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非營利網路算命討論區形成之歷程分析
作者 歐亞菁
貢獻者 顧忠華
歐亞菁
關鍵詞 算命
非營利
信任
匿名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6-五月-2016 16:54:16 (UTC+8)
摘要 本研究試圖研究算命網站之中的非營利算命討論區,藉著真實世界中與網路空間裡的命理活動相互參照,試圖去論述網路如何使得原本是一項經濟活動的算命,跳脫主顧客之間的邏輯,在討論區之中變成一種非營利的人際互動。且更由於討論區的非營利,以及網路本身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加上網路化名/匿名性、可隨時進入討論的特性,使得原本具有職業封閉性的算命活動,建構出屬於命理討論的公開領域,並且在其中衍伸出對議題的多元論述。接著是知識社會學的觀點來審視我們的不同時代如何詮釋命理知識的內容,並藉著訪談、文章分析去瞭解網路對於命理觀念的更新發揮了如何的效果。最後再由網路的匿名性出發,論述討論區之中人際互動的內涵,以及在討論區中如何克服匿名的限制,而發揮與實體空間相當的實效性,以窺見算命活動在近代可能發展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中和
      1998《人生無定數 : 你也可以改寫自己的生命藍圖》,臺北市 : 未知館文化出版 。
     王光漢
      1997《易經的奧妙 : 從儒學到江湖術士的思維》,臺北市 : 時報文化,。
     王浩
      2004《神算 : 中國術數的秘密》,臺北市 : 究竟出版 : 叩應總經銷,。
     卡特勒 (Kettler, David)
     1990《曼海姆》,臺北市 : 桂冠。
     尼葛洛龐帝
     1997《數字化生存》,海口市 : 海南。
     史洛卡
     1998《虛擬入侵 : 網際空間與科技對現實之衝擊》,臺北市 : 遠流。
     伯格&拉克曼(P.L.Berger&T.Luckmann)
     1991《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市:巨流。
     克納普 (Knapp, Mark L.)
     1999《非語言傳播》,台北市:五南圖書。
     哈伯瑪斯
     1999 (Habermas, Jurgen,《公共領域的結构轉型》,上海市 : 學林出版社出版 : 新華書店發行。
     彼得.布勞 Blau, Peter Michael
     1999《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台北市:桂冠。
     吳筱玫
     2003《網路傳播概論 = Internet communication.》,臺北市 : 吳筱玫發行 : 智勝文化總經銷。
     阿蓋爾
     1996《阿蓋爾作品集:人際行為心理學》,台北:巨流。
     阿蓋爾
     1998《肢體溝通》,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柯斯特 (Castells, Manuel)
     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市 : 唐山。
     施寄青
     1997《完全算命手冊》,臺北市 : 張老師。
     施寄青
     1997《玩命與革命》,台北市 : 張老師文化。
     雪莉·特克
     1998《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台北:遠流。
     張明喜
     1990《洩漏的天機》,香港:中華書局。
     張明喜
     1992《神秘的命運密碼-中國相術與命學》,上海三聯書店。
     黃少華
     2002《重塑自我的遊戲 : 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嘉義縣大林鎮 : 南華大學社會所。
     翟本瑞
     2001《網路文化》,臺北市 : 揚智文化。
     瞿海源
      1986《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3《術數 巫術與宗教行為的變遷與變異》,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
     曼海姆 (Mannheim, Karl)
     1998《知識社會學導論》,臺北市 : 風雲論壇。
     黃瑞祺
     1998《曼海姆 : 知識社會學》,臺北市 : 風雲論壇。。
     季登斯 (Giddens, Anthony)
     199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 : 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臺北縣 : 左岸文化 :。
     洪鎌德
     1974《現代社會學導論》,台北市 : 商務。
     張國偉
     2003《算命網站顧客信任感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
     陳玟伶
     2003《哈伯瑪斯公共領域理念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胡敏琪
     2002《網路建構"平民公共領域"的可能性探討: 以璩美鳳光碟事件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黃厚銘
     1999〈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2001《虛擬社區中的身分認同與信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齡照
     1994《「算命」的經濟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
     陳美蘭
     1999《「科學理性論」或「功能論」? : 大眾媒體的算命論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宋文里
     1992〈「迷信」與「空虛」關於大學生之超自然參與經驗之意義病理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73期,53-108。
     瞿海源
     1999〈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台灣社會學刊》,第二十二期,頁1-45。
     顧忠華
     1997〈巫術、宗教與科學的「世界圖像」-一個宗教社會學的考察〉,《台北:「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黃少華
     2003〈論網路書寫行爲的後現代特性〉,《E-Soc Journal》33,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鄭志明
     1997〈算命不是科學的真假問題〉,《台北:「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羅正心
     1988〈算命技巧裡的與言表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994〈算命與心理輔導〉,《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病及療法》,台北:桂冠,頁316-337。
     林基興
     1997〈命術的科學人文觀[評<命運的奧義>王溢嘉著、<完全算命手冊>施寄青著]〉,《科學月刊》,民86.12 頁1048-1049。
     劉威麟
     2006〈大家一起來維基!〉,管理雜誌,380期。
     古文秋,〈Wellman Barry & Milena Gulia.,網路衝浪並非獨自一人:虛擬社區是社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4/34-22.htm)。
     王志仁,〈維基線上百科推動知識民主〉,(http://tinyurl.com/etps9)。
     張俊盛
     2005〈從大英百科全書到維基百科〉,科學人:37 。
     翟本瑞,〈如何研究網路文化?〉,(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9/29-02.htm)。
     翟本瑞,〈網路空間中的權力運作〉,(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08/e-j0615.htm#網路權力)。
     翟本瑞,〈網路中有無國界?〉,(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2/12_2.htm)。
     翟本瑞,〈資訊社會中市場關係之變遷研究〉,(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5/15-1.htm)。
     黃厚銘,書評《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http://itst.ios.sinica.edu.tw/itst/paper/huang-3.htm)。
     黃厚銘,〈模控空間(cyberplace)的空間特性:地方移除(dis-place)或取代(re-place)〉(http://inf.cs.nthu.edu.tw/cbmradm/conference2000/ conference2000/read&respond.htm)。
     陳怡安,〈虛擬社群〉,(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1/21-17.htm)。
     周桂田,〈網際網路上的公共領域--在風險社會下的建構意義〉,(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nfotec2/info2-5.htm)
     李怡志,〈大家來寫維基百科全書〉,http://www.richyli.com/report/2004_05_16_wikipedia.htm
     
     
     
     西文部分
     
     arvey D.(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Oxford: Basil Blackwell.
     Berger,P. & T.Luckmann.(1966).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N.Y.: Anchor Books
     Harvey, D. (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Oxford: Basil Blackwell.
     K.Mannheim .(1952).Ideology and Utopia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Poutledge ,
     McAndrew, Francis T.(1993).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acific Grove, Galif:Brooks/Cole
     McLuhan, Marshall.(1994). Understanding media : the extensions of man.1st MIT Press ed.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McLuhan, Marshall.(2000).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New York : Bantam Books, c1967.
     Rheingold.(2000).The virtual community :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 MIT Press.
     Turkle, Sherry.(1995).Life on the screen :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89254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4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顧忠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歐亞菁zh_TW
dc.creator (作者) 歐亞菁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6-五月-2016 16:54:16 (UTC+8)-
dc.date.available 6-五月-2016 16:54:1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五月-2016 16:54:16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89254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53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254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試圖研究算命網站之中的非營利算命討論區,藉著真實世界中與網路空間裡的命理活動相互參照,試圖去論述網路如何使得原本是一項經濟活動的算命,跳脫主顧客之間的邏輯,在討論區之中變成一種非營利的人際互動。且更由於討論區的非營利,以及網路本身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加上網路化名/匿名性、可隨時進入討論的特性,使得原本具有職業封閉性的算命活動,建構出屬於命理討論的公開領域,並且在其中衍伸出對議題的多元論述。接著是知識社會學的觀點來審視我們的不同時代如何詮釋命理知識的內容,並藉著訪談、文章分析去瞭解網路對於命理觀念的更新發揮了如何的效果。最後再由網路的匿名性出發,論述討論區之中人際互動的內涵,以及在討論區中如何克服匿名的限制,而發揮與實體空間相當的實效性,以窺見算命活動在近代可能發展的新路徑。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 ………………………………………………………………0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0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0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0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及對象選取………………………………………………09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由傳統邁向網際網路的算命活動-承接與革新…………………-13
     第一節 算命世界的大致輪廓以及意象………………………………………13
      第二節 算命的定義以及操作過程………………………………………14
      第三節 算命的歷史沿革-由傳統到網路算命活動 …………… …… 22
      第四節 電腦網路的特性以及網路經濟學 ……………………………27
      第五節 網路上的興趣社群-促成討論區開闢的功臣 ……………… 30
     第六節 網路上的社會交換促使互動穩定化、命理知識的累積與
     修正....................................................33
     第七節:本章小結 ……………………………………………………………38
     
     第三章 網路算命討論區--作為一種知識開放的公開領域……………… 40
     第一節 對傳統算命活動的考察-知識體系以及職業體系 …………………40
      第二節 網路算命-作為一種公開領域 ……………………………………49
      第三節 非營利算命討論區中之知識開放形成與創造之過程動態………64
     第四節:本章小結 ……………………………………………………………68
     
     第四章 算命活動中知識的修正以及累積:一項知識社會學的考察……71
      第一節 算命成為一種「知識」的條件、原因及過程 ……………… 71
     第二節 算命知識-效度與效用的問題 ……………………………………… 77
      第三節 算命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與其實踐…………………79
      第四節 討論區中命理知識隨時代演進以及修正的動態…………………86
     
     第五章 非營利算命討論區中人際交往的內涵 ………………………… 93
      第一節 以匿名為基礎的網路算命活動…………………………………93
     第二節 網路環境中之非語言線索的缺乏……………………………………98
      第三節 化為一連串問項的算命活動 …………………………………104
      第四節 討論區之中人際交往的信任問題 ……………………………106
     第五節 網路算命—以網緣為基礎的社會互動 ……………………………111
     
     第六章 結論…………………………………………………………………11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4
     第二節 研究反省 ……………………………………………………………12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 121
     
     參考書目…………………………………………………………………… 123
     
     附錄一 訪談邀請函 ……………………………………………………… 129
     附錄二 訪談大綱 ………………………………………………………… 130
     附錄三 訪談基本資料 …………………………………………………… 13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4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算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非營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信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匿名zh_TW
dc.title (題名) 非營利網路算命討論區形成之歷程分析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中和
      1998《人生無定數 : 你也可以改寫自己的生命藍圖》,臺北市 : 未知館文化出版 。
     王光漢
      1997《易經的奧妙 : 從儒學到江湖術士的思維》,臺北市 : 時報文化,。
     王浩
      2004《神算 : 中國術數的秘密》,臺北市 : 究竟出版 : 叩應總經銷,。
     卡特勒 (Kettler, David)
     1990《曼海姆》,臺北市 : 桂冠。
     尼葛洛龐帝
     1997《數字化生存》,海口市 : 海南。
     史洛卡
     1998《虛擬入侵 : 網際空間與科技對現實之衝擊》,臺北市 : 遠流。
     伯格&拉克曼(P.L.Berger&T.Luckmann)
     1991《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市:巨流。
     克納普 (Knapp, Mark L.)
     1999《非語言傳播》,台北市:五南圖書。
     哈伯瑪斯
     1999 (Habermas, Jurgen,《公共領域的結构轉型》,上海市 : 學林出版社出版 : 新華書店發行。
     彼得.布勞 Blau, Peter Michael
     1999《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台北市:桂冠。
     吳筱玫
     2003《網路傳播概論 = Internet communication.》,臺北市 : 吳筱玫發行 : 智勝文化總經銷。
     阿蓋爾
     1996《阿蓋爾作品集:人際行為心理學》,台北:巨流。
     阿蓋爾
     1998《肢體溝通》,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柯斯特 (Castells, Manuel)
     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市 : 唐山。
     施寄青
     1997《完全算命手冊》,臺北市 : 張老師。
     施寄青
     1997《玩命與革命》,台北市 : 張老師文化。
     雪莉·特克
     1998《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台北:遠流。
     張明喜
     1990《洩漏的天機》,香港:中華書局。
     張明喜
     1992《神秘的命運密碼-中國相術與命學》,上海三聯書店。
     黃少華
     2002《重塑自我的遊戲 : 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嘉義縣大林鎮 : 南華大學社會所。
     翟本瑞
     2001《網路文化》,臺北市 : 揚智文化。
     瞿海源
      1986《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3《術數 巫術與宗教行為的變遷與變異》,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
     曼海姆 (Mannheim, Karl)
     1998《知識社會學導論》,臺北市 : 風雲論壇。
     黃瑞祺
     1998《曼海姆 : 知識社會學》,臺北市 : 風雲論壇。。
     季登斯 (Giddens, Anthony)
     199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 : 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臺北縣 : 左岸文化 :。
     洪鎌德
     1974《現代社會學導論》,台北市 : 商務。
     張國偉
     2003《算命網站顧客信任感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
     陳玟伶
     2003《哈伯瑪斯公共領域理念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胡敏琪
     2002《網路建構"平民公共領域"的可能性探討: 以璩美鳳光碟事件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黃厚銘
     1999〈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2001《虛擬社區中的身分認同與信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齡照
     1994《「算命」的經濟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
     陳美蘭
     1999《「科學理性論」或「功能論」? : 大眾媒體的算命論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宋文里
     1992〈「迷信」與「空虛」關於大學生之超自然參與經驗之意義病理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73期,53-108。
     瞿海源
     1999〈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台灣社會學刊》,第二十二期,頁1-45。
     顧忠華
     1997〈巫術、宗教與科學的「世界圖像」-一個宗教社會學的考察〉,《台北:「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黃少華
     2003〈論網路書寫行爲的後現代特性〉,《E-Soc Journal》33,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鄭志明
     1997〈算命不是科學的真假問題〉,《台北:「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羅正心
     1988〈算命技巧裡的與言表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994〈算命與心理輔導〉,《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病及療法》,台北:桂冠,頁316-337。
     林基興
     1997〈命術的科學人文觀[評<命運的奧義>王溢嘉著、<完全算命手冊>施寄青著]〉,《科學月刊》,民86.12 頁1048-1049。
     劉威麟
     2006〈大家一起來維基!〉,管理雜誌,380期。
     古文秋,〈Wellman Barry & Milena Gulia.,網路衝浪並非獨自一人:虛擬社區是社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4/34-22.htm)。
     王志仁,〈維基線上百科推動知識民主〉,(http://tinyurl.com/etps9)。
     張俊盛
     2005〈從大英百科全書到維基百科〉,科學人:37 。
     翟本瑞,〈如何研究網路文化?〉,(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9/29-02.htm)。
     翟本瑞,〈網路空間中的權力運作〉,(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08/e-j0615.htm#網路權力)。
     翟本瑞,〈網路中有無國界?〉,(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2/12_2.htm)。
     翟本瑞,〈資訊社會中市場關係之變遷研究〉,(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5/15-1.htm)。
     黃厚銘,書評《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http://itst.ios.sinica.edu.tw/itst/paper/huang-3.htm)。
     黃厚銘,〈模控空間(cyberplace)的空間特性:地方移除(dis-place)或取代(re-place)〉(http://inf.cs.nthu.edu.tw/cbmradm/conference2000/ conference2000/read&respond.htm)。
     陳怡安,〈虛擬社群〉,(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1/21-17.htm)。
     周桂田,〈網際網路上的公共領域--在風險社會下的建構意義〉,(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nfotec2/info2-5.htm)
     李怡志,〈大家來寫維基百科全書〉,http://www.richyli.com/report/2004_05_16_wikipedia.htm
     
     
     
     西文部分
     
     arvey D.(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Oxford: Basil Blackwell.
     Berger,P. & T.Luckmann.(1966).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N.Y.: Anchor Books
     Harvey, D. (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Oxford: Basil Blackwell.
     K.Mannheim .(1952).Ideology and Utopia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Poutledge ,
     McAndrew, Francis T.(1993).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acific Grove, Galif:Brooks/Cole
     McLuhan, Marshall.(1994). Understanding media : the extensions of man.1st MIT Press ed.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McLuhan, Marshall.(2000).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New York : Bantam Books, c1967.
     Rheingold.(2000).The virtual community :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 MIT Press.
     Turkle, Sherry.(1995).Life on the screen :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