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亞太區域整合之研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二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
作者 陳良沛
貢獻者 姜家雄
陳良沛
關鍵詞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區域整合
區域主義
茂物目標
貿易投資自由化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五月-2016 15:46:22 (UTC+8)
摘要 成立於1989年的亞太經合會是亞太區域唯一的官方區域整合機制,其「開放性區域主義」的特質,是過去區域整合機制所未曾提出與採用。惟亞太經合會特殊的組織架構與運作程序是否能夠提供會員國進一步合作的機制與意願,經常受到挑戰與考驗。今年適逢亞太經合會成立廿週年,正可用以作為研究亞太區域整合的典型案例,以對亞太地區整合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可能之發展有一綜合性的探究。
     本論文在結構上設定基本前提為:亞太區域面臨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區域整合所帶來的壓力,使得各國致力內部調整及經濟發展,藉由經貿相互往來的活動增進彼此間之依存度,而衍生希望藉由亞太經合會這一亞太區域最大的區域組織,來尋求區域整合,以形成競爭優勢;並冀藉國際關係區域整合相關理論與經驗,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一、以亞太經合會為例,析論亞太區域現有整合機制,面臨之問題及解決之途徑為何?
     二、從亞太經合會未來定位發展,預測亞太區域整合可能途徑與方式?
     本論文研究發現亞太區域未來仍舊繼續朝向多邊整合機制發展,仍難以出現一個類似北美、或歐盟的整合機制。而亞太區域整合未來發展趨勢為:(一)在區域經濟整合的建構過程中呈現多頭馬車角逐競爭的現象;(二)亞洲化與次區域間雙邊化的發展趨勢;(三)多組區域貿易安排同時發展、相互交錯的趨勢;(四)從認同的角度觀之,當今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亦呈現亞洲主義與亞太主義競合的趨勢;(五)美國的立場對亞太區域整合發展扮演關鍵性角色;(六)市場驅動為主導結合政府區域合作政策亦將決定亞太區域整合發展的路徑。上述的發展趨勢亦成為亞太經合會在未來進行亞太區域整合、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將面臨的整合問題,如何在諸整合機制的競合關係中,繼續推動整合進程,考驗亞太經合會各經濟體的智慧。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山澤逸平著。《亞洲太平洋經濟論:21世紀APEC行動計畫建議》,範建亭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APEC 2000年年報》。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1年3月。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5 APEC領袖及部長會議議題分析》。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5年10月。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6年APEC領袖及部長會議議題分析》。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6年11月。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7年APEC領袖及部長會議議題分析》。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7年9月。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8年APEC領袖及部長會議議題分析》。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8年11月。
     尹翔碩、郎永峰。〈從APEC合作的目標與原則看APEC改革的必要性〉,收錄《亞太經濟發展報告-2008》,中國APEC研究院(南開大學),頁102-114。天津:南開大學,2008年10月。
     文正人。〈東亞發展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合作的政治經濟分析〉,收錄《亞洲區域合作的政治經濟分析》,王正毅等主編,頁312-33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王順文、林文彬。〈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收錄《國際關係與現勢》,張亞中主編,頁161-181。台北:晶典,2004年7月。
     皮特.恩格戴奧(Pete Engardio)。《龍與象:中印崛起改變世界經濟格局》(How China and India Are Revolutionizing Global Business),李芳齡譯。大連:大連出版社,2009年1月。
     朱彤等。《APEC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問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5年10月。
     朱峰。《國際關係理論與東亞安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12月。
     朱景鵬。《國際組織管理》。台北:聯經,2004年1月。
     朱雲鵬等著。《金磚四國關鍵報告》。台北:商業週刊,2005年4月。
     江啟臣,〈亞太區域整合的發展與演變〉,收錄《區域整合浪潮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江啟臣主編,頁4-29。台北:中華APEC研究中心,2007年。
     江啟臣主編。《APEC簡明參考手冊》。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9年4月。
     艾力克(Andrew Elek)。〈亞太地區21世紀的經濟一體化〉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21 st century),收錄《中國與亞太經濟合作》,梅平主編,頁58-67。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4月。
     吳秀光。《政府談判之博奕理論分析》。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吳學文等編。《日本金融政策與金融大國》。北京:時事出版社,1994年。
     伯格斯騰(C. Fred Bergsten)。〈亞太自由貿易區-APEC和世界貿易體系下一步行動計畫〉,收錄,《中國與亞太經濟合作》,梅平主編,頁99-105。北京:世界知識,2008年4月。
     宋玉華。《開放的地區主義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北京:商務,2001年2月。
     宋興洲。《動態的東亞經濟合作:理論性爭辯與實踐》。台北:鼎茂圖書,2005年5月。
     宋鎮照。《台灣與亞太之政治經濟:秩序、定位、挑戰與出路》。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年5月。
     宋鎮照。《建構台灣與東南亞新世紀關係》。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年3月。
     李克新。〈APEC走向FTAAP的政治經濟分析〉,收錄《亞太經濟發展報告-2008》,中國APEC研究院(南開大學)主編,頁74-80。天津:南開大學,2008年10月。
     亞倫‧塞斯(Aaron Chaze)。《印度下一個經濟強權》(India: An Investor’s Guide to the Next Economic Superpower),蕭美惠、林國賓譯。台北:財訊,2007年4月。
     周子欽。〈APEC對FTAAP的評估〉,收錄《區域整合浪潮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江啟臣主編,頁57-81。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7年。
     林若雩。〈由競合走向整合:21世紀中國與東協的安全關係〉,收錄《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宋國誠主編,頁313-33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年11月。
     林欽明。〈市場整合vs.制度整合:大湄公河次區域對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影響〉,收錄《變遷中的東南亞區域整合:過程、挑戰與發展》,宋鎮照、陳欣之主編,頁163-186。台北:五南,2005年7月。
     林德昌。《亞太經濟合作會:組織、功能與議題倡導》。臺北:鴻霖,2006年7月。
     邱達生。〈各主要國家對FTAAP採取的立場與態度〉,收錄《區域整合浪潮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江啟臣主編,頁33-55。台北:中華APEC研究中心,2007年。
     派區瑞克(Hugh Patrick)。〈PECC、APEC和東亞經濟合作:大平正芳首相的遺產和21世紀面臨的問題〉(PECC, APEC, and East Asian Economic Cooperation: Prime Minister Ohira`s Legacy and Issues in the. 21 Century.),收錄《中國與太平洋經濟合作》,梅平主編,頁145-16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6月。
     宮占奎。《APEC運作機制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5年10月。
     宮占奎。〈APEC實現茂物目標的前景與挑戰〉,收錄《亞太經濟發展報告2008》,中國APEC研究院(南開大學)主編,頁21-41。天津:南開大學,2008年10月。
     耿協峰。《新地區主義與亞太地區結構變動》。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7月。
     郝培芝、羅至美。〈國際整合與區域主義〉,收錄《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張亞中主編,頁379-413。台北:揚智出版公司,2007年11月。
     馬孆。《區域主義與發展中國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張志凱(Gordon C. K. Cheung)。《中國因素-大中華圈的機會與挑戰》(China Factors: Political Perspectives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s),林宗憲譯。台北:博雅書屋,2009年1月。
     張亞中。《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互動》,台北:揚智,1998年。
     張獻。《APEC的國際經濟組織模式研究》。北京:法律,2001年10月。
     張蘊嶺。《走出危機的陰影-亞太經合組織面臨的新挑戰》。北京:經濟管理,1999年5月。
     張蘊嶺。〈亞太地區合作的機制〉,收錄《中國與亞太經濟合作:現狀與前景》,梅平主編,頁52-57。北京:世界知識,2008年4月。
     張蘊嶺、趙江林。《聚焦上海-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就與前景》。北京:經濟管理,2001年8月。
     張蘊嶺、孫士海主編。《亞太地區發展報告No.8(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8年6月。
     曹宏苓。《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2006年10月。
     盛斌、殷曉紅。《APEC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天津:南開大學,2005年10月。
     許介鱗、李文志、蕭全政合著。《台灣的亞太戰略》。台北:業強,2000年10月。
     陳勇。《新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一體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6年6月。
     陳峰君、祁建華主編。《新地區主義與東亞合作》。北京:中國經濟,2007年7月。
     陸建人。《亞太經合組織與中國》。北京:經濟管理,2007年3月。
     陸建人。〈評亞太經合組織利馬會議〉,收錄《亞太地區發展報告(2009)》,張宇燕主編,頁114-12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9年4月。
     喻常森。〈APEC 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收錄《亞太地區合作的理論與實踐》,喻常森編,頁3-7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8月。
     喻常森。〈東協地區論壇(ARF)與亞太地區安全合作〉,收錄《亞太地區合作的理論與實踐》,喻常森編,頁75-14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8月。
     廉曉梅。《APEC區域經濟合作模式與發展前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12月。
     楊澤瑞。〈2007年的APEC:氣候變化與FTAAP〉,收錄《中國與亞太經濟合作》,梅平主編,頁28-32。北京:世界知識,2008年4月。
     詹滿容。《我國因應中共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2003年12月。
     維泰爾(Michael R. Vitale)。《龍與象:中國印度崛起的全球衝擊》(The Elephant and the Dragon: The Rise of India and China and What It Means for All of Us),藍美貞、高明君譯。台北:遠流,2007年10月。
     劉仁伍主編。《東南亞經濟運行報告(200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年12月。
     劉重力、盛瑋。〈2007年APEC進程分析〉,收錄《亞太經濟發展報告 2008》,中國APEC研究院(南開大學)主編,頁41-58。天津:南開大學,2008年10月。
     劉晨陽、于曉燕。《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9年4月。
     蔡東杰。《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2007年。
     盧光盛。《地區主義與東盟經濟合作》。上海:上海辭書,2008年6月。
     蕭全政。《亞太經濟合作與台灣角色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1994年11月。
     蕭全政。〈亞太政經變遷對兩岸關係的衝擊〉,收錄《全球化趨勢下之世界、區域與國家建構》,高雄大學政法系編委會主編,頁96-123。高雄:高雄大學政法系,2007年4月。
     蕭歡容。《區域主義:理論的歷史演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年1月。
     閻學通、孫學鋒。《國際關係實用研究方法》。北京:人民,2001年9月。
     戴念齡。《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問題研究》。北京:人民,2002年6月。
     戴金平、萬志宏。《APEC的貨幣金融合作》。天津:南開大學,2005年2月。
     薛敬孝、李坤望、宮占奎主編。《APEC研究-方式、運行、效果》。太原:山西經濟,1999年1月。
     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世紀的世界經濟》(The Chanllenge of Global Capitalism: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楊宇光、楊炯譯。台北:桂冠,2004年。
     饒美姣、李思名、施岳群。《區域經濟合作-CEPA與珠三角及長三角》。香港:商務,2006年6月。
     
     二、期刊論文
     丁麗文、張強,〈區域貨幣合作的理論回顧與反思〉,《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5期(2008年9月),頁94-98。
     于若倩。〈論亞太區域主義之開放〉,《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7卷第5期。1994年5月,頁59-61。
     中國評論新聞網。〈中印經貿發展迅速,成亞太應對危機新亮點〉。2009年1月19日,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APEC議題-歷年會議主題〉,《認識APEC》。http://www.ctasc.org.tw/05subject/meeting.asp#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8年「APEC 區域經濟整合議程」進展報告〉,2008 APEC年會特輯。tp://www.ctasc.org.tw/2008year/leader_07.doc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5年APEC回顧與議題分析〉,《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3期。2005年12月,7-19頁。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APEC通訊編輯部。〈APEC年度部長會議暨領袖會議宣言重點整理 〉,《APEC通訊》,第1期。1999年11月,頁3-5。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APEC通訊編輯部。〈亞太自由貿易區之可行性研究正式展開〉,《APEC通訊》,第90期。2007年3月,頁4-5。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APEC通訊編輯部。〈2007年APEC領袖週發表多份重要文件〉,《APEC通訊》,第96期。2007年9月,頁1-16。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APEC通訊編輯部。〈區域整合為APEC2009年關鍵優先目標〉,《APEC通訊》,第113期。2009年2月,頁1-2。
     日本經濟產業省。〈日本的經濟夥伴協定(EPA).投資協定現況與今後策略〉。2008年10月,www.cnfi.org.tw/wto/admin/upload/activity/book/101/MIYAZAKI(081006).pdf
     王健民等著。〈富國與窮國的經濟拉鋸戰〉,《亞洲週刊》,第10卷第48期。1996年12月,頁20-26。
     王健全。〈APEC的展望及其對中美經貿之影響〉,《美國月刊》,第9卷第2期。1994年2月,頁38-49。
     王國璋,〈依新功能理論檢驗歐盟尚無共同能源政策之癥結〉,《美歐季刊》,第14卷第1期(民國2000年春季號),頁1-29。
     王啟明、陳怡君、蕭倩琳。〈歐洲與亞洲共同貨幣政策之發展:從比較區域研究角度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25期。2009年1月,頁117-150。
     王傳劍。〈從「東進戰略」的實施看印度的東亞合作政策〉,《南洋問題研究》,第129期。2007年1月,頁36-41。
     王儷容。〈由歐元、亞元談一國兩制之可行性〉,《經濟前瞻》,第69期。2000年5月5日,頁82-86。
     王儷容。〈自日圓貶值看亞元之發展趨勢〉,《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12期。2001年6月,頁1-14。
     台灣經濟研究院。〈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構想與展望〉,《國際經濟情勢週報》,第977期。1993年4月,頁5-7。
     任佳。〈印度的「東向政策」及其發展〉,《南亞研究季刊》,第131期。2007年4月,頁14-17,40。
     朱小梅。〈拉美國家美元化的歷程及現實原因探析〉,《湖北大學學報》,第33卷第1期。2006年1月,頁48-50。
     朱景鵬。〈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8期。1999年8月,頁65-93。
     江啟臣。〈APEC茂物目標期中盤點之觀察與建議〉,《國際關係學報》,第20期。2005年7月,頁189-198。
     江啟臣。〈2006年APEC河內會議評析〉,《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2期。2006年12月,頁10-14。
     江啟臣。〈2007年APEC峰會特點與發展趨勢〉,《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0期,2007年10月。頁6-11。
     江啟臣。〈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與亞太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5期。2007年12月,頁17-18。
     江啟臣。〈2000年後亞太區域架構的發展與演變:兼論對台灣的政治經濟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21期。2008年1月,頁86。
     江啟臣。〈亞太地區區域整合新趨勢〉,《APEC通訊》,第111期。2008年12月,頁2。
     何振生。〈何謂FTAAP?〉,《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12期。2006年12月,頁21-25。
     吳明修。〈中國與印度崛起的影響與因應〉,《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3卷第3期。2007年3月,頁90-99。
     吳秀光、許耿銘。〈APEC的特性對經貿自由化談判結果的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2005年4月,頁1-34。
     吳秀玲。〈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之發展趨勢及我國參與相關活動應有之態度及做法〉,《經濟前瞻》,第82期。2002年7月,頁35-39。
     吳玲君。〈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之組織特性及展望〉,《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1期。1997年1月,頁68-81。
     吳玲君。〈從東亞金融危機看亞太經合會建制的本質〉,《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6期。1998年6月,頁1-25。
     吳玲君。〈東協國家APEC政策的政經因素〉,《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2000年3月,頁39-54。
     吳玲君。〈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3期。2001年5、6月,頁1-21。
     吳玲君。〈日本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1期。2002年1、2月,頁73-88。
     吳玲君。〈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主義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1-27。
     吳玲君。〈權力優勢變化與APEC的發展〉,《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6期。2009年3月,頁25-32。
     吳信如。〈國際貨幣市場的新生兒:歐元EURO-對歐盟與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以及東亞金融市場整合的教訓〉,《美歐季刊》,第13卷第1期。1999年3月,頁85-105
     吳福成。〈歐元已上路,「亞元」何時跟進?-亞洲貨幣整合面面觀〉,《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2卷第3期。1999年3月,頁73-78。
     吳福成。〈研析印度參與東亞合作之戰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8卷第12期。2005年12月,頁55-60。
     吳福成,〈日本參與APEC戰略-邁向2010年、超越2010年〉,《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4期(2006年12月),頁68-74。
     吳德鳳、盧奕旬。〈2003年APEC重點議題之回顧與展望〉,《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1期。2003年12月,頁7-15。
     宋興洲,〈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3期(1997年3月),頁27-59。
     宋鎮照。〈亞太經合會政經發展與我國因應之道〉,《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8期。1997年8月,頁1-18。
     李文志,〈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發展趨勢與政府決策架構的調整〉,《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2期。1994年2月,頁87-97。
     李文志。〈APEC「馬尼拉會議」的發展與臺灣的對策〉,《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154期。1996年12月,頁14-17。
     李文志。〈全球化對亞太安全理念的衝擊與重建:理論的初探〉,《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2004年12月,頁31-64。
     李文志。〈亞太貨幣體系發展下APEC的角色與挑戰〉,《政治科學論叢》,第30期。2006年12月,頁21-60。
     李文志、張世儀。(APEC大阪會議的觀察與評析),《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130期。1996年1月,頁20-21。
     李文韜。〈日本針對亞太自由貿易區構想的策略選擇與立場〉,《現代日本經濟》,總第163期。2009年1月,頁37-41。
     李克新。〈從「三次交鋒」看APEC合作方式的演進〉,《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2006年3月,頁30-35。
     李君濠。〈亞洲區域貨幣合作措施的發展近況〉,《澳門金融研究季報》,總第8期。2008年7月,頁83-94。
     李孟茂。〈印度經濟貿易自由化及其影響-全球化與印度〉,《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2卷第12期。2006年12月,頁51-62。
     李秋錦。〈亞太經濟合作之發展與我國參與方向〉,《經濟研究》,第2期。2002年3月,頁327-347。
     李登科。〈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之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1期。1993年11月,頁37-50。
     李隆生。〈以東協為軸心的東亞經濟整合:從區域主義到全球化〉,《亞太研究論壇》,第33期。2006年9月,頁98-123。
     沈驥如,〈論中國與APEC的相互適應〉,《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2002年),頁2-5。
     杜秋瑩、李國平。〈東亞貨幣合作的現實選擇〉,《預測》,第24卷第4期。2005年4月,頁61-65。
     汪惠慈。〈義大利麵碗效果(Spaghetti-bowl effect)〉。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 。
     周子欽。〈APEC對FTAAP的評估〉,《APEC通訊》,第95期。2007年8月,頁4-7。
     林欽明。〈APEC決議九個部門提前自由化對國內產業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第4卷第1期。1999年,頁95-105。
     林欽明。〈APEC區域整合與我國因應之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10期。2000年10月,頁50-55。
     林欽明。〈東南亞與亞太經濟合作〉,《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7期。2001年9月,頁29-36。
     林 樺。〈從成本與收益看東亞貨幣合作的前景〉,《暨南學報》,第120期。2006年1月,頁13-18。
     邱達生。〈WTO杜哈回合談判與亞太區域組織架構的因應〉,《APEC通訊》,第102期。2008年3月,頁10。
     金榮勇。〈亞洲金融風暴與東亞經濟安全體系之建立〉,《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14。
     金榮勇,〈形成中的東亞共同體〉,《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3期。2005年5、6月),頁33-56。
     施冠宇。〈亞洲區域整合現況與未來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0卷第12期。2007年12月,頁18-26。
     洪財隆。〈美國選取「自由貿易協定」對象之標準研析與台灣的可能途徑〉,《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2期。2004年12月,頁67-70。
     洪財隆。〈等待與分析FTAAP〉,《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8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04-109。
     洪財隆。〈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經濟效應、策略性角色與可行性分析〉,《台灣經濟論衡》,第5卷第5期。2007年5月,頁1-24。
     洪財隆。《FTAAP的問題及挑戰-兼談原產地原則》,《APEC通訊》,第106 期。2007年7月,頁4-7。
     洪德生。《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對亞太區域政經情勢的影響》http://www.tier.org.tw/03forum/pre_20070117.pdf
     洪德欽。〈區域經濟整合與GATT∕WTO〉,《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刊》,第29卷第4期。2000年7月,頁185-221。
     孫國祥。〈東亞區域整合之演進與願景:經貿、金融與安全面向的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19-173。
     孫國祥。〈東亞經濟共同體和自由貿易協定政策之未來發展〉,《亞太研究通訊》,第4期。2006年7月,頁82-101。
     徐郁芬。〈東亞高峰會成立的區域意涵:形構中的層疊型區域主義與台灣的因應策略與台灣的因應之道〉,《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8期。2007年6月,頁86-99。
     徐遵慈。〈2000年APEC非正式經濟領袖會議〉,《APEC通訊》,第15期。2000年12月。頁1-5。
     國際貿易局。〈1994年茂物宣言〉,《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2007年3月,http://wwwdoc.trade.gov.tw/BOFT/web/report_list.jsp?data_base_id=DB009&category_id=CAT3699
     國際貿易局。〈1996年馬尼拉行動計畫〉,《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2005年4月,
     國際貿易局駐泰國代表處經濟組,〈泰國簽訂東協—韓國FTA,東協—印度FTA簽約延期〉,2009年3月4日, http://ekm92.trade.gov.tw/BOFT/web/report_detail.jsp?data_base_id=DB009& Category_id=CAT1920&report_id=167070
     高照芬。〈中央社新聞小百科:亞元及亞洲貨幣單位〉。2009年6月10日,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06100323
     高照芬。〈亞洲國家差異大整合難亞元面世也難〉,《全球中央雜誌》。2009年6月24日,http://newsworld.cna.com.tw/post/e4ba9ee58583-e8a8bbe5ae9ae4ba9ee696bce7be8ee58583efbc9f.aspx
     張心怡。〈評析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台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第2期,2006年7月,頁7-22。
     張家壽。〈中國東盟區域貨幣合作的理論基礎與路徑選擇〉,《美中經濟評論》,第6卷第4期。2006年4月,頁48-52。
     張惠玲。〈2001年「APEC非正式經濟領袖會議」領袖宣言〉,《亞太經濟合作評論APEC Review》,第8期。2001年12月,頁114-117。
     張惠玲。〈上海約章〉,《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8期。2001年12月,頁118-122。
     許俊賓。〈前瞻2005年APEC〉,《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2期。2004年12月,頁124-133。
     許峻賓。〈以層次分析探討印度東望政策兼論台灣可參與之角色〉,《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8期。2006年8月,頁79-84。
     許峻賓。〈亞太地區區域主義的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0卷第8期。2007年8月,頁88-93。
     許峻賓。〈印度對南亞區域整合的影響及其在東亞區域整合中的角色〉,《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5期。2007年12月,頁41-51。
     郭俊麟。〈東南亞區域整合經驗-「東協模式」的實踐與探討〉,《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8年春季號,頁99-126。
     郭傳信。〈印度新政府稱將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大紀元時報》。2009年5月31日。
     陳世憲。〈新興經濟體參與區域經濟組織的現況與發展-以中國和印度為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8期。2006年8月,頁22-41。
     陳欣之。〈東亞經濟整合對台灣政經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7期。2004年7月,頁19-46。
     陳若暉、謝欣翰。〈亞洲貨幣單一化與各國貿易之關聯性研究〉,《亞太社會科技學報》,第3卷第2期。2004年2月,頁87-117。
     陳華昇。〈中共增加黃金儲備相關問題之評析〉。《國政評論》。2009年6月18日,http://www.npf.org.tw/post/1/6033
     陳邁克。〈購買美國國債中共別無選擇〉,《新世紀週刊》,第117期。2009年4月,頁56-57。
     陳韻如。〈APEC 2002重點議題之回顧與展望〉,《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0期。2002年12月,頁7-9。
     彭欣怡。〈開放性區域主義下APEC的發展與挑戰〉,《亞太研究論壇》,第26期。2004年12月,頁253。
     程超澤,〈亞太經濟區域化趨勢〉,《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6期(1993年6月),頁19-29。
     賀桂芬、辜樹仁。〈大湄公河現場-人民幣帝國〉,《天下雜誌》,第419期。2009年4月,頁58-70。
     越媛、諸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力機制及組織類型〉,《世界地理研究》,第16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12。
     黃仁德、張勝峰。〈東亞貨幣同盟的前景與人民幣的角色〉,《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2期。2006年4月,頁95-138。
     黃奎博。〈「東協加三」與區域合作:東北亞與東南亞的連結〉,《國際關係學報》,第20期。2005年7月,頁93-123。
     新華網。〈蒙代爾:APEC貨幣將誕生人民幣繼承美元歐元〉。2004年5月31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4-05/31/content_1498797.htm
     楊永明。〈APEC架構與運作的發展與兩難〉,《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1期。1996年12月,頁44-57。
     楊永明。〈APEC組織架構與運作程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7-2414-H-002-008(執行期限1997∕08∕01-1998∕07∕31),頁1-4。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第11期。1999年12月,頁145-180。
     楊昊。〈新憲章規範下的東協區域主義:回顧與展望〉,《台灣東南亞學刊》,第5卷第1期。2008年4月,頁147-179。
     經濟部,〈日本協助亞洲國家解決金融危機的構想與做法〉,《日本產通政策動態報導》,1998年12月號,http://www.moea.gov.tw/~ecobook/japan/j12-b3.htm
     葉亭葶。〈日本區域政策的挑戰與調整-從「東協加一」到「東亞共同體」〉,《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5期。2007年12月,頁98-99。
     詹滿容。〈亞太經合會(APEC)的現狀與前瞻:蛻變中的挑戰〉,《國際關係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頁63-79。
     詹滿容、江啟臣。〈「APEC」與「WTO」國際建制之分析與比較〉,《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0期。2002年12月,頁11-22。
     賈頓((Jeffrey E. Garten))。《三分天下:世界新情勢》(A Cold Peace America, Japan Germany and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by),薛絢譯。台北:正中,1993年2月。
     榮沛芳。〈2008 APEC領袖會議議題發展〉,《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6期。2009年3月,頁18-24。
     赫國勝、張日新。〈東亞貨幣合作與日元國際化〉,《中國經濟評論》,第2卷第5期。2002年5月,頁41-46。
     廖小娟。〈美國的APEC政策-用霸權理論檢視〉,《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2期(2004年12月),頁101-114。
     廖小健。〈馬來西亞與APEC〉,《東南亞研究》,第107期。1997年5月,頁18-31。
     廖文義。〈新區域主義與「東協+3」合作架構之建立〉,《復興崗學報》,第88期。2006年12月,頁301-325。
     廖舜右。〈APEC改革願景之分析〉,《台灣經濟月刊》,第12期。2004年12月,頁21-28。
     廖舜右。〈APEC的變與不變〉,《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2期。2004年12月,頁49-66。
     廖舜右。〈區域整合與戰爭之關連性分析〉,《國防雜誌》,第23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6-16。
     廖舜右、王騰坤。〈APEC之運作發展與國際政經整合趨勢-以台灣參與角度分析〉,《經濟情勢暨評論》,第12卷第2期。民國2006年9月,頁87-107。
     趙文衡。〈東亞區域整合下的貨幣整合-邁向亞元的第三條路〉,《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1期。2008年1月,頁35-46。
     劉永剛。〈亞行:「亞元」純屬炒作「亞洲貨幣單位」無時間表〉,《人民網》。2006年03月28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0/4242809.html#
     劉忻。〈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及其推動自由化之進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9卷第11期。1996年11月,頁81-87。
     劉春光、康斯文。〈東亞貨幣合作的模式選擇與中國的作為〉,《榆林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39-41。
     劉倩華。〈APEC:新冷戰、舊思維下的新角色?!〉,《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1期。1993年12月,頁117-126。
     劉泰英。〈亞太地區經濟合作之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1卷第3期。1992年3月,頁1-9。
     劉德海。〈澳洲與變遷中的南太平洋國際環境〉,《澳洲研究》,第7集。2006年,頁137-183。
     劉德海。〈澳洲因應中國FTA策略之對策〉,《WTO研究》,第8期。2007年,頁125-148。
     劉澄、王東峰、劉志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優貨幣區理論分析〉,《經濟經緯》,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頁53-56。
     歐陽鍾玲。〈簡介亞太地區主要區域合作組織〉,《地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第43期。http://www.geo.ntnu.edu.tw/research_publish/magazine/vol43/vol431.htm
     蔡宏明。〈亞太經濟合作之發展與展望-APEC第五屆會議的政經涵義〉,《貿易週刊》,第1563期。1993年12月,頁4-9。
     蔡宏明。〈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從》,第13期。1994年1月,頁371-398。
     蔡宏明,〈亞太經濟合作發展趨勢〉,《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4卷第4期。1994年4月,頁48-53。
     蔡宏明。〈亞太經濟合作的理論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4期。1994年4月,頁20-42。
     蔡東杰。〈多層次整合與東南亞區域發展〉,東南亞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主辦,頁3-4。2005年4月29日。
     蔡學儀。〈亞洲經貿區域化與台灣因應之道〉,《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2期。2003年3月,頁24-25。
     蔡靜怡,〈2004年 APEC議題觀察與展望〉,《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2期(2004年12月),頁7-11。
     蔡靜怡。〈2007年APEC議題觀察與展望〉,《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4期。2006年12月,頁7-12。
     蔡靜怡。〈2008 APEC議題觀察與展望〉,《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5期。2007年12月,頁123-129。
     蔡鵬鴻。《試析亞太自由貿易區對APEC機制化進程的影響》,《世界經濟研究》,第2期。2005年2月,頁59-61。
     鄭先武,〈新區域主義理論:淵源、發展與綜合趨勢〉,《歐洲研究》第1期(2004年5月),頁43-44。
     鄭先武。〈「新區域主義」的核心特徵〉,《國際觀察》,第五期。2007年10月,頁58-65。
     鄭柏舟,〈東協與印度經濟暨貿易合作關係〉,《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第26期。2004年12月,頁3-4。
     鄭智元。〈後亞洲金融危機時代APEC角色與功能的轉變-兼論九一一事件之衝擊〉,《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0期。2002年12月,頁105-112。
     鄭聯盛。〈儲備庫、清邁倡議與東亞財金合作進展、前景與中國的政策〉,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報告。2009年5月7日,頁1-11。http://test.iwep.org.cn/download/upload_files/whb5ni21hzbkrk45amuect3320090512115616.pdf
     蕭全政。〈東亞「區域主義」的發展與台灣角色〉,《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2001年6月,頁201-222。
     謝佳呈。〈以馬印新成長三角論新加坡次區域發展策略〉,《亞太研究通訊》,第三期。2005年7月,頁81-106。
     鍾偉、張明。〈全球「金融穩定性三島」和亞元的未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中心工作論文No.6》(2004年),頁1-10。
     鍾錦墀。〈有關「亞太自由貿易區」在ABAC內的發展歷程〉。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6年2月,http://www.ctasc.org.tw/05subject/s_17_5.pdf
     藍蔚迎。〈APEC貿易暨投資自由化與便捷化〉,《APEC通訊》,第118期。2009年7月,頁6-7。
     譚瑾瑜。〈東亞區域整合新趨勢及我國處境〉,《中華戰略學刊》,夏季刊。2005年6月,頁142-173。
     三、研討會論文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十週年紀念研討會-場次一:2008年APEC 會議重要進展與意涵〉,《APEC通訊》,第111期。2008年12月,頁14-15。
     江啟臣。〈新區域主義浪潮下台灣亞太區域經濟戰略之研析〉。第四屆戰略學術研討會-「當代戰略思想的省思與前瞻」。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主辦,2008年4月18日,頁1-25。
     吳榮義。〈東亞共同體之倡議與展望─兼談台灣因應之道〉,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2003年度國際事務檢討會。2004年2月,頁1-21。http://www.tier.org.tw/tokyo/report/20040218.pdf
     張維邦。〈歐洲整合的意涵與模式〉,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的比較研討會。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2001年2月24日,頁1-18。
     曹雪如。〈參與APEC之經驗分享〉,www.ctasc.org.tw/03event/b2005_10.ppt
     楊昊。〈新區域主義與安全治理:東南亞安全擴溢網絡在亞太地區的實踐與挑戰〉,東南亞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主辦。2005年4月29日,頁1-35。
     
     貳、西文部份
     一、專書
     Balassa, Bela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 Allen & Unwin, 1962.
     Breslin, Shaun, Richard Higgott and Ben Rosamond. “Reg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Shaun Breslin et al, eds., New Regionalisms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Theories and Cases, 3-41.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Capie, David. “Rival Regions?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nd Its Challenges to the Asia-Pacific,” in Jim Rolfe ed., The Asia-Pacific: A Region in Transition, 149-164. Honolulu: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2004 .
     Dougherty, James E.,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New York: Addison Wesly Longman, 2001.
     Evans, Paul. “Between Regionalism and Regionalization: Policy Networks and the Nascent East Asian Insititutional Identity,” in T. J. Pempel ed., Remapping East Asia , 195-215.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Fawceet, Louise. “Regionalism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Louise Fawcett and Andrew Hurrell , eds.,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9-36.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Hurrell, Andrew. “Regionalism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Louise Fawcett and Andrew Hurrell, eds.,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37-7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Hveem, Helge. “Political Regionalism: Master or Servant of Economic Internaionalization?” in Björn Hettne, András Inotaiu, and Osvaldo Sunkel, eds., Globalism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85-115.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1999.
     Katzenstein, Peter J. “Introduction: Asian Reg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Peter J. Katzenstein and Takashi Shiraishi, eds., Network Power: Japan and Asia, 1-44.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Kenen, Peter.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n Eclectic View,” in Monet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eds. by Robert Mundell and Alexander Swoboda, 41-6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
     Palmer, Norman D. The 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Lexington Books, 1991.
     Robson, Peter.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New York : Routledge, 1988.
     Soderbaum, Fredrik, and Timothy M. Shaw, eds. Theories of New Regionalism. New York: Palgrave, 2003.
     Wyatt-Walter, Andrew. “Reg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Economic Order,” in Richard A. Falk and Saul H. Mendlovitz Falk ,eds., Regional Politics and World Order, 74-12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二、期刊論文
     Baldwin, Richard. “The Causes of Regionalism,” World Economy 20(November 1997):865-888.
     Bollard, Allan., and David Mayes, “Regionalism and the Pacific Rim,”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30 (June 1992):195-209.
     Bowles, Paul. “ASEAN, AFTA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Pacific Affairs 70 (Summer. 1997):219-233.
     Dieter, Heribert., and Richard Higgott. “Exploring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Economic Regionalism: From Trade to Finance in Asian Cooper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0( August 2003):430-454.
     Jonung, Lars, and Fredrik Sjöholm. “Should Finland and Sweden Form a Monetary Union?,” The World Economy, 22(1999): 683-700.
     Lloyd, Peter John. “New Regionalism and New Bilateralism in the Asia Pacific”, PECC Trade Forum meeting. Lima, May 2002. 1-28. www.iseas.edu.sg/vr32002.pdf
     Mckay, John. “APEC: Successes, Weakness, and Future Prospects”, Southeast Asian Affair (2002):42-53. http://www.olemiss.edu/courses/pol337/mckayj02.pdf
     McKinnon, Ronald.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 (September 1963): 717-725.
     Mundel, Robert A.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September 1961):657-665.
     Mundell, Robert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June 2000):327-340.
     Powell, Colin L. “Roundtable with Japanese Journalists,” Washington, DC (August 12, 2004.),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former/powell/remarks/35204.htm
     Tang, Min and Myo Thant. “Growth Triangles: Conceptual Issues and Operational Problem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Staff Paper 54 (February, 1994):1-20.
     The Stanley Foundation. “Building an Open and Inclusive Regional Architecture for Asia.” Policy Dialogue Brief (November 2006) , http://www.stanleyfoundation.org/publications/pdb/pdbasiaarch307.pdf
     Woods, Lawrence T..“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Pacific Cooperations: Back to the Future?” The Pacific Review 4(1991):312-321.
     三、研討會論文
     De Ocampo, Roberto F. “A single currency for Asia: Is it time?,” 37th ADB Annual Meeting, May 14, 2004. Jeju Island, Korea. www.adb.org/AnnualMeeting/2004/.../rocampo-presentation.pdf
     Elek, Andrew. “The Mid-term Review of the Bogor Goals: Strategic Issues and Options”, APEC Study Centre Consortium Meeting, May 2005. 1-47. www.apec.org.au/docs/koreapapers1/SII-AE-Paper.pdf
     Kawai, Masahiro. “The Role of an Asian Currency Unit for Asian Monetary Integration,” Instituto de Investigaciones Economicas UNAM Conference Paper, Beyond Bretton Woods: The Transnational Economy in Search of New Institutions, Mexico City,15-17 October 2008. 1-27. www.obela.org/system/.../Microsoft+Word+-+Masahiro+Kawai.pdf
     Michalak, Michael., and U.S. Senior Official for APEC. “Remarks at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Monetary Affairs,” Tokyo, Japan, January 25, 2006. http://www.state.gov/p/eap/rls/rm/60355.htm
     
     四、亞太經合會及世貿組織官網資料
     APEC. “APEC First Ministerial Meeting Joint Statement,” Canberra, Australia, 6-7 November 1989. http://www.apec.org/apec/ministerial_statements/annual_ministerial/1989_1st_apec_ministerial.html
     APEC. “APEC Second Ministerial Meeting Joint Statement,” Singapore, 29-31 July 1990. http://www.apec.org/apec/ministerial_statements/annual_ministerial/1990_2th_apec_ministerial.html
     APEC. “APEC Third Ministerial Joint Statement Annex B- Seoul APEC Declaration,” Seoul, Korea, 12-14 November 1991. http://www.apec.org/apec/ministerial_statements/annual_ministerial/1991_3th_apec_ministerial/annex_b___seoul_apec.html
     APEC. “APEC Third Ministerial Meeting Joint Statement,” Seoul, Korea, 12-14 November 1991. http://www.apec.org/apec/ministerial_statements/annual_ministerial/1991_3th_apec_ministerial.html
     APEC. “APEC Fourth Ministerial Meeting Joint Statement, Bangkok,” Thailand ,10-11 September 1992.
     APEC. “APEC Leaders’ Economic Vision Statement,” Blake Island, Seattle 20 November, 1993. http://www.apec.org/apec/leaders__declarations/1993.html
     APEC. “Achieving the APEC Vision: Free and Open Trade in the Asia Pacific,” August l994, http://www.apec.org/apec/publications/all_publications/others.MedialibDownload.v1.html?url=/etc/medialib/apec_media_library/downloads/misc/pubs/1994.Par.0001.File.v1.1
     APEC. “1994 Leaders` Declaration -APEC Economic Leaders` Declaration of Common Resolve,” Bogor, Indonesia November 15, 1994. http://www.apec.org/apec/leaders__declarations/1994.html
     APEC. “APEC Non-Binding Investment Prjnciples,” November l994, http://www.apecsec.org.sg/apec/apec-gfoups/committees/committeeon_trade/investment_experts.downloadlinks.0004.LjnkURL.Download.ver5.1.9
     APEC. “APEC Economic Leaders` Declaration for Action,” Osaka, japan, November 19, 1995. http://www.apec.org/apec/leaders__declarations/1995.html
     APEC. “APEC Economic Leaders` Declaration: From Vision to Action,” November 25, 1996. http://www.apecsec.org.sg/apec/leaders__declarations/1996.html.
     APEC. “APEC Economic Leaders` Declaration”, Kuala Lumpur, Malaysia, 18 November 1998. http://www.apec.org/apec/leaders__declarations/1998.html
     APEC. “Santiago Declaration:One Community, Our Future” Santiago de Chile 20 21 November 2004. http://www.apec.org/apec/leaders__declarations/2004.html
     APEC, “About APEC,” 14 January 2009. http://www.apec.org/apec/ about_apec.html
     WTO, “Summary tables containing WTO Figures on RTAs,” http://rtais.wto.org/UI/publicsummarytable.aspx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4922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22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姜家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陳良沛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良沛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五月-2016 15:46:22 (UTC+8)-
dc.date.available 9-五月-2016 15:46: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五月-2016 15:46:2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4922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6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9220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成立於1989年的亞太經合會是亞太區域唯一的官方區域整合機制,其「開放性區域主義」的特質,是過去區域整合機制所未曾提出與採用。惟亞太經合會特殊的組織架構與運作程序是否能夠提供會員國進一步合作的機制與意願,經常受到挑戰與考驗。今年適逢亞太經合會成立廿週年,正可用以作為研究亞太區域整合的典型案例,以對亞太地區整合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可能之發展有一綜合性的探究。
     本論文在結構上設定基本前提為:亞太區域面臨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區域整合所帶來的壓力,使得各國致力內部調整及經濟發展,藉由經貿相互往來的活動增進彼此間之依存度,而衍生希望藉由亞太經合會這一亞太區域最大的區域組織,來尋求區域整合,以形成競爭優勢;並冀藉國際關係區域整合相關理論與經驗,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一、以亞太經合會為例,析論亞太區域現有整合機制,面臨之問題及解決之途徑為何?
     二、從亞太經合會未來定位發展,預測亞太區域整合可能途徑與方式?
     本論文研究發現亞太區域未來仍舊繼續朝向多邊整合機制發展,仍難以出現一個類似北美、或歐盟的整合機制。而亞太區域整合未來發展趨勢為:(一)在區域經濟整合的建構過程中呈現多頭馬車角逐競爭的現象;(二)亞洲化與次區域間雙邊化的發展趨勢;(三)多組區域貿易安排同時發展、相互交錯的趨勢;(四)從認同的角度觀之,當今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亦呈現亞洲主義與亞太主義競合的趨勢;(五)美國的立場對亞太區域整合發展扮演關鍵性角色;(六)市場驅動為主導結合政府區域合作政策亦將決定亞太區域整合發展的路徑。上述的發展趨勢亦成為亞太經合會在未來進行亞太區域整合、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將面臨的整合問題,如何在諸整合機制的競合關係中,繼續推動整合進程,考驗亞太經合會各經濟體的智慧。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17
     第二章 亞太區域整合發展背景與重要機制………………..………………….19
      第一節 區域整合的概念與內涵…………………………………………...19
     第二節 區域整合的理論與發展經驗……………………………………...29
     第三節 亞太區域整合之演進………………………………………….......33
     第四節 亞太區域整合現況與亞太經合會之建立………………………...45
      小結………………………………………………………………...56
     第三章 亞太經合會二十年的發展歷程..……………………………………….58
     第一節 亞太經合會的形成背景與因素…………………………………...58
     第二節 亞太經合會的組織運作與特點…………………………………...62
     第三節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發展………………………………………...73
     第四節 亞太經合會重大議題探討-三大支柱與區域整合……………...86
      小結.…………………………………………..................................96
     第四章 亞太經合會的困境及其改革...………………………………………..105
     第一節 亞太經合會面臨的問題.…………………………………………105
     第二節 亞太主要經濟體與亞太經合會...………………………………..111
     第三節 亞太經合會運作機制的困境及其改革...………………………..136
     第四節 亞太經合會走向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經濟分析...………………..144
      小結………………………………………………...……………..155
     第五章 亞太經合會的發展前景.……………………………………………....159
     第一節 亞太經合會的成就及其戰略抉擇.………………………………159
     第二節 亞太經合會與貨幣整合………….………………………………170
     第三節 亞太經合會發展途徑蠡測.………………………………………187
      小結……………….………………………………………………194
     第六章 結論……………………………………………………………………...197 參考書目……………………………………………...…………………………..203
     圖表目錄
     圖
     圖1-1亞太地區示意圖…………………………………………………………….15
     圖2-1區域整合的動力…………………………………………………………….26
     圖2-2全球化與區域化的國際經濟整合現象…………………………………….32
     圖2-3亞太區域整合發展形式…………………………………………………….47
     圖3-1亞太經合會會員體………………………………………………………….58
     圖3-2亞太經合會組織架構圖…………………………………………………….64
     圖4-1亞太四個主要經濟體的互動關係………………………………………...112
     表
     表1-1亞太經合會會員體一覽表………………………………………………….16
     表2-1新、舊區域主義之比較…………………………………………………….25
     表2-2經濟整合的型態與項目…………………………………………………….30
     表3-1亞太經合會文件用字與承諾程度………………………………………….67
     表3-2亞太經合會大事記………………………………………………………….98
     表4-1亞太經合會成員簽署的區域、雙邊自由貿易協定……………………...139
     表5-1建立最適貨幣區之標準…………………………………………………...173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22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區域整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區域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茂物目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貿易投資自由化zh_TW
dc.title (題名) 亞太區域整合之研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二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山澤逸平著。《亞洲太平洋經濟論:21世紀APEC行動計畫建議》,範建亭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APEC 2000年年報》。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1年3月。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5 APEC領袖及部長會議議題分析》。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5年10月。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6年APEC領袖及部長會議議題分析》。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6年11月。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7年APEC領袖及部長會議議題分析》。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7年9月。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8年APEC領袖及部長會議議題分析》。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8年11月。
     尹翔碩、郎永峰。〈從APEC合作的目標與原則看APEC改革的必要性〉,收錄《亞太經濟發展報告-2008》,中國APEC研究院(南開大學),頁102-114。天津:南開大學,2008年10月。
     文正人。〈東亞發展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合作的政治經濟分析〉,收錄《亞洲區域合作的政治經濟分析》,王正毅等主編,頁312-33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王順文、林文彬。〈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收錄《國際關係與現勢》,張亞中主編,頁161-181。台北:晶典,2004年7月。
     皮特.恩格戴奧(Pete Engardio)。《龍與象:中印崛起改變世界經濟格局》(How China and India Are Revolutionizing Global Business),李芳齡譯。大連:大連出版社,2009年1月。
     朱彤等。《APEC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問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5年10月。
     朱峰。《國際關係理論與東亞安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12月。
     朱景鵬。《國際組織管理》。台北:聯經,2004年1月。
     朱雲鵬等著。《金磚四國關鍵報告》。台北:商業週刊,2005年4月。
     江啟臣,〈亞太區域整合的發展與演變〉,收錄《區域整合浪潮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江啟臣主編,頁4-29。台北:中華APEC研究中心,2007年。
     江啟臣主編。《APEC簡明參考手冊》。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9年4月。
     艾力克(Andrew Elek)。〈亞太地區21世紀的經濟一體化〉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21 st century),收錄《中國與亞太經濟合作》,梅平主編,頁58-67。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4月。
     吳秀光。《政府談判之博奕理論分析》。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吳學文等編。《日本金融政策與金融大國》。北京:時事出版社,1994年。
     伯格斯騰(C. Fred Bergsten)。〈亞太自由貿易區-APEC和世界貿易體系下一步行動計畫〉,收錄,《中國與亞太經濟合作》,梅平主編,頁99-105。北京:世界知識,2008年4月。
     宋玉華。《開放的地區主義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北京:商務,2001年2月。
     宋興洲。《動態的東亞經濟合作:理論性爭辯與實踐》。台北:鼎茂圖書,2005年5月。
     宋鎮照。《台灣與亞太之政治經濟:秩序、定位、挑戰與出路》。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年5月。
     宋鎮照。《建構台灣與東南亞新世紀關係》。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年3月。
     李克新。〈APEC走向FTAAP的政治經濟分析〉,收錄《亞太經濟發展報告-2008》,中國APEC研究院(南開大學)主編,頁74-80。天津:南開大學,2008年10月。
     亞倫‧塞斯(Aaron Chaze)。《印度下一個經濟強權》(India: An Investor’s Guide to the Next Economic Superpower),蕭美惠、林國賓譯。台北:財訊,2007年4月。
     周子欽。〈APEC對FTAAP的評估〉,收錄《區域整合浪潮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江啟臣主編,頁57-81。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7年。
     林若雩。〈由競合走向整合:21世紀中國與東協的安全關係〉,收錄《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宋國誠主編,頁313-33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年11月。
     林欽明。〈市場整合vs.制度整合:大湄公河次區域對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影響〉,收錄《變遷中的東南亞區域整合:過程、挑戰與發展》,宋鎮照、陳欣之主編,頁163-186。台北:五南,2005年7月。
     林德昌。《亞太經濟合作會:組織、功能與議題倡導》。臺北:鴻霖,2006年7月。
     邱達生。〈各主要國家對FTAAP採取的立場與態度〉,收錄《區域整合浪潮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江啟臣主編,頁33-55。台北:中華APEC研究中心,2007年。
     派區瑞克(Hugh Patrick)。〈PECC、APEC和東亞經濟合作:大平正芳首相的遺產和21世紀面臨的問題〉(PECC, APEC, and East Asian Economic Cooperation: Prime Minister Ohira`s Legacy and Issues in the. 21 Century.),收錄《中國與太平洋經濟合作》,梅平主編,頁145-16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6月。
     宮占奎。《APEC運作機制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5年10月。
     宮占奎。〈APEC實現茂物目標的前景與挑戰〉,收錄《亞太經濟發展報告2008》,中國APEC研究院(南開大學)主編,頁21-41。天津:南開大學,2008年10月。
     耿協峰。《新地區主義與亞太地區結構變動》。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7月。
     郝培芝、羅至美。〈國際整合與區域主義〉,收錄《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張亞中主編,頁379-413。台北:揚智出版公司,2007年11月。
     馬孆。《區域主義與發展中國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張志凱(Gordon C. K. Cheung)。《中國因素-大中華圈的機會與挑戰》(China Factors: Political Perspectives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s),林宗憲譯。台北:博雅書屋,2009年1月。
     張亞中。《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互動》,台北:揚智,1998年。
     張獻。《APEC的國際經濟組織模式研究》。北京:法律,2001年10月。
     張蘊嶺。《走出危機的陰影-亞太經合組織面臨的新挑戰》。北京:經濟管理,1999年5月。
     張蘊嶺。〈亞太地區合作的機制〉,收錄《中國與亞太經濟合作:現狀與前景》,梅平主編,頁52-57。北京:世界知識,2008年4月。
     張蘊嶺、趙江林。《聚焦上海-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就與前景》。北京:經濟管理,2001年8月。
     張蘊嶺、孫士海主編。《亞太地區發展報告No.8(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8年6月。
     曹宏苓。《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2006年10月。
     盛斌、殷曉紅。《APEC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天津:南開大學,2005年10月。
     許介鱗、李文志、蕭全政合著。《台灣的亞太戰略》。台北:業強,2000年10月。
     陳勇。《新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一體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6年6月。
     陳峰君、祁建華主編。《新地區主義與東亞合作》。北京:中國經濟,2007年7月。
     陸建人。《亞太經合組織與中國》。北京:經濟管理,2007年3月。
     陸建人。〈評亞太經合組織利馬會議〉,收錄《亞太地區發展報告(2009)》,張宇燕主編,頁114-12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9年4月。
     喻常森。〈APEC 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收錄《亞太地區合作的理論與實踐》,喻常森編,頁3-7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8月。
     喻常森。〈東協地區論壇(ARF)與亞太地區安全合作〉,收錄《亞太地區合作的理論與實踐》,喻常森編,頁75-14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8月。
     廉曉梅。《APEC區域經濟合作模式與發展前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12月。
     楊澤瑞。〈2007年的APEC:氣候變化與FTAAP〉,收錄《中國與亞太經濟合作》,梅平主編,頁28-32。北京:世界知識,2008年4月。
     詹滿容。《我國因應中共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2003年12月。
     維泰爾(Michael R. Vitale)。《龍與象:中國印度崛起的全球衝擊》(The Elephant and the Dragon: The Rise of India and China and What It Means for All of Us),藍美貞、高明君譯。台北:遠流,2007年10月。
     劉仁伍主編。《東南亞經濟運行報告(200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年12月。
     劉重力、盛瑋。〈2007年APEC進程分析〉,收錄《亞太經濟發展報告 2008》,中國APEC研究院(南開大學)主編,頁41-58。天津:南開大學,2008年10月。
     劉晨陽、于曉燕。《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9年4月。
     蔡東杰。《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2007年。
     盧光盛。《地區主義與東盟經濟合作》。上海:上海辭書,2008年6月。
     蕭全政。《亞太經濟合作與台灣角色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1994年11月。
     蕭全政。〈亞太政經變遷對兩岸關係的衝擊〉,收錄《全球化趨勢下之世界、區域與國家建構》,高雄大學政法系編委會主編,頁96-123。高雄:高雄大學政法系,2007年4月。
     蕭歡容。《區域主義:理論的歷史演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年1月。
     閻學通、孫學鋒。《國際關係實用研究方法》。北京:人民,2001年9月。
     戴念齡。《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問題研究》。北京:人民,2002年6月。
     戴金平、萬志宏。《APEC的貨幣金融合作》。天津:南開大學,2005年2月。
     薛敬孝、李坤望、宮占奎主編。《APEC研究-方式、運行、效果》。太原:山西經濟,1999年1月。
     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世紀的世界經濟》(The Chanllenge of Global Capitalism: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楊宇光、楊炯譯。台北:桂冠,2004年。
     饒美姣、李思名、施岳群。《區域經濟合作-CEPA與珠三角及長三角》。香港:商務,2006年6月。
     
     二、期刊論文
     丁麗文、張強,〈區域貨幣合作的理論回顧與反思〉,《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5期(2008年9月),頁94-98。
     于若倩。〈論亞太區域主義之開放〉,《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7卷第5期。1994年5月,頁59-61。
     中國評論新聞網。〈中印經貿發展迅速,成亞太應對危機新亮點〉。2009年1月19日,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APEC議題-歷年會議主題〉,《認識APEC》。http://www.ctasc.org.tw/05subject/meeting.asp#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8年「APEC 區域經濟整合議程」進展報告〉,2008 APEC年會特輯。tp://www.ctasc.org.tw/2008year/leader_07.doc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5年APEC回顧與議題分析〉,《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3期。2005年12月,7-19頁。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APEC通訊編輯部。〈APEC年度部長會議暨領袖會議宣言重點整理 〉,《APEC通訊》,第1期。1999年11月,頁3-5。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APEC通訊編輯部。〈亞太自由貿易區之可行性研究正式展開〉,《APEC通訊》,第90期。2007年3月,頁4-5。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APEC通訊編輯部。〈2007年APEC領袖週發表多份重要文件〉,《APEC通訊》,第96期。2007年9月,頁1-16。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APEC通訊編輯部。〈區域整合為APEC2009年關鍵優先目標〉,《APEC通訊》,第113期。2009年2月,頁1-2。
     日本經濟產業省。〈日本的經濟夥伴協定(EPA).投資協定現況與今後策略〉。2008年10月,www.cnfi.org.tw/wto/admin/upload/activity/book/101/MIYAZAKI(081006).pdf
     王健民等著。〈富國與窮國的經濟拉鋸戰〉,《亞洲週刊》,第10卷第48期。1996年12月,頁20-26。
     王健全。〈APEC的展望及其對中美經貿之影響〉,《美國月刊》,第9卷第2期。1994年2月,頁38-49。
     王國璋,〈依新功能理論檢驗歐盟尚無共同能源政策之癥結〉,《美歐季刊》,第14卷第1期(民國2000年春季號),頁1-29。
     王啟明、陳怡君、蕭倩琳。〈歐洲與亞洲共同貨幣政策之發展:從比較區域研究角度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25期。2009年1月,頁117-150。
     王傳劍。〈從「東進戰略」的實施看印度的東亞合作政策〉,《南洋問題研究》,第129期。2007年1月,頁36-41。
     王儷容。〈由歐元、亞元談一國兩制之可行性〉,《經濟前瞻》,第69期。2000年5月5日,頁82-86。
     王儷容。〈自日圓貶值看亞元之發展趨勢〉,《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12期。2001年6月,頁1-14。
     台灣經濟研究院。〈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構想與展望〉,《國際經濟情勢週報》,第977期。1993年4月,頁5-7。
     任佳。〈印度的「東向政策」及其發展〉,《南亞研究季刊》,第131期。2007年4月,頁14-17,40。
     朱小梅。〈拉美國家美元化的歷程及現實原因探析〉,《湖北大學學報》,第33卷第1期。2006年1月,頁48-50。
     朱景鵬。〈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8期。1999年8月,頁65-93。
     江啟臣。〈APEC茂物目標期中盤點之觀察與建議〉,《國際關係學報》,第20期。2005年7月,頁189-198。
     江啟臣。〈2006年APEC河內會議評析〉,《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2期。2006年12月,頁10-14。
     江啟臣。〈2007年APEC峰會特點與發展趨勢〉,《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0期,2007年10月。頁6-11。
     江啟臣。〈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與亞太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5期。2007年12月,頁17-18。
     江啟臣。〈2000年後亞太區域架構的發展與演變:兼論對台灣的政治經濟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21期。2008年1月,頁86。
     江啟臣。〈亞太地區區域整合新趨勢〉,《APEC通訊》,第111期。2008年12月,頁2。
     何振生。〈何謂FTAAP?〉,《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12期。2006年12月,頁21-25。
     吳明修。〈中國與印度崛起的影響與因應〉,《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3卷第3期。2007年3月,頁90-99。
     吳秀光、許耿銘。〈APEC的特性對經貿自由化談判結果的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2005年4月,頁1-34。
     吳秀玲。〈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之發展趨勢及我國參與相關活動應有之態度及做法〉,《經濟前瞻》,第82期。2002年7月,頁35-39。
     吳玲君。〈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之組織特性及展望〉,《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1期。1997年1月,頁68-81。
     吳玲君。〈從東亞金融危機看亞太經合會建制的本質〉,《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6期。1998年6月,頁1-25。
     吳玲君。〈東協國家APEC政策的政經因素〉,《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2000年3月,頁39-54。
     吳玲君。〈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3期。2001年5、6月,頁1-21。
     吳玲君。〈日本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1期。2002年1、2月,頁73-88。
     吳玲君。〈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主義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1-27。
     吳玲君。〈權力優勢變化與APEC的發展〉,《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6期。2009年3月,頁25-32。
     吳信如。〈國際貨幣市場的新生兒:歐元EURO-對歐盟與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以及東亞金融市場整合的教訓〉,《美歐季刊》,第13卷第1期。1999年3月,頁85-105
     吳福成。〈歐元已上路,「亞元」何時跟進?-亞洲貨幣整合面面觀〉,《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2卷第3期。1999年3月,頁73-78。
     吳福成。〈研析印度參與東亞合作之戰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8卷第12期。2005年12月,頁55-60。
     吳福成,〈日本參與APEC戰略-邁向2010年、超越2010年〉,《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4期(2006年12月),頁68-74。
     吳德鳳、盧奕旬。〈2003年APEC重點議題之回顧與展望〉,《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1期。2003年12月,頁7-15。
     宋興洲,〈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3期(1997年3月),頁27-59。
     宋鎮照。〈亞太經合會政經發展與我國因應之道〉,《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8期。1997年8月,頁1-18。
     李文志,〈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發展趨勢與政府決策架構的調整〉,《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2期。1994年2月,頁87-97。
     李文志。〈APEC「馬尼拉會議」的發展與臺灣的對策〉,《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154期。1996年12月,頁14-17。
     李文志。〈全球化對亞太安全理念的衝擊與重建:理論的初探〉,《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2004年12月,頁31-64。
     李文志。〈亞太貨幣體系發展下APEC的角色與挑戰〉,《政治科學論叢》,第30期。2006年12月,頁21-60。
     李文志、張世儀。(APEC大阪會議的觀察與評析),《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130期。1996年1月,頁20-21。
     李文韜。〈日本針對亞太自由貿易區構想的策略選擇與立場〉,《現代日本經濟》,總第163期。2009年1月,頁37-41。
     李克新。〈從「三次交鋒」看APEC合作方式的演進〉,《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2006年3月,頁30-35。
     李君濠。〈亞洲區域貨幣合作措施的發展近況〉,《澳門金融研究季報》,總第8期。2008年7月,頁83-94。
     李孟茂。〈印度經濟貿易自由化及其影響-全球化與印度〉,《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2卷第12期。2006年12月,頁51-62。
     李秋錦。〈亞太經濟合作之發展與我國參與方向〉,《經濟研究》,第2期。2002年3月,頁327-347。
     李登科。〈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之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1期。1993年11月,頁37-50。
     李隆生。〈以東協為軸心的東亞經濟整合:從區域主義到全球化〉,《亞太研究論壇》,第33期。2006年9月,頁98-123。
     沈驥如,〈論中國與APEC的相互適應〉,《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2002年),頁2-5。
     杜秋瑩、李國平。〈東亞貨幣合作的現實選擇〉,《預測》,第24卷第4期。2005年4月,頁61-65。
     汪惠慈。〈義大利麵碗效果(Spaghetti-bowl effect)〉。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 。
     周子欽。〈APEC對FTAAP的評估〉,《APEC通訊》,第95期。2007年8月,頁4-7。
     林欽明。〈APEC決議九個部門提前自由化對國內產業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第4卷第1期。1999年,頁95-105。
     林欽明。〈APEC區域整合與我國因應之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10期。2000年10月,頁50-55。
     林欽明。〈東南亞與亞太經濟合作〉,《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7期。2001年9月,頁29-36。
     林 樺。〈從成本與收益看東亞貨幣合作的前景〉,《暨南學報》,第120期。2006年1月,頁13-18。
     邱達生。〈WTO杜哈回合談判與亞太區域組織架構的因應〉,《APEC通訊》,第102期。2008年3月,頁10。
     金榮勇。〈亞洲金融風暴與東亞經濟安全體系之建立〉,《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14。
     金榮勇,〈形成中的東亞共同體〉,《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3期。2005年5、6月),頁33-56。
     施冠宇。〈亞洲區域整合現況與未來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0卷第12期。2007年12月,頁18-26。
     洪財隆。〈美國選取「自由貿易協定」對象之標準研析與台灣的可能途徑〉,《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2期。2004年12月,頁67-70。
     洪財隆。〈等待與分析FTAAP〉,《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8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04-109。
     洪財隆。〈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經濟效應、策略性角色與可行性分析〉,《台灣經濟論衡》,第5卷第5期。2007年5月,頁1-24。
     洪財隆。《FTAAP的問題及挑戰-兼談原產地原則》,《APEC通訊》,第106 期。2007年7月,頁4-7。
     洪德生。《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對亞太區域政經情勢的影響》http://www.tier.org.tw/03forum/pre_20070117.pdf
     洪德欽。〈區域經濟整合與GATT∕WTO〉,《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刊》,第29卷第4期。2000年7月,頁185-221。
     孫國祥。〈東亞區域整合之演進與願景:經貿、金融與安全面向的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19-173。
     孫國祥。〈東亞經濟共同體和自由貿易協定政策之未來發展〉,《亞太研究通訊》,第4期。2006年7月,頁82-101。
     徐郁芬。〈東亞高峰會成立的區域意涵:形構中的層疊型區域主義與台灣的因應策略與台灣的因應之道〉,《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8期。2007年6月,頁86-99。
     徐遵慈。〈2000年APEC非正式經濟領袖會議〉,《APEC通訊》,第15期。2000年12月。頁1-5。
     國際貿易局。〈1994年茂物宣言〉,《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2007年3月,http://wwwdoc.trade.gov.tw/BOFT/web/report_list.jsp?data_base_id=DB009&category_id=CAT3699
     國際貿易局。〈1996年馬尼拉行動計畫〉,《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2005年4月,
     國際貿易局駐泰國代表處經濟組,〈泰國簽訂東協—韓國FTA,東協—印度FTA簽約延期〉,2009年3月4日, http://ekm92.trade.gov.tw/BOFT/web/report_detail.jsp?data_base_id=DB009& Category_id=CAT1920&report_id=167070
     高照芬。〈中央社新聞小百科:亞元及亞洲貨幣單位〉。2009年6月10日,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06100323
     高照芬。〈亞洲國家差異大整合難亞元面世也難〉,《全球中央雜誌》。2009年6月24日,http://newsworld.cna.com.tw/post/e4ba9ee58583-e8a8bbe5ae9ae4ba9ee696bce7be8ee58583efbc9f.aspx
     張心怡。〈評析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台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第2期,2006年7月,頁7-22。
     張家壽。〈中國東盟區域貨幣合作的理論基礎與路徑選擇〉,《美中經濟評論》,第6卷第4期。2006年4月,頁48-52。
     張惠玲。〈2001年「APEC非正式經濟領袖會議」領袖宣言〉,《亞太經濟合作評論APEC Review》,第8期。2001年12月,頁114-117。
     張惠玲。〈上海約章〉,《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8期。2001年12月,頁118-122。
     許俊賓。〈前瞻2005年APEC〉,《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2期。2004年12月,頁124-133。
     許峻賓。〈以層次分析探討印度東望政策兼論台灣可參與之角色〉,《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8期。2006年8月,頁79-84。
     許峻賓。〈亞太地區區域主義的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0卷第8期。2007年8月,頁88-93。
     許峻賓。〈印度對南亞區域整合的影響及其在東亞區域整合中的角色〉,《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5期。2007年12月,頁41-51。
     郭俊麟。〈東南亞區域整合經驗-「東協模式」的實踐與探討〉,《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8年春季號,頁99-126。
     郭傳信。〈印度新政府稱將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大紀元時報》。2009年5月31日。
     陳世憲。〈新興經濟體參與區域經濟組織的現況與發展-以中國和印度為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8期。2006年8月,頁22-41。
     陳欣之。〈東亞經濟整合對台灣政經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7期。2004年7月,頁19-46。
     陳若暉、謝欣翰。〈亞洲貨幣單一化與各國貿易之關聯性研究〉,《亞太社會科技學報》,第3卷第2期。2004年2月,頁87-117。
     陳華昇。〈中共增加黃金儲備相關問題之評析〉。《國政評論》。2009年6月18日,http://www.npf.org.tw/post/1/6033
     陳邁克。〈購買美國國債中共別無選擇〉,《新世紀週刊》,第117期。2009年4月,頁56-57。
     陳韻如。〈APEC 2002重點議題之回顧與展望〉,《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0期。2002年12月,頁7-9。
     彭欣怡。〈開放性區域主義下APEC的發展與挑戰〉,《亞太研究論壇》,第26期。2004年12月,頁253。
     程超澤,〈亞太經濟區域化趨勢〉,《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6期(1993年6月),頁19-29。
     賀桂芬、辜樹仁。〈大湄公河現場-人民幣帝國〉,《天下雜誌》,第419期。2009年4月,頁58-70。
     越媛、諸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力機制及組織類型〉,《世界地理研究》,第16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12。
     黃仁德、張勝峰。〈東亞貨幣同盟的前景與人民幣的角色〉,《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2期。2006年4月,頁95-138。
     黃奎博。〈「東協加三」與區域合作:東北亞與東南亞的連結〉,《國際關係學報》,第20期。2005年7月,頁93-123。
     新華網。〈蒙代爾:APEC貨幣將誕生人民幣繼承美元歐元〉。2004年5月31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4-05/31/content_1498797.htm
     楊永明。〈APEC架構與運作的發展與兩難〉,《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1期。1996年12月,頁44-57。
     楊永明。〈APEC組織架構與運作程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7-2414-H-002-008(執行期限1997∕08∕01-1998∕07∕31),頁1-4。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第11期。1999年12月,頁145-180。
     楊昊。〈新憲章規範下的東協區域主義:回顧與展望〉,《台灣東南亞學刊》,第5卷第1期。2008年4月,頁147-179。
     經濟部,〈日本協助亞洲國家解決金融危機的構想與做法〉,《日本產通政策動態報導》,1998年12月號,http://www.moea.gov.tw/~ecobook/japan/j12-b3.htm
     葉亭葶。〈日本區域政策的挑戰與調整-從「東協加一」到「東亞共同體」〉,《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5期。2007年12月,頁98-99。
     詹滿容。〈亞太經合會(APEC)的現狀與前瞻:蛻變中的挑戰〉,《國際關係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頁63-79。
     詹滿容、江啟臣。〈「APEC」與「WTO」國際建制之分析與比較〉,《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0期。2002年12月,頁11-22。
     賈頓((Jeffrey E. Garten))。《三分天下:世界新情勢》(A Cold Peace America, Japan Germany and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by),薛絢譯。台北:正中,1993年2月。
     榮沛芳。〈2008 APEC領袖會議議題發展〉,《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6期。2009年3月,頁18-24。
     赫國勝、張日新。〈東亞貨幣合作與日元國際化〉,《中國經濟評論》,第2卷第5期。2002年5月,頁41-46。
     廖小娟。〈美國的APEC政策-用霸權理論檢視〉,《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2期(2004年12月),頁101-114。
     廖小健。〈馬來西亞與APEC〉,《東南亞研究》,第107期。1997年5月,頁18-31。
     廖文義。〈新區域主義與「東協+3」合作架構之建立〉,《復興崗學報》,第88期。2006年12月,頁301-325。
     廖舜右。〈APEC改革願景之分析〉,《台灣經濟月刊》,第12期。2004年12月,頁21-28。
     廖舜右。〈APEC的變與不變〉,《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2期。2004年12月,頁49-66。
     廖舜右。〈區域整合與戰爭之關連性分析〉,《國防雜誌》,第23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6-16。
     廖舜右、王騰坤。〈APEC之運作發展與國際政經整合趨勢-以台灣參與角度分析〉,《經濟情勢暨評論》,第12卷第2期。民國2006年9月,頁87-107。
     趙文衡。〈東亞區域整合下的貨幣整合-邁向亞元的第三條路〉,《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1期。2008年1月,頁35-46。
     劉永剛。〈亞行:「亞元」純屬炒作「亞洲貨幣單位」無時間表〉,《人民網》。2006年03月28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0/4242809.html#
     劉忻。〈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及其推動自由化之進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9卷第11期。1996年11月,頁81-87。
     劉春光、康斯文。〈東亞貨幣合作的模式選擇與中國的作為〉,《榆林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39-41。
     劉倩華。〈APEC:新冷戰、舊思維下的新角色?!〉,《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1期。1993年12月,頁117-126。
     劉泰英。〈亞太地區經濟合作之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1卷第3期。1992年3月,頁1-9。
     劉德海。〈澳洲與變遷中的南太平洋國際環境〉,《澳洲研究》,第7集。2006年,頁137-183。
     劉德海。〈澳洲因應中國FTA策略之對策〉,《WTO研究》,第8期。2007年,頁125-148。
     劉澄、王東峰、劉志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優貨幣區理論分析〉,《經濟經緯》,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頁53-56。
     歐陽鍾玲。〈簡介亞太地區主要區域合作組織〉,《地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第43期。http://www.geo.ntnu.edu.tw/research_publish/magazine/vol43/vol431.htm
     蔡宏明。〈亞太經濟合作之發展與展望-APEC第五屆會議的政經涵義〉,《貿易週刊》,第1563期。1993年12月,頁4-9。
     蔡宏明。〈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從》,第13期。1994年1月,頁371-398。
     蔡宏明,〈亞太經濟合作發展趨勢〉,《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4卷第4期。1994年4月,頁48-53。
     蔡宏明。〈亞太經濟合作的理論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4期。1994年4月,頁20-42。
     蔡東杰。〈多層次整合與東南亞區域發展〉,東南亞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主辦,頁3-4。2005年4月29日。
     蔡學儀。〈亞洲經貿區域化與台灣因應之道〉,《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2期。2003年3月,頁24-25。
     蔡靜怡,〈2004年 APEC議題觀察與展望〉,《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2期(2004年12月),頁7-11。
     蔡靜怡。〈2007年APEC議題觀察與展望〉,《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4期。2006年12月,頁7-12。
     蔡靜怡。〈2008 APEC議題觀察與展望〉,《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5期。2007年12月,頁123-129。
     蔡鵬鴻。《試析亞太自由貿易區對APEC機制化進程的影響》,《世界經濟研究》,第2期。2005年2月,頁59-61。
     鄭先武,〈新區域主義理論:淵源、發展與綜合趨勢〉,《歐洲研究》第1期(2004年5月),頁43-44。
     鄭先武。〈「新區域主義」的核心特徵〉,《國際觀察》,第五期。2007年10月,頁58-65。
     鄭柏舟,〈東協與印度經濟暨貿易合作關係〉,《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第26期。2004年12月,頁3-4。
     鄭智元。〈後亞洲金融危機時代APEC角色與功能的轉變-兼論九一一事件之衝擊〉,《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0期。2002年12月,頁105-112。
     鄭聯盛。〈儲備庫、清邁倡議與東亞財金合作進展、前景與中國的政策〉,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報告。2009年5月7日,頁1-11。http://test.iwep.org.cn/download/upload_files/whb5ni21hzbkrk45amuect3320090512115616.pdf
     蕭全政。〈東亞「區域主義」的發展與台灣角色〉,《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2001年6月,頁201-222。
     謝佳呈。〈以馬印新成長三角論新加坡次區域發展策略〉,《亞太研究通訊》,第三期。2005年7月,頁81-106。
     鍾偉、張明。〈全球「金融穩定性三島」和亞元的未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中心工作論文No.6》(2004年),頁1-10。
     鍾錦墀。〈有關「亞太自由貿易區」在ABAC內的發展歷程〉。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6年2月,http://www.ctasc.org.tw/05subject/s_17_5.pdf
     藍蔚迎。〈APEC貿易暨投資自由化與便捷化〉,《APEC通訊》,第118期。2009年7月,頁6-7。
     譚瑾瑜。〈東亞區域整合新趨勢及我國處境〉,《中華戰略學刊》,夏季刊。2005年6月,頁142-173。
     三、研討會論文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十週年紀念研討會-場次一:2008年APEC 會議重要進展與意涵〉,《APEC通訊》,第111期。2008年12月,頁14-15。
     江啟臣。〈新區域主義浪潮下台灣亞太區域經濟戰略之研析〉。第四屆戰略學術研討會-「當代戰略思想的省思與前瞻」。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主辦,2008年4月18日,頁1-25。
     吳榮義。〈東亞共同體之倡議與展望─兼談台灣因應之道〉,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2003年度國際事務檢討會。2004年2月,頁1-21。http://www.tier.org.tw/tokyo/report/20040218.pdf
     張維邦。〈歐洲整合的意涵與模式〉,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的比較研討會。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2001年2月24日,頁1-18。
     曹雪如。〈參與APEC之經驗分享〉,www.ctasc.org.tw/03event/b2005_10.ppt
     楊昊。〈新區域主義與安全治理:東南亞安全擴溢網絡在亞太地區的實踐與挑戰〉,東南亞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主辦。2005年4月29日,頁1-35。
     
     貳、西文部份
     一、專書
     Balassa, Bela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 Allen & Unwin, 1962.
     Breslin, Shaun, Richard Higgott and Ben Rosamond. “Reg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Shaun Breslin et al, eds., New Regionalisms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Theories and Cases, 3-41.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Capie, David. “Rival Regions?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nd Its Challenges to the Asia-Pacific,” in Jim Rolfe ed., The Asia-Pacific: A Region in Transition, 149-164. Honolulu: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2004 .
     Dougherty, James E.,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New York: Addison Wesly Longman, 2001.
     Evans, Paul. “Between Regionalism and Regionalization: Policy Networks and the Nascent East Asian Insititutional Identity,” in T. J. Pempel ed., Remapping East Asia , 195-215.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Fawceet, Louise. “Regionalism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Louise Fawcett and Andrew Hurrell , eds.,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9-36.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Hurrell, Andrew. “Regionalism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Louise Fawcett and Andrew Hurrell, eds.,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37-7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Hveem, Helge. “Political Regionalism: Master or Servant of Economic Internaionalization?” in Björn Hettne, András Inotaiu, and Osvaldo Sunkel, eds., Globalism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85-115.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1999.
     Katzenstein, Peter J. “Introduction: Asian Reg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Peter J. Katzenstein and Takashi Shiraishi, eds., Network Power: Japan and Asia, 1-44.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Kenen, Peter.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n Eclectic View,” in Monet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eds. by Robert Mundell and Alexander Swoboda, 41-6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
     Palmer, Norman D. The 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Lexington Books, 1991.
     Robson, Peter.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New York : Routledge, 1988.
     Soderbaum, Fredrik, and Timothy M. Shaw, eds. Theories of New Regionalism. New York: Palgrave, 2003.
     Wyatt-Walter, Andrew. “Reg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Economic Order,” in Richard A. Falk and Saul H. Mendlovitz Falk ,eds., Regional Politics and World Order, 74-12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二、期刊論文
     Baldwin, Richard. “The Causes of Regionalism,” World Economy 20(November 1997):865-888.
     Bollard, Allan., and David Mayes, “Regionalism and the Pacific Rim,”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30 (June 1992):195-209.
     Bowles, Paul. “ASEAN, AFTA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Pacific Affairs 70 (Summer. 1997):219-233.
     Dieter, Heribert., and Richard Higgott. “Exploring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Economic Regionalism: From Trade to Finance in Asian Cooper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0( August 2003):430-454.
     Jonung, Lars, and Fredrik Sjöholm. “Should Finland and Sweden Form a Monetary Union?,” The World Economy, 22(1999): 683-700.
     Lloyd, Peter John. “New Regionalism and New Bilateralism in the Asia Pacific”, PECC Trade Forum meeting. Lima, May 2002. 1-28. www.iseas.edu.sg/vr32002.pdf
     Mckay, John. “APEC: Successes, Weakness, and Future Prospects”, Southeast Asian Affair (2002):42-53. http://www.olemiss.edu/courses/pol337/mckayj02.pdf
     McKinnon, Ronald.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 (September 1963): 717-725.
     Mundel, Robert A.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September 1961):657-665.
     Mundell, Robert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June 2000):327-340.
     Powell, Colin L. “Roundtable with Japanese Journalists,” Washington, DC (August 12, 2004.),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former/powell/remarks/35204.htm
     Tang, Min and Myo Thant. “Growth Triangles: Conceptual Issues and Operational Problem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Staff Paper 54 (February, 1994):1-20.
     The Stanley Foundation. “Building an Open and Inclusive Regional Architecture for Asia.” Policy Dialogue Brief (November 2006) , http://www.stanleyfoundation.org/publications/pdb/pdbasiaarch307.pdf
     Woods, Lawrence T..“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Pacific Cooperations: Back to the Future?” The Pacific Review 4(1991):312-321.
     三、研討會論文
     De Ocampo, Roberto F. “A single currency for Asia: Is it time?,” 37th ADB Annual Meeting, May 14, 2004. Jeju Island, Korea. www.adb.org/AnnualMeeting/2004/.../rocampo-presentation.pdf
     Elek, Andrew. “The Mid-term Review of the Bogor Goals: Strategic Issues and Options”, APEC Study Centre Consortium Meeting, May 2005. 1-47. www.apec.org.au/docs/koreapapers1/SII-AE-Paper.pdf
     Kawai, Masahiro. “The Role of an Asian Currency Unit for Asian Monetary Integration,” Instituto de Investigaciones Economicas UNAM Conference Paper, Beyond Bretton Woods: The Transnational Economy in Search of New Institutions, Mexico City,15-17 October 2008. 1-27. www.obela.org/system/.../Microsoft+Word+-+Masahiro+Kawai.pdf
     Michalak, Michael., and U.S. Senior Official for APEC. “Remarks at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Monetary Affairs,” Tokyo, Japan, January 25, 2006. http://www.state.gov/p/eap/rls/rm/60355.htm
     
     四、亞太經合會及世貿組織官網資料
     APEC. “APEC First Ministerial Meeting Joint Statement,” Canberra, Australia, 6-7 November 1989. http://www.apec.org/apec/ministerial_statements/annual_ministerial/1989_1st_apec_ministerial.html
     APEC. “APEC Second Ministerial Meeting Joint Statement,” Singapore, 29-31 July 1990. http://www.apec.org/apec/ministerial_statements/annual_ministerial/1990_2th_apec_ministerial.html
     APEC. “APEC Third Ministerial Joint Statement Annex B- Seoul APEC Declaration,” Seoul, Korea, 12-14 November 1991. http://www.apec.org/apec/ministerial_statements/annual_ministerial/1991_3th_apec_ministerial/annex_b___seoul_apec.html
     APEC. “APEC Third Ministerial Meeting Joint Statement,” Seoul, Korea, 12-14 November 1991. http://www.apec.org/apec/ministerial_statements/annual_ministerial/1991_3th_apec_ministerial.html
     APEC. “APEC Fourth Ministerial Meeting Joint Statement, Bangkok,” Thailand ,10-11 September 1992.
     APEC. “APEC Leaders’ Economic Vision Statement,” Blake Island, Seattle 20 November, 1993. http://www.apec.org/apec/leaders__declarations/1993.html
     APEC. “Achieving the APEC Vision: Free and Open Trade in the Asia Pacific,” August l994, http://www.apec.org/apec/publications/all_publications/others.MedialibDownload.v1.html?url=/etc/medialib/apec_media_library/downloads/misc/pubs/1994.Par.0001.File.v1.1
     APEC. “1994 Leaders` Declaration -APEC Economic Leaders` Declaration of Common Resolve,” Bogor, Indonesia November 15, 1994. http://www.apec.org/apec/leaders__declarations/1994.html
     APEC. “APEC Non-Binding Investment Prjnciples,” November l994, http://www.apecsec.org.sg/apec/apec-gfoups/committees/committeeon_trade/investment_experts.downloadlinks.0004.LjnkURL.Download.ver5.1.9
     APEC. “APEC Economic Leaders` Declaration for Action,” Osaka, japan, November 19, 1995. http://www.apec.org/apec/leaders__declarations/1995.html
     APEC. “APEC Economic Leaders` Declaration: From Vision to Action,” November 25, 1996. http://www.apecsec.org.sg/apec/leaders__declarations/1996.html.
     APEC. “APEC Economic Leaders` Declaration”, Kuala Lumpur, Malaysia, 18 November 1998. http://www.apec.org/apec/leaders__declarations/1998.html
     APEC. “Santiago Declaration:One Community, Our Future” Santiago de Chile 20 21 November 2004. http://www.apec.org/apec/leaders__declarations/2004.html
     APEC, “About APEC,” 14 January 2009. http://www.apec.org/apec/ about_apec.html
     WTO, “Summary tables containing WTO Figures on RTAs,” http://rtais.wto.org/UI/publicsummarytable.aspx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