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赫魯曉夫時期黨的政策之研究
作者 劉淑華
貢獻者 關素質
劉淑華
日期 1984
上傳時間 11-Nov-2016 16:46:41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
本論文研究目的,旨在就赫魯曉夫統治蘇聯期間(一九五三 - 一九六四年)之一切重大黨政改革措施作一全面研析與探討,從而更了解蘇聯這個國家的本質。由於蘇聯是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蘇聯共產黨是所有蘇維埃政府機構的主導核心,表現典型的「以黨領政」政治型態,因此,本文論述範圍包括內政、黨政、外交、經濟在內。
本論文除緒論、結論外,計分四章十四節,全文約十二萬字,各章大要如下:
緒論:旨在說明赫魯曉夫如何在史達林死後透過權力鬥爭取得蘇共絕對支配權之經過,並就赫氏任內召開之蘇共二十、廿一、廿二次黨代表大會重要決議事項作一提要式說明。
第一章:清算史達林及其影響。首先就赫魯曉夫在「二十大」發表秘密演說,譴責史達林「個人崇拜」及通過「蘇共中央關于克服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決議」內容作詳盡說明,然後就由於受到清算史達林影響而引發之匈牙利革命事件及中共鳴放運動作一探討。
第二章:黨政改革。首先就蘇共「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作一研析,然後透過對蘇聯共產黨與蘇維埃政府之間「連鎖指導」的剖析而說明其「以黨領政」政治型態;最後說明赫魯曉夫為了經濟理由及強調新的領導形式而實施的黨政改革措施。
第三章:外交。首先說明赫魯曉夫在「二十大」提出「和平共存」政策之內容及目的,然後就赫氏如何運用此一策略處理蘇聯與東歐、中共、美國及第三世界各國之關係作一深入研究。
第四章:經濟改革。首先說明蘇聯經濟制度的理論基礎及赫魯曉夫為了建立共產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而制定「七年計劃」、「新綱領」所揭櫫完成之各項目標,然後論述赫氏針對當時蘇聯經濟弊病而實施的工、農業改革及其失敗。
結論:總結赫魯曉夫統治蘇聯時期之特色為─清算史達林、施行和平共存政策及制訂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
論文提要內容 壹
序言 參
緒論
第一節 從史達林到赫魯曉夫1
第二節 赫魯曉夫時代的來臨10
第一章 清算史達林及其影響
第一節 反史達林個人崇拜21
第二節 匈牙利革命事件32
第三節 中共「鳴放運動」45
第二章 黨政改革
第一節 黨的組織原則69
第二節 黨政關係78
第三節 黨政改革93
第三章 外交
節一節 和平共存政策的施行117
第二節 與東歐的關係128
第三節 與中共的關係139
第四節 與美國的關係154
第五節 與第三世界的關係165
第四章 經濟改革
第一節 經濟制度的理論基礎193
第二節 經濟政策197
第三節 經濟改革209
結論227
附表一 - 十七239
參考書目256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1.一九五七年人民手冊,香港:大公報社,一九五七年四月。
2.一九五八年人民手冊,香港:大公報社,一九五八年五月。
3.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六十二年六月。
4.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九年。
5.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複製,一九七四年七月。
6.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7.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一年。
8.王建勛,國際共黨與拉丁美洲,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六十五年七月。
9.列寧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
10.列寧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年。
11.列寧全集第廿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
12.列寧全集第廿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
13.列寧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年。
14.列寧全集第卅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15.列寧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
16.列寧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十月。
17.列寧,怎麼辦,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一年版。
18.共產黨原始資料選輯,第二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政大東亞研究所輯印,五十八年十月。
19.匈牙利作家看匈牙利革命,台北:文學雜誌社,四十六年十月。
20.希賢譯,狄托自述,香港:南風出版社,四十三年七月。
21.呂律,蘇俄經濟研究,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六十三年五月。
22.杜漸,KGB蘇聯秘密警察,香港:廣角鏡出版社,一九七七年七月。
23.東歐各國共黨,台北:大陸工作會匪俄問題研究中心,六十七年三月。
24.周恩來,關於知識份子問題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25俄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重要報告及決議彙編,台北:陽明山莊印,四十五年四月。
26.俄共二十二次大會述評,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五○年十二月。
27.美俄關係與世界秩序,台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譯印,五十九年十月。
28.美國對蘇俄及東歐的外交政策,台北:政工幹部學校譯印,五十二年十一月。
29.胡秋原譯註,赫魯歇夫秘密演說全文,台北:民主評論社,四十五年八月廿五日。
30.唐柱國,北平學生反共抗暴紀實,台北:雙十出版社,四十八年。
31.匪俄集團的反修正主義運動,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編印,四十七年十一月。
32.匪俄爭執原始資料彙編(二),台北:國家安全局編印,五十二年三月。
33.現階段之蘇俄集團經濟攻勢,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會印,四十七年二月。
34.郭華倫,中共史論第四冊,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印行,六十七年六月。
35.從蘇聯計劃經濟的失敗看共產主義的破產,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五十五年八月。
36.陳權,「鳴放」選萃第一冊,香港:自由出版社,四十七年十一月。
37.匪黨八全大會決議案之綜合研究,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四十五年十一月。
38.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蘇俄軍中之政治控制機構 - 人民監察委員會,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六十八年六月。
39.斯大林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40.斯大林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
41.斯大林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
42.彭士諤譯,蘇中關係,台北:國家安全局印 • 六十一年九月。
43.葉伯棠,西洋全史(二十)戰後歐美風雲,台北:燕京文化事業公司,六十六年八月。
44.蔣中正,蘇俄在中國 - 中國與俄共三十年經歷紀要,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六十三年十二月。
45.鄭學稼,黑毛之爭,台北:帕米爾書店,五十二年。
46.鄭學稼,中共鳴放大事記及其分析,台北:瞻望出版社,五十八年六月。
47.鄭學稼譯,蘇維埃俄羅斯史,台中:文星書店,五十年三月。
48.劉勳庭譯,共產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政工幹校 • 四十九年十一月。
49.關素質,蘇俄黨政演變之評析,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七十二年八月。
50.關素質,中共三十年面面觀,台北:中國時報大陸資料研究室,六十九年四月。
51.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綫的論戰,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
52.關於匈牙利事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53.魏守嶽,蘇聯與阿聯的關係及其對中東與非洲的影響,一九五六 - 一九六七年(作者自印)。
54.魏守嶽,蘇印關係及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的研究(作者自印)。
55.蘇俄及其附庸,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五十六年。
56.蘇俄共產黨綱領(草案),一九六一年八月五日「人民日報」。
57.蘇俄簡明百科全書,台北:國防研究院,五十四年。
58.蘇俄歷次憲法,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政大東亞研究所輯印。
69.蘇聯,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印,七十二年四月。
60.蘇聯共產黨二十一次代表大會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九年。
61.蘇聯共產黨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年。
62.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要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
中文期刊、報紙
1.人民日報
2.東亞季刊
3.問題與研究
4.國際共黨研究
5.蘇俄問題研究
英文參考書目:
1. Almond, Gabriel A. &, James S. Coleman & Lucian W. Pye, Politics in the USSR, 2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Inc., 1972.
2. Barron, John, KGB The Secret Work of Soviet Secret Agents ,New York: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Inc., 1974.
3. Bass, Robert and Elizabeth Marbury (eds.), The Soviet-Yugoslavia Controversy, 1948-1958 : A Documentary Record , New York: Prespect Books , 1959.
4. Braham, Randolph L. (ed.), Soviet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A Reader,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65 .
5. Cline, Ray S., Secrets Spies and Scholars-Blueprint of the Essential C. I. A. Washington D. C. :Acropolis Books LTD., 1976.
6. Clubb, Oliver E. J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ino-Soviet Bloc in the Southeast Asia,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1962.
7. Crankshaw, Edward, Khrushchev : A Career , New York : The Viking Press, 1966.
8. 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61,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1962.
9. Domes, Jurgen, The Internal Politics of China, 1949-1972 ,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1.
10. Fejto, Francois,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Democracies: Eastern Europe Since Stalin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1.
11. Fontaine, Andr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From the Korean War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9.
12. Fryer, Peter, Hungarian Tragedy , London : Dennis Dobson, 1956.
13. Gallis, Helmut G., China: Confucian and Communist ,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59.
14. Gittings, John, Survey of the Sino-soviet Disputes: A Comentary & Extracts from the Recent Polemics, 1963-1967 , London: OxFord Univ. Press, 1968.
15. Griffith, William E., Albania and the Sino-Soviet Rift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 I. T. Press, 1963.
16. Halperin, Morton H. and Dwignt H. Perkins, Communist China and Arms Control,Cambridge,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1965.
17. Horelick, Arnold L. and Myron Rush, Strategic Power 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 , Chicago: The Univ. of Chicago Press, 1966.
18. Jangotch, Nish JR., Soviet-European Dialogue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a New Type. Standford Univ: 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1968.
19. Lasky, Melvin J., (ed.)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57.
20. Leonhard, Wolfgang, Three Faces of Marxism: The Political Concepts of Soviet Ideology, Maoism and Humanist Marxism , New York: Capricorn Books, G. P. Putnam’s Sons, 1974.
21. Levytsky, Boris, the Uses of Terror : The Soviet Secret Police, 1917-1970. New York: Coward, Mc Cann & Geoghegam, Inc., 1972.
22. Macridis, Roy C. & Robert E. Ward, Modern Political Systems : Europ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68.
23. Mc Bride, James H., The Test Ban Treaty , Chicago: Henry Regnery Company, 1967.
24. Mehnert, Klaus, Peking and Moscow ,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63.
25. Nixon, Richard M., Leaders , New York: Warner Books, Inc., 1982.
26. Oswald, J. Gregory, The Soviet Union and Latin America , New York, Washington: Praeger Publishers, 1970.
27. Overstreet, Harry and Bonaro, The War Called Peace . New York: Berkley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64.
28. Overstreet, Harry and Bonaro, What We Must Know about Communism,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Inc., 1958.
29. Ranney, Austin, Govern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2nd ed., 台北:馬陵出版社翻印,一九七五。
30. Reshetar, John S. JR., The Soviet Polity: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the USSR.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Inc., 1971.
31. Rubinstein, Alvin Z.,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0.
32. Rush, Myron,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the USSR. 2nd ed.,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0.
33. Schlesinger, Arthur M. (ed), Dynamics of World Power, Documentary History of U.S. Foreign Policy 1945-1973.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in Association with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3.
34. Schwarz, Urs, Confrontation and Interven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 Dobbs Ferry, New York: Oceana Publication Inc., 1970.
35. Stebbins, Richard P., The United States in World Affairs, 1957 , New York: Jarper & Brothers, 1958.
36. Sprout, Harold and Margaret, Foundations of Intrnational Politics ,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Company Inc., 1963.
3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 London: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2.
38. Triska, Jan F. and David D. Finley, Soviet Foreign policy , New York, 1968.
39. Talbott, Strobe (trans.) Khrushchev Remembers , New York: Little Brown & Co., 1970.
40. Zagoria, Donald S., The Sino-Soviet Conflict, 1956-1961,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 Press, 1962.
英文期刊:
1. Current Digest of Soviet Prese.
2. East-West Digest.
3. Foreign Affairs.
4. CRBIS.
5. Survey.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碩士
7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關素質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淑華
dc.creator (作者) 劉淑華zh_TW
dc.date (日期) 1984
dc.date.accessioned 11-Nov-2016 16:46:41 (UTC+8)-
dc.date.available 11-Nov-2016 16:46:4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Nov-2016 16:46:41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853-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
本論文研究目的,旨在就赫魯曉夫統治蘇聯期間(一九五三 - 一九六四年)之一切重大黨政改革措施作一全面研析與探討,從而更了解蘇聯這個國家的本質。由於蘇聯是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蘇聯共產黨是所有蘇維埃政府機構的主導核心,表現典型的「以黨領政」政治型態,因此,本文論述範圍包括內政、黨政、外交、經濟在內。
本論文除緒論、結論外,計分四章十四節,全文約十二萬字,各章大要如下:
緒論:旨在說明赫魯曉夫如何在史達林死後透過權力鬥爭取得蘇共絕對支配權之經過,並就赫氏任內召開之蘇共二十、廿一、廿二次黨代表大會重要決議事項作一提要式說明。
第一章:清算史達林及其影響。首先就赫魯曉夫在「二十大」發表秘密演說,譴責史達林「個人崇拜」及通過「蘇共中央關于克服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決議」內容作詳盡說明,然後就由於受到清算史達林影響而引發之匈牙利革命事件及中共鳴放運動作一探討。
第二章:黨政改革。首先就蘇共「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作一研析,然後透過對蘇聯共產黨與蘇維埃政府之間「連鎖指導」的剖析而說明其「以黨領政」政治型態;最後說明赫魯曉夫為了經濟理由及強調新的領導形式而實施的黨政改革措施。
第三章:外交。首先說明赫魯曉夫在「二十大」提出「和平共存」政策之內容及目的,然後就赫氏如何運用此一策略處理蘇聯與東歐、中共、美國及第三世界各國之關係作一深入研究。
第四章:經濟改革。首先說明蘇聯經濟制度的理論基礎及赫魯曉夫為了建立共產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而制定「七年計劃」、「新綱領」所揭櫫完成之各項目標,然後論述赫氏針對當時蘇聯經濟弊病而實施的工、農業改革及其失敗。
結論:總結赫魯曉夫統治蘇聯時期之特色為─清算史達林、施行和平共存政策及制訂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壹
序言 參
緒論
第一節 從史達林到赫魯曉夫1
第二節 赫魯曉夫時代的來臨10
第一章 清算史達林及其影響
第一節 反史達林個人崇拜21
第二節 匈牙利革命事件32
第三節 中共「鳴放運動」45
第二章 黨政改革
第一節 黨的組織原則69
第二節 黨政關係78
第三節 黨政改革93
第三章 外交
節一節 和平共存政策的施行117
第二節 與東歐的關係128
第三節 與中共的關係139
第四節 與美國的關係154
第五節 與第三世界的關係165
第四章 經濟改革
第一節 經濟制度的理論基礎193
第二節 經濟政策197
第三節 經濟改革209
結論227
附表一 - 十七239
參考書目256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dc.relation (關聯) 東亞研究所
dc.relation (關聯) 碩士
dc.relation (關聯) 72
dc.title (題名) 赫魯曉夫時期黨的政策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1.一九五七年人民手冊,香港:大公報社,一九五七年四月。
2.一九五八年人民手冊,香港:大公報社,一九五八年五月。
3.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六十二年六月。
4.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九年。
5.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複製,一九七四年七月。
6.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7.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一年。
8.王建勛,國際共黨與拉丁美洲,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六十五年七月。
9.列寧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
10.列寧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年。
11.列寧全集第廿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
12.列寧全集第廿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
13.列寧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年。
14.列寧全集第卅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15.列寧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
16.列寧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十月。
17.列寧,怎麼辦,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一年版。
18.共產黨原始資料選輯,第二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政大東亞研究所輯印,五十八年十月。
19.匈牙利作家看匈牙利革命,台北:文學雜誌社,四十六年十月。
20.希賢譯,狄托自述,香港:南風出版社,四十三年七月。
21.呂律,蘇俄經濟研究,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六十三年五月。
22.杜漸,KGB蘇聯秘密警察,香港:廣角鏡出版社,一九七七年七月。
23.東歐各國共黨,台北:大陸工作會匪俄問題研究中心,六十七年三月。
24.周恩來,關於知識份子問題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25俄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重要報告及決議彙編,台北:陽明山莊印,四十五年四月。
26.俄共二十二次大會述評,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五○年十二月。
27.美俄關係與世界秩序,台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譯印,五十九年十月。
28.美國對蘇俄及東歐的外交政策,台北:政工幹部學校譯印,五十二年十一月。
29.胡秋原譯註,赫魯歇夫秘密演說全文,台北:民主評論社,四十五年八月廿五日。
30.唐柱國,北平學生反共抗暴紀實,台北:雙十出版社,四十八年。
31.匪俄集團的反修正主義運動,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編印,四十七年十一月。
32.匪俄爭執原始資料彙編(二),台北:國家安全局編印,五十二年三月。
33.現階段之蘇俄集團經濟攻勢,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會印,四十七年二月。
34.郭華倫,中共史論第四冊,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印行,六十七年六月。
35.從蘇聯計劃經濟的失敗看共產主義的破產,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五十五年八月。
36.陳權,「鳴放」選萃第一冊,香港:自由出版社,四十七年十一月。
37.匪黨八全大會決議案之綜合研究,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四十五年十一月。
38.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蘇俄軍中之政治控制機構 - 人民監察委員會,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六十八年六月。
39.斯大林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40.斯大林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
41.斯大林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
42.彭士諤譯,蘇中關係,台北:國家安全局印 • 六十一年九月。
43.葉伯棠,西洋全史(二十)戰後歐美風雲,台北:燕京文化事業公司,六十六年八月。
44.蔣中正,蘇俄在中國 - 中國與俄共三十年經歷紀要,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六十三年十二月。
45.鄭學稼,黑毛之爭,台北:帕米爾書店,五十二年。
46.鄭學稼,中共鳴放大事記及其分析,台北:瞻望出版社,五十八年六月。
47.鄭學稼譯,蘇維埃俄羅斯史,台中:文星書店,五十年三月。
48.劉勳庭譯,共產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政工幹校 • 四十九年十一月。
49.關素質,蘇俄黨政演變之評析,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七十二年八月。
50.關素質,中共三十年面面觀,台北:中國時報大陸資料研究室,六十九年四月。
51.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綫的論戰,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
52.關於匈牙利事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53.魏守嶽,蘇聯與阿聯的關係及其對中東與非洲的影響,一九五六 - 一九六七年(作者自印)。
54.魏守嶽,蘇印關係及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的研究(作者自印)。
55.蘇俄及其附庸,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五十六年。
56.蘇俄共產黨綱領(草案),一九六一年八月五日「人民日報」。
57.蘇俄簡明百科全書,台北:國防研究院,五十四年。
58.蘇俄歷次憲法,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政大東亞研究所輯印。
69.蘇聯,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印,七十二年四月。
60.蘇聯共產黨二十一次代表大會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九年。
61.蘇聯共產黨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年。
62.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要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
中文期刊、報紙
1.人民日報
2.東亞季刊
3.問題與研究
4.國際共黨研究
5.蘇俄問題研究
英文參考書目:
1. Almond, Gabriel A. &, James S. Coleman & Lucian W. Pye, Politics in the USSR, 2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Inc., 1972.
2. Barron, John, KGB The Secret Work of Soviet Secret Agents ,New York: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Inc., 1974.
3. Bass, Robert and Elizabeth Marbury (eds.), The Soviet-Yugoslavia Controversy, 1948-1958 : A Documentary Record , New York: Prespect Books , 1959.
4. Braham, Randolph L. (ed.), Soviet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A Reader,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65 .
5. Cline, Ray S., Secrets Spies and Scholars-Blueprint of the Essential C. I. A. Washington D. C. :Acropolis Books LTD., 1976.
6. Clubb, Oliver E. J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ino-Soviet Bloc in the Southeast Asia,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1962.
7. Crankshaw, Edward, Khrushchev : A Career , New York : The Viking Press, 1966.
8. 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61,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1962.
9. Domes, Jurgen, The Internal Politics of China, 1949-1972 ,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1.
10. Fejto, Francois,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Democracies: Eastern Europe Since Stalin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1.
11. Fontaine, Andr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From the Korean War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9.
12. Fryer, Peter, Hungarian Tragedy , London : Dennis Dobson, 1956.
13. Gallis, Helmut G., China: Confucian and Communist ,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59.
14. Gittings, John, Survey of the Sino-soviet Disputes: A Comentary & Extracts from the Recent Polemics, 1963-1967 , London: OxFord Univ. Press, 1968.
15. Griffith, William E., Albania and the Sino-Soviet Rift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 I. T. Press, 1963.
16. Halperin, Morton H. and Dwignt H. Perkins, Communist China and Arms Control,Cambridge,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1965.
17. Horelick, Arnold L. and Myron Rush, Strategic Power 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 , Chicago: The Univ. of Chicago Press, 1966.
18. Jangotch, Nish JR., Soviet-European Dialogue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a New Type. Standford Univ: 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1968.
19. Lasky, Melvin J., (ed.)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57.
20. Leonhard, Wolfgang, Three Faces of Marxism: The Political Concepts of Soviet Ideology, Maoism and Humanist Marxism , New York: Capricorn Books, G. P. Putnam’s Sons, 1974.
21. Levytsky, Boris, the Uses of Terror : The Soviet Secret Police, 1917-1970. New York: Coward, Mc Cann & Geoghegam, Inc., 1972.
22. Macridis, Roy C. & Robert E. Ward, Modern Political Systems : Europ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68.
23. Mc Bride, James H., The Test Ban Treaty , Chicago: Henry Regnery Company, 1967.
24. Mehnert, Klaus, Peking and Moscow ,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63.
25. Nixon, Richard M., Leaders , New York: Warner Books, Inc., 1982.
26. Oswald, J. Gregory, The Soviet Union and Latin America , New York, Washington: Praeger Publishers, 1970.
27. Overstreet, Harry and Bonaro, The War Called Peace . New York: Berkley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64.
28. Overstreet, Harry and Bonaro, What We Must Know about Communism,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Inc., 1958.
29. Ranney, Austin, Govern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2nd ed., 台北:馬陵出版社翻印,一九七五。
30. Reshetar, John S. JR., The Soviet Polity: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the USSR.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Inc., 1971.
31. Rubinstein, Alvin Z.,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0.
32. Rush, Myron,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the USSR. 2nd ed.,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0.
33. Schlesinger, Arthur M. (ed), Dynamics of World Power, Documentary History of U.S. Foreign Policy 1945-1973.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in Association with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3.
34. Schwarz, Urs, Confrontation and Interven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 Dobbs Ferry, New York: Oceana Publication Inc., 1970.
35. Stebbins, Richard P., The United States in World Affairs, 1957 , New York: Jarper & Brothers, 1958.
36. Sprout, Harold and Margaret, Foundations of Intrnational Politics ,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Company Inc., 1963.
3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 London: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2.
38. Triska, Jan F. and David D. Finley, Soviet Foreign policy , New York, 1968.
39. Talbott, Strobe (trans.) Khrushchev Remembers , New York: Little Brown & Co., 1970.
40. Zagoria, Donald S., The Sino-Soviet Conflict, 1956-1961,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 Press, 1962.
英文期刊:
1. Current Digest of Soviet Prese.
2. East-West Digest.
3. Foreign Affairs.
4. CRBIS.
5.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