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論傳聞法則之同意
Hearsay Exceptions—Admissions
作者 邱柏翔
Chiu, Po Hsiang
貢獻者 何賴傑
He, Lai Jie
邱柏翔
Chiu, Po Hsiang
關鍵詞 傳聞法則
傳聞例外
異議
自認
同意
訴訟行為
傳聞起源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3-八月-2016 10:15:56 (UTC+8)
摘要   首先介紹傳聞法則的起源與傳聞同意的起源,並藉由從兩者起源之區別而得出我國法所謂的傳聞同意在法理上的來源與傳聞例外並不相同復以美國聯邦證據法為觀察對象,將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第1項明示同意與第2項擬制同意分拆以觀,對應於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801(d)(2)條之自認制度,即當事人出於本身意志而同意不利於己之證據作為裁判依據;與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103(a)條的異議制度之對應,即「不提出異議,視為放棄」之法理。
  而在日本法的比較分析中,則從當事者進行主義著手,分析日本法中之當事者處分權,並以此角度分析被告的證據能力處分權,即日本法中學說對於傳聞同意本質之爭論,有對質詰問權放棄說、證據能力賦予行為說、二元說、修正後的證據能力賦予行為說以及新近有力說傳聞性解除說等之介紹,並參考日本權威性著作,來針對日本法第三二六條作詳細的討論,如其立法趣旨及機能、同意的本質,同意權者、同意的意思表示、同意的效力、相當性、同意的撤回、同意是否具有時效性、及同意的擬制等等做討論。並會附上相關學說與實務之爭論。並在小結處,比較日本法與我國法之差異,並尋找值得我國法參考借鏡之處。
  對於我國證據法則中的傳聞同意,則以整理學說和實務為主,如考察傳聞同意在實務上如何運作之問題,即對違法取得證據行使同意權、私請鑑定與傳聞同意、以及得否以未於判決理由內交代適當性要件而上訴第三審等等問題。最後則是法院訴訟照料義務與辯護權之介紹。
  最後則是傳聞同意的瑕疵與撤回之研究,如採當事人進行主義的美國,即只允許當事人提出新的自認而不許當事人撤回自認;而同採當事人進行主義之日本法則以是否於準備程序中提出為準,原則上若於準備程序中不爭執,即不得再行爭執,若否,則在證據調查前皆可撤回。又歐洲人權法院對此一問題亦有判決詳加討論,更具有參考價值。
  最後第七章則是結論,本章將對以上的論點作摘要式的整理,並整理比較法上對我國具有啟發性之處,並提出立法政策與修法上之建議,以便讀者在閱讀整篇內容之後,可以清楚整握本文之來龍去脈。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論
1.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刑事訴訟法(下),頁261,承法數位文化,2012年9月。
2. 王澤鑑,民法總則,新學林,增訂版,2014年2月。
3. 田口守一著、張凌、于秀峰譯,刑事訴訟法(第五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10年11月5版。
4. 石木欽,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之證據法則:以審判實務為中心,元照出版,初版,2008年11月01日。
5. 朱石炎,刑事訴訟法論,五版,三民書局,2015年08月27日。
6. 佀化強,形式與神韻 : 基督教良心與憲政,上海三聯書店,初版,2012年
7. 吳巡龍,新刑事訴訟制度與證據法則,學林,2005年1月。
8. 李奕逸,論人民觀審法制加入證據調查失權效之可行性,司法研究年報第32輯刑事類,司法院,民國104年12月。
9. 松尾浩野著、張凌譯,日本刑事訴訟法上、下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一版。
10. 林永謀,刑事訴訟法釋論(中),著者自版,2007年2月。
11.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出版社,十版,2011年。
12. 林俊益,傳聞法則之研究,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2003年6月。
13. 林朝榮,證據能力與證明力─刑事訴訟法所奉行之主義為制高點,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2003年6月。
14. 林朝榮/林芸澧/編著,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文笙書局,2005年。
15.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著者自版,六版,2010年9月。
16. 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元照出版,2001年9月。
17. 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2003年9月。
18.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學林,2002年。
19. 段重明,美國聯邦證據法,司法院印行,2003年1月。
20. 張明偉,傳聞例外,元照出版社,2016年4月。
21. 陳祐治著,佛羅里達證據法逐條釋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22. 陳運財,直接審理與傳聞法則,五南,初版,2001年11月。
23. 陳運財,論「改良式」當事人進行原則,刑事訴訟法之最新增修與實踐,台灣刑事法學會編,學林,初版,2002年9月。
24. 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編,日本之刑事證據法則及裁判員制度專題演講暨座談會, 最高法院,民100.12。
25. 黃教授東熊先生八秩華誕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刑事法學現代化動向─黃東熊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12年11月。
26. 黃朝義,從比較法觀點論同意證據與擬制同意證據─兼論合意證據─;收錄於刑事法學現代化動向─黃東熊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黃教授東熊先生八秩華誕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2012年11月。
27. 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元照,2012。
28. 詹姆士·Q.惠特曼 著 佀化強 李偉 譯,合理懷疑的起源——刑事審判的神學根基,美國法律文庫,2012年6月。
29. 趙春碧,依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論傳聞法則,司法研究年報第25輯第10篇,2005年11月。
30. 蔡秋明、魏玉英譯,加州證據法與異議實務,商周出版,民國94年版。
31. 蔡秋明等譯,證據法入門,元照,Arthur Best著,2002年。
32. 蔡羽玄,刑事第二審上訴制度之研究,司法院研究年報第29輯刑事類第9篇,司法院,民國101年12月。
33. 湯維建譯,麥考密克論證據(原書第五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4年。

二、期刊
1. 王兆鵬、陳運財,『日本暨美國刑事訴訟制度研討會』專題演講暨座談記錄,法學叢刊第174期第44卷第2期,1-76頁,1999年4月。
2. 王兆鵬,傳聞法則之過去與未來,全國律師第7卷第8期,頁131-146,2003年8月。
3. 王兆鵬,論最新修正刑事訴訟法之傳聞法則,萬國法律第128期,頁2-13,2003年4月。
4. 王銘勇,傳聞法則與同意(上)、(中)、(下),司法周刊第1139、1140、1140期。
5. 朱朝亮,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之評析--從日本法制之比較法觀點論述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頁75-96,2004年12月。
6. 何賴傑,「傳聞法則之同意」,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頁85-92,2004年11月。
7. 吳元曜,刑事訴訟法第一五九條之五同意作為證據規定在適用上之檢討,律師雜誌,第 335 期,頁77-91,2007年8月。
8. 吳巡龍,同意傳聞作為證據後再爭執,台灣法學雜誌161期,頁191-193,2010年1月。
9. 吳巡龍,我國採傳聞法則必要性之探討—對刑事訴訟法有關傳聞法則修正草案的檢討,台灣本土法學第四十三期,頁50-74,2003年2月。
10. 吳巡龍,我國採傳聞法則的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頁118-125,2003年6月。
11. 吳巡龍,對質詰問權合憲限制與違憲限制的分際--評最高法院九四年臺上字第八一二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1期,頁253-261,2005年6月。
12. 李春福,檢訊筆錄與傳聞證據--以日本法制之運作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25期,頁133-163,2014年4月。
13. 林山田,論刑事程序原則,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頁65-140,1999年1月。
14. 林俊益,「論準備程序有關證據能力爭議之調查」,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頁247-257,2006年12月。
15. 林鈺雄,論告知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60期,頁98-119,2000年5月。
16. 張明偉,英美傳聞法則與對質條款的歷史考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31期 ,頁93-118,2006年4月。
17. 張明偉,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以美國法為基礎,檢察新論,第9期,頁144-166,2011年1月。
18. 張明偉,談英國法制對美國刑事司法制度之影響,真理財經法學,第1期,頁177-207,2008年9月。
19. 許澤天,為調查原則再伸冤,台灣法學雜誌,第193期,頁1-5,2012年2月。
20. 陳祐治,刑事訴訟與證據法系列之四異議及異議之處理,法令月刊,59卷第9期,頁30-41,2008年9月。
21. 楊雲驊,新法下檢察官的舉證責任及法院的調查義務-評最高法院第九十一年度第四次刑事庭會議,月旦法學雜誌,第89期,頁233-248,2000年10月。
22. 楊雲驊,未告知證人拒絕證言權之法律效果──評最高法院九五年台上字第九○九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99期,頁157-172,2007年10月。
23. 楊雲驊,向左走?向右走?被告自請鑑定之證據能力-評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629號、97年度台上字第1846號、99年度台上字第2618號判決,第六屆學術與實務之對話-最高法院99/100年度刑事裁判評釋,頁115-128,2011年10月。
24. 楊雲驊,德國刑事訴訟法對傳聞證據的處理,台灣本土法學,第43期,頁106-110,2003年2月。
25. 劉豐州,從美國法論交互詰問制度下傳聞證據的禁止,律師雜誌,第286期,頁69-96,2003年7月。

三、學位論文
1. 王靖淳,論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上之得失-以美國法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 李瑞敏,論強制處分之同意,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3. 林妍汝,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的憲法權利,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 林芸澧,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5. 林建宏,刑事證據法上傳聞法則之研究—以日本法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6. 姚懿珊,刑事上訴救濟制度之研究,東吳法律學系碩士,2011年。
7. 柯清貴,被告自白證據能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2001年。
8. 高烊輝,基本權之拋棄自由與其界限,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9. 陳啟豪,以對質詰問權檢驗刑事訴訟法之傳聞例外-以美國法為借鏡,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0. 黃郁文,檢察官偵訊筆錄在證據法上之效力-以日本與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為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1. 葉建廷,直接審理主義與傳聞法則之關係,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12. 劉芳伶,同意搜索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3. 羅惠如,論我國傳聞證據證據能力同意之理論及其實務發展,國立臺北大學碩士,2011年。

貳、英文部分
一、書籍
1. ARTHUR BEST﹐EXAMPLES & EXPLANATIONS: EVIDENCE (7th ed 2009)
2. EDMUND M. MORGAN, BASIC PROBLEMS OF EVIDENCE (6th ed 1963)
3. JAMES Q. WHITMAN﹐THE ORIGINS OF REASONABLE DOUBT: THEOLOGICAL ROOTS OF THE CRIMINAL TRIAL (1th ed 2008)
4. JOHN H WIGMORE﹐A TREATISE ON THE ANGLO-AMERICAN SYSTEM OF EVIDENCE IN TRIALS AT COMMON LAW (2th ed 1941)
5. JOHN H. LANGBEIN, TORTURE AND THE LAW OF PROOF:EUROPE AND ENGLAND IN THE ANCIEN RÉGIME (1th ed 1977)
6. JOHN H. WIGMORE, WIGMORE EVIDENCE:SECTION 1048-1357 VOLUME IV , (4th ed 1972)
7. KENNETH BROUN, GEORGE DIX , EDWARD IMWINKELRIED, DAVID KAYE, ROBERT MOSTELLER, E ROBERTS & JOHN STRONG ,MCCORMICK ON EVIDENCE (6th ed 2006)
8. MIRJAN DAMASKA﹐HEARSAY IN CINQUECENTO ITALY ﹐(1th ed 1994)

二、期刊
1. Frank R. Herrmann﹐Facing the Accuser:ancient and medieval precursor of confrontation clause﹐34 VA. j. int. law.﹐484 (1994)
2. Frank R. Herrmann﹐The Establishment of a Rule Against Hearsay in Romano-Canonical Procedure﹐36 VA. j. int. law.﹐21 (1995)
3. Randolpn N. Jonakait﹐The Origins of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An Alterative history﹐ 27 Rutgers L.J.﹐77 (1995)

三、歐洲人權法院判決
1. CASE OF BOCOSCUESTA v. THE NETHERLANDS
2. CASE OF BONEV v. BULGARIA

參、日文部分
一、書籍
1. 三井誠=河上和雄=中山善房=田邨正義編˙刑事手続(上)(下),昭63,筑摩書房
2. 土本武司,『刑事诉訟法要義』,1991年,有斐閣
3. 小林充先生佐藤文哉先生古稀祝賀刑事裁判論集刊行会編,同意の意義,2006年3月,判例タイムズ社
4. 小野清一郎=橫川敏雄=橫井帶三=栗本一夫˙刑事訴訟法[ボケツト註釈全書](上)(下)(新版),昭61,有斐閣
5. 中川武隆,「326条の意義と機能」,刑事訴訟法の争点〔新版〕,1991年
6. 井上 正仁,大澤 裕,川出 敏裕編,刑事訴訟法判例百選 第9版〔No.203〕 2011年04月
7. 平野龍一,「326条の同意の効果」,平野龍一=松尾浩也編『実例法学全集刑事訴訟法(新版)』,1977年,青林書院
8. 平野龍一,「伝聞排斥の法理」,『訴因と証拠』,1981年,有斐閣
9. 平野龍一,『刑事訴訟法』,1962年,有斐閣
10. 田口守一,刑事訴訟の目的〔増補版〕,2010年12月,成文堂
11. 田宮裕編,ホーンフック刑事訴訟法〔新版〕,1993年,北樹出版,〔上ロ裕〕等
12. 石丸俊彥=仙波厚=川上拓一=服部悟˙刑事訴訟の実務(上)(下) (新版)(平17[3訂版˙平23) 新日本法規出版)
13. 伊藤栄樹 , 亀山継夫, 小林 充, 香城 敏麿, 佐々木 史朗, 増井 清彦著,注釈 刑事訴訟法 第五巻 ,1998年2月,立花書房
14. 光藤景皎,口述刑事訴訟法中,1992年,成文堂
15. 光藤景皎,證人喚問權の蘇生,刑事法學の総合的檢討(下)福田平˙大塚仁博士古稀祝賀,1993年,有斐閣
16. 団藤重光,新刑事訴訟法綱要〔七訂版〕,1967年,創文社,
17. 江家義男,刑事証拠法の基礎理論,1951年,有斐閣
18. 谷口敬一,「証拠書類に対する同意•不同意」,大阪刑事実務研究会編『刑事公判の諸問題』,判例タイムズ社,1989年
19. 岸盛一,刑事訴訟法要義,昭36,宏文堂
20. 斉藤金作,刑事訴訟法上巻,1961年,有斐閣
21. 松尾浩也,刑事訴訟法下〔新版〕,1993年,弘文堂
22. 松尾浩也,岩瀬徹編,実例刑事訴訟法III(証拠.裁判.上訴),2012年,青林書院
23. 松尾浩也監修,条解刑事訴訟法〔増補補正版〕,1988年,弘文堂
24. 河上和雄 ・植村立郎・河村 博・小林 充 [編] ,注釈刑事訴訟法第三版 第6巻 §317~§350の14,2015年5月,立花書坊
25. 河上和雄・中山善房・古田佑紀・原田國男・河村 博・渡辺咲子 [編],大コンメンタール刑事訴訟法第二版第七卷,2012年,清林書院
26. 波床昌則,同意の意義,刑事裁判論集 : 小林充先生佐藤文哉先生古稀祝賀(下),2006年,判例タイムズ社
27. 青柳文雄=伊藤栄樹=博木千秋=佐々木史朗=西園春夫編˙註釈刑事訴訟法1巻—4巻,昭51—56,立花書坊
28. 栃木力,植村立郎判事退官記念論文集 現代刑事法の諸問題 第一巻
29. 栗本一夫˙改訂新版新刑事証拠法,昭25,立花書坊
30. 笠松義資,「証拠とすることについての同意」,団藤重光編『法律実務講座刑事編九巻』,1956年,有斐閣。
31. 勝尾鐐三,証拠とすることについての同意,『総合判例研究叢害刑事訴訟法(12)』,1961年,有斐閣
32. 植村立郎判事退官紀念論文集˙現代刑事法の諸問題1卷—3卷,平23年立花書坊
33. 熊谷弘=浦边衛=佐々木史朗=松尾浩也編˙證據法大系Ⅰ—Ⅳ,昭45 ,日本評論社
34. 横川敏雄,『刑事裁判の実際』,1950年,朝倉書店
35. 橫川敏雄˙刑事裁判の実際(增訂版),昭28,朝倉書店

二、期刊
1. 岡垣 学,黙示の同意について--刑事訴訟法第326条に関する一考察,中央大学法学会第四期,1952年
2. 村瀬均,「公判前整理手続と公判手続の運用一裁判員制度を念頭に置いて」,刑事法ジャ一ナル2号,2006年,。
3. 大澤 裕,刑訴法326条の同意について ,法曹時報 56(11), 2557-2575, 2004年11月
4. 池田修,解説裁判員法一立法の経緯と課題,2005年,弘文堂
5. 藤田昇三,「公判前整理手続と公判手続の運用一裁判員制度を念頭に置いて」,刑事法ジャーナル2号,2006年。
6. 香城敏麿,「21世紀の刑事裁判」研修684号,200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165105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5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何賴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e, Lai Jie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邱柏翔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iu, Po Hsia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邱柏翔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iu, Po Hsia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八月-2016 10:15:56 (UTC+8)-
dc.date.available 3-八月-2016 10:15: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八月-2016 10:15:56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165105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61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65105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首先介紹傳聞法則的起源與傳聞同意的起源,並藉由從兩者起源之區別而得出我國法所謂的傳聞同意在法理上的來源與傳聞例外並不相同復以美國聯邦證據法為觀察對象,將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第1項明示同意與第2項擬制同意分拆以觀,對應於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801(d)(2)條之自認制度,即當事人出於本身意志而同意不利於己之證據作為裁判依據;與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103(a)條的異議制度之對應,即「不提出異議,視為放棄」之法理。
  而在日本法的比較分析中,則從當事者進行主義著手,分析日本法中之當事者處分權,並以此角度分析被告的證據能力處分權,即日本法中學說對於傳聞同意本質之爭論,有對質詰問權放棄說、證據能力賦予行為說、二元說、修正後的證據能力賦予行為說以及新近有力說傳聞性解除說等之介紹,並參考日本權威性著作,來針對日本法第三二六條作詳細的討論,如其立法趣旨及機能、同意的本質,同意權者、同意的意思表示、同意的效力、相當性、同意的撤回、同意是否具有時效性、及同意的擬制等等做討論。並會附上相關學說與實務之爭論。並在小結處,比較日本法與我國法之差異,並尋找值得我國法參考借鏡之處。
  對於我國證據法則中的傳聞同意,則以整理學說和實務為主,如考察傳聞同意在實務上如何運作之問題,即對違法取得證據行使同意權、私請鑑定與傳聞同意、以及得否以未於判決理由內交代適當性要件而上訴第三審等等問題。最後則是法院訴訟照料義務與辯護權之介紹。
  最後則是傳聞同意的瑕疵與撤回之研究,如採當事人進行主義的美國,即只允許當事人提出新的自認而不許當事人撤回自認;而同採當事人進行主義之日本法則以是否於準備程序中提出為準,原則上若於準備程序中不爭執,即不得再行爭執,若否,則在證據調查前皆可撤回。又歐洲人權法院對此一問題亦有判決詳加討論,更具有參考價值。
  最後第七章則是結論,本章將對以上的論點作摘要式的整理,並整理比較法上對我國具有啟發性之處,並提出立法政策與修法上之建議,以便讀者在閱讀整篇內容之後,可以清楚整握本文之來龍去脈。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9
第一節、研究題目之說明 9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9
第一項、研究動機 9
第二項、研究目的 10
第三節、研究方法 11
第一項、文獻資料的比較分析法 11
第二項、判決實證資料的研究分析 11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各章主體 11
第一項、研究範圍 11
第二項、各章主題 12
第二章、傳聞法則的起源與傳聞同意的起源 15
第一節、司法程序的一體兩面 15
第一項、事實證明與道德慰藉 16
第一款、兩者之區別 17
第二項、道德慰藉的由來 17
第一款、精神與肉體的壓力 18
第二款、道德慰藉程序的萎縮 19
第三項、小結:傳聞法則與道德慰藉程序 19
第二節、基督教神學與傳聞法則 19
第一項、血罪之污(Taint of Blood) 20
第一款、血罪的起源 20
第二款、基督教審判的道德神學:出於正義而留人血,仍應譴責 21
第二項、傳聞法則的誕生與演變 22
第一款、帝國後期的羅馬法—證人必須出現於法庭上 23
第二款、偽艾西多爾教令集(PSEUDOISIDOREANS FORGERIES)—證人必須親眼看到 25
第三款、1215年取消神明裁判後—證人必須陳述其親眼所見的全部或主要的案件事實 26
第三項、小結 28
第三節、傳聞同意的起源 28
第一項、比較法上之分析 28
第一款、審判結構之差異 29
第二款、法官之定位 30
第二項、自認得為傳聞例外之法理 30
第三項、證據異議制度之法理 32
第四節、小結 32
第三章、美國法中的傳聞同意 34
第一節、體系層面之類比 34
第一項、美國聯邦證據法中傳聞陳述之定義與範圍 34
第二項、美國聯邦證據法第807條之補遺例外 35
第一款、補遺例外之要件 36
第二款、事先通知 36
第三項、小結 37
第二節、功能層面之類比 38
第一項、明示同意與美國證據自認制度 38
第一款、美國聯邦證據法第801(d)(2)條 39
第二款、受自認證據之性質 39
第一目、自認可否撤回 41
第二目、自認與自白之差異 42
第三款、通過行為作出自認 43
第一目、接受的自認 43
第二目、沉默 44
第三目、認罪協商 45
第四款、小結 46
第二項、擬制同意與美國證據異議制度 46
第一款、美國聯邦證據法第103(a)條 47
第二款、未即時異議之法律效果 48
第三款、小結 49
第三節、小結 50
第四章、日本法中的傳聞同意 52
第一節、日本法下的當事者主義 52
第一項、當事者主義 52
第二項、當事者處分權主義 53
第一款、當事者程序處分權 53
第二款、訴訟物(訴訟標的)處分權 55
第三款、小結 55
第三項、小結 58
第二節、從當事者主義看被告的證據能力處分權 59
第一項、相關學說 59
第一款、反對詰問權放棄說 59
第二款、證據能力賦予行為說 61
第三款、二元說 62
第四款、修正後的證據能力賦予行為說 63
第二項、要件和效果 66
第三項、小結 66
第三節、日本刑事訴訟法第326條之當事者的同意 67
第一項、意旨及機能 67
第二項、同意的本質 68
第一款、反對詰問權放棄說 69
第二款、證據能力賦予行為說 69
第三款、傳聞性解除說 70
第四款、小結 70
第三項、同意權者 74
第一款、檢察官及辯護人 74
第二款、辯護人 74
第四項、同意的意思表示 76
第一款、意思表示的對造 76
第二款、意思表示的時期與機會 76
第三款、意思表示的方式 77
第五項、同意的效力 81
第一款、和證明事項的關係 81
第二款、和共同被告人的關係 82
第六項、相當性 82
第一款、相當性的意義 82
第二款、相當性的調查 82
第三款、和325條任意性的關係 83
第四款、欠缺供述者的署名、押印之書面 83
第七項、同意的撤回 84
第一款、可否撤回以及被許可撤回的時期 84
第一目、即時的撤回 84
第二目、其後之撤回 84
第二款、錯誤同意的撤回 85
第三款、撤回的方式 86
第八項、同意的擬制 86
第一款、「即使被告未出庭而能盡興證據調查的場合」之意義 86
第二款、「未出庭時」之意義 88
第三款、但書 89
第四節、小結 89
第一項、同意的本質 89
第二項、同意權人 91
第三項、同意的意思表示 92
第四項、同意的撤回 93
第五項、對違法取得證據之同意 94
第六項、日本法上同意的擬制 95
第五章、我國法中的傳聞同意 96
第一節、刑事訴訟法同意的性質 96
第一項、何謂同意 96
第二項、證據法則同意之法理 96
第三項、證據法則的同意 97
第一款、對於證據能力的同意 97
第二款、對於證據調查程序的同意 98
第二節、傳聞法則的同意 98
第一項、第159條之5的立法理由 98
第二項、傳聞同意的性質 99
第一款、學說見解 99
第二款、本文見解 100
第三款、傳聞同意的界限—同意誰說了算 101
第一目、我國現況—101年第2次刑庭決議 101
第二目、本文見解 102
第三項、第159條之5第一項之程序要件 103
第一款、傳聞禁止之證據 103
第二款、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 104
第一目、同意之時期及方式 104
第二目、同意可否附加條件 104
第三目、同意權人 105
第三款、法院審酌認為適當者 107
第四款、學說見解 107
第四項、第159條之5第二項之程序要件 108
第五項、第159條之5運作之實務上觀察 109
第一款、違法取得證據之同意 109
第一目、違反第158條之3具結規定 109
第二目、其他違法取得證據 111
第二款、私請鑑定與傳聞同意 111
第三款、得否上訴第三審 112
第一目、刑事訴訟法380條,程序違反,於判決無影響 112
第二目、第379條第14款,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 112
第三目、第379條第10款,應調查證據未予調查 113
第四目、未於判決理由交代適當性判斷不屬違法 113
第五目、實務走向 114
第三節、訴訟照料義務與辯護權 116
第一項、法院訴訟照料義務 116
第一款、告知義務之內涵 116
第二款、未告知之法律效果 118
第二項、辯護權 119
第三項、小結 120
第六章、傳聞同意的撤回 121
第一節、明示傳聞同意的瑕疵 121
第一項、明示傳聞同意之瑕疵 121
第二項、無辯護人之被告自為同意是否屬於瑕疵 121
第一款、比較法—歐洲人權法院Bonev v. Bulgaria案 122
第一目、事實摘要 122
第二目、保加利亞刑事訴訟法第279條第1項第5款規定 122
第三目、歐洲人權法院判決見解(節錄)—違反歐洲人權公約第6絛第1項及第3項d款規定 122
第二款、我國法院判決 123
第三款、小結 124
第二節、傳聞同意的撤回 126
第一項、撤回與撤銷 126
第二項、明示傳聞同意的撤回 127
第一款、相同審級間的撤回 127
第一目、同意後可否撤回 127
第二目、撤回後再為同意?-97台上5581號判決(節錄) 128
第二款、不同審級間的撤回 129
第一目、我國上訴審制度簡介 129
第二目、實務觀察與評析 129
第三項、擬制同意的撤回 133
第一款、學說見解 133
第二款、實務見解 135
第三節、小結 136
第七章、結論 138
第一節、結論 138
第二節;立法政策與修法建議 143
第一項、立法政策上之考量 143
第二項、現行法條文之建議修正方式 144
參考資料 146
日本相關法條翻譯 153
美國聯邦證據規則摘錄 161
加州證據規則摘錄 170
佛羅里達州證據規則摘錄 173
zh_TW
dc.format.extent 301204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5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傳聞法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傳聞例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異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同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訴訟行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傳聞起源zh_TW
dc.title (題名) 論傳聞法則之同意zh_TW
dc.title (題名) Hearsay Exceptions—Admission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論
1.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刑事訴訟法(下),頁261,承法數位文化,2012年9月。
2. 王澤鑑,民法總則,新學林,增訂版,2014年2月。
3. 田口守一著、張凌、于秀峰譯,刑事訴訟法(第五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10年11月5版。
4. 石木欽,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之證據法則:以審判實務為中心,元照出版,初版,2008年11月01日。
5. 朱石炎,刑事訴訟法論,五版,三民書局,2015年08月27日。
6. 佀化強,形式與神韻 : 基督教良心與憲政,上海三聯書店,初版,2012年
7. 吳巡龍,新刑事訴訟制度與證據法則,學林,2005年1月。
8. 李奕逸,論人民觀審法制加入證據調查失權效之可行性,司法研究年報第32輯刑事類,司法院,民國104年12月。
9. 松尾浩野著、張凌譯,日本刑事訴訟法上、下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一版。
10. 林永謀,刑事訴訟法釋論(中),著者自版,2007年2月。
11.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出版社,十版,2011年。
12. 林俊益,傳聞法則之研究,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2003年6月。
13. 林朝榮,證據能力與證明力─刑事訴訟法所奉行之主義為制高點,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2003年6月。
14. 林朝榮/林芸澧/編著,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文笙書局,2005年。
15.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著者自版,六版,2010年9月。
16. 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元照出版,2001年9月。
17. 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2003年9月。
18.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學林,2002年。
19. 段重明,美國聯邦證據法,司法院印行,2003年1月。
20. 張明偉,傳聞例外,元照出版社,2016年4月。
21. 陳祐治著,佛羅里達證據法逐條釋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22. 陳運財,直接審理與傳聞法則,五南,初版,2001年11月。
23. 陳運財,論「改良式」當事人進行原則,刑事訴訟法之最新增修與實踐,台灣刑事法學會編,學林,初版,2002年9月。
24. 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編,日本之刑事證據法則及裁判員制度專題演講暨座談會, 最高法院,民100.12。
25. 黃教授東熊先生八秩華誕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刑事法學現代化動向─黃東熊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12年11月。
26. 黃朝義,從比較法觀點論同意證據與擬制同意證據─兼論合意證據─;收錄於刑事法學現代化動向─黃東熊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黃教授東熊先生八秩華誕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2012年11月。
27. 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元照,2012。
28. 詹姆士·Q.惠特曼 著 佀化強 李偉 譯,合理懷疑的起源——刑事審判的神學根基,美國法律文庫,2012年6月。
29. 趙春碧,依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論傳聞法則,司法研究年報第25輯第10篇,2005年11月。
30. 蔡秋明、魏玉英譯,加州證據法與異議實務,商周出版,民國94年版。
31. 蔡秋明等譯,證據法入門,元照,Arthur Best著,2002年。
32. 蔡羽玄,刑事第二審上訴制度之研究,司法院研究年報第29輯刑事類第9篇,司法院,民國101年12月。
33. 湯維建譯,麥考密克論證據(原書第五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4年。

二、期刊
1. 王兆鵬、陳運財,『日本暨美國刑事訴訟制度研討會』專題演講暨座談記錄,法學叢刊第174期第44卷第2期,1-76頁,1999年4月。
2. 王兆鵬,傳聞法則之過去與未來,全國律師第7卷第8期,頁131-146,2003年8月。
3. 王兆鵬,論最新修正刑事訴訟法之傳聞法則,萬國法律第128期,頁2-13,2003年4月。
4. 王銘勇,傳聞法則與同意(上)、(中)、(下),司法周刊第1139、1140、1140期。
5. 朱朝亮,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之評析--從日本法制之比較法觀點論述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頁75-96,2004年12月。
6. 何賴傑,「傳聞法則之同意」,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頁85-92,2004年11月。
7. 吳元曜,刑事訴訟法第一五九條之五同意作為證據規定在適用上之檢討,律師雜誌,第 335 期,頁77-91,2007年8月。
8. 吳巡龍,同意傳聞作為證據後再爭執,台灣法學雜誌161期,頁191-193,2010年1月。
9. 吳巡龍,我國採傳聞法則必要性之探討—對刑事訴訟法有關傳聞法則修正草案的檢討,台灣本土法學第四十三期,頁50-74,2003年2月。
10. 吳巡龍,我國採傳聞法則的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頁118-125,2003年6月。
11. 吳巡龍,對質詰問權合憲限制與違憲限制的分際--評最高法院九四年臺上字第八一二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1期,頁253-261,2005年6月。
12. 李春福,檢訊筆錄與傳聞證據--以日本法制之運作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25期,頁133-163,2014年4月。
13. 林山田,論刑事程序原則,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頁65-140,1999年1月。
14. 林俊益,「論準備程序有關證據能力爭議之調查」,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頁247-257,2006年12月。
15. 林鈺雄,論告知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60期,頁98-119,2000年5月。
16. 張明偉,英美傳聞法則與對質條款的歷史考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31期 ,頁93-118,2006年4月。
17. 張明偉,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以美國法為基礎,檢察新論,第9期,頁144-166,2011年1月。
18. 張明偉,談英國法制對美國刑事司法制度之影響,真理財經法學,第1期,頁177-207,2008年9月。
19. 許澤天,為調查原則再伸冤,台灣法學雜誌,第193期,頁1-5,2012年2月。
20. 陳祐治,刑事訴訟與證據法系列之四異議及異議之處理,法令月刊,59卷第9期,頁30-41,2008年9月。
21. 楊雲驊,新法下檢察官的舉證責任及法院的調查義務-評最高法院第九十一年度第四次刑事庭會議,月旦法學雜誌,第89期,頁233-248,2000年10月。
22. 楊雲驊,未告知證人拒絕證言權之法律效果──評最高法院九五年台上字第九○九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99期,頁157-172,2007年10月。
23. 楊雲驊,向左走?向右走?被告自請鑑定之證據能力-評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629號、97年度台上字第1846號、99年度台上字第2618號判決,第六屆學術與實務之對話-最高法院99/100年度刑事裁判評釋,頁115-128,2011年10月。
24. 楊雲驊,德國刑事訴訟法對傳聞證據的處理,台灣本土法學,第43期,頁106-110,2003年2月。
25. 劉豐州,從美國法論交互詰問制度下傳聞證據的禁止,律師雜誌,第286期,頁69-96,2003年7月。

三、學位論文
1. 王靖淳,論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上之得失-以美國法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 李瑞敏,論強制處分之同意,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3. 林妍汝,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的憲法權利,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 林芸澧,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5. 林建宏,刑事證據法上傳聞法則之研究—以日本法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6. 姚懿珊,刑事上訴救濟制度之研究,東吳法律學系碩士,2011年。
7. 柯清貴,被告自白證據能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2001年。
8. 高烊輝,基本權之拋棄自由與其界限,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9. 陳啟豪,以對質詰問權檢驗刑事訴訟法之傳聞例外-以美國法為借鏡,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0. 黃郁文,檢察官偵訊筆錄在證據法上之效力-以日本與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為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1. 葉建廷,直接審理主義與傳聞法則之關係,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12. 劉芳伶,同意搜索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3. 羅惠如,論我國傳聞證據證據能力同意之理論及其實務發展,國立臺北大學碩士,2011年。

貳、英文部分
一、書籍
1. ARTHUR BEST﹐EXAMPLES & EXPLANATIONS: EVIDENCE (7th ed 2009)
2. EDMUND M. MORGAN, BASIC PROBLEMS OF EVIDENCE (6th ed 1963)
3. JAMES Q. WHITMAN﹐THE ORIGINS OF REASONABLE DOUBT: THEOLOGICAL ROOTS OF THE CRIMINAL TRIAL (1th ed 2008)
4. JOHN H WIGMORE﹐A TREATISE ON THE ANGLO-AMERICAN SYSTEM OF EVIDENCE IN TRIALS AT COMMON LAW (2th ed 1941)
5. JOHN H. LANGBEIN, TORTURE AND THE LAW OF PROOF:EUROPE AND ENGLAND IN THE ANCIEN RÉGIME (1th ed 1977)
6. JOHN H. WIGMORE, WIGMORE EVIDENCE:SECTION 1048-1357 VOLUME IV , (4th ed 1972)
7. KENNETH BROUN, GEORGE DIX , EDWARD IMWINKELRIED, DAVID KAYE, ROBERT MOSTELLER, E ROBERTS & JOHN STRONG ,MCCORMICK ON EVIDENCE (6th ed 2006)
8. MIRJAN DAMASKA﹐HEARSAY IN CINQUECENTO ITALY ﹐(1th ed 1994)

二、期刊
1. Frank R. Herrmann﹐Facing the Accuser:ancient and medieval precursor of confrontation clause﹐34 VA. j. int. law.﹐484 (1994)
2. Frank R. Herrmann﹐The Establishment of a Rule Against Hearsay in Romano-Canonical Procedure﹐36 VA. j. int. law.﹐21 (1995)
3. Randolpn N. Jonakait﹐The Origins of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An Alterative history﹐ 27 Rutgers L.J.﹐77 (1995)

三、歐洲人權法院判決
1. CASE OF BOCOSCUESTA v. THE NETHERLANDS
2. CASE OF BONEV v. BULGARIA

參、日文部分
一、書籍
1. 三井誠=河上和雄=中山善房=田邨正義編˙刑事手続(上)(下),昭63,筑摩書房
2. 土本武司,『刑事诉訟法要義』,1991年,有斐閣
3. 小林充先生佐藤文哉先生古稀祝賀刑事裁判論集刊行会編,同意の意義,2006年3月,判例タイムズ社
4. 小野清一郎=橫川敏雄=橫井帶三=栗本一夫˙刑事訴訟法[ボケツト註釈全書](上)(下)(新版),昭61,有斐閣
5. 中川武隆,「326条の意義と機能」,刑事訴訟法の争点〔新版〕,1991年
6. 井上 正仁,大澤 裕,川出 敏裕編,刑事訴訟法判例百選 第9版〔No.203〕 2011年04月
7. 平野龍一,「326条の同意の効果」,平野龍一=松尾浩也編『実例法学全集刑事訴訟法(新版)』,1977年,青林書院
8. 平野龍一,「伝聞排斥の法理」,『訴因と証拠』,1981年,有斐閣
9. 平野龍一,『刑事訴訟法』,1962年,有斐閣
10. 田口守一,刑事訴訟の目的〔増補版〕,2010年12月,成文堂
11. 田宮裕編,ホーンフック刑事訴訟法〔新版〕,1993年,北樹出版,〔上ロ裕〕等
12. 石丸俊彥=仙波厚=川上拓一=服部悟˙刑事訴訟の実務(上)(下) (新版)(平17[3訂版˙平23) 新日本法規出版)
13. 伊藤栄樹 , 亀山継夫, 小林 充, 香城 敏麿, 佐々木 史朗, 増井 清彦著,注釈 刑事訴訟法 第五巻 ,1998年2月,立花書房
14. 光藤景皎,口述刑事訴訟法中,1992年,成文堂
15. 光藤景皎,證人喚問權の蘇生,刑事法學の総合的檢討(下)福田平˙大塚仁博士古稀祝賀,1993年,有斐閣
16. 団藤重光,新刑事訴訟法綱要〔七訂版〕,1967年,創文社,
17. 江家義男,刑事証拠法の基礎理論,1951年,有斐閣
18. 谷口敬一,「証拠書類に対する同意•不同意」,大阪刑事実務研究会編『刑事公判の諸問題』,判例タイムズ社,1989年
19. 岸盛一,刑事訴訟法要義,昭36,宏文堂
20. 斉藤金作,刑事訴訟法上巻,1961年,有斐閣
21. 松尾浩也,刑事訴訟法下〔新版〕,1993年,弘文堂
22. 松尾浩也,岩瀬徹編,実例刑事訴訟法III(証拠.裁判.上訴),2012年,青林書院
23. 松尾浩也監修,条解刑事訴訟法〔増補補正版〕,1988年,弘文堂
24. 河上和雄 ・植村立郎・河村 博・小林 充 [編] ,注釈刑事訴訟法第三版 第6巻 §317~§350の14,2015年5月,立花書坊
25. 河上和雄・中山善房・古田佑紀・原田國男・河村 博・渡辺咲子 [編],大コンメンタール刑事訴訟法第二版第七卷,2012年,清林書院
26. 波床昌則,同意の意義,刑事裁判論集 : 小林充先生佐藤文哉先生古稀祝賀(下),2006年,判例タイムズ社
27. 青柳文雄=伊藤栄樹=博木千秋=佐々木史朗=西園春夫編˙註釈刑事訴訟法1巻—4巻,昭51—56,立花書坊
28. 栃木力,植村立郎判事退官記念論文集 現代刑事法の諸問題 第一巻
29. 栗本一夫˙改訂新版新刑事証拠法,昭25,立花書坊
30. 笠松義資,「証拠とすることについての同意」,団藤重光編『法律実務講座刑事編九巻』,1956年,有斐閣。
31. 勝尾鐐三,証拠とすることについての同意,『総合判例研究叢害刑事訴訟法(12)』,1961年,有斐閣
32. 植村立郎判事退官紀念論文集˙現代刑事法の諸問題1卷—3卷,平23年立花書坊
33. 熊谷弘=浦边衛=佐々木史朗=松尾浩也編˙證據法大系Ⅰ—Ⅳ,昭45 ,日本評論社
34. 横川敏雄,『刑事裁判の実際』,1950年,朝倉書店
35. 橫川敏雄˙刑事裁判の実際(增訂版),昭28,朝倉書店

二、期刊
1. 岡垣 学,黙示の同意について--刑事訴訟法第326条に関する一考察,中央大学法学会第四期,1952年
2. 村瀬均,「公判前整理手続と公判手続の運用一裁判員制度を念頭に置いて」,刑事法ジャ一ナル2号,2006年,。
3. 大澤 裕,刑訴法326条の同意について ,法曹時報 56(11), 2557-2575, 2004年11月
4. 池田修,解説裁判員法一立法の経緯と課題,2005年,弘文堂
5. 藤田昇三,「公判前整理手続と公判手続の運用一裁判員制度を念頭に置いて」,刑事法ジャーナル2号,2006年。
6. 香城敏麿,「21世紀の刑事裁判」研修684号,2005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