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公民教育之研究 作者 繆敏志 貢獻者 葉學志
繆敏志日期 1985 上傳時間 6-十二月-2016 19:03:37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教育為立國之根本,亦為百年樹人之大計,而公民教育則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其實施的成敗,攸關國家存亡興衰之命脈。然一般所言公民教育者,多針對普通學校而言,甚少涉及職業學校,似有疏忽遺漏之處。但是,高職係為我國後期中等教育之主流,亦為國家未來發展之重點,故其公民教育之成敗,實乃關係甚鉅,影響至深。是以筆者不揣淺陋,以此為題,思欲探討我國高職公民教育之理論基礎,以為分析批判之依據;並介紹世界主要國家之實施概況,以為參考借鏡之處;且分析我國高職公民教育的內涵,考驗其是否符合國家發展的需要;同時就其實施現況,評量我國高職公民教育的實施成效,據以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本研究主要採用調查法進行研究,並輔以比較研究及文獻分析。全文約十五萬餘言,計分七章,二十八節,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文獻探討。第二章為高職公民教育之理論基礎,計分高職公民教育之哲學基礎、社會學基礎及心理學基礎三方面。第三章為世界主要國家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分別探討美國、英國、法國、西德、日本等五國之高職公民教育,並對五國之高職公民教育作一綜合分析。第四章為我國高職公民教育之沿革,分就民國建立以前、民國初年、國民政府成立後、抗戰及戡亂時期、政府遷臺後的高職公民教育而述之,並對高職公民教育的演進作一綜合分析。第五章為我國高職公民教育之內涵分析,分就高職公民本科及公民教育相關課程的內涵分析。第六章為我國高職公民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與分析,就問卷與調查表所獲得之調查資料加以分析,以了解調查對象對現行高職公民課程的看法與改進之意見。第七章則為結論與建議。
序言論文提要表目錄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1第二節 研究目的2第三節 研究範圍2壹、就「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涵義而言3貳、就「公民教育」涵義而言4第四節 研究方法6第五節 文獻探討7第二章 高職公民教育之理論基礎13第一節 高職公民教育之哲學基礎13壹、價值論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14貳、知識論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16叁、道德哲學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17第二節 高職公民教育之社會學基礎20壹、社會結構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20貳、社會變遷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22叁、社會問題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22肆、社會化歷程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23第三節 高職公民教育的心理學基礎24壹、心理學之研究與高職公民教育目標之關係24貳、發展心理學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25叁、學習心理學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27第三章 世界主要國家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35第一節 美國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35壹、高職概況35貳、高職公民教育概況36叁、高職公民教育特徵38第二節 英國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39壹、高職概況39貳、高職公民教育概況40叁、高職公民教育特徵42第三節 法國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43壹、高職概況43貳、高職公民教育概況44叁、高職公民教育特微46第四節 西德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47壹、高職概況47貳、高職公民教育概況48叁、高職公民教育特徵51第五節 日本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52壹、高職概況52貳、高職公民教育概況54叁、高職公民教育特徵55第六節 世界主要國家高職公民教育之綜合分析56第四章 我國高職公民教育之沿革67第一節 民國建立以前的高職公民教育(本期始自清季末葉至宣統三年)67壹、職校的建立67貳、壬寅學制與癸卯學制68叁、文實分科之制70第二節 民國初年的高職公民教育(本期始自民國元年迄民國十六年)71壹、壬子癸丑學制71貳、壬戌學制73第三節 國民政府成立以後的高職公民教育(本期始自民國十七年迄民國二十六年)75壹、戊辰學制75貳、壬申癸酉學制76第四節 抗戰及戡亂時期的高職公民教育(本期始自民國二十七年迄民國三十八年)79壹、抗戰時期80 貳、戡亂時期82第五節 中央政府遷臺後的高職公民教育(本期始自民國三十八年迄今)83壹、九年國教實施以前84貳、九年國教實施以後88第六節 我國高職公民教育演進的綜合分析91第五章 我國高職公民教育內涵之分析101第一節 高職公民課程分析101壹、目標分析101貳、內容分析104叁、改進意見107第二節 高職公民教育相關課程分析109壹、目標分析109貳、內容分析114叁、改進意見118第六章 我國高職公民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與分析123第一節 問卷與調查表之編製123壹、問卷部份123貳、調查表部份124第二節 調查之對象及實施125壹、調查之對象及樣本之選取125貳、調查之實施及資料之處理127第三節 高職公民課程實施現況調查結果之分析128壹、課程目標方面128貳、教材選擇方面135叁、教材編排方面144肆、教學方法方面154伍、考查評量方面163陸、學校行政配合方面170柒、其他181第四節 高職公民科師資現況調查結果之分析184壹、師資水準分析184貳、師資進修分析193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202壹、結論202貳、建議207參考書目212附錄一 高級職業學校公民課程實施現況調查問卷(甲卷)221附錄二 高級職業學校公民課程實施現況調查問卷(乙卷)224附錄三 高級職業學校公民科師資現況調查表227附錄四 簡歷表229附錄五 碩士班歷年成績總表231表目錄表六 - 二 - 一 高職公民課程實施現況調查問卷之樣本分析126表六 - 二 - 二 高職公民科師資情況調查表之樣本分析127表六 - 三 - 一 「目標之敘寫形式」意見統計表129表六 - 三 - 二 「目標之涵蓋層面」意見統計表130表六 - 三 - 三 「目標之可行性」意見統計表132表六 - 三 - 四 「學生是否知道公民課程目標」意見統計表133表六 - 三 - 五 「教師是否告知公民課程目標」意見統計表134表六 - 三 - 六 「教材之符合性 - 根據課程目標提供學習經驗」意見統計表 136表六 - 三 - 七 「興趣原則 - 配合學生興趣方面」意見統計表138表六 - 三 - 八 「適切性 - 配合學生程度方面」意見統計表139表六 - 三 - 九 「適切性 - 配合國家社會方面」意見統計表140表六 - 三 - 一○ 「適切性 - 配合現代實際生活方面」意見統計表142表六 - 三 - 一一 「融合本國史地常識 - 將公民政為社會科學概論」意見統計表143表六 - 三 - 一二 「續繼性與程序性 - 與國中公民與道德的配合情形」意見統計表145表六 - 三 - 一三 「統整性 - 本科各章節的配合情形」意見統計表146表六 - 三 - 一四 「統整性 - 與三民主義的配合情形」意見統計表148表六 - 三 - 一五 「統整性 - 與道德實踐的配合情形」意見統計表149表六 - 三 - 一六 「邏輯原則 - 現行高職公民教材排列次序」意見統計表151表六 - 三 - 一七 「邏輯原則 - 新訂高中公民教材排列次序」意見統計表152表六 - 三 - 一八 「邏輯原則 - 擬訂高職公民教材排列次序」意見統計表153表六 - 三 - 一九 「教法之符合性 - 根據課程目標採用教學方法」意見統計表155表六 - 三 - 二○ 「社會化教學法 - 學生討論方面」意見統計表157表六 - 三 - 二一 「社會化教學法 - 舉辦校內外活動方面」意見統計表158表六 - 三 - 二二 「問題教學法 - 問問題以啟發學生思考方面」意見統計表159表六 - 三 - 二三 「電化教學法 - 利用視聽教材配合教學方面」意見統計表161表六 - 三 - 二四 「運用補充教材配合教學方面」意見統計表162表六 - 三 - 二五 「考評之符合性 - 根據課程目標採用考評方式」意見統計表164表六 - 三 - 二六 「敘述性原則 - 考評結果表示方面」意見統計表165表六 - 三 - 二七 「合作性原則 - 參與考評人員方面」意見統計表167表六 - 三 - 二八 「多樣性原則 - 成績考評的根據方面」意見統計表168表六 - 三 - 二九 「個別性原則 - 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而採取不同評量標準方面」意見統計表169表六 - 三 - 三十 「排課方面 - 公民課是否採取連排方式」意見統計表171表六 - 三 - 三一 「實施團體活動方面」意見統計表172表六 - 三 - 三二 「實施輔導活動方面」意見統計表174表六 - 三 - 三三 「實施導師制方面」意見統計表175表六 - 三 - 三四 「舉行演講或座談會方面」意見統計表176表六 - 三 - 三五 「每學年舉行家庭訪問的次數」意見統計表178表六 - 三 - 三六 「每學年舉行家長會或母姊會的次數」意見統計表179表六 - 三 - 三七 「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方面」意見統計表180表六 - 四 - 一 高職公民教師性別統計表185表六 - 四 - 二 高職公民教師年齡別統計表186表六 - 四 - 三 高職公民教師職務別統計表188表六 - 四 - 四 高職公民教師學歷別統計表189表六 - 四 - 五 高職公民教師科系別統計表191表六 - 四 - 六 高職公民教師檢定資格別統計表192表六 - 四 - 七 高職公民教師專兼任別統計表194表六 - 四 - 八 「進修狀況 - 今年閱讀公民教育論文的篇數」統計表195表六 - 四 - 九 「進修狀況 - 今年參加公民教育座談會或演講的次數」統計表197表六 - 四 - 一○ 「進修狀況 - 近三年發表公民教育論文的篇數」統計表198表六 - 四 - 一一 「進修狀況 - 曾參加公民教育的進修次數」統計表200參考文獻 一、中文(一) 專書部份1.丁致聘編: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紀事 (臺二版)。臺北:商務,民五九。 2.王文科: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民七十。3.王世憲譯:美國的民主生活。臺北:商務,民四二。 4.方炳林:小學課程發展。臺北:正中,民六五。 5.王家通、陳伯璋、吳裕益:中等教育 (二版)。高雄:復文,民七二。 6.文景編輯小組:教育哲學。臺北:文景,民六五。 7.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世界教育改革動向。臺北:幼獅,民六五。 8.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世界中等教育改革動向。臺北:幼獅,民七十。 9.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世界技術職業教育改革動向。臺北:幼獅,民七一。 10.尹蘊華:教育社會學。臺中:長春印刷廠,民五四。 11.幼獅編譯部譯:菲希特告德國國民書(二版)。臺北:幼獅,民六八。12.多賀秋五郎編著: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臺北:文海,民六五。13.李化方:歐美勞作教育思想史。上海:商務,民二五。 14.吳俊升:教育哲學大鋼(六版)。臺北:商務,民六六。 15.呂俊甫:美國教育。臺北: 商務,民五六。 16.吳康譯:法國中等教育。臺北:商務,民六一。 17.吳盛木等譯:各國學校制度與課程。臺北:商務,民五七。 18.吳鼎:教學原理 (二版)。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六七。 19.林本:現代理想的中學課程。臺北:開明,民五五。 20.林本:日本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開明,民五六。 21.林本:世界各國中學教育制度 (四版)。臺北:開明,民六三。 22.林玉體:西洋教育史 (二版)。臺北:文景,民七二。 23.林清山: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修正版)。臺北:民七一。24.林清江:教育社會學 (二版)。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六四。 25.林清江等: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六九。 26.林清江:教育社會學新編 - 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民七○。 27.林清江主編:比較教育。臺北。五南,民七二。 28.袁立錕:歐美比較職業技術教育。臺北:大聖,民六七。29.孫邦正主編:六十年來的中國教育。臺北:正中,民六十。30.孫邦正主編:教育大辭書 (二版)。臺北:商務,民六三。 31.秦孝儀主編:蔣總統集。臺北:華岡,民六四。 32.徐宗林: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文景,民六四。 33.徐南號:職業技術教育(二版)。臺北:文景,民六四。 34.徐南號:當代教育思潮。臺北:三民,民六七。 35.孫常煒編:蔡元培先生全集。臺北:商務,民五七。36.高廣孚:杜威教育思想。臺北:水牛,民六五。 37.陳青之:中國教育史(臺六版)。臺北:商務,民六七。 38.教育部:中等機械電機技術科課程綱要。出版地,出版商不詳,民三七。 39.教育部:教育部辦理各機關學校暨社教機構推行「青少年公民教育計畫」評估總報告。臺北:教育部,民七一。40.教育部:「加強推展青少年公民教育計畫」問卷調查報告。臺北:教育部,民七三。 41.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教育部,民七三。 42.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初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八版)。上海:正中,民二五。 43.教育部中等教育司:職業教育法令彙編。重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民三一。 44.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修正初高中課程標準(七版)。上海:正中,民三○。45.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民三七。 46.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四二。 47.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四二。 48.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水產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準。臺北:復興,民四二。 49.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與文化社,民四五。50.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臺二版)。臺北:正中,民五二。51.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家事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五四。 52.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護理及助產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五四。 53.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十。 54.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七二。 55.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二。 56.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商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二。 57.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二。58.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醫事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三。 59.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三。60.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民七二。 61.教育部訓育委員會:訓導手册 (二版)。臺北:教育部,民六五。62.教育部訓育委員會:訓導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民七三。 63.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第二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上海:商務,民三七。 64.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民四六。 65.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影印初版)。臺北:傳記文學,民六十。 66.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民六三。 67.教育部專科職業教育司:高級家事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二。 68.陳峰津:杜威的教育學說。臺北:幼獅,民五四。 69.黃炳煌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臺北:桂冠,民七十。 70.黃炳煌:課程理論之基礎(二版)。臺北:文景,民七三。 71.單文經:道德教育初探。高雄:復文,民七一。 7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社會學。臺北:偉文,民六八。7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所主編:明日的高中教育。臺北:幼獅,民七一。 7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所主編:明日的公民教育。臺北:幼獅,民七二。 75.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四版)。臺北:東華,民七二。 76.彭駕騂:課程的設計與評鑑。臺北:臺灣書店,民五九。 77.溫世頌:教育心理學。臺北:三民,民六七。 78.雷國鼎:歐美教育制度(二版)。臺北:教育文物,民六七。79.雷國鼎:教育行政(臺四版)。臺北:國立編譯館,民七十。 80.劉焜輝等:日本現行教育制度。臺北:商務,民六五。 81.劉焜輝、洪祖顯譯:日本現代化與教育。臺北:幼獅,民六二。 82.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部譯:民本主義與教育。臺北:商務,無年代。 83.鄭世興:中國現代教育史。臺北:三民,民七一。 84.鄭重信:西德的教育制度。臺北:幼獅,民六六。 85.歐陽教: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二版)。臺北:文景,民六五。86.葉學志:教育哲學(二版)。臺北:華視,民六九。 87.謝文全:中等教育。臺北:文景,民七二。 88.蔡樂生等著:教育心理學。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民六四。 89.龔寶善主編:現代教育理論基礎。臺北:臺灣教育輔導月刊社,民六三。(二)期刊雜誌1.陳光輝:我國中學公民課程的演進及其現況之分析。中等教育,民六二,二四卷:一、二期頁一一 ~ 一七。 2.陳光輝:加強公民教育的幾項建議。東方雜誌,民七十,十四卷九期,頁六○~六二。3.許智偉:論德國的民族精神教育及其核心科目。中華學報,民七三,二一期,頁五三~六八。4.許智偉:論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公民教育。歐洲研究,民七三,一期,頁十~三○。二、英文(壹)專書部份1. Best, J. W. Research in Education ( 3rd. ed. ),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 Hall, Inc., 1977.2. Brown, B. F. Education for Responsible Citizenship - The Report of the National Task Force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New York : McGraw - Hill, 1977.3. Byrne, David R., Hines, Susan A. and McClery, Llody E.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hip. Reston, Viringa : The NASSP , 1978.4. Doll, Ronald C. Curriculum Improvement : 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 ( 3rd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Inc., 1974.5. Gibson, John S.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 Macmillan, 1971.6. Good, Carter V. ( ed ).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 2nd ed. ). New York : McGraw-Hill, 1959.7. Gross, Richard E.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Danburry Connecticut : Americana Corporation, 1979.8. Halls, W. P. Education,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Mordern Frances. Great Britian: A. Wheaton & Co. 1976.9. Hoffman, M. L. and Hoffman L .W. ( eds. ),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1, New York : Russell Stage Foundation, 1964.10. Horton, P. B. and Leslie, G. R. The Sociolgy of Social Problems ( 2nd ed. ). New York : Appleton, 1960.11. Hutchins, R. M.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 Praeger Publishers Inc., 1968.12. Linton, 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Peronsality.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47.13. NEA, Education Policies Commissio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1938.14. McPhail, P et. al.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London : Longmans. 1977.15. Parrish, W. C. State - Mandated Graguation Reguierments 1980. Reston, Virginia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1980.16. Piaget, J .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New York : Free Press, 1952.17. Theodorson, G. A. and Theodorson, A.G.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臺北:雙葉(影印)。18. Torney, Judith V., Oppenheim, A. N. and Farnen, Russell F. Civic Education in Ten Countries.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1975.19. U. S. Office of Education, Consum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 - A National Study. Washington : Author, 1979.20. Weinberg, Carl, Education and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1971.(二)期刊雜誌1. James, Rest, Elliott. Turiel and Lawrence Kohlberg : Level of Moral Development as a Determinant of preference and Comprehension of Moral Judgment Made by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9, 37, 225-252.2. Mills, Patricia. A Philosophical Base for Curriculum Pecis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72, 29, 631-637.三、日文(一) 專書部份1.文部省: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六版)。東京:大藏省印刷局,一九八三年。(二)期刊雜誌1.石井次郎:道德教育研究。九州大學教育學部比較教育文化研究施設紀要,一九六二,十號,頁三○ - 三九。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碩士
73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葉學志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繆敏志 dc.creator (作者) 繆敏志 zh_TW dc.date (日期) 1985 dc.date.accessioned 6-十二月-2016 19:03:37 (UTC+8) - dc.date.available 6-十二月-2016 19:03:37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十二月-2016 19:03:37 (UTC+8) -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4615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教育為立國之根本,亦為百年樹人之大計,而公民教育則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其實施的成敗,攸關國家存亡興衰之命脈。然一般所言公民教育者,多針對普通學校而言,甚少涉及職業學校,似有疏忽遺漏之處。但是,高職係為我國後期中等教育之主流,亦為國家未來發展之重點,故其公民教育之成敗,實乃關係甚鉅,影響至深。是以筆者不揣淺陋,以此為題,思欲探討我國高職公民教育之理論基礎,以為分析批判之依據;並介紹世界主要國家之實施概況,以為參考借鏡之處;且分析我國高職公民教育的內涵,考驗其是否符合國家發展的需要;同時就其實施現況,評量我國高職公民教育的實施成效,據以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本研究主要採用調查法進行研究,並輔以比較研究及文獻分析。全文約十五萬餘言,計分七章,二十八節,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文獻探討。第二章為高職公民教育之理論基礎,計分高職公民教育之哲學基礎、社會學基礎及心理學基礎三方面。第三章為世界主要國家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分別探討美國、英國、法國、西德、日本等五國之高職公民教育,並對五國之高職公民教育作一綜合分析。第四章為我國高職公民教育之沿革,分就民國建立以前、民國初年、國民政府成立後、抗戰及戡亂時期、政府遷臺後的高職公民教育而述之,並對高職公民教育的演進作一綜合分析。第五章為我國高職公民教育之內涵分析,分就高職公民本科及公民教育相關課程的內涵分析。第六章為我國高職公民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與分析,就問卷與調查表所獲得之調查資料加以分析,以了解調查對象對現行高職公民課程的看法與改進之意見。第七章則為結論與建議。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序言論文提要表目錄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1第二節 研究目的2第三節 研究範圍2壹、就「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涵義而言3貳、就「公民教育」涵義而言4第四節 研究方法6第五節 文獻探討7第二章 高職公民教育之理論基礎13第一節 高職公民教育之哲學基礎13壹、價值論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14貳、知識論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16叁、道德哲學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17第二節 高職公民教育之社會學基礎20壹、社會結構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20貳、社會變遷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22叁、社會問題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22肆、社會化歷程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23第三節 高職公民教育的心理學基礎24壹、心理學之研究與高職公民教育目標之關係24貳、發展心理學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25叁、學習心理學與高職公民教育之關係27第三章 世界主要國家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35第一節 美國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35壹、高職概況35貳、高職公民教育概況36叁、高職公民教育特徵38第二節 英國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39壹、高職概況39貳、高職公民教育概況40叁、高職公民教育特徵42第三節 法國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43壹、高職概況43貳、高職公民教育概況44叁、高職公民教育特微46第四節 西德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47壹、高職概況47貳、高職公民教育概況48叁、高職公民教育特徵51第五節 日本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52壹、高職概況52貳、高職公民教育概況54叁、高職公民教育特徵55第六節 世界主要國家高職公民教育之綜合分析56第四章 我國高職公民教育之沿革67第一節 民國建立以前的高職公民教育(本期始自清季末葉至宣統三年)67壹、職校的建立67貳、壬寅學制與癸卯學制68叁、文實分科之制70第二節 民國初年的高職公民教育(本期始自民國元年迄民國十六年)71壹、壬子癸丑學制71貳、壬戌學制73第三節 國民政府成立以後的高職公民教育(本期始自民國十七年迄民國二十六年)75壹、戊辰學制75貳、壬申癸酉學制76第四節 抗戰及戡亂時期的高職公民教育(本期始自民國二十七年迄民國三十八年)79壹、抗戰時期80 貳、戡亂時期82第五節 中央政府遷臺後的高職公民教育(本期始自民國三十八年迄今)83壹、九年國教實施以前84貳、九年國教實施以後88第六節 我國高職公民教育演進的綜合分析91第五章 我國高職公民教育內涵之分析101第一節 高職公民課程分析101壹、目標分析101貳、內容分析104叁、改進意見107第二節 高職公民教育相關課程分析109壹、目標分析109貳、內容分析114叁、改進意見118第六章 我國高職公民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與分析123第一節 問卷與調查表之編製123壹、問卷部份123貳、調查表部份124第二節 調查之對象及實施125壹、調查之對象及樣本之選取125貳、調查之實施及資料之處理127第三節 高職公民課程實施現況調查結果之分析128壹、課程目標方面128貳、教材選擇方面135叁、教材編排方面144肆、教學方法方面154伍、考查評量方面163陸、學校行政配合方面170柒、其他181第四節 高職公民科師資現況調查結果之分析184壹、師資水準分析184貳、師資進修分析193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202壹、結論202貳、建議207參考書目212附錄一 高級職業學校公民課程實施現況調查問卷(甲卷)221附錄二 高級職業學校公民課程實施現況調查問卷(乙卷)224附錄三 高級職業學校公民科師資現況調查表227附錄四 簡歷表229附錄五 碩士班歷年成績總表231表目錄表六 - 二 - 一 高職公民課程實施現況調查問卷之樣本分析126表六 - 二 - 二 高職公民科師資情況調查表之樣本分析127表六 - 三 - 一 「目標之敘寫形式」意見統計表129表六 - 三 - 二 「目標之涵蓋層面」意見統計表130表六 - 三 - 三 「目標之可行性」意見統計表132表六 - 三 - 四 「學生是否知道公民課程目標」意見統計表133表六 - 三 - 五 「教師是否告知公民課程目標」意見統計表134表六 - 三 - 六 「教材之符合性 - 根據課程目標提供學習經驗」意見統計表 136表六 - 三 - 七 「興趣原則 - 配合學生興趣方面」意見統計表138表六 - 三 - 八 「適切性 - 配合學生程度方面」意見統計表139表六 - 三 - 九 「適切性 - 配合國家社會方面」意見統計表140表六 - 三 - 一○ 「適切性 - 配合現代實際生活方面」意見統計表142表六 - 三 - 一一 「融合本國史地常識 - 將公民政為社會科學概論」意見統計表143表六 - 三 - 一二 「續繼性與程序性 - 與國中公民與道德的配合情形」意見統計表145表六 - 三 - 一三 「統整性 - 本科各章節的配合情形」意見統計表146表六 - 三 - 一四 「統整性 - 與三民主義的配合情形」意見統計表148表六 - 三 - 一五 「統整性 - 與道德實踐的配合情形」意見統計表149表六 - 三 - 一六 「邏輯原則 - 現行高職公民教材排列次序」意見統計表151表六 - 三 - 一七 「邏輯原則 - 新訂高中公民教材排列次序」意見統計表152表六 - 三 - 一八 「邏輯原則 - 擬訂高職公民教材排列次序」意見統計表153表六 - 三 - 一九 「教法之符合性 - 根據課程目標採用教學方法」意見統計表155表六 - 三 - 二○ 「社會化教學法 - 學生討論方面」意見統計表157表六 - 三 - 二一 「社會化教學法 - 舉辦校內外活動方面」意見統計表158表六 - 三 - 二二 「問題教學法 - 問問題以啟發學生思考方面」意見統計表159表六 - 三 - 二三 「電化教學法 - 利用視聽教材配合教學方面」意見統計表161表六 - 三 - 二四 「運用補充教材配合教學方面」意見統計表162表六 - 三 - 二五 「考評之符合性 - 根據課程目標採用考評方式」意見統計表164表六 - 三 - 二六 「敘述性原則 - 考評結果表示方面」意見統計表165表六 - 三 - 二七 「合作性原則 - 參與考評人員方面」意見統計表167表六 - 三 - 二八 「多樣性原則 - 成績考評的根據方面」意見統計表168表六 - 三 - 二九 「個別性原則 - 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而採取不同評量標準方面」意見統計表169表六 - 三 - 三十 「排課方面 - 公民課是否採取連排方式」意見統計表171表六 - 三 - 三一 「實施團體活動方面」意見統計表172表六 - 三 - 三二 「實施輔導活動方面」意見統計表174表六 - 三 - 三三 「實施導師制方面」意見統計表175表六 - 三 - 三四 「舉行演講或座談會方面」意見統計表176表六 - 三 - 三五 「每學年舉行家庭訪問的次數」意見統計表178表六 - 三 - 三六 「每學年舉行家長會或母姊會的次數」意見統計表179表六 - 三 - 三七 「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方面」意見統計表180表六 - 四 - 一 高職公民教師性別統計表185表六 - 四 - 二 高職公民教師年齡別統計表186表六 - 四 - 三 高職公民教師職務別統計表188表六 - 四 - 四 高職公民教師學歷別統計表189表六 - 四 - 五 高職公民教師科系別統計表191表六 - 四 - 六 高職公民教師檢定資格別統計表192表六 - 四 - 七 高職公民教師專兼任別統計表194表六 - 四 - 八 「進修狀況 - 今年閱讀公民教育論文的篇數」統計表195表六 - 四 - 九 「進修狀況 - 今年參加公民教育座談會或演講的次數」統計表197表六 - 四 - 一○ 「進修狀況 - 近三年發表公民教育論文的篇數」統計表198表六 - 四 - 一一 「進修狀況 - 曾參加公民教育的進修次數」統計表200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dc.relation (關聯) 教育研究所 dc.relation (關聯) 碩士 dc.relation (關聯) 73 dc.title (題名)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公民教育之研究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一) 專書部份1.丁致聘編: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紀事 (臺二版)。臺北:商務,民五九。 2.王文科: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民七十。3.王世憲譯:美國的民主生活。臺北:商務,民四二。 4.方炳林:小學課程發展。臺北:正中,民六五。 5.王家通、陳伯璋、吳裕益:中等教育 (二版)。高雄:復文,民七二。 6.文景編輯小組:教育哲學。臺北:文景,民六五。 7.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世界教育改革動向。臺北:幼獅,民六五。 8.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世界中等教育改革動向。臺北:幼獅,民七十。 9.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世界技術職業教育改革動向。臺北:幼獅,民七一。 10.尹蘊華:教育社會學。臺中:長春印刷廠,民五四。 11.幼獅編譯部譯:菲希特告德國國民書(二版)。臺北:幼獅,民六八。12.多賀秋五郎編著: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臺北:文海,民六五。13.李化方:歐美勞作教育思想史。上海:商務,民二五。 14.吳俊升:教育哲學大鋼(六版)。臺北:商務,民六六。 15.呂俊甫:美國教育。臺北: 商務,民五六。 16.吳康譯:法國中等教育。臺北:商務,民六一。 17.吳盛木等譯:各國學校制度與課程。臺北:商務,民五七。 18.吳鼎:教學原理 (二版)。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六七。 19.林本:現代理想的中學課程。臺北:開明,民五五。 20.林本:日本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開明,民五六。 21.林本:世界各國中學教育制度 (四版)。臺北:開明,民六三。 22.林玉體:西洋教育史 (二版)。臺北:文景,民七二。 23.林清山: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修正版)。臺北:民七一。24.林清江:教育社會學 (二版)。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六四。 25.林清江等: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六九。 26.林清江:教育社會學新編 - 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民七○。 27.林清江主編:比較教育。臺北。五南,民七二。 28.袁立錕:歐美比較職業技術教育。臺北:大聖,民六七。29.孫邦正主編:六十年來的中國教育。臺北:正中,民六十。30.孫邦正主編:教育大辭書 (二版)。臺北:商務,民六三。 31.秦孝儀主編:蔣總統集。臺北:華岡,民六四。 32.徐宗林: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文景,民六四。 33.徐南號:職業技術教育(二版)。臺北:文景,民六四。 34.徐南號:當代教育思潮。臺北:三民,民六七。 35.孫常煒編:蔡元培先生全集。臺北:商務,民五七。36.高廣孚:杜威教育思想。臺北:水牛,民六五。 37.陳青之:中國教育史(臺六版)。臺北:商務,民六七。 38.教育部:中等機械電機技術科課程綱要。出版地,出版商不詳,民三七。 39.教育部:教育部辦理各機關學校暨社教機構推行「青少年公民教育計畫」評估總報告。臺北:教育部,民七一。40.教育部:「加強推展青少年公民教育計畫」問卷調查報告。臺北:教育部,民七三。 41.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教育部,民七三。 42.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初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八版)。上海:正中,民二五。 43.教育部中等教育司:職業教育法令彙編。重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民三一。 44.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修正初高中課程標準(七版)。上海:正中,民三○。45.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民三七。 46.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四二。 47.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四二。 48.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水產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準。臺北:復興,民四二。 49.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與文化社,民四五。50.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臺二版)。臺北:正中,民五二。51.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家事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五四。 52.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護理及助產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五四。 53.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十。 54.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七二。 55.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二。 56.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商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二。 57.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二。58.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醫事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三。 59.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三。60.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民七二。 61.教育部訓育委員會:訓導手册 (二版)。臺北:教育部,民六五。62.教育部訓育委員會:訓導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民七三。 63.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第二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上海:商務,民三七。 64.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民四六。 65.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影印初版)。臺北:傳記文學,民六十。 66.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民六三。 67.教育部專科職業教育司:高級家事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二。 68.陳峰津:杜威的教育學說。臺北:幼獅,民五四。 69.黃炳煌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臺北:桂冠,民七十。 70.黃炳煌:課程理論之基礎(二版)。臺北:文景,民七三。 71.單文經:道德教育初探。高雄:復文,民七一。 7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社會學。臺北:偉文,民六八。7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所主編:明日的高中教育。臺北:幼獅,民七一。 7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所主編:明日的公民教育。臺北:幼獅,民七二。 75.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四版)。臺北:東華,民七二。 76.彭駕騂:課程的設計與評鑑。臺北:臺灣書店,民五九。 77.溫世頌:教育心理學。臺北:三民,民六七。 78.雷國鼎:歐美教育制度(二版)。臺北:教育文物,民六七。79.雷國鼎:教育行政(臺四版)。臺北:國立編譯館,民七十。 80.劉焜輝等:日本現行教育制度。臺北:商務,民六五。 81.劉焜輝、洪祖顯譯:日本現代化與教育。臺北:幼獅,民六二。 82.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部譯:民本主義與教育。臺北:商務,無年代。 83.鄭世興:中國現代教育史。臺北:三民,民七一。 84.鄭重信:西德的教育制度。臺北:幼獅,民六六。 85.歐陽教: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二版)。臺北:文景,民六五。86.葉學志:教育哲學(二版)。臺北:華視,民六九。 87.謝文全:中等教育。臺北:文景,民七二。 88.蔡樂生等著:教育心理學。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民六四。 89.龔寶善主編:現代教育理論基礎。臺北:臺灣教育輔導月刊社,民六三。(二)期刊雜誌1.陳光輝:我國中學公民課程的演進及其現況之分析。中等教育,民六二,二四卷:一、二期頁一一 ~ 一七。 2.陳光輝:加強公民教育的幾項建議。東方雜誌,民七十,十四卷九期,頁六○~六二。3.許智偉:論德國的民族精神教育及其核心科目。中華學報,民七三,二一期,頁五三~六八。4.許智偉:論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公民教育。歐洲研究,民七三,一期,頁十~三○。二、英文(壹)專書部份1. Best, J. W. Research in Education ( 3rd. ed. ),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 Hall, Inc., 1977.2. Brown, B. F. Education for Responsible Citizenship - The Report of the National Task Force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New York : McGraw - Hill, 1977.3. Byrne, David R., Hines, Susan A. and McClery, Llody E.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hip. Reston, Viringa : The NASSP , 1978.4. Doll, Ronald C. Curriculum Improvement : 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 ( 3rd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Inc., 1974.5. Gibson, John S.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 Macmillan, 1971.6. Good, Carter V. ( ed ).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 2nd ed. ). New York : McGraw-Hill, 1959.7. Gross, Richard E.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Danburry Connecticut : Americana Corporation, 1979.8. Halls, W. P. Education,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Mordern Frances. Great Britian: A. Wheaton & Co. 1976.9. Hoffman, M. L. and Hoffman L .W. ( eds. ),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1, New York : Russell Stage Foundation, 1964.10. Horton, P. B. and Leslie, G. R. The Sociolgy of Social Problems ( 2nd ed. ). New York : Appleton, 1960.11. Hutchins, R. M.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 Praeger Publishers Inc., 1968.12. Linton, 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Peronsality.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47.13. NEA, Education Policies Commissio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1938.14. McPhail, P et. al.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London : Longmans. 1977.15. Parrish, W. C. State - Mandated Graguation Reguierments 1980. Reston, Virginia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1980.16. Piaget, J .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New York : Free Press, 1952.17. Theodorson, G. A. and Theodorson, A.G.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臺北:雙葉(影印)。18. Torney, Judith V., Oppenheim, A. N. and Farnen, Russell F. Civic Education in Ten Countries.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1975.19. U. S. Office of Education, Consum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 - A National Study. Washington : Author, 1979.20. Weinberg, Carl, Education and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1971.(二)期刊雜誌1. James, Rest, Elliott. Turiel and Lawrence Kohlberg : Level of Moral Development as a Determinant of preference and Comprehension of Moral Judgment Made by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9, 37, 225-252.2. Mills, Patricia. A Philosophical Base for Curriculum Pecis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72, 29, 631-637.三、日文(一) 專書部份1.文部省: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六版)。東京:大藏省印刷局,一九八三年。(二)期刊雜誌1.石井次郎:道德教育研究。九州大學教育學部比較教育文化研究施設紀要,一九六二,十號,頁三○ - 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