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秦、楚金文書體比較研究
作者 王麗惠
貢獻者 洪燕梅
王麗惠
關鍵詞 秦金文
楚金文
書體比較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6-May-2016 15:57:25 (UTC+8)
摘要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並針對相關文獻做介紹。 第二章秦、楚金文書法風格比較:先介紹秦、楚各自的書法特色,再就二者從時代演變、刻鑄方式與裝飾性三方面比較異同。 第三章秦、楚金文構形比較:以甲金文為比較的標準,分簡化、繁化、異化、部件位置不同、飾筆的運用五方面進行分析。由於甲金文本身便具有繁簡不定的特性,因此在說明字例的選擇上, 避開了這些字。 第四章秦、楚金文與說文比較:說文是第一部流傳至今,較完整且具有系統性的字書,保存大量古漢字的字形,與古文字研究有密切的關係,本章以秦、楚金文分別與說文小篆、重文作比較,除了觀察形構的異同、探求字形演進的軌跡,同時犛清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 第五章結論:總結研究成果、限制與展望。 成果: (一)漢字演進歷程的建立 (二)可資探索《說文解字》收錄字體之來源 (三)分析秦、楚金文書法風格特色與變化 (四)隸變對秦、楚金文的影響 (五)就書體的構形研析,比較秦、楚金文形構異同及演變規律 (六)保存異體字資料 (七)秦、楚金文可作為出土青銅器國別判別的依據 研究限制: (一)部分古文字繁簡不定,難以確認其簡、繁、異等發展趨向(如于字) (二)判定器物國別的爭議影響研究結果 (三)金文斑剝影響判讀 (四)比對的字例資料仍待整理補充
參考文獻 一、 專著 丁福保 《說文解字詁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5)。 于省吾 《商周金文錄遺》,(北京:中華書局,1993)。 上海大學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2)。 上海師範大學 《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王玉新 《漢字認知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王延林 《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 王初慶 《中國文字結構析論》,(台北:文史哲,1989)。 王志成、葉紘宙 《部首字形演變淺說》,(台北:文史哲,民89)。 王國維 《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21)。 王輝 《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方述鑫等 《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1993)。 巴納、張光裕 《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匯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殷周金文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85)。 白川靜 《金文的世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白砥、毛萬寶 《中國書法藝術圖典》,(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1)。 朱仁夫 《中國古代書法史》,(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3)。 朱鳳瀚 《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1995)。 向光忠 《說文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3)。 《文字學論叢》,(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向夏 《說文解字部首講疏》,(台北:書林,民82)。 西北大學 《中華秦文化辭典》,(西安:西北大學,2000)。 江舉謙 《說文解字綜合研究》,(台中:人文出版社,1974)。 牟作武 《中國古文字的起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阮元 《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杜忠誥 《說文篆文訛形釋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杜勇、沈長云 《金文斷代方法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杜迺松 《中國古代青銅器簡說》,(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中國青銅器發展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何金松 《漢字形義考源》,(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 何琳儀 《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 李先登 《商周青銅文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李孝定 《漢字史話》,(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59)。 李學勤 《古文字學初階》,(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東周與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吳清輝 《中國篆書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吳闓生 《吉金文錄》,(香港:萬有圖書,1968)。 花蓮師院語教系 《第13屆全國暨海峽兩岸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民91)。 東海大學 《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 林尹 《文字學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87)。 林劍鳴 《新編秦漢史》,(台北:五南書局,1999)。 林慶勳、竺家寧、孔師仲溫 《文字學》,(台北:空大,1995)。 周何、季旭昇、汪中文 《青銅器銘文檢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周法高 《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4)。 《金文詁林補》,(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1982)。 周清泉 《文字考古》,(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周鳳五、林素清 《古文字學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民88)。 季旭昇 《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 邱德修 《說文解字古文釋形考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 《商周金文集成》,(台北:五南圖書,1983)。 《商周金文總目》,(台北:五南圖書,1985)。 《商周金文集成釋文稿》,(台北:五南圖書,1986)。 孟世傑 《先秦文化史》,(台北:考古文化,民82)。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1807)。 姚孝遂 《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姚淦銘 《漢字與書法文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施謝捷 《吳越文字彙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班吉慶 《漢字學綱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班固 《漢書•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 袁輝、管錫華等 《漢語標點符號流變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徐中舒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台北:文史哲,1988)。 《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徐在國 《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高至喜 《楚文物圖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高明 《中國古文字通論》,(台北:五南書局,1993)。 《古文字類編》,(台北:大通書局,1980)。 高鴻縉 《中國字例》,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第8版。 容庚 《商周彝器通考、圖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金文編》,(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 容庚、張維持 《殷周青銅器通論》,(台北:康橋出版公司,1986)。 馬世之 《中原楚文化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馬承源 《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孫淼 《夏商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唐蘭 《古文字學導論》,(台北:洪氏出版社,1935)。 華東師範大學 《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國立歷史博物館 《海峽兩岸春秋鄭公大墓青銅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 《海峽兩岸楚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 國家計量總局主編 《中國古代度量衡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商承祚 《說文中之古文攷》,(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 郭沫若 《周代金文圖錄及釋文》,(台北:大通書局,1931)。 《石鼓文研究•詛楚文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殷商青銅器銘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曹錦炎 《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張正明 《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張志和 《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張豈之 《先秦史》,(台北:五南,2002)。 啟功 《古代文字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崔陟、谷谿 《漢字書法通解(篆、隸)》,(北京:文物,1999)。 黃錫全 《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湯余惠 《戰國銘文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 曾忠華 《常用字探源》,(台北:五南,1999)。 曾榮汾 《字樣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 詹鄞鑫 《漢字說略》,(台北:洪葉文化,1995)。 楊寬 《西周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1994)。 臧克和、王平 《說文解字新訂》,(北京:中華書局,2002)。 熊傳薪 《楚國•楚人•楚文化》,(台北:藝術家,2001)。 管錫華 《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發展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 潘重規 《中國文字學》,(台北:東大圖書,1977)。 蔡信發 《六書釋例》,(台北:學生書局,2001)。 《說文部首類釋》,(台北:萬卷樓,民86)。 《說文答問》,(台北:萬卷樓,民82)。 《說文商兌》,(台北:萬卷樓,民88)。 蔡靖泉 《楚文化流變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第一屆簡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 劉彬徽 《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劉龍勳 《一九七七年以來新出商周彝銘彙編(一)》,(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一九七七年以來新出彝銘與詩經相同詞彙便檢(一)》,(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魯實先 《文字析義》,(台灣:魯實先編輯委員會)。 韓養民 《秦漢文化史》,(台北:里仁書局,1986)。 韓耀隆 《中國文字義符通用釋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6年2月初版。 叢文俊 《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漢京文化,1983)。 羅振玉 《三代吉金文存》,(台北:洪氏出版社,1936)。 《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羅運環 《楚國八百年》,(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嚴一萍 《金文總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 二、 期刊論文 中仙 〈青銅器的天地〉,《文物雜誌》1期,民81.06。 王壯為 〈西周的金文〉,《中央月刊》5卷8期,民62.06。 〈甲骨文與殷金文〉,《中央月刊》5卷7期,民62.05。 云青 〈青銅器的種類與形制(1)--食器〉,《文物雜誌8期》,民82.03。 〈青銅器的種類與形制(2)--水器與樂器〉,《文物雜誌》9期,民82.04。 〈青銅器的種類與形制(3)--兵器概觀〉,《文物雜誌》10期,民82.06。 毛穎 〈弩機概論〉,《東南文化》1998.03期。 孔德成 〈圖書以外的我國古史資料之一:金文〉,《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25期,民62.12。 王鍾承 〈有物可證、有史可徵-漫談西周金文〉,《故宮文物月刊》19卷4期,2001.07。 朱宏壬 〈尚書周書部分與早期金文比較研究〉,《蘭女學報》2期,民79.04。 汪中文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3)讀記」〉,《中國學術年刊》13期,民81.04。 吳匡 〈說金文咒偏旁〉,《大陸雜誌》78卷2期,民78.02。 邡芷人 〈卜辭與金文中的天道觀〉,《中國文化月刊》89期,民76.03。 杜忠誥 〈古文字形體研究五則〉,《國文學報》,1991/06。 何琳儀 〈秦文字辨析舉例〉,《人文雜誌》第四期,1987。 何慧芬 〈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象徵〉,《藝術學報》60期,民86.06。 李天虹 〈說文古文新證〉,《江漢考古》1995年02期。 李學勤 〈戰國時代的秦國銅器〉,《文物參考資料》第八期,1957。 宋耀良 〈中國岩畫與甲骨文、金文〉,《歷史月刊》63期,民82.04。 谷谿 〈商周春秋戰國的書法藝術〉,《中國美術全集》,台北:錦繡出版社。 松丸道雄撰、蔡哲茂譯 〈試說殷周金文的製作方法〉,《故宮文物月刊》,1991/08。 林宏明 〈古文字札記三則〉,《中華學苑》,1997/01。 林俊銘 〈甲骨文與金文之「簡化」研究〉,《語文論叢》,1995/06。 林素清 〈春秋戰國美術字體研究〉,《中研院史語所叢刊》第61本第1分,1991。 〈說文古籀文重探─兼論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中研院史語所叢刊》第58本第1分,1987。 〈論先秦文字中的「=」符〉,《中研院史語所叢刊》第56本第4分,1985。 林清源 〈楚國金文資料分期彙編〉,《興大人文學報》第33期,2003。 〈從「造」字看春秋戰國文字異形現象〉,《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1993)。 邱德修 〈金文編附錄中「:」文考〉,《故宮學術季刊》5卷4期,民77。 荊璞 〈神將化合 變出無方—楚國的書法藝術〉,《理論月刊》1994年02期。 高木森 〈西周王年與青銅器之斷代〉,《華岡藝術學報》1期,民70.06。 〈中國青銅器二千年〉,《雄獅美術》113期,民69.07。 〈青銅器紋樣與現代工藝的運用〉,《雄獅美術》113期,民69.07。 孫中運 〈甲金文「朕」與「般」的真象〉,《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3期。 唐鈺明 〈異文在釋讀銅器銘文中的作用〉,《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陳平 〈試論春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題〉,《考古與文物》第五期,1986。 〈試論戰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夏鼐先生考古五十週年》,1987。 陳美蘭 〈金文札記二則-「追」、「淖淖列列」〉《中國文字》,民87.12。 袁國華 〈釋幾個「皿」的戰國文字〉,《中華學苑》,1997/07。 黃光男 〈鑄鼎象物—殷商青銅器藝術性初探〉,《藝術學報》50期,民81.06。 黃宇鴻 〈對《說文解字》重文的再認識及其價值〉,《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考古》1972年第3期。 張占民 〈秦兵器題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1986。 張光遠 〈商代金文為正體字甲骨文為簡體字說〉,《故宮文物月刊》,1994/12。 〈故宮商代金文特展—三千年前的中國文字〉,《故宮文物月刊》,1993/01。 〈商周金文製作方法的商榷〉,《故宮文物月刊》,1991/11。 〈早商的金文—爵、觚之銘〉,《故宮文物月刊》,1991/09。 張弢 〈楚金文書法藝術鉤沉〉,《中華書道研究》,1993/11。 張棣華 〈金文全形拓片〉,《書目季刊》17卷2期,民72.09。 張臨生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中國美術上璀璨的一頁〉,《藝術家》30期,民66.11。 湯余惠 〈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1986。 游國慶 〈故宮西周銅器銘文巡禮〉,《故宮文物月刊》,2001/06。 游順釗 〈甲金文「朕」字構形的歷史取象〉,《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3期。 黃盛璋 〈新出秦兵器銘刻新探〉,《文博第六期,1988。 傅舉有 〈金碧輝煌的裝飾藝術-中國古代的青銅器金銀錯工藝〉,《典藏美術》97期,民89.10。 黃靜吟 〈徐、舒金文析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1/12。 〈試論楚銅器分期斷代之標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3期,民89.09。 馮學炎 〈上古文字探源〉,《丘海季刊》,1996/12。 楊子雲 〈商周青銅器與銘文書藝概述〉,《雄獅美術》265期,民82.03。 裘錫圭 〈考釋古文字之方法〉,《甲骨文學會會刊》,1993/02。 裘錫圭、朱德熙 〈戰國文字研究(六種)〉,《考古學報》第一期,1972。 鄭月梅 〈從金文看周人的天命與倫理思想〉,《孔孟月刊》23卷6期,民74.02。 臧振華 〈中國東南地區出土先秦青銅器的社會涵義〉,《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0期,民84.06。 〈蘊藏歷史意義的符號-青銅器銘文〉,《文物雜誌》15期,民83.01。 劉至誠 〈重文重述〉,《致理學報》9期,民84.11。 劉敦愿 〈民間工藝美術與青銅器裝飾造型構思問題〉,《民俗曲藝》79期,民81.09。 蕭世民、蕭世軍 〈先秦時期標點符號考略〉,《吉安師專學報》第20卷第4期,1999年10月。 叢文俊 〈鳥鳳龍蟲書合考〉,《故宮學術季刊》14卷2期,民85。 〈春秋戰國金文書法綜論〉,《中國書法全集3(春秋戰國金文卷)》,榮寶齋,1993。 譚步云 〈出土文獻所見古漢語標點符號探討〉,《中山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三、 學位論文 全廣鎮 《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台灣師大國文所碩論,1987。 朴昌植 《秦系文字研究》,珠海大學中文所博論,1995。 江淑惠 《齊國彝銘彙考》,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 林素清 《戰國文字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博論,1974。 林清源 《兩周青銅句兵銘文彙考》,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1987。 《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博論,1997。 林美娟 《說文解字古文研究》,暨南大學中文所碩論,2000。 洪師燕梅 《睡虎地秦簡文字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論,1993。 《秦金文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論,1998。 胡雲鳳 《秦金文文例研究》,靜宜中文所碩論,2000。 徐筱婷 《秦系文字構形研究》,彰師國文所碩論,2001。 陳月秋 《楚系文字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1992。 陳昭容 《秦系文字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博論,1996。 陳美琪 《西周金文字體常用詞語及文例研究》,文化中文所博論,2001。 陳紹慈 《甲、金、籀、篆四體文字變化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1995。 許雅惠 《戰國中期銅器的轉變》,台大藝術研究所碩論,1999。 許學仁 《先秦楚文字研究》,台灣師大國文所碩論,1979。 《戰國文字分域與斷代研究》,台大中文所博論,1986。 張仁溶 《商周青銅器上動物花紋的意義及其演變》,台灣大學歷史所碩論,1988。 曾傳林 《楚國青銅器之研究》,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碩論,1988。 黃靜吟 《楚金文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博論,1997。 蔡鴻江 《晉系青銅器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9。 劉煜輝 《先秦青銅器「紋飾」研究》,台灣師大國文所博論,1986。 賴昭吟 《楚金文文例考》,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2002。 蕭斐丹 《心靈對話—金文繪畫性的拓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蘇建州 《戰國燕系文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89912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91201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洪燕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麗惠zh_TW
dc.creator (作者) 王麗惠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6-May-2016 15:57:25 (UTC+8)-
dc.date.available 6-May-2016 15:57:2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May-2016 15:57:2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991201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34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912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並針對相關文獻做介紹。 第二章秦、楚金文書法風格比較:先介紹秦、楚各自的書法特色,再就二者從時代演變、刻鑄方式與裝飾性三方面比較異同。 第三章秦、楚金文構形比較:以甲金文為比較的標準,分簡化、繁化、異化、部件位置不同、飾筆的運用五方面進行分析。由於甲金文本身便具有繁簡不定的特性,因此在說明字例的選擇上, 避開了這些字。 第四章秦、楚金文與說文比較:說文是第一部流傳至今,較完整且具有系統性的字書,保存大量古漢字的字形,與古文字研究有密切的關係,本章以秦、楚金文分別與說文小篆、重文作比較,除了觀察形構的異同、探求字形演進的軌跡,同時犛清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 第五章結論:總結研究成果、限制與展望。 成果: (一)漢字演進歷程的建立 (二)可資探索《說文解字》收錄字體之來源 (三)分析秦、楚金文書法風格特色與變化 (四)隸變對秦、楚金文的影響 (五)就書體的構形研析,比較秦、楚金文形構異同及演變規律 (六)保存異體字資料 (七)秦、楚金文可作為出土青銅器國別判別的依據 研究限制: (一)部分古文字繁簡不定,難以確認其簡、繁、異等發展趨向(如于字) (二)判定器物國別的爭議影響研究結果 (三)金文斑剝影響判讀 (四)比對的字例資料仍待整理補充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12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5 第三節 文獻探討…………………………………………………7 第二章 秦、楚金文構形比較…………………………13-50 第一節 簡化………………………………………………………14 第二節 繁化………………………………………………………20 第三節 異化………………………………………………………26 第四節 部件位置不同……………………………………………36 第五節 秦、楚金文中的飾筆……………………………………40 第三章 秦、楚金文書法風格比較……………………51-100 第一節 銅器與書法………………………………………………52 第二節 秦金文書法風格綜論……………………………………60 第三節 楚金文書法風格綜論……………………………………72 第四節 秦、楚金文書法風格比較………………………………82 第四章 秦、楚金文與《說文》之比較………………101-130 第一節 秦、楚金文與《說文》小篆之比較……………………103 第二節 秦、楚金文與《說文》重文之比較……………………109 第五章 結論…………………………………………131-140 參考書目………………………………………………141-154 附錄一:秦、楚金文材料斷代表……………………155-168 附錄二:秦、楚金文書體比較字形表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91201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秦金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楚金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書體比較zh_TW
dc.title (題名) 秦、楚金文書體比較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專著 丁福保 《說文解字詁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5)。 于省吾 《商周金文錄遺》,(北京:中華書局,1993)。 上海大學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2)。 上海師範大學 《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王玉新 《漢字認知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王延林 《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 王初慶 《中國文字結構析論》,(台北:文史哲,1989)。 王志成、葉紘宙 《部首字形演變淺說》,(台北:文史哲,民89)。 王國維 《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21)。 王輝 《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方述鑫等 《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1993)。 巴納、張光裕 《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匯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殷周金文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85)。 白川靜 《金文的世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白砥、毛萬寶 《中國書法藝術圖典》,(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1)。 朱仁夫 《中國古代書法史》,(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3)。 朱鳳瀚 《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1995)。 向光忠 《說文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3)。 《文字學論叢》,(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向夏 《說文解字部首講疏》,(台北:書林,民82)。 西北大學 《中華秦文化辭典》,(西安:西北大學,2000)。 江舉謙 《說文解字綜合研究》,(台中:人文出版社,1974)。 牟作武 《中國古文字的起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阮元 《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杜忠誥 《說文篆文訛形釋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杜勇、沈長云 《金文斷代方法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杜迺松 《中國古代青銅器簡說》,(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中國青銅器發展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何金松 《漢字形義考源》,(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 何琳儀 《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 李先登 《商周青銅文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李孝定 《漢字史話》,(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59)。 李學勤 《古文字學初階》,(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東周與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吳清輝 《中國篆書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吳闓生 《吉金文錄》,(香港:萬有圖書,1968)。 花蓮師院語教系 《第13屆全國暨海峽兩岸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民91)。 東海大學 《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 林尹 《文字學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87)。 林劍鳴 《新編秦漢史》,(台北:五南書局,1999)。 林慶勳、竺家寧、孔師仲溫 《文字學》,(台北:空大,1995)。 周何、季旭昇、汪中文 《青銅器銘文檢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周法高 《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4)。 《金文詁林補》,(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1982)。 周清泉 《文字考古》,(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周鳳五、林素清 《古文字學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民88)。 季旭昇 《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 邱德修 《說文解字古文釋形考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 《商周金文集成》,(台北:五南圖書,1983)。 《商周金文總目》,(台北:五南圖書,1985)。 《商周金文集成釋文稿》,(台北:五南圖書,1986)。 孟世傑 《先秦文化史》,(台北:考古文化,民82)。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1807)。 姚孝遂 《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姚淦銘 《漢字與書法文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施謝捷 《吳越文字彙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班吉慶 《漢字學綱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班固 《漢書•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 袁輝、管錫華等 《漢語標點符號流變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徐中舒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台北:文史哲,1988)。 《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徐在國 《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高至喜 《楚文物圖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高明 《中國古文字通論》,(台北:五南書局,1993)。 《古文字類編》,(台北:大通書局,1980)。 高鴻縉 《中國字例》,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第8版。 容庚 《商周彝器通考、圖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金文編》,(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 容庚、張維持 《殷周青銅器通論》,(台北:康橋出版公司,1986)。 馬世之 《中原楚文化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馬承源 《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孫淼 《夏商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唐蘭 《古文字學導論》,(台北:洪氏出版社,1935)。 華東師範大學 《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國立歷史博物館 《海峽兩岸春秋鄭公大墓青銅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 《海峽兩岸楚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 國家計量總局主編 《中國古代度量衡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商承祚 《說文中之古文攷》,(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 郭沫若 《周代金文圖錄及釋文》,(台北:大通書局,1931)。 《石鼓文研究•詛楚文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殷商青銅器銘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曹錦炎 《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張正明 《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張志和 《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張豈之 《先秦史》,(台北:五南,2002)。 啟功 《古代文字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崔陟、谷谿 《漢字書法通解(篆、隸)》,(北京:文物,1999)。 黃錫全 《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湯余惠 《戰國銘文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 曾忠華 《常用字探源》,(台北:五南,1999)。 曾榮汾 《字樣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 詹鄞鑫 《漢字說略》,(台北:洪葉文化,1995)。 楊寬 《西周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1994)。 臧克和、王平 《說文解字新訂》,(北京:中華書局,2002)。 熊傳薪 《楚國•楚人•楚文化》,(台北:藝術家,2001)。 管錫華 《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發展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 潘重規 《中國文字學》,(台北:東大圖書,1977)。 蔡信發 《六書釋例》,(台北:學生書局,2001)。 《說文部首類釋》,(台北:萬卷樓,民86)。 《說文答問》,(台北:萬卷樓,民82)。 《說文商兌》,(台北:萬卷樓,民88)。 蔡靖泉 《楚文化流變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第一屆簡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 劉彬徽 《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劉龍勳 《一九七七年以來新出商周彝銘彙編(一)》,(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一九七七年以來新出彝銘與詩經相同詞彙便檢(一)》,(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魯實先 《文字析義》,(台灣:魯實先編輯委員會)。 韓養民 《秦漢文化史》,(台北:里仁書局,1986)。 韓耀隆 《中國文字義符通用釋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6年2月初版。 叢文俊 《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漢京文化,1983)。 羅振玉 《三代吉金文存》,(台北:洪氏出版社,1936)。 《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羅運環 《楚國八百年》,(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嚴一萍 《金文總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 二、 期刊論文 中仙 〈青銅器的天地〉,《文物雜誌》1期,民81.06。 王壯為 〈西周的金文〉,《中央月刊》5卷8期,民62.06。 〈甲骨文與殷金文〉,《中央月刊》5卷7期,民62.05。 云青 〈青銅器的種類與形制(1)--食器〉,《文物雜誌8期》,民82.03。 〈青銅器的種類與形制(2)--水器與樂器〉,《文物雜誌》9期,民82.04。 〈青銅器的種類與形制(3)--兵器概觀〉,《文物雜誌》10期,民82.06。 毛穎 〈弩機概論〉,《東南文化》1998.03期。 孔德成 〈圖書以外的我國古史資料之一:金文〉,《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25期,民62.12。 王鍾承 〈有物可證、有史可徵-漫談西周金文〉,《故宮文物月刊》19卷4期,2001.07。 朱宏壬 〈尚書周書部分與早期金文比較研究〉,《蘭女學報》2期,民79.04。 汪中文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3)讀記」〉,《中國學術年刊》13期,民81.04。 吳匡 〈說金文咒偏旁〉,《大陸雜誌》78卷2期,民78.02。 邡芷人 〈卜辭與金文中的天道觀〉,《中國文化月刊》89期,民76.03。 杜忠誥 〈古文字形體研究五則〉,《國文學報》,1991/06。 何琳儀 〈秦文字辨析舉例〉,《人文雜誌》第四期,1987。 何慧芬 〈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象徵〉,《藝術學報》60期,民86.06。 李天虹 〈說文古文新證〉,《江漢考古》1995年02期。 李學勤 〈戰國時代的秦國銅器〉,《文物參考資料》第八期,1957。 宋耀良 〈中國岩畫與甲骨文、金文〉,《歷史月刊》63期,民82.04。 谷谿 〈商周春秋戰國的書法藝術〉,《中國美術全集》,台北:錦繡出版社。 松丸道雄撰、蔡哲茂譯 〈試說殷周金文的製作方法〉,《故宮文物月刊》,1991/08。 林宏明 〈古文字札記三則〉,《中華學苑》,1997/01。 林俊銘 〈甲骨文與金文之「簡化」研究〉,《語文論叢》,1995/06。 林素清 〈春秋戰國美術字體研究〉,《中研院史語所叢刊》第61本第1分,1991。 〈說文古籀文重探─兼論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中研院史語所叢刊》第58本第1分,1987。 〈論先秦文字中的「=」符〉,《中研院史語所叢刊》第56本第4分,1985。 林清源 〈楚國金文資料分期彙編〉,《興大人文學報》第33期,2003。 〈從「造」字看春秋戰國文字異形現象〉,《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1993)。 邱德修 〈金文編附錄中「:」文考〉,《故宮學術季刊》5卷4期,民77。 荊璞 〈神將化合 變出無方—楚國的書法藝術〉,《理論月刊》1994年02期。 高木森 〈西周王年與青銅器之斷代〉,《華岡藝術學報》1期,民70.06。 〈中國青銅器二千年〉,《雄獅美術》113期,民69.07。 〈青銅器紋樣與現代工藝的運用〉,《雄獅美術》113期,民69.07。 孫中運 〈甲金文「朕」與「般」的真象〉,《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3期。 唐鈺明 〈異文在釋讀銅器銘文中的作用〉,《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陳平 〈試論春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題〉,《考古與文物》第五期,1986。 〈試論戰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夏鼐先生考古五十週年》,1987。 陳美蘭 〈金文札記二則-「追」、「淖淖列列」〉《中國文字》,民87.12。 袁國華 〈釋幾個「皿」的戰國文字〉,《中華學苑》,1997/07。 黃光男 〈鑄鼎象物—殷商青銅器藝術性初探〉,《藝術學報》50期,民81.06。 黃宇鴻 〈對《說文解字》重文的再認識及其價值〉,《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考古》1972年第3期。 張占民 〈秦兵器題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1986。 張光遠 〈商代金文為正體字甲骨文為簡體字說〉,《故宮文物月刊》,1994/12。 〈故宮商代金文特展—三千年前的中國文字〉,《故宮文物月刊》,1993/01。 〈商周金文製作方法的商榷〉,《故宮文物月刊》,1991/11。 〈早商的金文—爵、觚之銘〉,《故宮文物月刊》,1991/09。 張弢 〈楚金文書法藝術鉤沉〉,《中華書道研究》,1993/11。 張棣華 〈金文全形拓片〉,《書目季刊》17卷2期,民72.09。 張臨生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中國美術上璀璨的一頁〉,《藝術家》30期,民66.11。 湯余惠 〈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1986。 游國慶 〈故宮西周銅器銘文巡禮〉,《故宮文物月刊》,2001/06。 游順釗 〈甲金文「朕」字構形的歷史取象〉,《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3期。 黃盛璋 〈新出秦兵器銘刻新探〉,《文博第六期,1988。 傅舉有 〈金碧輝煌的裝飾藝術-中國古代的青銅器金銀錯工藝〉,《典藏美術》97期,民89.10。 黃靜吟 〈徐、舒金文析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1/12。 〈試論楚銅器分期斷代之標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3期,民89.09。 馮學炎 〈上古文字探源〉,《丘海季刊》,1996/12。 楊子雲 〈商周青銅器與銘文書藝概述〉,《雄獅美術》265期,民82.03。 裘錫圭 〈考釋古文字之方法〉,《甲骨文學會會刊》,1993/02。 裘錫圭、朱德熙 〈戰國文字研究(六種)〉,《考古學報》第一期,1972。 鄭月梅 〈從金文看周人的天命與倫理思想〉,《孔孟月刊》23卷6期,民74.02。 臧振華 〈中國東南地區出土先秦青銅器的社會涵義〉,《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0期,民84.06。 〈蘊藏歷史意義的符號-青銅器銘文〉,《文物雜誌》15期,民83.01。 劉至誠 〈重文重述〉,《致理學報》9期,民84.11。 劉敦愿 〈民間工藝美術與青銅器裝飾造型構思問題〉,《民俗曲藝》79期,民81.09。 蕭世民、蕭世軍 〈先秦時期標點符號考略〉,《吉安師專學報》第20卷第4期,1999年10月。 叢文俊 〈鳥鳳龍蟲書合考〉,《故宮學術季刊》14卷2期,民85。 〈春秋戰國金文書法綜論〉,《中國書法全集3(春秋戰國金文卷)》,榮寶齋,1993。 譚步云 〈出土文獻所見古漢語標點符號探討〉,《中山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三、 學位論文 全廣鎮 《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台灣師大國文所碩論,1987。 朴昌植 《秦系文字研究》,珠海大學中文所博論,1995。 江淑惠 《齊國彝銘彙考》,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 林素清 《戰國文字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博論,1974。 林清源 《兩周青銅句兵銘文彙考》,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1987。 《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博論,1997。 林美娟 《說文解字古文研究》,暨南大學中文所碩論,2000。 洪師燕梅 《睡虎地秦簡文字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論,1993。 《秦金文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論,1998。 胡雲鳳 《秦金文文例研究》,靜宜中文所碩論,2000。 徐筱婷 《秦系文字構形研究》,彰師國文所碩論,2001。 陳月秋 《楚系文字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1992。 陳昭容 《秦系文字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博論,1996。 陳美琪 《西周金文字體常用詞語及文例研究》,文化中文所博論,2001。 陳紹慈 《甲、金、籀、篆四體文字變化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1995。 許雅惠 《戰國中期銅器的轉變》,台大藝術研究所碩論,1999。 許學仁 《先秦楚文字研究》,台灣師大國文所碩論,1979。 《戰國文字分域與斷代研究》,台大中文所博論,1986。 張仁溶 《商周青銅器上動物花紋的意義及其演變》,台灣大學歷史所碩論,1988。 曾傳林 《楚國青銅器之研究》,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碩論,1988。 黃靜吟 《楚金文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博論,1997。 蔡鴻江 《晉系青銅器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9。 劉煜輝 《先秦青銅器「紋飾」研究》,台灣師大國文所博論,1986。 賴昭吟 《楚金文文例考》,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2002。 蕭斐丹 《心靈對話—金文繪畫性的拓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蘇建州 《戰國燕系文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0。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