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憲兵與國家安全之研究
作者 張豪傑
Chang, Hao-Chieh
貢獻者 李登科博士
張豪傑
Chang, Hao-Chieh
關鍵詞 憲兵
國家安全
憲兵制度
國家安全威脅
綜合性安全
憲兵角色
憲兵任務
衛戍作戰
戰地勤務
災害救援
反恐行動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6-五月-2016 17:06:18 (UTC+8)
摘要 隨著蘇聯政權的解體,國際體系進入了「後冷戰時期」,此時,國際政治環境及全球(區域)安全局勢產生巨大的變化,衝突的本質和威脅的形勢不斷地更迭,更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紐約世貿中心雙子星大樓與五角大廈等地遭受恐怖份子攻擊之後,「國家安全」剎時再度成為全世界最主要且必須立即面對的課題,世界各國紛紛採取緊急因應措施與政策,積極調整戰略部署及加速國防、經濟等各項改革,以確保國家安全。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大清帝國。《政治官報》。第232號,清光緒34年5月22日(1908年6月20日)。
大清帝國。《政治官報》。第236號,清光緒34年5月26日(1908年6月24日)。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06年)》。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9年9月。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10年)》。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82年3月。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11年)》。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83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4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年12月。
立法院公報。《憲兵角色與功能》。國防委員會期第89期第10次全體委員會會議記錄,1992年6月,頁71-98。
國民政府公報。《國民政府令制定「憲兵令」》。1932年8月,頁41-48。
國民政府公報。《陸軍部部令公布「憲兵學校條例」》。第713卷,1914年4月20日,頁9-11。
國家安全會議。《2006年國家安全報告》。台灣:國家安全會議,2006年5月20日。
國家安全局。《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台北:國家安全局,2002年3月。
國家安全局。《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二輯)》。台北:國家安全局,2002年12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12月。
國防部。《國軍軍語辭典-九十二年修訂本》。台北:國防部頒行,2004年3月。
國史館。《清史稿校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刷,1999年9月。
憲兵司令部。《中國憲兵簡史》。台北:憲兵司令部編印,1998年5月。
憲兵司令部。《憲兵建軍史第二篇》。台北:憲兵司令部編印,1977年6月。
憲兵司令部。《憲兵要綱》。台北:憲兵司令部印頒,1999年6月。
憲兵司令部。《中國憲兵》。台北:憲兵司令部編印,1973年1月。
總統府公報。《總統令核定「憲兵勤務令」》。第284卷,1951年3月6日,頁1。
(二)書籍:
丁渝洲主編。《台灣安全戰略評估2004-2005》。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巴瑞.施耐德(Barry R. Schneider)、勞倫斯.格洛特(Lawrence E. Grinter)。《21世紀的為未來戰場:Battlefield of the Future-21st Centure Warfare Issues》。國防部空軍總司令部譯。台北:國防部空軍總司令部,1995年。
朱蓓蕾。《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曲立全等著。《台灣安全戰略評估2004-2005》。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李登科主編。《務實外交與兩岸關係》。台北:政治大學,1997年12月。
李登科。《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8月。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與兩岸關係》。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李顯堯、周碧松合著。《信息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月11年。
克里斯多夫.洪巴傑(Christopher E. Hornbarger)、大衛.耿恩(David W. Kearn, Jr)編。《變遷世界中的國家戰略與能力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Capabilities for a Changing World》。吳福生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9月。
林中彬。《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台北:國防史政編譯室,2004年8月。
肯尼士.瓦茨(Kenneth N.Waltz)著。《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胡祖慶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
杭廷頓(S.P. Huntington)。《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江炳倫等譯。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1年4月。
迪克.雷德(Derker Layder)。《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Sociological Practice》。簡守邦譯。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1月。
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U.S.A.)。《聯合作戰準則 Doctrine for Joint Operations》。張台航、余瓊瑤、林文隆、趙昌倫、張聯祺、陳秀如等譯。台北:三軍大學,1999年6月。
馬丁.拉薩特(Martin L. Lasater)、俞劍鴻(Peter Kiem-hong Yu)、徐光明(Kuang-ming Hsu)、林蘿嬪(Robyn Lim)等作。《後鄧小平時期的台灣安全 Taiwan’s Security in the Post-Deng Xiaoping Era》。林宜瑄、郭家琪、陳岳辰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6月。
馬維野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馬卡斯.柯賓(Marcus Corbin)。《蓄勢待發:911恐怖攻擊後的戰略與兵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5年2月。
洪陸訓。《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徐遵慈、劉復國主編。《我國參與亞太區域合作策略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研究中心,2000年。
高春翔、吳建初、侯魯梁編。《新軍事革命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張京育。《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台北:幼獅文化,1985年10月。
張建邦編。《二○一○年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月。
張紹勳。《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台中:滄海書局,2004年4月。
許宗力。《法與國家全力》。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10月。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6月。
黃正介。《憲法兵役義務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年4月。
陳明通等著。《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出版社,2005年10月。
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11月。
國防大學。《對美國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10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300-2050之軍事革命變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
傅肅良。《中華民國憲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8月增訂初版。
鈕先鍾。《二十一世紀戰略前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3月。
曾章瑞、沈明室、宋開榮、童光復、廖天威合著。《軍方在非傳統安全威脅下所扮演之角色》。桃園: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2002年5月。
曾章瑞、周茂林、胡瑞舟合著。《新世紀國家安全與國防思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年6月。
詹姆斯.葛漢(James R. Graham)。《美軍在後冷戰時期的非戰鬥角色:NON-COMBAT ROLES FOR THE U.S. MILITAR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林敏、黃雅媚、黃淑芬、楊敦玲、張金足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11月。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
漢斯.賓尼迪克(Hans Binnendijk)編。《美國軍事轉型:TRANSFORMING AMERICAN'S MILITARY》。張台航、謝豐安譯。台北:史政編譯室,2004年4月。
趙明義。《當代國家安全法制探討》。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蔣緯國。《軍制基本原理》。台北:三軍大學,1969年10月。
蔣緯國。《國防體制概論》。台北: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1988年3月。
戴維.賈里(David Jary)、茱利亞.賈里(Julia Jary)。《社會學辭典 Sociology Happer Collins Dictionary》。周業謙、周光淦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戴明旭、黃讚松、江紹文、黃文德、黃柏叡合著。《世界各國憲兵制度之研究》。台北縣:憲兵學校,2005年8月。
羅慶生、許競任合著。《國家安全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
羅志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
蘇進強。《全球化下的台海安全》。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蘇進強主編。《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三)碩、博士論文:
成旭昇。《我國憲兵權限之研究-以維護治安與情報任務為中心》。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吳瑞良。《我國建軍政策之研究-以憲兵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陳雙環。《當前中華民國反恐對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1月。
董天龍。《中華民國憲兵演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1月。
趙傳恆。《國防組織兵力精減目標下憲兵戰力轉型方向與策略之研究》。大葉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四)論文集:
李允傑。〈國防預算之分析-新制度論的觀點〉。《二十一世紀軍事社會科學發展趨勢與應用取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國防大學主辦,2000年6月,頁22-45。
李雨林。〈從中共「斬首行動」論憲兵衛戍作戰之精進作為〉。《創造二十一世紀憲兵優勢作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2005年10月,頁135-167。
邱伯浩。〈奠基保護武力學術基礎-建構軍事警察學之芻議〉。《國家安全與憲兵任務-從保護性武力理念探討憲兵展望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2002年7月,頁243-265。
林正義。〈二○○一年台灣安全展望〉。《「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座談會報告集》,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和平論壇主辦,2001年3月,頁16-22。
林吉郎、林慧文、吳周榮合著。〈我國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整合性緊急管理政策與機制〉。《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主辦,2001年9月,頁63-85。
施正鋒。〈國家認同與國家安全〉。《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主辦,2001年9月,頁43-62。
張豪傑。〈憲兵勤務執行方式調適之研究〉。《八十八年度上半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1998年11月,頁27-63。
陳重見。〈從近年來我國民主憲政的發展論憲兵應有之歸趨〉。《八十八年度上半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1998年11月,頁66-98。
陳重見。〈憲兵勤務法源之探討-論憲兵司法警察與軍事警察〉。《國家安全與憲兵任務-從保護性武力理念探討憲兵展望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2002年7月,頁220-242。
陳雙環。〈非傳統安全威脅之台北衛戍區反恐作為研究-兼論衛戍區憲兵反恐制變精進作為〉。《創造二十一世紀憲兵優勢作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2005年10月,頁1-55。
黃讚松。〈憲兵制度任務與體系發展-兼論未來展望〉。《創造二十一世紀憲兵優勢作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2005年10月,頁91-134。
廖本堡。〈二十一世紀憲兵遠景〉。《八十八年度上半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1998年11月,頁99-132。
(五)期刊:
李國榮。〈美軍強化關島基地對我國之影響〉。《國防雜誌雙月刊》,第21卷第2期,2006年4月1日,頁42-51。
呂芳城。〈現階段臺灣地緣戰略地位對亞太國家之影響〉。《展望與探索月刊》,第1卷第3期,2004年3月,頁23-42。
邱伯浩。〈我國警備力量變遷研究-從秦漢到清末〉。《憲兵半年刊》,第59期,2004年9月,頁82-93。
邱延正。〈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週年回顧〉。《戰略安全研析》,第11期,2006年3月,頁20-24。
林碧炤。〈台灣的綜合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月刊》,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15。
周至柔。〈從建軍說到憲兵〉。《憲兵雜誌》,復刊第2期,1951年2月,頁30-37。
周治平。〈從戰前日本憲兵制度觀察我國憲兵之發展〉。《憲兵半年刊》,第59期,2004年9月,頁23-38。
孫雄。〈憲兵對社會的貢獻〉。《憲兵雜誌復刊》,第12期,1951年12月,頁43-49。
張中勇。〈「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政策之思考〉。《警學叢書》,第33卷第6期,2003年5月,頁51-78。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月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1月,頁37-52。
張中勇。〈台灣海峽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評估〉。《戰略與國際研究月刊》,第3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1-35。
莫大華。〈當前「軍事事務革命」的探討與省思〉。《問題與研究月刊》,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69-82。
廖文中。〈共軍加強快速反應部隊戰力對台海安全之影響〉。《中共研究》,第32卷8期,1998年8月,頁8-102。
劉復國。〈國家安全定位、海事安全與台灣南海政策方案之研究〉。《問題與研究月刊》,第39卷第4期,2000年4月,頁1-16。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探討〉。《問題與研究月刊》,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20-36。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1997年,頁21-36。
蔡明彥。〈後九一一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與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2003年,頁31-44。
謝松濤。〈論戒嚴法上之戒嚴與緊急命令〉。《憲政時代季刊》,第2卷第3期,1977年1月,頁11-13。
譚溯澄。〈政治科學與國家政策分析〉。《問題與研究月刊》,第18卷第1期,1978年10月,頁22-45。
(六)報紙:
〈二二八戒嚴,令人不寒而慄-軍憲警可隨時抓人〉,自由時報,1994年3月7日,第4版。
〈「大陸熱」帶走了台灣的資金與工作機會〉,中國時報,2002年7月5日,第11版。
〈今年前八個月的恐嚇取財案件,比去年成長兩倍,高雄飆車殺人事件比去年增加數倍,治安嚴重惡化〉,聯合報,2002年11月5日,第2版。
〈立委質疑憲兵應否執行司法警察職務〉,中國時報,1992年6月11日,第4版。
〈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中國時報,1996年5月17日,第9版。
〈北市增設裝憲營砲兵營-四月定編〉,自由時報,2004年2月6日,第1版。
〈因應斬首行動,憲兵砲兵與裝憲營成軍〉,聯合報,2005年4月4日,第2版。
〈抗SARS,軍警加強支援〉,自由時報,2003年5月9日,第1版。
〈青少年問題危機〉,中國時報,2002年8月8日,第1、15版。
〈帥化民:建立單純指揮機制,參謀本部職掌明確定位〉,中央日報,2002年3月17日,第4版。
〈保警不足,憲兵支援?...大家要先有共識〉,聯合報,1998年3月27日,第2版。
〈軍憲警三位一體,為治安而努力〉,台灣新生報,1951年1月17日,第3版。
〈請憲兵回歸憲法...違反軍警分立、文武分治等五大理由〉,自立晚報,1992年6月14日,第2版。
〈廢除憲兵司法警察權待商榷〉,民眾日報,1992年7月5日,第4版。
〈憲兵─嚴正執法,忠貞衛國稱職扮演軍民橋樑〉,中央日報,1986年9月2日,第18版。
〈憲兵執行檢查任務,得有體諒的心〉,中國時報,1996年6月11日,第11版。
〈憲兵具有司法警察身份,支援維持秩序完全合法〉,台灣時報,1988年6月2日,第2版。
〈機場緝毒建功,循線逮到貨主:屏東憲兵隊在中正機場起出近三公斤海洛因四嫌就擒〉,中國時報,1997年8月7日,第6版。
〈衛戍中樞安全,建立專業、具反制應變能力的憲兵部隊〉,聯合報,2000年6月20日,第2版。
〈總統勉憲兵,促配合維護治安〉,中國時報,2002年1月13日,第4版。
(七)網站:
立法院,http://www.ly.gov.tw/。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436號解釋〉,http://www.judical.gov.tw/9-436.htm。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477號解釋〉,http://www.judical.gov.tw/9-477.htm。
自由電子新聞網,〈湯曜眀:反恐應由警政單位負責〉,2003年10月12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sep/12/today911-10.htm。
行政院,http://www.ey.gov.tw/。
我的E政府,〈台灣年鑑-國軍強化反斬首能力〉,2005年4月1日,http://www5.gov.tw/EBOOKS/TWANNUAL/show-book.php?path=8-005-013.land。
我的E政府,〈中央新聞社-空軍警衛營移編憲兵,執行機場安全任務〉,2006年1月2日,http://www.gov.tw/news/cna/politics/20060102993325.html。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全國戒嚴令〉,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A0000015。
法源法律網,http://db.lawbank.com.tw/。
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國家安全局,http://www.nsb.gov.tw/。
華夏經緯網,<探究台灣社會亂象根源>,http://big5.huaxia.com/wangzhanj/1.html。
教育部,〈國語辭典〉,http:/140.111.34.46/cig-bin/dict/Get Content.cig?Database=dict&DocNum-99933、99934。
曾復生,〈當前中共國防安全的戰略性趨勢〉,http://www.kmtdpr.org.tw/4/51-24.htm。
維基百科,〈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http://zh.wikipedia.org/wiki/。
劉復國,〈台灣『國家安全』內涵擴大之必要性〉, 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73_1.pdf。
二、外文部分
(一)書籍:
Brown, Harold.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place: Westview Press.1983.
Calton, David. And Carlo Schaer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nd World Security. London: Croom Helm Ltd, 1975.
Combs, Cindy C. Terror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1997.
Crenshaw, M. Terrorism , Legitimacy and Power –The Consequences of Political Violence. Manufactured: Wesleyan University, 1983.
Freedman, Lawrence.“ The Revolution in Strategic Affair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Friedlander, Robert A. Terrorism: Documents of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Control, Vo1. I. New York: Oceana Publications, Inc., 1979.
Hoffman, Bruce. 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erro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1998.
Jordan, Amos A.,Willian J. Taylor, Jr., and Michael J. Mazar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5th ed.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Kaufman, Daniel J. etal,(ed.)U.S. Natiol security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 Mass: Lexington Books. 1985.
Laqueur, Walter. Terroris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7.
Nye, Joseph S. 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Padelford, Norman J. & Lincoln, George A.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lac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Press. 1945.
Rapoport, David C. Encyclopedia of Violence, Peace, and Conflict : Terroris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9.
Rosamond, Ben. Theorie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Schmid, Alex P., and Ronald D. Crelinsten. Western Responses to Terrorism. Frank Cass & Co., Oregon, 1993.
Shills, David L.(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 Vol.11 New York: Mac Millan. 1968.
Snow, Donald M. National Security : Defense Policy in a Changed International Order. 4th e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Taylor, Max., and John Horgan. The Future of Terrorism. London: Frank Cass,2000.
Wilkinson, Paul. Political Terrorism. London: MacMillan, 1976.
(二)期刊:
Art, Rober J.“A Defensible Defense :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5, No. 4, 1995. pp. 1-16.
Crenshaw, Martha.“The Cause of Terrorism.”Camparative Politics, Vol. 13, No.4, July 1981. pp. 379-399.
Kim, Samuel.“East Asia and Globalization-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 Asia Perspective, Vol. 23, No. 4, April 1999, pp. 15-33.
Krasna, Joshua S.“Narcotics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Producer States.”The Journal of Conflict Studies, Vol. 16, No. 1, Spring 1996, pp. 100-112.
Smoke, Richard.“National Security : Affairs, in Fred I. 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 8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75, pp. 247-362.
(三)網路:
Homeland Security,http://www.whitehouse.gov/infocus/home.land/。
RAND,http://www.rand.org/
Socialwork.com,〈社會學:政治權利、支配的正當性與現代國家〉,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sociology/concept/lesson4.htm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http://www.defense link.mil/。
U.S. Military Police,http:// www.military police.com/。
U.S. Department of State,http://www.state.gov/。
The White House,http://www.whitehouse.gov/。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3981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810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登科博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張豪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ang, Hao-Chieh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豪傑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Hao-Chiehen_US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6-五月-2016 17:06:18 (UTC+8)-
dc.date.available 6-五月-2016 17:06: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五月-2016 17:06:18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39810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59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98100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蘇聯政權的解體,國際體系進入了「後冷戰時期」,此時,國際政治環境及全球(區域)安全局勢產生巨大的變化,衝突的本質和威脅的形勢不斷地更迭,更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紐約世貿中心雙子星大樓與五角大廈等地遭受恐怖份子攻擊之後,「國家安全」剎時再度成為全世界最主要且必須立即面對的課題,世界各國紛紛採取緊急因應措施與政策,積極調整戰略部署及加速國防、經濟等各項改革,以確保國家安全。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3
第三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限制...5
第二章 我國憲兵制度之回顧...7
第一節 我國憲兵之由來.......8
第二節 我國憲兵制度之發展...12
第三章 國家安全與憲兵之研析..51
第一節 國家安全之意涵與概念的擴張...51
第二節 我國國家安全中憲兵之任務.....58
第四章 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威脅與憲兵之角色.....77
第一節 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威脅之分析...........77
第二節 憲兵之角色.........................90
第五章 我國憲兵未來展望....................95
第一節 憲兵任務與角色之調整.................97
第二節 我國憲兵未來挑戰....................10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07
參考書目...................................117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810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憲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安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憲兵制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安全威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綜合性安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憲兵角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憲兵任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衛戍作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戰地勤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災害救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反恐行動zh_TW
dc.title (題名) 憲兵與國家安全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大清帝國。《政治官報》。第232號,清光緒34年5月22日(1908年6月20日)。
大清帝國。《政治官報》。第236號,清光緒34年5月26日(1908年6月24日)。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06年)》。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9年9月。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10年)》。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82年3月。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11年)》。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83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4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年12月。
立法院公報。《憲兵角色與功能》。國防委員會期第89期第10次全體委員會會議記錄,1992年6月,頁71-98。
國民政府公報。《國民政府令制定「憲兵令」》。1932年8月,頁41-48。
國民政府公報。《陸軍部部令公布「憲兵學校條例」》。第713卷,1914年4月20日,頁9-11。
國家安全會議。《2006年國家安全報告》。台灣:國家安全會議,2006年5月20日。
國家安全局。《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台北:國家安全局,2002年3月。
國家安全局。《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二輯)》。台北:國家安全局,2002年12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12月。
國防部。《國軍軍語辭典-九十二年修訂本》。台北:國防部頒行,2004年3月。
國史館。《清史稿校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刷,1999年9月。
憲兵司令部。《中國憲兵簡史》。台北:憲兵司令部編印,1998年5月。
憲兵司令部。《憲兵建軍史第二篇》。台北:憲兵司令部編印,1977年6月。
憲兵司令部。《憲兵要綱》。台北:憲兵司令部印頒,1999年6月。
憲兵司令部。《中國憲兵》。台北:憲兵司令部編印,1973年1月。
總統府公報。《總統令核定「憲兵勤務令」》。第284卷,1951年3月6日,頁1。
(二)書籍:
丁渝洲主編。《台灣安全戰略評估2004-2005》。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巴瑞.施耐德(Barry R. Schneider)、勞倫斯.格洛特(Lawrence E. Grinter)。《21世紀的為未來戰場:Battlefield of the Future-21st Centure Warfare Issues》。國防部空軍總司令部譯。台北:國防部空軍總司令部,1995年。
朱蓓蕾。《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曲立全等著。《台灣安全戰略評估2004-2005》。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李登科主編。《務實外交與兩岸關係》。台北:政治大學,1997年12月。
李登科。《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8月。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與兩岸關係》。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李顯堯、周碧松合著。《信息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月11年。
克里斯多夫.洪巴傑(Christopher E. Hornbarger)、大衛.耿恩(David W. Kearn, Jr)編。《變遷世界中的國家戰略與能力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Capabilities for a Changing World》。吳福生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9月。
林中彬。《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台北:國防史政編譯室,2004年8月。
肯尼士.瓦茨(Kenneth N.Waltz)著。《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胡祖慶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
杭廷頓(S.P. Huntington)。《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江炳倫等譯。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1年4月。
迪克.雷德(Derker Layder)。《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Sociological Practice》。簡守邦譯。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1月。
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U.S.A.)。《聯合作戰準則 Doctrine for Joint Operations》。張台航、余瓊瑤、林文隆、趙昌倫、張聯祺、陳秀如等譯。台北:三軍大學,1999年6月。
馬丁.拉薩特(Martin L. Lasater)、俞劍鴻(Peter Kiem-hong Yu)、徐光明(Kuang-ming Hsu)、林蘿嬪(Robyn Lim)等作。《後鄧小平時期的台灣安全 Taiwan’s Security in the Post-Deng Xiaoping Era》。林宜瑄、郭家琪、陳岳辰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6月。
馬維野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馬卡斯.柯賓(Marcus Corbin)。《蓄勢待發:911恐怖攻擊後的戰略與兵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5年2月。
洪陸訓。《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徐遵慈、劉復國主編。《我國參與亞太區域合作策略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研究中心,2000年。
高春翔、吳建初、侯魯梁編。《新軍事革命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張京育。《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台北:幼獅文化,1985年10月。
張建邦編。《二○一○年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月。
張紹勳。《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台中:滄海書局,2004年4月。
許宗力。《法與國家全力》。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10月。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6月。
黃正介。《憲法兵役義務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年4月。
陳明通等著。《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出版社,2005年10月。
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11月。
國防大學。《對美國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10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300-2050之軍事革命變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
傅肅良。《中華民國憲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8月增訂初版。
鈕先鍾。《二十一世紀戰略前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3月。
曾章瑞、沈明室、宋開榮、童光復、廖天威合著。《軍方在非傳統安全威脅下所扮演之角色》。桃園: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2002年5月。
曾章瑞、周茂林、胡瑞舟合著。《新世紀國家安全與國防思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年6月。
詹姆斯.葛漢(James R. Graham)。《美軍在後冷戰時期的非戰鬥角色:NON-COMBAT ROLES FOR THE U.S. MILITAR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林敏、黃雅媚、黃淑芬、楊敦玲、張金足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11月。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
漢斯.賓尼迪克(Hans Binnendijk)編。《美國軍事轉型:TRANSFORMING AMERICAN'S MILITARY》。張台航、謝豐安譯。台北:史政編譯室,2004年4月。
趙明義。《當代國家安全法制探討》。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蔣緯國。《軍制基本原理》。台北:三軍大學,1969年10月。
蔣緯國。《國防體制概論》。台北: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1988年3月。
戴維.賈里(David Jary)、茱利亞.賈里(Julia Jary)。《社會學辭典 Sociology Happer Collins Dictionary》。周業謙、周光淦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戴明旭、黃讚松、江紹文、黃文德、黃柏叡合著。《世界各國憲兵制度之研究》。台北縣:憲兵學校,2005年8月。
羅慶生、許競任合著。《國家安全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
羅志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
蘇進強。《全球化下的台海安全》。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蘇進強主編。《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三)碩、博士論文:
成旭昇。《我國憲兵權限之研究-以維護治安與情報任務為中心》。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吳瑞良。《我國建軍政策之研究-以憲兵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陳雙環。《當前中華民國反恐對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1月。
董天龍。《中華民國憲兵演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1月。
趙傳恆。《國防組織兵力精減目標下憲兵戰力轉型方向與策略之研究》。大葉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四)論文集:
李允傑。〈國防預算之分析-新制度論的觀點〉。《二十一世紀軍事社會科學發展趨勢與應用取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國防大學主辦,2000年6月,頁22-45。
李雨林。〈從中共「斬首行動」論憲兵衛戍作戰之精進作為〉。《創造二十一世紀憲兵優勢作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2005年10月,頁135-167。
邱伯浩。〈奠基保護武力學術基礎-建構軍事警察學之芻議〉。《國家安全與憲兵任務-從保護性武力理念探討憲兵展望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2002年7月,頁243-265。
林正義。〈二○○一年台灣安全展望〉。《「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座談會報告集》,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和平論壇主辦,2001年3月,頁16-22。
林吉郎、林慧文、吳周榮合著。〈我國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整合性緊急管理政策與機制〉。《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主辦,2001年9月,頁63-85。
施正鋒。〈國家認同與國家安全〉。《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主辦,2001年9月,頁43-62。
張豪傑。〈憲兵勤務執行方式調適之研究〉。《八十八年度上半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1998年11月,頁27-63。
陳重見。〈從近年來我國民主憲政的發展論憲兵應有之歸趨〉。《八十八年度上半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1998年11月,頁66-98。
陳重見。〈憲兵勤務法源之探討-論憲兵司法警察與軍事警察〉。《國家安全與憲兵任務-從保護性武力理念探討憲兵展望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2002年7月,頁220-242。
陳雙環。〈非傳統安全威脅之台北衛戍區反恐作為研究-兼論衛戍區憲兵反恐制變精進作為〉。《創造二十一世紀憲兵優勢作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2005年10月,頁1-55。
黃讚松。〈憲兵制度任務與體系發展-兼論未來展望〉。《創造二十一世紀憲兵優勢作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2005年10月,頁91-134。
廖本堡。〈二十一世紀憲兵遠景〉。《八十八年度上半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憲兵學校主辦,1998年11月,頁99-132。
(五)期刊:
李國榮。〈美軍強化關島基地對我國之影響〉。《國防雜誌雙月刊》,第21卷第2期,2006年4月1日,頁42-51。
呂芳城。〈現階段臺灣地緣戰略地位對亞太國家之影響〉。《展望與探索月刊》,第1卷第3期,2004年3月,頁23-42。
邱伯浩。〈我國警備力量變遷研究-從秦漢到清末〉。《憲兵半年刊》,第59期,2004年9月,頁82-93。
邱延正。〈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週年回顧〉。《戰略安全研析》,第11期,2006年3月,頁20-24。
林碧炤。〈台灣的綜合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月刊》,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15。
周至柔。〈從建軍說到憲兵〉。《憲兵雜誌》,復刊第2期,1951年2月,頁30-37。
周治平。〈從戰前日本憲兵制度觀察我國憲兵之發展〉。《憲兵半年刊》,第59期,2004年9月,頁23-38。
孫雄。〈憲兵對社會的貢獻〉。《憲兵雜誌復刊》,第12期,1951年12月,頁43-49。
張中勇。〈「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政策之思考〉。《警學叢書》,第33卷第6期,2003年5月,頁51-78。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月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1月,頁37-52。
張中勇。〈台灣海峽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評估〉。《戰略與國際研究月刊》,第3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1-35。
莫大華。〈當前「軍事事務革命」的探討與省思〉。《問題與研究月刊》,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69-82。
廖文中。〈共軍加強快速反應部隊戰力對台海安全之影響〉。《中共研究》,第32卷8期,1998年8月,頁8-102。
劉復國。〈國家安全定位、海事安全與台灣南海政策方案之研究〉。《問題與研究月刊》,第39卷第4期,2000年4月,頁1-16。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探討〉。《問題與研究月刊》,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20-36。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1997年,頁21-36。
蔡明彥。〈後九一一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與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2003年,頁31-44。
謝松濤。〈論戒嚴法上之戒嚴與緊急命令〉。《憲政時代季刊》,第2卷第3期,1977年1月,頁11-13。
譚溯澄。〈政治科學與國家政策分析〉。《問題與研究月刊》,第18卷第1期,1978年10月,頁22-45。
(六)報紙:
〈二二八戒嚴,令人不寒而慄-軍憲警可隨時抓人〉,自由時報,1994年3月7日,第4版。
〈「大陸熱」帶走了台灣的資金與工作機會〉,中國時報,2002年7月5日,第11版。
〈今年前八個月的恐嚇取財案件,比去年成長兩倍,高雄飆車殺人事件比去年增加數倍,治安嚴重惡化〉,聯合報,2002年11月5日,第2版。
〈立委質疑憲兵應否執行司法警察職務〉,中國時報,1992年6月11日,第4版。
〈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中國時報,1996年5月17日,第9版。
〈北市增設裝憲營砲兵營-四月定編〉,自由時報,2004年2月6日,第1版。
〈因應斬首行動,憲兵砲兵與裝憲營成軍〉,聯合報,2005年4月4日,第2版。
〈抗SARS,軍警加強支援〉,自由時報,2003年5月9日,第1版。
〈青少年問題危機〉,中國時報,2002年8月8日,第1、15版。
〈帥化民:建立單純指揮機制,參謀本部職掌明確定位〉,中央日報,2002年3月17日,第4版。
〈保警不足,憲兵支援?...大家要先有共識〉,聯合報,1998年3月27日,第2版。
〈軍憲警三位一體,為治安而努力〉,台灣新生報,1951年1月17日,第3版。
〈請憲兵回歸憲法...違反軍警分立、文武分治等五大理由〉,自立晚報,1992年6月14日,第2版。
〈廢除憲兵司法警察權待商榷〉,民眾日報,1992年7月5日,第4版。
〈憲兵─嚴正執法,忠貞衛國稱職扮演軍民橋樑〉,中央日報,1986年9月2日,第18版。
〈憲兵執行檢查任務,得有體諒的心〉,中國時報,1996年6月11日,第11版。
〈憲兵具有司法警察身份,支援維持秩序完全合法〉,台灣時報,1988年6月2日,第2版。
〈機場緝毒建功,循線逮到貨主:屏東憲兵隊在中正機場起出近三公斤海洛因四嫌就擒〉,中國時報,1997年8月7日,第6版。
〈衛戍中樞安全,建立專業、具反制應變能力的憲兵部隊〉,聯合報,2000年6月20日,第2版。
〈總統勉憲兵,促配合維護治安〉,中國時報,2002年1月13日,第4版。
(七)網站:
立法院,http://www.ly.gov.tw/。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436號解釋〉,http://www.judical.gov.tw/9-436.htm。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477號解釋〉,http://www.judical.gov.tw/9-477.htm。
自由電子新聞網,〈湯曜眀:反恐應由警政單位負責〉,2003年10月12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sep/12/today911-10.htm。
行政院,http://www.ey.gov.tw/。
我的E政府,〈台灣年鑑-國軍強化反斬首能力〉,2005年4月1日,http://www5.gov.tw/EBOOKS/TWANNUAL/show-book.php?path=8-005-013.land。
我的E政府,〈中央新聞社-空軍警衛營移編憲兵,執行機場安全任務〉,2006年1月2日,http://www.gov.tw/news/cna/politics/20060102993325.html。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全國戒嚴令〉,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A0000015。
法源法律網,http://db.lawbank.com.tw/。
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國家安全局,http://www.nsb.gov.tw/。
華夏經緯網,<探究台灣社會亂象根源>,http://big5.huaxia.com/wangzhanj/1.html。
教育部,〈國語辭典〉,http:/140.111.34.46/cig-bin/dict/Get Content.cig?Database=dict&DocNum-99933、99934。
曾復生,〈當前中共國防安全的戰略性趨勢〉,http://www.kmtdpr.org.tw/4/51-24.htm。
維基百科,〈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http://zh.wikipedia.org/wiki/。
劉復國,〈台灣『國家安全』內涵擴大之必要性〉, 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73_1.pdf。
二、外文部分
(一)書籍:
Brown, Harold.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place: Westview Press.1983.
Calton, David. And Carlo Schaer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nd World Security. London: Croom Helm Ltd, 1975.
Combs, Cindy C. Terror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1997.
Crenshaw, M. Terrorism , Legitimacy and Power –The Consequences of Political Violence. Manufactured: Wesleyan University, 1983.
Freedman, Lawrence.“ The Revolution in Strategic Affair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Friedlander, Robert A. Terrorism: Documents of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Control, Vo1. I. New York: Oceana Publications, Inc., 1979.
Hoffman, Bruce. 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erro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1998.
Jordan, Amos A.,Willian J. Taylor, Jr., and Michael J. Mazar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5th ed.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Kaufman, Daniel J. etal,(ed.)U.S. Natiol security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 Mass: Lexington Books. 1985.
Laqueur, Walter. Terroris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7.
Nye, Joseph S. 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Padelford, Norman J. & Lincoln, George A.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lac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Press. 1945.
Rapoport, David C. Encyclopedia of Violence, Peace, and Conflict : Terroris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9.
Rosamond, Ben. Theorie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Schmid, Alex P., and Ronald D. Crelinsten. Western Responses to Terrorism. Frank Cass & Co., Oregon, 1993.
Shills, David L.(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 Vol.11 New York: Mac Millan. 1968.
Snow, Donald M. National Security : Defense Policy in a Changed International Order. 4th e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Taylor, Max., and John Horgan. The Future of Terrorism. London: Frank Cass,2000.
Wilkinson, Paul. Political Terrorism. London: MacMillan, 1976.
(二)期刊:
Art, Rober J.“A Defensible Defense :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5, No. 4, 1995. pp. 1-16.
Crenshaw, Martha.“The Cause of Terrorism.”Camparative Politics, Vol. 13, No.4, July 1981. pp. 379-399.
Kim, Samuel.“East Asia and Globalization-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 Asia Perspective, Vol. 23, No. 4, April 1999, pp. 15-33.
Krasna, Joshua S.“Narcotics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Producer States.”The Journal of Conflict Studies, Vol. 16, No. 1, Spring 1996, pp. 100-112.
Smoke, Richard.“National Security : Affairs, in Fred I. 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 8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75, pp. 247-362.
(三)網路:
Homeland Security,http://www.whitehouse.gov/infocus/home.land/。
RAND,http://www.rand.org/
Socialwork.com,〈社會學:政治權利、支配的正當性與現代國家〉,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sociology/concept/lesson4.htm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http://www.defense link.mil/。
U.S. Military Police,http:// www.military police.com/。
U.S. Department of State,http://www.state.gov/。
The White House,http://www.whitehouse.gov/。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