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經濟系 | |
dc.creator (作者) | 黃仁德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Hwang, Jen-Te | |
dc.date (日期) | 1994-03 | |
dc.date.accessioned | 18-Oct-2016 12:13:3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8-Oct-2016 12:13:3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8-Oct-2016 12:13:32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293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不同時期的失業率要能準確反映一個國家經濟活動的盛衰,必須是基於勞動力參與率固定不變的假設上。若是勞動力參與率變動不定,則失業率作為經濟活動指標的功能將大打折扣。因為當經濟衰退的時候,失業人數雖然增加,但因為找工作不易,失業者退出勞動市場者可能更多,勞動力的運用情況是在惡化。而失業率可能維持不變,甚至下降。反之,當經濟景氣上升的時候,就業人數增加,失業人數減少,可是因為工作好找,進入勞動市場的非勞動力數量可能更大,人力的運用情況是在好轉,而失業率卻可能並未降低,甚至提高。失業率無法準確反映經濟活動盛衰的情形,在台灣發生的機會可能較西方先進國家為高。原因是台灣地區除了勞動力參與率相對偏低外,自營作業與無酬家屬工作的就業人數比例相對較高,受雇者有較大部分係在親屬開設的企業工作,他(她)們工作的安全性較大,在經濟不景氣時遭受失業的威脅相對較小。而且,台灣地區的家庭觀念比較重,生活有家庭的依賴,若遇工作不適意,或找尋工作困雞,可以隨時退出勞動市場,成為非勞動力。本文以1978至1990年的資料,利用簡單的迴歸分析,證實了這些論點,因此在台灣地區傳統的失業率可能無法充分反映經濟活動的榮枯。 | |
dc.format.extent | 1767741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relation (關聯) |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68 part 2,201-222 | |
dc.title (題名) | 台灣地區非勞動力、非正式部門就業與失業率關係的探討:1978~1990年 | zh_TW |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Non-Labor Force,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Rate in Taiwan: 1978-1990 | |
dc.type (資料類型) | artic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