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大學雜誌》政治主張之研究-以1971年至1973年為中心
作者 吳泰豪
貢獻者 薛化元
吳泰豪
關鍵詞 大學雜誌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五月-2016 15:24:40 (UTC+8)
摘要 七○年代初期,國內外政經情勢都出現了重大變化,台灣在經濟發展上已有一定的基礎,戰後成長的年輕一代知識份子,已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他們要求較多的民主與政治改革,同時,他們也主張擁護蔣經國接班,領導執政的國民黨進行「改革」。《大學雜誌》就在這種濃郁的改革氣氛下,因緣際會成為知識份子大聯合的基地。
     《大學雜誌》始終站在「革新保台」的立場,宣揚民主政治的理念,被視為1970年代初期台灣民主運動的代表刊物,此一結果的發生,與台灣歷史的發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大學雜誌》本身的發展,一方面隱隱有接續五○年代《自由中國》追求民主憲政傳承的意味,另一方面,它的發展、主張,則又對台灣後來的民主運動,有準備、復甦的貢獻。所以,七○年代初期的《大學雜誌》,對於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的開展,有其一定的貢獻與地位。
     相較之前的《自由中國》,《大學雜誌》是第一份有系統地、且持續在談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的刊物,其核心人物,本、外省籍比例相當,亦與《自由中國》的編輯悉數為大陸籍的現象大為不同。筆者認為研究《大學雜誌》民主政治思想理念的內涵,將有助瞭解當時自由民主理念發展的限度與時代意涵。
     一般認為《大學雜誌》最具有影響力的期間是1971至1973年。本論文也以此三年作為研究的時空範疇,主要的原因在於,筆者在閱讀整理後發現大部分的專論文章及研究成果均係以此段時間作為研究的時空範圍;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筆者認為如將1973年張俊宏脫黨參選事件及相應的《大學雜誌》對選舉與反對黨的看法納入討論,對《大學雜誌》的政治主張應該可以有更為完整的觀察與探討。
     基於前述的認知,可以發現以政治主張作為主軸,討論《大學雜誌》在戰後台灣史上的角色,仍有相當的意義。同時,在戰後台灣史的發展脈絡中,無論是其對民主自由思想的宣揚,或是激發知識青年對台灣國家前途的關心熱潮,七○年代初期的《大學雜誌》都有一定的地位與代表性。
     至於論文的結構方面,除了導論及結論外,共分為5章。第2章係對《大學雜誌》興起及時代背景,乃至日後影響其發展的因素進行討論。其中包括七○年代初期美、中接近關係改善、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等的國際局勢的演變,以及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由蔣經國逐漸接掌政權、中央民意代表長期不改選的弊病等的國內因素。進而探討傾向自由民主,要求政治改革的青年知識份子的理念與宗旨,及其與改組《大學雜誌》的關聯。
     第3章討論改組後的《大學雜誌》,其政治主張的發展。由於《大學雜誌》的思想及主張與現實政治的關係十分密切,因此,本研究打算先以《大學雜誌》與執政黨及官方的關係為主軸,從雙方的互動,依時序先後區分為友好期、緊張期、摩擦期、對立期等4個時期。從時空變遷與思想的互動上,掌握《大學雜誌》自由民主思想的脈動。並試著分析不同時期《大學雜誌》政治主張的特色。
     第4、5、6章則以第3章研究的結論作為基礎,討論在不同時期,《大學雜誌》政治主張的特色與內涵。而章節的安排,大體上儘量依時序加以鋪陳,但也考慮到議題的相關性。第4章討論外交/中華民國前途問題;第5章則以青年知識份子問題(人才引用)/學生運動為研究的主題;第6章則以貫穿《大學雜誌》前後期的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問題/選舉問題/反對黨問題,作為討論的重點,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一、史料及工具書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台大法言》
     《台灣新生報》
     《台灣政論》
     《立法院公報》
     《司法院公報》
     外交部國際司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六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
     台北:編者印行,1972年。
     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台北:台灣大學,1995年。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Ⅱ、Ⅲ》,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1年。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第五編)》,台北:編者印行,1966年。
     許雪姬總策畫,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撰文,《臺灣歷史辭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5月。
     《總統府公報》
     
     二、中文論文
     王振寰,〈台灣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1989年春季號。
     胡秋原,〈百年國運‧立國之道‧學生運動〉,《中華雜誌》第十卷,1972年6月。
     沈君山,〈論革新〉,《七十年代》第29期,1972年6月。
     李筱峰,〈台灣政治革新運動與知識份子〉,收入:《進出歷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卓台生,〈法統問題不再是禁忌-記一場有歷史意義的辯論〉,收入:八十年代出版社輯,《台灣的憲政危機》,台北:編者印行,1983年。
     沛然等,〈保釣運動十五年回顧專題〉,《台灣與世界》第32號,1986年6月。
     林正杰等,〈「我當官,你坐牢」專號〉,《前進》系列總號64號,1984年6月。
     林懷葭(周婉窈),〈保釣後的青年問政熱潮〉,收入:丘為君,《台灣學生運動(1949-1979)》,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林仁傑,《一段跨時代的故事:台灣學生運動史研究(1920-199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振平,《七十年代「台灣意識」論述探求一以《大學雜誌》、《台灣政論》、《美麗島》三本雜誌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南方朔(王杏慶),〈《大學雜誌》與現代台灣--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的知識份子改革運動〉,收入:澄社(編),《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年。
     南方朔(王杏慶),〈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一《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收入:南方朔(王杏慶),《自由主義的反思批判》,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4年。
     唐代,〈也談開放學生運動〉,《中華雜誌》第十卷,1972年6月。
     韋政通,〈三十多年來知識份子追求自由民主的歷程一從《自由中國》、《文星》《大學雜誌》到黨外的民主運動〉,收入: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壇雜誌社,1985年。
     秦鳳英,《知識菁英對威權體制民主化之影響研究一台灣《大學雜誌》個案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陳鼓應,〈七十年代以來台灣新生一代的改革運動(上)〉,《中報月刊》總第28期,1982年5月。
     陳少廷(口述),〈台灣的處境比十年前還困難-訪政論家陳少廷〉,收入:八十年代出版社輯,《台灣的憲政危機》,台北:編者印行,1983年。
     張紹文等,〈中國民主運動發展史(二)-台灣部分(1945-1981)〉,《八十年代》雜誌第4卷第1期,1982年2月。
     張明義,〈苦澀的六○年代政治改革〉,收入:八十年代出版社輯,《台灣的憲政危機》,台北:編者印行,1983年。
     薛化元,〈選舉與台灣政治發展(1950~1996年)-從地方自治選舉到總統直選〉,收入:《五十年來的香港、中國與亞洲論文集》,香港: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1年。
     薛化元,〈臺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考察-以動員戡亂時期為中心的探討〉,收入:《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薛化元,〈台灣自由主義對「國家統治機構」主張的考察-以雷震為例〉,「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主辦,2001年8月。
     薛化元,〈中央民意代表延任與台灣本土政治精英的態度—以(臨時)省議會在野派為中心(1950-1969)〉,收入: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年。
     薛化元,〈長老教會與國家認同〉,收入: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年。
     薛化元、楊秀菁,〈強人威權體制的建構與轉變(1949-1992)〉,收入: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主編,《「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年。
     薛化元,〈戰後台灣修憲、制憲爭議與國家認同:一個歷史的探討〉,收入:財團法人群策會(編),《「台灣新憲法」-群策會「台灣新憲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印行,2005年。
     薛化元,〈「一個中國」架構vs台灣民主化的歷史考察〉,《當代》第235期/復刊第117期,2007年6月。
     薛化元,〈長老教會與台灣主體性的追求-以一九七○年代為中心〉,《當代》第237期/復刊第119期,2007年8月。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1期,2001年3月。
     蕭新煌,〈當代知識份子與「鄉土意識」〉,收入: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台北:編者印行,1989年。
     
     三、中文專書
     八十年代出版社編輯,《台灣的憲政危機》,台北:編者印行,1983年。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
     史紫忱,《雜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San Jose,CA:蓬島文化公司,1980年。
     史明,《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社會發展四百年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王銘義,《群賢樓裡的咖啡與政治》,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1年。
     丘為君編著,《台灣學生運動(1949-1979)》,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江南(劉宜良),《蔣經國傳》,台北:李敖出版社,1988年。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
     李筱峰,《進出歷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孤影,《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台北:中央日報社,1972年。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沈劍虹回憶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沈劍虹,《半生憂患:沈劍虹回憶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邱垂亮,《亞洲的政治文化:日本、台灣與中國》,台北:前進出版社,1988年。
     李慶雄,《憲法入門》,台北:月旦出版社,1992年。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
     林正義,《台灣安全三角習題》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洪三雄,《知識人的出路》,彰化:新生出版社,1973年。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一七○年代台大學生運動》,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
     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廖兆陽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台北:故鄉出版公司,1988年。
     若林正丈著,張炎憲審訂,何義麟、陳添力譯,《轉型期的台灣-「脫內戰化」的政治》,台北:故鄉出版公司,1989年。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公司,1994年。
     若林正丈、劉進慶、松永正義著,《台灣百科》,台北:一橋出版社,1996年。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 : 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龔忠武等編,《春雷之後: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台北:人間出版社,2006年。
     翁元口述,王丰記錄,《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台北:書華出版社,1994年。
     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台北:望春風文化公司,2001年。
     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著,新新聞編譯小組譯,《不確定的友情:臺灣、香港與美國,1945至1992》,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1995年。
     張俊宏,《我的沉思與奮鬥》,台北:作者印行,1977年。
     張景涵(張俊宏)、張紹文、包青天(包奕洪)、許仁(許許良),《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台北:環宇出版社,1971年。
     陳少廷、陳達弘,《政治蒼蠅的嘴臉》,台北:環宇出版社,1977年。
     陳鼓應,《殷海光最後的話語》,台北:環宇出版社,1976年。
     陳鼓應,《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陳鼓應,《民主廣場》,台北:作者印行,1978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81年。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陳勝,《瞄準聯合國》,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1995年。
     陳儀深、薛化元、李明峻、胡慶山,《台灣國家定位的歷史與理論》,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4年。
     陳玲玉,《家門:陳玲玉律師的生命樂章》,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公司,2005年。
     黃嘉樹,《第三隻眼看台灣:透視國民黨的台灣經驗(1945-1988)》,台北:大秦出版社,1996年。
     問學出版社(選輯),《揭穿陳鼓應:台大哲學系春秋 》,台北:編者印行,1979年。
     盛竹如,《螢光幕前:盛竹如回憶錄》,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1995年。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00年。
     許志雄,《憲法之基礎理論》,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項昌權,《台灣地方選舉之分析與檢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隅谷三喜男、劉進慶、涂照彥,《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1年。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李敖出版社,1995年。
     彭明敏、黃昭堂合著,蔡秋雄譯,《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4年。
     趙天儀,《台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與「職業學生」事件談起》,台北:花孩兒出版公司,1979年。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年。
     蔡憲崇,《鑼聲若響-台灣島上的反對黨》,台北:作者印行,1983年。
     錢復,《錢復回憶錄》,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5年。
     蕭全政,《台灣地區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89年。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三、外文論著
     Huang.Mab(黃默),《Intellectual Ferment For Political Reforms In Taiwan, 1971-1973》(1971至1973年台灣知識份子的政治改革運動),Ann Arbor, Mich. :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3158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8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薛化元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吳泰豪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泰豪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五月-2016 15:24:40 (UTC+8)-
dc.date.available 9-五月-2016 15:24:4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五月-2016 15:24:40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3158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24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158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七○年代初期,國內外政經情勢都出現了重大變化,台灣在經濟發展上已有一定的基礎,戰後成長的年輕一代知識份子,已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他們要求較多的民主與政治改革,同時,他們也主張擁護蔣經國接班,領導執政的國民黨進行「改革」。《大學雜誌》就在這種濃郁的改革氣氛下,因緣際會成為知識份子大聯合的基地。
     《大學雜誌》始終站在「革新保台」的立場,宣揚民主政治的理念,被視為1970年代初期台灣民主運動的代表刊物,此一結果的發生,與台灣歷史的發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大學雜誌》本身的發展,一方面隱隱有接續五○年代《自由中國》追求民主憲政傳承的意味,另一方面,它的發展、主張,則又對台灣後來的民主運動,有準備、復甦的貢獻。所以,七○年代初期的《大學雜誌》,對於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的開展,有其一定的貢獻與地位。
     相較之前的《自由中國》,《大學雜誌》是第一份有系統地、且持續在談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的刊物,其核心人物,本、外省籍比例相當,亦與《自由中國》的編輯悉數為大陸籍的現象大為不同。筆者認為研究《大學雜誌》民主政治思想理念的內涵,將有助瞭解當時自由民主理念發展的限度與時代意涵。
     一般認為《大學雜誌》最具有影響力的期間是1971至1973年。本論文也以此三年作為研究的時空範疇,主要的原因在於,筆者在閱讀整理後發現大部分的專論文章及研究成果均係以此段時間作為研究的時空範圍;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筆者認為如將1973年張俊宏脫黨參選事件及相應的《大學雜誌》對選舉與反對黨的看法納入討論,對《大學雜誌》的政治主張應該可以有更為完整的觀察與探討。
     基於前述的認知,可以發現以政治主張作為主軸,討論《大學雜誌》在戰後台灣史上的角色,仍有相當的意義。同時,在戰後台灣史的發展脈絡中,無論是其對民主自由思想的宣揚,或是激發知識青年對台灣國家前途的關心熱潮,七○年代初期的《大學雜誌》都有一定的地位與代表性。
     至於論文的結構方面,除了導論及結論外,共分為5章。第2章係對《大學雜誌》興起及時代背景,乃至日後影響其發展的因素進行討論。其中包括七○年代初期美、中接近關係改善、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等的國際局勢的演變,以及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由蔣經國逐漸接掌政權、中央民意代表長期不改選的弊病等的國內因素。進而探討傾向自由民主,要求政治改革的青年知識份子的理念與宗旨,及其與改組《大學雜誌》的關聯。
     第3章討論改組後的《大學雜誌》,其政治主張的發展。由於《大學雜誌》的思想及主張與現實政治的關係十分密切,因此,本研究打算先以《大學雜誌》與執政黨及官方的關係為主軸,從雙方的互動,依時序先後區分為友好期、緊張期、摩擦期、對立期等4個時期。從時空變遷與思想的互動上,掌握《大學雜誌》自由民主思想的脈動。並試著分析不同時期《大學雜誌》政治主張的特色。
     第4、5、6章則以第3章研究的結論作為基礎,討論在不同時期,《大學雜誌》政治主張的特色與內涵。而章節的安排,大體上儘量依時序加以鋪陳,但也考慮到議題的相關性。第4章討論外交/中華民國前途問題;第5章則以青年知識份子問題(人才引用)/學生運動為研究的主題;第6章則以貫穿《大學雜誌》前後期的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問題/選舉問題/反對黨問題,作為討論的重點,進行分析。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1章、導論1
     一、研究動機1
     二、文獻探討4
     三、研究方法與架構10
     第2章、《大學雜誌》的興起及時代背景14
     第一節、美中關係的改善與美台關係15
     第二節、蔣經國的權力繼承與體制改革20
     (一) 「台灣化」的人事政策22
     (二) 「萬年國會」定期的部分改選24
     第三節、1970年代初期知識份子與國民黨的互動關係32
     第3章、《大學雜誌》思想的開展與分期44
     第一節、《大學雜誌》與國民黨及官方的互動與分期45
     (一) 友好期47
     (二) 緊張期52
     (三) 摩擦期66
     (四) 對立期86
     第二節、《大學雜誌》內容分析的取向103
     第4章、《大學雜誌》的外交主張與對中華民國前途之思考109
     第一節、「一個中國」立場的展現110
     第二節、「一個中國」主張的受挫115
     第三節、中華民國前途思考與對「兩個中國」的批判122
     (一) 國家前途問題的提出與《大學雜誌》的選擇122
     (二) 對「兩個中國」的批評126
     第5章、對青年問題與學生運動的主張146
     第一節、《大學雜誌》對青年問題的主張146
     第二節、《大學雜誌》對學生運動的看法163
     第6章、中央民意代表改選的爭議及對選舉與政黨的主張185
     第一節、《大學雜誌》對中央民意代表改選的態度185
     第二節、《大學雜誌》對選舉的態度197
     (一)前期對選舉的主張(贏得民心比贏得選舉重要的選舉論述)200
     (二)後期對選舉的主張(要求公平的選舉論述)211
     第三節、《大學雜誌》對反對黨的主張217
     第7章、結論227
     參考書目239
     附錄
     1、《大學雜誌》分期目錄(自37期至70期)244
     2、《大學雜誌》編委名單(自37期至60期)273
     3、1968年至1973年國內外暨《大學雜誌》(含台大學運)大事年表274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8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大學雜誌zh_TW
dc.title (題名) 《大學雜誌》政治主張之研究-以1971年至1973年為中心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及工具書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台大法言》
     《台灣新生報》
     《台灣政論》
     《立法院公報》
     《司法院公報》
     外交部國際司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六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
     台北:編者印行,1972年。
     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台北:台灣大學,1995年。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Ⅱ、Ⅲ》,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1年。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第五編)》,台北:編者印行,1966年。
     許雪姬總策畫,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撰文,《臺灣歷史辭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5月。
     《總統府公報》
     
     二、中文論文
     王振寰,〈台灣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1989年春季號。
     胡秋原,〈百年國運‧立國之道‧學生運動〉,《中華雜誌》第十卷,1972年6月。
     沈君山,〈論革新〉,《七十年代》第29期,1972年6月。
     李筱峰,〈台灣政治革新運動與知識份子〉,收入:《進出歷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卓台生,〈法統問題不再是禁忌-記一場有歷史意義的辯論〉,收入:八十年代出版社輯,《台灣的憲政危機》,台北:編者印行,1983年。
     沛然等,〈保釣運動十五年回顧專題〉,《台灣與世界》第32號,1986年6月。
     林正杰等,〈「我當官,你坐牢」專號〉,《前進》系列總號64號,1984年6月。
     林懷葭(周婉窈),〈保釣後的青年問政熱潮〉,收入:丘為君,《台灣學生運動(1949-1979)》,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林仁傑,《一段跨時代的故事:台灣學生運動史研究(1920-199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振平,《七十年代「台灣意識」論述探求一以《大學雜誌》、《台灣政論》、《美麗島》三本雜誌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南方朔(王杏慶),〈《大學雜誌》與現代台灣--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的知識份子改革運動〉,收入:澄社(編),《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年。
     南方朔(王杏慶),〈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一《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收入:南方朔(王杏慶),《自由主義的反思批判》,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4年。
     唐代,〈也談開放學生運動〉,《中華雜誌》第十卷,1972年6月。
     韋政通,〈三十多年來知識份子追求自由民主的歷程一從《自由中國》、《文星》《大學雜誌》到黨外的民主運動〉,收入: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壇雜誌社,1985年。
     秦鳳英,《知識菁英對威權體制民主化之影響研究一台灣《大學雜誌》個案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陳鼓應,〈七十年代以來台灣新生一代的改革運動(上)〉,《中報月刊》總第28期,1982年5月。
     陳少廷(口述),〈台灣的處境比十年前還困難-訪政論家陳少廷〉,收入:八十年代出版社輯,《台灣的憲政危機》,台北:編者印行,1983年。
     張紹文等,〈中國民主運動發展史(二)-台灣部分(1945-1981)〉,《八十年代》雜誌第4卷第1期,1982年2月。
     張明義,〈苦澀的六○年代政治改革〉,收入:八十年代出版社輯,《台灣的憲政危機》,台北:編者印行,1983年。
     薛化元,〈選舉與台灣政治發展(1950~1996年)-從地方自治選舉到總統直選〉,收入:《五十年來的香港、中國與亞洲論文集》,香港: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1年。
     薛化元,〈臺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考察-以動員戡亂時期為中心的探討〉,收入:《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薛化元,〈台灣自由主義對「國家統治機構」主張的考察-以雷震為例〉,「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主辦,2001年8月。
     薛化元,〈中央民意代表延任與台灣本土政治精英的態度—以(臨時)省議會在野派為中心(1950-1969)〉,收入: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年。
     薛化元,〈長老教會與國家認同〉,收入: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年。
     薛化元、楊秀菁,〈強人威權體制的建構與轉變(1949-1992)〉,收入: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主編,《「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年。
     薛化元,〈戰後台灣修憲、制憲爭議與國家認同:一個歷史的探討〉,收入:財團法人群策會(編),《「台灣新憲法」-群策會「台灣新憲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印行,2005年。
     薛化元,〈「一個中國」架構vs台灣民主化的歷史考察〉,《當代》第235期/復刊第117期,2007年6月。
     薛化元,〈長老教會與台灣主體性的追求-以一九七○年代為中心〉,《當代》第237期/復刊第119期,2007年8月。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1期,2001年3月。
     蕭新煌,〈當代知識份子與「鄉土意識」〉,收入: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台北:編者印行,1989年。
     
     三、中文專書
     八十年代出版社編輯,《台灣的憲政危機》,台北:編者印行,1983年。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
     史紫忱,《雜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San Jose,CA:蓬島文化公司,1980年。
     史明,《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社會發展四百年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王銘義,《群賢樓裡的咖啡與政治》,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1年。
     丘為君編著,《台灣學生運動(1949-1979)》,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江南(劉宜良),《蔣經國傳》,台北:李敖出版社,1988年。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
     李筱峰,《進出歷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孤影,《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台北:中央日報社,1972年。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沈劍虹回憶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沈劍虹,《半生憂患:沈劍虹回憶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邱垂亮,《亞洲的政治文化:日本、台灣與中國》,台北:前進出版社,1988年。
     李慶雄,《憲法入門》,台北:月旦出版社,1992年。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
     林正義,《台灣安全三角習題》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洪三雄,《知識人的出路》,彰化:新生出版社,1973年。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一七○年代台大學生運動》,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
     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廖兆陽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台北:故鄉出版公司,1988年。
     若林正丈著,張炎憲審訂,何義麟、陳添力譯,《轉型期的台灣-「脫內戰化」的政治》,台北:故鄉出版公司,1989年。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公司,1994年。
     若林正丈、劉進慶、松永正義著,《台灣百科》,台北:一橋出版社,1996年。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 : 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龔忠武等編,《春雷之後: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台北:人間出版社,2006年。
     翁元口述,王丰記錄,《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台北:書華出版社,1994年。
     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台北:望春風文化公司,2001年。
     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著,新新聞編譯小組譯,《不確定的友情:臺灣、香港與美國,1945至1992》,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1995年。
     張俊宏,《我的沉思與奮鬥》,台北:作者印行,1977年。
     張景涵(張俊宏)、張紹文、包青天(包奕洪)、許仁(許許良),《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台北:環宇出版社,1971年。
     陳少廷、陳達弘,《政治蒼蠅的嘴臉》,台北:環宇出版社,1977年。
     陳鼓應,《殷海光最後的話語》,台北:環宇出版社,1976年。
     陳鼓應,《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陳鼓應,《民主廣場》,台北:作者印行,1978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81年。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陳勝,《瞄準聯合國》,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1995年。
     陳儀深、薛化元、李明峻、胡慶山,《台灣國家定位的歷史與理論》,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4年。
     陳玲玉,《家門:陳玲玉律師的生命樂章》,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公司,2005年。
     黃嘉樹,《第三隻眼看台灣:透視國民黨的台灣經驗(1945-1988)》,台北:大秦出版社,1996年。
     問學出版社(選輯),《揭穿陳鼓應:台大哲學系春秋 》,台北:編者印行,1979年。
     盛竹如,《螢光幕前:盛竹如回憶錄》,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1995年。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00年。
     許志雄,《憲法之基礎理論》,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項昌權,《台灣地方選舉之分析與檢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隅谷三喜男、劉進慶、涂照彥,《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1年。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李敖出版社,1995年。
     彭明敏、黃昭堂合著,蔡秋雄譯,《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4年。
     趙天儀,《台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與「職業學生」事件談起》,台北:花孩兒出版公司,1979年。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年。
     蔡憲崇,《鑼聲若響-台灣島上的反對黨》,台北:作者印行,1983年。
     錢復,《錢復回憶錄》,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5年。
     蕭全政,《台灣地區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89年。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三、外文論著
     Huang.Mab(黃默),《Intellectual Ferment For Political Reforms In Taiwan, 1971-1973》(1971至1973年台灣知識份子的政治改革運動),Ann Arbor, Mich. :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