼,<黃春明小說中的臺灣俚語>,《國文天地》,18:3=207,2002.8。
戴景尼,<黃春明小說中鄉土人物的世界>,《國文天地》,17:10=202,2002.3。
薇薇夫人,<我看「小寡婦」(上)>,《聯合報》,1975.2.27,6版。
薇薇夫人,<我看「小寡婦」(下)>,《聯合報》,1975.2.27,6版。
韓元,<黃春明小說人物論>,《齊魯學刊》,2000.6。
魏可風,<黃春明答客問>,《聯合文學》,10:10,1994.4。
嚴紀華,<走入文學國度的充沛與從容--現代文學(小說篇)導讀示例:黃春明「魚」>,《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5,1996.7。
蘇鳳玲,<淺談黃春明鄉土小說創作>,,《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鐘麗慧,<昨死今生見豪情>,《民生報》,1980.11.04,7版。
黨鴻樞,<論黃春明小說的抗挫折意識>,《西北師大學報》,1990.2。
顧盼,<放生>,《台灣日報》,1999.12.09,35版。
龔顯宗,<論《阿Q正傳》與《鑼》>,《東師語文學刊》,3,1990.5。
三、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相關的專書與單篇文章
文訊雜誌編,《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台北:文訊雜誌出版,汐止:聯經總經銷,1994。
文訊雜誌編輯,《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記要(增訂本)》,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仙人掌選集,《民族文學的再出發》,台北:故鄉,1979。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植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出版:城邦發行,2001。
邵玉銘、張寶琴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汐止:聯經經銷,1989。
侯立朝,《鄉土吾愛》,台北:博學,1977。
封德屏,《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6。
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8。
若林正丈編,若林正丈、松永正義合著,廖兆陽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台北:故鄉,1988。
尉天驄,《民族與鄉土》,台北:遠景,1981。
尉天驄,《理想的追尋》,台北:新地,1985。
尉天驄,《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長橋、遠流,1978。
張文智,《台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出版:吳氏總經銷,1993。
張忠棟,《鄉土.民族.國家》,台北:聯經,1979。
梁景峰,《鄉土與現代:台灣文學的片斷》,板橋:北縣文化,1995。
陳少廷,《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1978。
陳芳明,《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高雄:敦理,1988。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8。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經文學出版,汐止:聯經經銷,1994。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8。
陳國祥、祝萍,《台灣報業演進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
彭品光,《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1977。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
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
曾健民主編,《清理與批判: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台北:人間,1998。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台北:派色,1990。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1979。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1985。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
鄭明俐,《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
戴國煇著,魏廷朝譯,《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1989。
龔鵬程,《台灣文學在台灣》,板橋:駱駝出版,新店:學欣經銷,1997。
龔鵬程,《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1995。
「台灣文學的方向」座談會,《台灣文藝》,73,1981.6。
<「鄉土文學論戰」回顧座談會記錄>,《台灣文藝》,105,1995.5。
<三0年代和七0年代的民族文學>,《仙人掌》,12,1978.8。
<中國的出發(代發刊詞)>,《仙人掌》,1,1977.3。
<文藝會談通過文藝政策修定案>,《中央日報》,1977.8.31,4版。
<文議會談分組討論提出看法>,《中央日報》,1977.8.29,1版。
<文議會談分組討論提出看法>,《中央日報》,1977.8.30,4版。
<文議會談分組討論提出看法>,《中央日報》,1977.8.31,1版。
<台灣地區政治發展的經驗與展望>,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1985。
<用力敲鐘、大聲說話—我們的話>,《夏潮》,13,1977.4。
<我們的政治文學在那裡?>,《仙人掌》,1,1977.3。
<金鼎獎圖書類頒獎典禮 作家影音談感言現場演出很青春>,《民生報》,2000.8.20,5版。
<現階段我們的文藝路向>,台北:《幼獅文藝》,44:3,1976.12。
<陳芳明、彭瑞金對談—離清台灣文學的一些烏雲暗日>,《文學界》,24,1987.11。
尹雪曼,<鄉土文學論>,《文學思潮》,10,1981.12。
孔無忌,<一個歷史對照>,《夏潮》,22,1978.1。
方雲,<文學的變遷與危機座談會>,《中國時報》,1992.4.9,人間副刊。
王文興,<文學的社會功能與藝術價值>,《聯合報》,1977.8.24,副刊。
王文興等,<文學與社會座談會記錄>,《大學雜誌》,55,1983.3。
王拓,<鄉土文學論戰之回顧>,《台灣史研究會訊》,1987.8。
王拓,<一步一步踏進現實的社會—訪尉天驄>,《出版家》,57,1977.4。
<打開意識形態地圖—回看戰後台灣文學傳播的媒介運作>,鄭明俐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1994。
王浩,<從報紙的獨占化談副刊>,《夏潮》,31,1978.10。
王集叢,<談文藝政策>,《青年戰士報》,1977.8.31。
王集叢,<談創作方法>,《中華日報》,1977.8.31。
王禎和,<作品與社會>,《大學雜誌》,119,1978.11。
司馬中原,<我們的文學往何處去?>,《仙人掌》,5,1977.7。
石恆,<思想與社會現實>,《夏潮》,25,1978.4。
石家駒(陳映真),<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仙人掌》,2:6,1978.8。
任卓宣,<評孫震委員底民生主義研究>,《夏潮》,20,1977.11。
江汛,<從荒蕪到荒謬1945-1988>,《人間》,38,1988.12。
江迅,<鄉土文學論戰:一場迂迴的革命?--一個文化霸權的崛起與崩解>,《南方》,9,1987.7。
江漢,<評尉天驄先生編「鄉土文學討論集」>,《中華雜誌》,16:5,1978.5。
何秀煌,<急需集思廣益的討論>,《夏潮》,24,1978.3之「讀者投書」。
何言,<阿!社會文學>,《聯合報》,1977.2.9。收入胡民样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1989。
何欣,<七0年代的使命文學>,《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1979。
何欣,<三0年來台灣小說>,《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1979。
何欣,<三十年來的台灣文學論戰>,《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1983。
何欣,<我們的努力和方向>,《文季季刊》,1,1973.8。
何欣,<我們很懷念那段時光>,《出版家》,58,1977.5。
何欣,<報導文學與文學創作>,《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1979。
吳坤堭著,彭萱譯,<論台灣的鄉土文學>,《文學台灣》,38,2001.4。
吳思慧,<「回歸鄉土」的立場何在?>,《仙人掌》,4,1977.6。
吳望堯,<痲瘋文學>,《中國時報》,1977.11,副刊。
吳德山,<走出「台灣意識」的陰影—宋冬陽台灣意識文學論底批判>,《夏潮》,1985.3。
吳潛誠,<讓文學關懷現實人生>,《仙人掌》,7,1977.9。
呂正惠,<七、八0年代台灣現實主義文學的道路>,《新地文學》,1:2,1990.6。
呂正惠,<本土意識的文化危機>,《自立晚報》,1988.12.2,14版。
呂正惠,<現代文學與鄉土文學>,《幼獅文藝》,81:7=499,1995.7。
呂正惠,<鄉土文學中的「鄉土」>,《聯合文學》,14:2=158,1997.12。
呂正惠,<戰後台灣知識份子與台灣文學>,《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1995。
宋冬陽,<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藝》,88,1984.3。
宋冬陽,<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86,1984.1。
李利國,<從民族的苦難談起,為鄉土文學辯白>,《仙人掌》,3,1977.5。
李明駿,<七0年代的文學光影—對鄉土文學的省察>,《南方》,14,1987.12。
李喬,<我看「台灣文學」>,宋澤萊等著,《終戰的賠償》,台北:名流,1986。
李歐梵,<台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和「浪漫主義」>,白少帆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1987。
李歐梵,<浪漫之餘—五四以後的文學回顧>,《中國時報》,1979.8.20,人間副刊。
辛築,<論戰的舞台:一隻看不見的手—台灣傳播結構的省察>,《南方》,9,1987.7。
東年,<鄉土文學—意識型態的虛實>,《聯合文學》,14:4=160,1998.2。
林瑞明,<文學從土地與人民出發>,《自立晚報》,1993.5.7,本土副刊。
林瑞明、林玲玲,<從鄉土文學到台灣文學—葉石濤與台灣文學的建構(1965-2000)>(上),《文學台灣》,37,2001.1。
林瑞明、林玲玲,<從鄉土文學到台灣文學—葉石濤與台灣文學的建構(1965-2000)>(下),《文學台灣》,38,2001.4。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比較>,《中國時報》,1973.7.2-3,人間副刊。收入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壹》,台北:九歌,1989。
邱貴芬撰述,張小虹講評,<性別 / 權力 / 殖民論述:鄉土文學中的去勢男人>,《當代台灣作家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
侯立朝,<論鄉土經濟與鄉土文學>,《夏潮》,22,1978. 1。
思兼,<從批判原理論鄉土文學論戰>,《聯合報》,1978.2.16,副刊。
思兼,<報導文學與第三類接觸>,《書評書目》,66,1978.10。
施叔,<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1923-1932)>,《理想主義者的剪影》,台北:新地文學,1990。
施叔,<現代的鄉土—六、七0年代的台灣文學>,《中國時報》,1994.1.1。
施淑,<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1923-1932)>,《理想主義者的剪影》,台北:新地文學,1990.4。
胡耀恆,<開放三十年代文學>,《中外文學》,1:11,「中外短評」,1973.4。
唐文標,<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人>,《龍族》,9期評論專號,1973.7。
唐文標,<詩的沒落>,《文季》,1,1973.8。
唐文標,<僵斃的現代詩>,《中外文學》,2:3,1973.8。
夏志清,<文學的前途>,《文學的前途》,台北:純文學,1974。
夏志清,<台灣小說□的兩個世界>,《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1982。
座談會,<中國文學往何處去?>,《仙人掌》,4,1977.6。
袁宏昇,<文學到底該走什麼路?>,《仙人掌》,4,1977.6。
記者,<第二次文藝大會場外的回聲>,《自立晚報》,1977.9.4。
馬森,<「台灣文學」的中國结與台灣結—以小說為例>,《聯合文學》,8:5,1992.3。
馬儷菁,<細聽老人的聲音>,《中國時報》,2000.2.24,47版。
高天生,<台灣文學的歧路>,《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85。
高天生,<多元社會的豐饒與貧瘠>,《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85。
高天生,<新危機與新展望—鄉土文學論戰後台灣文壇發展的考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85。
高天生,<歷史悲運的頑抗>,《台灣文藝》,72,1981.5。
高準,<中國現代文學的主流>,《文學與社會改造》,台南:德華,1978。
高準,<為詩潮答辯流言>,《中華雜誌》,175,1978.2。
高準,<論中國現代詩的流變與前途方向>,《文學與社會改造》,台南:德華,1978。
高準,<聯合報是這樣的排斥異己>,《夏潮》,22,1978.1。
商震秋,<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書評書目》,66,1978.10。
尉天驄,<三0年來台灣社會的轉變與文學的發展>,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1985。
尉天驄,<台灣文學往何處去?>,《中國論壇》,207,1984.5.10。
尉天驄,<由漂泊到尋根—工業文明下的台灣新文學>,《中國論壇》,241,1985.10。
尉天驄,<西化的文學>,丘為君、陳連順編,《中國現代文學的回顧》,台北:龍田,1978。
張大春,<丟帽子砸招牌—言論箝制時局的意識型態論爭>,《中國時報》,「回顧鄉土文學論戰專輯」,1991.1.7。
張系國,<浪子的變奏>,《聯合報》,1977.10.26,副刊。
張系國,<理想與現實論臺灣小說裡的理想世界(下)>,《中國時報》,1982.5.29,8版。尉天驄,<台灣鄉土文學的新課題>,《文學界》,3,1982.7。
張系國,<理想與現實論臺灣小說裡的理想世界(上)>,《中國時報》,1982.5.28,8版。
張益,<不要把差辱當成榮耀>,《文季》,1:3,1983.8。
張紹文、許仁真、包青天、張景涵,<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大學雜誌》,43-45,1971.7-9。
許琇禎,<從民族、寫實到本土—台灣「鄉土文學」之歷史考察與評析>,《中國學術年刊》,19期,1998.3。
連甫,<訪問陳若曦縱談社會文學>,《聯合報》,1977.4,副刊。
郭楓,<四0年來台灣文學的環境與生態>,《新地文學》,1:2,1990.6。
陳芳明,<文學左傾與鄉土文學的確立>,《聯合文學》,16:3=183,2000.1。
陳芳明,<評余光中、陳映真道路的崩壞>,《新文化》,2,1989.3。
陳芳明,<鄉土文學運動的覺醒與再出發>,《聯合文學》,19:5=221,2003.3。
陳映真,<「鄉土文學」論戰十週年的回顧>,《思想的貧困》,台北:人間,1988。
陳映真,<一年來的文學>,《雄獅美術》,94,1978.12。
陳映真,<大眾消費社會和當前台灣文學的諸問題」>,《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1984。
陳映真,<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1:5,1983.1。收入《鳶山》,台北:人間,1988.4。
陳映真,<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1984。
陳映真,<台灣第一部「第三世界電影」>,《中國時報》,1986.1.26,副刊。
陳映真,<四0年來台灣文藝思潮之演變>,25:6=287,《中華雜誌》,1987.6。
陳映真,<向內戰、冷戰意識型態挑戰—七0年代台灣文學爭論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14:2=158,1997.12。
陳映真,<現代文學底再開發>,《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1976。
陳映真,<現代主義底再開發>,《鳶山》,台北:人間,1988。
陳映真,<陳映真的自剖與反省>,《思想的貧困》,台北:人間,1988。
陳映真,<期待一個豐收的季節>,《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1976。
陳映真,<新的閱讀和論述之必要>,,《中國時報》,「回顧鄉土文學論戰專輯」,1991.1.6。
陳映真,<試評「打牛南村」>,《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1984。
陳映真,<轉型期下的倫理—陳映真、沈君山、羅蘭第三類接觸>,《天下雜誌》,54,1985.11.1。
陳映真,<關於「十、三事件」>,《美麗島》,3,1980.10.25。
陳鼓應,<三評余光中的詩>,《夏潮》,27、28,1978.6-7。
陳鼓應,<序「這樣的詩人余光中」>,《夏潮》,22,1978.1。
壹闡提(李喬),<我看「台灣文藝」>,《台灣文藝》,74,1981.7。收入《終戰的賠償》,台北:名流,1986.8。
彭小妍,<何謂鄉土?論鄉土文學之建構>,《中外文學》,27:6,1998.1。
彭品光,<文學不容劃分階級—我們反對所謂工農兵文學的觀點>,《中華日報》,1978.1.3。
彭瑞金,<台灣文學應以本土化為首要課題>,《文學界》,2,1982.4。
彭瑞金,<從鄉土文學到三民主義文學—訪葉石濤談鄉土文學的歷史>,《台灣文藝》,革新9號,1979.3。
彭歌,<痛苦的自省>,《聯合報》,1974. 5.18,12版。
惠天,<不要階級文學>,《中國時報》,1977.9.3,副刊。
曾祥鐸,<對「富裕」、「多元」和「社會力」的沉思—有感於十年來台灣社會的變化>,《中國時報》,1985.4.5,特刊。
焦桐,<意識型態拼圖—兩報副刊在鄉土文學論戰中的權力操作>,《國文天地》,13:7,1997.12。
馮放民,<中國的鄉土,中國的文學>,《中華文藝》,1977.10。
黃順興,<台灣農民在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夏潮》,25,1978.4。
楊照,<惡化的歷史失憶症—「鄉土」重訪>,《流離觀點》,台北:自立晚報,1991。
楊照,<試圖與悲劇周旋的小人物們>,《中國時報》,1999.8.29,37版。
葉石濤,<六0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文訊》,13,1984.8。
葉石濤,<台灣小說的遠景>,《文學界》,1,1982.1。
葉石濤,<結束夢魘>,《不完美的旅程》,台北:皇冠,1990。
葉石濤,<隔海唱和乎?>,《中國時報》,「回顧鄉土文學論戰專輯」,1991.1.4。
葉啟政,<對四0年來台灣地區社會發展的一些反省>,《中國論壇》,241,1985.10。
葉啟超,<有關社會問題基本性質的初步檢討>,收入楊國樞、葉啟政編,《當前台灣社會問題》,台北:巨流,1979。
葛浩文,<中國現代小說概論>,《弄斧集》,台北:學英,1984。
聞見思,<鄉土文學?>,《中華日報》,1977.8.31。
誓還,<論文學>,《中國時報》,1977.8.30,副刊。
劉紹銘,<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觀念>,收入葉維廉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台北:聯經,1979。
劉紹銘,<寫在「台灣本地作家短篇小說選」之前(上)>,《中國時報》,1971.12.20,9版。
劉登翰,<台灣經濟轉型期的鄉土眷戀和都市批判—黃春明小說創作一面觀>,《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4。
蔡源煌,<五四看台灣文壇—一個理論架構的省察>,《中國論壇》,207,1984.5.10。
蔡源煌,<台灣四十年來的文學與意識形態>,《中國論壇》,319,1989.1。
蕭新煌,<台灣地區農業政策的檢討與展望—事實和解釋>,《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東大,1985。
蕭新煌,<台灣社會問題研究的回顧和反省>,收入蔡文輝、蕭新煌編,《台灣和美國社會問題》,台北:東大,1985。
蕭新煌,<當代知識分子的「鄉土意識」--社會學的考察>,《中國論壇》,23:1=265,1986.10.10。
應鳳凰,<葉石濤的台灣意識與文學論述>,《文學台灣》,16,1995.10。
顏元叔,<文學在現代社會能做些什麼?>,《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1978。
顏元叔,<台灣小說□的日本經驗>,《中外文學》,2:2,1973.7。
顏元叔,<我國當前的社會寫實主義小說>,《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1978。
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的省思>,《中外文學》,6:9,1978.2。
顏元叔,<唐文標事件>,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
顏元叔,<期待一種文學>,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
顏元叔,<談民族文學>,《談民族文學》,台北:學生,1973。
譚石,<鄉土文學論戰和台灣文化加工業—論戰,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儀式>,《南方》,9,1987.7。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人的困境>,《中國時報》,1972.2.28,人間副刊。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幻境>,《中國時報》,1972.9.10-11,人間副刊。
蘇燈基,<彭歌的恐共症有助於團結嗎?>,《夏潮》,27,1978.6。
四、一般參考書目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6。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新店:新地文學出版:吳氏發行,1992。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1991。
李瑞騰編,《台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98:評論20家》,台北:九歌,1998。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出版:春暉發行,1993。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
瘂弦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史料卷.風雲三十》,台北市:聯合報•1982。
瘂弦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評論卷○2.文學史話》,台北:聯合報,1981。
瘂弦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評論卷○3現代文學論》,台北:聯合報,1982。
瘂弦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評論卷○5.文學評論》,台北:聯合報,1982。
瘂弦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評論卷○7文化與生活》台北:聯合報,1982。
瘂弦、陳義芝,《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6。
五、博碩士論文
王若萍,《一個反支配論述的形成—一九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論述與形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1997。
朱義全,《文化、社會與心境的投射—黃春明小說《放生》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1。
何永慶,《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研究》,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5。
李祖琛,《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5。
周永芳,《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研究》,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1。
洪儀真,《三0年代和七0年代台灣鄉土論戰中的左翼思想及其背景之比較》,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6。
徐秀慧,《黃春明小說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1997。
翁慧雯,《文學與政治:七0年代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3。
張錦德,《鄉土之愛、人物之情—黃春明作品研究》,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1。
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99。
楊曉琪,《七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2001。
劉早琴,《原鄉、北進、回溯—黃春明小說研究》,東吳大學碩士論文,1999。
戴景尼,《黃春明小說藝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
藍建春,《台灣文學史觀念的歷史考察》,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01。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