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安全戰略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for ASEAN after the Cold War作者 郎世瑀 貢獻者 邱坤玄
郎世瑀關鍵詞 冷戰後
東協
安全戰略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五月-2016 15:46:25 (UTC+8) 摘要 冷戰的終結對於東南亞地區的國際局勢和政治、經濟、安全環境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面對美、日、俄、印度與中共等大國勢力在東南亞的互動與交織影響,東協除積極實行大國平衡戰略,以達成大國間相互制約與權力平衡,確維東南亞地區穩定安全,並藉此提升東協在區域政治影響力與安全之地位。 中共與東協間的經貿關係隨著1980年代後彼此政治關係解凍,經濟與貿易之合作發展亦隨之突飛猛進。雙方藉由區域經濟合作與經濟全球化潮流,並藉由各種的經貿優惠安排來獲致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在冷戰後中共與東協經貿關係日益密切,與經濟互賴程度漸增觀之,中共對東南亞地區穩定與影響力不可小覷。 而中共為拓展其影響力,除向周邊國家釋放善意,積極與東協互動,圖能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與邁向大國地位。積極運用東協區域論壇來促進對話合作、維護地區和平,並發展新安全觀以擺脫冷戰思維,促進該區域合作互利與和平發展。 就歷史言,領土爭議一直是中共與鄰國衝突隱憂,然而中共分別在1995年和2002年制定了南海行為準則和宣言,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舉措,除了是藉此方式迴避主權問題,其在主權與領土問題之態度是難以妥協的。雖目前中共軍事能力凸顯渠具備大國之實力。而以亞太各國的軍備水準現狀衡量,中共當前國防現代化是以嚇阻為主,其目的除嚇阻鄰近諸國對南中國海染指意圖,並維持南中國海已成中共領域現狀。然就亞洲觀點來看,中共國防武力之現代發展與壯大,對東協各國之疑懼與區域安全維持仍不容忽視。朝向多極體系發展過程,促使該區域政治、經濟與安全情勢日益重要。 中共之所以與東協積極開展廣泛合作,其思維仍是由國家整體戰略與國家利益出發。藉與東協的各項合作與關係發展,謀求國家生存與領土完整,進而拓展並維護其經濟利益。此外,在中共積極作為下,與東協多項合作仍須透過其各成員國之協調而進行,凸顯出國家仍是雙邊互動的主角,也驗證了現實主義所強,即使國際社會中有國際組織的存在,國家仍舊是主要行為者。在理論上,中共與東協在促進合作互利時,較能契合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觀念,但若以中共對東協的政策目標言,則屬以國家利益、權力結構及平衡等現實主義考量來推動政策。
It has been a deep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politics, economy, and national security of Southeast Asia after the end of cold war. AS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not only puts strategy of balance into practice to reach mutual condition and the power of balance between big powers but makes sure the regional stability of Southeast Asia and puts ASEAN to be in an advantageous position on regional political influence and security. Along with the thaw of politic and economic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the cooperation of economy and trade development is also immediately advanced by leaps and bounds. Thanks to trend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oth parties develop regional economy by trading preferential agreement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become a big power, and to shed away the ideal of the cold war, in the hope of develop a new idea about security, China has been interacting with ASEAN countries. Furthermore, they try to have peaceful dialogues to bring regional peace and development.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erritory dispute has been a conflict of underlying concern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countries. However, China set South China Sea Code of Conduct in 1995 and 2002, which claimed that “leave aside the dispute of sovereignty and jointly develop this region” to fudge sovereignty problem which is awkward. What is more, China develops armament not only to threaten Southeast countries but also to declare South China Seat is part of China. In addition, from Asia’s point of view, it can not be emphasized too much, on the ground that China develops national defense. As a result, it is becoming important to develop multi-polar system to make stable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security in Asia. The reason why China starts cooperating with ASEAN is that it intends to maintain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national interests. Moreover, it further seeks nation’s well-being, fullness of territory, and economic benefit. Even if there ar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 nation is still a key role in bilateral agreement according to realism, seeking that most of the negotiation is not through ASEAN but among countries. Theoretically,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can account for the reason that China collaborates with ASEAN in economy.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eyes of politics, it is an integrated consideration to wheel and deal strategies for national interests, power equalization based on realism.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 一、專書 巴瑞˙布贊(Barry Buzan )、奧利˙維夫(Ole Weaver)、迪˙懷爾德(Jaap De Wilde)等著。《新安全論》(Security: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朱寧譯。杭州:浙江出版社,2003年。 木村福成、丸屋豐二、石川幸一。《經略中國,佈局大亞洲》,林慧如、李弘元翻譯。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2004年。 方連慶、劉金質、王炳元主編。《戰後國際關係史(1945 - 1995)(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王良能。《中國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灣:唐山出版社,2002年。 王世錄、王國平。《走向21世紀的東協與亞太-東協的發展趨勢及其對亞太的影響》。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光厚。《冷戰後中國東盟戰略關係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朱昕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朱聽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實事出版社,2002年。 艾宏仁。《中共海軍透視-邁向遠洋的挑戰》,初版(台北:洞察出版社,1989年)。 伊斯頓 (David Easton)。《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王蒲劬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李國強。《南中國海研究:歷史與現狀》。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榮林、宮占奎、孟夏。《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 何方。《論和平與發展時代》。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沈鵬飛。《調查西沙報告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宋燕輝。〈南中國海之領土爭議與亞太安全:中共之威脅?〉,收錄《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田弘茂主編。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肖歡容。《中國的大國責任與地區主義戰略》。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5年。 肖月、朱立群主編。《簡明國際關係史(1945 -2002)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林輝基主編。《亞太地區國際關係概論》。山東:人民,1995 年。 周建明著。〈亞太格局與中國的東亞戰略〉,收錄《中國大戰略》,胡鞍鋼主編。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柯玉枝。〈日本安保政策與日美同盟〉,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朱松柏主編,頁139。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2003年。 洪淑芬。〈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與前景〉,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3年。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理查・艾林斯與阿隆・佛瑞柏格。《余忠勇等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余忠勇、吳福生、李育慈、黃俊彥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97年。 陳鴻瑜。〈檢驗「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南海爭端抑或合作〉,收錄《亞太和平與安全之現況與展望》,戴萬欽。台北:時英出版社。2008年。 陶威廉等。《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陸建人主編。《東協的今天與明天》。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 張建邦總策劃、林中斌審校。《二0一0中共軍力評估》。臺北:麥田,1998年。 張百達執行編輯。《中共軍力基本報告》(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共事務部,2004年)。 黃朝翰。《中國與亞太地區變化中的政指經濟關係》。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 黃朝翰。〈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收錄《中國與亞太地區變化中的政治經濟關係》,頁94-96。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 程廣中。〈試論中國在世紀之交國際環境中的深層次矛盾〉。收錄《地緣戰略論》,頁221。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賀聖達、陳明華、馬勇、孔建勳。《世紀之交的東協與中國》,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外交關係:外交比較政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保筠。〈中國在東南亞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收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資訊網》,宗鳳輝編,頁259。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6 年。 趙英。〈冷戰後中國對東南亞國際政治行為的基本特徵〉。收錄《新的國家安全觀》。昆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趙晨。《東南亞國家聯盟》。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年。 趙晨。〈中國威脅論對我國周邊環境的影響及有關對策〉。收錄《東南亞國家聯盟一成立發展同主要大國的關係》,頁100-120。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年版。 廖淑馨。《千禧年的東亞安全和兩岸關係》。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89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版。 鄧小平。〈和平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2006年。 鄭永年著、楊麗君編。〈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收錄《中國崛起, 合諧世界與大國競爭》,頁182。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07年初版。 閻學通。《中共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 錢江、韋杰夫。《東南亞概覽-當今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熱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磨永勝、郭新寧著。《角逐亞太》。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薛君度、陸忠偉主編,《面向21世紀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年)。 薩本望,〈我國安全觀的變化及新的普遍安全觀的主要特點〉。收錄《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蘇浩。《從啞鈴到橄欖:亞太合作安全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二、期刊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3月,頁45-62。 王海濱、吳磊。〈中國的石油安全與地緣戰略〉。《國際觀察》,第2期。2002年,頁39。 朱振明,〈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回顧與展望〉,《現代國際關係》,〈中國的石油安全與地緣戰略〉第1期。1994年,頁21-24。 朱鋒。〈TMD與東亞安全〉。《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1999年,頁29-34。 朱新民。〈一九九0年中國形勢展望 ─ 一個不安定的年份〉。《中央月刊》,卷23期1。1990,頁102-104。 朱新民。〈中共對外政策的轉變與持續期一九七八至一九八四中共對外政策的剖析〉。《東亞季刊》,卷16期3。1985年,頁19-35。 李金明。〈21 世紀南海主權研究的新動向〉。《南洋問題研究》,第1期。2001年,頁80-84。 李秋發。〈江澤民『新安全觀』探析〉。《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頁15-16。 宋鎮照紅。〈解析後冷戰時期東協對外政經發展策略〉。《東南亞季刊》,4卷2期 。1997年,頁34-60。 肖歡容。〈中國的大國責任與地區主義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2003年,頁46-51。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期。1999年 2月,頁34。 季國主編。〈中國經濟在21世紀亞太地區的角色〉。《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1期。1997年,頁29-44。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夏季,頁23-38。 邱坤玄。〈美國對中國崛起的認知與美「中」互動〉。《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1期。2005年,頁5-8。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26 卷11 期。2000年11 月,頁5-7。 邱坤玄。〈中共高層領導出訪的意義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5 卷12 期。2000年12 月,頁9-11。 林正義。〈台灣與澳洲、東協的安全合作關係〉。《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46期。1996年9月3日,頁5-6。 柯山。〈東盟國家的安全合作及其影響〉。《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2002年,頁82-83。 馬樹洪,〈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開發問題〉,《東南亞》,第4期。1994年,頁37。 唐世平。〈再論中國的大戰略〉。《戰略與管理》,第4期。2001年,頁29-37。 唐世平。〈國家安全環境的系統理論〉。《世界經濟與政治》,第8期。2001年,頁17。 唐世平。〈理想安全環境與新世紀中國大戰略〉。《戰略與管理》,第6期。2000年,頁42-49。 唐永勝。〈國際政治長週期規律在當代的演變〉。《戰略與管理》,第1期。1996年1-2月,頁46-51。 孫福生。〈戰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演變與發戰〉。《外交學院學報》,第4期。1994年,頁9-15。 時殷弘。〈中國近期主要對外戰略問題——兼談長期性基本戰略機遇〉。《戰略與管理》,第6期。2003年,頁21-25。 時殷弘。〈國際政治的世紀性規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戰略與管理(北京)》,第2期。1995年3-4月,頁1~3。 曹雲華,〈遠親不如近鄰一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意義〉。《世界知識》,第20期。2003年,頁29。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月,頁20-29。 陳鴻瑜。〈東南亞安全與預防外交〉。《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1期。2001年,頁60-83。 陳鴻瑜。〈後冷戰時期東南亞之區域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頁16-58。 陳鴻瑜。〈評析東協與中共共籌自由貿易區〉,《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2期(2001年12月),頁1-7。 陳峰君。〈加強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戰略意義〉。《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2004年,頁24-29。 陳峰君。〈亞太概念辨析〉。《當代亞太政治與經濟析論》,第7期。1999年,頁3-9。 陳霜華,〈促進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及便利化〉,《雲南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頁108-111。 陸建人。〈東協國家的安全合作及幾點看法〉。《戰略與管理》,第4期。1999年,頁26-31。 張文木,〈中國國家安全哲學〉。《戰略與管理》,第1期。2000年1-2月,頁27~28。 許梅。〈亞太地區大國關係的新發展與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東南亞研究》,第4期。1998年,頁8-12。 黃仁偉。〈試論中國在世紀之交國際環境中的深層次矛盾〉。《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7年1月,頁7-13。 喻希來、吳紫晨。〈世界新秩序與新興大國的歷史選擇〉。《戰略與管理》,第2期。1998年3-4月,頁1~13。 喻常森,〈東盟在亞太多邊安全合作進程中的角色分析〉,《外交評論》,第97期。2007年8月,頁63。 張振江。〈「東盟方式」:實現與神話〉,《東南亞研究》,第3期。2005年3月,頁22-27。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第11期。1999年12月,頁146-147。 楚樹龍。《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1997年,頁6-7。 楚樹龍、彭春艷。〈冷戰後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1999年,頁11-15。 鄒勇,〈中國參與爛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現狀、思路與目標〉,《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資訊網》,2004年11月1日。 趙海立。《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2004年,頁67。 趙曉春。〈中國威脅論對我國周邊環境的影響及有關對策〉。《國際關係學院學報》, 1995年2月,頁13。 鄭汕、劉利勤。〈推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友好合作關係的新思路〉。《學術探索》,2006年2月, 頁101。 熊大寬。〈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經濟合作的基礎與前景〉。《開發研究》,第4期。1994年,頁7。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2008年9月,頁71-82。 鄧劍。〈穩步發展的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科學決策月刊》,博鱉論壇演講,2003年,頁19-20。 劉中民,〈冷戰後東南亞國家南海政策的發展動向與中共的對策思考〉,《南洋問題研究》,秋季號(2008年),頁25-34。 劉學成,〈關於在亞太地區開展預防性外交的幾點看法〉,《當代中國》,第3卷第3期(2000年),頁3-9。 閻學通。〈中共的新安全官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1997年,頁14-32。 閻學通。〈中國崛起的可能選擇〉。《戰略與管理》,第2期。1995年3-4月,頁11-14。 羅建波。〈東協的對外戰略〉。《亞非縱橫》,第1期。2006年,頁42-46。 三、博碩士論文與研討會論文集 王冠雄,〈我國南海區域合作政策之探討〉,南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頁98。 吳于珊,〈後冷戰時期中國對東協外交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5年。 邱坤玄。〈中共的睦鄰外交︰意圖、挑戰與影響〉,第六屆亞太發展論壇「亞洲經濟活力與安全保障」。中華歐亞基金會與亞洲問題懇談會共同主辦,2003。 邱坤玄。〈中共新安全觀與十六大後對美政策取向〉,外交政策公共論壇第 二次會議。政治大學外交所主辦,2003 年3 月24 日。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中共十 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 究所主辦,2002 年12 月18 日。 陳鎮東。〈南海環境保護與科學研究之若干發展〉。《南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3月19日,頁60。 黃馨儀,〈中國對東協政策研究報告〉。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95年。 楊雅婷,〈由博鰲論壇看中共的亞洲發展戰略〉。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民95年。 廖文義。〈後冷戰時期中共南海戰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謝福進,〈後冷戰時期中共與東協安全戰略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四、報紙 《人民日報》,蔡錫梅,〈錢其琛拜會新加坡領導人中新兩國外長舉行會談錢其琛分別會晤越老外長〉,1993年7月23日。 《人民日報》,1997年12月17日,版6。 《中國時報》,朱雲漢,〈台灣需要新的「睦鄰政策」〉,版2。 《南洋星洲聯合早報》,閻學通,1997 年8 月14 日,第2 頁。 《經濟日報》,陳秀蘭,〈中國推動與日韓簽FTA我石化鋼鐵業面臨衝擊〉,民92年8月18日,版6。 《澳洲日報》,2005年2月8日。 五、網路資源 〈2000年中國的國防〉,2000年10月16日,http://www.scio.gov.cn/zfbps/gfbps/2000/200601/t86452.htm。 〈2002年中國的國防〉,2002年12月9日, http://www.scio.gov.cn/zfbps/gfbps/2002/200601/t86505.htm。 〈2010年中國從東盟進口產品將有93%實現零關稅〉,2009年3月29日,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3/29/content_16094319.htm。 〈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宣言全文〉,2006年6月15日, http://www.scosummit2006.org/zxbb/2006-06/15/content_751.htm。 王瑾,〈國家安全戰略縱橫談-李際均將軍專訪〉,2003年3月10日,http://www.ailong.com/pages/journal/ddsj/article/7.htm 〈中俄國防部長舉行記者招待會〉,2005年8月26日,http://www.takungpao.com/news/200508026/ZM-447919.htm。 〈楊潔篪出席第15屆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並發表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08年7月24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08-07/24/content_1054954.htm。 〈中國主動參加多邊交流,軍事透明再上新台階〉,2007年12月20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5/2/1/2/10052127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521276。 〈中國向東協論壇提交新安全觀立場文件〉,2000年5月,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8/29/content_542474.htm。 〈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1995年11月,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5/25/content_811.htm。 〈中國與東協關係〉,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 〈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2006年2月25日,http://www.fmpre.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t4549.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柬埔寨王國關於雙邊合作框架的聯合聲明〉,2000年11月14日, 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14/1207/t5659.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新世紀全面合作的聯合聲明〉, 2006年6月12日,http://gov.ce.cn/home/gwygb/2001/6/200606/12/t20060612_7303421.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關於未來雙邊合作框架的聯合聲明〉,2009年3月19日,http://www.fmprc.gov.cn/ce/cemy/chn/zt/zmgxzywj/t29920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關於雙邊合作的聯合聲明〉,2000年11月12日,http://www.idcpc.org.cn/ziliao/tuanzu/kandai2003/beijing/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菲律賓共和國政府關於21世紀雙邊合作框架的聯合聲明〉,2006年06月15日,http://gov.ce.cn/home/gwygb/2000/20/200606/15/t20060615_7361239.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泰王國關於21世紀合作計畫的聯合聲明〉,2004年4月21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th.china-embassy.org/chn/ztgx/sbwx/ t86117.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泰王國關於21世紀合作計畫的聯合聲明〉,2004年4月21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th.china-embassy.org/chn/ztgx/ sbwx/t86117.htm。 〈中國海軍艦艇抵達新加坡訪問 並將參加聯合軍演〉,2007年5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5/14/content_6099702.htm。 〈中國與東盟互為第四大貿易夥伴〉,2006年9月6日, http://www.gx.xinhuanet.com/ca/2006-09/06/content_797318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關於未來雙邊關係合作框架檔的聯合聲明〉,2001年12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1-12/10/content_155438.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關於雙邊合作的聯合聲明〉(2000),2009年5月3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4/17/content_361424.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盟國家領導人聯合宣言(全文)〉,2003年10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0/09/content_1114267.htm。 〈打造21世紀更緊密的東協-中國經濟關係〉,http://www.aseansec.org/newdata/asean-chi.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7年7月16日,http://www.gov.cn/jrzg/2007-07/16/content_686346.htm。 朱鎔基,〈10年建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http://www.china.org.cn/chinese/PI-C/73119.htm。 邱坤玄,中共多邊外交與東亞區域安全,2004年1月,http://nccui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1997。 邱坤玄,〈二十一世紀中共的外交策略〉,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61_6.pdf。 吳倩,〈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見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2004年11月28日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821/2004/11/28/922@373968.htm。 李國田、袁炳忠,〈第八次中國與東盟高峰會議在萬象舉行〉,2004年11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1/29/content_2274734.htm。 〈李肇星闡述中國對能源安全和東盟共同體建設看法〉,2006年7月27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27/content_4885752.htm。 〈東協地區論壇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年8月25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1.fmprc.gov.cn/chn/wjb/zzjg/gjs/gizzyhy/1136/t4541.htm 〈東盟地區論壇的三個文件〉,2005年9月15日, 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9/15/content_5971393.htm。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黨的十六大以來大事記〉,2007年10月8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08/content_6848115.htm。 〈唐家璇:十三年來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2002年10月8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2/Oct/214833.htm 林錫星,〈中菲島嶼爭端的背后:主權爭議轉移民眾視線一箭雙雕〉,2009年04月11日,http://www.muzi.com/cc/fanti/10310,19931.shtml?q=1556417。 〈唐家璇在中國-東協對話會議上的講話〉,2000 年7 月26 日,http://www.fmprc.gov.cn/chn/2495.html。 陳靜,〈李肇星說胡錦濤主席東南亞三國之行成果豐碩〉,2005年4月28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4/28/content_2891208.htm。 〈第二屆西太平洋海軍論壇多邊海上演習開幕〉,2007年5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5/17/content_6112440.htm。 〈溫家寶提出東亞合作方向三點主張〉,2007年1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1/15/content_5607804.htm。 〈新聞分析:現代聯合軍演的特點與發展趨勢〉,2007年8月22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7-08/22/content_6579388.htm。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2003年11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2008年11月5日)。 〈增進睦鄰友好、共創光輝未來〉,2000年11月7日,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ldzyjh/t5224.htm, 〈歷次東盟與中國高峰會議〉,2009年4月9日,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4/09/content_17577881_2.htm。 〈韓媒驚呼:『中華帝國』復活 北京共識誕生〉,2006年11月15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m-webapp/doc/docDetail.jsp?coluid=58&kindid=1212&docid=100249994。 貳、英文部分 Acharya, A. ”Culture, Security, Multilateralism: The “Asian Way” and Regional Order”, ed. Krause (note 1), p.61。 Acharya, A.” Conatructing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 ASEAN and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order”, ed. Krause (note 1), p135. Alagappa, M. “ Introduction.” In Asian Security Practice , Material and Ideational Influences. ed. Muthiah Alagappa, 11.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98. Alexander, L.M. “Regionalism and the Law of the Sea: The Case of Semi-enclosed Seas.” Ocean Development Internation Law 2 (1974):151. Ang Cheng Gua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Revisited,”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54 (2000): 201-215。 Baker, N., Sebastian, L.C. “The Problem with Parachuting: Strategic Studies and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es 18 (September 1995): 27。 Brand, W. “Security in a Changing World.” In World Change and World Securtiy. eds. Norman C. Dahl and Jerome B. Weismer, 17 . Cambridage: MIT Press, 1978. Buszynski, L. “ASEAN, the Declaration on Conduc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5 (2003): 343-62. Buzan, B. “ I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ossible?” In New Thinking About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ed. Ken Booth, 31-55. London: Harper Collins Academic, 1991. Buzan, B., Waever, O., and Wilde, J. 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8. Buzan, B.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Eard.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1. Chalmers, O.M. “Openness and Security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Survival 38 (Autumn 1996):82-98. Chalmers, M. Confidence-Building in South-East Asia . U.K.:Westview Press,1996. Chen, M. “From Isolation to Reopening: Chinese Elites of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1989-1992,” presented for 16th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Studies annual meeting. Knoxville, TN, USA. April 4-5, 2003. Dewitt, D.B. "Common, Comprehensive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The Pacific Review 7 (1994): 1-14. Djiwandono, J. S. “Cooperation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s: An ASEAN Perspective.”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 22 (Quarter 1994): 205-209 . Dong, Y. “Managing China’s Hegemonic Ascension: Engagement from Southeast Asia.”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21 (March 1998):p21-43. Fishlow, A. and Haggard, 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gion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Paris: OECD Development Center Research Project on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1992. Gadzey, A. Tuo-kof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wer: Hegemony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N.Y. : Macmillan Press Ltd., 1994. Garrett, B. and Glaser, B. “Multilateral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Interest: Views from Beijing, “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16 (July 1994): 15。 Hoshino, A. Principles and Dynamics of World Politics: In Quest for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Changing Global System. Tokyo: Teihan, 1994. Hsiung, J.C. “China’s Omni-Directional Diplomacy: Realignment to Cope with Monopolar US Power. ” Asian Survey 35 (June 1995): 575-582. Huntington, S.P. "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78 ( March/ April 1999):35-49. Jervis, R. System Effects: Complexit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Krauthammer, C.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 70. Special Issue: America and the World 1990/91): 23~33. Wang Kuan-Hsiung,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Fisheries Cooperation as a Resolution to The South China Sea Conflicts,” The pacific Review 14 (2001): 531-551. Lagappa, M. “Rethinking Security A Critical Review and Appraisal of the Debate”. In Asian Security Practice , Material and Ideational Influences. ed. Muthiah Alagappa, 27-64.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98. Layne, C. “Rethinking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Hegemony or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orld Policy Journal (Summer 1998): 8-28. Layne, C. “From Preponderance to Offshore Balanc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2 (Summer 1997):88. Lee Lai To.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alogues. Westport, Conn: praeger, 1999. Leifer, M. “China in Southeast Asia: Interdependence and Accommodation.” In China Rising: Nationalism and Interdependence. eds. David S. G. Goodman and Greald Segal, 165. London:Roultedge, 1997. Leifer, M.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Adelph Paper 302.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Makinda, S.M. “Sovereignt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s for 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Governance 2 (1996):153-154. Martin Stuart-Fox. A Short History of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Tribute, Trade and Influence. Australia: Allen & Unwin, 2003. Ngyuen Hong Thao. “The 2002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Note.”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34 (2003): 279-285. Nye, J.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78 (July/August 1999): 22-35. Pollack, J.D., Yang A.N.D. In China’s Shadow: Region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CA. :RAND, 1998. Rosenberg, 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1 (April 1999):120. Samuels, M.S. Contes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Methuen. New York and London Methuen & Co.,1982.Segal, G. “Tying China in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egal, G. “Tying China in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urvival 37 (Summer 1995): 60-73. Shultz, Jr., Godson, R., and Quester, G.H. Introduction. Washington, DC: Brassey`s, 1997. Shultz, R.H., Godson, Jr. R., and Quester, G.H. “Security Studies for The 21st Valencia, M.J. “The South China Sea: constraints to marine regionalism. ”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 III (April 1980):16~38. Simon, S.W. ”Security Prospect in Southeast Asia:Collaborative efforts and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The Pacific Review 11 (1998): 195-212. Soedibyo. Reg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 Cooperation: An Indonesian Perception. Jakarta, 1992. Stubbs, R. “ASEAN Plus Three: Emerging East Asia Regionalism?” Asia Survey 42 (2002):440-455. Ullman, R.H. “Redefining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8 (1983):129~133. Waltz, K.N. “ Reflection o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Response to My Critics,” In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ed. Robert O. Keohane, 329.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Wanandi, J. “ASEAN’s China Strategy: Towards Deeper Engagement.” Survival 38 (Autumn 1996):117-128.Whiting, A.S. “ASEAN Eyes China: The Security Dimension.” Asian Survey 37,(April 1997): 299. Wang Yizhou. New Security Concept in Globalization. Beijing Review , 1999. Wong, J. ASEAN and China:Partner or Rivals in Development? Toronto: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96. Song Yann-Huei.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the New Millennium: Before and After the September 11 Terrorist Attacks.”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34 (2003): 229-227. Young, P.L. “The Potential for Conflict in the South Sea,” Asian Defence Journal, (November 1995): 26. "Joint Statement on PRC - RP Consultations on the South China and Other Areas of Cooperation". In China - ASEAN Relations: Regional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ed. Theresa C. Carino , 110 – 111, 1995.Century.” In 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 S. Strategy Toward China. eds. Richard Sokolsky, Angel Rabasa, Neu, C. R. 5 -14 , 2001. Annual Report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1. AUS-CSCAP Newsletter, No. 5, October 1997, http://coombs.anu.edu.au/Depts/RSPAS/AUSCSCAP/Auscnws5.html. Bajpai, K. “ Human Security: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 Centre for Advanced Research and An Information Exchange on Pewace, Diplomacy, and Development (CPDSINDIA), http://www.cpdsindia.org/globalhumansecurity/ measurement.htm.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Second ASEAN Regional Forum, in The ASEAN Secretariat, ASEAN Regional Forum Documents Series 1994 -2002. Jakarta: ASEAN Secretariat, 2003.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0.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1), Annual Report 2001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0. Ellis Eric, “Anti-Piracy Act, ” December 14,1999, http://www.time.com/time/asia/assiabuzz/9912/14/.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ureau, “Trends,”http://www.iccwbo.org/ccs/news_archives/2002/piracy_report.asp.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World Economic And Finacial Survey,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1999/01/. Lodgaard, S., and MacLean, G. “ The Changing Perception of Human Security: “Coordinationg National and Multilateral Responses, ” United Nations Association in Canada, 1998,http://www.unac.org/canada/security/maclean. html. “Organized Crime Takes to the High Seas, ICC Piracy Report Finds,February 4, 2002, http://www.iccwbo.org/ccs/news_archives/2002/piracy_report.asp. “Piracy Attacks Rise to Alarming New Levels, ICC Report Reveals. ” February 1, 2001, http://www.iccwbo.org/ccs/news_archives/2001/piracy_report.asp. “Protocol Amending the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Philippines,” http://www.aseansec.org/1218.htm. Statement by the ASEAN Foreign Minister on the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18 March 1995, http://www. aseansec. org/2089. htm. “Second Protocol Amending the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Manila, Philippines”, 25 July 1998, http://www.aseansec.Org/702.htm.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les of America," September 2002, http://www. whitehouse.gov/nsc/nss.html.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Indonesia, 24 February 1976, http://www. aseansec.Org/12l7.htm. “Treaty on the Southeast Asia Nuclear Weapon - Free Zone, “Bangkok, Thailand 15 December 1995, http://www.aseansec.org/2082.htm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Indonesia”, http://www.aseansec.org/1217.htm. Wenrong, Q. “Alliance and Alignments in the Asia Pacific: Foundations for Stability of Seeds of Disaster?” paper presented to the 12th Asia-Pacific Roundtable. Kuala Lumpur. May 31-June 4, 1998. “World Economic And Finacial Survey.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1999/01/.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6922005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22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坤玄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郎世瑀 zh_TW dc.creator (作者) 郎世瑀 zh_TW dc.date (日期) 2009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五月-2016 15:46:25 (UTC+8) - dc.date.available 9-五月-2016 15:46:25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五月-2016 15:46:25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6922005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67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922005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冷戰的終結對於東南亞地區的國際局勢和政治、經濟、安全環境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面對美、日、俄、印度與中共等大國勢力在東南亞的互動與交織影響,東協除積極實行大國平衡戰略,以達成大國間相互制約與權力平衡,確維東南亞地區穩定安全,並藉此提升東協在區域政治影響力與安全之地位。 中共與東協間的經貿關係隨著1980年代後彼此政治關係解凍,經濟與貿易之合作發展亦隨之突飛猛進。雙方藉由區域經濟合作與經濟全球化潮流,並藉由各種的經貿優惠安排來獲致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在冷戰後中共與東協經貿關係日益密切,與經濟互賴程度漸增觀之,中共對東南亞地區穩定與影響力不可小覷。 而中共為拓展其影響力,除向周邊國家釋放善意,積極與東協互動,圖能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與邁向大國地位。積極運用東協區域論壇來促進對話合作、維護地區和平,並發展新安全觀以擺脫冷戰思維,促進該區域合作互利與和平發展。 就歷史言,領土爭議一直是中共與鄰國衝突隱憂,然而中共分別在1995年和2002年制定了南海行為準則和宣言,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舉措,除了是藉此方式迴避主權問題,其在主權與領土問題之態度是難以妥協的。雖目前中共軍事能力凸顯渠具備大國之實力。而以亞太各國的軍備水準現狀衡量,中共當前國防現代化是以嚇阻為主,其目的除嚇阻鄰近諸國對南中國海染指意圖,並維持南中國海已成中共領域現狀。然就亞洲觀點來看,中共國防武力之現代發展與壯大,對東協各國之疑懼與區域安全維持仍不容忽視。朝向多極體系發展過程,促使該區域政治、經濟與安全情勢日益重要。 中共之所以與東協積極開展廣泛合作,其思維仍是由國家整體戰略與國家利益出發。藉與東協的各項合作與關係發展,謀求國家生存與領土完整,進而拓展並維護其經濟利益。此外,在中共積極作為下,與東協多項合作仍須透過其各成員國之協調而進行,凸顯出國家仍是雙邊互動的主角,也驗證了現實主義所強,即使國際社會中有國際組織的存在,國家仍舊是主要行為者。在理論上,中共與東協在促進合作互利時,較能契合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觀念,但若以中共對東協的政策目標言,則屬以國家利益、權力結構及平衡等現實主義考量來推動政策。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t has been a deep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politics, economy, and national security of Southeast Asia after the end of cold war. AS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not only puts strategy of balance into practice to reach mutual condition and the power of balance between big powers but makes sure the regional stability of Southeast Asia and puts ASEAN to be in an advantageous position on regional political influence and security. Along with the thaw of politic and economic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the cooperation of economy and trade development is also immediately advanced by leaps and bounds. Thanks to trend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oth parties develop regional economy by trading preferential agreement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become a big power, and to shed away the ideal of the cold war, in the hope of develop a new idea about security, China has been interacting with ASEAN countries. Furthermore, they try to have peaceful dialogues to bring regional peace and development.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erritory dispute has been a conflict of underlying concern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countries. However, China set South China Sea Code of Conduct in 1995 and 2002, which claimed that “leave aside the dispute of sovereignty and jointly develop this region” to fudge sovereignty problem which is awkward. What is more, China develops armament not only to threaten Southeast countries but also to declare South China Seat is part of China. In addition, from Asia’s point of view, it can not be emphasized too much, on the ground that China develops national defense. As a result, it is becoming important to develop multi-polar system to make stable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security in Asia. The reason why China starts cooperating with ASEAN is that it intends to maintain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national interests. Moreover, it further seeks nation’s well-being, fullness of territory, and economic benefit. Even if there ar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 nation is still a key role in bilateral agreement according to realism, seeking that most of the negotiation is not through ASEAN but among countries. Theoretically,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can account for the reason that China collaborates with ASEAN in economy.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eyes of politics, it is an integrated consideration to wheel and deal strategies for national interests, power equalization based on realism.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三節 文獻探討…………………………………………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8 第二章 冷戰後東協之安全形勢…………………………10 第一節 東協區域形勢……………………………………10 第二節 大國在東協之競逐………………………………13 第三節 中共新安全觀……………………………………17 第四節 東協在中共安全戰略之角色……………………21 小結 …………………………………………………………25 第三章 中共對東協的經濟安全戰略……………………28 第一節 經貿關係發展……………………………………28 第二節 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37 第三節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42 第四節 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47 小結 …………………………………………………………53 第四章 中共對東協的政治安全戰略……………………55 第一節 東協區域論壇……………………………………55 第二節 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65 第三節 多邊外交活動交流………………………………70 第四節 領導人定期集會對話……………………………76 小結 …………………………………………………………85 第五章 中共對東協的軍事安全戰略……………………88 第一節 中共軍事安全戰略之意涵………………………89 第二節 南海各方宣言……………………………………93 第三節 軍事交流合作……………………………………106 第四節 信心建立措施……………………………………114 小結 …………………………………………………………119 第六章 結論………………………………………………121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130 貳、英文部分 ………………………………………………14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22005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冷戰後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東協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安全戰略 zh_TW dc.title (題名) 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安全戰略 zh_TW dc.title (題名)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for ASEAN after the Cold War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 一、專書 巴瑞˙布贊(Barry Buzan )、奧利˙維夫(Ole Weaver)、迪˙懷爾德(Jaap De Wilde)等著。《新安全論》(Security: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朱寧譯。杭州:浙江出版社,2003年。 木村福成、丸屋豐二、石川幸一。《經略中國,佈局大亞洲》,林慧如、李弘元翻譯。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2004年。 方連慶、劉金質、王炳元主編。《戰後國際關係史(1945 - 1995)(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王良能。《中國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灣:唐山出版社,2002年。 王世錄、王國平。《走向21世紀的東協與亞太-東協的發展趨勢及其對亞太的影響》。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光厚。《冷戰後中國東盟戰略關係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朱昕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朱聽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實事出版社,2002年。 艾宏仁。《中共海軍透視-邁向遠洋的挑戰》,初版(台北:洞察出版社,1989年)。 伊斯頓 (David Easton)。《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王蒲劬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李國強。《南中國海研究:歷史與現狀》。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榮林、宮占奎、孟夏。《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 何方。《論和平與發展時代》。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沈鵬飛。《調查西沙報告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宋燕輝。〈南中國海之領土爭議與亞太安全:中共之威脅?〉,收錄《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田弘茂主編。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肖歡容。《中國的大國責任與地區主義戰略》。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5年。 肖月、朱立群主編。《簡明國際關係史(1945 -2002)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林輝基主編。《亞太地區國際關係概論》。山東:人民,1995 年。 周建明著。〈亞太格局與中國的東亞戰略〉,收錄《中國大戰略》,胡鞍鋼主編。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柯玉枝。〈日本安保政策與日美同盟〉,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朱松柏主編,頁139。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2003年。 洪淑芬。〈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與前景〉,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3年。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理查・艾林斯與阿隆・佛瑞柏格。《余忠勇等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余忠勇、吳福生、李育慈、黃俊彥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97年。 陳鴻瑜。〈檢驗「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南海爭端抑或合作〉,收錄《亞太和平與安全之現況與展望》,戴萬欽。台北:時英出版社。2008年。 陶威廉等。《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陸建人主編。《東協的今天與明天》。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 張建邦總策劃、林中斌審校。《二0一0中共軍力評估》。臺北:麥田,1998年。 張百達執行編輯。《中共軍力基本報告》(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共事務部,2004年)。 黃朝翰。《中國與亞太地區變化中的政指經濟關係》。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 黃朝翰。〈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收錄《中國與亞太地區變化中的政治經濟關係》,頁94-96。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 程廣中。〈試論中國在世紀之交國際環境中的深層次矛盾〉。收錄《地緣戰略論》,頁221。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賀聖達、陳明華、馬勇、孔建勳。《世紀之交的東協與中國》,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外交關係:外交比較政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保筠。〈中國在東南亞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收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資訊網》,宗鳳輝編,頁259。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6 年。 趙英。〈冷戰後中國對東南亞國際政治行為的基本特徵〉。收錄《新的國家安全觀》。昆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趙晨。《東南亞國家聯盟》。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年。 趙晨。〈中國威脅論對我國周邊環境的影響及有關對策〉。收錄《東南亞國家聯盟一成立發展同主要大國的關係》,頁100-120。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年版。 廖淑馨。《千禧年的東亞安全和兩岸關係》。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89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版。 鄧小平。〈和平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2006年。 鄭永年著、楊麗君編。〈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收錄《中國崛起, 合諧世界與大國競爭》,頁182。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07年初版。 閻學通。《中共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 錢江、韋杰夫。《東南亞概覽-當今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熱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磨永勝、郭新寧著。《角逐亞太》。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薛君度、陸忠偉主編,《面向21世紀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年)。 薩本望,〈我國安全觀的變化及新的普遍安全觀的主要特點〉。收錄《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蘇浩。《從啞鈴到橄欖:亞太合作安全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二、期刊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3月,頁45-62。 王海濱、吳磊。〈中國的石油安全與地緣戰略〉。《國際觀察》,第2期。2002年,頁39。 朱振明,〈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回顧與展望〉,《現代國際關係》,〈中國的石油安全與地緣戰略〉第1期。1994年,頁21-24。 朱鋒。〈TMD與東亞安全〉。《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1999年,頁29-34。 朱新民。〈一九九0年中國形勢展望 ─ 一個不安定的年份〉。《中央月刊》,卷23期1。1990,頁102-104。 朱新民。〈中共對外政策的轉變與持續期一九七八至一九八四中共對外政策的剖析〉。《東亞季刊》,卷16期3。1985年,頁19-35。 李金明。〈21 世紀南海主權研究的新動向〉。《南洋問題研究》,第1期。2001年,頁80-84。 李秋發。〈江澤民『新安全觀』探析〉。《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頁15-16。 宋鎮照紅。〈解析後冷戰時期東協對外政經發展策略〉。《東南亞季刊》,4卷2期 。1997年,頁34-60。 肖歡容。〈中國的大國責任與地區主義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2003年,頁46-51。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期。1999年 2月,頁34。 季國主編。〈中國經濟在21世紀亞太地區的角色〉。《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1期。1997年,頁29-44。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夏季,頁23-38。 邱坤玄。〈美國對中國崛起的認知與美「中」互動〉。《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1期。2005年,頁5-8。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26 卷11 期。2000年11 月,頁5-7。 邱坤玄。〈中共高層領導出訪的意義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5 卷12 期。2000年12 月,頁9-11。 林正義。〈台灣與澳洲、東協的安全合作關係〉。《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46期。1996年9月3日,頁5-6。 柯山。〈東盟國家的安全合作及其影響〉。《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2002年,頁82-83。 馬樹洪,〈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開發問題〉,《東南亞》,第4期。1994年,頁37。 唐世平。〈再論中國的大戰略〉。《戰略與管理》,第4期。2001年,頁29-37。 唐世平。〈國家安全環境的系統理論〉。《世界經濟與政治》,第8期。2001年,頁17。 唐世平。〈理想安全環境與新世紀中國大戰略〉。《戰略與管理》,第6期。2000年,頁42-49。 唐永勝。〈國際政治長週期規律在當代的演變〉。《戰略與管理》,第1期。1996年1-2月,頁46-51。 孫福生。〈戰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演變與發戰〉。《外交學院學報》,第4期。1994年,頁9-15。 時殷弘。〈中國近期主要對外戰略問題——兼談長期性基本戰略機遇〉。《戰略與管理》,第6期。2003年,頁21-25。 時殷弘。〈國際政治的世紀性規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戰略與管理(北京)》,第2期。1995年3-4月,頁1~3。 曹雲華,〈遠親不如近鄰一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意義〉。《世界知識》,第20期。2003年,頁29。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月,頁20-29。 陳鴻瑜。〈東南亞安全與預防外交〉。《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1期。2001年,頁60-83。 陳鴻瑜。〈後冷戰時期東南亞之區域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頁16-58。 陳鴻瑜。〈評析東協與中共共籌自由貿易區〉,《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2期(2001年12月),頁1-7。 陳峰君。〈加強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戰略意義〉。《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2004年,頁24-29。 陳峰君。〈亞太概念辨析〉。《當代亞太政治與經濟析論》,第7期。1999年,頁3-9。 陳霜華,〈促進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及便利化〉,《雲南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頁108-111。 陸建人。〈東協國家的安全合作及幾點看法〉。《戰略與管理》,第4期。1999年,頁26-31。 張文木,〈中國國家安全哲學〉。《戰略與管理》,第1期。2000年1-2月,頁27~28。 許梅。〈亞太地區大國關係的新發展與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東南亞研究》,第4期。1998年,頁8-12。 黃仁偉。〈試論中國在世紀之交國際環境中的深層次矛盾〉。《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7年1月,頁7-13。 喻希來、吳紫晨。〈世界新秩序與新興大國的歷史選擇〉。《戰略與管理》,第2期。1998年3-4月,頁1~13。 喻常森,〈東盟在亞太多邊安全合作進程中的角色分析〉,《外交評論》,第97期。2007年8月,頁63。 張振江。〈「東盟方式」:實現與神話〉,《東南亞研究》,第3期。2005年3月,頁22-27。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第11期。1999年12月,頁146-147。 楚樹龍。《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1997年,頁6-7。 楚樹龍、彭春艷。〈冷戰後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1999年,頁11-15。 鄒勇,〈中國參與爛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現狀、思路與目標〉,《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資訊網》,2004年11月1日。 趙海立。《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2004年,頁67。 趙曉春。〈中國威脅論對我國周邊環境的影響及有關對策〉。《國際關係學院學報》, 1995年2月,頁13。 鄭汕、劉利勤。〈推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友好合作關係的新思路〉。《學術探索》,2006年2月, 頁101。 熊大寬。〈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經濟合作的基礎與前景〉。《開發研究》,第4期。1994年,頁7。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2008年9月,頁71-82。 鄧劍。〈穩步發展的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科學決策月刊》,博鱉論壇演講,2003年,頁19-20。 劉中民,〈冷戰後東南亞國家南海政策的發展動向與中共的對策思考〉,《南洋問題研究》,秋季號(2008年),頁25-34。 劉學成,〈關於在亞太地區開展預防性外交的幾點看法〉,《當代中國》,第3卷第3期(2000年),頁3-9。 閻學通。〈中共的新安全官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1997年,頁14-32。 閻學通。〈中國崛起的可能選擇〉。《戰略與管理》,第2期。1995年3-4月,頁11-14。 羅建波。〈東協的對外戰略〉。《亞非縱橫》,第1期。2006年,頁42-46。 三、博碩士論文與研討會論文集 王冠雄,〈我國南海區域合作政策之探討〉,南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頁98。 吳于珊,〈後冷戰時期中國對東協外交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5年。 邱坤玄。〈中共的睦鄰外交︰意圖、挑戰與影響〉,第六屆亞太發展論壇「亞洲經濟活力與安全保障」。中華歐亞基金會與亞洲問題懇談會共同主辦,2003。 邱坤玄。〈中共新安全觀與十六大後對美政策取向〉,外交政策公共論壇第 二次會議。政治大學外交所主辦,2003 年3 月24 日。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中共十 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 究所主辦,2002 年12 月18 日。 陳鎮東。〈南海環境保護與科學研究之若干發展〉。《南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3月19日,頁60。 黃馨儀,〈中國對東協政策研究報告〉。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95年。 楊雅婷,〈由博鰲論壇看中共的亞洲發展戰略〉。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民95年。 廖文義。〈後冷戰時期中共南海戰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謝福進,〈後冷戰時期中共與東協安全戰略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四、報紙 《人民日報》,蔡錫梅,〈錢其琛拜會新加坡領導人中新兩國外長舉行會談錢其琛分別會晤越老外長〉,1993年7月23日。 《人民日報》,1997年12月17日,版6。 《中國時報》,朱雲漢,〈台灣需要新的「睦鄰政策」〉,版2。 《南洋星洲聯合早報》,閻學通,1997 年8 月14 日,第2 頁。 《經濟日報》,陳秀蘭,〈中國推動與日韓簽FTA我石化鋼鐵業面臨衝擊〉,民92年8月18日,版6。 《澳洲日報》,2005年2月8日。 五、網路資源 〈2000年中國的國防〉,2000年10月16日,http://www.scio.gov.cn/zfbps/gfbps/2000/200601/t86452.htm。 〈2002年中國的國防〉,2002年12月9日, http://www.scio.gov.cn/zfbps/gfbps/2002/200601/t86505.htm。 〈2010年中國從東盟進口產品將有93%實現零關稅〉,2009年3月29日,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3/29/content_16094319.htm。 〈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宣言全文〉,2006年6月15日, http://www.scosummit2006.org/zxbb/2006-06/15/content_751.htm。 王瑾,〈國家安全戰略縱橫談-李際均將軍專訪〉,2003年3月10日,http://www.ailong.com/pages/journal/ddsj/article/7.htm 〈中俄國防部長舉行記者招待會〉,2005年8月26日,http://www.takungpao.com/news/200508026/ZM-447919.htm。 〈楊潔篪出席第15屆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並發表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08年7月24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08-07/24/content_1054954.htm。 〈中國主動參加多邊交流,軍事透明再上新台階〉,2007年12月20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5/2/1/2/10052127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521276。 〈中國向東協論壇提交新安全觀立場文件〉,2000年5月,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8/29/content_542474.htm。 〈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1995年11月,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5/25/content_811.htm。 〈中國與東協關係〉,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 〈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2006年2月25日,http://www.fmpre.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t4549.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柬埔寨王國關於雙邊合作框架的聯合聲明〉,2000年11月14日, 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14/1207/t5659.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新世紀全面合作的聯合聲明〉, 2006年6月12日,http://gov.ce.cn/home/gwygb/2001/6/200606/12/t20060612_7303421.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關於未來雙邊合作框架的聯合聲明〉,2009年3月19日,http://www.fmprc.gov.cn/ce/cemy/chn/zt/zmgxzywj/t29920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關於雙邊合作的聯合聲明〉,2000年11月12日,http://www.idcpc.org.cn/ziliao/tuanzu/kandai2003/beijing/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菲律賓共和國政府關於21世紀雙邊合作框架的聯合聲明〉,2006年06月15日,http://gov.ce.cn/home/gwygb/2000/20/200606/15/t20060615_7361239.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泰王國關於21世紀合作計畫的聯合聲明〉,2004年4月21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th.china-embassy.org/chn/ztgx/sbwx/ t86117.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泰王國關於21世紀合作計畫的聯合聲明〉,2004年4月21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th.china-embassy.org/chn/ztgx/ sbwx/t86117.htm。 〈中國海軍艦艇抵達新加坡訪問 並將參加聯合軍演〉,2007年5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5/14/content_6099702.htm。 〈中國與東盟互為第四大貿易夥伴〉,2006年9月6日, http://www.gx.xinhuanet.com/ca/2006-09/06/content_797318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關於未來雙邊關係合作框架檔的聯合聲明〉,2001年12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1-12/10/content_155438.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關於雙邊合作的聯合聲明〉(2000),2009年5月3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4/17/content_361424.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盟國家領導人聯合宣言(全文)〉,2003年10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0/09/content_1114267.htm。 〈打造21世紀更緊密的東協-中國經濟關係〉,http://www.aseansec.org/newdata/asean-chi.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7年7月16日,http://www.gov.cn/jrzg/2007-07/16/content_686346.htm。 朱鎔基,〈10年建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http://www.china.org.cn/chinese/PI-C/73119.htm。 邱坤玄,中共多邊外交與東亞區域安全,2004年1月,http://nccui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1997。 邱坤玄,〈二十一世紀中共的外交策略〉,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61_6.pdf。 吳倩,〈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見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2004年11月28日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821/2004/11/28/922@373968.htm。 李國田、袁炳忠,〈第八次中國與東盟高峰會議在萬象舉行〉,2004年11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1/29/content_2274734.htm。 〈李肇星闡述中國對能源安全和東盟共同體建設看法〉,2006年7月27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27/content_4885752.htm。 〈東協地區論壇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年8月25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1.fmprc.gov.cn/chn/wjb/zzjg/gjs/gizzyhy/1136/t4541.htm 〈東盟地區論壇的三個文件〉,2005年9月15日, 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9/15/content_5971393.htm。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黨的十六大以來大事記〉,2007年10月8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08/content_6848115.htm。 〈唐家璇:十三年來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2002年10月8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2/Oct/214833.htm 林錫星,〈中菲島嶼爭端的背后:主權爭議轉移民眾視線一箭雙雕〉,2009年04月11日,http://www.muzi.com/cc/fanti/10310,19931.shtml?q=1556417。 〈唐家璇在中國-東協對話會議上的講話〉,2000 年7 月26 日,http://www.fmprc.gov.cn/chn/2495.html。 陳靜,〈李肇星說胡錦濤主席東南亞三國之行成果豐碩〉,2005年4月28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4/28/content_2891208.htm。 〈第二屆西太平洋海軍論壇多邊海上演習開幕〉,2007年5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5/17/content_6112440.htm。 〈溫家寶提出東亞合作方向三點主張〉,2007年1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1/15/content_5607804.htm。 〈新聞分析:現代聯合軍演的特點與發展趨勢〉,2007年8月22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7-08/22/content_6579388.htm。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2003年11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2008年11月5日)。 〈增進睦鄰友好、共創光輝未來〉,2000年11月7日,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ldzyjh/t5224.htm, 〈歷次東盟與中國高峰會議〉,2009年4月9日,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4/09/content_17577881_2.htm。 〈韓媒驚呼:『中華帝國』復活 北京共識誕生〉,2006年11月15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m-webapp/doc/docDetail.jsp?coluid=58&kindid=1212&docid=100249994。 貳、英文部分 Acharya, A. ”Culture, Security, Multilateralism: The “Asian Way” and Regional Order”, ed. Krause (note 1), p.61。 Acharya, A.” Conatructing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 ASEAN and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order”, ed. Krause (note 1), p135. Alagappa, M. “ Introduction.” In Asian Security Practice , Material and Ideational Influences. ed. Muthiah Alagappa, 11.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98. Alexander, L.M. “Regionalism and the Law of the Sea: The Case of Semi-enclosed Seas.” Ocean Development Internation Law 2 (1974):151. Ang Cheng Gua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Revisited,”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54 (2000): 201-215。 Baker, N., Sebastian, L.C. “The Problem with Parachuting: Strategic Studies and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es 18 (September 1995): 27。 Brand, W. “Security in a Changing World.” In World Change and World Securtiy. eds. Norman C. Dahl and Jerome B. Weismer, 17 . Cambridage: MIT Press, 1978. Buszynski, L. “ASEAN, the Declaration on Conduc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5 (2003): 343-62. Buzan, B. “ I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ossible?” In New Thinking About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ed. Ken Booth, 31-55. London: Harper Collins Academic, 1991. Buzan, B., Waever, O., and Wilde, J. 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8. Buzan, B.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Eard.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1. Chalmers, O.M. “Openness and Security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Survival 38 (Autumn 1996):82-98. Chalmers, M. Confidence-Building in South-East Asia . U.K.:Westview Press,1996. Chen, M. “From Isolation to Reopening: Chinese Elites of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1989-1992,” presented for 16th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Studies annual meeting. Knoxville, TN, USA. April 4-5, 2003. Dewitt, D.B. "Common, Comprehensive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The Pacific Review 7 (1994): 1-14. Djiwandono, J. S. “Cooperation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s: An ASEAN Perspective.”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 22 (Quarter 1994): 205-209 . Dong, Y. “Managing China’s Hegemonic Ascension: Engagement from Southeast Asia.”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21 (March 1998):p21-43. Fishlow, A. and Haggard, 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gion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Paris: OECD Development Center Research Project on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1992. Gadzey, A. Tuo-kof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wer: Hegemony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N.Y. : Macmillan Press Ltd., 1994. Garrett, B. and Glaser, B. “Multilateral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Interest: Views from Beijing, “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16 (July 1994): 15。 Hoshino, A. Principles and Dynamics of World Politics: In Quest for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Changing Global System. Tokyo: Teihan, 1994. Hsiung, J.C. “China’s Omni-Directional Diplomacy: Realignment to Cope with Monopolar US Power. ” Asian Survey 35 (June 1995): 575-582. Huntington, S.P. "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78 ( March/ April 1999):35-49. Jervis, R. System Effects: Complexit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Krauthammer, C.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 70. Special Issue: America and the World 1990/91): 23~33. Wang Kuan-Hsiung,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Fisheries Cooperation as a Resolution to The South China Sea Conflicts,” The pacific Review 14 (2001): 531-551. Lagappa, M. “Rethinking Security A Critical Review and Appraisal of the Debate”. In Asian Security Practice , Material and Ideational Influences. ed. Muthiah Alagappa, 27-64.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98. Layne, C. “Rethinking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Hegemony or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orld Policy Journal (Summer 1998): 8-28. Layne, C. “From Preponderance to Offshore Balanc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2 (Summer 1997):88. Lee Lai To.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alogues. Westport, Conn: praeger, 1999. Leifer, M. “China in Southeast Asia: Interdependence and Accommodation.” In China Rising: Nationalism and Interdependence. eds. David S. G. Goodman and Greald Segal, 165. London:Roultedge, 1997. Leifer, M.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Adelph Paper 302.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Makinda, S.M. “Sovereignt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s for 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Governance 2 (1996):153-154. Martin Stuart-Fox. A Short History of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Tribute, Trade and Influence. Australia: Allen & Unwin, 2003. Ngyuen Hong Thao. “The 2002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Note.”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34 (2003): 279-285. Nye, J.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78 (July/August 1999): 22-35. Pollack, J.D., Yang A.N.D. In China’s Shadow: Region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CA. :RAND, 1998. Rosenberg, 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1 (April 1999):120. Samuels, M.S. Contes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Methuen. New York and London Methuen & Co.,1982.Segal, G. “Tying China in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egal, G. “Tying China in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urvival 37 (Summer 1995): 60-73. Shultz, Jr., Godson, R., and Quester, G.H. Introduction. Washington, DC: Brassey`s, 1997. Shultz, R.H., Godson, Jr. R., and Quester, G.H. “Security Studies for The 21st Valencia, M.J. “The South China Sea: constraints to marine regionalism. ”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 III (April 1980):16~38. Simon, S.W. ”Security Prospect in Southeast Asia:Collaborative efforts and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The Pacific Review 11 (1998): 195-212. Soedibyo. Reg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 Cooperation: An Indonesian Perception. Jakarta, 1992. Stubbs, R. “ASEAN Plus Three: Emerging East Asia Regionalism?” Asia Survey 42 (2002):440-455. Ullman, R.H. “Redefining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8 (1983):129~133. Waltz, K.N. “ Reflection o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Response to My Critics,” In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ed. Robert O. Keohane, 329.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Wanandi, J. “ASEAN’s China Strategy: Towards Deeper Engagement.” Survival 38 (Autumn 1996):117-128.Whiting, A.S. “ASEAN Eyes China: The Security Dimension.” Asian Survey 37,(April 1997): 299. Wang Yizhou. New Security Concept in Globalization. Beijing Review , 1999. Wong, J. ASEAN and China:Partner or Rivals in Development? Toronto: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96. Song Yann-Huei.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the New Millennium: Before and After the September 11 Terrorist Attacks.”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34 (2003): 229-227. Young, P.L. “The Potential for Conflict in the South Sea,” Asian Defence Journal, (November 1995): 26. "Joint Statement on PRC - RP Consultations on the South China and Other Areas of Cooperation". In China - ASEAN Relations: Regional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ed. Theresa C. Carino , 110 – 111, 1995.Century.” In 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 S. Strategy Toward China. eds. Richard Sokolsky, Angel Rabasa, Neu, C. R. 5 -14 , 2001. Annual Report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1. AUS-CSCAP Newsletter, No. 5, October 1997, http://coombs.anu.edu.au/Depts/RSPAS/AUSCSCAP/Auscnws5.html. Bajpai, K. “ Human Security: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 Centre for Advanced Research and An Information Exchange on Pewace, Diplomacy, and Development (CPDSINDIA), http://www.cpdsindia.org/globalhumansecurity/ measurement.htm.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Second ASEAN Regional Forum, in The ASEAN Secretariat, ASEAN Regional Forum Documents Series 1994 -2002. Jakarta: ASEAN Secretariat, 2003.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0.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1), Annual Report 2001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0. Ellis Eric, “Anti-Piracy Act, ” December 14,1999, http://www.time.com/time/asia/assiabuzz/9912/14/.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ureau, “Trends,”http://www.iccwbo.org/ccs/news_archives/2002/piracy_report.asp.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World Economic And Finacial Survey,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1999/01/. Lodgaard, S., and MacLean, G. “ The Changing Perception of Human Security: “Coordinationg National and Multilateral Responses, ” United Nations Association in Canada, 1998,http://www.unac.org/canada/security/maclean. html. “Organized Crime Takes to the High Seas, ICC Piracy Report Finds,February 4, 2002, http://www.iccwbo.org/ccs/news_archives/2002/piracy_report.asp. “Piracy Attacks Rise to Alarming New Levels, ICC Report Reveals. ” February 1, 2001, http://www.iccwbo.org/ccs/news_archives/2001/piracy_report.asp. “Protocol Amending the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Philippines,” http://www.aseansec.org/1218.htm. Statement by the ASEAN Foreign Minister on the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18 March 1995, http://www. aseansec. org/2089. htm. “Second Protocol Amending the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Manila, Philippines”, 25 July 1998, http://www.aseansec.Org/702.htm.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les of America," September 2002, http://www. whitehouse.gov/nsc/nss.html.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Indonesia, 24 February 1976, http://www. aseansec.Org/12l7.htm. “Treaty on the Southeast Asia Nuclear Weapon - Free Zone, “Bangkok, Thailand 15 December 1995, http://www.aseansec.org/2082.htm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Indonesia”, http://www.aseansec.org/1217.htm. Wenrong, Q. “Alliance and Alignments in the Asia Pacific: Foundations for Stability of Seeds of Disaster?” paper presented to the 12th Asia-Pacific Roundtable. Kuala Lumpur. May 31-June 4, 1998. “World Economic And Finacial Survey.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1999/01/.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