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中國市場縱向圈定行為的法理分析-以反壟斷法為核心
Legal analysi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market foreclosure in China - Core concept of the antitrust law
作者 王仁甫
Wang, Jen Fu
貢獻者 王文杰
王仁甫
Wang, Jen Fu
關鍵詞 反壟斷法
拒絕交易行為
價格擠壓行為
搭售行為
市場圈定
垂直整合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9-八月-2016 11:45:31 (UTC+8)
摘要 本研究從美、歐、台法院對縱向圈定行為中,關於拒絕交易、價格擠壓和搭售等三種行為態樣之個案判決和學者意見,進一步討論中國反壟斷法對於相關個案判決的合適性,並提出幾項重點。首先,盛大網路案中,法院認為潛在交易相對人可視為主體要件。同時,本文也建議中國法院學習歐、美拒絕交易等相關案例,限定交易行為要件,並充分運用關鍵設施,作為違法性考量,即企業透過拒絕競爭者,進入產業網絡,或利用關鍵設施的行為,而為拒絕授權他人使用,已構成對技術標準的濫用。
不過,於中國百度訴北京奇虎公司(360)案中觀察,雖法院未審酌反壟斷法中的拒絕交易行為,但本文透過檢討關鍵設施理論,得出廠商只要具備重要(關鍵)資源,就負有與競爭對手分享的義務,但拒絕事實還是需要討論,應以使用者和市場交易成本之影響作為判斷依據。拒絕交易除了討論對當前社會福利、消費者選擇權等利益影響外,也需要思考對產業未來發展性之影響,如適當的創新保護、合適的創新外溢管道,更應討論關鍵設施應不可或缺性(indispensability),同時需將新產品(new product)等創新條件列入考量,才不會因透過交易,行強制揭露(forced disclosure )原則,讓搜尋引擎公司的內容,輕易的透過爬蟲系統複製,進而阻礙搜尋廠商積極性創新。
再者,本文從討論中國電信和聯通案發現,中國反壟斷法對於價格擠壓的立法不明確,發改委對該行為認定僅限於高價壟斷或掠奪性定價的範疇,但從主體和認定標準兩方面,價格擠壓與前兩者仍有差異,故認為在相關實施細則中,應明確將價格擠壓作為一種新的獨立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一種形式,避免擁有瓶頸(bottleneck)交易之廠商,透過垂直整合,達成對競爭對手價格擠壓排擠,即對下游競爭廠商採取掠奪式定價(predatory pricing),導致具差異化的競爭對手退出市場 ,降低市場發展多元性,減少消費者選擇權。所以,中國政府於訂定相關反壟斷規則時,於限制縱向圈定行為,應通盤性的以明文限定價格擠壓行為,提高市場競爭效率。
搭售行為除應禁止廠商以預先阻止的圈定策略外,更應以合理原則(rule of reason)判斷標準,思考該行為對於市場傷害性(market harm)的效率損害(harm to efficiency),及對於市場規則傷害性(regulatory harm),即使用者自由選擇權侵害性(freedom of choice)。相同的,本文以合理原則( rule of reason),以消費者需求考量搭售侵害性,即廠商能夠證明該搭售行為的效益,足以抵銷搭售的負面效用時,如廠商透過新市場的開拓,會對於另外的市場產生正的外部性,即不同需求市場提供不同產品,市場間會透過網絡效應而連結一起,形成消費者的自然搭售現象,產生正的網路外部效果,那麼在不影響市場競爭之下,就認為此搭售行為具合法性。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 書籍
[1] 王文杰,嬗變中之中國法制,交通大學出版社,100年2月版。
[2] 王忠宏,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競爭理論比較及其對我國反壟斷的啟示,經濟評論2003 年第1期
[3] 王勇、張雷,市場圈定與中國廣電的制播分離改革:一個新的分析架構,當代經濟科學2009年第31卷第6期
[4] 王曉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詳解,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2月版。
[5] 吳秀明,認識公平交易法,增訂第十四版,公平交易委員會出版,2012年8月版
[6] 吳凱琳,創新的兩難(Clayton Christensen),商周出版社,民國89年版(譯),第64至66頁。
[7] 李明軒、邱如美合譯(Michael E. Porter(1985)),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譯文於1989年出版。
[8] 李堅明、吳再益等,公用事業民營化與公用管線使用管理之研究,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2002年出版
[9] 汪渡村,公平交易法(增訂第5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5月版
[10] 沈芳,經濟理論對美國反壟斷政策的影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3 月第37卷第2期
[11] 尚明,對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反壟斷法規則,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2] 范建得等,公平交易法之註釋研究系列(一),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2003年出版
[13] 唐要家,反壟斷經濟學理論與政策,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1月版
[14] 唐雄燕,「中國寬頻(帶)網路發展展望報告」,中國聯通研究院出版,2012年版。
[15] 趙玉林等,產業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16] 蔣兆康譯(Richard A. Posner),法律經濟學,五南出版社,2010年版。
(二) 期刊
[1] 李劍,合理原則下的單一產品問題━基于中國反壟斷法搭售案件的思考,法學家2015年第1期
[2] 于立帥,反壟斷的經濟學分析-基於哈佛學派與芝加哥學派的分歧,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6年6月第20卷第3期
[3] 尹雪萍,論《歐盟運行條約》第102條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擴大適用-以阿斯利康公司訴歐盟委員會一案為視角,法學論壇2012年第3期
[4] 王文杰,中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之研究,中國研究2001年7月第44卷第7期,第69頁。
[5] 王文敏,互聯網競爭中設置爬蟲協議黑名單的定性-由百度與360大戰引發的思考,研究生法學2014年6月第29卷第三期
[6] 王偉霖、張俊宏,競爭法規範對技術授權之限制--以美國及台灣法律為中心,法令月刊2007年12月第12期
[7] 王萌,縱向市場圈定理論研究論述-基于開發或保護市場勢力,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22卷
[8] 王慧,淺析反壟斷法中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及規制-從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進行反壟斷調查說起,法治與社會 2011年12 (下)。
[9] 王曉曄,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涉嫌壟斷案的再思考,交大法學No.2(2013)。
[10] 王曉曄,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對華為訴IDC一案的看法,人民司法2014年第4期
[11] 田潤澤,淺析我國競爭政策與市場公平現狀,經濟管理2014年第2期
[12] 白讓讓,縱向所有權安排與跨國公司的縱向市場圈定-基於轎車產業的模型分析和案例考察,財經研究2009年第35期12卷
[13] 白讓讓、王光偉,結構重組、規制滯後與縱向圈定—中國電信、聯通“反壟斷”案例的若干思考,中國工業經濟2012年10月第10 期
[14] 仲春,互聯網搭售行為的規制初探-以奇虎360訴騰訊壟斷案為例,科技與法律2012年第98卷第4期
[15] 何之邁,公平交易法第一講獨占(下),月旦法學教室,第61期
[16] 何延潤,解析啟動高通反壟斷調查的成因與因應對策,移動通信,2014年第17期
[17] 吳廣海,專利權行使中拒絕交易的反壟斷規制,法學研究2008年第1期
[18] 呂明瑜,知識產權人拒絕交易中的反競爭審查,河南財政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19] 呂明瑜,知識產權人拒絕交易中的壟斷控制-知識經濟視角下的分析,法學論壇2008年9月第23卷第5期。
[20] 李美娟,電信企業基於價格行為的縱向市場圈定與接入規則,經濟評論,2011年第二期
[21] 李劍,合理原則下的單一產品問題━基于中國反壟斷法搭售案件的思考,法學家2015年第1期
[22] 周紅陽和林歐,反壟斷法規制專利標準化壟斷的制度模式,法律適用2013年第12期
[23] 周新軍,關於美國與歐盟搭受立法的比較分析-兼論我國對搭售的法律規則,江漢論壇2008年8月
[24] 尚斌,反壟斷,不反競爭-評3Q 大戰終審,中國電信業2014年1月
[25] 易芳、龔炯,論價格擠壓行為的反壟斷分析思路,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1期
[26] 林俐瀅,專利權人拒絕授權與獨占地位之情用一從Verizon v. Tn的判決談起,萬國法律,2012年6月183期
[27] 林新印、王立達,競爭法上價格擠壓違法性之探討與建構,萬國法律,184期
[28] 邵雅文,公權與私權的協調與平衡-«國家標準及專利的管理規定(暫行)»發布實施,聚焦2014年第4期
[29] 胡承偉,關鍵設施理論與智慧財產權拒絕許可的反壟斷規制,濱州學院學報2014年4月第30卷第2期
[30] 韋曉雲,壟斷糾紛案中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界定,人民司法案例2012第22期
[31] 徐力,《實踐呼喚著反壟斷法——關於反壟斷立法的思考》載《學術界》2004年第4期,學者專論,第228頁。
[32] 張平,技術標準專利中的專利權限制-兼評最高法院就實施標準中專利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文題的函,電子知識產權2009年2月
[33] 張冰,論電網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立法規制,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2年11月第32卷第6期
[34] 張家宇,壟斷行業反壟斷法實施的困境與出路—以法經濟學為視角,青海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35] 張欽坤,反不當競爭法一般條款適用的邏輯分析-以新型互聯網不正當競爭案件為例,智慧財產權 2015年第3期
[36] 張維中,美國微軟案作業系統軟體搭售問題之研究,2006年公平交易季刊第14卷第2期
[37] 張廣良,FRAND規則及反壟斷規制研究:以華為公司訴數字交互集團案為樣本(英文),中國法學(英文版) 2014年 06期
[38] 梁春麗,電信聯通反壟斷之爭 是否另有隱情?,聚焦•特別報導,2011年•第12期。
[39] 梅麗鵬,從微軟綑綁搭售案看奇虎訴騰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中國物價2014年第2期。
[40] 許松根、馬泰成、顏廷棟,國內油品產業結構、廠商行為與競爭法規範,公平交易季刊2007年10月第15卷第四期
[41] 郭躍,單方拒絕交易的反壟斷法規制問題,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2年6月第28卷第3期
[42] 陳麗娟,歐洲共同體競爭法與商品自由流通原則-從歐洲法院之案例法論歐洲共同體在共同市場內維持自由貿易之機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二十三期(2005年12月)
[43] 喻言、任劍新,價格擠壓與反壟斷規制,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第95頁。
[44] 彭景、陳萍萍,論美歐知識產權人拒絕交易的反壟斷法規制,國際知識產權2012年第7期
[45] 馮曉青、陳嘯、羅嬌,高通模式”反壟斷調查的智慧財產權分析 以利益平衡理論為視角,電子智慧財產權2014年第3期
[46] 幹瀟露,價格歧視抑或價格擠壓—辨析中國電信、聯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長安大學學報2012年6月第14卷第2期
[47] 楊華權,論爬蟲協議對互聯網競爭關係的影響,智慧財產權 2014年第1期。
[48] 廖賢洲,從Verizon v. Trinko案看電信市場之管制與競爭,公平交易季刊2005年第13卷第3期
[49] 臧旭恒,從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到後芝加哥學派—反托拉斯與競爭政策的產業經濟學理論基礎的發展與展望,東岳論叢2007年第1期,第18-19頁。
[50] 劉孔中,以關鍵設施理論限制專利強制授權之範圍,公平交易季刊2007年1月15卷1期
[51] 劉孔中,通訊傳播法專題研究系列之一:批發價格管制,月旦法學雜誌2010年9月第184期
[52] 劉崇堅,市內電話用戶迴路開放問題分析,經社法制論叢,中華民國94 年1月第35 期
[53] 劉雪梅、趙廣高、徐露苗,淺析搭售行為及其違法性判斷標準,經濟與法2014 年2 月第307 期
[54] 蔣波,論技術標準與專利技術之融合與衝突,政治與法律2008年第8期
[55] 鄧志松和戴健民,風起于青萍之末 高通反壟斷調查案件背景評述, 電子知識產權2014年第3期
[56] 鄭文通,我國反壟斷訴訟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規定的誤讀,法學2010年第5期
[57] 羅先覺,美國、歐盟、韓國、日本微軟案件比較研究-以軟體產業中濫用支配地位的認定和規制為視角,河北法學第2010年12月28 卷第12期
[58] 羅莉莉、齊虹麗,對我國「反壟斷法」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法律分析,法治與社會,2010年3月
[59] 馨淼,搜尋引擎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中國法學2012年第3期


(三) 網站資料
[1] 李治國,從德國電信vs.歐盟委員會案論價格擠壓的認定,2009年8月28日法律圖書館: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10261
[2] 公平交易委員會網站,常見問答題,最後瀏覽時間:2013年4月15日,參酌:http://www.ftc.gov.tw/internet/main/service/KS_F.aspx?faq_id=185
[3] 李劍,搭售案件分析的困惑與解釋-基於合理原則和當然違法原則的差異與融合的分析,北大法律評論 2007年12卷(北大法律網-法學在線線上: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81/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54357)
[4] 丁文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糾紛中的舉證責任與審理思路—北京書生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訴上海盛大網路發展有限公司、上海玄霆娛樂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壟斷糾紛案,2012年上海法院網。
[5] 搜索引擎使用情况分析报告(beta),CNZZ數據中心http://engine.data.cnzz.com/main.php?s=engine&uv=&st=2013-12-01&et=2013-12-31
[6] 第一財經日報,電信聯通認錯 央企反壟斷第一案或以和解收場,2011年12月05日http://news.cnfol.com/111205/101,1587,11276692,00.shtml
[7] 鐘晶晶,發改委人士否認寬頻壟斷案和解說法,新京報,2011年11月22日,http://tech.sina.com.cn/t/2011-11-22/03556361665.shtml
[8] 发改委官员回应电信联通反垄断案:将继续督促整改,中国新闻网,2013年09月24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9-24/5315667.shtml
[9] 中國新聞網,發改委:中國電信和聯通已就反壟斷案進行整改,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4/02-19/5855504.shtml
[10] 李文,為叫板美國IDC標準必要專利費率勝訴 標準必要專利第一案審理詳情披露,法治網,發佈時間為2014年4月18日。網址參酌: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14-04/18/content_5461699.htm?node=5955
[11] 國家發展改革委對美國IDC公司涉嫌價格壟斷案中止調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網址參酌:http://www.sdpc.gov.cn/xwzx/xwfb/201405/t20140522_612465.html
[12] 吳碧娥,中國反壟斷調查陰影籠罩 高通、聯發科龍爭虎鬥誰能勝出,北美智財權報,2014年11月,網址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Industry_Economy/publish-299.htm。
[13] 中國發改委網站:http://www.sdpc.gov.cn/xwzx/xwfb/201502/t20150210_663822.html(最後搜尋時間,2015/3/20)
二、英文部分

(一) 書籍
[1] R. H. Frank & P. J. Cook,The Winner-Take-All Society: Why the Few at the Top Get So Much More Than the Rest of Us Paperback (1996)
[2] Sullivan, L.A. , Handbook of the low of antitrust, St. Paul,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77.
[3] Waterson, M. , Economic theory of the industries, Cambriger:Cambridge University Pass,1984.

(二) 期刊
[1] A. Heimler,Is a margin squeeze an antitrust or a regulatory violation?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 6, pp. 888–890 (2010).
[2] Andreangeli, A., Interoperability as an "essential facility" in the Microsoft case-encouraging competition or stifling innovation? European Law Review, 34(4): 584-611 (2009).
[3] Antonelli, Cristiano,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s an essential facility.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ug2007, Vol. 17 Issue 4, p451-471 (2007).
[4] Baecker, P. N., Grass, G., & Hommel, U.,Business value and risk in the presence of price controls: an option-based analysis of margin squeeze rul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76(1): 311-332 (2010).
[5] Carlton, D. W., & Waldman, M.,Robert Bork`s Contributions to Antitrust Perspectives on Tying Behavior.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57: PP121-144.( 2014)
[6] Chen, Y. M. Refusal to De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Antitrust.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30(3): 533-557. (2014).
[7] Choi, J. P. ,Tying in Two-Sided Markets with Multi-Homing.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58(3): 607-626(2010).
[8] Choi,J. P.,Herd behavior, the Penguin effect and the suppression of information diffusion: a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al externalities and payoff interdepehdency,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8,407-425 (1997).
[9] D. Geradin, R. O`Donoghue,The concurrent application of competition law and regulation: The case of margin squeeze abus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sector, 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 1, pp. 355–425 (2005).
[10] David, Paul A., and Edward Steinmueller. ,"Economics of Compatibility Standards and Competi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vol.6 ,217-241(1994).
[11] Drexl, J., IMS Health and Trinko - Antitrust placebo for consumers instead of sound economics in refusal-to-deal cases. Iic-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petition Law, 35(7): 788-808. (2004).
[12] Elhauge, E., & Krueger, A. , Solving the Patent Settlement Puzzle. Texas Law Review, 91(2): P 283,330 (2012).
[13] G. Biglaiser, P. DeGraba,Downstream integration by a bottleneck input supplier whose regulated wholesale prices are above costs,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2, pp. 313–315 (2001).
[14] Gautier, A., & Mitra, M. Regulation of an Open Access Essential Facility. Economica, 75(300): 662-682.(2008).
[15] Gil, R. Does Vertical Integration Decrease Prices? Evidence from the Paramount Antitrust Case of 1948.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 Policy, 7(2): 162-191.(2015)
[16] Herbert Hovenkamp, Post-Chicago Antitrust: A Review and Critique, 2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 257, 270 (2001).
[17] Herbert Hovenkamp, The Rationalization of Antitrust, 3 Harvard Law Review 116, 927 (2003)
[18] Hovenkamp, H. , Antitrust and Nonexcluding Ties. Competition Policy International, 8(2): 41-51 (2012).
[19] J. Bouckaert, F. Verboven,Price squeezes in a regulatory environment,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26, pp. 349–351 (2004).
[20] Joskow,Paul L, "Mixing Regulatory and Antitrust Policies in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the Price Squeeze and Retail Market Competition, Antitrust and Regulation: Essays in Memory of John J. McGowan,PP 238-239 (1985)
[21] Knut Blind,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s: Theory, Evidence, Policy,chaper 7;Hardcover,Edward Elgar Pub; illustrated edition edition (July 4, 2004)
[22] Kristiansen, E.G. and Thum, M. (1997), “R&D Incentives in Compatible Network,” Journal of Economics, 65(1), 55-78.
[23] Loertscher, S., & Reisinger, M.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45(3): 471-494.( 2014).
[24] Max Schanzenbach, Network Effects and Antitrust Law: Predation, Affirmative Defenses, and the Case of U. S. v. Microsoft [ J]. Stanford Technology Law Review, p. 12 -p. 14 (2002).
[25] Meese, A. J. The Market Power Model of Contract Formation: How Outmoded Economic Theory Still Distorts Antitrust Doctrine. Notre Dame Law Review, 88(3),pp1299-1302.(2013)
[26] Michael Carter,and Julian Wright. Asymmetric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3,(22)
[27] Nachbar, T. B.,The Antitrust Constitution. Iowa Law Review, 99(1):110-112 (2013). Carlton, D. W. and Waldman, M., ‘The Strategic Use of Tying to Preserve and Create Market Power in Evolving Industrie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3, pp. 199 (2002).
[28] Purcell Jr., Joseph M.,THE "ESSENTIAL FACILITIES" DOCTRINE IN THE SUNLIGHT: STACKING PATENTED GENETIC TRAITS IN AGRICULTURE.St. John`s Law Review. Summer 2011, Vol. 85 Issue 2, p1273-1274 (2011).
[29] R. H. Coase,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82 AM. ECON. REV. 713, 714 (1992)
[30] Renda, A.,Competition-regulation interface in telecommunications: What`s left of the essential facility doctrine.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34(1-2): 23-35.(2010).
[31] Rubinfeld, Daniel L. and Singer, Hal J., “Vertical Foreclosure inBroadband Access?“ , The Journal of Industrual Economics,Vol.49,No.3 (2001)
[32] S. Sanderson & M. Uzumeri, Managing product families: The case of the Sony Walkman, Research policy 24 (5), 761-782 (1995).
[33] Salinger, M. A.,Vertical mergers and market foreclosure. Quarterly Journal of Eonomics 103, 345–356. (1988).
[34] Shapiro, C. "Theories of Oligopoly Behavior", in R. Schmalensee and R. Willing,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msterdam: North - Halland, 1989,328-413
[35] Shenoy, J.,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iciency, Foreclosure, and Collusion Rationales for Vertical Takeovers. Management Science, 58(8): 1482-1501. (2012).
[36] Smith, Richard B., et al. "Genomics knowledge and equity:a global public goods perspective of the patent system."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82, no. 5 (May 2004): 385-389.
[37] Sokol, D. D. ,The Transformation of Vertical Restraints: Per Se Illegality, the Rule of Reason, and Per Se Legality. Antitrust Law Journal, 79(3): P1005 (2014).
[38] Thomas A. Piraino Jr. Reconciling the Harvard and Chicago Schools: A New Antitrust Approach for the 21st Century, 82 Indiana Law Journal 345, 364-365 (2007).
[39] Tirole, Jean,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 xii, 479 (1988)
[40] W. Briglauer, G. Götz, A. Schwarz,Can a margin squeeze indicate the need for deregulation? The case of fixed network voice telephony markets,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34, pp. 551–561 (2010).
[41] Whinston, Michael D. "Tying, Foreclosure, and Exclu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 no. 4: 837-859 (September 1990) .
[42] Zauberman, G.,Theintertemporal Dynamics of Consumer Lock-I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30, 3, pp.405-419.( 2003, Dec)


(三) 網站資料
[1] Guidance on the Commission’s enforcement priorities in applying Article 82 of the EC Treaty to abusive exclusionary conduct by dominant undertakings, C(2009) 864C (final), 9 February 2009,available at:http://ec.europa.eu/competition/antitrust/art82/guidance_en.pd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996102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6102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文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王仁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Wang, Jen Fuen_US
dc.creator (作者) 王仁甫zh_TW
dc.creator (作者) Wang, Jen Fu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八月-2016 11:45:31 (UTC+8)-
dc.date.available 9-八月-2016 11:45: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八月-2016 11:45:31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996102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81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96102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從美、歐、台法院對縱向圈定行為中,關於拒絕交易、價格擠壓和搭售等三種行為態樣之個案判決和學者意見,進一步討論中國反壟斷法對於相關個案判決的合適性,並提出幾項重點。首先,盛大網路案中,法院認為潛在交易相對人可視為主體要件。同時,本文也建議中國法院學習歐、美拒絕交易等相關案例,限定交易行為要件,並充分運用關鍵設施,作為違法性考量,即企業透過拒絕競爭者,進入產業網絡,或利用關鍵設施的行為,而為拒絕授權他人使用,已構成對技術標準的濫用。
不過,於中國百度訴北京奇虎公司(360)案中觀察,雖法院未審酌反壟斷法中的拒絕交易行為,但本文透過檢討關鍵設施理論,得出廠商只要具備重要(關鍵)資源,就負有與競爭對手分享的義務,但拒絕事實還是需要討論,應以使用者和市場交易成本之影響作為判斷依據。拒絕交易除了討論對當前社會福利、消費者選擇權等利益影響外,也需要思考對產業未來發展性之影響,如適當的創新保護、合適的創新外溢管道,更應討論關鍵設施應不可或缺性(indispensability),同時需將新產品(new product)等創新條件列入考量,才不會因透過交易,行強制揭露(forced disclosure )原則,讓搜尋引擎公司的內容,輕易的透過爬蟲系統複製,進而阻礙搜尋廠商積極性創新。
再者,本文從討論中國電信和聯通案發現,中國反壟斷法對於價格擠壓的立法不明確,發改委對該行為認定僅限於高價壟斷或掠奪性定價的範疇,但從主體和認定標準兩方面,價格擠壓與前兩者仍有差異,故認為在相關實施細則中,應明確將價格擠壓作為一種新的獨立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一種形式,避免擁有瓶頸(bottleneck)交易之廠商,透過垂直整合,達成對競爭對手價格擠壓排擠,即對下游競爭廠商採取掠奪式定價(predatory pricing),導致具差異化的競爭對手退出市場 ,降低市場發展多元性,減少消費者選擇權。所以,中國政府於訂定相關反壟斷規則時,於限制縱向圈定行為,應通盤性的以明文限定價格擠壓行為,提高市場競爭效率。
搭售行為除應禁止廠商以預先阻止的圈定策略外,更應以合理原則(rule of reason)判斷標準,思考該行為對於市場傷害性(market harm)的效率損害(harm to efficiency),及對於市場規則傷害性(regulatory harm),即使用者自由選擇權侵害性(freedom of choice)。相同的,本文以合理原則( rule of reason),以消費者需求考量搭售侵害性,即廠商能夠證明該搭售行為的效益,足以抵銷搭售的負面效用時,如廠商透過新市場的開拓,會對於另外的市場產生正的外部性,即不同需求市場提供不同產品,市場間會透過網絡效應而連結一起,形成消費者的自然搭售現象,產生正的網路外部效果,那麼在不影響市場競爭之下,就認為此搭售行為具合法性。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6
一、研究動機 6
二、研究目的 9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一、文獻回顧法 11
二、案例分析法 11
三、比較法分析 11
第三節、研究架構 12
一、研究架構 12
二、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國際先進國家對於市場圈定策略的態度 13
第一節、美國的立法趨勢 13
一、美國對於拒絕交易行為的認定 13
二、美國對於價格擠壓行為之認定 15
三、美國對於搭售行為之認定 17
第二節、歐盟的立法趨勢 21
一、歐盟對於拒絕交易行為的認定 21
二、歐盟對於價格擠壓行為的認定 24
三、歐盟對於互補品搭售行為之認定 27
第三節、台灣的相關規範 29
一、台灣對於拒絕交易行為的認定 29
二、台灣對於價格擠壓行為的認定 31
三、台灣對於搭售行為之認定 32
第三章 以法律經濟分析市場圈定行為與立法合適性 36
第一節、市場圈定行為定義 36
一、哈佛學派 36
二、芝加哥學派 38
三、後芝加哥學派 39
第二節、市場圈定行為態樣的法律經濟分析 40
一、拒絕行為的法律經濟分析 40
二、價格擠壓行為的法律經濟分析 49
三、搭售行為的法律經濟分析 52
第四章 中國市場圈定及反壟斷行為的現況和法理 56
第一節、中國市場圈定行為的立法體系 56
一、 反不正當競爭法 57
二、 反壟斷法 59
第二節、中國市場圈定實務見解與分析 62
一、對於拒絕交易行為的法理規範 62
二、對於價格擠壓行為法理之規範 76
三、對於搭售行為法理之規範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拒絕交易 96
第二節、價格擠壓 97
第三節、搭售行為 97
參考文獻 99
zh_TW
dc.format.extent 206040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6102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反壟斷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拒絕交易行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價格擠壓行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搭售行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市場圈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垂直整合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市場縱向圈定行為的法理分析-以反壟斷法為核心zh_TW
dc.title (題名) Legal analysi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market foreclosure in China - Core concept of the antitrust law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 書籍
[1] 王文杰,嬗變中之中國法制,交通大學出版社,100年2月版。
[2] 王忠宏,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競爭理論比較及其對我國反壟斷的啟示,經濟評論2003 年第1期
[3] 王勇、張雷,市場圈定與中國廣電的制播分離改革:一個新的分析架構,當代經濟科學2009年第31卷第6期
[4] 王曉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詳解,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2月版。
[5] 吳秀明,認識公平交易法,增訂第十四版,公平交易委員會出版,2012年8月版
[6] 吳凱琳,創新的兩難(Clayton Christensen),商周出版社,民國89年版(譯),第64至66頁。
[7] 李明軒、邱如美合譯(Michael E. Porter(1985)),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譯文於1989年出版。
[8] 李堅明、吳再益等,公用事業民營化與公用管線使用管理之研究,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2002年出版
[9] 汪渡村,公平交易法(增訂第5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5月版
[10] 沈芳,經濟理論對美國反壟斷政策的影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3 月第37卷第2期
[11] 尚明,對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反壟斷法規則,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2] 范建得等,公平交易法之註釋研究系列(一),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2003年出版
[13] 唐要家,反壟斷經濟學理論與政策,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1月版
[14] 唐雄燕,「中國寬頻(帶)網路發展展望報告」,中國聯通研究院出版,2012年版。
[15] 趙玉林等,產業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16] 蔣兆康譯(Richard A. Posner),法律經濟學,五南出版社,2010年版。
(二) 期刊
[1] 李劍,合理原則下的單一產品問題━基于中國反壟斷法搭售案件的思考,法學家2015年第1期
[2] 于立帥,反壟斷的經濟學分析-基於哈佛學派與芝加哥學派的分歧,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6年6月第20卷第3期
[3] 尹雪萍,論《歐盟運行條約》第102條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擴大適用-以阿斯利康公司訴歐盟委員會一案為視角,法學論壇2012年第3期
[4] 王文杰,中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之研究,中國研究2001年7月第44卷第7期,第69頁。
[5] 王文敏,互聯網競爭中設置爬蟲協議黑名單的定性-由百度與360大戰引發的思考,研究生法學2014年6月第29卷第三期
[6] 王偉霖、張俊宏,競爭法規範對技術授權之限制--以美國及台灣法律為中心,法令月刊2007年12月第12期
[7] 王萌,縱向市場圈定理論研究論述-基于開發或保護市場勢力,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22卷
[8] 王慧,淺析反壟斷法中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及規制-從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進行反壟斷調查說起,法治與社會 2011年12 (下)。
[9] 王曉曄,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涉嫌壟斷案的再思考,交大法學No.2(2013)。
[10] 王曉曄,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對華為訴IDC一案的看法,人民司法2014年第4期
[11] 田潤澤,淺析我國競爭政策與市場公平現狀,經濟管理2014年第2期
[12] 白讓讓,縱向所有權安排與跨國公司的縱向市場圈定-基於轎車產業的模型分析和案例考察,財經研究2009年第35期12卷
[13] 白讓讓、王光偉,結構重組、規制滯後與縱向圈定—中國電信、聯通“反壟斷”案例的若干思考,中國工業經濟2012年10月第10 期
[14] 仲春,互聯網搭售行為的規制初探-以奇虎360訴騰訊壟斷案為例,科技與法律2012年第98卷第4期
[15] 何之邁,公平交易法第一講獨占(下),月旦法學教室,第61期
[16] 何延潤,解析啟動高通反壟斷調查的成因與因應對策,移動通信,2014年第17期
[17] 吳廣海,專利權行使中拒絕交易的反壟斷規制,法學研究2008年第1期
[18] 呂明瑜,知識產權人拒絕交易中的反競爭審查,河南財政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19] 呂明瑜,知識產權人拒絕交易中的壟斷控制-知識經濟視角下的分析,法學論壇2008年9月第23卷第5期。
[20] 李美娟,電信企業基於價格行為的縱向市場圈定與接入規則,經濟評論,2011年第二期
[21] 李劍,合理原則下的單一產品問題━基于中國反壟斷法搭售案件的思考,法學家2015年第1期
[22] 周紅陽和林歐,反壟斷法規制專利標準化壟斷的制度模式,法律適用2013年第12期
[23] 周新軍,關於美國與歐盟搭受立法的比較分析-兼論我國對搭售的法律規則,江漢論壇2008年8月
[24] 尚斌,反壟斷,不反競爭-評3Q 大戰終審,中國電信業2014年1月
[25] 易芳、龔炯,論價格擠壓行為的反壟斷分析思路,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1期
[26] 林俐瀅,專利權人拒絕授權與獨占地位之情用一從Verizon v. Tn的判決談起,萬國法律,2012年6月183期
[27] 林新印、王立達,競爭法上價格擠壓違法性之探討與建構,萬國法律,184期
[28] 邵雅文,公權與私權的協調與平衡-«國家標準及專利的管理規定(暫行)»發布實施,聚焦2014年第4期
[29] 胡承偉,關鍵設施理論與智慧財產權拒絕許可的反壟斷規制,濱州學院學報2014年4月第30卷第2期
[30] 韋曉雲,壟斷糾紛案中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界定,人民司法案例2012第22期
[31] 徐力,《實踐呼喚著反壟斷法——關於反壟斷立法的思考》載《學術界》2004年第4期,學者專論,第228頁。
[32] 張平,技術標準專利中的專利權限制-兼評最高法院就實施標準中專利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文題的函,電子知識產權2009年2月
[33] 張冰,論電網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立法規制,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2年11月第32卷第6期
[34] 張家宇,壟斷行業反壟斷法實施的困境與出路—以法經濟學為視角,青海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35] 張欽坤,反不當競爭法一般條款適用的邏輯分析-以新型互聯網不正當競爭案件為例,智慧財產權 2015年第3期
[36] 張維中,美國微軟案作業系統軟體搭售問題之研究,2006年公平交易季刊第14卷第2期
[37] 張廣良,FRAND規則及反壟斷規制研究:以華為公司訴數字交互集團案為樣本(英文),中國法學(英文版) 2014年 06期
[38] 梁春麗,電信聯通反壟斷之爭 是否另有隱情?,聚焦•特別報導,2011年•第12期。
[39] 梅麗鵬,從微軟綑綁搭售案看奇虎訴騰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中國物價2014年第2期。
[40] 許松根、馬泰成、顏廷棟,國內油品產業結構、廠商行為與競爭法規範,公平交易季刊2007年10月第15卷第四期
[41] 郭躍,單方拒絕交易的反壟斷法規制問題,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2年6月第28卷第3期
[42] 陳麗娟,歐洲共同體競爭法與商品自由流通原則-從歐洲法院之案例法論歐洲共同體在共同市場內維持自由貿易之機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二十三期(2005年12月)
[43] 喻言、任劍新,價格擠壓與反壟斷規制,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第95頁。
[44] 彭景、陳萍萍,論美歐知識產權人拒絕交易的反壟斷法規制,國際知識產權2012年第7期
[45] 馮曉青、陳嘯、羅嬌,高通模式”反壟斷調查的智慧財產權分析 以利益平衡理論為視角,電子智慧財產權2014年第3期
[46] 幹瀟露,價格歧視抑或價格擠壓—辨析中國電信、聯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長安大學學報2012年6月第14卷第2期
[47] 楊華權,論爬蟲協議對互聯網競爭關係的影響,智慧財產權 2014年第1期。
[48] 廖賢洲,從Verizon v. Trinko案看電信市場之管制與競爭,公平交易季刊2005年第13卷第3期
[49] 臧旭恒,從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到後芝加哥學派—反托拉斯與競爭政策的產業經濟學理論基礎的發展與展望,東岳論叢2007年第1期,第18-19頁。
[50] 劉孔中,以關鍵設施理論限制專利強制授權之範圍,公平交易季刊2007年1月15卷1期
[51] 劉孔中,通訊傳播法專題研究系列之一:批發價格管制,月旦法學雜誌2010年9月第184期
[52] 劉崇堅,市內電話用戶迴路開放問題分析,經社法制論叢,中華民國94 年1月第35 期
[53] 劉雪梅、趙廣高、徐露苗,淺析搭售行為及其違法性判斷標準,經濟與法2014 年2 月第307 期
[54] 蔣波,論技術標準與專利技術之融合與衝突,政治與法律2008年第8期
[55] 鄧志松和戴健民,風起于青萍之末 高通反壟斷調查案件背景評述, 電子知識產權2014年第3期
[56] 鄭文通,我國反壟斷訴訟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規定的誤讀,法學2010年第5期
[57] 羅先覺,美國、歐盟、韓國、日本微軟案件比較研究-以軟體產業中濫用支配地位的認定和規制為視角,河北法學第2010年12月28 卷第12期
[58] 羅莉莉、齊虹麗,對我國「反壟斷法」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法律分析,法治與社會,2010年3月
[59] 馨淼,搜尋引擎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中國法學2012年第3期


(三) 網站資料
[1] 李治國,從德國電信vs.歐盟委員會案論價格擠壓的認定,2009年8月28日法律圖書館: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10261
[2] 公平交易委員會網站,常見問答題,最後瀏覽時間:2013年4月15日,參酌:http://www.ftc.gov.tw/internet/main/service/KS_F.aspx?faq_id=185
[3] 李劍,搭售案件分析的困惑與解釋-基於合理原則和當然違法原則的差異與融合的分析,北大法律評論 2007年12卷(北大法律網-法學在線線上: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81/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54357)
[4] 丁文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糾紛中的舉證責任與審理思路—北京書生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訴上海盛大網路發展有限公司、上海玄霆娛樂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壟斷糾紛案,2012年上海法院網。
[5] 搜索引擎使用情况分析报告(beta),CNZZ數據中心http://engine.data.cnzz.com/main.php?s=engine&uv=&st=2013-12-01&et=2013-12-31
[6] 第一財經日報,電信聯通認錯 央企反壟斷第一案或以和解收場,2011年12月05日http://news.cnfol.com/111205/101,1587,11276692,00.shtml
[7] 鐘晶晶,發改委人士否認寬頻壟斷案和解說法,新京報,2011年11月22日,http://tech.sina.com.cn/t/2011-11-22/03556361665.shtml
[8] 发改委官员回应电信联通反垄断案:将继续督促整改,中国新闻网,2013年09月24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9-24/5315667.shtml
[9] 中國新聞網,發改委:中國電信和聯通已就反壟斷案進行整改,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4/02-19/5855504.shtml
[10] 李文,為叫板美國IDC標準必要專利費率勝訴 標準必要專利第一案審理詳情披露,法治網,發佈時間為2014年4月18日。網址參酌: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14-04/18/content_5461699.htm?node=5955
[11] 國家發展改革委對美國IDC公司涉嫌價格壟斷案中止調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網址參酌:http://www.sdpc.gov.cn/xwzx/xwfb/201405/t20140522_612465.html
[12] 吳碧娥,中國反壟斷調查陰影籠罩 高通、聯發科龍爭虎鬥誰能勝出,北美智財權報,2014年11月,網址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Industry_Economy/publish-299.htm。
[13] 中國發改委網站:http://www.sdpc.gov.cn/xwzx/xwfb/201502/t20150210_663822.html(最後搜尋時間,2015/3/20)
二、英文部分

(一) 書籍
[1] R. H. Frank & P. J. Cook,The Winner-Take-All Society: Why the Few at the Top Get So Much More Than the Rest of Us Paperback (1996)
[2] Sullivan, L.A. , Handbook of the low of antitrust, St. Paul,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77.
[3] Waterson, M. , Economic theory of the industries, Cambriger:Cambridge University Pass,1984.

(二) 期刊
[1] A. Heimler,Is a margin squeeze an antitrust or a regulatory violation?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 6, pp. 888–890 (2010).
[2] Andreangeli, A., Interoperability as an "essential facility" in the Microsoft case-encouraging competition or stifling innovation? European Law Review, 34(4): 584-611 (2009).
[3] Antonelli, Cristiano,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s an essential facility.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ug2007, Vol. 17 Issue 4, p451-471 (2007).
[4] Baecker, P. N., Grass, G., & Hommel, U.,Business value and risk in the presence of price controls: an option-based analysis of margin squeeze rul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76(1): 311-332 (2010).
[5] Carlton, D. W., & Waldman, M.,Robert Bork`s Contributions to Antitrust Perspectives on Tying Behavior.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57: PP121-144.( 2014)
[6] Chen, Y. M. Refusal to De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Antitrust.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30(3): 533-557. (2014).
[7] Choi, J. P. ,Tying in Two-Sided Markets with Multi-Homing.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58(3): 607-626(2010).
[8] Choi,J. P.,Herd behavior, the Penguin effect and the suppression of information diffusion: a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al externalities and payoff interdepehdency,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8,407-425 (1997).
[9] D. Geradin, R. O`Donoghue,The concurrent application of competition law and regulation: The case of margin squeeze abus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sector, 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 1, pp. 355–425 (2005).
[10] David, Paul A., and Edward Steinmueller. ,"Economics of Compatibility Standards and Competi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vol.6 ,217-241(1994).
[11] Drexl, J., IMS Health and Trinko - Antitrust placebo for consumers instead of sound economics in refusal-to-deal cases. Iic-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petition Law, 35(7): 788-808. (2004).
[12] Elhauge, E., & Krueger, A. , Solving the Patent Settlement Puzzle. Texas Law Review, 91(2): P 283,330 (2012).
[13] G. Biglaiser, P. DeGraba,Downstream integration by a bottleneck input supplier whose regulated wholesale prices are above costs,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2, pp. 313–315 (2001).
[14] Gautier, A., & Mitra, M. Regulation of an Open Access Essential Facility. Economica, 75(300): 662-682.(2008).
[15] Gil, R. Does Vertical Integration Decrease Prices? Evidence from the Paramount Antitrust Case of 1948.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 Policy, 7(2): 162-191.(2015)
[16] Herbert Hovenkamp, Post-Chicago Antitrust: A Review and Critique, 2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 257, 270 (2001).
[17] Herbert Hovenkamp, The Rationalization of Antitrust, 3 Harvard Law Review 116, 927 (2003)
[18] Hovenkamp, H. , Antitrust and Nonexcluding Ties. Competition Policy International, 8(2): 41-51 (2012).
[19] J. Bouckaert, F. Verboven,Price squeezes in a regulatory environment,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26, pp. 349–351 (2004).
[20] Joskow,Paul L, "Mixing Regulatory and Antitrust Policies in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the Price Squeeze and Retail Market Competition, Antitrust and Regulation: Essays in Memory of John J. McGowan,PP 238-239 (1985)
[21] Knut Blind,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s: Theory, Evidence, Policy,chaper 7;Hardcover,Edward Elgar Pub; illustrated edition edition (July 4, 2004)
[22] Kristiansen, E.G. and Thum, M. (1997), “R&D Incentives in Compatible Network,” Journal of Economics, 65(1), 55-78.
[23] Loertscher, S., & Reisinger, M.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45(3): 471-494.( 2014).
[24] Max Schanzenbach, Network Effects and Antitrust Law: Predation, Affirmative Defenses, and the Case of U. S. v. Microsoft [ J]. Stanford Technology Law Review, p. 12 -p. 14 (2002).
[25] Meese, A. J. The Market Power Model of Contract Formation: How Outmoded Economic Theory Still Distorts Antitrust Doctrine. Notre Dame Law Review, 88(3),pp1299-1302.(2013)
[26] Michael Carter,and Julian Wright. Asymmetric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3,(22)
[27] Nachbar, T. B.,The Antitrust Constitution. Iowa Law Review, 99(1):110-112 (2013). Carlton, D. W. and Waldman, M., ‘The Strategic Use of Tying to Preserve and Create Market Power in Evolving Industrie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3, pp. 199 (2002).
[28] Purcell Jr., Joseph M.,THE "ESSENTIAL FACILITIES" DOCTRINE IN THE SUNLIGHT: STACKING PATENTED GENETIC TRAITS IN AGRICULTURE.St. John`s Law Review. Summer 2011, Vol. 85 Issue 2, p1273-1274 (2011).
[29] R. H. Coase,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82 AM. ECON. REV. 713, 714 (1992)
[30] Renda, A.,Competition-regulation interface in telecommunications: What`s left of the essential facility doctrine.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34(1-2): 23-35.(2010).
[31] Rubinfeld, Daniel L. and Singer, Hal J., “Vertical Foreclosure inBroadband Access?“ , The Journal of Industrual Economics,Vol.49,No.3 (2001)
[32] S. Sanderson & M. Uzumeri, Managing product families: The case of the Sony Walkman, Research policy 24 (5), 761-782 (1995).
[33] Salinger, M. A.,Vertical mergers and market foreclosure. Quarterly Journal of Eonomics 103, 345–356. (1988).
[34] Shapiro, C. "Theories of Oligopoly Behavior", in R. Schmalensee and R. Willing,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msterdam: North - Halland, 1989,328-413
[35] Shenoy, J.,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iciency, Foreclosure, and Collusion Rationales for Vertical Takeovers. Management Science, 58(8): 1482-1501. (2012).
[36] Smith, Richard B., et al. "Genomics knowledge and equity:a global public goods perspective of the patent system."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82, no. 5 (May 2004): 385-389.
[37] Sokol, D. D. ,The Transformation of Vertical Restraints: Per Se Illegality, the Rule of Reason, and Per Se Legality. Antitrust Law Journal, 79(3): P1005 (2014).
[38] Thomas A. Piraino Jr. Reconciling the Harvard and Chicago Schools: A New Antitrust Approach for the 21st Century, 82 Indiana Law Journal 345, 364-365 (2007).
[39] Tirole, Jean,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 xii, 479 (1988)
[40] W. Briglauer, G. Götz, A. Schwarz,Can a margin squeeze indicate the need for deregulation? The case of fixed network voice telephony markets,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34, pp. 551–561 (2010).
[41] Whinston, Michael D. "Tying, Foreclosure, and Exclu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 no. 4: 837-859 (September 1990) .
[42] Zauberman, G.,Theintertemporal Dynamics of Consumer Lock-I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30, 3, pp.405-419.( 2003, Dec)


(三) 網站資料
[1] Guidance on the Commission’s enforcement priorities in applying Article 82 of the EC Treaty to abusive exclusionary conduct by dominant undertakings, C(2009) 864C (final), 9 February 2009,available at:http://ec.europa.eu/competition/antitrust/art82/guidance_en.pdf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