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我國工會與政黨關係之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Un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R.O.C.作者 何學政 貢獻者 黃德北
何學政關鍵詞 工會
工會運動
勞工
政黨
階級
trade union
unionism
labor
political party
class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51:05 (UTC+8) 摘要 本文採歷史結構方式分析我國三個時期,工會與政黨之關係。第一個時期為我國威權轉型時期階級政黨的實踐經驗,即工黨、勞動黨及勞工陣線的『社會民主模式』提法。第二個時期為我國民主轉型期,這期間工會與政黨之關係,特別是我國全國總工會多元化後的局面。第三個時期為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我國工會與政黨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我國近期將以美國式的商業主義型工運為主,但基層廠場工會仍有日本型工運的模式存在。其它的工運、工會組織也可能以類似開發中國家的對抗型工運,或國家/政黨補助型的工會形式存在。
By employing a historical/structural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un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R.O.C. The first part analyzed the leftist-parties experience in Taiwan. It includes the “Labour Party”, “Workers’ Party” and the “Social Democratic model expression” of Taiwan Labor Front. The second part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un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 period, especially after the national confederation going to the plural road. The third part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un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DPP government period. In the future, the unionism in Taiwan will be mainly analogous with the American business unionism. But in the factory level, there will be an analogy between the unionism of Japanese model and Taiwanese enterprise unionism. Some Taiwanese unions will be analogous with the unionism of other developing country model. They will have some attributes of opposition unionism and state/party sponsored unionism.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H世紀新聞網論壇 2000 <高燕宇被停權而張緒中卻沒有>。12/01,http://www.happy1.com.tw/bbs.asp?id_num=677,取用日期2001/1/30。 2001 <全國經濟發展會議全產總認為有意見> 。01/12 ,http://www.happy1.com.tw/bbs.asp?id_num=936,取用日期2001/01/30。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1999。 丁幼泉,《勞工問題》。台北:中華書局,1969。 八四工時大聯盟, - <反對去除勞動保護的協商路線! 勞工生存權益絕不容討價還價!要求勞方委員立即退出經發會!>,2001/08/24 -<「程序法化」大惡修 保障變質成關廠解僱遮羞布>。2001/08/29 人民的聲音第四集-做工仔 自主工運的歷史身影,公視影帶,2000。 上海市社會局編,《近十五年來上海之罷工停業》。上海:市政府,1933。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退休金縮水、資遣費打折… 誰說勞資同意?我們就不同意!>。2001/11/02新聞稿 工商時報 2000 <陳水扁籲工商界施壓 讓縮短工時翻案>。07/05 2001 <朝野協商達成共識 金融重建基金規模達一千四百億元>。05/26 2001 <基本工資改採時薪制 勞委會緊急喊停>。08/15 2001 <胡勝正:金控公司可承辦勞退金保險業務>。12/10 干國勳等,《藍衣社、復興社、力行社》。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 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工會組織與任務》。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1976。 王宏仁 -<日據時期台灣勞工運動初探>,《海峽雜誌》,第三期,頁64~74。台北:海峽雜誌出版社,1987。 -《台灣戰後私人獨占資本的確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王健壯,<陳水扁不能不管暴警毆打學生疑案>,新新聞第五○三期,1996。 王時思,<統合主義的再思考-戒嚴體制下的國家統合主義>,第七屆台灣新生代論文研討會-台灣學時代論文。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1995。 王素琴,《台灣省產職業工會聯合會組織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王振寰、方孝鼎 -<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三期,1992。 -<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收錄於《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唐山,1993,頁97~121。 王振寰、趙剛,<利益的社會建構與勞工集體行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社會運動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2。 王振寰 -《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唐山出版社,1993。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1996。 王琴心,《階級經驗與階級意識-以台灣第一代自主工會積極行動者為例》。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王瑞榮,《台灣勞資關係政經分析-國家機關之角色》。台南:成功大學政經所碩士論文,1995。 王義雄,《不流血的社會革命-我為什麼要倡組工黨》。台北:久博,1989。 王慧君,《台灣地區產業工會組織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王騰嶽,<堅持的右派與有理想的左派>,《中國時報》,1999/12/25。 中央日報 2002 <中常委改選白熱化 金權共舞賄選嚴重>。07/19 中央社 1999 <行政院拒絕妥協後勞工大遊行在叫罵聲中收場>。07/29 1999 <高市產總抗議市府未妥善處理台機勞工失業案>。11/17 2000 <國民黨原則接受縮減工時政策會明天討論>。06/07 2000 <經建會說工時愈彈性加班費愈多有益勞工>。06/09 2000 <總統關切工時縮短盼不要另起爐灶徒增不安>。06/15 2000 <工時爭議勞工團體要求行政院提覆議案>。06/21 2000 <工時爭議分裂勞工對抗團結資方結果待觀察>。07/19 2000 <工時爭議分裂勞工對抗團結資方結果待觀察>。07/20 2001 <勞委會指將建議行政院暫緩提工時配套案>。03/08 2001 <鄭村棋批評陳菊濫權模糊焦點要求公開對質>。03/17 2001 <工時調整勞工團體強烈反對>。06/21 2002 <創刊二十週年勞資關係月刊不堪虧損宣布停刊 >。05/22 2002 <五月份在台外勞大幅增加五千餘人>。06/20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台北:陽明山,陽明書屋,1952年12月。 中央委員會第五組,《中國國民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台北:中委會,1955。 中華日報 2002 <房市春天不再?>。06/02 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會訊》,第二卷第八期,1990。 - <阿扁勞動政策評分>。2002/05/16,http://www.cfl.org.tw/news/news_detail.asp?ID=36,取用日期2002/05/30。 - <勞委會之說法誤導大眾,與事實不符!醜化全總、分化工會,令全國勞工失望 全總呼籲勞委會盡速公佈所有工會補助款明細!>。 2002/04/08 中勞史 -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勞工運動史》。台北:中國勞工福利出版社,1959。 -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勞工運動史》。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理事會,1984。 中國時報 1999 <爭取權益 全總勞工今遊行>。07/29 2000 <縮短工時案的陷阱與盲點>。06/15 2000 <全國總工會一分為四>。07/09 2000 <反彈 勞工團體:新政府現親資方本質>。07/18 2000 <化解工時案爭議須發揮政治妥協藝術>。07/19 2000 <愈護愈低 勞退退撫基金 快要彈盡援絕>。08/02 2000 <陳總統:在野黨逢扁必反>。12/27a 2000 <八四工時聯盟反對任何折中案>。12/27b 2001 <柯林頓的第三條路 開創繁榮太平盛世>。01/06 2001 <反核票無處跑 社運界被民進黨「綁架」了?>。02/12 2001 <懼統而避左 其實左≠統>。03/12 2001 <中部縣市 未發出動員令>。05/01a 2001 <求生存補破網 兩萬勞工今上街頭>。05/02b 2001 <陳總統:兩週84工時案應延後兩年實施>。06/21 2001 <立委:就業希望工程 淪為地方綁樁籌碼>。06/23 2001 <陳總統「下跪」 環評委員「不敢當」>。08/18 2001 <政院宣布:土增稅減半徵收兩年 立院通過修法即可實施>。08/30 2002 <工會反彈不斷勞動三法修法路崎嶇>。03/16。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101+112002031600806,00.html,取用日期 2002/03/16。 2002 <勞陣籲讓國營事業回歸專業>。03/30 2002 <親民黨立委質疑:就業安定基金 獨厚「綠色」縣市?>。04/08 2002 <取代美國 大陸成為我最大出口市場>。04/15 2002 <劍橋學者鄧恩:第三條路只是空洞的名詞>。04/23 2002 <李庸三:金融重建基金 合理規模六千億>。05/09 2002 <「原住民」做為一種消費>。05/11 2002 <配合三通 總統友好企業傳進場拉抬>。05/24中時電子報, http://tw.news.yahoo.com/2002/05/24/finance/ctnews/3256464.html ,取用日期2002/05/24。 2002 <公務員可組協會但禁止罷工>。06/12 2002 。06/13 2002 <民進黨的貞操>。06/15 2002 <法國會大選 右派奪回江山>。06/18 2002 <拉攏黑金 民進黨理想沒了>。06/22 2002 <教育部門怠忽 並非全無責任>。07/20 2002 <睽違廿載「棲蘭會」 思潮引領時代>。07/27 2002 <台汽訂購中興號解約案 林陵三裁示減價驗收遭質疑>。07/29 2002 <永續就業「污」雲重重 檢調大動作搜索雲縣府>。07/31 2002 <華航購機轉向 親民黨立委質疑政府施壓>。07/31b 2002 <主計處:近一年貧戶增加一成>。07/31c 2002 <台銀工會:台銀百億土地遭強制移轉國產局>。08/05 中時晚報 2000 <國民黨:84工時案 元旦按計畫上路>。12/28 2002 <新中間在哪裡?>。04/16 2002 <民進黨中常委改選 買票叫價150萬>。07/18 2002 <全代會前夕 喊拳催票打麻將 聲聲入耳>。07/21 2002 <開辦國防捐 軍方反對>。07/25 2002 <誰在埋地雷?>。07/27 2002 <工會指控:台銀土地無償提供總統府>。08/04 中國勞工第八五六期,1988。 中國論壇,<勞工運動、學生運動:蓄勢待發的兩大運動>,第二七九期, 1987。 中廣新聞網 2002 <工商協進會今晚理監事餐會管制媒體不得採訪>。06/07 http://tw.news.yahoo.com/2002/06/07/polity/bcc/3286462.html,取用日期2002/06/07。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台灣地方派系調查專報》,1952。 立法院法制局 專題研究報告,<勞工退休金改制為個人帳戶或附加年金之制度規劃探析>,2001/10。 石計生,《馬克思理論與當代社會制度》。台北:楊智文化,2000。 石莎新,<經發會大亨眾生相>。財訊第二三五期,2001/10。 白正憲聲明稿,<鄭村棋指責經發會共識 形同指責經發會所有委員>。2001/11/05 主計處 -2002,<政府對家庭移轉收支對所得分配影響>。05/17,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4/news/t11.xls,取用日期 2002/05/30。 -2002,<世界各國家地區所得分配狀況>。 http://www129.tpg.gov.tw/mbas/doc4/89/book/Year07.doc,取用日期2002/06/15。 -2002,<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08/16 民視新聞 2002 <晚宴理監事 敲定黃茂雄為接任人選>。06/08http://tw.news.yahoo.com/2002/06/08/finance/ftv/3287381.html,取用日期2002/06/09。 台灣日報 1998 <失業問題將很快成為燙手的政治問題>。11/25 台灣立報 2000 <台灣失業率再創新高>。11/09 2002 <石油工會的祭典?>。01/12。 2002 <企業共主誰與爭?>。06/05。 台灣勞工陣線 -1992,<簡介>,http://labor.ngo.org.tw/tlf/TLF-DM-2000.htm, 勞動者51期,取用日期2002/07/30。 -1993,<兩國兩制、和平共存──台灣人民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基本主張>,12/10,http://taup.yam.org.tw/1t1c/peacemad.txt,取用日期2002/07/30。 -1996,<還要丟多少勞工的血汗進股市?>。03/13新聞稿。 -1998,<台灣勞工陣線1998年大會宣言>,10/19,http://labor.ngo.org.tw/tlf/1998-statement.htm,取用日期2002/07/30。 -1999,<解構勞委會預算黑箱(二)>,勞工陣線電子報。04/14,http://www.south.nsysu.edu.tw/sccid/today/labornet/99/04/labor990414.html,取用日期2002/07/30。 -《新國有政策:台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台北:商周,1999。 -《臺灣勞工的主張 : 2000勞動政策白皮書》,台北:勞動者雜誌,1999b。 -2000,<勞基法擴大適用一週年的回顧與省思>,勞工陣線電子報。01/04,http://labor.ngo.org.tw/weekly/C200104.htm,取用日期2002/07/22。 -2001,<罷工限制更嚴格 勞陣呼籲勞委會三思>。02/13新聞稿-2001,孫友聯、張烽益,<制定「大量解僱保護法」刻不容緩>。09/15。銀行員工會網站,http://61.222.52.195/net/bankunions/informations/09/05.htm+%E5%A4%A7%E9%87%8F%E8%A7%A3%E5%83%B1%E5%8B%9E%E5%B7%A5%E4%BF%9D%E8%AD%B7%E6%B3%95&hl=zh-TW&ie=UTF-8,取用日期2002/07/02。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台灣社會運動史:勞工運動、右派運動》,翁佳音譯註。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2。 江仁傑,<揚聲器取代野百合 扣應取代人民廣場>,《中國時報》。2001/02/16 李允傑,《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二版,1999。 李建昌,《八○年代的台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李培元,《政治商品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7。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47。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社,1986。 李博榮,《民主進步黨政黨轉型之研究-1986-1996》。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李肅,1997,<“臺灣勞工陣線〞分裂反映了什麽?>,《中國與世界》,1997年第五期,http://www.zazhi2.org/z/zs9705b.htm。取用日期2001/12/30。 自由時報 2001 <工時多6小時給不給薪? 勞委會傾向勞資自行協商>。01/l3 2001 <工時勞檢 最快三月展開>。02/07 2001 <阿扁:要幫廠商穿鞋、綁鞋帶>。02/21 2001 <中石化積欠貨款 中油不撕破臉>。04/17 2001 <蔡煌瑯:兩岸議題 不能天馬行空>。07/24 2001 <勞退金新制 將三軌並行>。10/30 2001 <《世紀首航書摘》連戰提84工時案翻案 臨陣落跑>。10/30b 2001 <政黨輪替 工商團體因應有道>。11/06 2001 <國營事業大票倉 兵家必爭>。11/21 2002 <港都經濟 成也國營敗也國營>。01/04 2002 <辜濂松力挺 王志剛可望接掌工商協進會>。04/08 2002 <拓展外勞外交 外交部、勞委會將設協調會報>。04/13 2002 <外勞政策失控 監院擬糾正勞委會>。08/03 朱柔若,《政經發展與工運變遷之跨國分析》。台北:華泰,1996。 朱雲漢 -<寡占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蕭新煌編《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 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1989。 -<台灣政權轉型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七卷第四期,1992。 -<「新半山」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中國時報2002/06/24。 朱蒲青,<從工運路線到主導工時案 上帝開了新潮流系玩笑>,東森新聞報2000/11/24,http://192.192.148.27/news/2000/11/24/2000-1124et01.html,取用日期2000/11/25。 全國產業總工會 2000,<全國產業總工會新聞稿>。05/01全產總成立 新聞稿 2001,<501到510「弱勢者行動連線」共同宣言>。04/25新聞稿 2001,<全產總鄭重澄清經發會就業組對取消女性夜間工作限制尚無共識>。08/09新聞稿 2001,<向勞工界報告,向企業界喊話!>。08/16新聞稿 2001,<向歷史負責,向群眾負責>。08/26新聞稿 2001,<向歷史負責,向群眾負責 --全產總對經發會結論之看法>。08/27新聞稿 2001,<經發會勞方與資方及官方交手實錄>。全產總工訊第一期。08/31 2001,<全產總勞動三法對照版本>。10/08新聞稿 2001,<經發會是與非,歷史自有公斷 鄭村棋不必自專、自任為歷史的裁判>。11/05新聞稿 2001,<全產總內部大團結 全國產業總工會幹部集思營活動摘要>。全產總工訊第二期。11/12 2002,<專訪台中市產總林德喜理事長>。01/11 2002,<全產總辛苦經營之現況 全產總對四月五日聯合晚報相關報導之澄清>。04/05新聞稿 吳也魯,<退休金改制之探討>,出自《審判經發會》,苦勞工作站。台北:苦勞工作站,2002。 吳介民,《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一九八○年代》。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吳忠吉,「資源分配與勞資關係」。出自《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朱雲漢等編。台北:台灣經濟研究會,1989。頁82~85。 吳昱賢,《「派系/分類」與政治運作-以台灣石油工會為個案的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海銀,<遺產稅減半 是劫貧濟富>,《中國時報》,2002/07/31。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南方出版社,1987。 汪立峽,<反思台灣工運>,《左翼》第六號,2000/04/30。 汪可威,《國家、資本、與層峰組織─工業總會如何代表與實踐資本家的利益?》。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汪曉滄,<三十年來的工會>,《勞工研究季刊》,第十五期,頁19~32,1969。 邱天貴,《臺灣工會運動策略研究(1987-1990)》。台北: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邱家宜 -2000,<閹雞雖已甦醒 勞工權益未必改善>,《新新聞》第六八四期,http://www.journalist.com.tw/weekly/old/684/684-092.html,取用日期2002/06/30。 -2001,<新好男人劉坤鱧 揭露民進黨惡質選舉文化>,《新新聞》第七三二期b,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732/732-012.html,取用日期2002/06/15。 邱國禎,日期不詳,<嚇阻工黨籌組的梁啟賢逮捕事件>,《南方快報》,http://home.kimo.com.tw/snews1.tw/Myword/09/myword_0910.htm。取用日期2002/07/30。 邱毓斌 -《臺灣勞工運動的政治實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健全勞委會機制 有助勞資協商 >,中國時報2000/06/18 何仲代,《工會與政黨互動關係-以美、英、日、西四國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何雪影,《台灣自主工會運動史》。台北:唐山,1992。 何榮幸,《學運世代 : 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文化,2001。 何學政 -<紙上工運?傳媒式工運?>,《左翼》第二十一號,2001/08/31。 -<放寬女性夜間工作限制的迷思>,《聯合報》2001/05/13。 何燕堂 -<勞退金改制 政府應負保證責任>,《中國時報》2001/08/31。 -<大家都該做職業股東>,《中國時報》2002/06/13。 -<白金政權 財團主宰的國度>,《聯合報》2002/06/15。 沈明川,<綠色桂冠 難掩邊緣化落寞>,《聯合晚報》2002/04/05。 沈宗正,《國家統合主義與台灣經濟發展經驗(1949-87)》。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沈宗瑞 -《臺灣工會的角色與發展(1950-1992):國家組合主義角度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國家與社會:中華民國的經驗分析》。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 呂建德,<第三條路:以不平等議題取代族群認同>。聯合報,2001/04/16。 呂國清,《臺灣的勞資關係模式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明日報,2000,<簡錫堦提2階段解套方案 從每周44工時漸進到雙周84小時>。12/21。http://news.pchome.com.tw/ttimes/politics/20001221/index-20001221124434099581.html,取用日期2001/01/30。 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洪金珠、許佩賢譯。台北:月旦,1994。 林大鈞,《我國工會立法之研究》。台北:工商教育出版社,1987。 林中平,<國家組織或大有為的政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88,頁91~116。 林忠正,<現階段台灣地區勞工政策之檢討與應有之發展方向>,收錄於《全國民間經濟會議實錄第一部分:公平》。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1991。 林宗弘等,《打拼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台北:台灣勞工陣線,2000。 林若雩,《無記名限制連記法之研究-民國七十六年增額監察委員選舉》。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林佳和,1997,<台灣與德國工人運動中環境保護議題化(Thematisierung)的分析>,http://www.geocities.com/Paris/Cafe/9642/2lin1.htm,取用日期2002/07/30。 林佳龍 -<威權侍從主義下的台灣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89。 -<「誰支援國民黨?誰支援民進黨?台灣階級選民的政黨支援」>, 《中國論壇》第三三三期,1989b。頁11。 林明賢,<縮短工時 早已拍板定案何來爭議?>,中國時報2000/07/22 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1994。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經濟社會之變遷(1860~1895)》。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施正鋒,日期不詳,<社會運動團體與政黨的關係>,http://www.wufi.org.tw/movemand.htm,取用日期2002/07/30。 青年日報 2001 <解決基本工資爭議不須修法>。07/31 金相淳,《臺灣和韓國在民主化過程中國家與勞動關係之比較研究:以國家統合主義(State Corporatism)觀點為主》。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卓越雜誌 2000 <孫、吳闢室密談為哪樁?> 。第一八九期。五月 范國棟,<論「醫療事業勞工應具罷工權」>,勞動者電子報2001/02/20。 范雲,<從政治人到階級人:台灣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工運領導>,出自《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蕭新煌、林國明編。台北:巨流,2000,頁178~230。 東森新聞網 2001,<工時調整/44工時翻案?民進黨立委呼應 在野黨立委砲轟模糊焦點>。06/21,http://192.192.148.27/news/2001/06/22/2001-0622ET11.html,取用日期2001/06/21。 2001,<工時彈性化 在野黨團無法認同>。08/16,http://61.222.52.195/news/2001/08/17/2001-0817P02.html,取用日期2002/07/15。 2001,<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改為行政程序法 勞工權益受損>。08/28,http://www.ettoday.com/2001/08/28/184-564062.htm,取用日期2001/08/30。 2002,<全產總擬提案修改勞退新制 陳菊:沒有權利這樣要求>。04/29,http://www.ettoday.com.tw/finance/2002/0429/10416345.html,取用日期2002/04/30。 2002,<高鐵六案表決結果 官股需負擔仲裁損失>。06/14,http://www.ettoday.com/2002/06/14/91-1315675.htm,取用日期2002/06/14。 2002,<澄社批扁政府「政治白金化」 與財團形成新利益團體>。06/17,http://www.ettoday.com.tw/2002/06/17/91-1316876.htm,取用日期2002/06/17。 2002,<行政院財改會提案 合併贈與遺產稅為「財富移轉稅」>。07/29,http://210.58.102.74:8080/ramgen/v716122.rm,取用日期2002/07/29。 苦勞評論(苦勞工作站) 2000,<總統候選人勞工政策比較總表>。03/02,http://61.222.52.195/current/2000_election/collect_table.html,取用日期2002/05/30。 2002,《審判經發會》。台北:苦勞工作站,2002。 2002,<總工會放棄實力原則,勞動節無處話淒涼>。05/04,http:// 61.222.52.195/news/2002/05/04/20020504Cool01.html,取用日期2002/05/05。 周嵩祿等編,《紅燈左轉:工運的路線與實踐》。台北:紅燈左轉編輯群,1995。 夜讀五車書,<三駁產總>,《左翼》第十四號,2000/12/31。 南方朔,<口號速食化,第三條路難消化>,《新新聞》第六六七期,1999。頁72。 南民,<統治台灣的恐龍:國民黨的政治支配>,《前進廣場月刊》第四期。 俞行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工會組織》。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郭正亮,《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台北: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8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1980。 郭玟玟,《政黨與勞工政策-以民進黨為例(1995~1998)》。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郭明政,2001,<集體經濟與集權政治-台灣的選擇?>。台灣勞工陣線電子報,2001/08/22。http://labor.ngo.org.tw/weekly/C210822.htm,取用日期2001/09/01。 郭紀舟,《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保發中心舉辦,<如何建立適合保險業之財務會計原則>,2002/04/30,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馬康莊 -<現代化的罅隙:反公害運動、學生運動與勞工運動>,《自立晚報特刊:邁向現代國家之路》,頁37~39。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當代我國勞資關係與工黨現階段的走向>,《一九八七年台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出版社,1988。 勁報 2000 <在野聯盟:3/5勞工同意 可彈性44 1年落日條款>。12/27 2001 <不滿勞動3法 勞工團體抗議>。03/27 洪儀真,《三○年代和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的左翼思想及其背景之比較》。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孫本文,《現代中國社會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孫治本,2000,<全球化與民主政治、社會福利的前途:德國政界與知識界之相關討論>,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2000/01/15~16:台大社會系、台灣社會學會主辦。 孫善豪,<重建波蘭:蘿莎。盧森堡論波蘭統一問題>,《當代》第一三八期,1999.2。 孫登貴,《解嚴後台灣勞工運動之研究-以工會為中心》。台北: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陶令瑜,<解讀《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一本書,道盡李摩西與約書亞的傳承之情>新新聞第七四○期。2001/05/12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徐正光,<統合政策下的台灣勞工>,《第一屆勞資關係研討會會議實錄》,1987。 -<從異化到自主:台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和趨勢>,徐正光、宋文禮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中產階級興起的政治經濟學>,收錄於《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1990。 徐彩莉,2001,<輪班工作對生理狀態之影響---睡眠狀態>,《勞工安全衛生簡訊》第四十期。2001/01/01。 夏林清,〈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案例調查報告:結構性衝突與個人學習〉,《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二期,1989年,頁127~-156。 夏林清,鄭村棋,<站上罷工第一線--由行動主體的角度看1989年遠化 5月罷工抗爭的發生及影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三卷,1992。頁63~108。 高市勞工第44期,<經發會 高雄分區座談紀實>。高雄市政府勞工局,2001/09/30。 高國平,《1622-1945年台灣對外貿易地理變遷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站鬥陣、戰同線(上、下),劉俊宏攝,公視影帶,2000。 郭淑媛,2001,<捍衛勞工權益 陳菊任重道遠>,厚生雜誌第十二期,http://minho.show.org.tw/hwe/magazine/mz_00dec/mz_12-b2.htm,取用日期2002/07/15。 韋樞,<勞陣開記者會強調沒有分裂只是會籍重整>,《中央通訊社新聞稿》,1997/1/21。 陳水扁,< 1999.12.6倫敦政經學院演講>,1999/12/06。http://www.president.gov.tw/1_president/subject-04a.html#speech3,取用日期2002/05/20。 陳中興,<黃清賢請辭 石油工會給假緩頰>,《自由時報》2002/04/05。 陳玉璽,<四十年來台灣經濟發展與政治社會變動>,《台灣與世界》,四月號,頁41~50。美國,1987。 陳永昇,《我國工會聯合組織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怡仲,《台灣組合主義體制的形成與轉化》,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陳明通, -<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未出版研究計劃報告,1989。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 陳金泉,1999,<雇主片面減薪之法律效果>。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與行政院勞委會合辦「工資保護」研討會中發表。11/3,http://www.kcchen.com.tw/law/law12.htm,取用日期2002/07/01。 陳金福,<我國工會運動之回顧>,《勞工論叢》第二期。台北:國際勞工研究資料中心,1985。 陳南天,1997,<台獨聯盟對勞工陣線分裂真相之聲明>。01/21,http://www.wufi.org.tw/news/rls0121.htm。取用日期2002/06/15。 陳信行 -1995,〈改良主義的困局──談瑞典富豪汽車「生產民主制」的失敗〉,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sccid/M.835768011.A.html。取用日期2001/08/30。 -<自殺式的經發會「共識」>,出自《審判經發會》,苦勞工作站編。台北:苦勞工作站,2002。頁176~177 陳昭南、林忠正主持,《台灣勞工問題田野研究計劃(χ)》。台北 : 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1994。 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張清溪、施俊吉及劉錦添,《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的私有化》。台北:自立晚報社,1991。 陳國鈞 -<論我國勞工立法>,《勞工月刊》第一卷第八期,頁15~17。台北:中國勞工出版社,1975。 -《當代的職工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勞工問題》。台北:三民書局,1992。 陳淑玲,《台灣的利益團體政治--1980年代迄今之工會運動》。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陳櫻琴,<台灣百年來缺乏經濟法制>,工商時報,1995/11/14。 許甘霖,《黨資本的政治經濟學:石化業個案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3。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一九五○~一九五二-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台北:正中書局,1986。 許寶強,<反市場的資本主義>導言,《反市場的資本主義》,許寶強、渠敬東選編。香港:牛津,2000。 張大元,<評析勞動三法改惡>,《左翼》第十八期,2001/04/30。Pp.2~7 張文中,日期不詳,<“我是誰?”:臺灣自由主義的身份危機──錢永祥訪談>,http://www.sinoliberal.com/scholar/who%20am%20l.htm,取用日期2002/07/31。 張天開,《現代工會運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7。 張友倫,《美國社會變革與工人運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張炎憲,日期不詳,<一九二七年後的臺灣政治社會運動>。http://www.ncltb.edu.tw/hem23.htm,取用日期2002/07/31。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4。 張晉芬 -「解嚴後的台灣工會組織:利用多層次分析方法探討工會的成立、運作及功能」,國科會研究計劃編號NSC80-0301-H-005-019,1992。 -《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張清溪,〈「開放」比「民營化」重要〉,《中國時報》,1995/2/21。 破報資料庫,1999,<諭准遊行 閹雞回春>,http://192.192.149.200/potsasp2/search/show3.asp?t=596,取用日期2002/06/02。 曹煥旭,《中國古代工匠》。台北:台灣商務,1999。 商業周刊 2000 <工總新龍頭林坤鐘一個頭兩個大>。第六四八期,04/24-04/30 產業黨部 -《台灣糖業黨務十年》。台北:產業黨部第一支部,1964。 -《社運工作有關法規輯要》。台北:產業黨部,1976。 梁雙蓮、顧燕翎,<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觀察>,女性學學會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 傅立葉,<台灣社會保險制度的社會控制本質>,《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五期,1993。 黃志龍,<社會主義的理念與體制的乖離>,《左翼》第二十號,2001/06/30。 黃育德,《工人如何形成政治行動?─台南縣自主工會運動的個案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莉芳,《西班牙政治民主化過程中工會角色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黃創夏,<民進黨吸走反核的資源 反核卻丟不掉民進黨包袱>,新新聞第五○三期,1996。 黃瑞明 -<沒有左派,哪來新中間路線?>,《中國時報》。1999/12/06 -<台灣工運逆境圖存,猶待加把勁>,《中國時報》。2000/01/07。 黃程貫,<強制入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三期,1992,頁31~62。 黃德北,<當沒有左翼的國會遇上全球化與政黨輪替時:新政局下的立法院與勞工關係之探討>,台灣新政局下的立法院憲法研究成果發表會,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主辦,2001/06/21。 黃毅志,《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1999。 勞委會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灣地區工會概況調查報告》。台北:勞委會,1996。 -<主委聲明稿>。2001/08/17。http://163.29.140.67/claweb/claweb.nsf/14fe1c81aa4f3e42482567de0030a0b9/c82568d60032668248256aab00297c0e?OpenDocument,取用日期2001/08/30。 -<90年度委託研究--九十年基本工資經濟效果評估>。2002/02/26。http://163.29.140.67/claweb/claweb.nsf/c82568d600326682c82564f2000c7e14/c82568d60032668248256b6c00133023?OpenDocument,取用日期2002/04/30。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九十一年三月》。台北:勞委會,2002。 -<健全工會組織、重視勞工運動與公平合理的輔助工會,始終是勞委會努力的目標>。2002/04/08。http://163.29.140.67/claweb/claweb.nsf/03ebb982148bdbaf4825670f0023db04/c82568d60032668248256b950013e9a7?OpenDocument&Highlight=0,_v2aobe4l5vo9a8t8imtu15cml2b1b8_,取用日期2002/05/10。 -<工會法修正草案>。2002/05/01 勞動人權協會,2000,<反對變形工時的十大理由>。06/12,http://61.222.52.195/net/labor_right/2000_06_12.html,取用日期2002/05/01。 賀端蕃,<白吃心態 織不成老年生活安全網>,《中國時報》,2001/08/28。 彭明輝,2002,<台灣可以有更好的發展願景>。出自苦勞工作站編,《審判經發會》。台北:苦勞工作站。頁164~172。 彭懷恩,《第一世界的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9。 湯蘭瑞,<美國貿易保護對我勞工權益批評之檢討>,《勞工之友》,第四四一期。台北:勞工之友社。 經建會 -《中美貿易談判有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台北:經建會,1987。 -<我國公營事業概況>,http://cepd.spring.org.tw/Mission/private/pro3.htm,1998。 經發會,2001/09/05 產業組分工表,http://www.cepd.gov.tw/ecodev-meeting/1產業組.doc ,取用日期2002/05/02。 投資組分工表,http://www.cepd.gov.tw/ecodev-meeting/2投資組.doc,取用日期:同上。 就業組分工表,http://www.cepd.gov.tw/ecodev-meeting/3就業組.doc,取用日期:同上。 財金組分工表,http://www.cepd.gov.tw/ecodev-meeting/4財金組.doc,取用日期:同上。 兩岸組分工表,http://www.cepd.gov.tw/ecodev-meeting/5兩岸組.doc,取用日期:同上。 經濟日報 2000 <縮減工時給了我們什麼啟發?>。07/16 2000 <在野聯盟:折衷版本可解決爭議>。12/23 2001 <民進黨茶會 企業界踴躍出席>。02/20 2001 <全國工協 下月25日成立>。04/27 2001 <圖利資本家 勞工團體抗議>。08/14 2001 <財金組多數意見 證交稅停徵一年 土增稅減半兩年>。08/16 2001 <投資組通過 外勞工資與基本工資脫鉤>。08/17 2002 <企業型計畫救不了失業>。03/16 2002 <營業稅調高否 財改會激辯>。06/27 2002 <分析》政治氣流干擾 華航難高飛>。07/31 經濟部統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製造業經營實況調查報告》,2000。 趙金鳳,<日本春鬥與台灣秋鬥>,《左翼》第一號,1999/11/22。 趙剛 -1996,<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新興民族』(二)>,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mpa/M.855789182.J/M.838702122.A.html。取用日期2002/06/30。 -《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北:唐山,1998。 -<為何反全球化?如何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四期, 2001/12。 趙揚清、黃怡靜,<穩健財政有待稅制改進>,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八期,2001/10。頁18~26 楊珮君,2000,<工時案 鄭村棋批民進黨是資產階級右派政黨>,中時電子報。11/22。 楊泰順,《利益團體政治》。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1994。 楊渡,《強控制解體:解嚴前後台灣社會的面貌》。台北:遠流,1988。 楊晴輝,《台灣光復後的勞工運動-反省與探索》。台北: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歐陽晟,《台灣民主轉形期政黨競爭型態的社會基礎(1986~1992)》。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新世代青年團,2000,<7.20-7.22 靜坐42小時行動 圖文說明>。07/22,http://youth.ngo.org.tw/act-declare/declare-010-workinghour.htm,取用日期2001/06/30。 新新聞 第五一二期,<沒有「共識」(consensus), 就會發生危機?>。1997 新潮流 -日期不詳,<新潮流與民進黨>,http://newcongress.yam.org.tw/way_to_ti/ch09.html,取用日期2002/07/03。 -1994,<斯堪地維亞模式>,《新潮流》第九、十期。03/15。 http://www.frontier.org.tw/ffdc0019.html,取用日期2002/07/30。 詹中原,<先有高鐵表現 才有立法監督>。聯合報2002/06/14。銀行員工會聯合會,2001,<五一上街頭 補「失業」破網二千銀行員高喊「反對亂合併」>。05/01,http://61.222.52.195/net/bankunions/act/2001-05-01-01.htm。取用日期2002/07/08。 劉見祥,《勞工保險制度與實務》。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1988。 劉昆祥,《勞資關係論文集》。台北:中國社會安全協進會,1983。 劉進慶 -<從中樞衛星關係的觀點看台灣政治經濟的演變與展望>,見吳昱輝編《台灣之將來學術論文集》,頁131~165。台北:新台政論雜誌社,1986。 -<新興工業國的發展和新經濟階層-民主化之政治經濟的底流(中)>,《五月評論》第二期,頁3~41。台北:五月評論出版社,1988。-《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劉梅君,《「工時」之理論辯證與經驗省思》。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2001。 蔡其達,〈從市民社會到無產階級國家-葛蘭西的國家理論〉,《島嶼邊緣》第一期。台北,1991。 蔡建誠,1998,<減少工時增加就業機會>,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http://hk.geocities.com/franklenchoi/commentary/reduceworkinghours.html,取用日期2002/07/14。 鄭村棋 -<如何看待縣總工會的改選衝突>,《台灣工聯雙月刊》第六期,1991年12月。 -2001,<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學運世代是資產階級接班人>,時報悅讀網週末文摘,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d/Bc0138/page3.htm,取用日期2002/07/08。 鄭陸霖,《台灣勞動體制形構的解析-歷史/結構的取向》。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聯合報 2000 <工時44政策 催動變形工時>。04/04 2000 <陳菊:勞委會的立場就是勞工的立場>。05/21 2000 <因應工時縮短 學者提建言>。07/09 2000 <勞工團體籲行政院勿妥協>。07/18 2000 <唐飛:支持建核四 必要時請辭>。09/19 2000 <到台北遊行 桃園民眾、國民黨部各有說詞>。12/26 2000 <討論折衷案 鷹派大反彈>。12/29 2001 <若將新制比舊制 養老金縮水>。01/22 2001 <新制提撥率有爭議>。01/22b 2001 <勞工罷工從嚴設限 全總不背書>。02/13 2001 <布希頒四命令 矛頭對準工會>。02/19 2001 <北高兩局長:反對進股市 被藉故換掉>。03/15 2001 <全勞總立院陳情:拒當次等公民>。04/27 2001 <勞工戰友民進黨立委不見人影>。05/02 2001 <《聯合筆記》總統主持經發會之必要>。05/21 2001 <勞委會=勞工委屈會?>。聯合新聞網08/14,http://udnnews.com/SPECIAL_ISSUE/DAILY/9008/0814a/index.htm,取用日期2002/07/08。 2001 <《直言集》台灣的環境才真想跟總統下跪>。08/17 2001 <《燒話題》個人帳戶制是牛排還是芝麻>。08/25 2001 <個人帳戶制是牛排還是芝麻>。08/26 2001 <工作人,你的工時快變形了!>。08/26b 2001 <《基隆》國光客運超載 頻遭開罰單>。09/15 2001 <《觀察站》三軌制 四不像 爭議太高>。10/29 2001 <工運社運團體 各吹各的調>。11/26 2001 <公營事業改革不容繼續延宕>。12/31 2002 <近百億就業安定基金變勞委會私房錢>。03/25 2002 <勞委會換基金會委員 「綠」意濃濃>。04/01 2002 <勞委會補助工會款全總批評綁樁明顯>。04/08 2002 <凡勞動者 皆享年金權益>。05/18 2002 <扁福利政策5成4不知>。05/19a 2002 <幕後心聲》正義,福利,到哪去了?>。05/19b 2002 <觀察站》政商關係重洗牌>。05/19c 2002 <國民年金制 別玩數字遊戲>。05/20 2002 <第三條路垂危 布萊爾、柯林頓急救>。06/02 2002 < 陳總統:專案嚴辦 「職業股東」>。06/08 2002 <既無「次基本人權」,何來「次基本工資」>。06/11 2002 <民進黨:擺明扯爛汙 BOT忌日>。06/15a 2002 <白金政權 財團主宰的國度>。06/15b 2002 <知識分子的良知沒有任期 >。06/18a 2002 <彈性工時修正草案 立院今討論>。06/18b 2002 <英最大鐵路工會 減少對工黨資助>。06/26a 2002 <財政惡水》國家財政 慢火煮青蛙 逐漸惡化>。06/26b 2002 <病鵝的哀鳴>。07/20 2002 <國防捐爭議太大 國防部:不會實施>。07/26 2002 <看問題》航權分配 政商擺第一>。07/27 2002 <本報民調》42%認民進黨向資方靠攏>。07/29 2002 <中央付工資 一個小公園十多人打掃>。07/31 2002 <波音 比空中巴士貴三成>。08/01 2002 <陳師孟:政府最後決定 華航須遵守>。08/01b 2002 <寧可開一張免償支票給美國政府>。08/02 聯合晚報 2000 <吳乃仁大聲發飆:工時案好膽嘜過>。12/27 2001 <基本工資 陳菊建議時薪制>。08/14 2001 <經發會就業組再開會 陳菊建議時薪制>。08/14b 2002 <澄社與陳水扁>。06/18 2002 <如果一切向錢看>。07/26 2002 <游錫堃下周出訪 沒邀王又曾>。07/28 2002 <政院新顧問 金脈全都露>。07/29 謝柏宏,1998,<工運人士入主市府,左派勢力逐漸抬頭>,《新新聞》第617期,http://www.journalist.com.tw/weekly/old/toc/617.html,取用日期2000/12/01。 謝國雄,<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期,11~54。1989。 錢永祥、王振寰,<邁向新國家?民萃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四期,1~34。1995。 蕭全政 -《戰後美援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台北 : 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1984。 -《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業強,1997。 顏厥安,2001,<未曾實現的改革>,《二十一世紀雜誌》2001/06,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010502.htm,取用日期2002/07/09。 戴寶村,2001,<林獻堂與近代台灣民主運動>,台灣歷史學會。10/22。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1022.htm,取用日期2002/06/30。 總統府公共事務室,2001,<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成立週年暨第八次全體委員會議>。12/06,http://www.gio.gov.tw/info/2001html/901206.htm,取用日期2002/05/01。 《英文書目》 Almond G. 1988. “The Return to the Stat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 82, N3. Barkey, K. & Parikh, S. 1991,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Stat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17. Bergquist, Charles 1986 Labour in Latin America: Comparative Eassays on Chile, Argentina, Venezuela, and Colombia.Blackmore, Harol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Biersteker, T. 1992 “The Logic and Unfulfilled Promise of Privat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 L. Putterman & D. Rueschemeyer (ed.) 1992 State and Market in Development:Synergy or Rivalry? Ba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Block, F. 1994. “The Ru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Note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 In The State Critical Concepts. Ed. John A. Hall. New York: Rout ledge Press. Bohmer, Peter. 1998. “The “Accord”: U.S. Hegemony─ Economic, Political and Military”http://192.211.16.13/individuals/bohmerp/lecture5.htm,download date:2001/07/01. Bowles, Sam. Ref. (Bohmer, Peter.1998. The “Accord”: U.S.Hegemony─Economic, Political and Military”http://192.211.16.13/individuals/bohmerp/lecture5.htm).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download date:2001/07/01. Braudel, F. 1982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5th~18th Century Vol.I-Material Civilization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Brody, David 1993 In Labor’s Cause: Main Them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Worker. New T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Bernard and Roy Macridis,1996 Comparative Politics.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uchtemann, Christoph. “Does (De)-regulation Matter? Employment Protection and Temporary Work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In Towards Social Adjustment: Labour Market Issue in Structural Adjustment, edited by Guy Standing and Victor Tokman.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1991. Burawoy, Michael. 1983 “Between the Labor Process & the State.”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Vol. 48:587~605. Cameron, David. 1985“Social Democracy, Corporatism, Labour Quiescenc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Economic Interest in Advanced Capitalist Society.”in John Goldthorpe, (ed.) Order and Conflict in Contempary Capital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Cardoso, Fernado H. & Faletto, Enzo 1979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Carnoy, Martin. 1984.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ella G. and Treu T. 1993,from editors, R.Blanpain, C. Engels. Comparative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industrialized market economies. 5th Deventer The Netherlands: Kiuwer Law & Taxation Publishers. CEPD, Council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985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Taipei: Executive Yuan.Chalmers, Douglas et al.1997 “Associative Networks: New Structures of Representation for the Popular Sectors?” in Douglas Chalmers et al. eds. The New Politics of Inquality in Latin America. N. 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lmers, Douglas et al. 1997 "Associative Networks: New Structures of Representation for the Popular Sectors?" in Douglas Chalmers et al. eds. The New Politics of Inquality in Latin America. N. 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en, Kuan-Hsing(陳光興) (in press), "Club 51: on the ``Culture of U.S. Imperialism`` ", New Left Review. Chen, Yu-Hsi 1981 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Its Sociopolitical Consequences: A Case Study of Taiwan. Hawaii University, Ph. D. dissertation. Cheng, Hsiao-shin 1990 Party-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PRC and Taiwan: Paradoxes of control, Westview Press, Boulder, San Francisco, and Oxford. Cheng, Tun-jen.(鄭敦仁)1989 “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 XLI-4.pp.471~499. Chesneaux, Jean.1968.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H.M. Wright,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hou, Yang-sun 1987.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arty-State in Taiwan: Emerging Civil Society and the Evolving State Corporatist Structure. Ph. D. dissert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hu, J. J. 1992 The Sociology of Labour Radicalism: the Latin American Experiences and the Taiwanese Case. Oxford Doctoral Thesis. Clegg, H. 1976 Trade Unionism under Collective Bargaining.Oxford. Pp.1 Coble Jr, Parks M. “The Kuomintang regime and the Shanghai capitalist, 1927-29” In China Quarterly, No. 77, pp.1~24. Collier, David 1995 "Trajectory of a Concept: `Corporatism` in the Study of Latin American Politics." In Peter Smith, ed, Latin Americ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Approaches to Methods and Analysi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Pp.135~162 Collier, R. & D. Collier 1991 Shaping the Political Aren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ok, Paul and Colin Kirkpatric 1985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Privat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o Gets What,and Why. Pp.35~48, V. V. Ramanadham ed., Privatization and Equity, New York: Routledge. Davis, James. 1962 “Toward a Theory of Revolu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27. Deyo Fredric. 1981 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Order: An Asian Case Stud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4 “Export-Manufacturing and Labor:The Asain Case Study.”In C. Bergquist,(ed.) 1984, Labor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 Beverly Hill:Sage, pp.267~288. Draper, T. 1960 American Communism and Soviet Russia, New York:Viking. Eastman, Lloyd E. 1974 The Aborta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dwards, Paul et al. 1992 “Great Britain: Still Muddling Through.” In Anthony Ferner & Richard Hyman eds,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the New Europe. Oxford: Blackwell. Ensor, R. C. K. 1908 Modern Socialism as Set Forth by the Socialists in their Speeches, Writings, and Programme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Ernst, John 1994 Whose Utility? The Social Impact of Public Utility Privatization and Regulation in Britain.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Esping-Andersen, Gosta. 1985. Politics Against Markets: The Social Democratic Road to Power.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uropean indu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 on-line, relations in the EU, Japan and USA, 2000>。http://www.eiro.eurofound.ie/2001/11/feature/tn0111148f.html, download date:2002/06/28. Evans, Peter 1985 “Transnational Linkage and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State.” In P. Evans, D. Rueschemeyer & T.Skocpol.(eds.) 1985,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92~226 1987 “Class, State, and Dependence in East Asia” In F.Deyo, (ed.)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203~20 Feigenbaum, Harvey B., Jeffrey R. Henig 1999 Shrinking the State: The Political Underpinnings of Privat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wsmith, Joseph. 1985 Party, State, and Local Elites in Republican China: Merchant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s in Shanghai, 1890~193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Fraser, Derek 1984 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London: Macmillan. Friedlander, Walter A 1955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N.J.: Prentice-Hall. Frobe, Folker, Jurgen Heinrichs and Otto Kreye. 1980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tes, Hill. -1979. “Dependency and Part-Time Proletariat in Taiwan.”Modern China, vol.5:381~408. -1988. Chinese Working Class Lives: Getting By in Taiwa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old, Thomas B. 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Goldthorpe, J. H., Catriona Llewe llyn, and Clive Payne 1980 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Modern Britai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Gray, John 1998 False Down: The Delusions of Global Capitalism.London: Granta Books. Gurr, Ted Robert. 1970 Why Men Rebel. Princeton, 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mbermas, J. 1975 Legitimation Crisis, trans. by T. McCarthy Boston: Beacon Press. Harris, Abram L. 1963 “John Stuart Mill: Government and Economy.” Social Service Review, ⅩⅩⅩⅦ:2,134~53. Held, D. 1989. 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Modern Stat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uang, Chang-Ling(黃長玲) 1999 Labor Militancy and the Neo- Mercantilist Development Experience: South Korea and Taiwan in Compari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h D. dissertation.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1985, The Trade Union Station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Spain. ILO. Jessop, B. 1990. State Theory: Putting Capitalist States in Their Pla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Julien, Claude.1973 America``s Empire. New York: Vintage. Kirby, William C. 1984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 Hagen “The Stat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bor Politics: Comparison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 In Taiwan: A Newly Industrialized State, edited by Hisin-HuangMichael Hsiao, Wei-Yuan Cheng and Hou-Sheng Chan. Taipei: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89. Korean Herald 2002, 。06/15 Korpi, Walter. “Power, Politics, and Sate Autom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itizenship: social right during sickness in eighteen OECD countries since 1930.”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3,309~328. Kung, Lydia. 1981 “Perceptions of Work among Factory Women.” in Ahern & Gates, (eds.) 1981,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hmbruch, G. 1984 “Concert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ist Networks” in J. Goldthorpe (ed.). Linz, Juan J. 1975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F. I. Greenstein and N. W. Polsby,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3. Macropolitical Theory, Chapter3. Menlo park: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Lipset, Seymour Martin 1985 Consensus and conflict : essay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New Brunswick (U.S.A.) : Transaction Books Lipset, S. M. & Marks G. 2000 It Didn’t Happen Here: Why Socialism Fai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Norton. Long, Morman & B Roberts. 1984 Miners, Peasants and Entrepreneurs: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Highlands of Peru.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ier, Charles S. 1981 “Fictitous Bonds…of Wealth and Law: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est Representation.”In Susan Berger, (ed.) Organizing Interest in Wester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nn, Michael 1987 “Ruling class strategies and citizenship” in his Sociology at the Crossroads. London: Heinemann. Marshall, Gordon 1988 “Some Remarks on the Study of Working Class Consciousness,” in D. Rose, ed.,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pp.98~128, London:Hutchinson. Martin A. 1995 The Swedish Model: Demise or Reconfiguration. In R. Locke, T. Kochan and M. Piore (eds.)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World Econom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Pp.263~296. Martin C. Wilbur, “The Influence of the Past: How the Early Years Helped to Shape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Party Leadership and Revolutionary Power in China, ed. John Wilson Lew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p.56 Marx, Karl (1869) 1963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Maslow, Abraham,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and Row. McCarthy, J. and M. Zald 1977. “Resources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1212~1239. Miliband, Ralph. -1969. 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 London: Winfield and Nicholson. -1983. Class Power and State Power. London: Verso Editions. -1991. Divided Society: Class Struggle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ore, Barrington, Jr. 1978. Injustice: The Social Bases of Obedience and Revolt. White Plains, New York: M. E. Sharpe. NLRB,1998。http://www.nlrb.gov/facts.html. download date:2002/04/30. Norris, Pippa 1993 “Comparing Legislative Recruitment” in Gender and Party Politics, ed. By Joni Lovenduski & Pippa Norris. Sage Publications Ltd O’Connell Davidson, Julia 1993 Privatization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The Case of Water Industry. New York: Mansell. O’Donnell, Guillermo, 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Whitehead (eds.) 1986.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Prospects for Democracy. Baltimore, Marylan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Offe, Claus. -1981 “The Attribution of Public Status to Interest Groups: Observation on the West German Case.”In Susan Berger, (ed.) Organizing Interest in Wester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Contradic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Olson, Mancur.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al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rlman S. 1971. A Theory of the Labor Movement. N. Y.:Augustus M. Kelley Publishers. Pestoff, V.A. 1995 Towards a New Swedish Model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Politics. In C. Crouch & F. Traxler (eds.). Organize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Europe:. Aldershot, Brookfield USA, Hong Kong, Singapore, Sydney: Avebury Press. 151-182 Pierson, C. -1991. Beyond the Welfare Stat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to Welfare StateDevelopment.”Political Studies,ⅩⅥ,pp. 777~794. Pitelis, Christos and Thomas Clarke1993 “Introduc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ivatization”Pp.1~27,Thomas Clarke and Christos Pitelis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ivatization, New York: Routeledge. Polanyi, Karl 1944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New York:Rinehart. Portes Alejandro. 1983 “The Informal Sector: Definition,Controversy, and Relation to National Development.”Review,Ⅶ, 1 (Summer): 151~174. Ranney, Austin, and Kendall, Willmoore. 1956 Democracy and American Party System.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Satori, G. 1987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New Jersey: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Inc. Saunders, Peter and Colin Harris 1994 Privatization and Popular Capitalism. Philadelphia,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Schmitter, Philippe C. -1974.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Gerhard Lehmbruch ed., 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75. Corporatism and Public Policy in Authoritarian Portugal.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chattschneider, E. E. 1960. The Semi-Sovereign People: A Realist’s View of Democracy in America, Hinsdale,Illinois: The Dryden Press. Shalev, Michael. 1983. “The Social Democratic Model and Beyond: two generations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welfare state,” Comparative Social Research, 6, 315~351. Sharma, Basu 1985 Aspects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Asean.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 No.78. Skjeie, Hege 1993 “Ending the Male Political Hegemony:the Norwegian Experience” in Gender Politics, ed. by J.Lovenduski & Pippa Norris. Sage Publications Ltd. Skocpol, Theda. 1985. “Bring the S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 Evans, D. Rueschemeyer& T. Skocpol (ed.). Smelser, Neil J. 1963 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 N. Y.:Free Press. Thane, Pat 1982 The Founda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 Longman. Thompson, E. P. 1966.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New York: Vintage Press. Tilly, Charles. 1981. As Sociology Meets History. New York:Academic Press. Tocquecille, A. D. 1953 Democracy in America.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Truman, David 1951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New York: Knopf. Vernon L. Lidtke, The Outlawed Party: 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 1878~1890.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Wade, Robert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ang, Jennhwan 1988. Political Movements Against the State: TheTransition of Taiwan’s Authoritarian Rule. Ph. D.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 A. Whyte, William F. 1976 “Rural Peru: Peasants as Activists”, in Peruvian Nationalism: A Corporatist Revolution. D Chaplin ed. New Jewsey: Transaction, Inc. Winkler, Edwin A. 1984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99:481~99. Wu, Nai-the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Wu, Yu-shan 1989. “Marketing of Politics”, Asian Survey 24 (4): 382~400. 《中譯資料》 Anderson, Perry. 1999,<新自由主義的歷史和教訓>,法國《思想》雜誌第320期,費新錄譯。http://member.hkbn.net/~pioneerhk/69/0904.htm,取用日期 2002/06/15。 Anderson, Perry. Camiller, Patrick 1994. Mapping the West European left.London ; New York : Verso. 張亮等譯,《西方左派 圖繪》。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Christiansen, Flemming. Shirin Rai Chinese Politics and Society.潘兆民、黃烈修譯,《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韋伯,1998。 Coates, David. Models of Capitalism: Growth and Stagnation in the Modern Era. 耿修林等譯,《資本主義的模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Coble, Parks M. Jr., 1979, “The Kuomintang Regime and the Shanghai Capitalist, 1927-29,” In China Quarterly. No.77. 蔡靜儀譯:《金權與政權-江浙財閥與國民政府》。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1。 Engles, Friedrich(恩格斯),「十小時工作制問題」,《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Garcia Marquez, Gabriel,《百年孤寂》,楊耐東譯。台北:志文, 1994。 George, Susan 1999, <新自由主義簡史,精英經濟學的二十年與結構變 遷的新機遇>,Conference on Economic Sovereignty in a Greg J. Bamber/ Russel D. Lansbury/Joseph S. Lee,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mployment relations: a study of industrialized market economics. 《比較勞資關係》,李誠等譯。 台北:華泰,2000。 Hibbert, Christopher. The English a social history. 《英國社會史》下冊,賈士蘅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劉軍寧譯,《第三波 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1994。 Karl Marx(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四川,1972。 -《資本論》中譯本,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http://160.79.248.165/doc4/marx1865.txt,取用日期2001/10/3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Lijphart, Arend 1984 Democracies: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陳坤森譯,《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台北:桂冠,1993。 Luxemburg, Rosa. Gesammelte Werke/1, Berlin, 1974. 〈波蘭社會主義運動在德國和奧地利的新潮流〉,《盧森堡文選》中文版上卷。北京:1984。 Malthus, Thomas Robert 1798 Eass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London: J.M. Dent; New York: E.P. Dutton. 《人口論》。台北:三民,1966。 Michael Yates,美國《每月評論》雜誌2000年7-8月號;引自《中國與世界》網站,http://www.zazhi2.org/2002/zs0203b.txt,取用日期2002/06/05。 Mills, C. Wright. The Power Elite. 王逸舟譯,《權力菁英》。北市:桂冠,1994。 Orwell George,1984。《一九八四》,林淑華譯,臺北 : 小知堂,2001。 Prezworski, Adam. 1985 Capitalism & Social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張虹譯,《資本主義與社會民主》。台北:桂冠,2000。 Sauer, Robert L. Voelker Keith E. 1993 Labor Relation-Structure and Process. Prentice-Hall, Inc. 譯者: 朱柔若,《勞工關係-結構與過程》。台北: 國立編譯館,1999。 Skocpol, Theda. 1979. States & Soc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劉北成譯,《國家與社會革命》。台北市:桂冠,1998。 Smith, Adam The Wealth of Nation. 《國富論》。謝宗林等譯,台北:先覺,2000。 Susan George,<新自由主義簡史 精英經濟學的二十年與結構變遷的新機遇>,亞太勞動快訊第8/9期,2001。頁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87252017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22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德北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何學政 zh_TW dc.creator (作者) 何學政 zh_TW dc.date (日期) 2002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6:51:05 (UTC+8) -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6:51:05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51:05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224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694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252017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採歷史結構方式分析我國三個時期,工會與政黨之關係。第一個時期為我國威權轉型時期階級政黨的實踐經驗,即工黨、勞動黨及勞工陣線的『社會民主模式』提法。第二個時期為我國民主轉型期,這期間工會與政黨之關係,特別是我國全國總工會多元化後的局面。第三個時期為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我國工會與政黨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我國近期將以美國式的商業主義型工運為主,但基層廠場工會仍有日本型工運的模式存在。其它的工運、工會組織也可能以類似開發中國家的對抗型工運,或國家/政黨補助型的工會形式存在。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By employing a historical/structural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un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R.O.C. The first part analyzed the leftist-parties experience in Taiwan. It includes the “Labour Party”, “Workers’ Party” and the “Social Democratic model expression” of Taiwan Labor Front. The second part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un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 period, especially after the national confederation going to the plural road. The third part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un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DPP government period. In the future, the unionism in Taiwan will be mainly analogous with the American business unionism. But in the factory level, there will be an analogy between the unionism of Japanese model and Taiwanese enterprise unionism. Some Taiwanese unions will be analogous with the unionism of other developing country model. They will have some attributes of opposition unionism and state/party sponsored unionism.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I 中英摘要-----II 目錄&圖表-----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一、社會心理學解釋社運之起源-----5 二、理性抉擇式的解釋方法-----6 三、資源動員論-----6 四、階級論-----7 五、解嚴後的相關研究-----7 第三節 各國工會運動概略-----9 一、工會結構組織狀況-----9 二、工會組織率-----12 三、集體協商的層級-----12 四、工作現場的組織-----14 五、工會行動-----14 六、勞資衝突-----15 七、工會與政黨間的關係-----15 八、與政治系統的關係-----18 第四節 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25 一、分析架構-----25 二、資料來源與方法-----31 三、研究限制-----32 第二章 我國階級政黨的實踐及其與工會之關係-----34 第一節 歷史背景-----34 一、政治簡史-----34 二、經濟簡史-----36 三、美國霸權的興起及影響-----38 四、工會簡史-----41 (1).清末情況-----41 (2).日據時代-----42 (3).民國肇始~國民黨聯俄容共-----45 (4).國民黨聯俄容共~清黨分共-----47 (5).清黨分共~抗戰時期-----48 (6).對日抗戰~國共內戰-----49 (7).台灣地區一九五○年代至一九八○年代概況-----49 第二節 工黨、勞動黨之經驗-----51 一、當前主要工運團體簡介-----52 二、八○年代中期之政體之轉型-----59 三、國內工運低迷不振的政治、經濟背景-----62 四、工黨經驗-----64 五、工黨路線爭議-----66 六、勞動黨經驗-----70 第三節 勞工陣線之社會民主模式經驗-----74 一、台灣勞工陣線的背景-----74 二、勞陣的工會組織路線-----75 三、勞陣內部人事變化過程-----76 四、勞陣提出社會民主模式的經驗-----80 本章小結-----83 第三章 國民黨主政時期 至 民進黨上台 的工會與政黨關係-----86 第一節 國民黨主政下工會與政黨關係概況-----86 一、列寧式政黨的概念-----87 二、國民黨仿列寧式政黨的演變-----88 三、一九六○年代前的工會與政黨之關係-----94 四、一九六○年代至一九八○初期工會與政黨之關係-----97 五、一九八○年代後工會與政黨之關係101 第二節 自主工運與工會多元化之局面107 一、一九八○年代中期的政治、經濟背景-----107 二、一九八○年代中期興起的自主工會運動-----113 三、產業工會的結盟-----115 四、總工會多元化的局面-----119 第三節 民進黨執政後的工會與政黨關係-----127 一、政黨輪替後,資方團體的自主性並未增加-----127 二、私有化與綠化-----130 三、工會與政黨之關係-----138 本章小結-----150 第四章 從工時案、勞動法令修正案及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看工會與政黨關係-----153 第一節 工時案中工會與政黨之互動-----154 一、縮短工時的理論背景-----154 二、爭議不斷的工時案-----155 三、工時鬥爭的意義-----163 第二節 勞動法令修正過程中工會與政黨之互動-----167 一、新右派理論的根源-----167 二、第三條路的興起-----171 三、民進黨對勞動法令的惡改-----175 A. 關於自由入會之問題-----176 B. 實質限制公教人員組織工會-----179 C. 限縮會務假-----180 D. 增列工會的「不當行為」-----180 E. 團體協約法修法部分-----182 F. 勞資爭議處理法部分-----182 四、工會團體的抗議行動-----187 第三節 經發會中工會與政黨之互動-----191 一、政府是「總經理的總經理」-----193 (一)減稅救資本家-----194 (二)繼續推動私有化-----197 (三)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資本家共識-----198 二、勞動力市場彈性化-----199 (一)維持人權形象的假動作-----199 (二)實質改惡的勞動法令-----201 三、勞工團體與弱勢團體的抗議聲浪-----213 本章小節-----216 第五章 結論-----220 參考書目-----240 附錄一 受訪者基本資料-----263 附錄二 《工會法》修正草案版本說帖-----264 附錄三 西班牙1979~2000國會大選得票率與席次表-----264 圖表 圖1.1 集體談判的分類圖-----14 表1.1 工業民主國家之勞資糾紛統計表-----15 表1.2 工運類型分類表-----24 圖1.3 敘事架構圖-----30 表2.1 1927年文協分裂時各派觀點表-----43 圖2.1 各工運團體國家認同立場光譜簡圖-----59 圖2.2 一九八○年代政治運動與工會運動互動簡圖-----61 圖2.3 社會民主模式福利國家形成過程圖-----81 圖3.1 改造後的國民黨產職業黨部組織圖-----90 圖3.2 一九六○年代左右國家與勞資關係圖-----96 圖3.3 一九七五年後全總體系結構圖-----98 圖3.4 一九七○年代國家與勞資團體關係圖-----101 圖3.5 一九八○年代國家與勞資關係團體圖-----106 表3.1 工商團體領袖及其親近黨派簡表-----129 表3.2 國營相關事業綠化一覽表-----132 表3.3 與民進黨利害相關之職務一覽表-----134 表3.4 國營事業員工對新政府動作之反應表-----135 表3.5 2001年底選舉時,國營事業工會會員如何反應投票表-----137 表3.6 勞委會補助全國性工會決算表-----139 表3.7 勞委會2002/04/08新聞稿補助全總、全產總工會款說明表-----140 表3.8 勞委會90年度補助全總明細表-----141 表3.9 職訓局90年度補助訓練計畫明細表-----141 表3.10 勞委會補助團體決算表-----142 表3.11 勞工退休金監理委員會名單(89、90年度)-----144 表3.12 九十一年度勞工退休金監理委員會名單-----144 表3.13 永續就業工程審委會名單-----145 表3.14 九十年度永續就業工程各縣市核定排行表-----146 表4.1 2000年總統大選各候選人工時政見表-----156 表4.2 六月十五日總統接見之勞工代表名單-----159 表4.3 工時折衷案的版本對照表-----162 表4.4 朝野政黨的工時案立場表-----163 圖4.1 政黨意識形態區分簡圖-----173 表4.5 勞委會版自由入會條款條文對照表-----176 表4.6 勞委會修正軍公教不得組織工會條文對照表-----179 表4.7 先進國家對公務員、教師工會之相關規定或狀況表-----180 表4.8 勞委會對會務假修正條文對照表-----180 表4.9 勞委會對增列勞方不當行為條款、說明-----181 表4.10 對勞資雙方不當行為的處罰-----181 表4.11 勞委會對爭議法當事人修改版本對照表-----182 表4.12 勞委會將爭議行為的樣態限縮條文表-----183 表4.13 勞委會對爭議權的嚴格限縮條文表-----185 表4.14 勞動成果說惡改條文表-----187 表4.15 參與經濟發展諮詢會議之勞工諮委身分一覽表-----204 表4.16 就業組共識「變形工時、女性夜間工時保護取消」部分-----208 表5.1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社會階級類型與公民權的不同組合結果-----222 圖5.1 我國工會所扮演之角色-----231 圖5.2 一般西方國家裡工會所扮演之角色-----231 表5.2 先進工業民主國家對勞工保障的改革時間表-----236 表5.3 國會下議院婦女席次比例-----237 表5.4 2001年立委選舉 各黨提名婦女比例-----237 表5.5 各國社會民主黨的表現-----238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224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工會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工會運動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勞工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黨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階級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rade union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unionism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abor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litical party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lass en_US dc.title (題名) 我國工會與政黨關係之研究 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Un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R.O.C.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H世紀新聞網論壇 2000 <高燕宇被停權而張緒中卻沒有>。12/01,http://www.happy1.com.tw/bbs.asp?id_num=677,取用日期2001/1/30。 2001 <全國經濟發展會議全產總認為有意見> 。01/12 ,http://www.happy1.com.tw/bbs.asp?id_num=936,取用日期2001/01/30。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1999。 丁幼泉,《勞工問題》。台北:中華書局,1969。 八四工時大聯盟, - <反對去除勞動保護的協商路線! 勞工生存權益絕不容討價還價!要求勞方委員立即退出經發會!>,2001/08/24 -<「程序法化」大惡修 保障變質成關廠解僱遮羞布>。2001/08/29 人民的聲音第四集-做工仔 自主工運的歷史身影,公視影帶,2000。 上海市社會局編,《近十五年來上海之罷工停業》。上海:市政府,1933。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退休金縮水、資遣費打折… 誰說勞資同意?我們就不同意!>。2001/11/02新聞稿 工商時報 2000 <陳水扁籲工商界施壓 讓縮短工時翻案>。07/05 2001 <朝野協商達成共識 金融重建基金規模達一千四百億元>。05/26 2001 <基本工資改採時薪制 勞委會緊急喊停>。08/15 2001 <胡勝正:金控公司可承辦勞退金保險業務>。12/10 干國勳等,《藍衣社、復興社、力行社》。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 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工會組織與任務》。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1976。 王宏仁 -<日據時期台灣勞工運動初探>,《海峽雜誌》,第三期,頁64~74。台北:海峽雜誌出版社,1987。 -《台灣戰後私人獨占資本的確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王健壯,<陳水扁不能不管暴警毆打學生疑案>,新新聞第五○三期,1996。 王時思,<統合主義的再思考-戒嚴體制下的國家統合主義>,第七屆台灣新生代論文研討會-台灣學時代論文。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1995。 王素琴,《台灣省產職業工會聯合會組織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王振寰、方孝鼎 -<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三期,1992。 -<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收錄於《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唐山,1993,頁97~121。 王振寰、趙剛,<利益的社會建構與勞工集體行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社會運動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2。 王振寰 -《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唐山出版社,1993。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1996。 王琴心,《階級經驗與階級意識-以台灣第一代自主工會積極行動者為例》。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王瑞榮,《台灣勞資關係政經分析-國家機關之角色》。台南:成功大學政經所碩士論文,1995。 王義雄,《不流血的社會革命-我為什麼要倡組工黨》。台北:久博,1989。 王慧君,《台灣地區產業工會組織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王騰嶽,<堅持的右派與有理想的左派>,《中國時報》,1999/12/25。 中央日報 2002 <中常委改選白熱化 金權共舞賄選嚴重>。07/19 中央社 1999 <行政院拒絕妥協後勞工大遊行在叫罵聲中收場>。07/29 1999 <高市產總抗議市府未妥善處理台機勞工失業案>。11/17 2000 <國民黨原則接受縮減工時政策會明天討論>。06/07 2000 <經建會說工時愈彈性加班費愈多有益勞工>。06/09 2000 <總統關切工時縮短盼不要另起爐灶徒增不安>。06/15 2000 <工時爭議勞工團體要求行政院提覆議案>。06/21 2000 <工時爭議分裂勞工對抗團結資方結果待觀察>。07/19 2000 <工時爭議分裂勞工對抗團結資方結果待觀察>。07/20 2001 <勞委會指將建議行政院暫緩提工時配套案>。03/08 2001 <鄭村棋批評陳菊濫權模糊焦點要求公開對質>。03/17 2001 <工時調整勞工團體強烈反對>。06/21 2002 <創刊二十週年勞資關係月刊不堪虧損宣布停刊 >。05/22 2002 <五月份在台外勞大幅增加五千餘人>。06/20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台北:陽明山,陽明書屋,1952年12月。 中央委員會第五組,《中國國民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台北:中委會,1955。 中華日報 2002 <房市春天不再?>。06/02 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會訊》,第二卷第八期,1990。 - <阿扁勞動政策評分>。2002/05/16,http://www.cfl.org.tw/news/news_detail.asp?ID=36,取用日期2002/05/30。 - <勞委會之說法誤導大眾,與事實不符!醜化全總、分化工會,令全國勞工失望 全總呼籲勞委會盡速公佈所有工會補助款明細!>。 2002/04/08 中勞史 -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勞工運動史》。台北:中國勞工福利出版社,1959。 -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勞工運動史》。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理事會,1984。 中國時報 1999 <爭取權益 全總勞工今遊行>。07/29 2000 <縮短工時案的陷阱與盲點>。06/15 2000 <全國總工會一分為四>。07/09 2000 <反彈 勞工團體:新政府現親資方本質>。07/18 2000 <化解工時案爭議須發揮政治妥協藝術>。07/19 2000 <愈護愈低 勞退退撫基金 快要彈盡援絕>。08/02 2000 <陳總統:在野黨逢扁必反>。12/27a 2000 <八四工時聯盟反對任何折中案>。12/27b 2001 <柯林頓的第三條路 開創繁榮太平盛世>。01/06 2001 <反核票無處跑 社運界被民進黨「綁架」了?>。02/12 2001 <懼統而避左 其實左≠統>。03/12 2001 <中部縣市 未發出動員令>。05/01a 2001 <求生存補破網 兩萬勞工今上街頭>。05/02b 2001 <陳總統:兩週84工時案應延後兩年實施>。06/21 2001 <立委:就業希望工程 淪為地方綁樁籌碼>。06/23 2001 <陳總統「下跪」 環評委員「不敢當」>。08/18 2001 <政院宣布:土增稅減半徵收兩年 立院通過修法即可實施>。08/30 2002 <工會反彈不斷勞動三法修法路崎嶇>。03/16。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101+112002031600806,00.html,取用日期 2002/03/16。 2002 <勞陣籲讓國營事業回歸專業>。03/30 2002 <親民黨立委質疑:就業安定基金 獨厚「綠色」縣市?>。04/08 2002 <取代美國 大陸成為我最大出口市場>。04/15 2002 <劍橋學者鄧恩:第三條路只是空洞的名詞>。04/23 2002 <李庸三:金融重建基金 合理規模六千億>。05/09 2002 <「原住民」做為一種消費>。05/11 2002 <配合三通 總統友好企業傳進場拉抬>。05/24中時電子報, http://tw.news.yahoo.com/2002/05/24/finance/ctnews/3256464.html ,取用日期2002/05/24。 2002 <公務員可組協會但禁止罷工>。06/12 2002 。06/13 2002 <民進黨的貞操>。06/15 2002 <法國會大選 右派奪回江山>。06/18 2002 <拉攏黑金 民進黨理想沒了>。06/22 2002 <教育部門怠忽 並非全無責任>。07/20 2002 <睽違廿載「棲蘭會」 思潮引領時代>。07/27 2002 <台汽訂購中興號解約案 林陵三裁示減價驗收遭質疑>。07/29 2002 <永續就業「污」雲重重 檢調大動作搜索雲縣府>。07/31 2002 <華航購機轉向 親民黨立委質疑政府施壓>。07/31b 2002 <主計處:近一年貧戶增加一成>。07/31c 2002 <台銀工會:台銀百億土地遭強制移轉國產局>。08/05 中時晚報 2000 <國民黨:84工時案 元旦按計畫上路>。12/28 2002 <新中間在哪裡?>。04/16 2002 <民進黨中常委改選 買票叫價150萬>。07/18 2002 <全代會前夕 喊拳催票打麻將 聲聲入耳>。07/21 2002 <開辦國防捐 軍方反對>。07/25 2002 <誰在埋地雷?>。07/27 2002 <工會指控:台銀土地無償提供總統府>。08/04 中國勞工第八五六期,1988。 中國論壇,<勞工運動、學生運動:蓄勢待發的兩大運動>,第二七九期, 1987。 中廣新聞網 2002 <工商協進會今晚理監事餐會管制媒體不得採訪>。06/07 http://tw.news.yahoo.com/2002/06/07/polity/bcc/3286462.html,取用日期2002/06/07。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台灣地方派系調查專報》,1952。 立法院法制局 專題研究報告,<勞工退休金改制為個人帳戶或附加年金之制度規劃探析>,2001/10。 石計生,《馬克思理論與當代社會制度》。台北:楊智文化,2000。 石莎新,<經發會大亨眾生相>。財訊第二三五期,2001/10。 白正憲聲明稿,<鄭村棋指責經發會共識 形同指責經發會所有委員>。2001/11/05 主計處 -2002,<政府對家庭移轉收支對所得分配影響>。05/17,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4/news/t11.xls,取用日期 2002/05/30。 -2002,<世界各國家地區所得分配狀況>。 http://www129.tpg.gov.tw/mbas/doc4/89/book/Year07.doc,取用日期2002/06/15。 -2002,<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08/16 民視新聞 2002 <晚宴理監事 敲定黃茂雄為接任人選>。06/08http://tw.news.yahoo.com/2002/06/08/finance/ftv/3287381.html,取用日期2002/06/09。 台灣日報 1998 <失業問題將很快成為燙手的政治問題>。11/25 台灣立報 2000 <台灣失業率再創新高>。11/09 2002 <石油工會的祭典?>。01/12。 2002 <企業共主誰與爭?>。06/05。 台灣勞工陣線 -1992,<簡介>,http://labor.ngo.org.tw/tlf/TLF-DM-2000.htm, 勞動者51期,取用日期2002/07/30。 -1993,<兩國兩制、和平共存──台灣人民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基本主張>,12/10,http://taup.yam.org.tw/1t1c/peacemad.txt,取用日期2002/07/30。 -1996,<還要丟多少勞工的血汗進股市?>。03/13新聞稿。 -1998,<台灣勞工陣線1998年大會宣言>,10/19,http://labor.ngo.org.tw/tlf/1998-statement.htm,取用日期2002/07/30。 -1999,<解構勞委會預算黑箱(二)>,勞工陣線電子報。04/14,http://www.south.nsysu.edu.tw/sccid/today/labornet/99/04/labor990414.html,取用日期2002/07/30。 -《新國有政策:台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台北:商周,1999。 -《臺灣勞工的主張 : 2000勞動政策白皮書》,台北:勞動者雜誌,1999b。 -2000,<勞基法擴大適用一週年的回顧與省思>,勞工陣線電子報。01/04,http://labor.ngo.org.tw/weekly/C200104.htm,取用日期2002/07/22。 -2001,<罷工限制更嚴格 勞陣呼籲勞委會三思>。02/13新聞稿-2001,孫友聯、張烽益,<制定「大量解僱保護法」刻不容緩>。09/15。銀行員工會網站,http://61.222.52.195/net/bankunions/informations/09/05.htm+%E5%A4%A7%E9%87%8F%E8%A7%A3%E5%83%B1%E5%8B%9E%E5%B7%A5%E4%BF%9D%E8%AD%B7%E6%B3%95&hl=zh-TW&ie=UTF-8,取用日期2002/07/02。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台灣社會運動史:勞工運動、右派運動》,翁佳音譯註。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2。 江仁傑,<揚聲器取代野百合 扣應取代人民廣場>,《中國時報》。2001/02/16 李允傑,《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二版,1999。 李建昌,《八○年代的台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李培元,《政治商品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7。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47。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社,1986。 李博榮,《民主進步黨政黨轉型之研究-1986-1996》。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李肅,1997,<“臺灣勞工陣線〞分裂反映了什麽?>,《中國與世界》,1997年第五期,http://www.zazhi2.org/z/zs9705b.htm。取用日期2001/12/30。 自由時報 2001 <工時多6小時給不給薪? 勞委會傾向勞資自行協商>。01/l3 2001 <工時勞檢 最快三月展開>。02/07 2001 <阿扁:要幫廠商穿鞋、綁鞋帶>。02/21 2001 <中石化積欠貨款 中油不撕破臉>。04/17 2001 <蔡煌瑯:兩岸議題 不能天馬行空>。07/24 2001 <勞退金新制 將三軌並行>。10/30 2001 <《世紀首航書摘》連戰提84工時案翻案 臨陣落跑>。10/30b 2001 <政黨輪替 工商團體因應有道>。11/06 2001 <國營事業大票倉 兵家必爭>。11/21 2002 <港都經濟 成也國營敗也國營>。01/04 2002 <辜濂松力挺 王志剛可望接掌工商協進會>。04/08 2002 <拓展外勞外交 外交部、勞委會將設協調會報>。04/13 2002 <外勞政策失控 監院擬糾正勞委會>。08/03 朱柔若,《政經發展與工運變遷之跨國分析》。台北:華泰,1996。 朱雲漢 -<寡占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蕭新煌編《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 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1989。 -<台灣政權轉型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七卷第四期,1992。 -<「新半山」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中國時報2002/06/24。 朱蒲青,<從工運路線到主導工時案 上帝開了新潮流系玩笑>,東森新聞報2000/11/24,http://192.192.148.27/news/2000/11/24/2000-1124et01.html,取用日期2000/11/25。 全國產業總工會 2000,<全國產業總工會新聞稿>。05/01全產總成立 新聞稿 2001,<501到510「弱勢者行動連線」共同宣言>。04/25新聞稿 2001,<全產總鄭重澄清經發會就業組對取消女性夜間工作限制尚無共識>。08/09新聞稿 2001,<向勞工界報告,向企業界喊話!>。08/16新聞稿 2001,<向歷史負責,向群眾負責>。08/26新聞稿 2001,<向歷史負責,向群眾負責 --全產總對經發會結論之看法>。08/27新聞稿 2001,<經發會勞方與資方及官方交手實錄>。全產總工訊第一期。08/31 2001,<全產總勞動三法對照版本>。10/08新聞稿 2001,<經發會是與非,歷史自有公斷 鄭村棋不必自專、自任為歷史的裁判>。11/05新聞稿 2001,<全產總內部大團結 全國產業總工會幹部集思營活動摘要>。全產總工訊第二期。11/12 2002,<專訪台中市產總林德喜理事長>。01/11 2002,<全產總辛苦經營之現況 全產總對四月五日聯合晚報相關報導之澄清>。04/05新聞稿 吳也魯,<退休金改制之探討>,出自《審判經發會》,苦勞工作站。台北:苦勞工作站,2002。 吳介民,《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一九八○年代》。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吳忠吉,「資源分配與勞資關係」。出自《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朱雲漢等編。台北:台灣經濟研究會,1989。頁82~85。 吳昱賢,《「派系/分類」與政治運作-以台灣石油工會為個案的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海銀,<遺產稅減半 是劫貧濟富>,《中國時報》,2002/07/31。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南方出版社,1987。 汪立峽,<反思台灣工運>,《左翼》第六號,2000/04/30。 汪可威,《國家、資本、與層峰組織─工業總會如何代表與實踐資本家的利益?》。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汪曉滄,<三十年來的工會>,《勞工研究季刊》,第十五期,頁19~32,1969。 邱天貴,《臺灣工會運動策略研究(1987-1990)》。台北: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邱家宜 -2000,<閹雞雖已甦醒 勞工權益未必改善>,《新新聞》第六八四期,http://www.journalist.com.tw/weekly/old/684/684-092.html,取用日期2002/06/30。 -2001,<新好男人劉坤鱧 揭露民進黨惡質選舉文化>,《新新聞》第七三二期b,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732/732-012.html,取用日期2002/06/15。 邱國禎,日期不詳,<嚇阻工黨籌組的梁啟賢逮捕事件>,《南方快報》,http://home.kimo.com.tw/snews1.tw/Myword/09/myword_0910.htm。取用日期2002/07/30。 邱毓斌 -《臺灣勞工運動的政治實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健全勞委會機制 有助勞資協商 >,中國時報2000/06/18 何仲代,《工會與政黨互動關係-以美、英、日、西四國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何雪影,《台灣自主工會運動史》。台北:唐山,1992。 何榮幸,《學運世代 : 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文化,2001。 何學政 -<紙上工運?傳媒式工運?>,《左翼》第二十一號,2001/08/31。 -<放寬女性夜間工作限制的迷思>,《聯合報》2001/05/13。 何燕堂 -<勞退金改制 政府應負保證責任>,《中國時報》2001/08/31。 -<大家都該做職業股東>,《中國時報》2002/06/13。 -<白金政權 財團主宰的國度>,《聯合報》2002/06/15。 沈明川,<綠色桂冠 難掩邊緣化落寞>,《聯合晚報》2002/04/05。 沈宗正,《國家統合主義與台灣經濟發展經驗(1949-87)》。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沈宗瑞 -《臺灣工會的角色與發展(1950-1992):國家組合主義角度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國家與社會:中華民國的經驗分析》。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 呂建德,<第三條路:以不平等議題取代族群認同>。聯合報,2001/04/16。 呂國清,《臺灣的勞資關係模式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明日報,2000,<簡錫堦提2階段解套方案 從每周44工時漸進到雙周84小時>。12/21。http://news.pchome.com.tw/ttimes/politics/20001221/index-20001221124434099581.html,取用日期2001/01/30。 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洪金珠、許佩賢譯。台北:月旦,1994。 林大鈞,《我國工會立法之研究》。台北:工商教育出版社,1987。 林中平,<國家組織或大有為的政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88,頁91~116。 林忠正,<現階段台灣地區勞工政策之檢討與應有之發展方向>,收錄於《全國民間經濟會議實錄第一部分:公平》。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1991。 林宗弘等,《打拼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台北:台灣勞工陣線,2000。 林若雩,《無記名限制連記法之研究-民國七十六年增額監察委員選舉》。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林佳和,1997,<台灣與德國工人運動中環境保護議題化(Thematisierung)的分析>,http://www.geocities.com/Paris/Cafe/9642/2lin1.htm,取用日期2002/07/30。 林佳龍 -<威權侍從主義下的台灣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89。 -<「誰支援國民黨?誰支援民進黨?台灣階級選民的政黨支援」>, 《中國論壇》第三三三期,1989b。頁11。 林明賢,<縮短工時 早已拍板定案何來爭議?>,中國時報2000/07/22 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1994。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經濟社會之變遷(1860~1895)》。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施正鋒,日期不詳,<社會運動團體與政黨的關係>,http://www.wufi.org.tw/movemand.htm,取用日期2002/07/30。 青年日報 2001 <解決基本工資爭議不須修法>。07/31 金相淳,《臺灣和韓國在民主化過程中國家與勞動關係之比較研究:以國家統合主義(State Corporatism)觀點為主》。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卓越雜誌 2000 <孫、吳闢室密談為哪樁?> 。第一八九期。五月 范國棟,<論「醫療事業勞工應具罷工權」>,勞動者電子報2001/02/20。 范雲,<從政治人到階級人:台灣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工運領導>,出自《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蕭新煌、林國明編。台北:巨流,2000,頁178~230。 東森新聞網 2001,<工時調整/44工時翻案?民進黨立委呼應 在野黨立委砲轟模糊焦點>。06/21,http://192.192.148.27/news/2001/06/22/2001-0622ET11.html,取用日期2001/06/21。 2001,<工時彈性化 在野黨團無法認同>。08/16,http://61.222.52.195/news/2001/08/17/2001-0817P02.html,取用日期2002/07/15。 2001,<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改為行政程序法 勞工權益受損>。08/28,http://www.ettoday.com/2001/08/28/184-564062.htm,取用日期2001/08/30。 2002,<全產總擬提案修改勞退新制 陳菊:沒有權利這樣要求>。04/29,http://www.ettoday.com.tw/finance/2002/0429/10416345.html,取用日期2002/04/30。 2002,<高鐵六案表決結果 官股需負擔仲裁損失>。06/14,http://www.ettoday.com/2002/06/14/91-1315675.htm,取用日期2002/06/14。 2002,<澄社批扁政府「政治白金化」 與財團形成新利益團體>。06/17,http://www.ettoday.com.tw/2002/06/17/91-1316876.htm,取用日期2002/06/17。 2002,<行政院財改會提案 合併贈與遺產稅為「財富移轉稅」>。07/29,http://210.58.102.74:8080/ramgen/v716122.rm,取用日期2002/07/29。 苦勞評論(苦勞工作站) 2000,<總統候選人勞工政策比較總表>。03/02,http://61.222.52.195/current/2000_election/collect_table.html,取用日期2002/05/30。 2002,《審判經發會》。台北:苦勞工作站,2002。 2002,<總工會放棄實力原則,勞動節無處話淒涼>。05/04,http:// 61.222.52.195/news/2002/05/04/20020504Cool01.html,取用日期2002/05/05。 周嵩祿等編,《紅燈左轉:工運的路線與實踐》。台北:紅燈左轉編輯群,1995。 夜讀五車書,<三駁產總>,《左翼》第十四號,2000/12/31。 南方朔,<口號速食化,第三條路難消化>,《新新聞》第六六七期,1999。頁72。 南民,<統治台灣的恐龍:國民黨的政治支配>,《前進廣場月刊》第四期。 俞行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工會組織》。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郭正亮,《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台北: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8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1980。 郭玟玟,《政黨與勞工政策-以民進黨為例(1995~1998)》。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郭明政,2001,<集體經濟與集權政治-台灣的選擇?>。台灣勞工陣線電子報,2001/08/22。http://labor.ngo.org.tw/weekly/C210822.htm,取用日期2001/09/01。 郭紀舟,《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保發中心舉辦,<如何建立適合保險業之財務會計原則>,2002/04/30,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馬康莊 -<現代化的罅隙:反公害運動、學生運動與勞工運動>,《自立晚報特刊:邁向現代國家之路》,頁37~39。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當代我國勞資關係與工黨現階段的走向>,《一九八七年台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出版社,1988。 勁報 2000 <在野聯盟:3/5勞工同意 可彈性44 1年落日條款>。12/27 2001 <不滿勞動3法 勞工團體抗議>。03/27 洪儀真,《三○年代和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的左翼思想及其背景之比較》。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孫本文,《現代中國社會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孫治本,2000,<全球化與民主政治、社會福利的前途:德國政界與知識界之相關討論>,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2000/01/15~16:台大社會系、台灣社會學會主辦。 孫善豪,<重建波蘭:蘿莎。盧森堡論波蘭統一問題>,《當代》第一三八期,1999.2。 孫登貴,《解嚴後台灣勞工運動之研究-以工會為中心》。台北: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陶令瑜,<解讀《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一本書,道盡李摩西與約書亞的傳承之情>新新聞第七四○期。2001/05/12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徐正光,<統合政策下的台灣勞工>,《第一屆勞資關係研討會會議實錄》,1987。 -<從異化到自主:台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和趨勢>,徐正光、宋文禮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中產階級興起的政治經濟學>,收錄於《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1990。 徐彩莉,2001,<輪班工作對生理狀態之影響---睡眠狀態>,《勞工安全衛生簡訊》第四十期。2001/01/01。 夏林清,〈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案例調查報告:結構性衝突與個人學習〉,《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二期,1989年,頁127~-156。 夏林清,鄭村棋,<站上罷工第一線--由行動主體的角度看1989年遠化 5月罷工抗爭的發生及影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三卷,1992。頁63~108。 高市勞工第44期,<經發會 高雄分區座談紀實>。高雄市政府勞工局,2001/09/30。 高國平,《1622-1945年台灣對外貿易地理變遷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站鬥陣、戰同線(上、下),劉俊宏攝,公視影帶,2000。 郭淑媛,2001,<捍衛勞工權益 陳菊任重道遠>,厚生雜誌第十二期,http://minho.show.org.tw/hwe/magazine/mz_00dec/mz_12-b2.htm,取用日期2002/07/15。 韋樞,<勞陣開記者會強調沒有分裂只是會籍重整>,《中央通訊社新聞稿》,1997/1/21。 陳水扁,< 1999.12.6倫敦政經學院演講>,1999/12/06。http://www.president.gov.tw/1_president/subject-04a.html#speech3,取用日期2002/05/20。 陳中興,<黃清賢請辭 石油工會給假緩頰>,《自由時報》2002/04/05。 陳玉璽,<四十年來台灣經濟發展與政治社會變動>,《台灣與世界》,四月號,頁41~50。美國,1987。 陳永昇,《我國工會聯合組織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怡仲,《台灣組合主義體制的形成與轉化》,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陳明通, -<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未出版研究計劃報告,1989。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 陳金泉,1999,<雇主片面減薪之法律效果>。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與行政院勞委會合辦「工資保護」研討會中發表。11/3,http://www.kcchen.com.tw/law/law12.htm,取用日期2002/07/01。 陳金福,<我國工會運動之回顧>,《勞工論叢》第二期。台北:國際勞工研究資料中心,1985。 陳南天,1997,<台獨聯盟對勞工陣線分裂真相之聲明>。01/21,http://www.wufi.org.tw/news/rls0121.htm。取用日期2002/06/15。 陳信行 -1995,〈改良主義的困局──談瑞典富豪汽車「生產民主制」的失敗〉,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sccid/M.835768011.A.html。取用日期2001/08/30。 -<自殺式的經發會「共識」>,出自《審判經發會》,苦勞工作站編。台北:苦勞工作站,2002。頁176~177 陳昭南、林忠正主持,《台灣勞工問題田野研究計劃(χ)》。台北 : 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1994。 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張清溪、施俊吉及劉錦添,《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的私有化》。台北:自立晚報社,1991。 陳國鈞 -<論我國勞工立法>,《勞工月刊》第一卷第八期,頁15~17。台北:中國勞工出版社,1975。 -《當代的職工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勞工問題》。台北:三民書局,1992。 陳淑玲,《台灣的利益團體政治--1980年代迄今之工會運動》。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陳櫻琴,<台灣百年來缺乏經濟法制>,工商時報,1995/11/14。 許甘霖,《黨資本的政治經濟學:石化業個案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3。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一九五○~一九五二-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台北:正中書局,1986。 許寶強,<反市場的資本主義>導言,《反市場的資本主義》,許寶強、渠敬東選編。香港:牛津,2000。 張大元,<評析勞動三法改惡>,《左翼》第十八期,2001/04/30。Pp.2~7 張文中,日期不詳,<“我是誰?”:臺灣自由主義的身份危機──錢永祥訪談>,http://www.sinoliberal.com/scholar/who%20am%20l.htm,取用日期2002/07/31。 張天開,《現代工會運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7。 張友倫,《美國社會變革與工人運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張炎憲,日期不詳,<一九二七年後的臺灣政治社會運動>。http://www.ncltb.edu.tw/hem23.htm,取用日期2002/07/31。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4。 張晉芬 -「解嚴後的台灣工會組織:利用多層次分析方法探討工會的成立、運作及功能」,國科會研究計劃編號NSC80-0301-H-005-019,1992。 -《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張清溪,〈「開放」比「民營化」重要〉,《中國時報》,1995/2/21。 破報資料庫,1999,<諭准遊行 閹雞回春>,http://192.192.149.200/potsasp2/search/show3.asp?t=596,取用日期2002/06/02。 曹煥旭,《中國古代工匠》。台北:台灣商務,1999。 商業周刊 2000 <工總新龍頭林坤鐘一個頭兩個大>。第六四八期,04/24-04/30 產業黨部 -《台灣糖業黨務十年》。台北:產業黨部第一支部,1964。 -《社運工作有關法規輯要》。台北:產業黨部,1976。 梁雙蓮、顧燕翎,<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觀察>,女性學學會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 傅立葉,<台灣社會保險制度的社會控制本質>,《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五期,1993。 黃志龍,<社會主義的理念與體制的乖離>,《左翼》第二十號,2001/06/30。 黃育德,《工人如何形成政治行動?─台南縣自主工會運動的個案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莉芳,《西班牙政治民主化過程中工會角色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黃創夏,<民進黨吸走反核的資源 反核卻丟不掉民進黨包袱>,新新聞第五○三期,1996。 黃瑞明 -<沒有左派,哪來新中間路線?>,《中國時報》。1999/12/06 -<台灣工運逆境圖存,猶待加把勁>,《中國時報》。2000/01/07。 黃程貫,<強制入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三期,1992,頁31~62。 黃德北,<當沒有左翼的國會遇上全球化與政黨輪替時:新政局下的立法院與勞工關係之探討>,台灣新政局下的立法院憲法研究成果發表會,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主辦,2001/06/21。 黃毅志,《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1999。 勞委會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灣地區工會概況調查報告》。台北:勞委會,1996。 -<主委聲明稿>。2001/08/17。http://163.29.140.67/claweb/claweb.nsf/14fe1c81aa4f3e42482567de0030a0b9/c82568d60032668248256aab00297c0e?OpenDocument,取用日期2001/08/30。 -<90年度委託研究--九十年基本工資經濟效果評估>。2002/02/26。http://163.29.140.67/claweb/claweb.nsf/c82568d600326682c82564f2000c7e14/c82568d60032668248256b6c00133023?OpenDocument,取用日期2002/04/30。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九十一年三月》。台北:勞委會,2002。 -<健全工會組織、重視勞工運動與公平合理的輔助工會,始終是勞委會努力的目標>。2002/04/08。http://163.29.140.67/claweb/claweb.nsf/03ebb982148bdbaf4825670f0023db04/c82568d60032668248256b950013e9a7?OpenDocument&Highlight=0,_v2aobe4l5vo9a8t8imtu15cml2b1b8_,取用日期2002/05/10。 -<工會法修正草案>。2002/05/01 勞動人權協會,2000,<反對變形工時的十大理由>。06/12,http://61.222.52.195/net/labor_right/2000_06_12.html,取用日期2002/05/01。 賀端蕃,<白吃心態 織不成老年生活安全網>,《中國時報》,2001/08/28。 彭明輝,2002,<台灣可以有更好的發展願景>。出自苦勞工作站編,《審判經發會》。台北:苦勞工作站。頁164~172。 彭懷恩,《第一世界的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9。 湯蘭瑞,<美國貿易保護對我勞工權益批評之檢討>,《勞工之友》,第四四一期。台北:勞工之友社。 經建會 -《中美貿易談判有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台北:經建會,1987。 -<我國公營事業概況>,http://cepd.spring.org.tw/Mission/private/pro3.htm,1998。 經發會,2001/09/05 產業組分工表,http://www.cepd.gov.tw/ecodev-meeting/1產業組.doc ,取用日期2002/05/02。 投資組分工表,http://www.cepd.gov.tw/ecodev-meeting/2投資組.doc,取用日期:同上。 就業組分工表,http://www.cepd.gov.tw/ecodev-meeting/3就業組.doc,取用日期:同上。 財金組分工表,http://www.cepd.gov.tw/ecodev-meeting/4財金組.doc,取用日期:同上。 兩岸組分工表,http://www.cepd.gov.tw/ecodev-meeting/5兩岸組.doc,取用日期:同上。 經濟日報 2000 <縮減工時給了我們什麼啟發?>。07/16 2000 <在野聯盟:折衷版本可解決爭議>。12/23 2001 <民進黨茶會 企業界踴躍出席>。02/20 2001 <全國工協 下月25日成立>。04/27 2001 <圖利資本家 勞工團體抗議>。08/14 2001 <財金組多數意見 證交稅停徵一年 土增稅減半兩年>。08/16 2001 <投資組通過 外勞工資與基本工資脫鉤>。08/17 2002 <企業型計畫救不了失業>。03/16 2002 <營業稅調高否 財改會激辯>。06/27 2002 <分析》政治氣流干擾 華航難高飛>。07/31 經濟部統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製造業經營實況調查報告》,2000。 趙金鳳,<日本春鬥與台灣秋鬥>,《左翼》第一號,1999/11/22。 趙剛 -1996,<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新興民族』(二)>,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mpa/M.855789182.J/M.838702122.A.html。取用日期2002/06/30。 -《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北:唐山,1998。 -<為何反全球化?如何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四期, 2001/12。 趙揚清、黃怡靜,<穩健財政有待稅制改進>,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八期,2001/10。頁18~26 楊珮君,2000,<工時案 鄭村棋批民進黨是資產階級右派政黨>,中時電子報。11/22。 楊泰順,《利益團體政治》。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1994。 楊渡,《強控制解體:解嚴前後台灣社會的面貌》。台北:遠流,1988。 楊晴輝,《台灣光復後的勞工運動-反省與探索》。台北: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歐陽晟,《台灣民主轉形期政黨競爭型態的社會基礎(1986~1992)》。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新世代青年團,2000,<7.20-7.22 靜坐42小時行動 圖文說明>。07/22,http://youth.ngo.org.tw/act-declare/declare-010-workinghour.htm,取用日期2001/06/30。 新新聞 第五一二期,<沒有「共識」(consensus), 就會發生危機?>。1997 新潮流 -日期不詳,<新潮流與民進黨>,http://newcongress.yam.org.tw/way_to_ti/ch09.html,取用日期2002/07/03。 -1994,<斯堪地維亞模式>,《新潮流》第九、十期。03/15。 http://www.frontier.org.tw/ffdc0019.html,取用日期2002/07/30。 詹中原,<先有高鐵表現 才有立法監督>。聯合報2002/06/14。銀行員工會聯合會,2001,<五一上街頭 補「失業」破網二千銀行員高喊「反對亂合併」>。05/01,http://61.222.52.195/net/bankunions/act/2001-05-01-01.htm。取用日期2002/07/08。 劉見祥,《勞工保險制度與實務》。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1988。 劉昆祥,《勞資關係論文集》。台北:中國社會安全協進會,1983。 劉進慶 -<從中樞衛星關係的觀點看台灣政治經濟的演變與展望>,見吳昱輝編《台灣之將來學術論文集》,頁131~165。台北:新台政論雜誌社,1986。 -<新興工業國的發展和新經濟階層-民主化之政治經濟的底流(中)>,《五月評論》第二期,頁3~41。台北:五月評論出版社,1988。-《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劉梅君,《「工時」之理論辯證與經驗省思》。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2001。 蔡其達,〈從市民社會到無產階級國家-葛蘭西的國家理論〉,《島嶼邊緣》第一期。台北,1991。 蔡建誠,1998,<減少工時增加就業機會>,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http://hk.geocities.com/franklenchoi/commentary/reduceworkinghours.html,取用日期2002/07/14。 鄭村棋 -<如何看待縣總工會的改選衝突>,《台灣工聯雙月刊》第六期,1991年12月。 -2001,<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學運世代是資產階級接班人>,時報悅讀網週末文摘,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d/Bc0138/page3.htm,取用日期2002/07/08。 鄭陸霖,《台灣勞動體制形構的解析-歷史/結構的取向》。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聯合報 2000 <工時44政策 催動變形工時>。04/04 2000 <陳菊:勞委會的立場就是勞工的立場>。05/21 2000 <因應工時縮短 學者提建言>。07/09 2000 <勞工團體籲行政院勿妥協>。07/18 2000 <唐飛:支持建核四 必要時請辭>。09/19 2000 <到台北遊行 桃園民眾、國民黨部各有說詞>。12/26 2000 <討論折衷案 鷹派大反彈>。12/29 2001 <若將新制比舊制 養老金縮水>。01/22 2001 <新制提撥率有爭議>。01/22b 2001 <勞工罷工從嚴設限 全總不背書>。02/13 2001 <布希頒四命令 矛頭對準工會>。02/19 2001 <北高兩局長:反對進股市 被藉故換掉>。03/15 2001 <全勞總立院陳情:拒當次等公民>。04/27 2001 <勞工戰友民進黨立委不見人影>。05/02 2001 <《聯合筆記》總統主持經發會之必要>。05/21 2001 <勞委會=勞工委屈會?>。聯合新聞網08/14,http://udnnews.com/SPECIAL_ISSUE/DAILY/9008/0814a/index.htm,取用日期2002/07/08。 2001 <《直言集》台灣的環境才真想跟總統下跪>。08/17 2001 <《燒話題》個人帳戶制是牛排還是芝麻>。08/25 2001 <個人帳戶制是牛排還是芝麻>。08/26 2001 <工作人,你的工時快變形了!>。08/26b 2001 <《基隆》國光客運超載 頻遭開罰單>。09/15 2001 <《觀察站》三軌制 四不像 爭議太高>。10/29 2001 <工運社運團體 各吹各的調>。11/26 2001 <公營事業改革不容繼續延宕>。12/31 2002 <近百億就業安定基金變勞委會私房錢>。03/25 2002 <勞委會換基金會委員 「綠」意濃濃>。04/01 2002 <勞委會補助工會款全總批評綁樁明顯>。04/08 2002 <凡勞動者 皆享年金權益>。05/18 2002 <扁福利政策5成4不知>。05/19a 2002 <幕後心聲》正義,福利,到哪去了?>。05/19b 2002 <觀察站》政商關係重洗牌>。05/19c 2002 <國民年金制 別玩數字遊戲>。05/20 2002 <第三條路垂危 布萊爾、柯林頓急救>。06/02 2002 < 陳總統:專案嚴辦 「職業股東」>。06/08 2002 <既無「次基本人權」,何來「次基本工資」>。06/11 2002 <民進黨:擺明扯爛汙 BOT忌日>。06/15a 2002 <白金政權 財團主宰的國度>。06/15b 2002 <知識分子的良知沒有任期 >。06/18a 2002 <彈性工時修正草案 立院今討論>。06/18b 2002 <英最大鐵路工會 減少對工黨資助>。06/26a 2002 <財政惡水》國家財政 慢火煮青蛙 逐漸惡化>。06/26b 2002 <病鵝的哀鳴>。07/20 2002 <國防捐爭議太大 國防部:不會實施>。07/26 2002 <看問題》航權分配 政商擺第一>。07/27 2002 <本報民調》42%認民進黨向資方靠攏>。07/29 2002 <中央付工資 一個小公園十多人打掃>。07/31 2002 <波音 比空中巴士貴三成>。08/01 2002 <陳師孟:政府最後決定 華航須遵守>。08/01b 2002 <寧可開一張免償支票給美國政府>。08/02 聯合晚報 2000 <吳乃仁大聲發飆:工時案好膽嘜過>。12/27 2001 <基本工資 陳菊建議時薪制>。08/14 2001 <經發會就業組再開會 陳菊建議時薪制>。08/14b 2002 <澄社與陳水扁>。06/18 2002 <如果一切向錢看>。07/26 2002 <游錫堃下周出訪 沒邀王又曾>。07/28 2002 <政院新顧問 金脈全都露>。07/29 謝柏宏,1998,<工運人士入主市府,左派勢力逐漸抬頭>,《新新聞》第617期,http://www.journalist.com.tw/weekly/old/toc/617.html,取用日期2000/12/01。 謝國雄,<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期,11~54。1989。 錢永祥、王振寰,<邁向新國家?民萃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四期,1~34。1995。 蕭全政 -《戰後美援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台北 : 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1984。 -《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業強,1997。 顏厥安,2001,<未曾實現的改革>,《二十一世紀雜誌》2001/06,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010502.htm,取用日期2002/07/09。 戴寶村,2001,<林獻堂與近代台灣民主運動>,台灣歷史學會。10/22。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1022.htm,取用日期2002/06/30。 總統府公共事務室,2001,<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成立週年暨第八次全體委員會議>。12/06,http://www.gio.gov.tw/info/2001html/901206.htm,取用日期2002/05/01。 《英文書目》 Almond G. 1988. “The Return to the Stat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 82, N3. Barkey, K. & Parikh, S. 1991,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Stat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17. Bergquist, Charles 1986 Labour in Latin America: Comparative Eassays on Chile, Argentina, Venezuela, and Colombia.Blackmore, Harol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Biersteker, T. 1992 “The Logic and Unfulfilled Promise of Privat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 L. Putterman & D. Rueschemeyer (ed.) 1992 State and Market in Development:Synergy or Rivalry? Ba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Block, F. 1994. “The Ru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Note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 In The State Critical Concepts. Ed. John A. Hall. New York: Rout ledge Press. Bohmer, Peter. 1998. “The “Accord”: U.S. Hegemony─ Economic, Political and Military”http://192.211.16.13/individuals/bohmerp/lecture5.htm,download date:2001/07/01. Bowles, Sam. Ref. (Bohmer, Peter.1998. The “Accord”: U.S.Hegemony─Economic, Political and Military”http://192.211.16.13/individuals/bohmerp/lecture5.htm).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download date:2001/07/01. Braudel, F. 1982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5th~18th Century Vol.I-Material Civilization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Brody, David 1993 In Labor’s Cause: Main Them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Worker. New T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Bernard and Roy Macridis,1996 Comparative Politics.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uchtemann, Christoph. “Does (De)-regulation Matter? Employment Protection and Temporary Work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In Towards Social Adjustment: Labour Market Issue in Structural Adjustment, edited by Guy Standing and Victor Tokman.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1991. Burawoy, Michael. 1983 “Between the Labor Process & the State.”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Vol. 48:587~605. Cameron, David. 1985“Social Democracy, Corporatism, Labour Quiescenc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Economic Interest in Advanced Capitalist Society.”in John Goldthorpe, (ed.) Order and Conflict in Contempary Capital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Cardoso, Fernado H. & Faletto, Enzo 1979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Carnoy, Martin. 1984.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ella G. and Treu T. 1993,from editors, R.Blanpain, C. Engels. Comparative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industrialized market economies. 5th Deventer The Netherlands: Kiuwer Law & Taxation Publishers. CEPD, Council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985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Taipei: Executive Yuan.Chalmers, Douglas et al.1997 “Associative Networks: New Structures of Representation for the Popular Sectors?” in Douglas Chalmers et al. eds. The New Politics of Inquality in Latin America. N. 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lmers, Douglas et al. 1997 "Associative Networks: New Structures of Representation for the Popular Sectors?" in Douglas Chalmers et al. eds. The New Politics of Inquality in Latin America. N. 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en, Kuan-Hsing(陳光興) (in press), "Club 51: on the ``Culture of U.S. Imperialism`` ", New Left Review. Chen, Yu-Hsi 1981 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Its Sociopolitical Consequences: A Case Study of Taiwan. Hawaii University, Ph. D. dissertation. Cheng, Hsiao-shin 1990 Party-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PRC and Taiwan: Paradoxes of control, Westview Press, Boulder, San Francisco, and Oxford. Cheng, Tun-jen.(鄭敦仁)1989 “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 XLI-4.pp.471~499. Chesneaux, Jean.1968.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H.M. Wright,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hou, Yang-sun 1987.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arty-State in Taiwan: Emerging Civil Society and the Evolving State Corporatist Structure. Ph. D. dissert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hu, J. J. 1992 The Sociology of Labour Radicalism: the Latin American Experiences and the Taiwanese Case. Oxford Doctoral Thesis. Clegg, H. 1976 Trade Unionism under Collective Bargaining.Oxford. Pp.1 Coble Jr, Parks M. “The Kuomintang regime and the Shanghai capitalist, 1927-29” In China Quarterly, No. 77, pp.1~24. Collier, David 1995 "Trajectory of a Concept: `Corporatism` in the Study of Latin American Politics." In Peter Smith, ed, Latin Americ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Approaches to Methods and Analysi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Pp.135~162 Collier, R. & D. Collier 1991 Shaping the Political Aren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ok, Paul and Colin Kirkpatric 1985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Privat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o Gets What,and Why. Pp.35~48, V. V. Ramanadham ed., Privatization and Equity, New York: Routledge. Davis, James. 1962 “Toward a Theory of Revolu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27. Deyo Fredric. 1981 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Order: An Asian Case Stud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4 “Export-Manufacturing and Labor:The Asain Case Study.”In C. Bergquist,(ed.) 1984, Labor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 Beverly Hill:Sage, pp.267~288. Draper, T. 1960 American Communism and Soviet Russia, New York:Viking. Eastman, Lloyd E. 1974 The Aborta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dwards, Paul et al. 1992 “Great Britain: Still Muddling Through.” In Anthony Ferner & Richard Hyman eds,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the New Europe. Oxford: Blackwell. Ensor, R. C. K. 1908 Modern Socialism as Set Forth by the Socialists in their Speeches, Writings, and Programme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Ernst, John 1994 Whose Utility? The Social Impact of Public Utility Privatization and Regulation in Britain.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Esping-Andersen, Gosta. 1985. Politics Against Markets: The Social Democratic Road to Power.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uropean indu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 on-line, relations in the EU, Japan and USA, 2000>。http://www.eiro.eurofound.ie/2001/11/feature/tn0111148f.html, download date:2002/06/28. Evans, Peter 1985 “Transnational Linkage and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State.” In P. Evans, D. Rueschemeyer & T.Skocpol.(eds.) 1985,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92~226 1987 “Class, State, and Dependence in East Asia” In F.Deyo, (ed.)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203~20 Feigenbaum, Harvey B., Jeffrey R. Henig 1999 Shrinking the State: The Political Underpinnings of Privat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wsmith, Joseph. 1985 Party, State, and Local Elites in Republican China: Merchant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s in Shanghai, 1890~193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Fraser, Derek 1984 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London: Macmillan. Friedlander, Walter A 1955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N.J.: Prentice-Hall. Frobe, Folker, Jurgen Heinrichs and Otto Kreye. 1980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tes, Hill. -1979. “Dependency and Part-Time Proletariat in Taiwan.”Modern China, vol.5:381~408. -1988. Chinese Working Class Lives: Getting By in Taiwa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old, Thomas B. 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Goldthorpe, J. H., Catriona Llewe llyn, and Clive Payne 1980 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Modern Britai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Gray, John 1998 False Down: The Delusions of Global Capitalism.London: Granta Books. Gurr, Ted Robert. 1970 Why Men Rebel. Princeton, 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mbermas, J. 1975 Legitimation Crisis, trans. by T. McCarthy Boston: Beacon Press. Harris, Abram L. 1963 “John Stuart Mill: Government and Economy.” Social Service Review, ⅩⅩⅩⅦ:2,134~53. Held, D. 1989. 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Modern Stat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uang, Chang-Ling(黃長玲) 1999 Labor Militancy and the Neo- Mercantilist Development Experience: South Korea and Taiwan in Compari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h D. dissertation.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1985, The Trade Union Station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Spain. ILO. Jessop, B. 1990. State Theory: Putting Capitalist States in Their Pla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Julien, Claude.1973 America``s Empire. New York: Vintage. Kirby, William C. 1984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 Hagen “The Stat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bor Politics: Comparison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 In Taiwan: A Newly Industrialized State, edited by Hisin-HuangMichael Hsiao, Wei-Yuan Cheng and Hou-Sheng Chan. Taipei: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89. Korean Herald 2002, 。06/15 Korpi, Walter. “Power, Politics, and Sate Autom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itizenship: social right during sickness in eighteen OECD countries since 1930.”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3,309~328. Kung, Lydia. 1981 “Perceptions of Work among Factory Women.” in Ahern & Gates, (eds.) 1981,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hmbruch, G. 1984 “Concert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ist Networks” in J. Goldthorpe (ed.). Linz, Juan J. 1975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F. I. Greenstein and N. W. Polsby,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3. Macropolitical Theory, Chapter3. Menlo park: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Lipset, Seymour Martin 1985 Consensus and conflict : essay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New Brunswick (U.S.A.) : Transaction Books Lipset, S. M. & Marks G. 2000 It Didn’t Happen Here: Why Socialism Fai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Norton. Long, Morman & B Roberts. 1984 Miners, Peasants and Entrepreneurs: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Highlands of Peru.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ier, Charles S. 1981 “Fictitous Bonds…of Wealth and Law: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est Representation.”In Susan Berger, (ed.) Organizing Interest in Wester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nn, Michael 1987 “Ruling class strategies and citizenship” in his Sociology at the Crossroads. London: Heinemann. Marshall, Gordon 1988 “Some Remarks on the Study of Working Class Consciousness,” in D. Rose, ed.,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pp.98~128, London:Hutchinson. Martin A. 1995 The Swedish Model: Demise or Reconfiguration. In R. Locke, T. Kochan and M. Piore (eds.)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World Econom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Pp.263~296. Martin C. Wilbur, “The Influence of the Past: How the Early Years Helped to Shape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Party Leadership and Revolutionary Power in China, ed. John Wilson Lew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p.56 Marx, Karl (1869) 1963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Maslow, Abraham,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and Row. McCarthy, J. and M. Zald 1977. “Resources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1212~1239. Miliband, Ralph. -1969. 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 London: Winfield and Nicholson. -1983. Class Power and State Power. London: Verso Editions. -1991. Divided Society: Class Struggle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ore, Barrington, Jr. 1978. Injustice: The Social Bases of Obedience and Revolt. White Plains, New York: M. E. Sharpe. NLRB,1998。http://www.nlrb.gov/facts.html. download date:2002/04/30. Norris, Pippa 1993 “Comparing Legislative Recruitment” in Gender and Party Politics, ed. By Joni Lovenduski & Pippa Norris. Sage Publications Ltd O’Connell Davidson, Julia 1993 Privatization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The Case of Water Industry. New York: Mansell. O’Donnell, Guillermo, 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Whitehead (eds.) 1986.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Prospects for Democracy. Baltimore, Marylan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Offe, Claus. -1981 “The Attribution of Public Status to Interest Groups: Observation on the West German Case.”In Susan Berger, (ed.) Organizing Interest in Wester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Contradic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Olson, Mancur.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al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rlman S. 1971. A Theory of the Labor Movement. N. Y.:Augustus M. Kelley Publishers. Pestoff, V.A. 1995 Towards a New Swedish Model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Politics. In C. Crouch & F. Traxler (eds.). Organize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Europe:. Aldershot, Brookfield USA, Hong Kong, Singapore, Sydney: Avebury Press. 151-182 Pierson, C. -1991. Beyond the Welfare Stat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to Welfare StateDevelopment.”Political Studies,ⅩⅥ,pp. 777~794. Pitelis, Christos and Thomas Clarke1993 “Introduc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ivatization”Pp.1~27,Thomas Clarke and Christos Pitelis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ivatization, New York: Routeledge. Polanyi, Karl 1944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New York:Rinehart. Portes Alejandro. 1983 “The Informal Sector: Definition,Controversy, and Relation to National Development.”Review,Ⅶ, 1 (Summer): 151~174. Ranney, Austin, and Kendall, Willmoore. 1956 Democracy and American Party System.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Satori, G. 1987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New Jersey: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Inc. Saunders, Peter and Colin Harris 1994 Privatization and Popular Capitalism. Philadelphia,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Schmitter, Philippe C. -1974.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Gerhard Lehmbruch ed., 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75. Corporatism and Public Policy in Authoritarian Portugal.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chattschneider, E. E. 1960. The Semi-Sovereign People: A Realist’s View of Democracy in America, Hinsdale,Illinois: The Dryden Press. Shalev, Michael. 1983. “The Social Democratic Model and Beyond: two generations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welfare state,” Comparative Social Research, 6, 315~351. Sharma, Basu 1985 Aspects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Asean.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 No.78. Skjeie, Hege 1993 “Ending the Male Political Hegemony:the Norwegian Experience” in Gender Politics, ed. by J.Lovenduski & Pippa Norris. Sage Publications Ltd. Skocpol, Theda. 1985. “Bring the S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 Evans, D. Rueschemeyer& T. Skocpol (ed.). Smelser, Neil J. 1963 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 N. Y.:Free Press. Thane, Pat 1982 The Founda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 Longman. Thompson, E. P. 1966.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New York: Vintage Press. Tilly, Charles. 1981. As Sociology Meets History. New York:Academic Press. Tocquecille, A. D. 1953 Democracy in America.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Truman, David 1951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New York: Knopf. Vernon L. Lidtke, The Outlawed Party: 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 1878~1890.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Wade, Robert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ang, Jennhwan 1988. Political Movements Against the State: TheTransition of Taiwan’s Authoritarian Rule. Ph. D.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 A. Whyte, William F. 1976 “Rural Peru: Peasants as Activists”, in Peruvian Nationalism: A Corporatist Revolution. D Chaplin ed. New Jewsey: Transaction, Inc. Winkler, Edwin A. 1984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99:481~99. Wu, Nai-the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Wu, Yu-shan 1989. “Marketing of Politics”, Asian Survey 24 (4): 382~400. 《中譯資料》 Anderson, Perry. 1999,<新自由主義的歷史和教訓>,法國《思想》雜誌第320期,費新錄譯。http://member.hkbn.net/~pioneerhk/69/0904.htm,取用日期 2002/06/15。 Anderson, Perry. Camiller, Patrick 1994. Mapping the West European left.London ; New York : Verso. 張亮等譯,《西方左派 圖繪》。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Christiansen, Flemming. Shirin Rai Chinese Politics and Society.潘兆民、黃烈修譯,《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韋伯,1998。 Coates, David. Models of Capitalism: Growth and Stagnation in the Modern Era. 耿修林等譯,《資本主義的模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Coble, Parks M. Jr., 1979, “The Kuomintang Regime and the Shanghai Capitalist, 1927-29,” In China Quarterly. No.77. 蔡靜儀譯:《金權與政權-江浙財閥與國民政府》。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1。 Engles, Friedrich(恩格斯),「十小時工作制問題」,《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Garcia Marquez, Gabriel,《百年孤寂》,楊耐東譯。台北:志文, 1994。 George, Susan 1999, <新自由主義簡史,精英經濟學的二十年與結構變 遷的新機遇>,Conference on Economic Sovereignty in a Greg J. Bamber/ Russel D. Lansbury/Joseph S. Lee,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mployment relations: a study of industrialized market economics. 《比較勞資關係》,李誠等譯。 台北:華泰,2000。 Hibbert, Christopher. The English a social history. 《英國社會史》下冊,賈士蘅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劉軍寧譯,《第三波 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1994。 Karl Marx(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四川,1972。 -《資本論》中譯本,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http://160.79.248.165/doc4/marx1865.txt,取用日期2001/10/3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Lijphart, Arend 1984 Democracies: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陳坤森譯,《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台北:桂冠,1993。 Luxemburg, Rosa. Gesammelte Werke/1, Berlin, 1974. 〈波蘭社會主義運動在德國和奧地利的新潮流〉,《盧森堡文選》中文版上卷。北京:1984。 Malthus, Thomas Robert 1798 Eass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London: J.M. Dent; New York: E.P. Dutton. 《人口論》。台北:三民,1966。 Michael Yates,美國《每月評論》雜誌2000年7-8月號;引自《中國與世界》網站,http://www.zazhi2.org/2002/zs0203b.txt,取用日期2002/06/05。 Mills, C. Wright. The Power Elite. 王逸舟譯,《權力菁英》。北市:桂冠,1994。 Orwell George,1984。《一九八四》,林淑華譯,臺北 : 小知堂,2001。 Prezworski, Adam. 1985 Capitalism & Social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張虹譯,《資本主義與社會民主》。台北:桂冠,2000。 Sauer, Robert L. Voelker Keith E. 1993 Labor Relation-Structure and Process. Prentice-Hall, Inc. 譯者: 朱柔若,《勞工關係-結構與過程》。台北: 國立編譯館,1999。 Skocpol, Theda. 1979. States & Soc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劉北成譯,《國家與社會革命》。台北市:桂冠,1998。 Smith, Adam The Wealth of Nation. 《國富論》。謝宗林等譯,台北:先覺,2000。 Susan George,<新自由主義簡史 精英經濟學的二十年與結構變遷的新機遇>,亞太勞動快訊第8/9期,2001。頁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