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清代人命案件中的檢驗及取證模式
作者 江存孝
貢獻者 黃源盛
江存孝
關鍵詞 清代中國刑案審判
人命案件
檢驗屍傷不以實
洗冤錄
傳統中國法醫學
仵作
必要覆審制
證據
相驗
事實認定
死因鑑定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9-May-2016 12:03:01 (UTC+8)
摘要 本文寫作的最主要目的,是在探討清代中國的刑案審判過程中,審判官員如何透過各種證據來認定犯罪事實?但犯罪類型多樣,本文僅將研究對象限縮於在人命案件,並特別著重於探討透過「檢驗」所取得的證據處於眾多證據中,究竟發揮什麼功能?
     
     以此為出發點,本文延伸出三個問題意識:首先,第一個問題是「清代人命案件中的檢驗取證方法為何?」這個問題圍繞著以「洗冤錄」為中心的檢驗知識為主要的課題,進而探討清代檢驗取證的程序與方法;第二個問題是「觀察檢驗取證在清代人命案件的中所發揮的效用」,也就是這些證據如何影響了犯罪事實認定與審判的結果;第三個問題則在尋找「檢驗取證在清代人命案件中所顯現的法律意涵」。
     
     本文共分為五章,在第二章的部分是以「洗冤錄」為中心的檢驗知識為探討的主軸。除了耙梳傳統中國法醫學知識的發展之外,並針對宋代到清代,以宋慈《洗冤集錄》為藍本,累積各代經驗增刪修補所形成的檢驗知識進行觀察,嘗試理解檢驗知識何以在清代受到重視,經過官方認可後又以《律例館校正洗冤錄》的版本頒行天下,且在人命案件的審理過中確立其權威性。
     
     本文第三章的部分,以《宮中檔》為史料觀察檢驗知識在實際審判過程中如何被運用?因為清代各省督撫有對人命案件專摺具奏之義務,因此在《宮中檔》許多關於人命案件的奏摺中,相當詳實地記述了州縣官員以及各層級官員在審轉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一併記錄了檢驗的結果以及人犯干證的招、供詞。在本章中,即是以十一件案例與當時震驚朝野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為例,觀察清代的審判官員是如何透過檢驗進行死因鑑定,並進而認定犯罪事實。
     
     而第四章所稱的「法律意涵」,主要聚焦於檢驗證據與發見事實之間的關連性,並以清代中國的訴訟制度結構進行反思,理解檢驗存在的必要性。因為檢驗證據的功能不僅在提供死因鑑定,同時也替審判官員指出了一個建構犯罪事實的方向,而這個事實有時可以貼近「真相」,但有時又與「真相」產生一定程度的落差,其中便存有審判官員可以操作的空間。
     
     本文以為檢驗的知識可說是在清代中國的官僚系統中,以一種標準化作業流程的型態而存在著,皇帝透過這個標準化流程便可預期臣屬檢驗品質的程度,藉此建立一套最低限度的採證標準,嚴防官吏瀆職。就人命案件的審理過程而言,官員與仵作使用檢驗技術的結果反應出刑獄治理上的期待,對官員、仵作的控管,回應到人民身上的就是「發見真實、沉冤得雪」的可能性。
     
     若在「行為確定,刑罰也確定」的論述基調下,刑罰的裁判必須仰賴所認定的犯罪事實而來。檢驗在清代中國可說是官員用來確定死亡原因的最好方法,若從制度面來說,州縣官員是整個「必要覆審制」的最前端,其所認定的犯罪事情將是整個官僚制度對於刑獄治理的出發點,因此州縣官員所認定的事實將會對日後的審理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檢驗在其中又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審判官員為了要確定犯罪事實,必須在審納各種證據資料後建立待證事實,並分辨各種證據的證明力高低,才能確定待證事實的範圍,因此在犯罪事實確定前,待證事實的範圍都處於浮動的狀態。而一個強而有力的檢驗證據若能被清代的審判官員取信,將會對全案的審理產生指標性的作用。在一些例子中便可以看到,當審判官員相信了檢驗證據所指向的事實之後,其餘的證據就被安排為加強檢驗證據的證明力之用。若從這個角度出發,則原本被期待用來洗冤的檢驗證據,反而成為冤獄的開端了。
"謝辭與代序 ...................Ⅰ
     論文摘要與關鍵詞 ……………………………………………………..Ⅶ
     目次 ……..………………………………………Ⅸ
     
     第一章、 緒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問題意識 .....................................................................................4
     第一項 清代人命案件中的檢驗取證方法為何? ............................4
     第二項 觀察檢驗取證在人命案件中所發揮的效用 ............................6
     第三項 尋找檢驗取證在清代人命案件中的法律意涵 ....................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文獻回顧 ...............................................................10
     第一項 在刑事審判之審前程序中的事實認定 ................................10
     第二項 清代法醫學知識的建構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6
     第一項 史料的整理 ......................................................................16
     第二項 理論的思索與比較的方式 …............................................19
     第三項 章節安排 ..........................................................................23
     第二章、 權威建立—死因鑑定的知識建構 ...............................................27
     第一節、 傳統中國法醫學的歷史開展 ……...........................................28
     第一項 萌芽醞釀期—先秦漢唐 ....................................................29
     第二項 發展成熟期—宋 ............................................................34
     第三項 承先增補期—元明 ............................................................39
     第二節、 「洗冤錄」在清代的官方地位確立 ………………...............43
     第一項 清代檢驗規定之律、例概況 ..........................................43
     第二項 臣工對於檢驗事宜的關注與上奏 ....................................51
     
     第三節、 以「洗冤錄」為中心的檢驗知識在清代的完成 .....................57
     第一項 「洗冤錄」的版本問題 ....................................................57
     第二項 清代法醫學發展的專書概述 ..............................................61
     
     第四節、 小結:以經驗累積為主的檢驗知識系統 ...............................66
     第三章、 抽絲剝繭—事實認定的運作實務分析 .........................................69
     第一節、 清代人命案件的訴訟程序及偵查步驟 ...................................69
     第一項 清代人命案件的訴訟程序概述 ........................................70
     第二項 州縣官認定事實的偵查程序 ........................................73
     第三項 屍體檢驗的具體方法分析 ................................................77
     
     第二節、 檢驗取證的一般性功能—死因鑑定 .........................................85
     第一項 自縊 ................................................................................85
     第二項 中毒 ................................................................................91
     第三項 鬥毆殺 ............................................................................98
     
     第三節、 冤案的源頭—刻意錯誤的死因鑑定 .............................106
     第一項 源於仵作的錯誤 ............................................................106
     第二項 源於官員的錯誤 ............................................................115
     
     第四節、 檢驗與招供的相互關係—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為例 .......119
     第一項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疑點 .........................................119
     第二項 京控之後的審理始末 ..……………………....................124
     第三項 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為例的分析與檢討 …….........131
     
     第四章、 真相大白?檢驗及取證模式的法律意涵 ..............................137
     第一節、 檢驗存在之必要—以人命案件的訴訟制度為反思 ...............137
     第一項 再探清代「殺人罪」的構成要件 .................................138
     第二項 刑事訴訟程序之型態及其意涵 ................................145
     第三項 清代人命案件訴訟程序之再思考 ................................152
     第二節、 檢驗取證與發見真實的關連性 .......................................161
     第一項 事實認定的進行程序 ..........................................161
     第二項 發見司法裁判中的真實 ..........................................166
     第三項 檢驗對發見事實之影響的案例觀察 ................................170
     第三節、 官員與仵作之間的角色互動關係 .......................................175
     
     第五章、 結論 …….................................................................................181
     
     
     徵引書目 …………………………………………………………………..191
     
     附錄 ………………………………………………………………....201
     
     
     
     
     
     
     
     
     
     
     圖表目次
     
     表二之一:《洗冤集錄》總目表 ……………………………………37
     表二之二:《洗冤集錄》總目分析表 …………………………………….38
     表二之三:「檢驗屍傷不以實」條例表 …………………………………….49
     表二之四:「檢驗屍傷不以實」條例十四、條例十五 …………………………50
     表二之五:《洗冤集錄》與《律例館校正洗冤錄》總目比較表 ………………60
     表二之六:清代「洗冤錄」相關書籍一覽表 …………………………………62
     表三之一:屍格細目表 ………………………………….82
     表四之一:黃六鴻「七殺式附」表 …………………………………140
     
     
     圖三之一:清代審判機關層級示意圖 …………………………………..70
     圖三之二:刑部題定屍圖 ……….………………………...79
     圖三之三:《滿文原檔》中的驗屍圖正面 ………………………………...80
     圖三之四:《滿文原檔》中的驗屍圖背面 …………………………………81
     圖三之五:屍格 ………………………………….82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壹、 史料
     一、 奏摺、案例、檔案
     1. 〈月摺檔〉,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 《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3.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
     4.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5.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6.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7. 〈宮中檔同治朝奏摺〉,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8. 《雍正朝滿漢合璧奏摺校注》,莊吉發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9. 《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10. 《滿文原檔》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5)
     
     二、 法條、典章、律例註釋
     1. 《大清律例》,田濤、鄭秦點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 《大清律輯註》,(清)沈之奇著,懷效鋒、李俊點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 《大清律例通考校注》,(清)吳壇撰,馬建石、楊育棠主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4. 《宋刑統》,薛梅卿點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 《唐律疏議箋解》劉俊文,(北京:中華書局,1996)
     6. 《欽定大清會典》(清)崑岡等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7. 《欽定六部處分則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8. 《讀例存疑重刊本》,(清)薛允升著,黃靜嘉編校,(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
     9. 《讀律佩觿》,(清)王明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三、 「洗冤錄」相關文本
     1. 《中国人の死体観察学》,(宋)宋慈著、德田隆譯, (東京:雄三閣,1999)
     2. 《洗冤集錄》,(宋)宋慈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3. 《洗冤錄補》,(清)王明德,收於氏著《讀律佩觿》,(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 《洗冤錄詳義》,許槤,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 《洗冤錄解》,(清)姚德豫,收於《洗冤錄摭遺補》,收於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 《洗冤集錄今譯》,羅時潤、田一民譯釋,(福建: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7. 《律例館校正洗冤錄》。本論文所使用的此書版本為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本,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 《無冤錄》,王與,收於沈家本編,《枕碧樓叢書》(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9. 《重刊補注洗冤錄集證》,為道光二十四年文晟刊本,收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四、 政書、幕學
     1. 《牧令須知》,(清)剛毅,收於《官箴書集成》第九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2. 《明刑管見錄》,(清)穆翰,收於《叢書集成續編》五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3. 《病塌夢痕錄》,(清)汪輝祖,收於《汪輝祖自述年譜二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4. 《庸吏庸言》,(清)劉衡,收於《官箴書集成》第六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5. 《欽頒州縣事宜》,(清)田文鏡,收於《官箴書集成》第三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6. 《福惠全書》,(清)黃六鴻,收於《官箴書集成》第三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7. 《學治臆說》,(清)汪輝祖,收於《官箴書集成》第五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8. 《辦案要略》,(清)王又槐,收於《官箴書集成》第四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五、 正史、實錄、起居注冊
     1. 《大清聖祖(康熙)仁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
     2. 《宋史翼》,陸心源輯,收於趙鐵寒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3. 《清代起居注冊‧光緒朝》 (臺北:聯經,1987)
     4. 《新校本清史稿》,趙爾巽,(北京:中華書局,1980)
     
     六、 文集
     1. 《小倉山房詩文集》,(清)袁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 《枕碧樓叢書》,(清)沈家本編,(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3. 《皇朝經世文編》,(清)賀長齡編,(臺北:世界書局,1964)
     4. 《清朝續文獻通考》,(清)劉錦藻,(臺北:新興書局,1963)
     5. 《歷代刑法考》,(清)沈家本著,鄧經元、駢宇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
     
     貳、 近人著作(專書)
     一、 中文
     1. 王志強,《法律多元視腳下的清代國家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王策來編著,《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真情披露》(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3. 王亞新編,滋賀秀三等著,《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 孔復禮著,陳兼、劉昶譯,《叫魂》(臺北:時英出版社,2000)
     5. 史仲序,《中國醫學史》(臺北:正中書局,1984)
     6.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
     7. 朱富美,《科學鑑定與刑事偵查》(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
     8. 何勤華,《中國法學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9. 沈大明,《《大清律例》與清代的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自刊,2003)
     11.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12. 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3. 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4. 林端,《韋柏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臺北:三民書局,2004)
     15. 林鈺雄,《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臺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16. 林鈺雄,《刑事法理論與實踐》(臺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17. 林山田,《刑法各論》 (台北:自刊,1999)
     18. 俞榮根、龍大軒、呂志興編著,《中國傳統法學述論—基於國學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9. 倪正茂主編,《批判與重建—中國法律史研究法反撥》(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0. 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1.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2. 徐忠明,《法學與文學之間》(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3. 徐忠明,《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4. 陳惠馨,《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
     25. 陳世賢主編,《法醫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6.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臺北:自刊,1980)
     27. 陳樸生,《刑事證據法》(臺北:自刊,1983)
     28. 陸永棣,《1899帝國司法的迴光返照—晚清冤獄中的楊乃武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9.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叢刊編輯委員會,1979)
     30. 莊吉發,《清代史料論述(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31. 莊吉發,《清史論集(十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32.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臺北:食貨出版社,1972)
     33. 郭建,《衙門開幕》(臺北:實學社出版有限公司,2004)
     34. 黃源盛,《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2007)
     35.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5)
     36.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37. 曾小萍(Madeleine Zelin)著,董建中譯,《州縣官的銀兩—18世紀中國的合理化財政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8. 張偉仁,《清代法制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83)
     39. 張寶昌主編,《法醫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40. 賈靜濤,《中國古代法醫學史》(北京:群眾出版社,1984)
     41. 董康著,何勤華、魏瓊編《董康法學文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42. 趙樸珊,《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
     43. 趙雅書,《清末四大奇案》(臺北:文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
     44. 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45. 閻曉君,《出土文獻與古代司法檢驗史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46. 鄭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47. 賴惠敏《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
     48.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臺北:三民書局,1998)
     49. 戴炎輝,《傳統中華社會的民刑法制—戴炎輝教授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戴炎輝文教基金會,1998)
     50.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1. 織田萬著,李秀清、王沛點校,《清國行政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52. 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53. Frederick Zugibe、David Carroll著,朱耘譯,《死亡解剖檯》(臺北:商周出版社,2007)
     54. Mirjan R.Damaška著,鄭戈譯,《司法和國家權力的多種面孔—比較視野中的法律程序》(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55. Mirjan R.Damaška著,吳宏耀等譯,《比較法視野中的證據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二、 日文
     1. 小川鼎三,《医學の歷史》(東京:中央公論社,1989)
     2. 石田秀実,《中国医學思想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
     3. 滋賀秀三,《清代中国の法と裁判》(東京:創文社,2002)
     4. 滋賀秀三編,《中国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
     
     
     
     參、 近人著作(論文)
     一、 中文
     1. 王志強,〈清代刑部的法律推理〉,《法律多元視腳下的清代國家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寺田浩明,〈試探傳統中國法之總體像〉,收於《法制史研究》第九期(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6)
     3. 寺田浩明,〈日本的清代司法制度研究與對「法」的理解〉,收於《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 邱澎生,〈真相大白—明清時期的法律推理〉,收於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5. 林鈺雄,〈論刑事訴訟之目的〉,收於《刑事法理論與實踐》(臺北:學林文化出版社,2002)
     6. 徐忠明,〈仵作源流考〉,收於《法學與文學之間》(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7. 徐忠明,〈罪與罰:包公故事的法律文化研究〉,收於《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8. 徐忠明,〈訴訟與伸冤:明清時期的民間法律意識—一個歷史社會學的考察〉,收於《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 陳捷先,〈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出版前記〉,收於《宮中檔光緒朝奏摺》第一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73)
     10. 陳曉楓,〈《歷代刑法志》:話語、語境與前見作用〉,收於倪正茂主編,《批判與重建—中國法律史研究法反撥》(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1. 莊吉發,〈清代宮中檔的史料價值〉,收於《清代史料論述(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12. 莊吉發,〈文獻足徵:故宮檔案與清朝法制史研究〉,收於《清史論集(十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13. 莊以馨,〈情罪平允的法律世界—以清代「威逼人致死」案件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4. 郭威廷,〈臺灣刑事訴訟法朝向當事人主義修正的歷史動因〉(臺北:臺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4)
     15. 黃源盛,〈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與蛻變〉,收於氏著《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2007)
     16. 滋賀秀三,〈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型態為素材〉,收於《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7. 張哲嘉,〈「中國傳統法醫學」的知識性格與操作脈絡〉,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18. 張偉仁,〈研究傳統法制的目的和方法〉,收於《清代法制研究》輯一冊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83)
     19. 張偉仁,〈學習法律的一些問題〉,收於《法制史研究》第十期(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6)
     20. 張偉仁,〈中國傳統的司法和法學〉,收於《法制史研究》第九期(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6)
     21. 張偉仁,〈清季地方司法—陳天賜先生訪問記(上)〉,收於《食貨月刊》139,(1971.08),(臺北:食貨月刊社)
     22. 張頤昌,〈祖國法醫學發展簡史〉,收於《華東政法學報》1956年,第3期(上海:華東政法學院)
     23. 馮明珠,〈多少龍興事,盡藏原檔中—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滿文原檔》的命名、整理與出版經過〉,收於《故宮文物月刊》273(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5)
     24. 楊奕華,〈論法之理想因素〉,收於《馬漢寶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法律哲理與制度—基礎法學》(臺北:元照出版社,2006)
     25. 董康,〈集成刑事證據法〉,收於何勤華、魏瓊編《董康法學文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6. 管成學,〈為什麼這個錯誤傳播了四十餘年—科技古籍研究爭議〉,收於《清華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三期,1995(北京:清華大學)
     27. 廖育群,〈宋慈與中國古代司法檢驗體系評說〉,載於《自然科學研究》第14卷,第4期(1995),(北京:自然科學駛史研究編輯部)
     28. 錢大群,〈關於唐代現代研究的幾個問題〉,收於《法制史研究》第五期(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4年6月)
     29. 戴炎輝,〈我國傳統律例之保辜制〉,收於《傳統中華社會的民刑法制—戴炎輝教授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戴炎輝文教基金會,1998)
     30. 鄭秦,〈皇權與清代司法〉,收於《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1. 鄭秦,〈清代地方司法管轄制度考析〉,收於《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2. 賴惠敏,〈從命案看清前期的國家與社會(1644-1795),收於《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
     33. Mirjian R. Damaška,〈認識論與證明活動的法律調整〉,收於《比較法視野中的證據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34. Mirjian R. Damaška,〈司法裁判中的真實〉,收於《比較法視野中的證據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二、 日文
     1. 中村茂夫,〈清代の刑案—「刑案滙覽」を主として〉,收於滋賀秀三編,《中国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
     2. 谷井俊仁,〈清律〉,收於滋賀秀三編,《中国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93)
     3. 岡野誠,〈北宋の区希範叛乱事件と人体解剖図の成立—宋代法医学發展の一要素〉,收於《明治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紀要》(東京:明治大學,2004)
     4. 野田良之,〈私法觀念の起源に関する一管見—L.Gernetの研究を中心として〉,收於《我妻榮先生追悼論集:私法學の新たな展開》(東京:有斐閣,1975)
     5. 森田成滿,〈清代の人命事案に於ける事実認定の仕組み〉,載於《星薬科大学一般教育論集》18(東京:星薬科大学,2000)
     6. 森田成滿,〈清代の命盗事案に於ける法源と推論の仕組み〉,載於《星薬科大学一般教育論集》22(東京:星薬科大学,2004)
     
     三、 英文
     1. Joanna Waley-Cohen,’ Politics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Mid-Qing Legal Culture’ Modern China, Vol. 19, No. 3 (Jul., 1993)
     2. William C. Jones,’Studying the Ch’ing Code—The Ta Ch’ing Lü Li’,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Vol. 22, No. 2 (Spring, 197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9365104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65104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源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江存孝zh_TW
dc.creator (作者) 江存孝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2:03:01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2:03:0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2:03:0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65104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86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65104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寫作的最主要目的,是在探討清代中國的刑案審判過程中,審判官員如何透過各種證據來認定犯罪事實?但犯罪類型多樣,本文僅將研究對象限縮於在人命案件,並特別著重於探討透過「檢驗」所取得的證據處於眾多證據中,究竟發揮什麼功能?
     
     以此為出發點,本文延伸出三個問題意識:首先,第一個問題是「清代人命案件中的檢驗取證方法為何?」這個問題圍繞著以「洗冤錄」為中心的檢驗知識為主要的課題,進而探討清代檢驗取證的程序與方法;第二個問題是「觀察檢驗取證在清代人命案件的中所發揮的效用」,也就是這些證據如何影響了犯罪事實認定與審判的結果;第三個問題則在尋找「檢驗取證在清代人命案件中所顯現的法律意涵」。
     
     本文共分為五章,在第二章的部分是以「洗冤錄」為中心的檢驗知識為探討的主軸。除了耙梳傳統中國法醫學知識的發展之外,並針對宋代到清代,以宋慈《洗冤集錄》為藍本,累積各代經驗增刪修補所形成的檢驗知識進行觀察,嘗試理解檢驗知識何以在清代受到重視,經過官方認可後又以《律例館校正洗冤錄》的版本頒行天下,且在人命案件的審理過中確立其權威性。
     
     本文第三章的部分,以《宮中檔》為史料觀察檢驗知識在實際審判過程中如何被運用?因為清代各省督撫有對人命案件專摺具奏之義務,因此在《宮中檔》許多關於人命案件的奏摺中,相當詳實地記述了州縣官員以及各層級官員在審轉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一併記錄了檢驗的結果以及人犯干證的招、供詞。在本章中,即是以十一件案例與當時震驚朝野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為例,觀察清代的審判官員是如何透過檢驗進行死因鑑定,並進而認定犯罪事實。
     
     而第四章所稱的「法律意涵」,主要聚焦於檢驗證據與發見事實之間的關連性,並以清代中國的訴訟制度結構進行反思,理解檢驗存在的必要性。因為檢驗證據的功能不僅在提供死因鑑定,同時也替審判官員指出了一個建構犯罪事實的方向,而這個事實有時可以貼近「真相」,但有時又與「真相」產生一定程度的落差,其中便存有審判官員可以操作的空間。
     
     本文以為檢驗的知識可說是在清代中國的官僚系統中,以一種標準化作業流程的型態而存在著,皇帝透過這個標準化流程便可預期臣屬檢驗品質的程度,藉此建立一套最低限度的採證標準,嚴防官吏瀆職。就人命案件的審理過程而言,官員與仵作使用檢驗技術的結果反應出刑獄治理上的期待,對官員、仵作的控管,回應到人民身上的就是「發見真實、沉冤得雪」的可能性。
     
     若在「行為確定,刑罰也確定」的論述基調下,刑罰的裁判必須仰賴所認定的犯罪事實而來。檢驗在清代中國可說是官員用來確定死亡原因的最好方法,若從制度面來說,州縣官員是整個「必要覆審制」的最前端,其所認定的犯罪事情將是整個官僚制度對於刑獄治理的出發點,因此州縣官員所認定的事實將會對日後的審理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檢驗在其中又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審判官員為了要確定犯罪事實,必須在審納各種證據資料後建立待證事實,並分辨各種證據的證明力高低,才能確定待證事實的範圍,因此在犯罪事實確定前,待證事實的範圍都處於浮動的狀態。而一個強而有力的檢驗證據若能被清代的審判官員取信,將會對全案的審理產生指標性的作用。在一些例子中便可以看到,當審判官員相信了檢驗證據所指向的事實之後,其餘的證據就被安排為加強檢驗證據的證明力之用。若從這個角度出發,則原本被期待用來洗冤的檢驗證據,反而成為冤獄的開端了。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謝辭與代序 ...................Ⅰ
     論文摘要與關鍵詞 ……………………………………………………..Ⅶ
     目次 ……..………………………………………Ⅸ
     
     第一章、 緒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問題意識 .....................................................................................4
     第一項 清代人命案件中的檢驗取證方法為何? ............................4
     第二項 觀察檢驗取證在人命案件中所發揮的效用 ............................6
     第三項 尋找檢驗取證在清代人命案件中的法律意涵 ....................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文獻回顧 ...............................................................10
     第一項 在刑事審判之審前程序中的事實認定 ................................10
     第二項 清代法醫學知識的建構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6
     第一項 史料的整理 ......................................................................16
     第二項 理論的思索與比較的方式 …............................................19
     第三項 章節安排 ..........................................................................23
     第二章、 權威建立—死因鑑定的知識建構 ...............................................27
     第一節、 傳統中國法醫學的歷史開展 ……...........................................28
     第一項 萌芽醞釀期—先秦漢唐 ....................................................29
     第二項 發展成熟期—宋 ............................................................34
     第三項 承先增補期—元明 ............................................................39
     第二節、 「洗冤錄」在清代的官方地位確立 ………………...............43
     第一項 清代檢驗規定之律、例概況 ..........................................43
     第二項 臣工對於檢驗事宜的關注與上奏 ....................................51
     
     第三節、 以「洗冤錄」為中心的檢驗知識在清代的完成 .....................57
     第一項 「洗冤錄」的版本問題 ....................................................57
     第二項 清代法醫學發展的專書概述 ..............................................61
     
     第四節、 小結:以經驗累積為主的檢驗知識系統 ...............................66
     第三章、 抽絲剝繭—事實認定的運作實務分析 .........................................69
     第一節、 清代人命案件的訴訟程序及偵查步驟 ...................................69
     第一項 清代人命案件的訴訟程序概述 ........................................70
     第二項 州縣官認定事實的偵查程序 ........................................73
     第三項 屍體檢驗的具體方法分析 ................................................77
     
     第二節、 檢驗取證的一般性功能—死因鑑定 .........................................85
     第一項 自縊 ................................................................................85
     第二項 中毒 ................................................................................91
     第三項 鬥毆殺 ............................................................................98
     
     第三節、 冤案的源頭—刻意錯誤的死因鑑定 .............................106
     第一項 源於仵作的錯誤 ............................................................106
     第二項 源於官員的錯誤 ............................................................115
     
     第四節、 檢驗與招供的相互關係—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為例 .......119
     第一項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疑點 .........................................119
     第二項 京控之後的審理始末 ..……………………....................124
     第三項 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為例的分析與檢討 …….........131
     
     第四章、 真相大白?檢驗及取證模式的法律意涵 ..............................137
     第一節、 檢驗存在之必要—以人命案件的訴訟制度為反思 ...............137
     第一項 再探清代「殺人罪」的構成要件 .................................138
     第二項 刑事訴訟程序之型態及其意涵 ................................145
     第三項 清代人命案件訴訟程序之再思考 ................................152
     第二節、 檢驗取證與發見真實的關連性 .......................................161
     第一項 事實認定的進行程序 ..........................................161
     第二項 發見司法裁判中的真實 ..........................................166
     第三項 檢驗對發見事實之影響的案例觀察 ................................170
     第三節、 官員與仵作之間的角色互動關係 .......................................175
     
     第五章、 結論 …….................................................................................181
     
     
     徵引書目 …………………………………………………………………..191
     
     附錄 ………………………………………………………………....201
     
     
     
     
     
     
     
     
     
     
     圖表目次
     
     表二之一:《洗冤集錄》總目表 ……………………………………37
     表二之二:《洗冤集錄》總目分析表 …………………………………….38
     表二之三:「檢驗屍傷不以實」條例表 …………………………………….49
     表二之四:「檢驗屍傷不以實」條例十四、條例十五 …………………………50
     表二之五:《洗冤集錄》與《律例館校正洗冤錄》總目比較表 ………………60
     表二之六:清代「洗冤錄」相關書籍一覽表 …………………………………62
     表三之一:屍格細目表 ………………………………….82
     表四之一:黃六鴻「七殺式附」表 …………………………………140
     
     
     圖三之一:清代審判機關層級示意圖 …………………………………..70
     圖三之二:刑部題定屍圖 ……….………………………...79
     圖三之三:《滿文原檔》中的驗屍圖正面 ………………………………...80
     圖三之四:《滿文原檔》中的驗屍圖背面 …………………………………81
     圖三之五:屍格 ………………………………….82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與代序 ...................Ⅰ
     論文摘要與關鍵詞 ……………………………………………………..Ⅶ
     目次 ……..………………………………………Ⅸ
     
     第一章、 緒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問題意識 .....................................................................................4
     第一項 清代人命案件中的檢驗取證方法為何? ............................4
     第二項 觀察檢驗取證在人命案件中所發揮的效用 ............................6
     第三項 尋找檢驗取證在清代人命案件中的法律意涵 ....................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文獻回顧 ...............................................................10
     第一項 在刑事審判之審前程序中的事實認定 ................................10
     第二項 清代法醫學知識的建構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6
     第一項 史料的整理 ......................................................................16
     第二項 理論的思索與比較的方式 …............................................19
     第三項 章節安排 ..........................................................................23
     第二章、 權威建立—死因鑑定的知識建構 ...............................................27
     第一節、 傳統中國法醫學的歷史開展 ……...........................................28
     第一項 萌芽醞釀期—先秦漢唐 ....................................................29
     第二項 發展成熟期—宋 ............................................................34
     第三項 承先增補期—元明 ............................................................39
     第二節、 「洗冤錄」在清代的官方地位確立 ………………...............43
     第一項 清代檢驗規定之律、例概況 ..........................................43
     第二項 臣工對於檢驗事宜的關注與上奏 ....................................51
     
     第三節、 以「洗冤錄」為中心的檢驗知識在清代的完成 .....................57
     第一項 「洗冤錄」的版本問題 ....................................................57
     第二項 清代法醫學發展的專書概述 ..............................................61
     
     第四節、 小結:以經驗累積為主的檢驗知識系統 ...............................66
     第三章、 抽絲剝繭—事實認定的運作實務分析 .........................................69
     第一節、 清代人命案件的訴訟程序及偵查步驟 ...................................69
     第一項 清代人命案件的訴訟程序概述 ........................................70
     第二項 州縣官認定事實的偵查程序 ........................................73
     第三項 屍體檢驗的具體方法分析 ................................................77
     
     第二節、 檢驗取證的一般性功能—死因鑑定 .........................................85
     第一項 自縊 ................................................................................85
     第二項 中毒 ................................................................................91
     第三項 鬥毆殺 ............................................................................98
     
     第三節、 冤案的源頭—刻意錯誤的死因鑑定 .............................106
     第一項 源於仵作的錯誤 ............................................................106
     第二項 源於官員的錯誤 ............................................................115
     
     第四節、 檢驗與招供的相互關係—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為例 .......119
     第一項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疑點 .........................................119
     第二項 京控之後的審理始末 ..……………………....................124
     第三項 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為例的分析與檢討 …….........131
     
     第四章、 真相大白?檢驗及取證模式的法律意涵 ..............................137
     第一節、 檢驗存在之必要—以人命案件的訴訟制度為反思 ...............137
     第一項 再探清代「殺人罪」的構成要件 .................................138
     第二項 刑事訴訟程序之型態及其意涵 ................................145
     第三項 清代人命案件訴訟程序之再思考 ................................152
     第二節、 檢驗取證與發見真實的關連性 .......................................161
     第一項 事實認定的進行程序 ..........................................161
     第二項 發見司法裁判中的真實 ..........................................166
     第三項 檢驗對發見事實之影響的案例觀察 ................................170
     第三節、 官員與仵作之間的角色互動關係 .......................................175
     
     第五章、 結論 …….................................................................................181
     
     
     徵引書目 …………………………………………………………………..191
     
     附錄 ………………………………………………………………....201
     
     
     
     
     
     
     
     
     
     
     圖表目次
     
     表二之一:《洗冤集錄》總目表 ……………………………………37
     表二之二:《洗冤集錄》總目分析表 …………………………………….38
     表二之三:「檢驗屍傷不以實」條例表 …………………………………….49
     表二之四:「檢驗屍傷不以實」條例十四、條例十五 …………………………50
     表二之五:《洗冤集錄》與《律例館校正洗冤錄》總目比較表 ………………60
     表二之六:清代「洗冤錄」相關書籍一覽表 …………………………………62
     表三之一:屍格細目表 ………………………………….82
     表四之一:黃六鴻「七殺式附」表 …………………………………140
     
     
     圖三之一:清代審判機關層級示意圖 …………………………………..70
     圖三之二:刑部題定屍圖 ……….………………………...79
     圖三之三:《滿文原檔》中的驗屍圖正面 ………………………………...80
     圖三之四:《滿文原檔》中的驗屍圖背面 …………………………………81
     圖三之五:屍格 ………………………………….8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65104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清代中國刑案審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命案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檢驗屍傷不以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洗冤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傳統中國法醫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仵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必要覆審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證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相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事實認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死因鑑定zh_TW
dc.title (題名) 清代人命案件中的檢驗及取證模式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壹、 史料
     一、 奏摺、案例、檔案
     1. 〈月摺檔〉,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 《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3.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
     4.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5.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6.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7. 〈宮中檔同治朝奏摺〉,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8. 《雍正朝滿漢合璧奏摺校注》,莊吉發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9. 《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10. 《滿文原檔》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5)
     
     二、 法條、典章、律例註釋
     1. 《大清律例》,田濤、鄭秦點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 《大清律輯註》,(清)沈之奇著,懷效鋒、李俊點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 《大清律例通考校注》,(清)吳壇撰,馬建石、楊育棠主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4. 《宋刑統》,薛梅卿點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 《唐律疏議箋解》劉俊文,(北京:中華書局,1996)
     6. 《欽定大清會典》(清)崑岡等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7. 《欽定六部處分則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8. 《讀例存疑重刊本》,(清)薛允升著,黃靜嘉編校,(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
     9. 《讀律佩觿》,(清)王明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三、 「洗冤錄」相關文本
     1. 《中国人の死体観察学》,(宋)宋慈著、德田隆譯, (東京:雄三閣,1999)
     2. 《洗冤集錄》,(宋)宋慈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3. 《洗冤錄補》,(清)王明德,收於氏著《讀律佩觿》,(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 《洗冤錄詳義》,許槤,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 《洗冤錄解》,(清)姚德豫,收於《洗冤錄摭遺補》,收於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 《洗冤集錄今譯》,羅時潤、田一民譯釋,(福建: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7. 《律例館校正洗冤錄》。本論文所使用的此書版本為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本,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 《無冤錄》,王與,收於沈家本編,《枕碧樓叢書》(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9. 《重刊補注洗冤錄集證》,為道光二十四年文晟刊本,收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四、 政書、幕學
     1. 《牧令須知》,(清)剛毅,收於《官箴書集成》第九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2. 《明刑管見錄》,(清)穆翰,收於《叢書集成續編》五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3. 《病塌夢痕錄》,(清)汪輝祖,收於《汪輝祖自述年譜二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4. 《庸吏庸言》,(清)劉衡,收於《官箴書集成》第六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5. 《欽頒州縣事宜》,(清)田文鏡,收於《官箴書集成》第三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6. 《福惠全書》,(清)黃六鴻,收於《官箴書集成》第三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7. 《學治臆說》,(清)汪輝祖,收於《官箴書集成》第五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8. 《辦案要略》,(清)王又槐,收於《官箴書集成》第四冊,(合肥:黃山書社,1997)
     
     五、 正史、實錄、起居注冊
     1. 《大清聖祖(康熙)仁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
     2. 《宋史翼》,陸心源輯,收於趙鐵寒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3. 《清代起居注冊‧光緒朝》 (臺北:聯經,1987)
     4. 《新校本清史稿》,趙爾巽,(北京:中華書局,1980)
     
     六、 文集
     1. 《小倉山房詩文集》,(清)袁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 《枕碧樓叢書》,(清)沈家本編,(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3. 《皇朝經世文編》,(清)賀長齡編,(臺北:世界書局,1964)
     4. 《清朝續文獻通考》,(清)劉錦藻,(臺北:新興書局,1963)
     5. 《歷代刑法考》,(清)沈家本著,鄧經元、駢宇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
     
     貳、 近人著作(專書)
     一、 中文
     1. 王志強,《法律多元視腳下的清代國家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王策來編著,《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真情披露》(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3. 王亞新編,滋賀秀三等著,《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 孔復禮著,陳兼、劉昶譯,《叫魂》(臺北:時英出版社,2000)
     5. 史仲序,《中國醫學史》(臺北:正中書局,1984)
     6.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
     7. 朱富美,《科學鑑定與刑事偵查》(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
     8. 何勤華,《中國法學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9. 沈大明,《《大清律例》與清代的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自刊,2003)
     11.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12. 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3. 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4. 林端,《韋柏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臺北:三民書局,2004)
     15. 林鈺雄,《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臺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16. 林鈺雄,《刑事法理論與實踐》(臺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17. 林山田,《刑法各論》 (台北:自刊,1999)
     18. 俞榮根、龍大軒、呂志興編著,《中國傳統法學述論—基於國學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9. 倪正茂主編,《批判與重建—中國法律史研究法反撥》(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0. 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1.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2. 徐忠明,《法學與文學之間》(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3. 徐忠明,《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4. 陳惠馨,《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
     25. 陳世賢主編,《法醫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6.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臺北:自刊,1980)
     27. 陳樸生,《刑事證據法》(臺北:自刊,1983)
     28. 陸永棣,《1899帝國司法的迴光返照—晚清冤獄中的楊乃武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9.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叢刊編輯委員會,1979)
     30. 莊吉發,《清代史料論述(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31. 莊吉發,《清史論集(十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32.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臺北:食貨出版社,1972)
     33. 郭建,《衙門開幕》(臺北:實學社出版有限公司,2004)
     34. 黃源盛,《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2007)
     35.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5)
     36.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37. 曾小萍(Madeleine Zelin)著,董建中譯,《州縣官的銀兩—18世紀中國的合理化財政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8. 張偉仁,《清代法制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83)
     39. 張寶昌主編,《法醫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40. 賈靜濤,《中國古代法醫學史》(北京:群眾出版社,1984)
     41. 董康著,何勤華、魏瓊編《董康法學文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42. 趙樸珊,《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
     43. 趙雅書,《清末四大奇案》(臺北:文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
     44. 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45. 閻曉君,《出土文獻與古代司法檢驗史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46. 鄭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47. 賴惠敏《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
     48.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臺北:三民書局,1998)
     49. 戴炎輝,《傳統中華社會的民刑法制—戴炎輝教授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戴炎輝文教基金會,1998)
     50.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1. 織田萬著,李秀清、王沛點校,《清國行政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52. 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53. Frederick Zugibe、David Carroll著,朱耘譯,《死亡解剖檯》(臺北:商周出版社,2007)
     54. Mirjan R.Damaška著,鄭戈譯,《司法和國家權力的多種面孔—比較視野中的法律程序》(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55. Mirjan R.Damaška著,吳宏耀等譯,《比較法視野中的證據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二、 日文
     1. 小川鼎三,《医學の歷史》(東京:中央公論社,1989)
     2. 石田秀実,《中国医學思想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
     3. 滋賀秀三,《清代中国の法と裁判》(東京:創文社,2002)
     4. 滋賀秀三編,《中国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
     
     
     
     參、 近人著作(論文)
     一、 中文
     1. 王志強,〈清代刑部的法律推理〉,《法律多元視腳下的清代國家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寺田浩明,〈試探傳統中國法之總體像〉,收於《法制史研究》第九期(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6)
     3. 寺田浩明,〈日本的清代司法制度研究與對「法」的理解〉,收於《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 邱澎生,〈真相大白—明清時期的法律推理〉,收於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5. 林鈺雄,〈論刑事訴訟之目的〉,收於《刑事法理論與實踐》(臺北:學林文化出版社,2002)
     6. 徐忠明,〈仵作源流考〉,收於《法學與文學之間》(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7. 徐忠明,〈罪與罰:包公故事的法律文化研究〉,收於《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8. 徐忠明,〈訴訟與伸冤:明清時期的民間法律意識—一個歷史社會學的考察〉,收於《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 陳捷先,〈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出版前記〉,收於《宮中檔光緒朝奏摺》第一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73)
     10. 陳曉楓,〈《歷代刑法志》:話語、語境與前見作用〉,收於倪正茂主編,《批判與重建—中國法律史研究法反撥》(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1. 莊吉發,〈清代宮中檔的史料價值〉,收於《清代史料論述(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12. 莊吉發,〈文獻足徵:故宮檔案與清朝法制史研究〉,收於《清史論集(十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13. 莊以馨,〈情罪平允的法律世界—以清代「威逼人致死」案件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4. 郭威廷,〈臺灣刑事訴訟法朝向當事人主義修正的歷史動因〉(臺北:臺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4)
     15. 黃源盛,〈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與蛻變〉,收於氏著《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2007)
     16. 滋賀秀三,〈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型態為素材〉,收於《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7. 張哲嘉,〈「中國傳統法醫學」的知識性格與操作脈絡〉,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18. 張偉仁,〈研究傳統法制的目的和方法〉,收於《清代法制研究》輯一冊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83)
     19. 張偉仁,〈學習法律的一些問題〉,收於《法制史研究》第十期(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6)
     20. 張偉仁,〈中國傳統的司法和法學〉,收於《法制史研究》第九期(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6)
     21. 張偉仁,〈清季地方司法—陳天賜先生訪問記(上)〉,收於《食貨月刊》139,(1971.08),(臺北:食貨月刊社)
     22. 張頤昌,〈祖國法醫學發展簡史〉,收於《華東政法學報》1956年,第3期(上海:華東政法學院)
     23. 馮明珠,〈多少龍興事,盡藏原檔中—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滿文原檔》的命名、整理與出版經過〉,收於《故宮文物月刊》273(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5)
     24. 楊奕華,〈論法之理想因素〉,收於《馬漢寶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法律哲理與制度—基礎法學》(臺北:元照出版社,2006)
     25. 董康,〈集成刑事證據法〉,收於何勤華、魏瓊編《董康法學文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6. 管成學,〈為什麼這個錯誤傳播了四十餘年—科技古籍研究爭議〉,收於《清華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三期,1995(北京:清華大學)
     27. 廖育群,〈宋慈與中國古代司法檢驗體系評說〉,載於《自然科學研究》第14卷,第4期(1995),(北京:自然科學駛史研究編輯部)
     28. 錢大群,〈關於唐代現代研究的幾個問題〉,收於《法制史研究》第五期(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4年6月)
     29. 戴炎輝,〈我國傳統律例之保辜制〉,收於《傳統中華社會的民刑法制—戴炎輝教授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戴炎輝文教基金會,1998)
     30. 鄭秦,〈皇權與清代司法〉,收於《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1. 鄭秦,〈清代地方司法管轄制度考析〉,收於《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2. 賴惠敏,〈從命案看清前期的國家與社會(1644-1795),收於《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
     33. Mirjian R. Damaška,〈認識論與證明活動的法律調整〉,收於《比較法視野中的證據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34. Mirjian R. Damaška,〈司法裁判中的真實〉,收於《比較法視野中的證據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二、 日文
     1. 中村茂夫,〈清代の刑案—「刑案滙覽」を主として〉,收於滋賀秀三編,《中国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
     2. 谷井俊仁,〈清律〉,收於滋賀秀三編,《中国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93)
     3. 岡野誠,〈北宋の区希範叛乱事件と人体解剖図の成立—宋代法医学發展の一要素〉,收於《明治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紀要》(東京:明治大學,2004)
     4. 野田良之,〈私法觀念の起源に関する一管見—L.Gernetの研究を中心として〉,收於《我妻榮先生追悼論集:私法學の新たな展開》(東京:有斐閣,1975)
     5. 森田成滿,〈清代の人命事案に於ける事実認定の仕組み〉,載於《星薬科大学一般教育論集》18(東京:星薬科大学,2000)
     6. 森田成滿,〈清代の命盗事案に於ける法源と推論の仕組み〉,載於《星薬科大学一般教育論集》22(東京:星薬科大学,2004)
     
     三、 英文
     1. Joanna Waley-Cohen,’ Politics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Mid-Qing Legal Culture’ Modern China, Vol. 19, No. 3 (Jul., 1993)
     2. William C. Jones,’Studying the Ch’ing Code—The Ta Ch’ing Lü Li’,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Vol. 22, No. 2 (Spring, 1974)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