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拒絕團體協商之不當勞動行為-日本與台灣之學理分析及實踐經驗比較
The UnfairLabor Practice of Rejecting Collective BargainingーCompris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Prcatice Experience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
作者 張義德
Chang, I Te
貢獻者 黃程貫<br>王能君
張義德
Chang, I Te
關鍵詞 團體協約法第6條
日本勞動組合法第7條第2款
工會
不當勞動行為
拒絕團體協商
誠實協商義務
裁決決定
日期 2016
摘要 我國自2007年起陸續修正了工會法、團體協約法及勞資爭議處理法,並於2010年5月1日起施行。在團體協約法第6條中新增了勞資雙方應本於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團體協商及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他方所提團體協約之協商,而與工會法第35條第1項之規定共同構成不當勞動行為的禁止規範。依團體協約法第6條之立法說明,該條文之立法雖係參酌了美、日、韓三國之立法例,但由於日本的工會係以企業工會為主要的組織範圍而與我國的勞資關係較為接近,故本文以日本法制為比較研究之對象而採取了比較法之研究方式。
      在第二章中先觀察團體協商之機能、態樣、對於團體協商之法律規範型態、與其他勞資對話機制之區別以及日本團體協商之特色等作為研究之基礎後,也對於日本團體協商權之概念形成、主體、性質、定位與效果等「團體協商權」概念內容進行研究。
      而日本國憲法第28條對於勞動基本權之保障亦與其他基本權相同有其內在的限制,因此於第三章中檢視了在日本的實定法上對於公務員的團體協商權所設諸多之限制及其改革之動向外,也探討了自1980年代中期後部分學說所提倡之應限制少數工會之團體協商權的見解。此外,也分析了對於拒絕團體協商之行政救濟與司法救濟。
      由於日本國憲法第28條僅抽象地規定保障勞工之團體協商權,是以勞動組合法第7條第2款乃將「雇主無正當理由拒絕與其所僱用勞工之代表進行團體協商」作為不當勞動行為的態様。唯,何謂「無正當之理由」?在第四章及第五章的前兩節中,分別從當事人、代表、事項、進行程序等面向一一觀察日本實務及學說見解所生之相關爭議。
      除了勞動組合法第7條第2款所明定之不得無正當理由拒絕團體協商外,日本學說及判決認為雇主尚負有「誠實協商義務」。是以,第五章第三節則聚焦在誠實協商義務之基本意涵、具體內容以及雇主在複數工會併存時的誠實協商義務。另,在本章中也分析了自1980年代開始在日本學說上所出現之應導入工會之公正代表義務的議論。
      於探究日本法上的相關議題後,第六章則將研究的焦點轉回我國,擬先檢視我國團體協商規範之變遷,再整理與分析實務對於規範的實踐並檢視相關學說的妥當性。此外,也檢討了新團體協約法的規定對於勞工團體協商權的保障是否充分及其問題點並試圖尋求妥適的解決之道。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06515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651504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程貫<br>王能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張義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ang, I Te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義德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I Te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1006515041en_US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6515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我國自2007年起陸續修正了工會法、團體協約法及勞資爭議處理法,並於2010年5月1日起施行。在團體協約法第6條中新增了勞資雙方應本於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團體協商及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他方所提團體協約之協商,而與工會法第35條第1項之規定共同構成不當勞動行為的禁止規範。依團體協約法第6條之立法說明,該條文之立法雖係參酌了美、日、韓三國之立法例,但由於日本的工會係以企業工會為主要的組織範圍而與我國的勞資關係較為接近,故本文以日本法制為比較研究之對象而採取了比較法之研究方式。
      在第二章中先觀察團體協商之機能、態樣、對於團體協商之法律規範型態、與其他勞資對話機制之區別以及日本團體協商之特色等作為研究之基礎後,也對於日本團體協商權之概念形成、主體、性質、定位與效果等「團體協商權」概念內容進行研究。
      而日本國憲法第28條對於勞動基本權之保障亦與其他基本權相同有其內在的限制,因此於第三章中檢視了在日本的實定法上對於公務員的團體協商權所設諸多之限制及其改革之動向外,也探討了自1980年代中期後部分學說所提倡之應限制少數工會之團體協商權的見解。此外,也分析了對於拒絕團體協商之行政救濟與司法救濟。
      由於日本國憲法第28條僅抽象地規定保障勞工之團體協商權,是以勞動組合法第7條第2款乃將「雇主無正當理由拒絕與其所僱用勞工之代表進行團體協商」作為不當勞動行為的態様。唯,何謂「無正當之理由」?在第四章及第五章的前兩節中,分別從當事人、代表、事項、進行程序等面向一一觀察日本實務及學說見解所生之相關爭議。
      除了勞動組合法第7條第2款所明定之不得無正當理由拒絕團體協商外,日本學說及判決認為雇主尚負有「誠實協商義務」。是以,第五章第三節則聚焦在誠實協商義務之基本意涵、具體內容以及雇主在複數工會併存時的誠實協商義務。另,在本章中也分析了自1980年代開始在日本學說上所出現之應導入工會之公正代表義務的議論。
      於探究日本法上的相關議題後,第六章則將研究的焦點轉回我國,擬先檢視我國團體協商規範之變遷,再整理與分析實務對於規範的實踐並檢視相關學說的妥當性。此外,也檢討了新團體協約法的規定對於勞工團體協商權的保障是否充分及其問題點並試圖尋求妥適的解決之道。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一項 勞動三法之修正與不當勞動行為制度之建立 1
      第二項 我國對於團體協商之法規範及其成效 4
      第三項 拒絕團體協商之不當勞動行為的立法妥當性 5
      第四項 相關之裁決決定及法院判決 8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5
      第一項 採用比較法研究之可行性 15
      第二項 外國立法例之鳥瞰 15
     第一款 美國 15
     一、立法沿革 15
     二、美國集體勞資關係法制之困境與解決方案 17
      第二款 日本 19
      一、日本國憲法第28條保障團體協商權之意義 19
      二、勞動組合法第7條之對於不當勞動行為禁止規範 19
      三、對於「拒絕團體協商」之判斷與救濟 21
      第三款 韓國 22
      一、1953年「勞動四法」之制定 22
      二、1963年之修正 23
      三、1997年「工會與勞動關係調整法」之修正 23
      四、2010年之修正 24
      (一)協商窗口單一化制度 24
      (二)公正代表義務 25
      第三項 研究對象之選定 26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架構 27
     第二章 日本之團體協商與團體協商權概念 31
      第一節 團體協商之基本概念 31
      第一項 團體協商之機能與意義 31
      第二項 團體協商之態樣 33
      第一款 典型型態 33
      第二款 產業協商與企業協商之中間型態 34
      第三款 由綜合工會所為之團體協商 36
      第三項 團體協商與其他勞資對話機制之區別 38
     第一款 企業內申訴制度 39
     第二款 勞資協議制 42
      一、勞資協議制之意義 42
      二、勞資協議制之種類 43
      三、勞資協議制與不當勞動行為制度間之關係 44
     第三款 其他之員工代表制度 46
      第四項 團體協商與團體協商法制 47
      第五項 日本團體協商之特色 49
     第二節 團體協商權 50
      第一項 團體協商權概念之形成與演變 50
      第一款 昭和20(1945)年之舊勞動組合法 51
     第二款 昭和21(1946)年之日本國憲法 52
     第三款 昭和24(1949)年之勞動組合法修正 54
     第四款 勞動組合法改正後 55
     第二項 團體協商權之主體 55
     第一款 勞動組合法第3條之定義 57
     第二款 勞工概念之相對性 57
     第三款 實務見解之發展與學說之展開 60
     一、經典案例-CBC管弦楽団労組事件 60
     (一)案例事實 60
     (二)判決理由 61
     (三)意義與影響 62
     二、近年之動向-東京地方法院及東京高等法院判決 64
     (一)新国立劇場運営財団事件 64
     (二)INAXメンテナンス事件 65
     (三)ビクタ―サービ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事件 66
     (四)小結 68
     三、學說之展開 70
     (一)僅以經濟上從屬性為判斷基準,而不以使用從屬性為要件 70
     (二)以經濟上從屬性為基礎而建構判斷要素 71
     (三)以經濟上從屬性」及組織上、集團上之性質為基礎 72
     (四)同時兼以經濟上從屬性及使用從屬性為要件 73
     (五)區分勞動組合法第3條與第7條第2款之勞工概念74
     (六)由得為團結活動之主體的觀點出發 75
     (七)強調是否有應以團體協商決定勞動條件之關係 76
     四、日本最高法院判決 77
     (一)判決之內容 77
     (二)意義與評價 78
     (三)尚待解決之課題 79
      1、未表示抽象之一般論 80
     2、各要素間之關係不清 80
     3、未說明與「使用從屬關係」概念之關係 81
     4、對於事業主地位之定位不明 82
     5、欠缺預測可能性 82
     6、欠缺考量集體法面向 83
     五、勞資關係法研究會報告 83
     (一)內容 83
     (二)意義與課題 85
     第四款 小結 86
     第三項 團體協商權之性質 88
     第一款 自由權說 88
     第二款 生存權說 89
     第三款 實務見解 90
     第四款 對於生存權說之反省 91
     一、自由權與生存權複合說 91
     二、參與權說 92
     第五款 小結 95
     第四項 團體協商權之定位 96
     第一款 團體協商權中心說 96
     第二款 三權一體說 97
     第三款 小結 98
      第五項 團體協商權之效果 98
     第一款 對於國家之關係 99
     一、自由權效果 99
     二、刑事免責效果 100
     三、政策義務效果 102
     第二款 對於雇主之關係 102
     一、第三人效力 102
     二、民事免責效果 103
     三、設定公序效果 104
      第三節 小結 105
     第三章 日本對於團體協商權之限制與救濟 107
     第一節 對於團體協商權之限制 107
     第一項 對於公務員之團體協商權限制及其改革 107
     第一款 公務員之種類及其集體勞動關係所適用之法規 107
     第二款 現行法之規制 109
     一、對於非現業公務員之團體協商權限制 109
     (一)主體之限制 112
     (二)事項之限制 113
     1、管理運作事項之內容與限制之根據 113
     2、管理運作事項與勞動條件之關係 114
     (三)團體協約締結權之否認 117
     1、代表性實務見解-国立新潟療養所事件 117
     (1)事實概要 118
     (2)判決要旨與少數意見 118
     2、學說見解 119
     3、小結 121
     二、對於現業公務員之團體協商權限制 122
     第三款 改革之動向、內容與檢討 123
     一、2001年12月之「公務員制度改革大綱」124
     二、2007年10月之「行政改革推進本部專門調查會報告書」124
     (一)行政改革推進本部專門調查會報告書之內容 124
     (二)對行政改革推進本部專門調查會報告書之檢討 125
     三、2008年6月之「國家公務員制度改革基本法」 126
     四、2009年12月之「勞資關係制度檢討委員會報告書」126
     (一)勞資關係制度檢討委員會報告書之內容 126
     (二)對於勞資關係制度檢討委員會報告書之檢討 128
     五、2010年12月之「國家公務員勞動基本權(爭議權)懇談會報告」 129
     六、2011年4月之「以國家公務員制度改革基本法為據之改革的『整體圖像』」129
     七、2011年6月之「國家公務員勞動關係法草案」 130
     (一)國家公務員勞動關係法草案之內容 131
     1、立法目的 131
     2、工會之認證 131
     3、團體協商制度 132
     4、團體協約制度 133
     5、不當勞動行為制度與調整制度 134
     (二)對於國家公務員勞動關係法草案之檢討 134
     第二項 對於少數工會限制團體協商權之可能性 137
     第一款 複數工會代表主義之承認 137
     第二款 對於現行法制之反省 138
     第三款 少數工會之存在意義 140
     第四款 專屬協商代表制之導入與憲法之關連 141
     第五款 小結 143
     第二節 對於團體協商權之救濟 147
     第一項 行政救濟 147
      第一款 不當勞動行為之救濟命令及撤銷訴訟 147
     一、申請權人 147
     二、相對人 148
     三、救濟利益 149
     四、救濟命令之內容及其問題 151
      (一)團體協商命令之內容 151
      (二)與自主協商原則間之調和 153
      (三)團體協商命令之缺陷及補強 153
     五、救濟命令之實效確保機制-緊急命令 155
     (一)對於緊急命令之「必要性」限制 155
     (二)法院對於救濟命令「適法性」之審查方式 156
     (三)小結 158
     六、提起救濟命令撤銷訴訟之訴訟利益 159
      第二款 斡旋、調停 160
     第二項 司法救濟 161
     第一款 團體協商回應假處分之聲請與團體協商地位之確認請求 161
      一、團體協商回應假處分之聲請 161
     (一)肯定說 162
      1、日本國憲法第28條根據說 162
     2、勞動組合法第7條第2款根據說 164
     (二)否定說 165
      1、理論基礎 165
     2、程序上、技術上之觀點 167
     (1)特定性 167
     (2)暫定性 168
     (3)必要性 168
     (4)實效性 168
     (三)實務見解 169
     1、早期之實務見解 169
     2、新聞之新聞社事件 170
     (四)對於學說與判決之檢討 172
     1、對於憲法第28條根據說之檢討 172
     2、對於勞動組合法第7條第2款根據說之檢討 173
     3、對於否定說之檢討 173
      二、團體協商地位之確認請求 176
     (一)學說之提出 176
     (二)實務之採納 178
     三、小結 180
     第二款 損害賠償請求 182
      一、前言 182
     二、民法第709條侵權行為構成要件成立與否之判 184
     (一)權利侵害(違法性)184
     (二)故意、過失及違法性認識 186
     (三)損害 187
     1、財產上損害 188
     2、非財產上損害 189
     三、小結 191
      第三節 小結 192
     第四章 日本對於團體協商主體正當性之判斷 195
      第一節 團體協商之當事人 195
      第一項 勞方當事人 195
      第一款 雇主所僱用勞工之代表 198
      一、雇主所僱用勞工之代表的範圍 198
      二、勞工離職相當期間後所加入之團體是否為雇主所僱用勞工之代表?-以石綿受害者為例 198
      (一)兵庫縣勞動委員會之救濟命令-否定說 199
      (二)神戶地方法院之撤銷訴訟判決-肯定說 200
      (三)大阪高等法院之撤銷訴訟判決-限制肯定說 201
      (四)小結 202
      第二款 單位工會 205
      一、唯一協商團體條款之效力 205
      二、由企業內之複數工會進行共同協商之要件 206
      (一)經典案例-旭ダイヤモンド工業事件 207
      (二)學說見解 208
      第三款 混合工會 209
      一、混合工會之出現、類型與爭議 209
      二、混合工會之法律性質 210
      (一)單一性質說 210
      (二)修正單一性質說 212
      (三)複合性質說 213
      第四款 上級團體 216
      一、有無獨立團體協商權之判斷 217
      二、上級團體之協商權限範圍 218
      第五款 下級組織 220
      一、有獨立性之下級組織 221
     二、無獨立性之下級組織 223
      第六款 綜合工會或「union」 226
      一、緊急加入(駆け込み加入)之問題 226
      二、匿名加入之問題 228
      三、雙重加入之問題 228
      第七款 工會之外的其他勞工團體與其他特殊情形 229
      一、爭議團 229
      二、按日僱用勞工所屬之團體 230
      三、被解僱者所屬之團體 232
      第二項 資方當事人 233
     第一款 雇主概念之定義與範圍 234
      一、抽象判斷基準之提出 234
      (一)勞動契約當事人說 235
      (二)勞動契約擴張說 235
      (三)支配力說 236
      (四)對向關係說 239
      (五)勞動契約基準說 240
      (六)小結 242
      二、對於具體案例類型之判斷 243
      (一)空間上的擴張 244
      1、利用外部勞動力者 244
      (1)勞動契約上之雇主形式化的情形 244
      (2)在使用外部勞動力之關係中承攬公司具有實體之情形-朝日放送事件 245
      A、案例事實 245
      B、判決要旨 246
      C、學說定位 247
      D、意義與影響 248
      (3)在派遣關係中要派人之雇主地位的有無 249
      A、是否必須以違法派遣作為判斷前提? 250
      (A)派遣適法時即應否認要派人之雇主地位說 250
     
      (B)要派人雇主地位之有無與派遣之合法與否無涉說 251
      (C)小結 252
      B、要派人之雇主地位的有無? 254
      (A)直接僱用要求 255
      (B)其他僱用確保措置要求 257
      (C)派遣契約之中途解約的撤回要求 259
      (D)要派人之更換派遣勞工指示 259
      (E)道歉或金錢賠償要求 260
      (F)以維持既存之派遣關係為前提之要派企業內之勞動條件 261
      2、實際上支配其他企業者-控制從屬關係之存在 263
      (1)實務立場 264
      A、都道府縣(地方)勞動委員會救濟命令 264
      B、中央勞動委員會救濟命令 265
      C、法院判決 266
      (2)學說見解 268
      A、朝日放送事件最高法院判決要旨直接適用說 268
      B、支配力重視說 269
      (3)純粹控股公司之雇主地位的有無 270
      (4)小結 272
      (二)時間上的擴張 273
      1、最近過去之勞動契約關係 273
      (1)被解僱者或離職者之原雇主 273
      (2)公司合併過程中之消滅公司 274
      (3)公司分割後之分割公司與新設公司 275
      (4)破產管理人與破產公司 277
      2、在不久將來有成立勞動契約可能性 279
      (1)反覆僱用季節性勞工或兼任職員 279
      (2)事業轉讓時之讓受企業 280
      (3)派遣勞工向要派人要求就僱用相關事項進行協商 281
      A、勞工派遣法第40條之4所定直接僱用要約義務之履行282
      (A)直接僱用要約義務規定之要件-派遣人之抵觸日通知282
      (B)直接僱用要約義務規定之效果 284
      B、已決定直接僱用後之勞動條件 287
      C、小結 288
      (三)小結 289
      第二款 雇主團體 290
      第二節 團體協商之代表292
     第一項 團體協商代表之意義與團體協商權限之範圍 292
     第二項 對於勞方代表的正當性判斷 294
      第一款 工會代表 294
      第二款 受工會之委託者 294
      第三款 禁止委託第三人條款之效力 297
      一、無效說 297
      二、有效說 298
      三、區分說 299
      四、小結 300
     第三項 資方代表 301
      第三節 小結 302
     第五章 日本之團體協商義務內容 305
      第一節 團體協商之事項 305
      第一項 義務團體協商事項之意義 306
     第二項 對於具體事項之判斷 308
      第一款 經營權事項或經營生產事項 308
      一、經營權之意義 308
      二、經營權之根據309
      三、經營生產事項與義務團體協商事項之關係 310
      四、要求企業停止違法行為、反社會行為 312
      第二款 個人之勞動條件與個別紛爭 313
      第三款 人事問題 314
      第四款 派遣勞工之直接僱用要求 315
      第五款 非工會會員之勞動條件 317
      第六款 訴訟係屬事項 321
      第七款 團體協約中已規定之事項 323
      第八款 涉及集體勞資關係之事項 324
      第二節 團體協商之程序 324
      第一項 團體協商規則之設定 325
      第二項 團體協商規則之具體內容 326
      第一款 日期、時間 327
      第二款 場所 328
      第三款 出席者、人數及公開與否 328
      第三節 雇主之誠實協商義務與工會之公正代表義務 330
      第一項 雇主之誠實協商義務 331
      第一款 誠實協商義務概念之形成與發展 331
      第二款 誠實協商義務之基本內涵與具體內容 333
      一、誠實協商義務之基本內涵 333
      二、誠實協商義務之具體內容與爭議 335
      (一)讓步之心理準備 335
      (二)直接會面義務 336
      (三)經過一定的次數與時間 336
      (四)提案與對案之提出、撤回 338
      (五)充分說明與提供相關資料 339
      1、基本原則 339
      2、對於個別具體協商事項之說明與資料提供 341
      (1)工資制度 341
      (2)績效考核 342
      A、逕行要求雇主提供資料之問題 343
      B、勞工隱私問題 344
      (3)解僱 345
      (4)調職 346
      (5)集體勞資關係 346
      (六)僵局與重啟協商之爭議 347
      (七)爭議行為進行中之誠實協商義務的履行 348
      (八)迴避團體協商之爭議 350
      1、單方變更勞動條件之可否 350
      2、個別協商之可否 352
      3、小結 354
      (九)拒絕團體協約化之爭議 354
      第三款 誠實協商義務法理之特徵與課題 357
      一、誠實協商義務法理之特徵 357
      二、誠實協商義務法理之課題 357
      (一)國家介入的得當與否 357
      (二)難以判斷誠實與否 357
      (三)救濟的實效性 358
      (四)勞動委員會調整権限、機能的再檢討 358
      第四款 在複數工會併存下之誠實協商 359
      一、學說見解 359
      (一)導正差別結果說 359
      (二)自主協商選擇說 360
      (三)誠實協商義務說或折衷說 361
      (四)小結 363
      二、判例法理的形成、發展與修正 365
      (一)早期的勞動委員會救濟命令及下級審法院判決 365
      (二)雇主中立維持義務法理之形成 366
      1、日本メール・オーダー事件 366
      2、日産自動車(残業差別)事件 368
      (三)判例法理之發展 370
      1、在協商過程中的差別待遇 371
      2、以團體協商為媒介的差別待遇 373
      (1)前提條件之提出 373
      (2)協議達成後實施條款 374
      (3)與非工會會員間的差別待遇 375
      三、判例法理之修正 376
      四、小結 377
      第二項 工會之態度與公正代表義務 378
      第一款 工會之態度 378
      一、工會之態度與雇主之誠實協商義務的關連 378
      二、影響雇主團體協商回應義務之工會態度類型 379
      (一)工會堅持自己之要求 379
      (二)提出主要協商議題外之其他問題 380
      (三)過大要求 380
      (四)行使暴力或過當的工會活動 380
      第二款 工會之公正代表義務 382
      一、公正代表義務之根據 383
      二、公正代表義務之具體內容 385
      (一)工會內部意思決定程序 385
      (二)在團體協商過程中對於會員的資訊告知義務 386
      (三)團體協約締結程序之履行 386
      (四)對於以團體協約不利益變更勞動條件之限制 387
      三、對於公正代表義務之批判 388
      四、小結 389
     第四節 小結 390
     第六章 我國團體協商法制之形成、運作與檢討 393
     第一節 團體協商法制之形成及其背景 393
      第一項 團體協約法立法前之發展 393
      第二項 團體協約法之制定 394
      第三項 團體協約法之修正 396
     第二節 對於相關裁決決定與判決之分析與檢討 398
      第一項 我國團體協商與其他勞資對話機制之區別 398
      第一款 與勞資協議之區別 398
      第二款 與勞資會議之區別 399
      第三款 與社會對話機制之關係 401
      第二項 團體協商之主體 401
      第一款 團體協商之當事人 401
      一、勞方當事人 402
      (一)企業工會 402
      (二)產業工會與職業工會 402
      1、確認產業工會或職業工會具有協商資格之重要性 403
      2、協商資格制度之爭議 404
      (1)是否具協商資格之證明責任 404
      (2)判斷是否具有協商資格之時點 405
      (3)對於是否具有協商資格之具體判斷 405
      (4)以新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3項第5款之「經依勞資爭議處理法規定裁決認定之工會」保護不符協商資格之工會? 407
      (5)對於不符協商資格之工會所為的「一般性團體協商」之保護 411
      (三)小結 412
      二、資方當事人 415
      (一)教師工會應以協商議題決定相對人415
      (二)控制從屬關係中之團體協商義務主體 417
      (三)勞動派遣關係中之團體協商義務主體 418
      第二款 團體協商之勞方代表 421
      一、權利濫用禁止原則之適用 421
      二、限縮解釋新團體協約法第8條第2項 423
      三、一方當事人為複數時之推選協商代表程序 425
      第三項 拒絕團體協商之正當理由及協商態度 426
      第一款 團體協商之事項 426
      一、義務團體協商事項概念之必要 426
      二、裁決委員會見解之形成與變遷 429
      (一)出發點-合理適當之協商內容 430
      (二)摸索-處分權標準之提出 430
      (三)修正-綜合判斷標準之採用 431
      (四)確立-綜合判斷標準之維持 432
      (五)小結 433
      第二款 團體協商之程序 435
      一、團體協商規則之設定 435
      二、團體協商之開始 437
      第三款 團體協商之態度 437
      一、誠信協商原則之意義 437
      二、於六十日內提出對應方案 441
      三、必要資料之提供 442
      四、個別協商之禁止 446
      五、單方變更勞動條件之禁止 447
      六、拒絕團體協約化 449
      七、應指派具有相當權限者進行協商 449
      第四款 不當勞動行為意思 450
     第三節 對於我國團體協商法制之檢討 451
      第一項 對於團體協商權之限制 451
      第一款 對於公務員之團體協商權限制及其改革 451
      第二款 對於教師之團體協商權的保障與限制 454
      一、教師會 455
      (一)教師會之性質 455
      (二)教師會與教師工會之關係 457
      二、教師工會 458
      (一)不得組織企業工會 459
      (二)教師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第37條之1-限縮教師團體協約事項 461
      (三)上級主管機關對於簽訂團體協約之核可 463
      第二項 對於團體協商權之救濟 465
      第一款 司法救濟之可能性 465
      第二款 處罰規定之立法妥當性問題 467
      第三項 工會之協商義務的立法妥當性問題 470
      第四項 增訂職權交付仲裁規定之妥當性問題 471
      第四節 小結-日本與台灣之法制與實踐經驗比較 474
      第一項 日本學說與判例法理之導入 474
      第二項 日本與台灣之團體協商法制的差異 479
      第三項 日本與台灣之團體協商法制特徵 482
      第四項 日本法制對於台灣的啟示 483
     第七章 結論 487
      第一節 研究成果之歸納 487
      第一項 對於日本法制之分析與檢討 487
      第一款 第二章至第五章之摘要 487
      第二款 日本法制之特徵 489
      第二項 對於我國法制之分析與檢討 490
      第一款 對於現行法之解釋 490
      一、對於新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3項之解釋 490
      二、對於新團體協約法第8條第2項之解釋 491
      三、義務團體協商事項之有無及其認定 492
      四、團體協商義務與誠實協商義務之關係 492
      第二款 對於現行法之修正建議 494
      第二節 未來之研究課題 495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651504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團體協約法第6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日本勞動組合法第7條第2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工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不當勞動行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拒絕團體協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誠實協商義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裁決決定zh_TW
dc.title (題名) 拒絕團體協商之不當勞動行為-日本與台灣之學理分析及實踐經驗比較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UnfairLabor Practice of Rejecting Collective BargainingーCompris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Prcatice Experience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