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私人慈善捐款與政府社會福利支出關係之研究 作者 賴佳華 貢獻者 吳文傑
賴佳華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9-五月-2016 16:23:56 (UTC+8) 摘要 本文首先從利他主義動機出發,分析人們對於非營利組織慈善捐贈行為及其特性,繼而以Weisbrod與Weiss(1986)「政府失靈理論」、Hansmann(1987)「契約失效理論」與Salamon(1987)之「第三者政府理論」探求非營利組織於現今社會蓬勃發展之因。而非營利組織型態各異,本文主要探討依賴自願性捐贈為主要收入來源者,其以傳統慈善事業出發,主要從事社會服務及慈善工作,有效率地將捐贈資源轉為社會所需要的慈善財貨,作為政府以外慈善財貨的提供者。觀諸國外實證文獻(多集中於美國,少部分擴及加拿大及英國),在針對政府社會福利支出與私人慈善捐款關係之研究,除了在州與地方政府支出中偶有發現擠入作用外,多數研究顯示,政府社會福利支出對於私人慈善捐款具有排擠效果,或兩者間並無顯著關係。 本文接下來由理論分析在同具有慈善財提供者的功能上,政府支出發生變化,典型消費者對於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變化。對於個人本身的捐贈而言,若其他人的捐贈以及政府福利產出皆為替代品,而個人對於政府初始產出水準已感到滿意或是超額滿足,在接收到政府預算刪減的訊息後,會增加對於非營利組織慈善財貨的需求,即上升捐贈。同樣地,增加政府支出會減少慈善捐贈水準,發生了排擠作用。只有在此種情形下,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變化帶來的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皆為負,排擠效應出現。反之,當政府產出與私人購買的慈善產出為替代品,個人對於初始社會福利支出水準為未獲滿足者;或當兩者為互補品,而政府支出變動的所得效果為正的,則個人捐款金額可能因此增加或降低,淨效果不一定。接下來,本文僅就臺灣資料檢驗,略窺究竟。 實證結果顯示,個人公益慈善捐款決策除受到所得、價格、年齡、教育程度等個人因素影響外,亦受到政府相關社會福利支出水準影響,而影響力主要來自於福利服務支出。實證中「社會救助支出」項目,為對需要幫助的人的現金移轉,受到替代效果主導。但在「福利服務支出」項目上,受到政府對慈善部門補助之影響,首先,政府補助款通常伴隨對於慈善組織所提供的產出種類與品質的管制,改善組織內部的生產效率。第二,政府提供補助款於該組織的正面訊息,也有吸引捐款者注意達到宣傳的效果。是以本文實證結果顯示民間捐款隨政府社會救助支出減少而增加,但隨政府福利服務支出下降也跟著下降。因此可推估,若政府刪減對慈善部門的補助,將導致私人慈善捐款的減少,而非如一般預期的私人捐款會補足政府支出的減少,捐款者的反應進一步降低了慈善財貨的提供,但相對的,捐款者對於刪減社會救助支出的反應,卻可能是增加捐款。 因此,政府社會福利支出對於私人公益慈善捐款是否具有排擠效果,應以檢視何種類型的社會福利支出類型而定。同時刪減政府社會救助及福利服務預算,對於私人公益慈善捐款的影響可能有抵銷的效果,然而以政府福利服務支出取代社會救助支出則可明顯的增加捐款。但在加入了其他相關性較低之社會福利支出項目(社會保險、國民就業及醫療保健)後,反而削弱了對於私人捐款決策之影響力。因此先前研究社會福利支出對於私人捐款影響不一致的結果,可視為其觀察社會福利總支出項目,忽略了本文所指出的差異。過去對於鼓勵民間慈善捐款的政策討論,焦點多集中於捐款所享有的稅賦優惠,本文研究指出,政府支出政策亦可設計以刺激或至少降低排擠民間慈善捐款,將社會福利預算由影響效益損及民間活動的政府現金移轉支出,轉而分配於生產民間組織慈善產出的互補品,或補貼慈善部門活動,在國家福利政策擴張財政不堪負荷的時刻,有效率分配社會福利預算,達到照顧社會上弱勢群體的目標。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 內政部統計處,「台閩地區各級職業團體及社會團體概況調查報告」,民國八十六年。2. 內政部統計處,「台閩地區社會福利機構概況調查」,民國八十七年。3.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八十六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民國八十七年九月。4.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暨社會參與延伸調查報告」,民國九十年八月。5. 各縣市政府主計處,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各縣市政府統計要覽,民國八十六年。6. 財政部統計處,「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財政統計年報」,民國八十七年六月。7. 江明修,「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民國八十五年六月。8. 余家斌,「慈善機關捐款人之行為意向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9. 周廷威,「公共合產之理論與策略: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的觀察」,政治大學公共行政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六月。10. 高麗芬,「第三部門功能之界定與評估」,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六月。11. 馮文饒,「志願福利服務組織行程及運作之探討─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12. 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臺灣300家主要基金會名錄2001年版」,台北市:喜馬拉雅基金會,民國九十年。13. 萬育為,「影響捐款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實證資料的發現與回應」,思與言,第32卷,第4期,頁197-217,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14. 黃得彰,「政府對非營利組織補助之研究─以文建會對演藝團體之補助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六月。15. 關智宇,「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組織合作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理事長與里長為對象」,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六月。16. 魏志旭,「非營利組織財務之政治社會學分析-以臺灣私立大學為例」,中興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六月。西文部分1. Brooks, A. C., “Is There a Dark Side to Government Support for Nonprofits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3), (May-Jun 2000), pp.211-218.2. Brooks, A. C., “Public Subsidies and Charitable Giving: Crowding Out, Crowding in, or Both,”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19(3), (Summer 2000), pp.451-464.3. Clotfelter, C. T., “Tax Incentive and Charitable Giving,” National Tax Journal , 35, (June1982), pp. 319-340.4. Collins, M., “Death Tax Cut May Hurt Charity”, The Kentucky Post, January 31, 2001.5. Duncan, B., “Modeling Charitable Contribution of Time and Mone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72(2), (May 1999), pp.213-242.6. Mackay, R. J. and G. A. Whitney, “The Comparative Statics of Quantity Constraints and Conditional Demand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Econometrica, 48, (November 1980), pp.1727-1743.7. Payne, A. A. “Does the Government Crowd-out Privations? New Evidence from A Sample of Non-profit Firm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69(3), (September 1998), pp.323-345.8. Pollack, R. A., “Conditional Demand Functions and Consumption Theor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3, (February, 1969), pp.60-78.9. Reece, W. S.,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New Evidence on Household Behavio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9(1), (March1979), pp.142-151.10. Salamon, L. M.,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s: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 Nonprofit Relations.” In Powel, W. W.(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11. Schiff, J., “Does Government Spending Crowd Out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National Tax Journal 38(4), 1985, pp.535-546.12. Schiff, J., Charitable Giving and Government Policy: An Economic Analysis.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0)13. Thurow, L. C.,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s a Pure Public Good”,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y 1971), pp.327-328.14. Warr, P. G., “Pareto Redistribution and Private Charit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 (October 1982), pp. 131-138.15. Weisbrod, B. A., “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a Three Sector Economy,” in Edmund S. Phelps, editor, Altruism, 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 (New York: Russell Foundation, 1975), pp.171-195.網站1. 內政部統計處網站:http://www.moi.gov.tw2. 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網站:http://www.dgbas.gov.tw3.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網站:http://www.tpg.gov.tw4. 臺灣公益資訊中心中文網站:http://www.tpic.org.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學系
88255006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3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文傑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賴佳華 zh_TW dc.creator (作者) 賴佳華 zh_TW dc.date (日期) 2002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五月-2016 16:23:56 (UTC+8) - dc.date.available 9-五月-2016 16:23:56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五月-2016 16:23:56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A2010000133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493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財政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255006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首先從利他主義動機出發,分析人們對於非營利組織慈善捐贈行為及其特性,繼而以Weisbrod與Weiss(1986)「政府失靈理論」、Hansmann(1987)「契約失效理論」與Salamon(1987)之「第三者政府理論」探求非營利組織於現今社會蓬勃發展之因。而非營利組織型態各異,本文主要探討依賴自願性捐贈為主要收入來源者,其以傳統慈善事業出發,主要從事社會服務及慈善工作,有效率地將捐贈資源轉為社會所需要的慈善財貨,作為政府以外慈善財貨的提供者。觀諸國外實證文獻(多集中於美國,少部分擴及加拿大及英國),在針對政府社會福利支出與私人慈善捐款關係之研究,除了在州與地方政府支出中偶有發現擠入作用外,多數研究顯示,政府社會福利支出對於私人慈善捐款具有排擠效果,或兩者間並無顯著關係。 本文接下來由理論分析在同具有慈善財提供者的功能上,政府支出發生變化,典型消費者對於非營利組織需求之變化。對於個人本身的捐贈而言,若其他人的捐贈以及政府福利產出皆為替代品,而個人對於政府初始產出水準已感到滿意或是超額滿足,在接收到政府預算刪減的訊息後,會增加對於非營利組織慈善財貨的需求,即上升捐贈。同樣地,增加政府支出會減少慈善捐贈水準,發生了排擠作用。只有在此種情形下,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變化帶來的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皆為負,排擠效應出現。反之,當政府產出與私人購買的慈善產出為替代品,個人對於初始社會福利支出水準為未獲滿足者;或當兩者為互補品,而政府支出變動的所得效果為正的,則個人捐款金額可能因此增加或降低,淨效果不一定。接下來,本文僅就臺灣資料檢驗,略窺究竟。 實證結果顯示,個人公益慈善捐款決策除受到所得、價格、年齡、教育程度等個人因素影響外,亦受到政府相關社會福利支出水準影響,而影響力主要來自於福利服務支出。實證中「社會救助支出」項目,為對需要幫助的人的現金移轉,受到替代效果主導。但在「福利服務支出」項目上,受到政府對慈善部門補助之影響,首先,政府補助款通常伴隨對於慈善組織所提供的產出種類與品質的管制,改善組織內部的生產效率。第二,政府提供補助款於該組織的正面訊息,也有吸引捐款者注意達到宣傳的效果。是以本文實證結果顯示民間捐款隨政府社會救助支出減少而增加,但隨政府福利服務支出下降也跟著下降。因此可推估,若政府刪減對慈善部門的補助,將導致私人慈善捐款的減少,而非如一般預期的私人捐款會補足政府支出的減少,捐款者的反應進一步降低了慈善財貨的提供,但相對的,捐款者對於刪減社會救助支出的反應,卻可能是增加捐款。 因此,政府社會福利支出對於私人公益慈善捐款是否具有排擠效果,應以檢視何種類型的社會福利支出類型而定。同時刪減政府社會救助及福利服務預算,對於私人公益慈善捐款的影響可能有抵銷的效果,然而以政府福利服務支出取代社會救助支出則可明顯的增加捐款。但在加入了其他相關性較低之社會福利支出項目(社會保險、國民就業及醫療保健)後,反而削弱了對於私人捐款決策之影響力。因此先前研究社會福利支出對於私人捐款影響不一致的結果,可視為其觀察社會福利總支出項目,忽略了本文所指出的差異。過去對於鼓勵民間慈善捐款的政策討論,焦點多集中於捐款所享有的稅賦優惠,本文研究指出,政府支出政策亦可設計以刺激或至少降低排擠民間慈善捐款,將社會福利預算由影響效益損及民間活動的政府現金移轉支出,轉而分配於生產民間組織慈善產出的互補品,或補貼慈善部門活動,在國家福利政策擴張財政不堪負荷的時刻,有效率分配社會福利預算,達到照顧社會上弱勢群體的目標。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誌論文摘要-----I目錄-----III表次-----IV圖次-----V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2 第三節 研究架構-----4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慈善捐贈-----6 第二節 政府支出與私人慈善捐贈關係之實證文獻-----15第三章 理 論 模 型 第一節 理論模型-----20 第二節 政府稅賦政策與私人慈善捐贈-----23 第三節 政府社會福利支出與私人慈善捐贈-----26第四章 實證研究 第一節 實證模型與設定-----30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敘述統計-----35 第三節 實證結果分析-----48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57 第二節 建議-----61參考文獻-----64附表、圖-----68表次表1-1 八十三年度至八十九年度內政部社會福利服務與社會救助業務補助及捐助經費-----3表2-1 政府支出對私人捐款於非營利組織影響實證文獻整理-----17表4-1 迴歸式設定-----31表4-2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32表4-3 樣本資料敘述統計-----36表4-4 公益慈善捐款之敘述統計表-----38表4-5 各級政府社會福利支出淨額-----45表4-6 八十五年度地方政府每人社會福利支出概況-----47表4-7 OLS迴歸結果-----49表4-8 社會福利支出之邊際影響力-----51表4-9 捐款給社會服務及慈善型非營利團體者之主要原因-----53表4-10 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55表4-11 變異數分析結果-----55表4-12 無虛擬變數之OLS迴歸結果-----56附表1 八十五年台閩地區職業及社會團體數-----68圖次圖1-1 研究流程-----5圖2-1 非營利組織形成因素-----13圖4-1 各級產業之平均捐款情形-----41圖4-2 各居住村里層別之平均捐款情形-----41圖4-3 各工作地點之平均捐款情形-----42圖4-4 各教育程度之平均捐款情形-----43圖4-5 各年齡組之平均捐款情形-----44附圖1 樣本之所得與公益慈善捐款分布圖-----6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33 en_US dc.title (題名) 私人慈善捐款與政府社會福利支出關係之研究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 內政部統計處,「台閩地區各級職業團體及社會團體概況調查報告」,民國八十六年。2. 內政部統計處,「台閩地區社會福利機構概況調查」,民國八十七年。3.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八十六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民國八十七年九月。4.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暨社會參與延伸調查報告」,民國九十年八月。5. 各縣市政府主計處,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各縣市政府統計要覽,民國八十六年。6. 財政部統計處,「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財政統計年報」,民國八十七年六月。7. 江明修,「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民國八十五年六月。8. 余家斌,「慈善機關捐款人之行為意向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9. 周廷威,「公共合產之理論與策略: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的觀察」,政治大學公共行政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六月。10. 高麗芬,「第三部門功能之界定與評估」,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六月。11. 馮文饒,「志願福利服務組織行程及運作之探討─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12. 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臺灣300家主要基金會名錄2001年版」,台北市:喜馬拉雅基金會,民國九十年。13. 萬育為,「影響捐款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實證資料的發現與回應」,思與言,第32卷,第4期,頁197-217,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14. 黃得彰,「政府對非營利組織補助之研究─以文建會對演藝團體之補助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六月。15. 關智宇,「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組織合作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理事長與里長為對象」,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六月。16. 魏志旭,「非營利組織財務之政治社會學分析-以臺灣私立大學為例」,中興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六月。西文部分1. Brooks, A. C., “Is There a Dark Side to Government Support for Nonprofits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3), (May-Jun 2000), pp.211-218.2. Brooks, A. C., “Public Subsidies and Charitable Giving: Crowding Out, Crowding in, or Both,”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19(3), (Summer 2000), pp.451-464.3. Clotfelter, C. T., “Tax Incentive and Charitable Giving,” National Tax Journal , 35, (June1982), pp. 319-340.4. Collins, M., “Death Tax Cut May Hurt Charity”, The Kentucky Post, January 31, 2001.5. Duncan, B., “Modeling Charitable Contribution of Time and Mone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72(2), (May 1999), pp.213-242.6. Mackay, R. J. and G. A. Whitney, “The Comparative Statics of Quantity Constraints and Conditional Demand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Econometrica, 48, (November 1980), pp.1727-1743.7. Payne, A. A. “Does the Government Crowd-out Privations? New Evidence from A Sample of Non-profit Firm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69(3), (September 1998), pp.323-345.8. Pollack, R. A., “Conditional Demand Functions and Consumption Theor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3, (February, 1969), pp.60-78.9. Reece, W. S.,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New Evidence on Household Behavio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9(1), (March1979), pp.142-151.10. Salamon, L. M.,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s: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 Nonprofit Relations.” In Powel, W. W.(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11. Schiff, J., “Does Government Spending Crowd Out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National Tax Journal 38(4), 1985, pp.535-546.12. Schiff, J., Charitable Giving and Government Policy: An Economic Analysis.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0)13. Thurow, L. C.,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s a Pure Public Good”,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y 1971), pp.327-328.14. Warr, P. G., “Pareto Redistribution and Private Charit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 (October 1982), pp. 131-138.15. Weisbrod, B. A., “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a Three Sector Economy,” in Edmund S. Phelps, editor, Altruism, 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 (New York: Russell Foundation, 1975), pp.171-195.網站1. 內政部統計處網站:http://www.moi.gov.tw2. 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網站:http://www.dgbas.gov.tw3.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網站:http://www.tpg.gov.tw4. 臺灣公益資訊中心中文網站:http://www.tpic.org.tw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