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技術移轉對產品開發活動之影響 : 我國機械工業之研究
作者 曾建勳
貢獻者 劉水深
曾建勳
日期 1984
上傳時間 5-Dec-2016 16:44:22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
在自由經濟體制下,企業必須要有能力不斷推出合乎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以維持成長與發展。此開發新產品的能力關係到企業存亡問題,同時也關係到國家經濟之成長與停滯。而科技能力是開發產品的關鍵,開發中的國家,受到經濟規模的限制,無法完整發展所需科技,因此引進先進國家的科技,不但減少錯誤的摸索,並可以加速產業的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已面臨關鍵時刻,必須迅速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機械工業是一切工業發展的基礎,被政府選定為重略性工業,全力推動,以帶動工業升級,在提升開發新產品能力方面,尤以引進國外著名企業之先進技術為重點,期能迎頭趕上,加速產業結構的改善。
本文選擇178家與外人合資或技術合作之機械業廠商為實證分析的對象,調查技術移轉程度及其因素對廠商產品開發活動的影響情形除藉以了解我國機械業合作廠商在技術移轉各構面上所遭遇的現狀,並分析廠商產品開發活動是如何受技術移轉影響,進而了解影響技術移轉各因素的各項特性為何,以掌握最有效的技術移轉過程,提高廠商新產品開發能力,達成更進一步的經濟目標。
本研究先就技術移轉的定義及衡量構面提出說明,並擇要探討國內學者在機械業技術移轉上相關實證文獻。次就機械業技術移轉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包含人員移轉分析,產品及設備移轉分析,管理移轉分析與資訊移轉分析並加以綜合評等。進而探討機械業技術移轉程度與產品開發活動的關係,分析產品開發成效,產品開發過程與產品開發潛能與技術移轉之關聯性,最後研究企業特性,技術人特性,及外在環境等因素,與企業技術移轉之關係。
經研究發現,在廠商之產品開發活動上,技術移轉對機械業新產品開發之成效,並無貢獻,但對產品開發過程中的設計試驗能力及產品上市後評估能力均能有所改善,且能顯著提升廠商開發產品的潛能,因此可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確能對我國機械業廠商開發新產品能力有若干正面之影響。唯廠商在引進國外技術時,首應注重本身相對能力之建立,選擇適當的產品與國外技術人廠商,以能技術生根,發展自行開發產品之能力。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說5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限制10
第四節 論文結構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17
第一節 技術移轉的本質17
第二節 機械工業技術移轉成效之實證研究文獻24
第三章 機械工業的技術移轉30
第一節 人員移轉的分析30
第二節 產品與設備移轉的分析38
第三節 管理移轉的分析46
第四節 資訊移轉的分析53
第五節 技術移轉指數的綜合分析59
第四章 技術移轉與產品開發活動關係的探討63
第一節 技術移轉與產品開發成效的關係64
第二節 技術移轉與產品開發過程的關係66
第三節 技術移轉與產品開發潛能的關係80
第五章 企業特性、技術人特性、環境因素與技術移轉關係的探討
第一節 企業特性與技術移轉的關係100
第二節 技術人特性與技術移轉的關係106
第三節 環境困素與技術移轉的關係11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21
第一節 結論121
第二節 建議128
參考書目135
附錄一 交叉分析表 ( 附表1至附表35 ) 142
附錄二 廠商調查問卷161
附錄三 回卷廠商名錄169
圖表目次

圖 1 - 1 本研究之觀念性構架圖9
圖 2 - 1 企業組成因素與社會基本結構互動圖22
圖 4 - 1 產品開發之決策過程圖68
圖 4 - 2 新產品構想之衰退曲線圖70
圖 4 - 3 生產系統圖85

表 3 - 1 機械業合作廠商派員赴國外受訓平均值32
表 3 - 2 機械業合作廠商人員受訓評分方法32
表 3 - 3 機械業合作廠商技術人派員來台平均值統計表34
表 3 - 4 機械業合作廠商接受技術人指導評分方法34
表 3 - 5 機械業合作廠商外籍主管及顧問佔經理級比例統計表36
表 3 - 6 機械業合作廠商人員移轉指數分配表38
表 3 - 7 機械業合作廠商產品自製率統計表41
表 3 - 8 機械業合作廠商設備自製比例統計表43
表 3 - 9 機械業合作廠商工具自製比例統計表44
表 3 - 10 機械業合作廠商產品及設備移轉指數分配表46
表 3 - 11 機械業合作廠商作業限制統計表49
表 3 - 12 機械業合作廠商管制度引進程度統計表50
表 3 - 13 機械業合作廠商國人決策權限程度統計表52
表 3 - 14 機械業合作廠商管理移轉指數分配表53
表 3 - 15 機械業合作廠商資訊缺點程度統計表55
表 3 - 16 機械業合作廠商資訊由技術人提供程度表56
表 3 - 17 機械業合作廠商管理資訊方式統計表57
表 3 - 18 機械業合作廠商資訊移轉指數分配表59
表 3 - 19 機械業合作廠商技術移轉指數分配表60
表 4 - 1 產品開發成效評分表65
表 4 - 2 技術移轉程度與產品開發成效X²值表66
表 4 - 3 技術移轉程度與創意收集能力X²值表70
表 4 - 4 技術移轉程度與篩選創意能力X²值表72
表 4 - 5 技術移轉程度與經營分析能力X²值表73
表 4 - 6 技術移轉程度與設計實驗能力X²值表75
表 4 - 7 技術移轉程度與品牌命名能力X²值表76
表 4 - 8 技術移轉程度與試銷能力X²值表78
表 4 - 9 技術移轉程度與再評估能力X²值表79
表 4 - 10 機械業合作廠商行銷水準得分統計表83
表 4 - 11 技術移轉程度與行銷水準X²值表83
表 4 - 12 機械業合作廠商生產水準得分統計表87
表 4 - 13 技術移轉程度與生產水準X²值表88
表 4 - 14 機械業合作廠商財務水準得分統計表90
表 4 - 15 技術移轉程度與財務水準X²值表91
表 4 - 16 技術移轉程度與研究發展水準X²值表95
表 4 - 17 技術移轉程度與產品開發潛能X²值表96
表 5 - 1 企業規模分級評分標準表101
表 5 - 2 產品生命週期階段評分表102
表 5 - 3 機械業合作廠商企業特性與技術移轉程度X²值表104
表 5 - 4 機械合作廠商技術人特性與技術移轉程度X²值表110
表 5 - 5 市場環境與技術移轉程度X²值表114
表 5 - 6 競爭環境與技術移轉程度X²值表115
表 5 - 7 科技環境與技術移轉程度X²值表117
表 5 - 8 政府環境與技術移轉程度X²值表11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中華徵信所,台灣地區機械工業年報,民國71年。
2.江炯聰,台灣工業技術之發展與移轉,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3.李恆德,多國籍企業與落後國家之技術移轉-台灣實例分析,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民國69年。
4.李應時譯,「經營技術的轉移」,工業技術,第86期,民國70年8月,頁12-16。
5.李慶成,多國籍企業與技術移轉之關係,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
6.周昺堯,「台灣廠商與國外企業之技術合作」,台灣銀行季刊,第22卷第4期,民國60年12月,頁116-136。
7.林石甫等,機械工業設計能力現況及改進辦法,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民國69年。
8.林從嘉譯,「如何打破對多國家公司的依賴」,自由中國之工業,第50卷第5期,民國65年10月,頁12-21。
9.林鴻鈞,我國機械儀器技術合作之研究,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
10.林鴻鈞,「台灣機械業技術引進的成效與效益」,台灣銀行季刊,第33卷第3期,民國71年9月,頁1 ~ 27。
11.吳榮義,「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方向與就業效果」(上)(中)(下),台北市銀行月刊,第8卷第12期,第9卷第1 , 2期,民國66年12,67年1月,2月。
12.吳榮義,美商投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69年。
13.吳榮義,莊春發合著,「台灣機械零件業之技術引進、普及與生根」,台灣銀行季刊,第35卷第1期,民國73年3月,頁64-107。
14.吳鴻祺,我國機械工業整廠輸出潛力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
15.徐金水,中外技術合作有效條件及程序之研究-台灣區機、電、化學、金屬工業之實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6年。
16.徐仁傑,台灣機械未來發展方向之研究-德菲爾預測法之運用,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17.張志丞,我國工具機工業促銷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
18.莊春發,「技術普及之研究」,台北市銀月刊,第14卷第6期,民國72年6月,頁73-86。
19.梁秀精,國際間的技術移轉-我國電子電器業技術合作之研究,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
20.許士軍,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1年。
21.許士軍,現代行銷管理學,修訂版,台北:商略印書館,民國69年。
22.許是祥,企業經營管理策略特輯,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民國71年。
23.黃俊英等,「技術移轉的管理」,現代管理月刊,民國73年2月,頁17-30。
24.黃耀輝,台灣機械工業之研究,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3年。
25.陳定國,黃俊英主編,企業研究應用技術大全,台北:大世紀出版公司,民國68年。
26.陳定國,企業管理,三版,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2年。
27.陳春龍,技術移轉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28.陳榮宗,投資及技術發展方式與技術發展成效關係之研究-台灣精密工業之實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
29.曾培智,「我國機械工業技術發展策略」,機械展特刊,經濟日報社,民國70年4月,頁46-59。
30.彭興伯,「技術合作與技術接受之研析」,工業簡訊,第10卷第7期,民國69年7月,頁27-33。
31.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技術合作事業名錄(上)(下)及增訂本,民國68年,71年。
32.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外國人投資事業名錄及增訂本,民國66年,70年。
33.劉水深,生產管理-系統方法,修正版,台北:華泰書局,民國69年。
34.劉水深,產品規劃與策略運用,台北:作者自印,民國70年。
35.劉錦龍,我國精密機械工業現狀及未來發展研究,台北:國科會科技資料中心,民國69年。
36.齊世基,「機械工業的技術移轉」,自由中國之工業,第54卷第3期,民國69年6月,頁2-11。
37.蔣家興,「台灣地區機械工業發展的探討與展望」,產業金融,第40期,民國72年9月,頁32-44。
38.駱禎毅,機械電子及紡織工業研究發展活動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
39.盧錫雄,我國產業機械業技術能力分析,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
40. Gluek (Business Policy: Strategy 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Action) 司徒達賢譯,企業政策與策略規劃,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1年。
英文部份:
41. Branson, J., "Transfer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by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1966, PP. 259-267.
42. Drucker, Peter F., Management: Task,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4.
43. Foster, Richard N., "Organize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Haw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1971.
44. Gerstenfeld, Arthur & L. H. Wortzel, "Strategies for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Fall 1977 PP. 59-68.
45. Hawthorne, Edward P.,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Maidenhead: McGrawk-Hill, 1978.
46. Kotler, Philip,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4th ed., N.Y.: Prentic-Hall, Inc., 1980.
47. Lasserre, Philippe "Training: Key to Technological Transfer", Long Rang Planning, Vol 15 No. 3, 1982, PP. 51-60.
48. Mansfield, E.,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Y. : John Wiley & Sons, 1968.
49. Mansfield, E. ,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Forms, Resource Requirement, and Polic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 and Proceedings 65, May 1975, PP. 372-373.
50. Millman, A.F., "Licens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Science, 21, March 1983, PP. 3-16.
51. Peno, J.D. & H. W. Wallender III ., A Contingent Approach to Technology Policy Proposing a Cost/Benefit Analysis, N.Y. : FMME 1977,
52. Pessemier, Edgar A., Product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1977.
53. Quinn, James B.,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1969.
54. Roberts, J. J.,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in Technology Transfer, N.Y. : FMME, 1977.
55. Robock, Stefan H. & Kenneth Simmon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3rd ed. Homewood: Richand D. Irwin, Inc., 1983.
56. Rogers, E. M. Key Concepts and Models: Inducing Technology change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2.
57. Sachs, W. S. & George Benson, Produc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ulsa: Penn Well Pub. Co. 1981.
58. Santikarn, Mingsarn, Technology Transfer,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1.
59. Wind, Yoram T., Product Policy: Concepts, Methods and Strategy, 1982.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碩士
7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水深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曾建勳
dc.creator (作者) 曾建勳zh_TW
dc.date (日期) 1984
dc.date.accessioned 5-Dec-2016 16:44:22 (UTC+8)-
dc.date.available 5-Dec-2016 16:44: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Dec-2016 16:44:22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4528-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
在自由經濟體制下,企業必須要有能力不斷推出合乎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以維持成長與發展。此開發新產品的能力關係到企業存亡問題,同時也關係到國家經濟之成長與停滯。而科技能力是開發產品的關鍵,開發中的國家,受到經濟規模的限制,無法完整發展所需科技,因此引進先進國家的科技,不但減少錯誤的摸索,並可以加速產業的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已面臨關鍵時刻,必須迅速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機械工業是一切工業發展的基礎,被政府選定為重略性工業,全力推動,以帶動工業升級,在提升開發新產品能力方面,尤以引進國外著名企業之先進技術為重點,期能迎頭趕上,加速產業結構的改善。
本文選擇178家與外人合資或技術合作之機械業廠商為實證分析的對象,調查技術移轉程度及其因素對廠商產品開發活動的影響情形除藉以了解我國機械業合作廠商在技術移轉各構面上所遭遇的現狀,並分析廠商產品開發活動是如何受技術移轉影響,進而了解影響技術移轉各因素的各項特性為何,以掌握最有效的技術移轉過程,提高廠商新產品開發能力,達成更進一步的經濟目標。
本研究先就技術移轉的定義及衡量構面提出說明,並擇要探討國內學者在機械業技術移轉上相關實證文獻。次就機械業技術移轉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包含人員移轉分析,產品及設備移轉分析,管理移轉分析與資訊移轉分析並加以綜合評等。進而探討機械業技術移轉程度與產品開發活動的關係,分析產品開發成效,產品開發過程與產品開發潛能與技術移轉之關聯性,最後研究企業特性,技術人特性,及外在環境等因素,與企業技術移轉之關係。
經研究發現,在廠商之產品開發活動上,技術移轉對機械業新產品開發之成效,並無貢獻,但對產品開發過程中的設計試驗能力及產品上市後評估能力均能有所改善,且能顯著提升廠商開發產品的潛能,因此可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確能對我國機械業廠商開發新產品能力有若干正面之影響。唯廠商在引進國外技術時,首應注重本身相對能力之建立,選擇適當的產品與國外技術人廠商,以能技術生根,發展自行開發產品之能力。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說5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限制10
第四節 論文結構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17
第一節 技術移轉的本質17
第二節 機械工業技術移轉成效之實證研究文獻24
第三章 機械工業的技術移轉30
第一節 人員移轉的分析30
第二節 產品與設備移轉的分析38
第三節 管理移轉的分析46
第四節 資訊移轉的分析53
第五節 技術移轉指數的綜合分析59
第四章 技術移轉與產品開發活動關係的探討63
第一節 技術移轉與產品開發成效的關係64
第二節 技術移轉與產品開發過程的關係66
第三節 技術移轉與產品開發潛能的關係80
第五章 企業特性、技術人特性、環境因素與技術移轉關係的探討
第一節 企業特性與技術移轉的關係100
第二節 技術人特性與技術移轉的關係106
第三節 環境困素與技術移轉的關係11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21
第一節 結論121
第二節 建議128
參考書目135
附錄一 交叉分析表 ( 附表1至附表35 ) 142
附錄二 廠商調查問卷161
附錄三 回卷廠商名錄169
圖表目次

圖 1 - 1 本研究之觀念性構架圖9
圖 2 - 1 企業組成因素與社會基本結構互動圖22
圖 4 - 1 產品開發之決策過程圖68
圖 4 - 2 新產品構想之衰退曲線圖70
圖 4 - 3 生產系統圖85

表 3 - 1 機械業合作廠商派員赴國外受訓平均值32
表 3 - 2 機械業合作廠商人員受訓評分方法32
表 3 - 3 機械業合作廠商技術人派員來台平均值統計表34
表 3 - 4 機械業合作廠商接受技術人指導評分方法34
表 3 - 5 機械業合作廠商外籍主管及顧問佔經理級比例統計表36
表 3 - 6 機械業合作廠商人員移轉指數分配表38
表 3 - 7 機械業合作廠商產品自製率統計表41
表 3 - 8 機械業合作廠商設備自製比例統計表43
表 3 - 9 機械業合作廠商工具自製比例統計表44
表 3 - 10 機械業合作廠商產品及設備移轉指數分配表46
表 3 - 11 機械業合作廠商作業限制統計表49
表 3 - 12 機械業合作廠商管制度引進程度統計表50
表 3 - 13 機械業合作廠商國人決策權限程度統計表52
表 3 - 14 機械業合作廠商管理移轉指數分配表53
表 3 - 15 機械業合作廠商資訊缺點程度統計表55
表 3 - 16 機械業合作廠商資訊由技術人提供程度表56
表 3 - 17 機械業合作廠商管理資訊方式統計表57
表 3 - 18 機械業合作廠商資訊移轉指數分配表59
表 3 - 19 機械業合作廠商技術移轉指數分配表60
表 4 - 1 產品開發成效評分表65
表 4 - 2 技術移轉程度與產品開發成效X²值表66
表 4 - 3 技術移轉程度與創意收集能力X²值表70
表 4 - 4 技術移轉程度與篩選創意能力X²值表72
表 4 - 5 技術移轉程度與經營分析能力X²值表73
表 4 - 6 技術移轉程度與設計實驗能力X²值表75
表 4 - 7 技術移轉程度與品牌命名能力X²值表76
表 4 - 8 技術移轉程度與試銷能力X²值表78
表 4 - 9 技術移轉程度與再評估能力X²值表79
表 4 - 10 機械業合作廠商行銷水準得分統計表83
表 4 - 11 技術移轉程度與行銷水準X²值表83
表 4 - 12 機械業合作廠商生產水準得分統計表87
表 4 - 13 技術移轉程度與生產水準X²值表88
表 4 - 14 機械業合作廠商財務水準得分統計表90
表 4 - 15 技術移轉程度與財務水準X²值表91
表 4 - 16 技術移轉程度與研究發展水準X²值表95
表 4 - 17 技術移轉程度與產品開發潛能X²值表96
表 5 - 1 企業規模分級評分標準表101
表 5 - 2 產品生命週期階段評分表102
表 5 - 3 機械業合作廠商企業特性與技術移轉程度X²值表104
表 5 - 4 機械合作廠商技術人特性與技術移轉程度X²值表110
表 5 - 5 市場環境與技術移轉程度X²值表114
表 5 - 6 競爭環境與技術移轉程度X²值表115
表 5 - 7 科技環境與技術移轉程度X²值表117
表 5 - 8 政府環境與技術移轉程度X²值表118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dc.relation (關聯) 企業管理研究所
dc.relation (關聯) 碩士
dc.relation (關聯) 72
dc.title (題名) 技術移轉對產品開發活動之影響 : 我國機械工業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中華徵信所,台灣地區機械工業年報,民國71年。
2.江炯聰,台灣工業技術之發展與移轉,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3.李恆德,多國籍企業與落後國家之技術移轉-台灣實例分析,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民國69年。
4.李應時譯,「經營技術的轉移」,工業技術,第86期,民國70年8月,頁12-16。
5.李慶成,多國籍企業與技術移轉之關係,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
6.周昺堯,「台灣廠商與國外企業之技術合作」,台灣銀行季刊,第22卷第4期,民國60年12月,頁116-136。
7.林石甫等,機械工業設計能力現況及改進辦法,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民國69年。
8.林從嘉譯,「如何打破對多國家公司的依賴」,自由中國之工業,第50卷第5期,民國65年10月,頁12-21。
9.林鴻鈞,我國機械儀器技術合作之研究,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
10.林鴻鈞,「台灣機械業技術引進的成效與效益」,台灣銀行季刊,第33卷第3期,民國71年9月,頁1 ~ 27。
11.吳榮義,「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方向與就業效果」(上)(中)(下),台北市銀行月刊,第8卷第12期,第9卷第1 , 2期,民國66年12,67年1月,2月。
12.吳榮義,美商投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69年。
13.吳榮義,莊春發合著,「台灣機械零件業之技術引進、普及與生根」,台灣銀行季刊,第35卷第1期,民國73年3月,頁64-107。
14.吳鴻祺,我國機械工業整廠輸出潛力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
15.徐金水,中外技術合作有效條件及程序之研究-台灣區機、電、化學、金屬工業之實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6年。
16.徐仁傑,台灣機械未來發展方向之研究-德菲爾預測法之運用,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17.張志丞,我國工具機工業促銷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
18.莊春發,「技術普及之研究」,台北市銀月刊,第14卷第6期,民國72年6月,頁73-86。
19.梁秀精,國際間的技術移轉-我國電子電器業技術合作之研究,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
20.許士軍,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1年。
21.許士軍,現代行銷管理學,修訂版,台北:商略印書館,民國69年。
22.許是祥,企業經營管理策略特輯,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民國71年。
23.黃俊英等,「技術移轉的管理」,現代管理月刊,民國73年2月,頁17-30。
24.黃耀輝,台灣機械工業之研究,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3年。
25.陳定國,黃俊英主編,企業研究應用技術大全,台北:大世紀出版公司,民國68年。
26.陳定國,企業管理,三版,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2年。
27.陳春龍,技術移轉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28.陳榮宗,投資及技術發展方式與技術發展成效關係之研究-台灣精密工業之實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
29.曾培智,「我國機械工業技術發展策略」,機械展特刊,經濟日報社,民國70年4月,頁46-59。
30.彭興伯,「技術合作與技術接受之研析」,工業簡訊,第10卷第7期,民國69年7月,頁27-33。
31.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技術合作事業名錄(上)(下)及增訂本,民國68年,71年。
32.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外國人投資事業名錄及增訂本,民國66年,70年。
33.劉水深,生產管理-系統方法,修正版,台北:華泰書局,民國69年。
34.劉水深,產品規劃與策略運用,台北:作者自印,民國70年。
35.劉錦龍,我國精密機械工業現狀及未來發展研究,台北:國科會科技資料中心,民國69年。
36.齊世基,「機械工業的技術移轉」,自由中國之工業,第54卷第3期,民國69年6月,頁2-11。
37.蔣家興,「台灣地區機械工業發展的探討與展望」,產業金融,第40期,民國72年9月,頁32-44。
38.駱禎毅,機械電子及紡織工業研究發展活動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
39.盧錫雄,我國產業機械業技術能力分析,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
40. Gluek (Business Policy: Strategy 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Action) 司徒達賢譯,企業政策與策略規劃,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1年。
英文部份:
41. Branson, J., "Transfer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by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1966, PP. 259-267.
42. Drucker, Peter F., Management: Task,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4.
43. Foster, Richard N., "Organize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Haw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1971.
44. Gerstenfeld, Arthur & L. H. Wortzel, "Strategies for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Fall 1977 PP. 59-68.
45. Hawthorne, Edward P.,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Maidenhead: McGrawk-Hill, 1978.
46. Kotler, Philip,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4th ed., N.Y.: Prentic-Hall, Inc., 1980.
47. Lasserre, Philippe "Training: Key to Technological Transfer", Long Rang Planning, Vol 15 No. 3, 1982, PP. 51-60.
48. Mansfield, E.,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Y. : John Wiley & Sons, 1968.
49. Mansfield, E. ,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Forms, Resource Requirement, and Polic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 and Proceedings 65, May 1975, PP. 372-373.
50. Millman, A.F., "Licens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Science, 21, March 1983, PP. 3-16.
51. Peno, J.D. & H. W. Wallender III ., A Contingent Approach to Technology Policy Proposing a Cost/Benefit Analysis, N.Y. : FMME 1977,
52. Pessemier, Edgar A., Product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1977.
53. Quinn, James B.,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1969.
54. Roberts, J. J.,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in Technology Transfer, N.Y. : FMME, 1977.
55. Robock, Stefan H. & Kenneth Simmon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3rd ed. Homewood: Richand D. Irwin, Inc., 1983.
56. Rogers, E. M. Key Concepts and Models: Inducing Technology change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2.
57. Sachs, W. S. & George Benson, Produc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ulsa: Penn Well Pub. Co. 1981.
58. Santikarn, Mingsarn, Technology Transfer,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1.
59. Wind, Yoram T., Product Policy: Concepts, Methods and Strategy,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