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國家公權力對於罷工之介入 ─以警察權限發動為中心
Study on the Impact of Authority Intervene in Strike ─The Case of Exercising the Police Authority作者 章文傑 貢獻者 林佳和
章文傑關鍵詞 罷工
糾察線
警察權
警察任務
危害防止
私權保護
危害預防
集會遊行法
strike
picket line
police authority
police mission
hazard deterrence
protection of privacy right
hazard prevention
Assembly and Parade Act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2-八月-2016 11:10:04 (UTC+8) 摘要 所謂「罷工」,是指「多數勞工有計畫性的不履行其勞務」而言。至於「糾察線」,一般而言是指工會在進行罷工時,為了鼓勵其他受僱人支持該工會之行動,而由工會成員或參與「罷工」者,手持標語而在雇主之工作場所入口處所進行的說服行為。然而,一個可以想像、同時也是過去時常發生的問題─雇主可不可以直接請求國家主動介入,甚至進一步排除勞方所發動的各項爭議手段?若自警察權限行使的角度出發,目前學理上所存在的幾個重要的警察任務,除了傳統的「危害防止」之外,新興的「危害預防」以及備受爭議的「私權保護」,似乎都可以是警察介入勞資爭議事件的理由。除了前述思考外,若就勞資爭議事件的外觀觀之,由於爭議行為是屬於勞工集體性權利行使後的結果,因此在此一集體性外觀之下,以規範特定多數人集體意志行動的「集會遊行法」似乎就存有介入的空間。然而,若我們認為勞工的集體性權利在憲法上有其獨特的地位,而應受到特別的保障,但卻又允許充滿諸多不合理規範的「集會遊行法」恣意介入,這是否已經形成了「憲法上允許、但實定法上不允許」的矛盾結果?因此,在特定法領域內進行思考時,應同時考慮罷工背後所代表的獨特社會意義,並試著融入此一理念,不宜以該領域內的原理原理原普遍性的適用於罷工事件,而導致罷工遭到實質上架空的結果。在此一思考下,在具體的勞資爭議事件中,除了考量警察的核心任務要件外,勞動法領域內重要的原理原則,例如「團體協約自治」、「國家中立原則」、「爭議對等原則」等,也是重要的判斷因素。 首先,若我們面對的是「罷工」時,若就「危害防止」任務的角度,雖然勞工在調解不成立、且經過罷工投票程序正式取得罷工權後,將會形成外觀上可具體辨認的「危害」,但「罷工」本質上為單純的民事上債務不履行,不會對警察所欲保護的「公共安全」法益形成侵害,因此警察不得以「危害防止」為由介入;其次,若是「私權保護」任務,「罷工」雖屬純粹的私權爭執,因而落入警察之「私權保護」任務之範疇,但「罷工」所形成的危害不具有不可回復性,且因勞工主管機關在勞資爭議事件中的頻繁介入,實際上也不能滿足「輔助性」的要求,因此縱經雇主請求,警察亦不能以「私權保護」為由介入;其三,依據警察的「危害預防」任務,若罷工中的勞工若具有集會遊行的外觀時,警察可以依據警察職權行使法第9條針對在場的勞工進行資料蒐集,但其權限行使範圍不包括「不具集會遊行外觀的罷工活動」,例如工會幹部於罷工前私下進行的聯繫與討論等;其四,若有存在集會遊行外觀的罷工行動時,以罷工為目的的集會遊行雖不能與「罷工」本身畫上等號,但此類集會遊行的核心精神仍是在於強化罷工本身的效果,因此基於憲法上對於集體性同盟自由的最大保障,應認為此類集會遊行應不受集會遊行法所規範,因此警察不得以集會遊行法為由強行介入;退步言之,縱然是採取「以罷工為目的的集會遊行」應受集會遊行法所規範的見解,仍應認為該集會遊行屬於集會遊行法第8條第1項第1款之「依法令規定舉行」之例外,因此毋庸事前申請。但我們在以警察法的角度思考之餘,仍應進一步考量「爭議對等原則」及「國家中立原則」的立場,因此前述自警察法角度得出的結論應再進一步修正,亦即不應允許警察以「危害預防」任務以及「集會遊行法」為由,過度干預勞工的爭議權行使。 而警察若面對的是「糾察線」時,又應如何處理?首先,就「危害防止」任務而言,仍可以集體勞動法領域的「和平勸服說」作為警察的職權發動判斷依據;其次,在「私權保護」任務的部分,若糾察線的設置導致激烈的衝突,而使行為人因而該當特定刑法構成要件時,因已經經過刑法所保護的特定法益並非「未經刑罰或公法化」之私權,不能滿足「私權保護」任務之前提,因此警察當然不能以此為由加以介入;其三,在「危害預防」任務的部分,警察可以依據警察職權行使法第9條針對糾察線設置現場的勞工進行資料蒐集;其四,在「集會遊行法」的部分,本文採取與罷工相同的看法,亦即一個以罷工為目的的集會遊行,由於其核心精神仍是在於勞動條件的談判,基於憲法上對於集體性同盟自由的最大保障,應認為此類集會遊行應不受集會遊行法所規範,因此警察不得以集會遊行法為由強行介入。而糾察線屬於附隨於罷工的重要爭議行為,其既為同盟自由所保障的集體勞動行為之一,亦應為相同解釋,因此就此一問題應採取否定的看法。至於「爭議對等原則」及「國家中立原則」的部分,若考量個別糾察線的設置若因違反刑法而遭到警察介入時,不必然會影響其他正在進行的爭議行為,換言之,個別糾察線設置的排除不必然會導致勞方的整體抗爭力量被過度削弱,因此仍應允許警察在滿足「危害防止」及「危害預防」任務要件的同時,主動發動其職權,例如以強制力排除侵害以及事先進行資料蒐集等。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按姓氏筆劃排序)(一)專書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自版,2011年8月十一版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三民,2008年5月七版李震山,警察行政法論,元照,2014年6月三版李震山,警察法論─警察任務篇,正典,2002年10月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冊),元照,2006年11月五版林良榮、邱羽凡、張鑫隆,工會保護與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制度,勞動視野工作室,2012年10月初版洪文玲、蔡震榮、鄭善印,警察法規,國立空中大學,2008年8月初版孫森焱,民法債篇總論,三民,1979年初版梁添盛,警察法專題研究(一),中央警官學校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梁添盛,警察法專題研究(二),自版,2006年8月二版梁添盛,警察權限法,自版,2000年11月二版梅可望、陳明傳、李湧清、朱金池、章光明、洪文玲合著,警察學,中央警察大學,2008年9月初版莊國榮,行政法,元照,2013年9月初版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三民,2001年1月初版陳明傳,論社區警察的發展,中央警官學校,1992年5月初版陳敏,行政法總論,自版,2011年9月七版黃清德,科技定位追蹤監視與基本人權保障,元照,2011年11月初版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10月再版黃越欽,勞動法新論,翰蘆,2012年9月四版楊通軒,集體勞工法,五南,2014年3月三版劉嘉發、蔡庭榕、許義寶、王寬弘、蔡富雄、李建聰、陳正根、簡建章、王曰諾、陳通和、黃清德、曹昌棋、陳國勝,警察法總論,一品文化,2009年7月初版蔡庭榕、簡建章、李錫棟、許義寶,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五南,2006年12月初版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概論,元照,2004年12月蔡炯燉、張鑫隆,美日勞資爭議行為法制之研究,勞委會,2007年(二)期刊論文江慶興,英國警察現況之研究,警學叢刊第21卷第21卷第3期,1991年3月,頁14-38江慶興,英國警察發展之研究,警學叢刊第21卷第1期,1990年9月,頁60-75李仁淼,日本憲法中勞動基本權之保障─以團結權之保障為中心,收錄於:現代憲法的理論與現實─李鴻禧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7年9月,頁560-582李介民,危害防止措施行使的合法性─兼論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58號判決─,法令月刊第63卷第11期,2012年11月,頁23-48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收錄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新學林,2000年8月,頁325-376李榮耕,析論我國情報通訊監察法制─以美國法制為比較,軍法專刊第56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105-134李震山,民主法治國家與集會自由─從言論自由及行政刑罰觀點探討,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3期,1998年3月,頁89-104李震山,行政權得依法介入私權爭執之法理基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6期,2002年7月,頁128-132李震山,從公眾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普設監視錄影器論個人資料之保護,東吳法律學爆第16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45-92李震山,德國抗制恐怖主義法制與基本權利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131期,2006年4月,頁5-20李震山,罷工糾察線作為預防犯罪的警察權發動對象─警察法觀點,收錄於: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委會編印,2007年6月李錫棟,論警察職權概括條款,收錄於:收錄於:變遷中的警察法與公法學─皮特涅教授七十歲祝壽論文集,五南,2008年8月,頁24-52李錫棟,警察資料蒐集權之界限─以集會遊行現場活動之資料蒐集為例,警學叢刊第38卷第3期,2007年11月,頁111-126李麒,國家安全與人權保障─以美國反恐法制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22卷第3期,2011年1月,頁1-49林山田,行政刑法與行政犯辯正,法令月刊第40卷第9期,1989年9月,頁20-35林佳和,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工會罷工事件─一個勞動法角度的觀察,台灣法學雜誌第77期,2005年12月,頁208-218林佳和,我國工會制度之謎:為何產業工會變成廠場工會?,收錄於:勞動與法論文集I,元照,2014年10月初版,頁311-350林佳和,私權紛爭與社會運動─警察權介入之爭議,發表於:第15屆行政法實務與理論學術研討會,2015年11月21日林佳和,歐盟爭議行為制度現況及前瞻,收錄於:勞動與法論文集I,元照,2014年10月初版,頁403-428林佳和,罷工糾察線的法律化─一個猶豫不決的艱難決定?,收錄於:勞動與法論文集I,元照,2014年10月初版,頁439-456林佳和,德國罷工法秩序1950至1980年的法官造法及其形成背景分析,歐美研究第44卷第4期,2014年12月,頁468-534林佳和,憲法角度下的勞動法與隱私權,收錄於:勞動與法論文集II,元照,2014年10月初版,頁69-119林明鏘,由危害防止到危險預防─由德國警察任務與權限之嬗變檢討我國之警察法制,台大法學論叢第39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167-212林明鏘,論警職法第28條之權限概括條款與補充性原則,警察法學第5期,頁11-34林紀東,論生存權工作權與財產權之保障,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3集,1969年,頁153-182張桐銳,補充性原則與社會政策,收錄於:「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公法學篇(一)」,學林,2002年5月張鑫隆,爭議行為之法律評價的構造─以日本為例看台灣爭議行為法之再生(二),收錄於: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委會編印,2007年張鑫隆,德國同盟自由概念的原點─團結理論之再思考─,憲政時代第31卷第3期,2006年1月,頁321-360張鑫隆,罷工糾察行為與集會遊行法─中華電信罷工糾察事件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五簡字第二O一號判決評釋,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8期,2009年12月,頁67-108曹昌棋,論警察「蒐集資料」之職權,警專學報第3卷第7期,2006年8月,頁37-48梁添盛,行政警察活動與司法警察活動,警大法學論叢第9期,2004年3月,頁1-44梁添盛,論我國警察任務規範之修正,警察法學第10期,2011年12月,頁1-34梁添盛,論警察權限之強制手段與任意手段,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8期,2011年6月,頁223-260許文義,從時代潮流變革探討當前警察法演進之趨勢─以德國法為例,警學叢刊第30卷第1期,1999年7月,頁321-348許文義,從警察業務關係論職務協助之特性,警學叢刊第21卷第1期,1990年9月,頁11-21許文義,警察預防犯罪任務之分析與探討,警學叢刊第29卷第5期,1999年3月,頁237-262許育典,緊急性及偶發性集會遊行需申請許可?,月旦法學教室第146期,2014年12月,頁6-8許義寶,論集會自由與警察職權─兼論法院對警察解散命令之審查,警察法學第9期,2010年11月,頁113-159許慶雄,勞工權利與憲法,律師雜誌第219期,1997年12月,頁13-21陳正根,集會自由權走不盡的坎坷路─評釋字第七一八號,月旦裁判時報第29期,2014年10月,頁66-77陳正根,集會遊行之許可與命令解散─評最高行政法院一OO年度第三O五O號裁定,月旦裁判時報第15期,2012年6月,頁92-101陳正根,論警察職權行使之重要措施─以典型措施與資訊作用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2月,頁41-70陳正根,警察資訊作用之正確性─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九十八年度訴字第六O九號及九十九年度訴字第三一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8期,2011年11月,頁213-232陳秀峰,線上個人隱私之保護,月旦法學雜誌第82期,2002年3月,頁208-216陳愛娥,政府在勞資爭議中的公權力運用,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8期,2006年1月,頁139-146陳愛娥,相關警察執行職務法律草案是否已提供警察明確且有效的執法權限規範?-評論「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與「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4期,2003年3月,頁87-95陳愛娥,國家角色變遷下的行政任務,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2月,頁104-111陳愛娥,警察法上的補充性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83期,2002年4月,頁22-23陳樸生,略談刑事刑法與行政刑法之關係,法令月刊第36卷第11期,1985年11月,頁3彭德富、張真堯,從人權觀點論集會遊行法的修正方向,朝陽學報第15期,2010年9月,頁121-139曾淑英,從國家危害防止任務之演進論警察危害防止任務之發展,警學叢刊第29卷6期,1999年5月,頁13-37曾淑英,警察與一般行政機關危害防止任務分配之研究,警學叢刊第30卷第2期,1999年9月,頁237-258游進發,工資支付危險之分配與企業風險理論,法學新論第12期,2009年7月,頁39-57焦興鎧,美國規範集體勞資關係法制之困境及相關改革倡議之研究─以受雇者自由選擇法案為探討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14期,2013年3月,頁132-161黃宗昱,我國勞工抗爭行為阻卻刑事違法問題簡介,軍法專刊第54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70-82黃清德,論警察利用科技方法蒐集個人資料與基本人權之保障,警專學報第4卷第3期,2008年4月,頁269-279黃程貫,團體協約,收錄於:台灣法學新課題(四),元照,2006年8月初版,頁119-159黃程貫,德國企業危險與勞動爭議危險理論,政大法學評論第46期,1992年12月,頁279-387黃瑞明,從法社會學的觀點論統聯客運集體罷駛事件與我國罷工法制,台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3期,2002年5月,頁17-73黃瑞明,落後的罷工法制,反動的意識形態,月旦法學雜誌第107期,2004年4月,頁37-45黃翠紋,刑事司法人員在處理婚姻暴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處理策略之探討(上),警學叢刊第29卷第6期,頁285-306黃翠紋,刑事司法人員在處理婚姻暴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處理策略之探討(下),警學叢刊第30卷第1期,頁349-366詹森林,危險負擔移轉前,出賣人物之瑕疵擔保責任及買受人拒絕受領標的物之權利─最高法院相關民事判決之評釋,台大法學論叢第22卷第1期,1992年12月,頁419-439詹鎮榮,補充性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2003年10月,頁34-37廖元豪,多少罪惡假「國家安全」之名而行?─簡介美國反恐措施對人權之侵蝕,月旦法學雜誌第131期,2006年4月,頁37-49廖元豪,美國反恐主義相關法律措施之簡介與評論,月旦法學雜誌第80期,2002年1月,頁272-283廖福特,是共存,非衝突─歐洲理事會如何平衡打擊恐怖主義與人權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132期,2006年5月,頁39-57廖福特、李明峻,反恐與人權─以美英兩國的立法措施為中心,台灣國際法季刊第3卷第2期,2006年6月,頁35-92劉士豪,團體協約法修正後之分析,法學新論第9期,2009年4月,頁1-29劉靜怡,以公共安全為名?─科技運用與集會基本權利的平衡,台灣法學雜誌第110期,2008年8月,頁123-126劉靜怡,違規取締與個人資訊自決權─桃園地方法院行政訴訟一O三年度交字第五四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37期,2015年7月,頁5-12劉靜怡,監視科技設備與交通違規執法,月旦法學雜誌第248期,2016年1月,頁73-84劉靜怡,隱私權的哲學基礎、憲法保障及其相關辯論─過去、現在與未來,月旦法學教室第46期,2006年8月,頁40-50蔡佩潔,民事紛爭與警察權限行使─以麗星遊輪罷船事件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8期,2011年6月,頁311-336蔡佩潔,警察法上之補充性原則,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9期,2012年6月,頁22-23蔡茂寅,社會權─生存權與勞動基本權,月旦法學雜誌第49期,1999年6月,頁137-144蔡庭榕,從「情治分立」論移民組織之定位,中央警察大學法論集第8期,2003年8月,頁58-80蔡庭榕,論集會遊行權利及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2009年10月,頁218-231蔡震榮,集會遊行法修法之探討與建議,警察法學第9期,2010年11月,頁203-233蔡震榮,簡評釋字第七一八號解釋與修法方向之探討,月旦裁判時報第29期,2014年10月,頁55-65蔡震榮,警察處理集會遊行案件與人民權利義務的保障,收錄於:變遷中的警察法與公法學─皮特涅教授七十歲祝壽論文集,五南,2008年8月,頁3-22蔡震榮,釋字第七一八號解釋有關緊急性及偶發性集會遊行之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230期,2014年7月,頁102-118鄭津津,美國勞資爭議行為正當性之探討,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0期,2006年12月,頁75-109鄭善印,集會遊行法修正之研究,警察法學第8期,2009年11月,頁1-37謝碩駿,警察職權行使法第二八條第一項作為警察法上之概括條款,法學新論第6期,2009年1月,頁35-74蘇俊雄,刑事犯與行政犯之區別理論對現代刑事立法的作用,刑事法雜誌第37卷第1期,1993年2月,頁23-38(三)學位論文莊淵超,警察與勞資爭議處理─以罷工活動之處理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陳百祿,警察保護私權之任務,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陳品潔,後911時代反恐措施與人權保障之衡平─以美國法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陳國勝,論警察介入勞資爭議之界限,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黃齡慧,從警察蒐集資料活動論線民之運用─兼論資料之使用,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蔡佩潔,警察補充性原則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6月蔡維音,罷工行為規範之憲法基礎探討,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蘇映竹,論警察介入罷工活動之界限,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二、外文文獻Douglas E. Ray, labor-management relation: strikes, lockouts and boycotts, §2:20 (1998).Stanley D. Henderson, Labor law : cases and comment, New York, N.Y. : Foundation Press (2001).Richard Card, the late Jack English, Polic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Archibald Cox, Derek C. Bok, Robert A. Gorman, Matthew W. Finkin, Labor law : cases and materials, Westbury, N.Y. : Foundation Press (1996).Linda S. Miller & Karen M. Hess, The Police in the Community:Strategies for the 21st , Wadsworth Pub Co Century, 8-21(2nd ed, 1997).Trojanowicz, Robert C. & B. Bucqueroux, Community Policing: How to Get Started, Anderson Publishing, 5(1th ed, 1990).Skolnick, Gerome H. & David H. Bayley, Community Department Policing: Issues and Practices Around the World, U.S. Dept. of Justi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1-17(1988).Dennis Piszkiewicz, Terrorism`s war with Amarican:a history, (2003).Mary E. Williams, The terrorist attack on America, Greenhaven, (200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1651040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65104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佳和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章文傑 zh_TW dc.creator (作者) 章文傑 zh_TW dc.date (日期) 2016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2-八月-2016 11:10:04 (UTC+8) - dc.date.available 22-八月-2016 11:10:04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2-八月-2016 11:10:04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1016510401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0507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651040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所謂「罷工」,是指「多數勞工有計畫性的不履行其勞務」而言。至於「糾察線」,一般而言是指工會在進行罷工時,為了鼓勵其他受僱人支持該工會之行動,而由工會成員或參與「罷工」者,手持標語而在雇主之工作場所入口處所進行的說服行為。然而,一個可以想像、同時也是過去時常發生的問題─雇主可不可以直接請求國家主動介入,甚至進一步排除勞方所發動的各項爭議手段?若自警察權限行使的角度出發,目前學理上所存在的幾個重要的警察任務,除了傳統的「危害防止」之外,新興的「危害預防」以及備受爭議的「私權保護」,似乎都可以是警察介入勞資爭議事件的理由。除了前述思考外,若就勞資爭議事件的外觀觀之,由於爭議行為是屬於勞工集體性權利行使後的結果,因此在此一集體性外觀之下,以規範特定多數人集體意志行動的「集會遊行法」似乎就存有介入的空間。然而,若我們認為勞工的集體性權利在憲法上有其獨特的地位,而應受到特別的保障,但卻又允許充滿諸多不合理規範的「集會遊行法」恣意介入,這是否已經形成了「憲法上允許、但實定法上不允許」的矛盾結果?因此,在特定法領域內進行思考時,應同時考慮罷工背後所代表的獨特社會意義,並試著融入此一理念,不宜以該領域內的原理原理原普遍性的適用於罷工事件,而導致罷工遭到實質上架空的結果。在此一思考下,在具體的勞資爭議事件中,除了考量警察的核心任務要件外,勞動法領域內重要的原理原則,例如「團體協約自治」、「國家中立原則」、「爭議對等原則」等,也是重要的判斷因素。 首先,若我們面對的是「罷工」時,若就「危害防止」任務的角度,雖然勞工在調解不成立、且經過罷工投票程序正式取得罷工權後,將會形成外觀上可具體辨認的「危害」,但「罷工」本質上為單純的民事上債務不履行,不會對警察所欲保護的「公共安全」法益形成侵害,因此警察不得以「危害防止」為由介入;其次,若是「私權保護」任務,「罷工」雖屬純粹的私權爭執,因而落入警察之「私權保護」任務之範疇,但「罷工」所形成的危害不具有不可回復性,且因勞工主管機關在勞資爭議事件中的頻繁介入,實際上也不能滿足「輔助性」的要求,因此縱經雇主請求,警察亦不能以「私權保護」為由介入;其三,依據警察的「危害預防」任務,若罷工中的勞工若具有集會遊行的外觀時,警察可以依據警察職權行使法第9條針對在場的勞工進行資料蒐集,但其權限行使範圍不包括「不具集會遊行外觀的罷工活動」,例如工會幹部於罷工前私下進行的聯繫與討論等;其四,若有存在集會遊行外觀的罷工行動時,以罷工為目的的集會遊行雖不能與「罷工」本身畫上等號,但此類集會遊行的核心精神仍是在於強化罷工本身的效果,因此基於憲法上對於集體性同盟自由的最大保障,應認為此類集會遊行應不受集會遊行法所規範,因此警察不得以集會遊行法為由強行介入;退步言之,縱然是採取「以罷工為目的的集會遊行」應受集會遊行法所規範的見解,仍應認為該集會遊行屬於集會遊行法第8條第1項第1款之「依法令規定舉行」之例外,因此毋庸事前申請。但我們在以警察法的角度思考之餘,仍應進一步考量「爭議對等原則」及「國家中立原則」的立場,因此前述自警察法角度得出的結論應再進一步修正,亦即不應允許警察以「危害預防」任務以及「集會遊行法」為由,過度干預勞工的爭議權行使。 而警察若面對的是「糾察線」時,又應如何處理?首先,就「危害防止」任務而言,仍可以集體勞動法領域的「和平勸服說」作為警察的職權發動判斷依據;其次,在「私權保護」任務的部分,若糾察線的設置導致激烈的衝突,而使行為人因而該當特定刑法構成要件時,因已經經過刑法所保護的特定法益並非「未經刑罰或公法化」之私權,不能滿足「私權保護」任務之前提,因此警察當然不能以此為由加以介入;其三,在「危害預防」任務的部分,警察可以依據警察職權行使法第9條針對糾察線設置現場的勞工進行資料蒐集;其四,在「集會遊行法」的部分,本文採取與罷工相同的看法,亦即一個以罷工為目的的集會遊行,由於其核心精神仍是在於勞動條件的談判,基於憲法上對於集體性同盟自由的最大保障,應認為此類集會遊行應不受集會遊行法所規範,因此警察不得以集會遊行法為由強行介入。而糾察線屬於附隨於罷工的重要爭議行為,其既為同盟自由所保障的集體勞動行為之一,亦應為相同解釋,因此就此一問題應採取否定的看法。至於「爭議對等原則」及「國家中立原則」的部分,若考量個別糾察線的設置若因違反刑法而遭到警察介入時,不必然會影響其他正在進行的爭議行為,換言之,個別糾察線設置的排除不必然會導致勞方的整體抗爭力量被過度削弱,因此仍應允許警察在滿足「危害防止」及「危害預防」任務要件的同時,主動發動其職權,例如以強制力排除侵害以及事先進行資料蒐集等。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第一節、研究動機 1第二節、研究架構 2第三節、研究方法 3第二章、國家與集體勞動關係 5第一節、前言 5第二節、同盟自由之內容及其憲法依據 5第一項、同盟自由之雙重面向─「個別性」及「集體性」 6第二項、同盟自由之憲法依據 9第三節、協商權與爭議權 11第一項、團體協約自治 12第二項、勞動爭議行為之概念 14第三項、爭議行為合法性及其法律效果 15第三節、爭議對等原則與國家中立原則 25第四節、小結 26第三章、警察任務一:危害防止 29第一節、警察任務確立之必要性 29第二節、警察任務之內涵 30第一項、警察之兩大核心精神─人權保障、治安維護 30第二項、小結 32第三節、警察之「一般性權限」要件 33第一項、「警察之一般性權限要件」中所稱之「警察」,所指為何? 33第二項、「警察之一般性權限要件」中所稱之「一般性權限」,所指為何? 35第三項、 警察之「一般性權限」要件之建構 37第四章、警察任務二:私權保護 47第一節、討論範圍界定 47第一項、「警察介入私權爭執」中之「介入」,所指為何? 47第二項、「警察介入私權爭執」中之「私權爭執」,所指為何? 48第二節、警察介入私權爭執的理由 49第一項、警察之「保護私權」任務 49第二項、警察介入私權爭執的其他理由 53第三節、警察介入私權爭執之要件 54第一項、警察公共性原則與私權爭執不介入原則 54第二項、警察補充性原則與職務協助 56第三項、警察保護私權之要件 62第四項、案例簡評─華光社區擋拆案 64第五章、警察任務三:危害預防 69第一節、前言 69第二節、警察之危害預防任務 71第三節、美國之反恐爭議措施 73第一項、關於「授權動用軍事武力聯合決議」(「AUMF」) 74第二項、行政命令 76第三項、愛國者法案 77第四節、恐怖攻擊活動對於警察任務所帶來之具體影響 81第五節、警察資料蒐集措施應遵循之原理原則 82第一項、警察之資料蒐集措施及資料處理 82第二項、資訊隱私權及資訊自決權 83第三項、個人資料保護的國際趨勢 85第四項、個人資料保護之原理原則 87第五項、警察蒐集資料之原理原則 89第六章、集會遊行領域之警察權發動 95第一節、集會遊行法之發展背景 95第二節、集會遊行法之規範內容 96第一項、許可制與報備制 96第二項、新型態的集會遊行類型劃分─常態性與非常態性集會遊行 98第三項、禁制區規範 99第三節、集會遊行法下之警察權限 100第一項、受理申請 100第二項、維持秩序與蒐證 100第三項、警告、制止與命令解散 101第四節、集會遊行法修正草案之評釋 105第一項、實質落實人民的集會遊行權利、明定國家的積極保護義務 106第二項、重新界定主管機關、排除警察的解散集會權限,同時刪除行政刑罰規範 108第三項、刪除禁制區規範 109第四項、修正草案對於警察權限的具體影響 109第七章、警察對於罷工事件之介入 111第一節、針對「罷工」之介入 112第一項、以「危害防止」為由 112第二項、以「私權保護」為由 115第三項、以「危害預防」為由 116第四項、以「集會遊行法」為由 118第二節、針對「糾察線」之介入 121第一項、以「危害防止」為由 121第二項、以「私權保護」為由 122第三項、以「危害預防」為由 123第四項、以「集會遊行法」為由 123第三節、其他勞動法原理原則的思考 125第四節、小結 127第八章、結論 129 zh_TW dc.format.extent 2496839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6510401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罷工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糾察線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警察權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警察任務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危害防止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私權保護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危害預防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集會遊行法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trike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icket line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lice authority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lice mission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azard deterrence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otection of privacy right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azard prevention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ssembly and Parade Act en_US dc.title (題名) 國家公權力對於罷工之介入 ─以警察權限發動為中心 zh_TW dc.title (題名) Study on the Impact of Authority Intervene in Strike ─The Case of Exercising the Police Authority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按姓氏筆劃排序)(一)專書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自版,2011年8月十一版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三民,2008年5月七版李震山,警察行政法論,元照,2014年6月三版李震山,警察法論─警察任務篇,正典,2002年10月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冊),元照,2006年11月五版林良榮、邱羽凡、張鑫隆,工會保護與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制度,勞動視野工作室,2012年10月初版洪文玲、蔡震榮、鄭善印,警察法規,國立空中大學,2008年8月初版孫森焱,民法債篇總論,三民,1979年初版梁添盛,警察法專題研究(一),中央警官學校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梁添盛,警察法專題研究(二),自版,2006年8月二版梁添盛,警察權限法,自版,2000年11月二版梅可望、陳明傳、李湧清、朱金池、章光明、洪文玲合著,警察學,中央警察大學,2008年9月初版莊國榮,行政法,元照,2013年9月初版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三民,2001年1月初版陳明傳,論社區警察的發展,中央警官學校,1992年5月初版陳敏,行政法總論,自版,2011年9月七版黃清德,科技定位追蹤監視與基本人權保障,元照,2011年11月初版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10月再版黃越欽,勞動法新論,翰蘆,2012年9月四版楊通軒,集體勞工法,五南,2014年3月三版劉嘉發、蔡庭榕、許義寶、王寬弘、蔡富雄、李建聰、陳正根、簡建章、王曰諾、陳通和、黃清德、曹昌棋、陳國勝,警察法總論,一品文化,2009年7月初版蔡庭榕、簡建章、李錫棟、許義寶,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五南,2006年12月初版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概論,元照,2004年12月蔡炯燉、張鑫隆,美日勞資爭議行為法制之研究,勞委會,2007年(二)期刊論文江慶興,英國警察現況之研究,警學叢刊第21卷第21卷第3期,1991年3月,頁14-38江慶興,英國警察發展之研究,警學叢刊第21卷第1期,1990年9月,頁60-75李仁淼,日本憲法中勞動基本權之保障─以團結權之保障為中心,收錄於:現代憲法的理論與現實─李鴻禧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7年9月,頁560-582李介民,危害防止措施行使的合法性─兼論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58號判決─,法令月刊第63卷第11期,2012年11月,頁23-48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收錄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新學林,2000年8月,頁325-376李榮耕,析論我國情報通訊監察法制─以美國法制為比較,軍法專刊第56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105-134李震山,民主法治國家與集會自由─從言論自由及行政刑罰觀點探討,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3期,1998年3月,頁89-104李震山,行政權得依法介入私權爭執之法理基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6期,2002年7月,頁128-132李震山,從公眾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普設監視錄影器論個人資料之保護,東吳法律學爆第16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45-92李震山,德國抗制恐怖主義法制與基本權利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131期,2006年4月,頁5-20李震山,罷工糾察線作為預防犯罪的警察權發動對象─警察法觀點,收錄於: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委會編印,2007年6月李錫棟,論警察職權概括條款,收錄於:收錄於:變遷中的警察法與公法學─皮特涅教授七十歲祝壽論文集,五南,2008年8月,頁24-52李錫棟,警察資料蒐集權之界限─以集會遊行現場活動之資料蒐集為例,警學叢刊第38卷第3期,2007年11月,頁111-126李麒,國家安全與人權保障─以美國反恐法制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22卷第3期,2011年1月,頁1-49林山田,行政刑法與行政犯辯正,法令月刊第40卷第9期,1989年9月,頁20-35林佳和,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工會罷工事件─一個勞動法角度的觀察,台灣法學雜誌第77期,2005年12月,頁208-218林佳和,我國工會制度之謎:為何產業工會變成廠場工會?,收錄於:勞動與法論文集I,元照,2014年10月初版,頁311-350林佳和,私權紛爭與社會運動─警察權介入之爭議,發表於:第15屆行政法實務與理論學術研討會,2015年11月21日林佳和,歐盟爭議行為制度現況及前瞻,收錄於:勞動與法論文集I,元照,2014年10月初版,頁403-428林佳和,罷工糾察線的法律化─一個猶豫不決的艱難決定?,收錄於:勞動與法論文集I,元照,2014年10月初版,頁439-456林佳和,德國罷工法秩序1950至1980年的法官造法及其形成背景分析,歐美研究第44卷第4期,2014年12月,頁468-534林佳和,憲法角度下的勞動法與隱私權,收錄於:勞動與法論文集II,元照,2014年10月初版,頁69-119林明鏘,由危害防止到危險預防─由德國警察任務與權限之嬗變檢討我國之警察法制,台大法學論叢第39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167-212林明鏘,論警職法第28條之權限概括條款與補充性原則,警察法學第5期,頁11-34林紀東,論生存權工作權與財產權之保障,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3集,1969年,頁153-182張桐銳,補充性原則與社會政策,收錄於:「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公法學篇(一)」,學林,2002年5月張鑫隆,爭議行為之法律評價的構造─以日本為例看台灣爭議行為法之再生(二),收錄於: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委會編印,2007年張鑫隆,德國同盟自由概念的原點─團結理論之再思考─,憲政時代第31卷第3期,2006年1月,頁321-360張鑫隆,罷工糾察行為與集會遊行法─中華電信罷工糾察事件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五簡字第二O一號判決評釋,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8期,2009年12月,頁67-108曹昌棋,論警察「蒐集資料」之職權,警專學報第3卷第7期,2006年8月,頁37-48梁添盛,行政警察活動與司法警察活動,警大法學論叢第9期,2004年3月,頁1-44梁添盛,論我國警察任務規範之修正,警察法學第10期,2011年12月,頁1-34梁添盛,論警察權限之強制手段與任意手段,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8期,2011年6月,頁223-260許文義,從時代潮流變革探討當前警察法演進之趨勢─以德國法為例,警學叢刊第30卷第1期,1999年7月,頁321-348許文義,從警察業務關係論職務協助之特性,警學叢刊第21卷第1期,1990年9月,頁11-21許文義,警察預防犯罪任務之分析與探討,警學叢刊第29卷第5期,1999年3月,頁237-262許育典,緊急性及偶發性集會遊行需申請許可?,月旦法學教室第146期,2014年12月,頁6-8許義寶,論集會自由與警察職權─兼論法院對警察解散命令之審查,警察法學第9期,2010年11月,頁113-159許慶雄,勞工權利與憲法,律師雜誌第219期,1997年12月,頁13-21陳正根,集會自由權走不盡的坎坷路─評釋字第七一八號,月旦裁判時報第29期,2014年10月,頁66-77陳正根,集會遊行之許可與命令解散─評最高行政法院一OO年度第三O五O號裁定,月旦裁判時報第15期,2012年6月,頁92-101陳正根,論警察職權行使之重要措施─以典型措施與資訊作用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2月,頁41-70陳正根,警察資訊作用之正確性─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九十八年度訴字第六O九號及九十九年度訴字第三一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8期,2011年11月,頁213-232陳秀峰,線上個人隱私之保護,月旦法學雜誌第82期,2002年3月,頁208-216陳愛娥,政府在勞資爭議中的公權力運用,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8期,2006年1月,頁139-146陳愛娥,相關警察執行職務法律草案是否已提供警察明確且有效的執法權限規範?-評論「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與「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4期,2003年3月,頁87-95陳愛娥,國家角色變遷下的行政任務,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2月,頁104-111陳愛娥,警察法上的補充性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83期,2002年4月,頁22-23陳樸生,略談刑事刑法與行政刑法之關係,法令月刊第36卷第11期,1985年11月,頁3彭德富、張真堯,從人權觀點論集會遊行法的修正方向,朝陽學報第15期,2010年9月,頁121-139曾淑英,從國家危害防止任務之演進論警察危害防止任務之發展,警學叢刊第29卷6期,1999年5月,頁13-37曾淑英,警察與一般行政機關危害防止任務分配之研究,警學叢刊第30卷第2期,1999年9月,頁237-258游進發,工資支付危險之分配與企業風險理論,法學新論第12期,2009年7月,頁39-57焦興鎧,美國規範集體勞資關係法制之困境及相關改革倡議之研究─以受雇者自由選擇法案為探討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14期,2013年3月,頁132-161黃宗昱,我國勞工抗爭行為阻卻刑事違法問題簡介,軍法專刊第54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70-82黃清德,論警察利用科技方法蒐集個人資料與基本人權之保障,警專學報第4卷第3期,2008年4月,頁269-279黃程貫,團體協約,收錄於:台灣法學新課題(四),元照,2006年8月初版,頁119-159黃程貫,德國企業危險與勞動爭議危險理論,政大法學評論第46期,1992年12月,頁279-387黃瑞明,從法社會學的觀點論統聯客運集體罷駛事件與我國罷工法制,台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3期,2002年5月,頁17-73黃瑞明,落後的罷工法制,反動的意識形態,月旦法學雜誌第107期,2004年4月,頁37-45黃翠紋,刑事司法人員在處理婚姻暴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處理策略之探討(上),警學叢刊第29卷第6期,頁285-306黃翠紋,刑事司法人員在處理婚姻暴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處理策略之探討(下),警學叢刊第30卷第1期,頁349-366詹森林,危險負擔移轉前,出賣人物之瑕疵擔保責任及買受人拒絕受領標的物之權利─最高法院相關民事判決之評釋,台大法學論叢第22卷第1期,1992年12月,頁419-439詹鎮榮,補充性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2003年10月,頁34-37廖元豪,多少罪惡假「國家安全」之名而行?─簡介美國反恐措施對人權之侵蝕,月旦法學雜誌第131期,2006年4月,頁37-49廖元豪,美國反恐主義相關法律措施之簡介與評論,月旦法學雜誌第80期,2002年1月,頁272-283廖福特,是共存,非衝突─歐洲理事會如何平衡打擊恐怖主義與人權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132期,2006年5月,頁39-57廖福特、李明峻,反恐與人權─以美英兩國的立法措施為中心,台灣國際法季刊第3卷第2期,2006年6月,頁35-92劉士豪,團體協約法修正後之分析,法學新論第9期,2009年4月,頁1-29劉靜怡,以公共安全為名?─科技運用與集會基本權利的平衡,台灣法學雜誌第110期,2008年8月,頁123-126劉靜怡,違規取締與個人資訊自決權─桃園地方法院行政訴訟一O三年度交字第五四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37期,2015年7月,頁5-12劉靜怡,監視科技設備與交通違規執法,月旦法學雜誌第248期,2016年1月,頁73-84劉靜怡,隱私權的哲學基礎、憲法保障及其相關辯論─過去、現在與未來,月旦法學教室第46期,2006年8月,頁40-50蔡佩潔,民事紛爭與警察權限行使─以麗星遊輪罷船事件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8期,2011年6月,頁311-336蔡佩潔,警察法上之補充性原則,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9期,2012年6月,頁22-23蔡茂寅,社會權─生存權與勞動基本權,月旦法學雜誌第49期,1999年6月,頁137-144蔡庭榕,從「情治分立」論移民組織之定位,中央警察大學法論集第8期,2003年8月,頁58-80蔡庭榕,論集會遊行權利及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2009年10月,頁218-231蔡震榮,集會遊行法修法之探討與建議,警察法學第9期,2010年11月,頁203-233蔡震榮,簡評釋字第七一八號解釋與修法方向之探討,月旦裁判時報第29期,2014年10月,頁55-65蔡震榮,警察處理集會遊行案件與人民權利義務的保障,收錄於:變遷中的警察法與公法學─皮特涅教授七十歲祝壽論文集,五南,2008年8月,頁3-22蔡震榮,釋字第七一八號解釋有關緊急性及偶發性集會遊行之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230期,2014年7月,頁102-118鄭津津,美國勞資爭議行為正當性之探討,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0期,2006年12月,頁75-109鄭善印,集會遊行法修正之研究,警察法學第8期,2009年11月,頁1-37謝碩駿,警察職權行使法第二八條第一項作為警察法上之概括條款,法學新論第6期,2009年1月,頁35-74蘇俊雄,刑事犯與行政犯之區別理論對現代刑事立法的作用,刑事法雜誌第37卷第1期,1993年2月,頁23-38(三)學位論文莊淵超,警察與勞資爭議處理─以罷工活動之處理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陳百祿,警察保護私權之任務,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陳品潔,後911時代反恐措施與人權保障之衡平─以美國法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陳國勝,論警察介入勞資爭議之界限,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黃齡慧,從警察蒐集資料活動論線民之運用─兼論資料之使用,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蔡佩潔,警察補充性原則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6月蔡維音,罷工行為規範之憲法基礎探討,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蘇映竹,論警察介入罷工活動之界限,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二、外文文獻Douglas E. Ray, labor-management relation: strikes, lockouts and boycotts, §2:20 (1998).Stanley D. Henderson, Labor law : cases and comment, New York, N.Y. : Foundation Press (2001).Richard Card, the late Jack English, Polic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Archibald Cox, Derek C. Bok, Robert A. Gorman, Matthew W. Finkin, Labor law : cases and materials, Westbury, N.Y. : Foundation Press (1996).Linda S. Miller & Karen M. Hess, The Police in the Community:Strategies for the 21st , Wadsworth Pub Co Century, 8-21(2nd ed, 1997).Trojanowicz, Robert C. & B. Bucqueroux, Community Policing: How to Get Started, Anderson Publishing, 5(1th ed, 1990).Skolnick, Gerome H. & David H. Bayley, Community Department Policing: Issues and Practices Around the World, U.S. Dept. of Justi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1-17(1988).Dennis Piszkiewicz, Terrorism`s war with Amarican:a history, (2003).Mary E. Williams, The terrorist attack on America, Greenhaven, (200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