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臺北市國小室外空間規畫與兒童社會遊戲行為之研究
作者 黃庭鈺
貢獻者 湯志民
黃庭鈺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9-五月-2016 16:54:43 (UTC+8)
摘要   許多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渴望擁有一個自由的、寬敞的室外空間去喧鬧、追逐和探索,兒童透過遊戲以學習各種知識與技能,並從中激發創造力與想像力,同時在與同儕遊戲互動的歷程中發展社會化的能力。國小兒童一天中有多數時間在學校裡度過,並經常在學校室外進行團體的學習和遊戲運動等,學校室外空間對兒童的影響相當深遠,其規畫實不容輕忽。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臺北市國小室外空間規畫現況、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進行遊戲及社會遊戲行為的情形、不同室外空間規畫中兒童社會遊戲行為的差異、國小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的滿意度與期望,以及不同室外空間規畫中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之滿意度的差異,最後並作出國小室外空間規畫及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和建議事項。
       本研究以臺北市140所公立國小為室外空間規畫之基本資料分析對象。再依據行政區、空間配置、空間大小、空間密度、學校規模平均分配及空間類型具全的原則抽取12所學校,作為進一步實地調查、觀察及問卷調查的對象;在此12校觀察記錄兒童下課時在學校室外空間的社會遊戲行為約略人數及遊戲內容(約2,697人次),並在此12校分層隨機抽取二、四、六年級各一個班的學生實施問卷調查(有效樣本1007人:男生531人,女生476人;低年級337人,中年級333人,高年級337人)。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分析表、實地調查表、觀察表、問卷等四種。在資料分析上,主要採用描述性分析、次數百分比、卡方考驗(含事後比較分析)、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及肯德爾和諧係數等方法。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臺北市國小室外空間規畫現況:(一)空間配置以第三類的學校(校舍圍繞室外空間),其次為第一類的學校(校舍與室外空間並列),較少者為第二類的學校(校舍半包室外空間)。(二)空間類型(操場、庭園、球場、遊戲場)均具全的學校占多數,只有9校無跑道設計。(三)室外空間大的學校居多數,但亦有四成以上的學校屬於室外空間小。(四)室外空間密度低的學校居多數,但亦有三成以上的學校屬室外空間密度高。(五)學校規模小的學校居多數,但亦有將近四成的學校屬學校規模大。
       二、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遊戲的情形:(一)下課時間僅有半數的兒童經常至室外空間遊戲。(二)兒童下課在室外空間遊戲的友伴人數以大小團體居多。(三)兒童下課時的場地選擇以遊戲場最受歡迎,其次是操場,再次是球場,比例最低的是庭園。(四)不同性別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的遊戲頻率、友伴人數有顯著不同,且場地選擇之排序並無關聯。(五)不同年級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的遊戲頻率、友伴人數有顯著不同,且場地選擇之排序並不一致。(六)兒童下課時在學校室外空間遊戲所顯現的幾個現象:1、處處可為兒童的遊戲空間;2、細雨中兒童仍有至室外遊戲的興致;3、許多兒童聚集在半室外空間遊戲;4、兒童對於私密空間及團體空間各有需求。
       三、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的社會遊戲行為:(一)兒童社會遊戲行為以互動遊戲及平行遊戲為主。(二)不同空間類型的兒童社會遊戲行為有顯著不同,操場以互動遊戲為多,庭園以互動遊戲及平行遊戲居多,球場幾乎是互動遊戲,遊戲場則以平行遊戲和互動遊戲為主。(三)不同空間配置、空間大小/空間密度、學校規模、設施種類及設施新舊的學校,其兒童社會遊戲行為大致相同,均以互動遊戲居多,其次是平行遊戲,再次是漫遊或旁觀,最少出現的是單獨遊戲。
       四、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的滿意度:(一)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大致感到滿意。(二)不同性別兒童對於學校室外空間之空間配置、空間類型(操場、庭園及球場)、設施新舊之滿意度有顯著不同,而對空間大小、空間類型(遊戲場)及設施種類的滿意度則大致相同。整體而言,女生的滿意度較男生為高。(三)不同年級兒童對學校各項室外空間規畫之滿意度均有顯著不同,高年級兒童的滿意度普遍比低、中年級兒童為低。
       五、不同學校室外空間規畫之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的滿意度:(一)不同空間配置及不同學校規模的學校,其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的滿意度並無顯著不同,均以感到「滿意」為主。(二)空間小/空間密度高的學校,其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感到「不滿意」的比例顯著高於空間大/空間密度低的學校。(三)設施種類少的學校,其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感到「不滿意」的比例顯著高於設施種類多的學校。(四)設施舊的學校,其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感到「非常不滿意」的比例顯著高於設施新的學校。
       六、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的期望:(一)希望操場、庭園、球場及遊戲場等室外空間變大。(二)希望庭園、球場及遊戲場的設施種類或數量變多。(三)希望設施更新奇、刺激或有趣。(四)希望空間類型要作區分。(五)希望規畫適合各年級使用的設施及場地。(六)兒童希望各空間類型增加的設施:1、希望「庭園」增加森林或樹木、魚池或水池、草坪或草叢、花圃或花臺等景觀或設施;2、希望「球場」增加籃球場、足球場、躲避球場、羽球場等設施;3、希望「遊戲場」增加游泳池、鞦韆、滑梯、單槓、蹺蹺板、攀爬架、沙坑等設施。
       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學校室外空間類型之規畫宜注意促動社會遊戲行為發展。
       二、學校室外空間規畫宜以團體動態空間之設計為優先考量。
       三、學校室外空間應依不同年級的需求及發展特性作規畫:(一)室外空間應規畫各年級適用的場地及設施。(二)室外空間規畫宜注意高年級兒童的需求。(三)將各年級教室依其喜歡的室外空間類型就近安排
       四、規畫或更新學校應注意提升室外空間大小及降低室外空間密度:(一)善用半室外空間及樓層休憩空間之設計。(二)降低學校規模或學生人數。
       五、學校室外空間宜添購種類多樣化的設施。
       六、應提升學校室外空間設施的新穎程度並定期維修。
       七、學校室外空間規畫應注意適當分區。
       八、規畫或更新學校室外空間時宜落實使用者參與設計之理念。
       九、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一)研究對象方面,可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二)研究內容方面:1、可針對學校室外空間之場地使用效益作一探討;2、可探討學校室外空間和兒童認知遊戲行為的關係;3、可探討半室外空間規畫及其兒童遊戲行為;4、可針對晴雨天的兒童遊戲行為及場地選擇來作比較及討論。(三)研究方法方面:1、可採個案研究法;2、可加入對繪圖兒童的深度訪談。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元亨(民83)。從兒童遊戲的觀點探討鄰里公園兒童遊戲空間的規劃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克先(民74)。發展心理學新論。臺北市:正中書局。
     王秀娟(民87)。兒童遊戲空間相關議題。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三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第一冊)(第133-134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王保進(民77)。國民中學田徑場之規劃與設備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與設備專題研究(第257-283頁)。臺北市:臺灣書店。
     何姿徵(民88)。國小學童社會性遊戲行為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吳木星(民76)。臺北市國小校園瀏覽記。建築師,148(13),4,44-48。
     吳立生(民72)。運動場建築與設備。臺北市:正中書局。
     吳旭專(民89)。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與優良遊戲場規畫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明宗(民82)。如何擴展兒童的遊戲機會--由文化的觀點探索。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研討資料集(第一冊)(第1-1至1-18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李政隆編譯(日本建築學會著)(民71)。學校建築設計計劃與實例。臺北市:大佳出版社。
     李政隆譯(谷口汎邦 編)(民71)。學校教育設施與環境的計劃。臺北市:大佳出版社。
     林東龍、沈家銘和王竹梅(民89)。從幼兒的社交性遊戲行為中探討組合式遊具的設計。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四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論文資料集(第85-92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林芳菁(民82)。玩物對大班幼兒社會遊戲與社會互動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風南(民77)。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市:五南。
     林勤敏(民74)。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與計劃原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勤敏(民75)。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臺北市:五南。
     林萬義(民75)。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評鑑之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侯錦雄和林鈺專譯(仙田滿著)(民85)。兒童遊戲環境設計。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茂榮圖書有限公司編輯部譯(民80)(日本建築學會 著)。建築設計資料集成6: 建築--生活。臺北市: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孫全文(民77)。從現代教育理念論國內國民小學建築。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與設備專題研究(第347-360頁)。臺北市:臺灣書店。
     張冠儀(民91)。透過遊戲教學再造國小校園戶外空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臺北市。
     張蓉貞(民85)。國小校園對學童學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民90)。新校園運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民70)。國民小學設備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體育司(民74)。臺閔地區學校體育設備現況調查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梁培勇(民84)。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畢恆達(民83)。臺北縣國民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畫設計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許碧蕙(民91)。校園規劃「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文錦和凌德麟(民88)。臺北市國小遊戲場之設施準則。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陳永欣、張誌聲和洪俊元(民87)。臺中市國小學童對校園遊戲設施滿意度與認知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三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資料集(第二冊)(第46-49頁)。臺北市: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陳秀才(民75)。國民小學規模與教學環境之關係--臺北市國民小學的規模研究。臺北市:臺灣國語書店。
     陳昭志(民86)。兒童遊戲場實質環境與社會性遊戲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陳娟娟(民73)。學前兒童遊戲行為與社會互動--混齡與同齡編班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曾柏元(民72)。從兒童發展與學習觀點探討幼稚園設計計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游明國(民85)。國內兒童遊戲場--令人慨嘆的「遊戲」政策。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二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資料集(第一冊)(第5-1至5-3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湯志民(民80)。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湯志民(民87)。學校遊戲場的設計。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湯志民(民89)。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民90a)。學校空間規畫的新趨向。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學校革新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湯志民(民90b)。學校空間革新趨向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校園新貌(第7-34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民90c)。幼兒學習環境設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民91)。學校遊戲場。臺北市:五南。
     黃芳利(民87)。臺北市國小學童使用校園戶外空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臺北市。
     黃淑貞(民76)。臺北市四個鄰里公園中兒童遊戲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瑞琴(民81)。幼稚園的遊戲課程。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耀榮(民79)。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計畫及設計問題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編輯委員會。
     黃耀榮(民82)。國民小學建築使用現況問題與未來發展課題分析。空間雜誌,52,111-114。
     楊宗憲(民85)。南湖國小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二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資料集(第一冊)(第6-1至6-10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楊淑朱(民87a)。幼兒在創造性與傳統式遊戲場遊戲行為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三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資料集(第二冊)(第80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楊淑朱(民87b)。嘉雲地區幼稚園戶外遊戲場之評估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三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資料集(第二冊)(第83-126頁)。臺北: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民91年5月底)。臺北市重要統計速報。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91年6月22日,取自:http://www.dbas.taipei.gov.tw/stat/express。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第三科(民90)。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九十學年度基本資料表。臺北市:作者。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84)。國民中小學校園規劃。臺中市:作者。
     劉秀娟(民84)。幼兒玩性與社會性遊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臺北市。
     劉柏宏(民86)。國小校園戶外空間參與式設計與教育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菁桐國小等校參與式設計經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潘慧玲(民81)。我國兒童之遊戲行為。師大學報,37,111-131。
     蔡保田(民75)。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保田、李政隆、林萬義、湯志民和謝明旺(民77)。臺北市當前學校建築四大課題研究--管理、設計、造形、校園環境(市政建設專輯研究報告第192輯)。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蔡鴻鳴(民75)。社區幼兒戶外遊戲環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賴小玲(民89)。不同遊戲場類型對於兒童體能遊戲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溜滑梯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謝友文(民87)。兒童遊戲權與遊戲環境理念。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三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資料集(第一冊)(第123-125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謝義鄉(民89)。兒童遊戲行為對學校經營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第411-446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簡美宜(民89)。遊戲場合適性與幼兒遊戲場行為之分析。載於教育部主編,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四輯)。臺北市:教育部。
     蘇建文等人(民88)。發展心理學(修訂版)。臺北市:心理。
     貳、英文部分
     Bakeman, R. & Brownlee, R. (1979). The strategic use of parallel play: A sequential 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51, 873-878.
     Barbour, A. C. (1999). The impact of playground design on the play behaviors of children with differing levels of physical competenc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4(1), 75-98.
     Brause, R. S. (1992). Enduring schools: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Washington, DC: Falmer .
     Brewer, J. A. (2001).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reschool through primary grades(4th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Brown, J. G. & Burger, C. (1984). Playground designs and preschool children``s behavior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6(5), 599-626.
     Bruce, T. (1996). Helping young children to play. London:Hodder & Stoughton.
     Campbell, S. D., & Frost, J. L. (1985). The effects of playground type on the cognitive and social play behaviors of grade two children. In J. L. Frost, & S. Sunderlin (Eds.), When children pla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y and play environments(pp.81-88). Wheaton, MD: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astaldi, B. (1994). Educational facilities:Planning, modernization, and management ( 4th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Charlesworth, R. (1992). Understanding child development (3rd ed.). Albany, NY:Delmar .
     Cohen, S., & Trostle, S. L. (1990). Young children``s preferences for school-related physical-environmental setting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2(6), 753-766.
     Dee, N., & Jon, L.C. (1970). A statistical study of attendance at urban playground.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 145-159.
     Ellis, M. J. (1973). Why people pla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Essa, E. (1996).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nd ed.). Albany, NY:Delmar .
     Fein, G., & Rivkin, M. (1991). The young child at play. 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Frost, J. L. (1978). The American playground movement. Childhood Education, 54(4),176-182.
     Frost, J. L. (1991). Children``s playgrounds: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G. Fein, & M. Rivkin (Eds.), The young child at play:Reviews of research(v.4) (pp.195-212). 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Frost, J. L. (1992). Play and playscapes. Albany, NY:Delmar .
     Frost, J. L., & Campbell, S. D. (1985). Equipment choices of primary-age children on conventional and creative playgrounds. In J. L. Frost, & S. Sunderlin (Eds.), When children play: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y and play environments(pp.89-92). Wheaton, MD: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Frost, J. L., & Klein, B. L. (1979). Children``s play and playgrounds. Boston:Allyn and Bacon.
     Frost, J. L., & Strickland, E. (1985). Equipment choices of young children during free play. In J. L. Frost, & S. Sunderlin (Eds.), When children play: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y and play environments(pp.93-101). Wheaton, MD: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Frost, J. L., Shin, D., & Jacobs, P. J. (1998). Physical environments and children``s play. In O. N. Saracho, & B. Spodek (Eds.),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p.255-294). 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ifford, R. (199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rincipales and practice(2nd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Gordon, A. M., & Williams-Browne, K.(1996). Beginnings and beyond: Foundation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4th ed.). Albany, NY: Delmar .
     Graves, S. B., Gargiulo, R. M., & Sluder, L. C. (1996). Young children: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ew York:West .
     Hendrick, J. (1996). The whole child (6th ed.). E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Henniger, M. L. (1985). Preschool children``s play behaviors in an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 In J. L. Frost, & S. Sunderlin (Eds.), When children pla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y and play environments(pp.145-149). Wheaton, MD: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enniger, M. L. (1993). Enriching the outdoor play experience. Childhood Education, 70(2), 87-90.
     Howes, C. (1980). Peer play scale as an index of complexity of peer inter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6(4), 371-372.
     Hughes, F. P. (1998). Children, play, and development (3rd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 (1987).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Glenview, Illinois London: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Kostelnik, M. J., Stein, L. C., Whiren, A. P., & Soderman, A. K.(1993). Guidi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2nd ed.). Albany, NY:Delmar .
     Lindholm, G. (1995). Schoolyards: The significance of place properties to outdoor activities in school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7(3), 259-293.
     Malinowski, C. J., & Christopher, T. A. (1996). Developmental shift in the place preferences of boys aged 8-16 yea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6, 45-54.
     Monighan-Nourot, P., Scales, B., Hoorn, J. V., & Almy, M. (1987). Looking at children``s play:A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Moore, N. V., Everston, C. M., & Brophy, J.E. (1974). Solitary play:Some functional reconsider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0, 830-834.
     Naylor, H. (1985). Design for outdoor play: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J. L. Frost, & S. Sunderlin (Eds.), When children pla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y and play environments(pp.103-113). Wheaton, MD: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Odoy, H. A. D.,& Foster, S. H. (1997). Creating play crates for the outdoor classroom. Young Children, 52(6),12-16.
     Pellegrini, A. D. (1995). School recess and playground behavior: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 roles. 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Pepler, D. (1991). Play and creativity. In G. Fein, & M. Rivkin (Eds.), The young child at play:Reviews of research(v.4)(pp.143-154). 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Pillair, V. (1988).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Pacific Grove, CA:Brooks/ Cole .
     Rubin, K. H. (1982). Non-social play in preschoolers: Necessarily evil? Child Development, 53(3), 651-657.
     Rubin, K. H., & Coplan, R. J. (1998). Social and nonsocial play in childhood: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spective. In O. N. Saracho, & B. Spodek (Eds.),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p.144-170).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Rubin, K. H., & Howe, N. (1991). Social play and perspective-taking. In G. Fein, & M. Rivkin (Eds.), The young child at play:Reviews of research(v.4) (pp.113-126).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Rubin, K. H., Maioni, T. L., & Hornung, M. (1976). Free play behaviors in middle- and lower- class preschoolers:Parten and Piagt revisited. Child Development, 47, 414-419.
     Rubin, K. H., Watson, K., & Jambor, T. (1978). Free play behaviors in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49, 534-536.
     Shoemaker, C. J. (1995).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ograms for young children. Columbus, OH:Merrill, Prentice-Hall.
     Smith, P. K. (1978).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Solitary and parallel play reexamin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4(5), 517-523.
     Smith, R. M., Neisworth, J. T., & Greer, J. G. (1978).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Columbus:Merrill, A Bell & Howell .
     Spodek, B., & Saracho, O. N. (1994). Right from the start: Teaching children ages three to eigh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ine, S.(1997). Landscapes for learning: Creating outdoor environment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usa, A. M. & Benedict, J. O. (1994). The effects of playground design on pretend play and divergent think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6(4), 560-579.
     Taylor, B. J. (1991). A child goes forth:A curriculum guide for preschool children(7th ed.). New York:Macmillan .
     Thompson, S., Knudson, P., & Wilson, D. (1997). Helping primary children with recess play: A social curriculum. Young Children, 52(6),17.
     Vandenberg, B. (1991). Play theory. In G. Fein, & M. Rivkin (Eds.), The young child at play:Reviews of research (v.4)(pp.17-27). 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Weinstein, C. S. (1979).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chool: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9(4), 577-610.
     Weinstein, S. C., & Pinciotti, P. (1988). Changing a schoolyard: Intentions, design decision,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3), 345-371.
     White, C. S., & Coleman, M. (2000).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Building a philosophy for teach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Hall.
     Winter, S. M. (1985). Toddler play behaviors and equipment choices in an outdoor playground. In J. L. Frost, & S. Sunderlin (Eds.), When children pla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y and play environments(pp.129-138). Wheaton, MD: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8915202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湯志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黃庭鈺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庭鈺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五月-2016 16:54:43 (UTC+8)-
dc.date.available 9-五月-2016 16:54:4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五月-2016 16:54:43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A20100001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72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15202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許多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渴望擁有一個自由的、寬敞的室外空間去喧鬧、追逐和探索,兒童透過遊戲以學習各種知識與技能,並從中激發創造力與想像力,同時在與同儕遊戲互動的歷程中發展社會化的能力。國小兒童一天中有多數時間在學校裡度過,並經常在學校室外進行團體的學習和遊戲運動等,學校室外空間對兒童的影響相當深遠,其規畫實不容輕忽。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臺北市國小室外空間規畫現況、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進行遊戲及社會遊戲行為的情形、不同室外空間規畫中兒童社會遊戲行為的差異、國小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的滿意度與期望,以及不同室外空間規畫中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之滿意度的差異,最後並作出國小室外空間規畫及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和建議事項。
       本研究以臺北市140所公立國小為室外空間規畫之基本資料分析對象。再依據行政區、空間配置、空間大小、空間密度、學校規模平均分配及空間類型具全的原則抽取12所學校,作為進一步實地調查、觀察及問卷調查的對象;在此12校觀察記錄兒童下課時在學校室外空間的社會遊戲行為約略人數及遊戲內容(約2,697人次),並在此12校分層隨機抽取二、四、六年級各一個班的學生實施問卷調查(有效樣本1007人:男生531人,女生476人;低年級337人,中年級333人,高年級337人)。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分析表、實地調查表、觀察表、問卷等四種。在資料分析上,主要採用描述性分析、次數百分比、卡方考驗(含事後比較分析)、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及肯德爾和諧係數等方法。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臺北市國小室外空間規畫現況:(一)空間配置以第三類的學校(校舍圍繞室外空間),其次為第一類的學校(校舍與室外空間並列),較少者為第二類的學校(校舍半包室外空間)。(二)空間類型(操場、庭園、球場、遊戲場)均具全的學校占多數,只有9校無跑道設計。(三)室外空間大的學校居多數,但亦有四成以上的學校屬於室外空間小。(四)室外空間密度低的學校居多數,但亦有三成以上的學校屬室外空間密度高。(五)學校規模小的學校居多數,但亦有將近四成的學校屬學校規模大。
       二、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遊戲的情形:(一)下課時間僅有半數的兒童經常至室外空間遊戲。(二)兒童下課在室外空間遊戲的友伴人數以大小團體居多。(三)兒童下課時的場地選擇以遊戲場最受歡迎,其次是操場,再次是球場,比例最低的是庭園。(四)不同性別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的遊戲頻率、友伴人數有顯著不同,且場地選擇之排序並無關聯。(五)不同年級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的遊戲頻率、友伴人數有顯著不同,且場地選擇之排序並不一致。(六)兒童下課時在學校室外空間遊戲所顯現的幾個現象:1、處處可為兒童的遊戲空間;2、細雨中兒童仍有至室外遊戲的興致;3、許多兒童聚集在半室外空間遊戲;4、兒童對於私密空間及團體空間各有需求。
       三、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的社會遊戲行為:(一)兒童社會遊戲行為以互動遊戲及平行遊戲為主。(二)不同空間類型的兒童社會遊戲行為有顯著不同,操場以互動遊戲為多,庭園以互動遊戲及平行遊戲居多,球場幾乎是互動遊戲,遊戲場則以平行遊戲和互動遊戲為主。(三)不同空間配置、空間大小/空間密度、學校規模、設施種類及設施新舊的學校,其兒童社會遊戲行為大致相同,均以互動遊戲居多,其次是平行遊戲,再次是漫遊或旁觀,最少出現的是單獨遊戲。
       四、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的滿意度:(一)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大致感到滿意。(二)不同性別兒童對於學校室外空間之空間配置、空間類型(操場、庭園及球場)、設施新舊之滿意度有顯著不同,而對空間大小、空間類型(遊戲場)及設施種類的滿意度則大致相同。整體而言,女生的滿意度較男生為高。(三)不同年級兒童對學校各項室外空間規畫之滿意度均有顯著不同,高年級兒童的滿意度普遍比低、中年級兒童為低。
       五、不同學校室外空間規畫之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的滿意度:(一)不同空間配置及不同學校規模的學校,其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的滿意度並無顯著不同,均以感到「滿意」為主。(二)空間小/空間密度高的學校,其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感到「不滿意」的比例顯著高於空間大/空間密度低的學校。(三)設施種類少的學校,其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感到「不滿意」的比例顯著高於設施種類多的學校。(四)設施舊的學校,其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感到「非常不滿意」的比例顯著高於設施新的學校。
       六、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的期望:(一)希望操場、庭園、球場及遊戲場等室外空間變大。(二)希望庭園、球場及遊戲場的設施種類或數量變多。(三)希望設施更新奇、刺激或有趣。(四)希望空間類型要作區分。(五)希望規畫適合各年級使用的設施及場地。(六)兒童希望各空間類型增加的設施:1、希望「庭園」增加森林或樹木、魚池或水池、草坪或草叢、花圃或花臺等景觀或設施;2、希望「球場」增加籃球場、足球場、躲避球場、羽球場等設施;3、希望「遊戲場」增加游泳池、鞦韆、滑梯、單槓、蹺蹺板、攀爬架、沙坑等設施。
       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學校室外空間類型之規畫宜注意促動社會遊戲行為發展。
       二、學校室外空間規畫宜以團體動態空間之設計為優先考量。
       三、學校室外空間應依不同年級的需求及發展特性作規畫:(一)室外空間應規畫各年級適用的場地及設施。(二)室外空間規畫宜注意高年級兒童的需求。(三)將各年級教室依其喜歡的室外空間類型就近安排
       四、規畫或更新學校應注意提升室外空間大小及降低室外空間密度:(一)善用半室外空間及樓層休憩空間之設計。(二)降低學校規模或學生人數。
       五、學校室外空間宜添購種類多樣化的設施。
       六、應提升學校室外空間設施的新穎程度並定期維修。
       七、學校室外空間規畫應注意適當分區。
       八、規畫或更新學校室外空間時宜落實使用者參與設計之理念。
       九、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一)研究對象方面,可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二)研究內容方面:1、可針對學校室外空間之場地使用效益作一探討;2、可探討學校室外空間和兒童認知遊戲行為的關係;3、可探討半室外空間規畫及其兒童遊戲行為;4、可針對晴雨天的兒童遊戲行為及場地選擇來作比較及討論。(三)研究方法方面:1、可採個案研究法;2、可加入對繪圖兒童的深度訪談。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
     摘要
     目次-----I
     表次-----III
     圖次-----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國小室外空間規畫之理念-----15
       第二節 兒童社會遊戲行為之探討-----43
       第三節 室外空間與兒童遊戲之相關研究-----64
     第三章 研究方法-----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75
       第二節 研究對象-----77
       第三節 研究工具-----81
       第四節 實施程序-----85
       第五節 資料處理-----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91
       第一節 臺北市國小室外空間規畫基本資料及實地調查結果分析-----91
       第二節 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之社會遊戲行為觀察結果分析-----98
       第三節 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的遊戲情形及使用意見之問卷調查結果分析-----112
       第四節 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的期望之問卷調查結果分析-----143
       第五節 綜合討論-----1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9
       第一節 結論-----180
       第二節 建議-----190
     參考文獻 -----197
       中文部分 -----197
       英文部分 -----202
     附錄
       附錄一 教育系公文-----208
       附錄二 指導教授致施測學校函-----209
       附錄三 致施測學校說明函-----210
       附錄四 臺北市國小室外空間規畫基本資料表-----211
       附錄五 臺北市國小室外空間規畫調查表-----212
       附錄六 臺北市國小兒童社會遊戲行為觀察表-----213
       附錄七 正式問卷-----214
       附錄八 專家審查推薦函-----217
       附錄九 專家審查問卷-----218
       附錄十 臺北市國小室外空間規畫基本資料整理-----223
       附錄十一 臺北市國小室外空間規畫調查資料整理-----226
       附錄十二 臺北市國小兒童社會遊戲行為觀察資料整理-----230
       附錄十三 臺北市國小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的期望資料整理-----236
     
     表次
     表1:主要的古典遊戲理論-----49
     表2:主要的當代遊戲理論-----53
     表3:國內外相關研究對兒童社會遊戲行為的分類-----61
     表4:國外有關室外空間與兒童遊戲之研究一覽表-----68
     表5:國內有關室外空間與兒童遊戲之研究一覽表-----72
     表6:觀察對象人數(約略人數)統計表-----79
     表7:問卷調查對象人數統計表-----80
     表8:問卷審查專家學者一覽表-----84
     表9:12所國小乏室外空間規畫現況-----97
     表10:各校兒童進行社會遊戲之人數統計摘要表-----99
     表11:不同空間配置中的兒童社會遊戲行為之統計摘要表-----100
     表12:不同空間類型中的兒童社會遊戲行為之統計摘要表-----101
     表13:不同空間大小/空間密度中的兒童社會遊戲行為之統計摘要表-----106
     表14:不同學校規模中的兒童社會遊戲行為之統計摘要表-----107
     表15:不同設施種類中的兒童社會遊戲行為之統計摘要表-----108
     表16:不同設施新舊中的兒童社會遊戲行為之統計摘要表-----109
     表17:不同室外空間規畫與兒童社會遊戲行為卡方考驗結果摘要表-----109
     表18:不同性別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的遊戲頻率之統計摘要表-----113
     表19:不同年級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的遊戲頻率之統計摘要表-----114
     表20:不同性別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遊戲的友伴人數之統計摘要表-----115
     表21:不同年級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遊戲的友伴人數之統計摘要表-----116
     表22:不同性別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遊戲的場地選擇之統計摘要表-----118
     表23:不同年級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遊戲的場地選擇之統計摘要表-----119
     表24:不同性別兒童對空間配置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21
     表25:不同年級兒童對空間配置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22
     表26:不同性別兒童對操場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23
     表27:不同年級兒童對操場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24
     表28:不同性別兒童對庭園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25
     表29:不同年級兒童對庭園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26
     表30:不同性別兒童對球場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27
     表31:不同年級兒童對球場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28
     表32:不同性別兒童對遊戲場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29
     表33:不同年級兒童對遊戲場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30
     表34:不同性別兒童對空間大小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31
     表35:不同年級兒童對空間大小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32
     表36:不同性別兒童對設施種類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33
     表37:不同年級兒童對設施種類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34
     表38:不同性別兒童對設施新舊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35
     表39:不同年級兒童對設施新舊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36
     表40:不同性別及不同年級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閒規畫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37
     表41:不同空間配置之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38
     表42:不同空間大小/空間密度之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39
     表43:不同學校規模之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40
     表44:不同設施種類之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41
     表45:不同設施新舊之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的滿意度之統計摘要表-----142
     表46:不同室外空間規畫中之兒童對學校室外空間的滿意度之卡方考驗結果摘要表-----142
     
     圖次
     圖1:國小室外空間主要配置-----9
     圖2:兒童社會遊戲行為類型-----12
     圖3:操場與校舍的方位配置-----23
     圖4:校園配置類型-----24
     圖5:74年臺北市國小建築配置類型-----25
     圖6:國小室外空間配置-----27
     圍7:Hayward等人對三種遊戲場繪製的圖例-----35
     圖8:研究架構圖-----76
     圖9:實施程序流程圖-----88
     圖10:操場中的童社會遊戲行為-----102
     圖11:庭園中的兒童社會遊戲行為-----103
     圖12:球場中的兒童社會遊戲行為-----104
     圖13:遊戲場中的兒童社會遊戲行為-----105
     圖14: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的遊戲情形-----111
     圖15:不同性別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遊戲的場地選擇-----118
     圖16:不同年級兒童在學校室外空間遊戲的場地選擇-----120
     圖17:低年級男生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的期望-----149
     圖18:低年級女生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的期望-----151
     圖19:中年級男生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的期望-----153
     圖20:中年級女生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的期望-----156
     圖21:高年級男生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的期望-----158
     圖22:高年級女生對學校室外空間規畫的期望-----15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61en_US
dc.title (題名) 臺北市國小室外空間規畫與兒童社會遊戲行為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元亨(民83)。從兒童遊戲的觀點探討鄰里公園兒童遊戲空間的規劃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克先(民74)。發展心理學新論。臺北市:正中書局。
     王秀娟(民87)。兒童遊戲空間相關議題。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三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第一冊)(第133-134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王保進(民77)。國民中學田徑場之規劃與設備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與設備專題研究(第257-283頁)。臺北市:臺灣書店。
     何姿徵(民88)。國小學童社會性遊戲行為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吳木星(民76)。臺北市國小校園瀏覽記。建築師,148(13),4,44-48。
     吳立生(民72)。運動場建築與設備。臺北市:正中書局。
     吳旭專(民89)。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與優良遊戲場規畫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明宗(民82)。如何擴展兒童的遊戲機會--由文化的觀點探索。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研討資料集(第一冊)(第1-1至1-18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李政隆編譯(日本建築學會著)(民71)。學校建築設計計劃與實例。臺北市:大佳出版社。
     李政隆譯(谷口汎邦 編)(民71)。學校教育設施與環境的計劃。臺北市:大佳出版社。
     林東龍、沈家銘和王竹梅(民89)。從幼兒的社交性遊戲行為中探討組合式遊具的設計。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四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論文資料集(第85-92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林芳菁(民82)。玩物對大班幼兒社會遊戲與社會互動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風南(民77)。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市:五南。
     林勤敏(民74)。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與計劃原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勤敏(民75)。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臺北市:五南。
     林萬義(民75)。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評鑑之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侯錦雄和林鈺專譯(仙田滿著)(民85)。兒童遊戲環境設計。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茂榮圖書有限公司編輯部譯(民80)(日本建築學會 著)。建築設計資料集成6: 建築--生活。臺北市: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孫全文(民77)。從現代教育理念論國內國民小學建築。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與設備專題研究(第347-360頁)。臺北市:臺灣書店。
     張冠儀(民91)。透過遊戲教學再造國小校園戶外空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臺北市。
     張蓉貞(民85)。國小校園對學童學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民90)。新校園運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民70)。國民小學設備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體育司(民74)。臺閔地區學校體育設備現況調查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梁培勇(民84)。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畢恆達(民83)。臺北縣國民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畫設計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許碧蕙(民91)。校園規劃「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文錦和凌德麟(民88)。臺北市國小遊戲場之設施準則。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陳永欣、張誌聲和洪俊元(民87)。臺中市國小學童對校園遊戲設施滿意度與認知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三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資料集(第二冊)(第46-49頁)。臺北市: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陳秀才(民75)。國民小學規模與教學環境之關係--臺北市國民小學的規模研究。臺北市:臺灣國語書店。
     陳昭志(民86)。兒童遊戲場實質環境與社會性遊戲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陳娟娟(民73)。學前兒童遊戲行為與社會互動--混齡與同齡編班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曾柏元(民72)。從兒童發展與學習觀點探討幼稚園設計計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游明國(民85)。國內兒童遊戲場--令人慨嘆的「遊戲」政策。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二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資料集(第一冊)(第5-1至5-3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湯志民(民80)。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湯志民(民87)。學校遊戲場的設計。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湯志民(民89)。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民90a)。學校空間規畫的新趨向。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學校革新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湯志民(民90b)。學校空間革新趨向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校園新貌(第7-34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民90c)。幼兒學習環境設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民91)。學校遊戲場。臺北市:五南。
     黃芳利(民87)。臺北市國小學童使用校園戶外空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臺北市。
     黃淑貞(民76)。臺北市四個鄰里公園中兒童遊戲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瑞琴(民81)。幼稚園的遊戲課程。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耀榮(民79)。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計畫及設計問題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編輯委員會。
     黃耀榮(民82)。國民小學建築使用現況問題與未來發展課題分析。空間雜誌,52,111-114。
     楊宗憲(民85)。南湖國小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二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資料集(第一冊)(第6-1至6-10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楊淑朱(民87a)。幼兒在創造性與傳統式遊戲場遊戲行為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三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資料集(第二冊)(第80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楊淑朱(民87b)。嘉雲地區幼稚園戶外遊戲場之評估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三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資料集(第二冊)(第83-126頁)。臺北: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民91年5月底)。臺北市重要統計速報。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91年6月22日,取自:http://www.dbas.taipei.gov.tw/stat/express。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第三科(民90)。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九十學年度基本資料表。臺北市:作者。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84)。國民中小學校園規劃。臺中市:作者。
     劉秀娟(民84)。幼兒玩性與社會性遊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臺北市。
     劉柏宏(民86)。國小校園戶外空間參與式設計與教育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菁桐國小等校參與式設計經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潘慧玲(民81)。我國兒童之遊戲行為。師大學報,37,111-131。
     蔡保田(民75)。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保田、李政隆、林萬義、湯志民和謝明旺(民77)。臺北市當前學校建築四大課題研究--管理、設計、造形、校園環境(市政建設專輯研究報告第192輯)。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蔡鴻鳴(民75)。社區幼兒戶外遊戲環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賴小玲(民89)。不同遊戲場類型對於兒童體能遊戲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溜滑梯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謝友文(民87)。兒童遊戲權與遊戲環境理念。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主編,第三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資料集(第一冊)(第123-125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謝義鄉(民89)。兒童遊戲行為對學校經營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第411-446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簡美宜(民89)。遊戲場合適性與幼兒遊戲場行為之分析。載於教育部主編,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四輯)。臺北市:教育部。
     蘇建文等人(民88)。發展心理學(修訂版)。臺北市:心理。
     貳、英文部分
     Bakeman, R. & Brownlee, R. (1979). The strategic use of parallel play: A sequential 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51, 873-878.
     Barbour, A. C. (1999). The impact of playground design on the play behaviors of children with differing levels of physical competenc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4(1), 75-98.
     Brause, R. S. (1992). Enduring schools: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Washington, DC: Falmer .
     Brewer, J. A. (2001).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reschool through primary grades(4th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Brown, J. G. & Burger, C. (1984). Playground designs and preschool children``s behavior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6(5), 599-626.
     Bruce, T. (1996). Helping young children to play. London:Hodder & Stoughton.
     Campbell, S. D., & Frost, J. L. (1985). The effects of playground type on the cognitive and social play behaviors of grade two children. In J. L. Frost, & S. Sunderlin (Eds.), When children pla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y and play environments(pp.81-88). Wheaton, MD: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astaldi, B. (1994). Educational facilities:Planning, modernization, and management ( 4th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Charlesworth, R. (1992). Understanding child development (3rd ed.). Albany, NY:Delmar .
     Cohen, S., & Trostle, S. L. (1990). Young children``s preferences for school-related physical-environmental setting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2(6), 753-766.
     Dee, N., & Jon, L.C. (1970). A statistical study of attendance at urban playground.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 145-159.
     Ellis, M. J. (1973). Why people pla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Essa, E. (1996).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nd ed.). Albany, NY:Delmar .
     Fein, G., & Rivkin, M. (1991). The young child at play. 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Frost, J. L. (1978). The American playground movement. Childhood Education, 54(4),176-182.
     Frost, J. L. (1991). Children``s playgrounds: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G. Fein, & M. Rivkin (Eds.), The young child at play:Reviews of research(v.4) (pp.195-212). 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Frost, J. L. (1992). Play and playscapes. Albany, NY:Delmar .
     Frost, J. L., & Campbell, S. D. (1985). Equipment choices of primary-age children on conventional and creative playgrounds. In J. L. Frost, & S. Sunderlin (Eds.), When children play: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y and play environments(pp.89-92). Wheaton, MD: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Frost, J. L., & Klein, B. L. (1979). Children``s play and playgrounds. Boston:Allyn and Bacon.
     Frost, J. L., & Strickland, E. (1985). Equipment choices of young children during free play. In J. L. Frost, & S. Sunderlin (Eds.), When children play: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y and play environments(pp.93-101). Wheaton, MD: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Frost, J. L., Shin, D., & Jacobs, P. J. (1998). Physical environments and children``s play. In O. N. Saracho, & B. Spodek (Eds.),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p.255-294). 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ifford, R. (199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rincipales and practice(2nd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Gordon, A. M., & Williams-Browne, K.(1996). Beginnings and beyond: Foundation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4th ed.). Albany, NY: Delmar .
     Graves, S. B., Gargiulo, R. M., & Sluder, L. C. (1996). Young children: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ew York:West .
     Hendrick, J. (1996). The whole child (6th ed.). E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Henniger, M. L. (1985). Preschool children``s play behaviors in an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 In J. L. Frost, & S. Sunderlin (Eds.), When children pla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y and play environments(pp.145-149). Wheaton, MD: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enniger, M. L. (1993). Enriching the outdoor play experience. Childhood Education, 70(2), 87-90.
     Howes, C. (1980). Peer play scale as an index of complexity of peer inter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6(4), 371-372.
     Hughes, F. P. (1998). Children, play, and development (3rd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 (1987).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Glenview, Illinois London: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Kostelnik, M. J., Stein, L. C., Whiren, A. P., & Soderman, A. K.(1993). Guidi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2nd ed.). Albany, NY:Delmar .
     Lindholm, G. (1995). Schoolyards: The significance of place properties to outdoor activities in school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7(3), 259-293.
     Malinowski, C. J., & Christopher, T. A. (1996). Developmental shift in the place preferences of boys aged 8-16 yea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6, 45-54.
     Monighan-Nourot, P., Scales, B., Hoorn, J. V., & Almy, M. (1987). Looking at children``s play:A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Moore, N. V., Everston, C. M., & Brophy, J.E. (1974). Solitary play:Some functional reconsider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0, 830-834.
     Naylor, H. (1985). Design for outdoor play: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J. L. Frost, & S. Sunderlin (Eds.), When children pla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y and play environments(pp.103-113). Wheaton, MD: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Odoy, H. A. D.,& Foster, S. H. (1997). Creating play crates for the outdoor classroom. Young Children, 52(6),12-16.
     Pellegrini, A. D. (1995). School recess and playground behavior: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 roles. 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Pepler, D. (1991). Play and creativity. In G. Fein, & M. Rivkin (Eds.), The young child at play:Reviews of research(v.4)(pp.143-154). 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Pillair, V. (1988).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Pacific Grove, CA:Brooks/ Cole .
     Rubin, K. H. (1982). Non-social play in preschoolers: Necessarily evil? Child Development, 53(3), 651-657.
     Rubin, K. H., & Coplan, R. J. (1998). Social and nonsocial play in childhood: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spective. In O. N. Saracho, & B. Spodek (Eds.),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p.144-170).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Rubin, K. H., & Howe, N. (1991). Social play and perspective-taking. In G. Fein, & M. Rivkin (Eds.), The young child at play:Reviews of research(v.4) (pp.113-126).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Rubin, K. H., Maioni, T. L., & Hornung, M. (1976). Free play behaviors in middle- and lower- class preschoolers:Parten and Piagt revisited. Child Development, 47, 414-419.
     Rubin, K. H., Watson, K., & Jambor, T. (1978). Free play behaviors in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49, 534-536.
     Shoemaker, C. J. (1995).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ograms for young children. Columbus, OH:Merrill, Prentice-Hall.
     Smith, P. K. (1978).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Solitary and parallel play reexamin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4(5), 517-523.
     Smith, R. M., Neisworth, J. T., & Greer, J. G. (1978).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Columbus:Merrill, A Bell & Howell .
     Spodek, B., & Saracho, O. N. (1994). Right from the start: Teaching children ages three to eigh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ine, S.(1997). Landscapes for learning: Creating outdoor environment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usa, A. M. & Benedict, J. O. (1994). The effects of playground design on pretend play and divergent think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6(4), 560-579.
     Taylor, B. J. (1991). A child goes forth:A curriculum guide for preschool children(7th ed.). New York:Macmillan .
     Thompson, S., Knudson, P., & Wilson, D. (1997). Helping primary children with recess play: A social curriculum. Young Children, 52(6),17.
     Vandenberg, B. (1991). Play theory. In G. Fein, & M. Rivkin (Eds.), The young child at play:Reviews of research (v.4)(pp.17-27). 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Weinstein, C. S. (1979).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chool: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9(4), 577-610.
     Weinstein, S. C., & Pinciotti, P. (1988). Changing a schoolyard: Intentions, design decision,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3), 345-371.
     White, C. S., & Coleman, M. (2000).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Building a philosophy for teach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Hall.
     Winter, S. M. (1985). Toddler play behaviors and equipment choices in an outdoor playground. In J. L. Frost, & S. Sunderlin (Eds.), When children pla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y and play environments(pp.129-138). Wheaton, MD: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