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明代廠衛之研究 作者 吳紹開 貢獻者 張治安
吳紹開日期 1984 上傳時間 8-十一月-2016 16:30:15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本文是一篇屬於政治科學範疇的研究論文,筆者企圖運用中國明代的歷史資料,建構一個有關政治穩定的研究模型,整篇論文的架構是這樣的:第一章緒論,主要是提出迫求權力的理性人假定,以及政治穩定的假設與模型,附帶的,筆者也表達了傾向於政治科學的研究態度。第二章所要說明的是廠衛制度以外的環境因素,明代所謂的絕對君主專制,正是廠衛權力的基礎所在,而法家與儒家的思想背景,則分別透過君主與臣屬(主要是外庭臣屬的官僚們),針對廠衛存在與否的焦點,展開了長久的意識型態衝突。第三章是介紹廠衛本身的制度結構,從史料的敘述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廠衛的組織有膨脹的病態,廠衛的領導有寡頭的趨勢,但最重要的還是,廠衛的權力呈現了集中與擴大的跡象。第四章緊接著探討廠衛權力對於周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廠衛兼顧採取了合作與衝突兩種不同形式的策略運作,對於君主潛在的頭號對手--官僚體制,極盡其破壞的作用,終於使得明代在無力應付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衰微崩潰。第五章結論,則是以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來肯定這個由明代廠衛史實所建構起來的政治穩定模型,並且也做了必要的補充修正。
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題目界定1第二節 研究假設與基本模型3 第三節 研究方法12 第二章 廠衛的基礎與背景19 第一節 君主專制--廠衛權力的基礎19 第二節 法家思想--有利廠衛存在的思想背景30 第三節 儒家思想--不利廠衛存在的思想背景42 第三章 廠衛的制度57 第一節 廠衛的設置57 第二節 廠衛的組織65 第三節 廠衛的職權74第四節 廠衛的領導83 第五節 廠衛的關係100 第四章 廠衛的運作與影響105 第一節 懷柔策略--導致貪污腐化的策略運作105 第二節 高壓策略--導致暴力恐怖的策略運作117 第三節 官僚解體--廠衛權力的影響132 第五章 結論--朝向一個政治穩定的模型145 附註151 參考書目189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明太祖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太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憲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武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世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明神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熹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崇禎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談遷,國榷,鼎文書局。張廷玉,明史,甲、鼎文書局,乙、國防研究院。夏燮,明通鑑,世界書局。傅維麟,明書,華正書局。王鴻緒,明史稿,日本古典研究會。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三民書局。明太祖,御製大誥,明朝開國文獻,學生書局。明太祖,御製大誥三編,明朝開國文獻,學生書局。皇明祖訓,明朝開國文獻,學生書局。皇明祖訓錄,明朝開國文獻,學生書局。皇明制書,成文出版社。明太祖,御製皇陵碑,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明太祖,御製紀夢,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皇朝本記,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天潢玉牒,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高岱,鴻猷錄,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箸陂,繼世紀聞,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王鏊,震澤長語,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陸釴,病逸漫記,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葉盛,水東日記,甲、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乙、學生書局。王世貞,錦衣志,甲、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乙、台灣商務印書館。王世貞,觚不觚錄,台灣商務印書館。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學生書局。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新興書局。劉若愚,酌中志,偉文圖書公司。魏禧,魏叔子文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台灣商務印書館。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廣文書局。李遜之,三朝野記,廣文書局。文秉,先撥志始,廣文書局。文秉,烈皇小識,廣文書局。李清,三垣筆記,華文書局。呂毖,明朝小史,正中書局。燕客,詔獄慘言,明清史料彙編,文海出版社。吳應箕,熹朝忠節死臣列傳,明清史料彙編,文海出版社。全祖望,鮚埼亭集,明清史料彙編,文海出版社。黃宗羲,明夷待訪綠,台灣商務印書館。黃宗羲,明儒學案,世界書局。朱彜尊,明詩綜附靜志居詩話,世界書局。關於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九思出版有限公司。管子,世界書局。商君書,華正書局。韓非子,華正書局。論語,啟明書局。學庸,啟明書局。孟子,啟明書局。荀子,華正書局。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再版,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年。張治安,「明代監察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國五十一年。吳晗,明代特務政治,出版地,出版者與出版時均不詳。吳晗,朱元璋傳--附錄:歷史的鏡子,出版地不詳:活泉書屋,出版時不詳。朱堅章,歷代篡弒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民國五十三年。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四冊,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四年。孟森,明代史,三版,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六十八年。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二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張純興與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三版,四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一九八○年。第一卷。徐復觀,周秦漢政冶社會結構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民國六十一年。朱東潤,張居正大傳,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五十七年。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七十一年。王雲五,明代政治思想,三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年。李俊,中國宰相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楊雪峯,明代的審判制度,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張天佑,宋明史研究論集--宋明衰亡時期,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台北:源流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馬基維利,君王論,何欣譯,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六十五年。霍布士,利維坦,朱敏章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一年,盧梭,社約論,徐百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三年。羅素,權力論,涂序瑄譯,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七十一年。柯林烏,歷史的理念,陳明福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巴柏,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李豐斌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達爾,現代政治分析,易君博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六年。易薩克,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朱堅章等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李普塞,「政治社會學」,刊於印克勒斯等著,意識形態與社會變遷,沙亦群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二年。李普塞,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張明貴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一年。杭廷頓,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江炳倫等譯,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戴思樂,組織理論--整合結構與行為,余朝權等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狄百瑞,中國的自由傳統,李弘祺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哈可,「明末的東林運動」,刊於許華慈等著,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段昌國等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帕金森,帕金森定律--組職病態之研究,潘煥昆與崔寶瑛譯,台北: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民國七十年。徐道鄰,「明太祖與中國專制政權」,清華學報新八卷第一二期合刊(民國五十九年八月)。吳晗,「明教與大明帝國」,清華學報第十三卷第一期(民國三十年四月)。吳晗,「明成祖生母考」,清華學報第十卷第三期(民國二十四年七月)。吳晗,「元帝國之崩潰與明之建國」,清華學報第十一卷第二期(民國二十五年四月)。吳晗,「胡惟庸黨案考」,燕京學報第十五期(民國二十一年)。吳晗,「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清華學報第十卷第四期(民國二十四年十月)。吳晗,「明初的學校」,清華學報第十五卷第一期(民國三十七年)。吳晗,「明代的軍兵」,中研院社會研究所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第五卷第二期(民國二十六年)。吳晗,「論皇權」,刊於吳晗,費孝通等,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民國三十七年。王崇武,「論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轉變」,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十本(民國三十七年)。黃彰健,「論皇明祖訓錄頒行年代並論明初封建諸王制度」,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三十二本(民國五十年七月)。黃彰健,「論皇明祖訓錄所記明初宦官制度」,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三十二本(民國五十年七月)。吳緝華,「明代皇室中的洽和與對立」,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三十七本上冊(民國五十六年三月)。吳緝華,「明仁宣時內閣制度之變與宦官僭越相權之禍」,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三十一本(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李光濤,「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十二本(民國三十六年)。張存武,「說明代宦官」,幼獅學誌第三卷第二期(民國五十三年四月)。鄧嗣禹,「明大誥與明初之政治社會」,書目季刊創刊號(民國五十五年秋季)。包遵彭,「明太祖及其文章」,書目季刊創刊號(民國五十五年秋季)。顧頡剛,「明代文字獄禍考略」,東方雜誌第三十二卷第十四號(民國二十四年七月)。徐玉虎,「論明代廠衛制度之流弊」,出版共研究第四十三期(民國六十八年四月)。陳弱水,「『 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第三期(民國七十年四月)。陳弱水,「追求完美的夢--儒家政治思想的烏托邦性格」,刊於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黃俊傑編。張端穗,「天與人歸--中國思想中政治權威合法性的觀念」,刊於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黃俊傑編。黃俊傑,「內聖與外王--儒學傳統中道德政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刊於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黃俊傑編。林麗月,「王者佐,社稷器--宰相制度」,刊於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制度篇:立國的宏規,鄭欽仁編。英文部分Collingwood, R.G., The Idea of Histo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7.Dahl, Robert A., 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 2d ed.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1.de Bary, Wm. Theodore et al., Self &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Y: Columbia Univ. Press, 1970.Dessler, Gerry. Organization Theory: Integrating Structure &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1980.Deutsch, Karl W., The Nerves of Government: 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 Control.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1.Downs, Anthony.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Y.: Harper & Brothers, 1957.Easton, David.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2d ed.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2.Eisenstadt, S.N.,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Empires. Glencoe: Free Press, 1963.Fairbank, John K., & Reischauer, Edwin O., China: Tradition & Transformation. n. p.: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3.Freund, Julien. The Sociology of Max Weber. Translated by Mary Ilford.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2.Friedrich, Carl J., Tradition Authority. London : Macmillan Press, 1972.Hobbes, Thomas. Leviathan. Edited by Michael Oakeshott. Oxford: A.R. Mowbray & Co., 1955.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 Press, 1977.Isaak, Alan C., Scope &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rev. ed. Ill.: Dorsey Press, 1975.Johnson, Chalmers. Revolutionary Changes.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66.Lasswell, Harold D., & Kaplan, Abraham. Power &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1.Machiavelli, Niccolo. The Prince. Translated by W.K. Marriott. London: J.M. Dent & Sons, 1958.Mannheim, Karl. Ideology & Utopi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aipei: Rainbow-Bridge, 1982.Merton, Robert K., Social Theory & Social Structure.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8.Michels, Robert. Political Parties. Translated by Edon & Cedar Paul. N.Y. : Dover Publications, 1959.Parry, Albert. Terrorism: From Robespierre to Arafat. N.Y.: Vanguard Press, 1967.Parsons, Talcott. Politics & Social Structure. N.Y.: Free Press, 1969.Popper, Karl R.,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1.Riker, William H., & Ordeshook, Peter C., An Introduction to 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 N.J.: Prentice - Hall, 1973.Rousseau, Jean Jacques. The Social Contract. London: J.M. Dent & Sons, 1955.Russell, Bertrand. Power: A New Social Analysi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63.Sjoberg, Gideon. "Contradictory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 Social Systems". In System, Change & Conflict, Edited by N.J. Demerath III & R.A. Peterson. N.Y.: Free Press, 1967. Weber, Max.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lated & Edited by Hans H. Gerth & C. Wright Mills. Taipei: Rainbow - Bridge, 1979.Weber, Max.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 Translated & Edited by Edward A. Shils & Henry A. Finch. Glencoe: Free Press, 1949.Weber, Max.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 Taoism. Translated & Edited by Hans H. Gerth. Glencoe: Free Press, 1962.Wilkinson, Paul. Political Terroris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76.Wilkinson, Paul. Terrorism & the Liberal Stat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77.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碩士
72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治安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吳紹開 dc.creator (作者) 吳紹開 zh_TW dc.date (日期) 1984 dc.date.accessioned 8-十一月-2016 16:30:15 (UTC+8) - dc.date.available 8-十一月-2016 16:30:15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8-十一月-2016 16:30:15 (UTC+8) -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574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本文是一篇屬於政治科學範疇的研究論文,筆者企圖運用中國明代的歷史資料,建構一個有關政治穩定的研究模型,整篇論文的架構是這樣的:第一章緒論,主要是提出迫求權力的理性人假定,以及政治穩定的假設與模型,附帶的,筆者也表達了傾向於政治科學的研究態度。第二章所要說明的是廠衛制度以外的環境因素,明代所謂的絕對君主專制,正是廠衛權力的基礎所在,而法家與儒家的思想背景,則分別透過君主與臣屬(主要是外庭臣屬的官僚們),針對廠衛存在與否的焦點,展開了長久的意識型態衝突。第三章是介紹廠衛本身的制度結構,從史料的敘述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廠衛的組織有膨脹的病態,廠衛的領導有寡頭的趨勢,但最重要的還是,廠衛的權力呈現了集中與擴大的跡象。第四章緊接著探討廠衛權力對於周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廠衛兼顧採取了合作與衝突兩種不同形式的策略運作,對於君主潛在的頭號對手--官僚體制,極盡其破壞的作用,終於使得明代在無力應付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衰微崩潰。第五章結論,則是以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來肯定這個由明代廠衛史實所建構起來的政治穩定模型,並且也做了必要的補充修正。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題目界定1第二節 研究假設與基本模型3 第三節 研究方法12 第二章 廠衛的基礎與背景19 第一節 君主專制--廠衛權力的基礎19 第二節 法家思想--有利廠衛存在的思想背景30 第三節 儒家思想--不利廠衛存在的思想背景42 第三章 廠衛的制度57 第一節 廠衛的設置57 第二節 廠衛的組織65 第三節 廠衛的職權74第四節 廠衛的領導83 第五節 廠衛的關係100 第四章 廠衛的運作與影響105 第一節 懷柔策略--導致貪污腐化的策略運作105 第二節 高壓策略--導致暴力恐怖的策略運作117 第三節 官僚解體--廠衛權力的影響132 第五章 結論--朝向一個政治穩定的模型145 附註151 參考書目189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dc.relation (關聯) 政治研究所 dc.relation (關聯) 碩士 dc.relation (關聯) 72 dc.title (題名) 明代廠衛之研究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明太祖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太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憲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武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世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明神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熹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崇禎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談遷,國榷,鼎文書局。張廷玉,明史,甲、鼎文書局,乙、國防研究院。夏燮,明通鑑,世界書局。傅維麟,明書,華正書局。王鴻緒,明史稿,日本古典研究會。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三民書局。明太祖,御製大誥,明朝開國文獻,學生書局。明太祖,御製大誥三編,明朝開國文獻,學生書局。皇明祖訓,明朝開國文獻,學生書局。皇明祖訓錄,明朝開國文獻,學生書局。皇明制書,成文出版社。明太祖,御製皇陵碑,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明太祖,御製紀夢,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皇朝本記,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天潢玉牒,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高岱,鴻猷錄,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箸陂,繼世紀聞,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王鏊,震澤長語,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陸釴,病逸漫記,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葉盛,水東日記,甲、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乙、學生書局。王世貞,錦衣志,甲、紀錄彙編,民智出版社,乙、台灣商務印書館。王世貞,觚不觚錄,台灣商務印書館。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學生書局。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新興書局。劉若愚,酌中志,偉文圖書公司。魏禧,魏叔子文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台灣商務印書館。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廣文書局。李遜之,三朝野記,廣文書局。文秉,先撥志始,廣文書局。文秉,烈皇小識,廣文書局。李清,三垣筆記,華文書局。呂毖,明朝小史,正中書局。燕客,詔獄慘言,明清史料彙編,文海出版社。吳應箕,熹朝忠節死臣列傳,明清史料彙編,文海出版社。全祖望,鮚埼亭集,明清史料彙編,文海出版社。黃宗羲,明夷待訪綠,台灣商務印書館。黃宗羲,明儒學案,世界書局。朱彜尊,明詩綜附靜志居詩話,世界書局。關於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九思出版有限公司。管子,世界書局。商君書,華正書局。韓非子,華正書局。論語,啟明書局。學庸,啟明書局。孟子,啟明書局。荀子,華正書局。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再版,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年。張治安,「明代監察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國五十一年。吳晗,明代特務政治,出版地,出版者與出版時均不詳。吳晗,朱元璋傳--附錄:歷史的鏡子,出版地不詳:活泉書屋,出版時不詳。朱堅章,歷代篡弒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民國五十三年。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四冊,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四年。孟森,明代史,三版,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六十八年。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二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張純興與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三版,四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一九八○年。第一卷。徐復觀,周秦漢政冶社會結構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民國六十一年。朱東潤,張居正大傳,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五十七年。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七十一年。王雲五,明代政治思想,三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年。李俊,中國宰相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楊雪峯,明代的審判制度,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張天佑,宋明史研究論集--宋明衰亡時期,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台北:源流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馬基維利,君王論,何欣譯,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六十五年。霍布士,利維坦,朱敏章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一年,盧梭,社約論,徐百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三年。羅素,權力論,涂序瑄譯,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七十一年。柯林烏,歷史的理念,陳明福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巴柏,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李豐斌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達爾,現代政治分析,易君博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六年。易薩克,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朱堅章等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李普塞,「政治社會學」,刊於印克勒斯等著,意識形態與社會變遷,沙亦群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二年。李普塞,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張明貴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一年。杭廷頓,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江炳倫等譯,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戴思樂,組織理論--整合結構與行為,余朝權等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狄百瑞,中國的自由傳統,李弘祺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哈可,「明末的東林運動」,刊於許華慈等著,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段昌國等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帕金森,帕金森定律--組職病態之研究,潘煥昆與崔寶瑛譯,台北: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民國七十年。徐道鄰,「明太祖與中國專制政權」,清華學報新八卷第一二期合刊(民國五十九年八月)。吳晗,「明教與大明帝國」,清華學報第十三卷第一期(民國三十年四月)。吳晗,「明成祖生母考」,清華學報第十卷第三期(民國二十四年七月)。吳晗,「元帝國之崩潰與明之建國」,清華學報第十一卷第二期(民國二十五年四月)。吳晗,「胡惟庸黨案考」,燕京學報第十五期(民國二十一年)。吳晗,「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清華學報第十卷第四期(民國二十四年十月)。吳晗,「明初的學校」,清華學報第十五卷第一期(民國三十七年)。吳晗,「明代的軍兵」,中研院社會研究所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第五卷第二期(民國二十六年)。吳晗,「論皇權」,刊於吳晗,費孝通等,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民國三十七年。王崇武,「論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轉變」,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十本(民國三十七年)。黃彰健,「論皇明祖訓錄頒行年代並論明初封建諸王制度」,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三十二本(民國五十年七月)。黃彰健,「論皇明祖訓錄所記明初宦官制度」,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三十二本(民國五十年七月)。吳緝華,「明代皇室中的洽和與對立」,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三十七本上冊(民國五十六年三月)。吳緝華,「明仁宣時內閣制度之變與宦官僭越相權之禍」,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三十一本(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李光濤,「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十二本(民國三十六年)。張存武,「說明代宦官」,幼獅學誌第三卷第二期(民國五十三年四月)。鄧嗣禹,「明大誥與明初之政治社會」,書目季刊創刊號(民國五十五年秋季)。包遵彭,「明太祖及其文章」,書目季刊創刊號(民國五十五年秋季)。顧頡剛,「明代文字獄禍考略」,東方雜誌第三十二卷第十四號(民國二十四年七月)。徐玉虎,「論明代廠衛制度之流弊」,出版共研究第四十三期(民國六十八年四月)。陳弱水,「『 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第三期(民國七十年四月)。陳弱水,「追求完美的夢--儒家政治思想的烏托邦性格」,刊於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黃俊傑編。張端穗,「天與人歸--中國思想中政治權威合法性的觀念」,刊於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黃俊傑編。黃俊傑,「內聖與外王--儒學傳統中道德政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刊於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黃俊傑編。林麗月,「王者佐,社稷器--宰相制度」,刊於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制度篇:立國的宏規,鄭欽仁編。英文部分Collingwood, R.G., The Idea of Histo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7.Dahl, Robert A., 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 2d ed.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1.de Bary, Wm. Theodore et al., Self &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Y: Columbia Univ. Press, 1970.Dessler, Gerry. Organization Theory: Integrating Structure &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1980.Deutsch, Karl W., The Nerves of Government: 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 Control.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1.Downs, Anthony.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Y.: Harper & Brothers, 1957.Easton, David.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2d ed.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2.Eisenstadt, S.N.,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Empires. Glencoe: Free Press, 1963.Fairbank, John K., & Reischauer, Edwin O., China: Tradition & Transformation. n. p.: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3.Freund, Julien. The Sociology of Max Weber. Translated by Mary Ilford.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2.Friedrich, Carl J., Tradition Authority. London : Macmillan Press, 1972.Hobbes, Thomas. Leviathan. Edited by Michael Oakeshott. Oxford: A.R. Mowbray & Co., 1955.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 Press, 1977.Isaak, Alan C., Scope &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rev. ed. Ill.: Dorsey Press, 1975.Johnson, Chalmers. Revolutionary Changes.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66.Lasswell, Harold D., & Kaplan, Abraham. Power &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1.Machiavelli, Niccolo. The Prince. Translated by W.K. Marriott. London: J.M. Dent & Sons, 1958.Mannheim, Karl. Ideology & Utopi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aipei: Rainbow-Bridge, 1982.Merton, Robert K., Social Theory & Social Structure.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8.Michels, Robert. Political Parties. Translated by Edon & Cedar Paul. N.Y. : Dover Publications, 1959.Parry, Albert. Terrorism: From Robespierre to Arafat. N.Y.: Vanguard Press, 1967.Parsons, Talcott. Politics & Social Structure. N.Y.: Free Press, 1969.Popper, Karl R.,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Taipei: Rainbow-Bridge, 1971.Riker, William H., & Ordeshook, Peter C., An Introduction to 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 N.J.: Prentice - Hall, 1973.Rousseau, Jean Jacques. The Social Contract. London: J.M. Dent & Sons, 1955.Russell, Bertrand. Power: A New Social Analysi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63.Sjoberg, Gideon. "Contradictory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 Social Systems". In System, Change & Conflict, Edited by N.J. Demerath III & R.A. Peterson. N.Y.: Free Press, 1967. Weber, Max.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lated & Edited by Hans H. Gerth & C. Wright Mills. Taipei: Rainbow - Bridge, 1979.Weber, Max.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 Translated & Edited by Edward A. Shils & Henry A. Finch. Glencoe: Free Press, 1949.Weber, Max.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 Taoism. Translated & Edited by Hans H. Gerth. Glencoe: Free Press, 1962.Wilkinson, Paul. Political Terroris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76.Wilkinson, Paul. Terrorism & the Liberal Stat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