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 韓國歷史電視劇的虛與實:當代韓民族的歷史圖像 Fiction and reality in Korean historical drama: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contemporary Korean |
作者 | 邵磊 Shao, Lei |
貢獻者 | 林修澈 Lim, Siu-Theh 邵磊 Shao, Lei |
關鍵詞 | 歷史電視劇 韓民族 民族意識 民族主義 歷史認識 |
日期 | 2017 |
上傳時間 | 24-七月-2017 12:13:17 (UTC+8) |
摘要 | 歷史電視劇雖取材於某些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但其表現內容並非忠實於歷史記載。歷史電視劇的展現內容、寓含精神、表達手法等皆是今日的思考方式與意識形態。本文以韓國歷史電視劇為文本,通過與歷史記載相對照,觀察到其今日的歷史圖像,發現史劇背後貫徹著當代的民族理念與民族意識。本文正文共計五章十六節,其中,第二、三、四章在論述過程中,每節又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以史書所記載的歷史樣貌與時人觀念為考察對象,後部分則對相關主題史劇中所呈現的歷史樣貌與今人觀念進行分析,以此形成古今對照,窺其歷史觀念變化與現代元素融入的部分。 第一章宏觀回顧了有關史劇的性質、史劇研究以及韓國史劇的發展狀況。首先是有關歷史電視劇的性質部分,由於史劇是歷史與戲劇的結合,因此同時兼具歷史性與戲劇性。史劇的戲劇性時期具有虛構性與娛樂性,但其歷史性又要求其一定程度符合真實性並起到教育作用。不過即使是歷史記載,也是當時人以當時的理念和意識記錄的,因此認識論中的歷史也是具有主觀性的詮釋行為。這就使史劇也具備歷史記錄的性質,只不過其理念和意識皆為當代和藝術加工過的。雖然史劇中的歷史意識有相當部分與流傳下來的歷史記載有所差異,但這正是古今史觀變化的部分。由此,不僅可以透過史劇看到歷史的影像,更可以看到今天的意識。其次是對韓國史劇研究的回顧,本文選取44部(篇)或具有開創性的、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史劇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並依照不同時段的研究特徵對史劇研究進行了分期。再次,回顧了韓國歷史電視劇的發展歷程,並透過補充前人研究成果,將發展到目前階段的韓國史劇進行了階段分期。 第二章「傳統思維的重新解釋」共分為三節,以韓國史劇中常見的三種題材:「女人、階級、君主」為切入點,分析這些題材下相同主題的劇目,在不同的拍攝時代,所反映出的具有當時特色的歷史詮釋與社會反映。 第三章「傳統文化之近代的解釋」共分為四節,以韓流時代下新興的四種題材:「醫學、商業、飲食、文字」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史劇是如何以古代事物與傳統文化為本體,以近代的方法技藝、近代的觀念意識為精神,用「近代的」包裝「傳統」的。1990年代韓流之前,韓國影視劇作品在世界各國乏人問津。韓流興起的十年內,韓國史劇也未成為世界的關注點。但2003年播放的《大長今》一炮而紅,讓韓國史劇打響聲譽,成為世界各國熱捧的新寵。在韓國本土,史劇的再次興起始於稍早播放的《許浚》(1999)和《商道》(2001)。這三部高收視率史劇皆由李丙勳導演、崔完圭及其助手金榮昡作家聯袂創作。李丙勳導演的特色是以「人民史觀」創造「平民成功記」,而崔完圭作家則是「專業電視劇」與「專業史劇」的開拓者,兩人的結合成了韓流時代下韓國史劇最大的特色。因此本章將以韓國史劇最初涉及的三個專業領域:醫學、商業、飲食為切入點,再加上韓國特殊的專業進程——文字創造等四方面進行考察,探求其背後的現代手法與現代意識。 第四章「從事大主義到主體思想」共分為三節,以韓國民族主義的三個面向:「去中、反日、建立主體」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史劇是如何區別他者與我者、建構民族主體性的。由於韓國尚處於國家分裂狀態,導致韓國始終無法解除民族危機感,因此韓國人仍保持著強烈的敵我意識。敵我意識實踐的基礎,便是區分孰為敵(他者),孰為我(我者)。而中、日佔據了韓半島對外交流史的幾乎全部,因此韓國史劇中不斷出現中國與日本作為他者的形象。而韓半島上曾經出現過的古代民族與政權,則是韓劇中企圖收編為我者的對象。 第五章「古代的皮與現代的骨」,從韓國史劇的現代表現手法、現代價值觀念、以及現代民族意識三個切面審視史劇歷史故事外衣下的現代精神。歷史是在不斷的詮釋中存在的,歷史學家在詮釋歷史,影視作家也是在詮釋歷史,只不過他們詮釋的方式和途徑不同而已。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這就是賦予歷史文化以新的理念價值。史劇縱然以歷史為題材,但無論在表現的手法上,或背後蘊涵的社會觀念和民族意識上,無不是今日精神的折射。若把史劇比作一體肉身,那麼歷史故事不過是包裝肉身的披衣而已,今日之精神才是真正的精髓。本章第一節,從敘事的表現手法出發,發現韓國史劇以懸疑推理、外國文學、改寫歷史的現代表現手法出現古代故事。第二節從價值理念角度,發現當今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社會公益以及文化獨特的價值理念貫徹史劇之中。第三節從民族主義角度,發現韓國有著強烈的欲求建立民族主體性的民族意識。史劇中建立民族主體性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確立中國與日本為他者,第二是確立韓半島所有古代民族為我者,第三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疆域等方面堅固主體性,建構一個強大的民族主體。 歷史電視劇好比一面鏡子:以歷史記載的真實,照出戲劇故事的虛幻;但同時也以現實真實的意識,照出史劇虛幻的史事。歷史電視劇是一個敘事的場域,韓國人看似透過這個場域展現著本民族的歷史故事與傳統文化,實際上卻藉助這個場域暗度著今日的民族理念與民族意識。歷史上的韓民族,在經濟上是抑商的,政治上是從屬的,技藝上是粗糙的,文化上是攀附的,認同上是分裂的。但史劇中所展現的韓民族,經濟是貿易頻繁的,政治是自主且民主的,技藝是精湛而發達的,文化不僅具有獨特性,民族也是萬世一系而統一的。前者是韓民族原本的歷史圖像,後者則是當代韓民族所盼望的歷史圖像,也是韓民族對今日理念與意識的堅守和對未來的期待。 |
參考文獻 | 丁 曄 2009 〈韓國現代化進程中財閥的形成、發展及歷史作用〉,《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1-23。 丁堯燮 1971 《韓國女性運動史》,서울:一潮閣。 千秀延 2005《〈三言〉에 나타난 商人形象 研究》,水原:水原大學校碩士論文 大貫惠美子,石峰(譯) 2015 《作為自我的稻米 :日本人穿越時間的身份認同》,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大韓民國文教部編 1981 《韓國史10》,서울:國史編纂委員會。 山根幸夫 1992 〈明代倭寇問題研究〉,《黃淮學刊》1:78-82。 中國電視 2002 〈螢屏群言堂〉,《中國電視》3:37。 元善子 1995 《韓國古典小說의 女性像硏究》,京畿龍仁:檀國大學校博士論文。 元惠恩 2003 《史劇드라마 衣裳製作에 關한 研究:高麗時代를 中心으로》,서울:明知大學校碩士論文。 元惠恩 2003 《史劇드라마 衣裳製作에 關한 研究:高麗時代를 中心으로》,서울:明知大學校碩士論文。 尹 悅 2013 〈韓國女性意識在韓劇中的折射〉,《新鄉學院學報》27-1:91-92。 尹 晶 2015 〈17世紀 李舜臣 事蹟整備와 宣祖代 歷史의 再認識〉,《震檀學報》125:61-92。 尹 鴻 2001 〈衝突與共謀〉,《文化研究》6:20-27。 尹乃鉉 1984 〈古朝鮮의 疆域〉,《精神文化研究》21:57-69。 1985 〈漢四郡의 樂浪郡과 平壤의 樂浪〉,《韓國學報》11-4:2-36。 尹京鎭 2002 〈後三國의 統一과 歷史繼承意識의 轉換〉,姜萬吉編《우리歷史를 疑心한다》79-92,서울:西海文集。。 尹振賢 2013 〈1960年代 世祖政變의 映畵化와 現實認識:李圭雄의《端宗哀史》、《世祖大王》을 中心으로〉,《世界文學比較研究》42:491-514。 尹鉉哲、劉吉國 2012 〈試論光海君的世子身份問題與即位初期的政策〉,《延邊大學學報》1:136-140。 文石南 1989 〈地域社會의 緣故主義〉,《硏究叢書》3:1-26。 文丞益 1977 〈韓國民族主義와 韓國古代史〉,《韓國民族主義의 理念》41-79,亞細亞政策研究院。 文定昌 1970 《日本上古史:韓國史의 延長》,서울:栢文堂。 1989 《古代日本史:韓國史의 延長》,서울:人間社。 文智慧 2014 《韓食 아카이브 構築을 為한 記錄物 活用 方案 研究 :朝鮮王朝宮中飲食을 中心으로》,서울:慶熙大學校碩士論文。 毛祥宇 2015 《韓國電視劇中的中國形象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王 亮 2011 《壬辰倭亂與明人抗日援朝》,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王 南 2006 〈韓劇中的中國元素〉,《今日中國》2:58-59。 王元周 2004 〈在中國的韓國獨立運動人士對中國革命的認識〉,《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7-3:26-29。 2009 〈韓國人的歷史觀與中韓關系〉,《國際政治研究》4:138-157。 2013 〈檀箕認識與朝鮮半島的國史建構〉,《韓國學論文集》22:16-39。 2013 《小中華意識的嬗變》,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冬冬 2014 〈中國古裝歷史電視劇的及物性敘事分析〉,《三峽大學學報》4:44-47。 王永一 2007 〈韓國朝鮮王朝第十代王燕君研究〉,《中國邊政》169:75-95。 王克平 2009 《朝鮮與明外交關系研究》,延吉:延邊大學博士論文。 王思佳 2011 《中韓歷史題材電視劇比較分析》,河南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 王晓玲、董向荣 2010 〈韓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基于焦點集團訪談的研究結果〉,《當代亞太》2:109-132。 王健群 1995 〈南北國時代論糾謬〉,《社會科學戰線》2:174-180。 王綿厚 2004 〈關于確認高句麗歷史地位的三要素〉,《東北史地》1:45-48。 王鑫磊 2015 《同文書史:從韓國漢文文獻看近世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史祿國(С.М. Широкогоров),吳有剛、趙復興、孟克(譯) 1985 《北方通古斯的社會組織》,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Anderson, Benedict R. O`G),吴叡人(譯) 2005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田中健夫 著,楊翰球 譯 2015 《倭寇:海上歷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田壽炳、金甲童 1998 《主題別로 본 韓國歷史》,서울:書景文化社。 田鎭國 2016 〈三韓의 用例와 그 認識〉,《韓國史硏究》173:1-38。 申明鎬 2004 〈朝鮮時代 國王呼稱의 種類와 意味〉,《歷史와境界》52:47-67。 申東埈 2003 《燕山君을 為한 辨明》,知識産業社。 申采浩 1977 《朝鮮上古史》,收錄於《丹齋申采浩全集》1:31-354,서울:螢雪。 1977 《朝鮮上古文化史》,收錄於《丹齋申采浩全集》1:355-466,서울:螢雪。 申舜植 1995 《韓國韓醫學史再定立》,서울:韓國韓醫學硏究所。 申舜植、李炫知 2002 〈韓國韓醫學知識標準化的道路〉,《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4:79-80。 申澈雨 1979 〈漢醫學小考〉,《中國文化》1-1:7-20。 申錫勳 2012 〈韓國國內的經濟民主化論戰及問題〉,《當代韓國》4:35-47。 申瀅植 2001 《韓國傳統文化와 歷史意識》,서울:三知院。 白斗鉉 2007 〈한글을 中心으로 본 朝鮮時代 사람들의 文字生活〉,《西江人文論叢》22:157-203。 2004 〈韓國語 文字名稱의 歷史的 變遷〉,《文學과 語言》26:1-16。 白永瑞 2011 《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北京:三聯書店。 2009 《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6 〈東亞地域秩序:超越帝國,走向東亞共同體〉,《思想》3:129-150。 白承哲 1998 〈磻溪 柳馨遠의 商業觀과 商業政策論〉,《韓國文化》22:159-192。 任東權 2005 《日本안의 百濟文化》,서울:民俗院。 任敏赫 2001a 〈朝鮮時代 宗法制下의 祖、宗과 廟號 論議〉,《東西史學》8:59-96。 全秀庸 2012 〈TV드라마 《뿌리깊은나무》와 李正明의 原作小說〉,《文學과映像》13-4:795-835。 全海宗 1966 〈韓中朝貢關係考〉,《東洋史學研究》1:10-41。 安成日 2000 《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 安尚革、朱容成 2012 〈訓民正音 創製에 나타난 世宗의 理想:드라마 《뿌리깊은 나무》와 原典 解例本과의 比較를 通해〉,《人文科學》49:117-139。 安淑賢 2011 〈TV史劇에서 《巨商》콘텐츠의 英雄 스토리텔링 開發方案〉,《人文콘텐츠》20:175-199。 朱立元 1997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朱克川 2013 〈韓國財閥的興衰史〉,《新華月報》4:70-71。 朱昌潤 2004 〈歷史드라마의 歷史敘述方式과 장르形成〉,《韓國輿論學報》48-1:166-188。 2005 《텔레비젼 드라마:장르、美學、解讀》,서울:文耕出版。 2007 〈高句麗 歷史드라마의 歷史敘述과 再現〉,《高句麗渤海研究》28:95-108。 2011 〈歷史드라마 作家로서 李丙勳의 作品世界〉,《放送과 communication》12:5-37。 2016 〈韓國 텔레비전 歷史드라마의 데이터베이스(DB)와 解題〉,《韓國劇藝術硏究》52:239-291。 朱若蘭 2002 《台灣報業記者勞工意識的建構與轉變(1984~2002年)》,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朱雲影 1981 《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台北:黎明文化。 朴丁秀 2013 〈世界化와 民族主義의 文化葛藤:韓中間 交流와 反韓流의 事例分析〉,《中蘇研究》37:271-308。 朴丁秀 2013 〈世界化와 民族主義의 文化葛藤:韓中間 交流와 反韓流의 事例分析〉,《中蘇研究》37:271-308。 朴天秀 2011 《日本속의 古代韓國文化》,京畿果川:ZIN-IN-ZIN。 2012 《日本속 古代韓國文化》,서울:東北亞歷史財團。 朴世珍 2010 《宮中宴饗飲食文化에 나타난 떡(餠)의 位相 關한 研究:高宗代 宴享儀軌를 中心으로》,서울:梨花女大學校碩士論文。 朴平植 1999 〈朝鮮初期의 商業認識과 抑末策〉,《東方學誌》104:325-353。 1998 〈高麗末期의 商業問題와 捄弊論議〉,《歷史教育》68:27-57。 朴光亨 2001 《開港期 局地市場의 發達과 農民運動의 增加》,서울:延世大學校碩士論文。 朴光敏 2004 〈한글專用論의 거짓된 實狀과 國漢混用 語文運動의 成功을 為한 몇 가지 反省〉,《漢字漢文敎育》12:186-223。 朴光賢 2000 〈語言的 民族主義 形成에 關한 再考:國語와 朝鮮語의 사이〉,《韓國文學研究》23:247-262。 朴有榮 2003 〈朝鮮巨商 林尙沃과 中國巨商 胡雪巖의 企業家精神〉,《專門經營人硏究》6-1:1-23。 朴京男 2015 〈朝鮮後期 野談에 나타난 商人의 範疇와 商人 形象의 變貌 過程〉,《民族文化研究》68:101-136。 朴明鎭 2012 〈推理와 歷史의 辨證法〉,《韓國劇藝術研究》35:331-363。 朴宣映 2010 〈申采浩의 日本觀〉,《韓國輿論學會學術大會發表論文集》117。 朴相奐、吳采垣 2015 〈文化記憶으로서의 「世宗 콘텐츠」硏究〉,《OUGHTOPIA》30-2:33-55。 朴相美 2007 〈首爾:飲食、民族認同與國家主義〉,《飲食全球化》Watson, James L.主編,135-153。 朴宰永、金英蘭 2011 〈大韓民國 中學生들의 中國國家이미지에 對한 說文調查分析〉,《白山學報》89:251-281。 朴熙澤 2015 〈女性선비의 德性과 脈絡〉,《退溪學과儒教文化》56:83-126。 朴潤栽 2010 〈韓國 近代醫學史研究의 成果와 展望〉,《醫學史》36:45-68。 朴魯玹 2013 〈텔레비전 드라마와 歷史的 想像力〉,《韓國文學研究》44:387-414。 朴贊勝 2007 《民族主義와 時代》,京畿坡州:京仁文化社。 2008 〈韓國에서의 民族槪念의 形成〉,《槪念과疏通》1:79-120。 江金霞 2011 《中國古裝懸疑推理電視劇的敘事藝術研究》,浙江杭州:浙江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池東旭 1997 《韓國の族閥·軍閥·財閥》,東京:中公新書。 池恩英 2012 〈時代를 거꾸로 가는 史劇은 答이없다〉,《民族21》130:180-183。 何撒娜 2012 〈泡菜戰爭:從韓國影劇作品看韓國的食物與認同〉,《臺灣人類學2012年會論文集》。 吳明煥 1994 《텔레비전 드라마 社會學》,京畿坡州:나남出版。 2015 《드라마 人文學》,서울:나무와숲。 吳政緯 2015 《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台北:秀威。 吳祚來 2005 〈《大長今》:韓國文化的一次成功登陸〉,《商業文化》11:60-62。 吳晗輯 1962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下篇卷八,北京:中華書局。 吳深濤 2009 〈韓國傳統醫學教育及韓醫師培養之特色——韓國設立國立韓醫學研究生院所感〉,《中華中醫藥學刊》27-3:463-465。 吳琬瑜 2011 〈拌飯當先鋒 韓食走向國際〉,《天下雜誌》448,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0295。 吳德鉉 2012 《TV史劇의 歷史再現과 抵抗的 意味生產:〈大王世宗〉과〈뿌리깊은나무〉의 比較分析을 中心으로》,成均館大學校碩士論文。 宋京燮 1995 《韓醫學의 發展過程과 社會寄與度에 關한 硏究》,慶山大學校博士論文。 宋浣範 2010 〈桓武天皇과 百濟王氏〉,《日本歷史研究》31:91-111。 宋載邵 1999 〈韓國의 漢字教育〉,《새國語生活》9-2:125-144。 宋慧娟 2007 《清代中朝宗藩關係嬗變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宋鎬晸 2015 〈李趾麟의 古朝鮮史 硏究와 그 影響〉,《文化史學》44:279-304。 李元淳、崔柄憲、韓永愚 李丙勳 1997 《TV史劇의 變遷과 特性에 關한 研究》,서울:漢陽大學校碩士論文。 2009 《꿈의 王國을 세워라:李丙勳 監督의 드라마 이야기》,서울:해피타임。 李丙燾 1960 《國史問題答案集》,서울:三中堂。 李光洙 1988 〈文学이란 何오〉,《李光洙全集》서울:乙酉文化社。 李秀光 2015 《朝鮮國王 燕山君》,서울:冊文。 李秀美 2010 《女性中心 歷史드라마의 장르的 特性과 젠더談論:〈大長今〉、〈黃真伊〉、〈善德女王〉을 中心으로》,서울:漢陽大學校碩士論文。 李庚夏 2006 〈15世紀 最高의 女性知識人,仁粹大妃〉,《韓國古典女性文學研究》12:149-177。 李忠輝 2011 《20世紀80年代韓國民族主義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昌洵 2004 《女性과 韓國社會》,서울:慶熙大學校出版局。 李昌勳 2011 〈金萬德 스토리텔링의 樣相과 課題〉,《瀛州語文》22:193-230 李松姬 1992 〈80年代 韓國女性運動〉,《女性研究論集》3:61-73。 李玟圭、梁禮承、洪完杓、黃秉晟 2001 《韓國의 歷史와 文化》,서울:創文閣。 李金喜 等 1986 〈韓國人의 對日本觀硏究〉,《同日語文研究》1:25-60。 李長宏 2012 《朝鮮光海君在位期間內外舉措研究》,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李春祥 2016 〈《三國史記》與《三國遺事》比較研究〉,《東北史地》1:84-90。 李昭姈 2015 〈從《大長今》看韓國宮廷飲食文化〉,《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5:9-12。 李炫知 2013 〈韓醫學의 傳統的 醫療理念과 世界化를 通한 發展戰略 研究〉,《韓國學論集》51:333-355。 李炫熙 1980 《韓國近代女性開化史》,서울:二友出版社。 李相却 2009 《榮光과 挫折의 五百年:朝鮮王朝實錄》,서울:들녘。 李相益 2001 〈儒家의 經濟思想과 儒敎資本主義論의 妥當性問題〉,《哲學》66:29-52。 李相赫 1998 〈諺文과 國語意識:中世와 實學時代의 訓民正音과 諺文 概念의 比較를 中心으로〉,《國語國文學》121:55-73。 李英武、郝淑媛 2005 〈古代中韓文化交流探析〉,《東北亞論壇》5:90-93。 李英美 2008 《韓國人의 自畫像:드라마》,서울:생각의나무。 2012 〈史劇의 時代:《뿌리깊은나무》와 《仁粹大妃》를 함께 생각한다〉,《黃海文化》74:364-372。 李英順 2011 《朝鮮北學派實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英燦 2007 〈儒敎의 社會制度 思想:家族·國家·身分制度를 中心으로〉,《韓國學論集》34:271-317。 李根洙 1977 〈蒙古의 語文政策과 訓民正音〉,《語文論集》20:569-586。 李根浩 2014 〈16~18世紀 端宗復位運動 關聯 六宗英의 申冤過程〉,《白山學報》99:79-108。 李桂海 1981 〈封建主義「重農抑商」思想剖析〉,《學術論壇》4:68-72。 李國強 2004 〈「東北工程」與中國東北史的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4:1-6。 李基大 2011 〈燕山君 關聯 映畫에 나타난 人物形象의 特徵과 現代的 意味〉,《人文語言》13:263-287。 2014 〈張禧嬪 關聯 古典小說의 展開와 特徵的 樣相〉,《東亞西亞古代學》35:183-215。 李常民 2012 〈韓流 드라마의 特性과 競爭力〉,《Comparative Korean Studies》20-1:59-84。 李康洙 1987 《韓國大衆文化論》,서울:나남。 李梅花 2014 〈試論奇皇后對元末元麗政治關系的影響〉,《內蒙古大學學報》3:29-33。 李敦球 1997 〈歷史與現實——中日關系與韓日關系中的共同點〉,《日本問題研究》3:50-54。 1997 〈試論日本明治政權「征韓論」形成的原因〉,《國外社會科學》3:25-28。 李景浩 2007 《韓國大倧教的哲學思想初探》,延吉:延邊大學碩士論文。 李範稷 編 1999 《韓國人의 歷史意識》,서울:青年社。 李賢敬 2008 〈1970、80年代 韓國史劇電影의 政治學〉,《國際語文》43:361-388。 李黎、魯兆麟 2008 〈《東醫寶鑒》的形成與學術特徵的探討〉,《中國自然醫學雜誌》1:9-11。 李勳燮 1991 〈韓國의 主要 先學者別 傳統商業觀에 關한 研究〉,《韓國傳統商學硏究》4:75-104。 1998 〈韓國의 企業文化에 關한 試論的 研究〉,《專門經營人硏究》1-2:105-125。 1990 〈韓國傳統商人精神之硏究〉,《京畿大學校論文集》26:297-303。 1996 〈韓國傳統의 商人精神〉,《古文硏究》9-1:263-275。 1987 〈韓國商工業經營의 展開過程에 關한 硏究〉,《京畿大學校社會科學論叢》5:29-75。 李曉濤 2012 〈以「民族主義」闡釋中醫藥——民國中醫界的話語選擇(1912—1937)〉,《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68-173。 李鍾旭 2006 《民族인가?國家인가?》,서울:소나무。 李離和 1975 〈北伐論의 思想史的 檢討〉,《創作과批評》38:249-272。 李 巖 2007 《試論朝鮮近代對華觀的嬗變》,延吉:延邊大學碩士論文。 李巖、徐健順 2010 《朝鮮文學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杜瑩杰 2008 《論中國歷史電視劇的基本美學特征》,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論文。 汪宏倫 2004 〈將漢字羅馬化:一個「跨語際實踐」的文化政治學分析〉,《台灣社會學》7:123-176。 肖桂林 2000 〈史實與虛構——淺議歷史電視劇〉,《中國電視》S1:44-47。 車 武 2011 《許浚《東醫寶鑒》的理論價值及其影響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 車重坤 2014 〈朝鮮後期 北學派의 商業觀과 通商論〉,《退溪學論叢》24:145-171。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Spivak, Gayatri),生安峰(譯) 2007 〈民族主義與想象〉,《文藝研究》2:26-38。 具昰延 2015 《宮中飲食 認識性向에 따른 韓食 메뉴開發方案》,서울:淑明女大學校碩士論文。 具眀蘭 2011 《傳統發酵食品이 韓食世界化에 미치는 影響》,光州:朝鮮大學校碩士論文。 具滋一 2006 《百濟屬國日本史》,서울:知文社。 周 彭 2010 〈由「韓醫申遺成功」引發的再思考〉,《亞太傳統醫藥》4:1-4。 周一良 1951 〈東學黨——朝鮮的反封建反帝鬥爭〉,《歷史教學》1:1-4。 周永河 1999 〈傳統飲食과 技術의 文化體系〉,《仁濟食品科學FORUM論叢》7:15-79。 2010 〈비빔밥의 進化와 談論研究〉,《社會와歷史》87:5-38。 1993 〈김치文化의 起源과 變化研究〉,《民族과文化》1:147-175。 2000 《飲食戰爭 文化戰爭》,서울:四季節 2010 《民俗學과 民族文化의 正體性》,서울:民俗苑 奇英美 2009 〈諺文의 名稱問題와 社會的 意味〉,《東亞西亞文化와藝術》6:133-160。 孟慶龍 2013 《歷史題材電視劇的真實性與虛構性研究》,山東曲阜:曲阜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延敏洙 2003 《古代韓日交流史》,서울:慧眼。 東國大學校文化學術院韓國文學研究所 編 2011 《文學으로서의 텔레비전 드라마》,서울: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林弘甲、鄭聖喜 2013 〈TV歷史드라마와 女性像의 變化:千秋太后와 張禧嬪을 中心으로〉,《東洋古典研究》53:229-262。 林修澈 2016 《我國族群發展政策之研究》,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委。 林修澈、蔡長廷、周士煌、邵磊 2015 〈滿鮮民族的民族認定及其民族體系〉,《民族學界》36:183-272。 林容漢、盧泰協 2014 〈드라마 《許浚》의 虛構性에 內在한 歷史的 實際性〉,《歷史와實學》54:209-245。 林採英 2010 《朝鮮의 偉大한 敗北者들》,서울:景德出版社。 林源赫 2001 〈儒敎資本主義와 儒敎民主主義〉,《社會科學論評》21:141-168。 河有祥 1971 《드라마 作法》,서울:成文閣。 河孝淑 2004 〈歷史、젠더 그리고 텔레비전 歷史드라마:《大長今》을 中心으로〉,《미디어、젠더、文化》2:71-117。 邱紅艷 1995 〈論冷戰后的韓日關系〉,《國際政治研究》4:16-22。 邵 磊 2012 〈以文字發展的角度看八思巴文對訓民正音的影響〉,《紀念成吉思汗誕辰85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51-365。 邵台新 1997 《中國文化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金 勣 1987 〈民族文化와 韓醫學〉,《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1:5-12。 金 澔 2005 〈朝鮮王室의 廟號改定을 通해 본 記憶의 歷史〉,《人間硏究》8:191-220。 金 範 2010 《燕山君 그 人間과 時代의 內面》,서울:글항아리。 2005 《朝鮮前期의 王權과 政局運營:成宗、燕山君、中宗代를 중심으로》,서울:高麗大學校博士論文。 金大中 2002 《韓國政府 權力構造의 連結網 分析:金泳三、金大中 政府의 比較分析》,延世大學校碩士論文。 金允植 1974 〈韓國人의 日本觀〉,《日本學報》2:55-67。 金斗鍾 1957 〈世宗大王의 濟生偉業과 醫藥의 自主的發展〉,《서울大學校論文集》5:1-54。 金永和 1977 〈韓國社會의 階層構造 小考〉,《社會學硏究》13:65-78。 金永明 2013 〈한글創製의 目的과 政治的意味〉,《東洋政治思想史》12-1:63-86。 金光洙 1989 〈緣故主義와 政治的 選擇 行爲〉,《硏究叢書》3:27-50。 金光重 1997 〈韓末 愛國啓蒙運動期의 實業敎育 奬勵方案〉,《人文論叢》4:87-104。 金光億 2015 〈飲食:文化融合의 場〉,《東亞細亞食生活學會第49次秋季學術大會論文集》5-15。 金成勳 2010 〈왜 親環境 有機農인가! – 未來로부터 現在를 되돌아보는 삶의 智慧〉,《醫生命科學과 法》4:9-23。 金完鎭 1991 《國語學의 새로운 認識과 展開》,서울:民音社。 金秀貞 2010 〈個人主義에서 民族主義까지:TV史劇 《善德女王》의 社會文化的 意味를 中心으로〉,《韓國放送學報》24-2:70-109。 金秀賢、盧熙京、李錦柱、朴贊星 2005 《Drama Academy》,서울:Pentagram。 金秀燕 2015 〈18-19世紀 韓國小說에 나타난 女性의 商業活動과 女性儒商〉,《中國小說論叢》46:69-84。 金京美 2010 〈1940年代 李光洙의 歷史 내러티브와 民族主義 談論의 樣相:歷史小說 《世祖大王》을 中心으로〉,《語文學》109:281-308。 2010 〈1940年代 李光洙의 歷史 내러티브와 民族主義 談論의 樣相:歷史小說 《世祖大王》을 中心으로〉,《語文學》109:281-308。 金周源 2003 《訓民正音:寫真과 紀錄으로 읽는 한글의 歷史》, 서울:民音社。 金尚憲 2001 《朝天錄》,收錄於《燕行錄全集》冊13,林基中編,서울: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金尚寶 1996a 〈韓國의 祭祀飲食文化〉,《韓國食生活文化學會志》11-2:271-278。 1996b 《陰陽五行思想으로 본 朝鮮王朝의 祭祀飮食文化》,서울:修學社 1997 〈東亞細亞 속의 韓國의 飲食生活文化〉,《民族과文化》6:19-27 金明石 2014 〈文字의 誕生과 人文學的 想像力〉,《仇甫學報》11:257-288。 金明鎬 1995 《自然 사람 그리고 韓醫學》,서울:歷史批評社。 金炅賢 等 2005 《林權澤,民族電影 만들기》,京畿坡州:한울。 金玧希 2002 《텔레비젼 史劇〈太祖王建〉의 敍事를 通해 본 男性적 價値와 現在的 解釋에 對한 研究》,서울:梨花女子大學校碩士論文。 金采洙 2012 〈檀君朝鮮과 日本古代國家〉,《日本語教育》62:283-310。 金南一 2003 〈우리나라 傳統醫藥技術의 中國醫學 輸入後 土着化에 對한 硏究〉,《韓國醫史學會誌》16-1:17-38。 金建吾 2011 《韓國歷史題材電視劇研究》,黑龍江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 金政起 1985 《TV史劇〈風蘭〉人氣의 社會心理學》,서울:新東亞日報社。 1992 《政治・語言・커뮤니케이션:金政起 매스컴 批评 칼럼集》,서울:法經出版社。 金相根 1990 〈韓國의 漢字受用 歷史와 方法〉,《中國語文學》17:281-311。 金美瓊 2013 《大韓民國 代表 브랜드 한글》,서울:한글파크。 金重植 1993 〈儒敎資本主義論 等 西洋式合理主義 止揚主張하는 冊들 注目끌어〉,《出版저널》130:16。 金恩國 1997 〈南北國時代論 再考〉,《中央史論》9:33-59。 金晟希 2001 《放送드라마 創作 實技論》,서울:演劇과人間。 金晟煥 2015 〈檀君認識의 擴張과 檀君子孫意識〉,《民族文化論叢》61:35-68。 金泰成 2002 〈朝鮮 申叔舟의 中國語觀〉,《中國言語研究》14:175-191。 金起悳 2005 《映像歷史學》,서울:생각의나무。 金淳信 2008 《韓醫學理論의 現代化에 對한 研究》,大田:大田大學校博士論文。 金盛祐 1993 〈16、17世紀 社會經濟史 研究現況〉,《歷史와現實》9:305-332。 金善龍 1987 〈最近 韓國經濟成長에 影響을 미친 社會文化的 要因〉,《社會科學論叢》6:123-138 金煥杓 2012 《드라마,韓國을 말하다》,서울:人物과思想社。 金玧希 2002 《텔레비젼 史劇〈太祖王建〉의 敍事를 通해 본 男性적 價値와 現在的 解釋에 對한 研究》,서울:梨花女子大學校碩士論文。 金聖壽 1984 〈日帝下 民族資本이 近代企業 成立에 미친 影響에 關한 硏究〉,《社會科學論叢》2:87-110。 金銀珍 2004 〈韓國史劇속 女性性과 談論分析〉,《女性研究論集》15:81-114。 金履安 1999 《三山齋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冊238,서울:民族文化推進會。 金慶浩 1999 《朝鮮後期의 社會構造的 變化와 大院君의 政策》,釜山:東亞大學校博士論文。 金賢淑 2008 〈歷史的觀點에서 본《太王四神記》〉,《湖西史學》49:1-33。 金璟東 1992 《韓國人의 價值觀과 社會意識》,서울:博英社。 金錫漢、鄭漢志 2006 〈大韓民國傳統醫學的現狀和展望〉,《2006國際傳統醫藥創新與發展態勢論壇論文集》317-318。 金龍德 1976 〈茶山의 商業觀 研究〉,《歷史學報》70:129-160。 金鍾泰、鄭才林 2013 〈歷史敘事物 <뿌리깊은나무>의 敘事戰略〉,《韓國文學理論과 批評》58:335-355。 南相雲 2011 《中韓飲食療法的源流與異同》,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 南恩暻 2011 〈《大長今》 關聯記錄의 現代的 受用:文化콘텐츠로의 生成과 展開樣相分析〉,《東洋古典硏究》43:33-64。 南基鶴 2000 〈高麗와 日本의 相互認識〉,《日本歷史研究》11:65-92。 2003 〈中世 高麗•日本 關係의 爭點〉,《日本歷史研究》17:81-106。 南智大 1990 〈南北 歷史學의 爭點 世宗을 어떻게 評價할 것인가〉,《歷史批評》12:298-306。 南潤景 2000 〈世宗代 創製된 訓民正音에 對한 歷史的 接近:崔萬理等 集賢殿學士들의 訓民正音 反對上疏를 通하여〉,西江大學校碩士論文。 姚 婷 2004 《影響我國史劇內容創新的因素分析——兼論對韓國編劇體制的借鑒》,湖南长沙:中南大學碩士論文。 姜秀玉 2007 《近代東亞中朝日三國的社會變革研究》,延吉:延邊大學博士論文。 姜昊辰 2004 《텔레비전 歷史드라마의 影像스타일 研究:〈東醫寶鑑〉과 〈許浚〉의 比較分析을 中心으로》,서울:高麗大學校碩士論文。 姜玟求 2007 〈우리나라 中世士人의 「우리말」에 對한 認識〉,《東方漢文學會》33:7-34。 姜建強 2012 《另類日本天皇史》,香港:三聯書店。 姜美貞 2013 〈《錦溪筆談》所載《光廟有一公主》를 通해 본 드라마《公主의男子》의 問題意識과 그 限界〉,《韓國古典研究》27:177-222。 姜萬吉 1971 〈朝鮮後期 商業의 問題點〉,《韓國史硏究》6:265-286。 1984 《韓國近代史》,서울:創作과批評社。 2002 《우리 歷史를 疑心한다》,서울:西海文集。 姜維東 2006 〈樂浪國傳說研究〉,《北華大學學報》7-6:43-46。 施 揚 2005 〈魂歸東方——論當代韓國作家崔仁浩的小說《商道》〉,《當代外國文學》1:109-114。 柳樹人 1952 〈朝鮮李朝的農民起義首次舉起烽火的「洪景來之亂」〉,《歷史教學》5:頁碼不詳。 洪性國 2003 《儒敎 資本主義가 韓國 經濟에 미친 影響 硏究》,서울:公州大學校碩士論文。 皇甫允植 2000 《新韓國史總論》,서울:裕豐出版社。 范永聰 2009 《事大與保國:元明之際的中韓關係》,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孫 泓 2004 〈高句麗와 東北亞細亞의 여러 나라와 民族間의 關係〉,《北方史論叢》1:85-107。 孫文娟 2007 《論韓國小說〈商道〉的「欲望」主題》,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孫貞熙 2006 《小說의 TV드라마化에 따른 歪曲論難과 成果研究》,檀國大學校博士論文。 孫衛國 2002 〈論事大主義與朝鮮王朝對明關系〉,《南開學報》4:66-72。 2007 《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8 〈傳說、歷史與認同: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歷史之塑造與演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5:19-32。 宮脇淳子 2013 《韓流時代劇と朝鮮史の真實》,東京:扶桑社。 展敏、李曉峰 2009 〈韓醫漫談〉,《環球中醫藥》4:312-313。 徐玉锦、李根培 2013 〈朝醫學發展史概述〉,《中國民族醫藥雜誌》3:1-3。 徐仲錫、鄭鉉柏 2007 《民族主義와 歷史教育》,서울:先人。 徐行、薛琳 2009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研究中的階層分析與階級分析〉,《江漢大學學報》26-3:32-37。 徐俊、趙英凱 2011 〈韓國傳統醫學的國際化發展動態分析〉,《國際中醫中藥雜誌》12:1090-1092。 徐賢燮 2005 〈歴史認識問題と韓日関係〉,《日本學》24:149-176。 桂原、齊庆祝 2014 〈文化視角下中日韓家族企業治理結構比較〉,《企業管理》1:116-119。 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 編著 2003 《日本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海頓.懷特 1993 《歷史的世界.文學的歷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留目和美 1985 〈大和朝廷是從任那侵入的騎馬民族〉,《國外社會科學》3:46-47。 秦 楊 2011 《日本明治初期的“征韓論”及其影響》,渤海大學碩士論文。 袁 沅 2016 《韓國映畫와 民族主義》,서울:博文社。 馬 晶 2011 〈韓日邦交正常化的實現及其影響〉,《延邊大學學報》5:25-29。 馬曉萌 2014 〈韓國歷史劇對韓民族「恨」情結的影響及其啟示〉,《青年文學家》27:102-105。 高昌男 2000 〈醫學專門드라마 《許浚》을 通해서 본 虛와 實〉,《東西輿論》4:153-162。 高昌龍、具南平、薛成壽 2014 〈韓國과 中國의 傳統醫學 政策比較〉,《技術革新學會誌》2:421-447。 高東煥 2001 〈17世紀 商業思想과 商業政策에 對한 整體的理解〉,《歷史와現實》40:278-293。 2005 〈朝鮮後期 商業의 國家權力〉,《安東史學》9-10:393-412。 高淑和 1995 〈衡平靑年前衛同盟事件에 對하여〉,《國史館論叢》64:137-167。 國史編纂委員會 2007 《20世紀女性、傳統과 近代의 交叉路에 서다》,서울:斗山東亞。 崔炅鳳 2012 〈近代的 語言觀의 展開와 國語定立이라는 課題의 認識樣相:韓國의 特殊性을 中心으로〉,《東方學志》158:231-269。 崔相龍 1977 〈韓國民族主義와 이데올로기〉,《韓國民族主義의 理念》15-37,亞細亞政策研究院。 崔鉛植 2007 〈朝貢體系의 變動과 朝鮮時代 中華-事大 概念의 曲折:變化中의 持續〉,《韓國政治學會報》41(1):101-121。 崔禎鎬 2012 〈韓國人의 美國觀·日本觀의 變遷〉,《韓國輿論學會第18回韓日國際심포지엄》8-12。 崔錫萬 1989 〈韓國社會에 있어서의 緣故主義的 態度와 行動의 不一致現像에 관한 硏究〉,《硏究叢書》3:111-127。 康熙奉 2012 《朝鮮王朝的歷史與人物》,台北:商周出版。 張 焱 2013 〈韓國文化產業概念界定及歷史淵源〉,《今傳媒》1:68-69。 張 靜 2010 〈語言與民族主義國家〉,《美與時代》8:39-41。 張乃禹 2004 《中韓小說現代化轉型比較研究》,江蘇蘇州:蘇州大學博士論文。 張允熙 2013 〈近代移行期 韓國에서의 自國語 認識〉,《韓國學研究》30:49-92。 張世珍 1991 《텔레비전 文化時代의 批評》,서울:新亞出版社。 張玉欣、楊秀萍 2013 《飲食文化概論》,新北:揚智。 張娜娜 2012 《韓劇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湖北宜昌:三峽大學碩士論文。 張婷婷 2014 〈近代民族主義話語下的中醫存廢論爭〉,《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46-150。 張學謙 2014 〈從外國字到國語字-民族主義、現代化與越南羅馬字政策〉,《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0:1-28。 張曉剛、韓英 2008 〈近代韓國開港緣起考——以韓日交涉為中心〉,《歷史教學》10:48-52。 張燕華 2014 《中韓建交以來韓劇中的中國形象研究》,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曹中屏 2015a 〈日本帝國主義對朝鮮的強占政策(1904~1910)(二)〉,《當代韓國》3:1-30。 2015b 〈日本帝國主義對朝鮮的強占政策(1904~1910)(三)〉,《當代韓國》4:1-26。 曺基湖 1998 〈韓國과 日本 및 中國의 東洋醫學에 對한 比較硏究〉,《韓國醫史學會誌》19-1:271-298。 梁 姝 2015 《1970年代 財閥의 文化的 表象 및 意味:趙世熙의〈난장이가 쏘아올린 작은 공〉을 中心으로》,成均館大學校碩士論文。 梁聖國 2012 〈金萬德의 企業家精神에 對한 研究〉,《經營社會》62:235-258。 許 靜 2014 《冷戰后日韓關系的發展變化及其影響因素》,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許怡齡 2015 〈從光海君統治正當性看朝鮮的價值觀〉,《韓國學硏究論文集》4:143-155。 許善道 1966 〈黨爭속에 진 별:光海君〉,《韓國人間像》(王家·政治家篇),339-361,서울:新丘文化社。 陳 平 2008 〈語言民族主義:歐洲與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1:4-13。 陳 潤 2016 〈韓國商業一百年:財閥的力量〉,《中國民商》4:52-58。 陳玉婷 2011 《2000年后韓國歷史劇中國人形象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陳姃湲 2011 〈處於「東洋史」與「國史」之間:戰後韓國歷史學界中的臺灣史研究〉,《臺灣史研究》18-3:175-227 陳尚勝 1997 《中韓交流三千年》,北京:中華書局。 陳德奎 1976 〈衡平社運動의 自由主義的 改革思想에 對한 認識〉,《韓國政治學會報》10:169-181。 陳慶德 2015.12.03,「三緣,語言,鑄造韓國『間差社會』(上)」,聯合新聞網,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231/135453。 陳瀅巧 2006 《圖解文化研究》,臺北:易博士。 魚慧順 1999 《光海君과 大北勢力의 政治運營 硏究》,서울:延世大學校碩士論文。 曾紀鑫 2016 〈明代倭患真相〉,《粵海風》3:59-66。 費施曼(Fishman, Joshua A.),黃希敏(譯) 1991 《語言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仁成 2000 〈드라마《許浚》의 장르論的 特徵과 大眾性에 對하여〉,《韓國輿論學會學術大會發表論文集》18-20。 黃貞禮 2005 《내 눈속의 張禧嬪:女人으로서의 張禧嬪 再照明》,서울:世宗大學校碩士論文。 黃惠眞 2007 〈《바람의나라》의 事例로 본 古典受用의 想像力〉,《古典文化教育》14:243-272。 黃雲鎭 1962 《텔레비전 드라마》,서울:啓明文化社。 黃耀華 2004 〈跨學科視野下的當代歷史電視劇〉,《暨南學報》5:。 廉武雄 1979 〈都市-產業化時代의 文學〉,《民衆時代의 文學》,서울:創作과批評社,322-350。 楊 軍 2011 〈略論朝鮮古史譜系的演變〉,《黑龍江社會科學》2:98-106。 楊海英 2014 〈從壬辰戰爭到甲午戰爭回望500年的啟示〉,《雪蓮》6:6-10。 楊通方 2001 〈明朝與朝鮮的壬辰衛國戰爭〉,《當代韓國》3:68-73。 楊萬娟 2010 〈檀君神話之我見〉,《韓國研究》10:307-335。 葛生能久 1930 《日韓合邦秘史》下卷,東京:黑龍會出版部。 葛兆光 2014 《想象異域》,北京:中華書局。 董 暘 2009 《韓劇攻略:當代韓國電視劇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詹小洪 2014 〈韓國的腐敗與法治〉,《炎黃春秋》11:5-7。 廖志文 2012 《非營利組織善因行銷行為之研究》,臺灣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裴京漢 2004 《從韓國看的中華民國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裵元植 1989 〈韓醫學의 傳承과 創造〉,《大韓韓醫學會誌》10-2:9-17。 趙仁成 1988 〈《揆園史話》와 《桓檀古記》〉,《韓國史市民講座》2:71-88。 2007 〈南北國時代論〉,《韓國古代史研究》47:197-221。 趙正來 2007 〈《大長今》의 敘事的 特性研究〉,《現代文學의研究》31:333-356。 趙立新 2012 《當代東亞民族主義與國家間關係:1990年代以來中韓日民族主義的種突與整合》,延吉:延邊大學博士論文。 趙克堯 1983 〈重農抑商辯〉,《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3:103-107。 趙希庭 2012 〈歷史的 人物 世宗과 《뿌리깊은나무》의 成果〉,《안과밖》32:131-149。 趙杭濟 2013 〈韓國의 初期 텔레비전 멜로드라마와 民族主義〉,《韓國의 텔레비전 드라마:歷史와 境界》129-166,韓國放送學會編,컬처룩。 趙虎吉 2004 〈什麼是民主政治〉,《學習時報》181:5。 趙恒來、河宇鳳、孫承喆 1994 《韓日關係史》,서울:玄音社。 趙美淑 2008 〈文化콘텐츠로서의 歷史드라마와 神話:드라마 《太王四神記》의 可能性〉,《겨레語文學》21:577-606。 趙彬杉 2014 〈淺談韓國傳統飲食與發展〉,《青年文學家》26:162-163。 趙敦文 2005 〈韓國社會의 階級과 文化〉,《韓國社會學》39:1-33。 趙興胤 1998 〈韓國 飲食文化의 形成과 特徵〉,《韓國食生活文化學會志》13-1:1-8。 劉子敏 2001 〈「崔氏樂浪」考辨〉,《北方文物》2:79-82。 劉東元 1977 〈商業構造의 性格〉,《韓國文學研究》2:185-189。 劉洪鐘 2009 《韓國趕超經濟中的財閥制度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劉紅艷 2006 《冷戰后韓國對日政策及韓日關系》,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劉美林 2005 〈世宗의 訓民正音創製의 政治〉,《東洋政治思想史》4:131-153。 劉雲燕 2010 《開化期의 女性敎育과 儒敎思想》,仁川:仁荷大學校碩士論文。 劉寶全 2011 〈明晚期中國和朝鮮的相互認識——以丁應泰和廷龜的辯論為中心〉,《韓國學論文集》19:48-60。 蔡茂松 1993 《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台北:東大圖書。 2010 〈訓民正音語文政策與韓國文字之崛起〉,《臺灣國際研究季刊》6-4:53-69。 蔣敬菜 2012 〈蔣英實 關聯 記錄文에 對한 想像的 接近〉,《地域社會》66:122-130。 鄭在哲 2009 〈韓國의 文字政策과 漢文教育:漢文과 한글의 交涉樣相에 注目하여〉,《漢文教育研究》33:21-50。 鄭在薰 2003 〈宣祖:穆陵盛世의 中興君主〉,《63人의 歷史學者가 쓴 韓國史 人物列傳》,韓永愚先生停年紀念論叢刊行委員會,서울:돌베개,2:199-136 鄭杜熙 2006 〈李舜臣에 대한 記憶의 歷史와 歷史化〉,《韓國史學史學報》14:5-43。 2007 〈《端宗哀史》와 텔레비전 드라마《韓明澮》〉,《韓國史市民講座》41:47-63。 鄭杜熙、김아네스、崔先惠、李章雨 2004 《張禧嬪,史劇의 背叛》,서울:소나무。 鄭昌權 2007 〈古典의 現代的受用:金萬德콘텐츠 開發과 活性化事例를 中心으로〉,《韓國古典女性文學研究》15:123-145。 鄭建和 2008 〈民族經濟論을 為한 辯明〉,《動向과展望》72:49-82 鄭容和 2006 〈朝鮮朝貢體系의 認識과 活用〉,《韓國政治外交史論叢》27-2:5-31。 鄭惠卿 1999 〈文化와 科學의 만남에서 본 韓國傳統飲食〉,《仁濟食品科學FORUM論叢》7:93-114。 2015 〈韓國 飲食文化의 意味와 表象〉,《亞細亞리뷰》5-1:97-121。 鄭智泳 2007 〈1970年代 「李朝女人」의 誕生:「祖國近代化」와 「民族主體性」의 他者들〉,《女性學論集》24-7:41~78。 鄭舜日 1982 〈Max Weber의 宗敎觀〉,《精神開闢論集》1:86-104 鄭煥局 2015 〈韓國 傳奇敍事에서의 商人 素材와 그 意味〉,《民族文化研究》68:73-99。 鄭載潤 2016 〈歷史스토리텔링과 韓國古代史〉,《韓國古代史研究》84:157-190。 鄭達泳 2007 〈世宗時代의 語文政策과 訓民正音 창제목적〉,《韓民族文化研究》22:7-30。 鄭鉉栢 1996 〈새로운 女性史,새로운 歷史學〉,《歷史學報》150:1-39。 鄭錫元 2009 〈朝鮮語文政策與漢字〉,《2009年華語言與華文化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http://cll.hcu.edu.tw/front/bin/download.phtml?Part=al363& Nbr=138&Category=0。 鄭鴻強、施純全、蔡金川、張立德、張永賢、孫茂峰 2012 〈從韓國「韓醫藥紛爭」簡談韓國韓醫的快速成長〉,《北市中醫會刊》3:14-24。 魯 迅 2005 《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魯成煥 2014 〈日本의 神이 된 朝鮮의 檀君〉,《日本思想》26:3-26。 橘洸次 2012 《朝鮮王朝五百年》,台北:東販出版。 盧明鎬 1999 〈高麗時代의 多元的天下觀과 海東天子〉,《韓國史硏究》105:3-40。 盧重國 2005 〈百濟武王과 그의 時代〉,《百濟文化》34:55-68。 盧泰敦 1982 〈三韓에 對한 認識의 變遷〉,《韓國史硏究》38:129-156。 錢 穆 1993 《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鍾 潔 2015 〈韓中飲食文化의 融合과 發展〉,《東洋禮學》34:1-22。 2014 《韓瘋:讓世人瘋狂的韓國現象》,香港:天窗出版 韓日關係史學會 2000 《韓日關係의 樣相》,서울:國學資料院。 韓圭哲 2002 〈新羅와 渤海,그 交涉과 對立의 再照明〉,姜萬吉編《우리歷史를 疑心한다》63-78,서울:西海文集。。 2006 〈高句麗、渤海에 對한 認識의 變遷〉,《大東漢文學》26:17-60。 2007 〈歷史와 渤海드라마 大祚榮〉,《高句麗渤海研究》28:73-94。 韓明基 1995 〈光海君代의 對中國 關係〉,《震檀學報》79:93-134。 2000 《光海君:卓越한 外交政策을 펼친 君主》,歷史批評社。 2002 〈光海君:外交의 빛과 內政의 그림자〉,《韓國史市民講座》31:62-78。 2011 〈仁祖反正과 南冥學派:朝中關係의 觀點에서 본 仁祖反正의 歷史的 意味〉,《南冥學硏究論叢》16:239-279。 韓國放送學會 編 2012 《TV以後의 텔레비전》,京畿坡州:한울。 2013 《韓國의 텔레비전 드라마:歷史와 境界》,서울:컬처룩。 韓國歷史教科書研究會、日本歷史教育研究會 2007 《(韓日歷史共通教材)韓日交流의 歷史》,서울:慧眼。 韓敬九 1994 〈어떤 飲食은 생각하기에 좋다:김치와韓國民族性의 精髓〉,《韓國文化人類學》26:51-68。 韓福麗 1997 〈朝鮮王朝 宮中飲食〉,《民族과文化》6:29-47。 簡江作 2012 《韓國歷史》,台北:五南圖書。 薩德爾(Sardar, Ziauddin)著,陳貽寶譯 1999 《文化研究》,新北:立緒文化。 魏志江 2006 《中韓關係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羅相葉 2009 《南北共同製作 드라마〈死六臣〉製作過程 및 受用特性에 關한 研究》,漢陽大學校碩士論文。 羅樂然 2016 〈東亞文化交流視野下的朝鮮譯官角色〉,《東洋學》62:55-76。 邊太燮 1985 〈三國統一의 民族史的 意味〉,《新羅文化》2:57-64。 邊道殷 1982 〈商人이 信賴받는 風土의 助成〉,《經營과마케팅》158:12-13。 蘇 貝 2014 〈韓國飲食業:傳統飲食文化做得如此流行〉,《中國品牌》12:80-83。 權五憲 2010 《歷史的 人物의 英雄化와 紀念의 文化政治》,서울:高麗大學校博士論文。 강익희(Kang, Ik-Hee) 2004 《視聽形態深層分析》,서울:韓國放送映像產業振興院。 강철주(Gang, Cheol-Ju) 1989 〈朝鮮知識人의 日本觀 變遷史〉,《出版저널》49:9。 곽귀병(Kwak, Kwi-Byung) 2013 《王의 文化的 再現의 形成과 變形:端宗과 世祖를 다룬 植民地時期 歷史小說들을 中心으로》,서울:서울大學校。 구혜정(Koo, Hae-Jung) 2008 《放送드라마 生產者 作家主義:드라마作家들의 活動에 對한 인터뷰와 參與觀察을 中心으로》,慶熙大學校碩士論文。 권경숙(Gwon, Gyeong-Suk) 2011 《商賈說話硏究》,釜山:東亞大學校博士論文。 김강원(Kim, Kang-Won) 2014 《歷史드라마의 장르專有方式 研究:〈茶母〉、〈推奴〉를 中心으로》,서울:中央大學校博士論文。 김만호(Kim, Man-Ho) 2015 《壬辰倭亂期 民人의 反王朝 活動》,光州:全南大學校博士論文。 김슬옹(Kim, Seul-Ong) 2011 《世宗大王과 訓民正音學》,서울:知識產業社。 김화숙(Kim, Hwa-Sook) 2000 《텔레비젼 歷史드라마를 活用한 人物學習 方案研究》,江原春川:春川教育大學校碩士論文。 나혜영(Na, Hye-yung) 2015 《光海君의 評價樣相에 對한 記憶과 그 意味》,서울:西江大學校碩士論文。 류승완(Ryu, Seung-Wan) 2010 〈韓國儒教에 나타난 傳統과 近代의 不連續性:儒敎資本主義論을 中心으로〉,《儒學硏究》23:169-225。 박재완(Park, Jae-Wan) 2007 《歷史드라마에 나타난 韓國英雄이미지에 對한 硏究》,서울:中央大學校碩士論文。 박천홍(Park, Cheon-Hong) 2003 〈歷史속에 빛나는 企業家精神:商道의 化身 林尙沃〉,《Venture DIGEST》14:14。 방영황(Bang, Yeong-Hwang) 2008 《韓國 敘事文學에 나타난 힘의 이미지 研究》,서울:啟明大學校碩士論文。 배진아(Bae, Jin-Ah) 2013 《歷史劇에 나타난 人物燕山硏究:李潤澤의 〈問題的 人間,燕山〉과 金泰雄의〈爾〉를 中心으로》,서울:高麗大學校碩士論文。 봉현숙(Pong, Hyon-Sook) 2000 《TV史劇드라마 衣裳의 考證에 關한 研究》,서울:建國大學校碩士論文。 신원선(Sin, Won-Seon) 2012 〈팩션史劇 《뿌리깊은 나무》의 大衆化 戰略〉,《人文研究》64:337-372。 신주진(Shin, Ju-Jin) 2009 《29人의 드라마 作家를 말하다》,서울:밈。 이정란(Lee, Jung-Ran) 2014 〈奇皇后의 正體性 論難事實은 무엇인가〉,《來日을 여는 歷史》54:113-125。 임영광(Lim, Young-Kwang) 2005 《1970年代 民族文學 談論研究》,서울:啟明大學校碩士論文。 임영주(Lim, Young-Ju) 2010 〈進化하는 옛이야기,變化하는 史劇:《名家》、《推奴》、《濟眾院》〉,《새家庭》57:66-69, 장미산(Jang, Mi-San) 2015 《韓中 後宮暗鬥 드라마의 比較研究:〈同伊〉와 〈甄嬛傳〉을 中心으로》,京畿水原:亞洲大學校碩士論文。 정재선(Jeong , Jae-Seon) 2007 《인도네시아의 韓國드라마〈大長今〉受用研究》,서울:延世大學校碩士論文。 정훈식(Jung, Hun-Sik) 2007 〈朝鮮後期 燕行錄에 나타난 遼東〉,《韓國民族文化》29:243-268。 주혜정(Joo, Hae-Jung) 2002 《TV史劇 장르를 둘러싼 製作者、텍스트、受用者間의 力學》,서울:西江大學校碩士論文。 홍성진(Hong, Seong-Jin) 2014 《植民地時期 身分問題와 敎科書敍述:衡平運動을 中心으로》,서울:誠信女子大學校碩士論文。 황임경、황상익(Hwang, Im-Kyung、Hwang, Sang-Ik) 2003 〈世祖의 醫藥論에 關한 研究〉,《醫史學》12-2:97-109。 Bak, Hae-Ill 1977 A Short Note on the Iron-clad Turtle Boats of Admiral Yi Sun-sin, Korea Journal, 17(1):34-39 Fathauer, G.H. 1960 “Food Habits-An Anthropologist`s 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37:335-338 Fairbank, J.K. 1968 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vi-Strauss, Claude 1963 Totemism. Boston:Beacon Press. Norman, Jerry 1988 Chines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ohamy, Elana 2006 Language Policy:Hidden Agendas and New Approaches. Abingdon:Routledge. Williams, Raymond 1983 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York:Oxford. |
描述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2259505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59505 |
資料類型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修澈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Lim, Siu-Theh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邵磊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Shao, Lei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邵磊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Shao, Lei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7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4-七月-2017 12:13:1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4-七月-2017 12:13:1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4-七月-2017 12:13:17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102259505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368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博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民族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2259505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歷史電視劇雖取材於某些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但其表現內容並非忠實於歷史記載。歷史電視劇的展現內容、寓含精神、表達手法等皆是今日的思考方式與意識形態。本文以韓國歷史電視劇為文本,通過與歷史記載相對照,觀察到其今日的歷史圖像,發現史劇背後貫徹著當代的民族理念與民族意識。本文正文共計五章十六節,其中,第二、三、四章在論述過程中,每節又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以史書所記載的歷史樣貌與時人觀念為考察對象,後部分則對相關主題史劇中所呈現的歷史樣貌與今人觀念進行分析,以此形成古今對照,窺其歷史觀念變化與現代元素融入的部分。 第一章宏觀回顧了有關史劇的性質、史劇研究以及韓國史劇的發展狀況。首先是有關歷史電視劇的性質部分,由於史劇是歷史與戲劇的結合,因此同時兼具歷史性與戲劇性。史劇的戲劇性時期具有虛構性與娛樂性,但其歷史性又要求其一定程度符合真實性並起到教育作用。不過即使是歷史記載,也是當時人以當時的理念和意識記錄的,因此認識論中的歷史也是具有主觀性的詮釋行為。這就使史劇也具備歷史記錄的性質,只不過其理念和意識皆為當代和藝術加工過的。雖然史劇中的歷史意識有相當部分與流傳下來的歷史記載有所差異,但這正是古今史觀變化的部分。由此,不僅可以透過史劇看到歷史的影像,更可以看到今天的意識。其次是對韓國史劇研究的回顧,本文選取44部(篇)或具有開創性的、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史劇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並依照不同時段的研究特徵對史劇研究進行了分期。再次,回顧了韓國歷史電視劇的發展歷程,並透過補充前人研究成果,將發展到目前階段的韓國史劇進行了階段分期。 第二章「傳統思維的重新解釋」共分為三節,以韓國史劇中常見的三種題材:「女人、階級、君主」為切入點,分析這些題材下相同主題的劇目,在不同的拍攝時代,所反映出的具有當時特色的歷史詮釋與社會反映。 第三章「傳統文化之近代的解釋」共分為四節,以韓流時代下新興的四種題材:「醫學、商業、飲食、文字」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史劇是如何以古代事物與傳統文化為本體,以近代的方法技藝、近代的觀念意識為精神,用「近代的」包裝「傳統」的。1990年代韓流之前,韓國影視劇作品在世界各國乏人問津。韓流興起的十年內,韓國史劇也未成為世界的關注點。但2003年播放的《大長今》一炮而紅,讓韓國史劇打響聲譽,成為世界各國熱捧的新寵。在韓國本土,史劇的再次興起始於稍早播放的《許浚》(1999)和《商道》(2001)。這三部高收視率史劇皆由李丙勳導演、崔完圭及其助手金榮昡作家聯袂創作。李丙勳導演的特色是以「人民史觀」創造「平民成功記」,而崔完圭作家則是「專業電視劇」與「專業史劇」的開拓者,兩人的結合成了韓流時代下韓國史劇最大的特色。因此本章將以韓國史劇最初涉及的三個專業領域:醫學、商業、飲食為切入點,再加上韓國特殊的專業進程——文字創造等四方面進行考察,探求其背後的現代手法與現代意識。 第四章「從事大主義到主體思想」共分為三節,以韓國民族主義的三個面向:「去中、反日、建立主體」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史劇是如何區別他者與我者、建構民族主體性的。由於韓國尚處於國家分裂狀態,導致韓國始終無法解除民族危機感,因此韓國人仍保持著強烈的敵我意識。敵我意識實踐的基礎,便是區分孰為敵(他者),孰為我(我者)。而中、日佔據了韓半島對外交流史的幾乎全部,因此韓國史劇中不斷出現中國與日本作為他者的形象。而韓半島上曾經出現過的古代民族與政權,則是韓劇中企圖收編為我者的對象。 第五章「古代的皮與現代的骨」,從韓國史劇的現代表現手法、現代價值觀念、以及現代民族意識三個切面審視史劇歷史故事外衣下的現代精神。歷史是在不斷的詮釋中存在的,歷史學家在詮釋歷史,影視作家也是在詮釋歷史,只不過他們詮釋的方式和途徑不同而已。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這就是賦予歷史文化以新的理念價值。史劇縱然以歷史為題材,但無論在表現的手法上,或背後蘊涵的社會觀念和民族意識上,無不是今日精神的折射。若把史劇比作一體肉身,那麼歷史故事不過是包裝肉身的披衣而已,今日之精神才是真正的精髓。本章第一節,從敘事的表現手法出發,發現韓國史劇以懸疑推理、外國文學、改寫歷史的現代表現手法出現古代故事。第二節從價值理念角度,發現當今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社會公益以及文化獨特的價值理念貫徹史劇之中。第三節從民族主義角度,發現韓國有著強烈的欲求建立民族主體性的民族意識。史劇中建立民族主體性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確立中國與日本為他者,第二是確立韓半島所有古代民族為我者,第三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疆域等方面堅固主體性,建構一個強大的民族主體。 歷史電視劇好比一面鏡子:以歷史記載的真實,照出戲劇故事的虛幻;但同時也以現實真實的意識,照出史劇虛幻的史事。歷史電視劇是一個敘事的場域,韓國人看似透過這個場域展現著本民族的歷史故事與傳統文化,實際上卻藉助這個場域暗度著今日的民族理念與民族意識。歷史上的韓民族,在經濟上是抑商的,政治上是從屬的,技藝上是粗糙的,文化上是攀附的,認同上是分裂的。但史劇中所展現的韓民族,經濟是貿易頻繁的,政治是自主且民主的,技藝是精湛而發達的,文化不僅具有獨特性,民族也是萬世一系而統一的。前者是韓民族原本的歷史圖像,後者則是當代韓民族所盼望的歷史圖像,也是韓民族對今日理念與意識的堅守和對未來的期待。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緒 論 1 第一章 韓國史劇及研究概況 9 第一節 史劇的實與虛 9 第二節 韓國史劇研究的發展 10 第三節 韓國歷史電視劇的發展 17 第二章 傳統思維的重新解釋 23 第一節 女人:從卑微到崇高 23 一、韓國歷史中的女性地位 23 二、韓國史劇中女性形象的轉變 29 第二節 階級:從命定到翻身 41 一、韓國歷史中的階級社會 42 二、韓國史劇中底層階級的翻身 52 第三節 君主:從庸君到聖主 67 一、韓國歷史中的李朝君主 67 二、韓國史劇中君主評價的翻案 78 第三章 傳統文化之近代的解釋 89 第一節 韓食:被宮廷修飾的大眾料理 89 一、走向產業化的韓國飲食文化 90 二、韓國史劇中飲食製作的人性化 101 第二節 商道:從四民之末到財閥治國 109 一、走向資本主義發達的韓國商業 109 二、韓國史劇中商業形象的褒揚化 121 第三節 한의:超越漢醫的韓醫 133 一、走向民族化的韓國醫學 133 二、韓國史劇中醫術表現的專業化 143 第四節 한글:鄙俗諺文衍變神聖國字 155 一、走向主體化的韓國語文 155 二、韓國史劇中文字創制的神聖化 166 第四章 從事大主義到主體思想 173 第一節 重劃的界限:對華態度的變化 174 一、韓國與中國關係史 174 二、韓國史劇的中國像 188 第二節 永遠的敵人:反日意識的延續 205 一、韓國與日本關係史 205 二、韓國史劇的日本像 215 第三節 民族的整合:收編對立的古代民族 228 一、韓國民族史觀的發展 228 二、韓國史劇的我族想象 239 第五章 古代的皮與現代的骨 257 第一節 韓國史劇中的現代表現手法 257 一、懸疑推理的表現手法 257 二、外國文學的表現手法 260 三、改寫歷史的表現手法 263 第二節 韓國史劇中的現代價值理念 265 一、市場經濟的價值理念 265 二、政治民主的價值理念 267 三、社會公益的價值理念 270 四、文化獨特的價值理念 272 第三節 韓國史劇中的現代民族意識 274 一、獨立自主的民族意識 274 二、萬世一系的民族意識 277 三、強盛大國的民族意識 280 結 論 283 參考文獻 289 附錄 韓國歷史電視劇234部劇目一覽表 321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37322668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59505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歷史電視劇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韓民族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民族意識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民族主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歷史認識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韓國歷史電視劇的虛與實:當代韓民族的歷史圖像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Fiction and reality in Korean historical drama: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contemporary Korean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丁 曄 2009 〈韓國現代化進程中財閥的形成、發展及歷史作用〉,《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1-23。 丁堯燮 1971 《韓國女性運動史》,서울:一潮閣。 千秀延 2005《〈三言〉에 나타난 商人形象 研究》,水原:水原大學校碩士論文 大貫惠美子,石峰(譯) 2015 《作為自我的稻米 :日本人穿越時間的身份認同》,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大韓民國文教部編 1981 《韓國史10》,서울:國史編纂委員會。 山根幸夫 1992 〈明代倭寇問題研究〉,《黃淮學刊》1:78-82。 中國電視 2002 〈螢屏群言堂〉,《中國電視》3:37。 元善子 1995 《韓國古典小說의 女性像硏究》,京畿龍仁:檀國大學校博士論文。 元惠恩 2003 《史劇드라마 衣裳製作에 關한 研究:高麗時代를 中心으로》,서울:明知大學校碩士論文。 元惠恩 2003 《史劇드라마 衣裳製作에 關한 研究:高麗時代를 中心으로》,서울:明知大學校碩士論文。 尹 悅 2013 〈韓國女性意識在韓劇中的折射〉,《新鄉學院學報》27-1:91-92。 尹 晶 2015 〈17世紀 李舜臣 事蹟整備와 宣祖代 歷史의 再認識〉,《震檀學報》125:61-92。 尹 鴻 2001 〈衝突與共謀〉,《文化研究》6:20-27。 尹乃鉉 1984 〈古朝鮮의 疆域〉,《精神文化研究》21:57-69。 1985 〈漢四郡의 樂浪郡과 平壤의 樂浪〉,《韓國學報》11-4:2-36。 尹京鎭 2002 〈後三國의 統一과 歷史繼承意識의 轉換〉,姜萬吉編《우리歷史를 疑心한다》79-92,서울:西海文集。。 尹振賢 2013 〈1960年代 世祖政變의 映畵化와 現實認識:李圭雄의《端宗哀史》、《世祖大王》을 中心으로〉,《世界文學比較研究》42:491-514。 尹鉉哲、劉吉國 2012 〈試論光海君的世子身份問題與即位初期的政策〉,《延邊大學學報》1:136-140。 文石南 1989 〈地域社會의 緣故主義〉,《硏究叢書》3:1-26。 文丞益 1977 〈韓國民族主義와 韓國古代史〉,《韓國民族主義의 理念》41-79,亞細亞政策研究院。 文定昌 1970 《日本上古史:韓國史의 延長》,서울:栢文堂。 1989 《古代日本史:韓國史의 延長》,서울:人間社。 文智慧 2014 《韓食 아카이브 構築을 為한 記錄物 活用 方案 研究 :朝鮮王朝宮中飲食을 中心으로》,서울:慶熙大學校碩士論文。 毛祥宇 2015 《韓國電視劇中的中國形象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王 亮 2011 《壬辰倭亂與明人抗日援朝》,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王 南 2006 〈韓劇中的中國元素〉,《今日中國》2:58-59。 王元周 2004 〈在中國的韓國獨立運動人士對中國革命的認識〉,《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7-3:26-29。 2009 〈韓國人的歷史觀與中韓關系〉,《國際政治研究》4:138-157。 2013 〈檀箕認識與朝鮮半島的國史建構〉,《韓國學論文集》22:16-39。 2013 《小中華意識的嬗變》,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冬冬 2014 〈中國古裝歷史電視劇的及物性敘事分析〉,《三峽大學學報》4:44-47。 王永一 2007 〈韓國朝鮮王朝第十代王燕君研究〉,《中國邊政》169:75-95。 王克平 2009 《朝鮮與明外交關系研究》,延吉:延邊大學博士論文。 王思佳 2011 《中韓歷史題材電視劇比較分析》,河南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 王晓玲、董向荣 2010 〈韓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基于焦點集團訪談的研究結果〉,《當代亞太》2:109-132。 王健群 1995 〈南北國時代論糾謬〉,《社會科學戰線》2:174-180。 王綿厚 2004 〈關于確認高句麗歷史地位的三要素〉,《東北史地》1:45-48。 王鑫磊 2015 《同文書史:從韓國漢文文獻看近世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史祿國(С.М. Широкогоров),吳有剛、趙復興、孟克(譯) 1985 《北方通古斯的社會組織》,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Anderson, Benedict R. O`G),吴叡人(譯) 2005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田中健夫 著,楊翰球 譯 2015 《倭寇:海上歷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田壽炳、金甲童 1998 《主題別로 본 韓國歷史》,서울:書景文化社。 田鎭國 2016 〈三韓의 用例와 그 認識〉,《韓國史硏究》173:1-38。 申明鎬 2004 〈朝鮮時代 國王呼稱의 種類와 意味〉,《歷史와境界》52:47-67。 申東埈 2003 《燕山君을 為한 辨明》,知識産業社。 申采浩 1977 《朝鮮上古史》,收錄於《丹齋申采浩全集》1:31-354,서울:螢雪。 1977 《朝鮮上古文化史》,收錄於《丹齋申采浩全集》1:355-466,서울:螢雪。 申舜植 1995 《韓國韓醫學史再定立》,서울:韓國韓醫學硏究所。 申舜植、李炫知 2002 〈韓國韓醫學知識標準化的道路〉,《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4:79-80。 申澈雨 1979 〈漢醫學小考〉,《中國文化》1-1:7-20。 申錫勳 2012 〈韓國國內的經濟民主化論戰及問題〉,《當代韓國》4:35-47。 申瀅植 2001 《韓國傳統文化와 歷史意識》,서울:三知院。 白斗鉉 2007 〈한글을 中心으로 본 朝鮮時代 사람들의 文字生活〉,《西江人文論叢》22:157-203。 2004 〈韓國語 文字名稱의 歷史的 變遷〉,《文學과 語言》26:1-16。 白永瑞 2011 《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北京:三聯書店。 2009 《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6 〈東亞地域秩序:超越帝國,走向東亞共同體〉,《思想》3:129-150。 白承哲 1998 〈磻溪 柳馨遠의 商業觀과 商業政策論〉,《韓國文化》22:159-192。 任東權 2005 《日本안의 百濟文化》,서울:民俗院。 任敏赫 2001a 〈朝鮮時代 宗法制下의 祖、宗과 廟號 論議〉,《東西史學》8:59-96。 全秀庸 2012 〈TV드라마 《뿌리깊은나무》와 李正明의 原作小說〉,《文學과映像》13-4:795-835。 全海宗 1966 〈韓中朝貢關係考〉,《東洋史學研究》1:10-41。 安成日 2000 《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 安尚革、朱容成 2012 〈訓民正音 創製에 나타난 世宗의 理想:드라마 《뿌리깊은 나무》와 原典 解例本과의 比較를 通해〉,《人文科學》49:117-139。 安淑賢 2011 〈TV史劇에서 《巨商》콘텐츠의 英雄 스토리텔링 開發方案〉,《人文콘텐츠》20:175-199。 朱立元 1997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朱克川 2013 〈韓國財閥的興衰史〉,《新華月報》4:70-71。 朱昌潤 2004 〈歷史드라마의 歷史敘述方式과 장르形成〉,《韓國輿論學報》48-1:166-188。 2005 《텔레비젼 드라마:장르、美學、解讀》,서울:文耕出版。 2007 〈高句麗 歷史드라마의 歷史敘述과 再現〉,《高句麗渤海研究》28:95-108。 2011 〈歷史드라마 作家로서 李丙勳의 作品世界〉,《放送과 communication》12:5-37。 2016 〈韓國 텔레비전 歷史드라마의 데이터베이스(DB)와 解題〉,《韓國劇藝術硏究》52:239-291。 朱若蘭 2002 《台灣報業記者勞工意識的建構與轉變(1984~2002年)》,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朱雲影 1981 《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台北:黎明文化。 朴丁秀 2013 〈世界化와 民族主義의 文化葛藤:韓中間 交流와 反韓流의 事例分析〉,《中蘇研究》37:271-308。 朴丁秀 2013 〈世界化와 民族主義의 文化葛藤:韓中間 交流와 反韓流의 事例分析〉,《中蘇研究》37:271-308。 朴天秀 2011 《日本속의 古代韓國文化》,京畿果川:ZIN-IN-ZIN。 2012 《日本속 古代韓國文化》,서울:東北亞歷史財團。 朴世珍 2010 《宮中宴饗飲食文化에 나타난 떡(餠)의 位相 關한 研究:高宗代 宴享儀軌를 中心으로》,서울:梨花女大學校碩士論文。 朴平植 1999 〈朝鮮初期의 商業認識과 抑末策〉,《東方學誌》104:325-353。 1998 〈高麗末期의 商業問題와 捄弊論議〉,《歷史教育》68:27-57。 朴光亨 2001 《開港期 局地市場의 發達과 農民運動의 增加》,서울:延世大學校碩士論文。 朴光敏 2004 〈한글專用論의 거짓된 實狀과 國漢混用 語文運動의 成功을 為한 몇 가지 反省〉,《漢字漢文敎育》12:186-223。 朴光賢 2000 〈語言的 民族主義 形成에 關한 再考:國語와 朝鮮語의 사이〉,《韓國文學研究》23:247-262。 朴有榮 2003 〈朝鮮巨商 林尙沃과 中國巨商 胡雪巖의 企業家精神〉,《專門經營人硏究》6-1:1-23。 朴京男 2015 〈朝鮮後期 野談에 나타난 商人의 範疇와 商人 形象의 變貌 過程〉,《民族文化研究》68:101-136。 朴明鎭 2012 〈推理와 歷史의 辨證法〉,《韓國劇藝術研究》35:331-363。 朴宣映 2010 〈申采浩의 日本觀〉,《韓國輿論學會學術大會發表論文集》117。 朴相奐、吳采垣 2015 〈文化記憶으로서의 「世宗 콘텐츠」硏究〉,《OUGHTOPIA》30-2:33-55。 朴相美 2007 〈首爾:飲食、民族認同與國家主義〉,《飲食全球化》Watson, James L.主編,135-153。 朴宰永、金英蘭 2011 〈大韓民國 中學生들의 中國國家이미지에 對한 說文調查分析〉,《白山學報》89:251-281。 朴熙澤 2015 〈女性선비의 德性과 脈絡〉,《退溪學과儒教文化》56:83-126。 朴潤栽 2010 〈韓國 近代醫學史研究의 成果와 展望〉,《醫學史》36:45-68。 朴魯玹 2013 〈텔레비전 드라마와 歷史的 想像力〉,《韓國文學研究》44:387-414。 朴贊勝 2007 《民族主義와 時代》,京畿坡州:京仁文化社。 2008 〈韓國에서의 民族槪念의 形成〉,《槪念과疏通》1:79-120。 江金霞 2011 《中國古裝懸疑推理電視劇的敘事藝術研究》,浙江杭州:浙江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池東旭 1997 《韓國の族閥·軍閥·財閥》,東京:中公新書。 池恩英 2012 〈時代를 거꾸로 가는 史劇은 答이없다〉,《民族21》130:180-183。 何撒娜 2012 〈泡菜戰爭:從韓國影劇作品看韓國的食物與認同〉,《臺灣人類學2012年會論文集》。 吳明煥 1994 《텔레비전 드라마 社會學》,京畿坡州:나남出版。 2015 《드라마 人文學》,서울:나무와숲。 吳政緯 2015 《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台北:秀威。 吳祚來 2005 〈《大長今》:韓國文化的一次成功登陸〉,《商業文化》11:60-62。 吳晗輯 1962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下篇卷八,北京:中華書局。 吳深濤 2009 〈韓國傳統醫學教育及韓醫師培養之特色——韓國設立國立韓醫學研究生院所感〉,《中華中醫藥學刊》27-3:463-465。 吳琬瑜 2011 〈拌飯當先鋒 韓食走向國際〉,《天下雜誌》448,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0295。 吳德鉉 2012 《TV史劇의 歷史再現과 抵抗的 意味生產:〈大王世宗〉과〈뿌리깊은나무〉의 比較分析을 中心으로》,成均館大學校碩士論文。 宋京燮 1995 《韓醫學의 發展過程과 社會寄與度에 關한 硏究》,慶山大學校博士論文。 宋浣範 2010 〈桓武天皇과 百濟王氏〉,《日本歷史研究》31:91-111。 宋載邵 1999 〈韓國의 漢字教育〉,《새國語生活》9-2:125-144。 宋慧娟 2007 《清代中朝宗藩關係嬗變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宋鎬晸 2015 〈李趾麟의 古朝鮮史 硏究와 그 影響〉,《文化史學》44:279-304。 李元淳、崔柄憲、韓永愚 李丙勳 1997 《TV史劇의 變遷과 特性에 關한 研究》,서울:漢陽大學校碩士論文。 2009 《꿈의 王國을 세워라:李丙勳 監督의 드라마 이야기》,서울:해피타임。 李丙燾 1960 《國史問題答案集》,서울:三中堂。 李光洙 1988 〈文学이란 何오〉,《李光洙全集》서울:乙酉文化社。 李秀光 2015 《朝鮮國王 燕山君》,서울:冊文。 李秀美 2010 《女性中心 歷史드라마의 장르的 特性과 젠더談論:〈大長今〉、〈黃真伊〉、〈善德女王〉을 中心으로》,서울:漢陽大學校碩士論文。 李庚夏 2006 〈15世紀 最高의 女性知識人,仁粹大妃〉,《韓國古典女性文學研究》12:149-177。 李忠輝 2011 《20世紀80年代韓國民族主義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昌洵 2004 《女性과 韓國社會》,서울:慶熙大學校出版局。 李昌勳 2011 〈金萬德 스토리텔링의 樣相과 課題〉,《瀛州語文》22:193-230 李松姬 1992 〈80年代 韓國女性運動〉,《女性研究論集》3:61-73。 李玟圭、梁禮承、洪完杓、黃秉晟 2001 《韓國의 歷史와 文化》,서울:創文閣。 李金喜 等 1986 〈韓國人의 對日本觀硏究〉,《同日語文研究》1:25-60。 李長宏 2012 《朝鮮光海君在位期間內外舉措研究》,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李春祥 2016 〈《三國史記》與《三國遺事》比較研究〉,《東北史地》1:84-90。 李昭姈 2015 〈從《大長今》看韓國宮廷飲食文化〉,《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5:9-12。 李炫知 2013 〈韓醫學의 傳統的 醫療理念과 世界化를 通한 發展戰略 研究〉,《韓國學論集》51:333-355。 李炫熙 1980 《韓國近代女性開化史》,서울:二友出版社。 李相却 2009 《榮光과 挫折의 五百年:朝鮮王朝實錄》,서울:들녘。 李相益 2001 〈儒家의 經濟思想과 儒敎資本主義論의 妥當性問題〉,《哲學》66:29-52。 李相赫 1998 〈諺文과 國語意識:中世와 實學時代의 訓民正音과 諺文 概念의 比較를 中心으로〉,《國語國文學》121:55-73。 李英武、郝淑媛 2005 〈古代中韓文化交流探析〉,《東北亞論壇》5:90-93。 李英美 2008 《韓國人의 自畫像:드라마》,서울:생각의나무。 2012 〈史劇의 時代:《뿌리깊은나무》와 《仁粹大妃》를 함께 생각한다〉,《黃海文化》74:364-372。 李英順 2011 《朝鮮北學派實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英燦 2007 〈儒敎의 社會制度 思想:家族·國家·身分制度를 中心으로〉,《韓國學論集》34:271-317。 李根洙 1977 〈蒙古의 語文政策과 訓民正音〉,《語文論集》20:569-586。 李根浩 2014 〈16~18世紀 端宗復位運動 關聯 六宗英의 申冤過程〉,《白山學報》99:79-108。 李桂海 1981 〈封建主義「重農抑商」思想剖析〉,《學術論壇》4:68-72。 李國強 2004 〈「東北工程」與中國東北史的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4:1-6。 李基大 2011 〈燕山君 關聯 映畫에 나타난 人物形象의 特徵과 現代的 意味〉,《人文語言》13:263-287。 2014 〈張禧嬪 關聯 古典小說의 展開와 特徵的 樣相〉,《東亞西亞古代學》35:183-215。 李常民 2012 〈韓流 드라마의 特性과 競爭力〉,《Comparative Korean Studies》20-1:59-84。 李康洙 1987 《韓國大衆文化論》,서울:나남。 李梅花 2014 〈試論奇皇后對元末元麗政治關系的影響〉,《內蒙古大學學報》3:29-33。 李敦球 1997 〈歷史與現實——中日關系與韓日關系中的共同點〉,《日本問題研究》3:50-54。 1997 〈試論日本明治政權「征韓論」形成的原因〉,《國外社會科學》3:25-28。 李景浩 2007 《韓國大倧教的哲學思想初探》,延吉:延邊大學碩士論文。 李範稷 編 1999 《韓國人의 歷史意識》,서울:青年社。 李賢敬 2008 〈1970、80年代 韓國史劇電影의 政治學〉,《國際語文》43:361-388。 李黎、魯兆麟 2008 〈《東醫寶鑒》的形成與學術特徵的探討〉,《中國自然醫學雜誌》1:9-11。 李勳燮 1991 〈韓國의 主要 先學者別 傳統商業觀에 關한 研究〉,《韓國傳統商學硏究》4:75-104。 1998 〈韓國의 企業文化에 關한 試論的 研究〉,《專門經營人硏究》1-2:105-125。 1990 〈韓國傳統商人精神之硏究〉,《京畿大學校論文集》26:297-303。 1996 〈韓國傳統의 商人精神〉,《古文硏究》9-1:263-275。 1987 〈韓國商工業經營의 展開過程에 關한 硏究〉,《京畿大學校社會科學論叢》5:29-75。 李曉濤 2012 〈以「民族主義」闡釋中醫藥——民國中醫界的話語選擇(1912—1937)〉,《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68-173。 李鍾旭 2006 《民族인가?國家인가?》,서울:소나무。 李離和 1975 〈北伐論의 思想史的 檢討〉,《創作과批評》38:249-272。 李 巖 2007 《試論朝鮮近代對華觀的嬗變》,延吉:延邊大學碩士論文。 李巖、徐健順 2010 《朝鮮文學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杜瑩杰 2008 《論中國歷史電視劇的基本美學特征》,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論文。 汪宏倫 2004 〈將漢字羅馬化:一個「跨語際實踐」的文化政治學分析〉,《台灣社會學》7:123-176。 肖桂林 2000 〈史實與虛構——淺議歷史電視劇〉,《中國電視》S1:44-47。 車 武 2011 《許浚《東醫寶鑒》的理論價值及其影響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 車重坤 2014 〈朝鮮後期 北學派의 商業觀과 通商論〉,《退溪學論叢》24:145-171。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Spivak, Gayatri),生安峰(譯) 2007 〈民族主義與想象〉,《文藝研究》2:26-38。 具昰延 2015 《宮中飲食 認識性向에 따른 韓食 메뉴開發方案》,서울:淑明女大學校碩士論文。 具眀蘭 2011 《傳統發酵食品이 韓食世界化에 미치는 影響》,光州:朝鮮大學校碩士論文。 具滋一 2006 《百濟屬國日本史》,서울:知文社。 周 彭 2010 〈由「韓醫申遺成功」引發的再思考〉,《亞太傳統醫藥》4:1-4。 周一良 1951 〈東學黨——朝鮮的反封建反帝鬥爭〉,《歷史教學》1:1-4。 周永河 1999 〈傳統飲食과 技術의 文化體系〉,《仁濟食品科學FORUM論叢》7:15-79。 2010 〈비빔밥의 進化와 談論研究〉,《社會와歷史》87:5-38。 1993 〈김치文化의 起源과 變化研究〉,《民族과文化》1:147-175。 2000 《飲食戰爭 文化戰爭》,서울:四季節 2010 《民俗學과 民族文化의 正體性》,서울:民俗苑 奇英美 2009 〈諺文의 名稱問題와 社會的 意味〉,《東亞西亞文化와藝術》6:133-160。 孟慶龍 2013 《歷史題材電視劇的真實性與虛構性研究》,山東曲阜:曲阜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延敏洙 2003 《古代韓日交流史》,서울:慧眼。 東國大學校文化學術院韓國文學研究所 編 2011 《文學으로서의 텔레비전 드라마》,서울: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林弘甲、鄭聖喜 2013 〈TV歷史드라마와 女性像의 變化:千秋太后와 張禧嬪을 中心으로〉,《東洋古典研究》53:229-262。 林修澈 2016 《我國族群發展政策之研究》,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委。 林修澈、蔡長廷、周士煌、邵磊 2015 〈滿鮮民族的民族認定及其民族體系〉,《民族學界》36:183-272。 林容漢、盧泰協 2014 〈드라마 《許浚》의 虛構性에 內在한 歷史的 實際性〉,《歷史와實學》54:209-245。 林採英 2010 《朝鮮의 偉大한 敗北者들》,서울:景德出版社。 林源赫 2001 〈儒敎資本主義와 儒敎民主主義〉,《社會科學論評》21:141-168。 河有祥 1971 《드라마 作法》,서울:成文閣。 河孝淑 2004 〈歷史、젠더 그리고 텔레비전 歷史드라마:《大長今》을 中心으로〉,《미디어、젠더、文化》2:71-117。 邱紅艷 1995 〈論冷戰后的韓日關系〉,《國際政治研究》4:16-22。 邵 磊 2012 〈以文字發展的角度看八思巴文對訓民正音的影響〉,《紀念成吉思汗誕辰85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51-365。 邵台新 1997 《中國文化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金 勣 1987 〈民族文化와 韓醫學〉,《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1:5-12。 金 澔 2005 〈朝鮮王室의 廟號改定을 通해 본 記憶의 歷史〉,《人間硏究》8:191-220。 金 範 2010 《燕山君 그 人間과 時代의 內面》,서울:글항아리。 2005 《朝鮮前期의 王權과 政局運營:成宗、燕山君、中宗代를 중심으로》,서울:高麗大學校博士論文。 金大中 2002 《韓國政府 權力構造의 連結網 分析:金泳三、金大中 政府의 比較分析》,延世大學校碩士論文。 金允植 1974 〈韓國人의 日本觀〉,《日本學報》2:55-67。 金斗鍾 1957 〈世宗大王의 濟生偉業과 醫藥의 自主的發展〉,《서울大學校論文集》5:1-54。 金永和 1977 〈韓國社會의 階層構造 小考〉,《社會學硏究》13:65-78。 金永明 2013 〈한글創製의 目的과 政治的意味〉,《東洋政治思想史》12-1:63-86。 金光洙 1989 〈緣故主義와 政治的 選擇 行爲〉,《硏究叢書》3:27-50。 金光重 1997 〈韓末 愛國啓蒙運動期의 實業敎育 奬勵方案〉,《人文論叢》4:87-104。 金光億 2015 〈飲食:文化融合의 場〉,《東亞細亞食生活學會第49次秋季學術大會論文集》5-15。 金成勳 2010 〈왜 親環境 有機農인가! – 未來로부터 現在를 되돌아보는 삶의 智慧〉,《醫生命科學과 法》4:9-23。 金完鎭 1991 《國語學의 새로운 認識과 展開》,서울:民音社。 金秀貞 2010 〈個人主義에서 民族主義까지:TV史劇 《善德女王》의 社會文化的 意味를 中心으로〉,《韓國放送學報》24-2:70-109。 金秀賢、盧熙京、李錦柱、朴贊星 2005 《Drama Academy》,서울:Pentagram。 金秀燕 2015 〈18-19世紀 韓國小說에 나타난 女性의 商業活動과 女性儒商〉,《中國小說論叢》46:69-84。 金京美 2010 〈1940年代 李光洙의 歷史 내러티브와 民族主義 談論의 樣相:歷史小說 《世祖大王》을 中心으로〉,《語文學》109:281-308。 2010 〈1940年代 李光洙의 歷史 내러티브와 民族主義 談論의 樣相:歷史小說 《世祖大王》을 中心으로〉,《語文學》109:281-308。 金周源 2003 《訓民正音:寫真과 紀錄으로 읽는 한글의 歷史》, 서울:民音社。 金尚憲 2001 《朝天錄》,收錄於《燕行錄全集》冊13,林基中編,서울:東國大學校出版部。 金尚寶 1996a 〈韓國의 祭祀飲食文化〉,《韓國食生活文化學會志》11-2:271-278。 1996b 《陰陽五行思想으로 본 朝鮮王朝의 祭祀飮食文化》,서울:修學社 1997 〈東亞細亞 속의 韓國의 飲食生活文化〉,《民族과文化》6:19-27 金明石 2014 〈文字의 誕生과 人文學的 想像力〉,《仇甫學報》11:257-288。 金明鎬 1995 《自然 사람 그리고 韓醫學》,서울:歷史批評社。 金炅賢 等 2005 《林權澤,民族電影 만들기》,京畿坡州:한울。 金玧希 2002 《텔레비젼 史劇〈太祖王建〉의 敍事를 通해 본 男性적 價値와 現在的 解釋에 對한 研究》,서울:梨花女子大學校碩士論文。 金采洙 2012 〈檀君朝鮮과 日本古代國家〉,《日本語教育》62:283-310。 金南一 2003 〈우리나라 傳統醫藥技術의 中國醫學 輸入後 土着化에 對한 硏究〉,《韓國醫史學會誌》16-1:17-38。 金建吾 2011 《韓國歷史題材電視劇研究》,黑龍江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 金政起 1985 《TV史劇〈風蘭〉人氣의 社會心理學》,서울:新東亞日報社。 1992 《政治・語言・커뮤니케이션:金政起 매스컴 批评 칼럼集》,서울:法經出版社。 金相根 1990 〈韓國의 漢字受用 歷史와 方法〉,《中國語文學》17:281-311。 金美瓊 2013 《大韓民國 代表 브랜드 한글》,서울:한글파크。 金重植 1993 〈儒敎資本主義論 等 西洋式合理主義 止揚主張하는 冊들 注目끌어〉,《出版저널》130:16。 金恩國 1997 〈南北國時代論 再考〉,《中央史論》9:33-59。 金晟希 2001 《放送드라마 創作 實技論》,서울:演劇과人間。 金晟煥 2015 〈檀君認識의 擴張과 檀君子孫意識〉,《民族文化論叢》61:35-68。 金泰成 2002 〈朝鮮 申叔舟의 中國語觀〉,《中國言語研究》14:175-191。 金起悳 2005 《映像歷史學》,서울:생각의나무。 金淳信 2008 《韓醫學理論의 現代化에 對한 研究》,大田:大田大學校博士論文。 金盛祐 1993 〈16、17世紀 社會經濟史 研究現況〉,《歷史와現實》9:305-332。 金善龍 1987 〈最近 韓國經濟成長에 影響을 미친 社會文化的 要因〉,《社會科學論叢》6:123-138 金煥杓 2012 《드라마,韓國을 말하다》,서울:人物과思想社。 金玧希 2002 《텔레비젼 史劇〈太祖王建〉의 敍事를 通해 본 男性적 價値와 現在的 解釋에 對한 研究》,서울:梨花女子大學校碩士論文。 金聖壽 1984 〈日帝下 民族資本이 近代企業 成立에 미친 影響에 關한 硏究〉,《社會科學論叢》2:87-110。 金銀珍 2004 〈韓國史劇속 女性性과 談論分析〉,《女性研究論集》15:81-114。 金履安 1999 《三山齋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冊238,서울:民族文化推進會。 金慶浩 1999 《朝鮮後期의 社會構造的 變化와 大院君의 政策》,釜山:東亞大學校博士論文。 金賢淑 2008 〈歷史的觀點에서 본《太王四神記》〉,《湖西史學》49:1-33。 金璟東 1992 《韓國人의 價值觀과 社會意識》,서울:博英社。 金錫漢、鄭漢志 2006 〈大韓民國傳統醫學的現狀和展望〉,《2006國際傳統醫藥創新與發展態勢論壇論文集》317-318。 金龍德 1976 〈茶山의 商業觀 研究〉,《歷史學報》70:129-160。 金鍾泰、鄭才林 2013 〈歷史敘事物 <뿌리깊은나무>의 敘事戰略〉,《韓國文學理論과 批評》58:335-355。 南相雲 2011 《中韓飲食療法的源流與異同》,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 南恩暻 2011 〈《大長今》 關聯記錄의 現代的 受用:文化콘텐츠로의 生成과 展開樣相分析〉,《東洋古典硏究》43:33-64。 南基鶴 2000 〈高麗와 日本의 相互認識〉,《日本歷史研究》11:65-92。 2003 〈中世 高麗•日本 關係의 爭點〉,《日本歷史研究》17:81-106。 南智大 1990 〈南北 歷史學의 爭點 世宗을 어떻게 評價할 것인가〉,《歷史批評》12:298-306。 南潤景 2000 〈世宗代 創製된 訓民正音에 對한 歷史的 接近:崔萬理等 集賢殿學士들의 訓民正音 反對上疏를 通하여〉,西江大學校碩士論文。 姚 婷 2004 《影響我國史劇內容創新的因素分析——兼論對韓國編劇體制的借鑒》,湖南长沙:中南大學碩士論文。 姜秀玉 2007 《近代東亞中朝日三國的社會變革研究》,延吉:延邊大學博士論文。 姜昊辰 2004 《텔레비전 歷史드라마의 影像스타일 研究:〈東醫寶鑑〉과 〈許浚〉의 比較分析을 中心으로》,서울:高麗大學校碩士論文。 姜玟求 2007 〈우리나라 中世士人의 「우리말」에 對한 認識〉,《東方漢文學會》33:7-34。 姜建強 2012 《另類日本天皇史》,香港:三聯書店。 姜美貞 2013 〈《錦溪筆談》所載《光廟有一公主》를 通해 본 드라마《公主의男子》의 問題意識과 그 限界〉,《韓國古典研究》27:177-222。 姜萬吉 1971 〈朝鮮後期 商業의 問題點〉,《韓國史硏究》6:265-286。 1984 《韓國近代史》,서울:創作과批評社。 2002 《우리 歷史를 疑心한다》,서울:西海文集。 姜維東 2006 〈樂浪國傳說研究〉,《北華大學學報》7-6:43-46。 施 揚 2005 〈魂歸東方——論當代韓國作家崔仁浩的小說《商道》〉,《當代外國文學》1:109-114。 柳樹人 1952 〈朝鮮李朝的農民起義首次舉起烽火的「洪景來之亂」〉,《歷史教學》5:頁碼不詳。 洪性國 2003 《儒敎 資本主義가 韓國 經濟에 미친 影響 硏究》,서울:公州大學校碩士論文。 皇甫允植 2000 《新韓國史總論》,서울:裕豐出版社。 范永聰 2009 《事大與保國:元明之際的中韓關係》,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孫 泓 2004 〈高句麗와 東北亞細亞의 여러 나라와 民族間의 關係〉,《北方史論叢》1:85-107。 孫文娟 2007 《論韓國小說〈商道〉的「欲望」主題》,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孫貞熙 2006 《小說의 TV드라마化에 따른 歪曲論難과 成果研究》,檀國大學校博士論文。 孫衛國 2002 〈論事大主義與朝鮮王朝對明關系〉,《南開學報》4:66-72。 2007 《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8 〈傳說、歷史與認同: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歷史之塑造與演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5:19-32。 宮脇淳子 2013 《韓流時代劇と朝鮮史の真實》,東京:扶桑社。 展敏、李曉峰 2009 〈韓醫漫談〉,《環球中醫藥》4:312-313。 徐玉锦、李根培 2013 〈朝醫學發展史概述〉,《中國民族醫藥雜誌》3:1-3。 徐仲錫、鄭鉉柏 2007 《民族主義와 歷史教育》,서울:先人。 徐行、薛琳 2009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研究中的階層分析與階級分析〉,《江漢大學學報》26-3:32-37。 徐俊、趙英凱 2011 〈韓國傳統醫學的國際化發展動態分析〉,《國際中醫中藥雜誌》12:1090-1092。 徐賢燮 2005 〈歴史認識問題と韓日関係〉,《日本學》24:149-176。 桂原、齊庆祝 2014 〈文化視角下中日韓家族企業治理結構比較〉,《企業管理》1:116-119。 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 編著 2003 《日本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海頓.懷特 1993 《歷史的世界.文學的歷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留目和美 1985 〈大和朝廷是從任那侵入的騎馬民族〉,《國外社會科學》3:46-47。 秦 楊 2011 《日本明治初期的“征韓論”及其影響》,渤海大學碩士論文。 袁 沅 2016 《韓國映畫와 民族主義》,서울:博文社。 馬 晶 2011 〈韓日邦交正常化的實現及其影響〉,《延邊大學學報》5:25-29。 馬曉萌 2014 〈韓國歷史劇對韓民族「恨」情結的影響及其啟示〉,《青年文學家》27:102-105。 高昌男 2000 〈醫學專門드라마 《許浚》을 通해서 본 虛와 實〉,《東西輿論》4:153-162。 高昌龍、具南平、薛成壽 2014 〈韓國과 中國의 傳統醫學 政策比較〉,《技術革新學會誌》2:421-447。 高東煥 2001 〈17世紀 商業思想과 商業政策에 對한 整體的理解〉,《歷史와現實》40:278-293。 2005 〈朝鮮後期 商業의 國家權力〉,《安東史學》9-10:393-412。 高淑和 1995 〈衡平靑年前衛同盟事件에 對하여〉,《國史館論叢》64:137-167。 國史編纂委員會 2007 《20世紀女性、傳統과 近代의 交叉路에 서다》,서울:斗山東亞。 崔炅鳳 2012 〈近代的 語言觀의 展開와 國語定立이라는 課題의 認識樣相:韓國의 特殊性을 中心으로〉,《東方學志》158:231-269。 崔相龍 1977 〈韓國民族主義와 이데올로기〉,《韓國民族主義의 理念》15-37,亞細亞政策研究院。 崔鉛植 2007 〈朝貢體系의 變動과 朝鮮時代 中華-事大 概念의 曲折:變化中의 持續〉,《韓國政治學會報》41(1):101-121。 崔禎鎬 2012 〈韓國人의 美國觀·日本觀의 變遷〉,《韓國輿論學會第18回韓日國際심포지엄》8-12。 崔錫萬 1989 〈韓國社會에 있어서의 緣故主義的 態度와 行動의 不一致現像에 관한 硏究〉,《硏究叢書》3:111-127。 康熙奉 2012 《朝鮮王朝的歷史與人物》,台北:商周出版。 張 焱 2013 〈韓國文化產業概念界定及歷史淵源〉,《今傳媒》1:68-69。 張 靜 2010 〈語言與民族主義國家〉,《美與時代》8:39-41。 張乃禹 2004 《中韓小說現代化轉型比較研究》,江蘇蘇州:蘇州大學博士論文。 張允熙 2013 〈近代移行期 韓國에서의 自國語 認識〉,《韓國學研究》30:49-92。 張世珍 1991 《텔레비전 文化時代의 批評》,서울:新亞出版社。 張玉欣、楊秀萍 2013 《飲食文化概論》,新北:揚智。 張娜娜 2012 《韓劇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湖北宜昌:三峽大學碩士論文。 張婷婷 2014 〈近代民族主義話語下的中醫存廢論爭〉,《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46-150。 張學謙 2014 〈從外國字到國語字-民族主義、現代化與越南羅馬字政策〉,《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0:1-28。 張曉剛、韓英 2008 〈近代韓國開港緣起考——以韓日交涉為中心〉,《歷史教學》10:48-52。 張燕華 2014 《中韓建交以來韓劇中的中國形象研究》,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曹中屏 2015a 〈日本帝國主義對朝鮮的強占政策(1904~1910)(二)〉,《當代韓國》3:1-30。 2015b 〈日本帝國主義對朝鮮的強占政策(1904~1910)(三)〉,《當代韓國》4:1-26。 曺基湖 1998 〈韓國과 日本 및 中國의 東洋醫學에 對한 比較硏究〉,《韓國醫史學會誌》19-1:271-298。 梁 姝 2015 《1970年代 財閥의 文化的 表象 및 意味:趙世熙의〈난장이가 쏘아올린 작은 공〉을 中心으로》,成均館大學校碩士論文。 梁聖國 2012 〈金萬德의 企業家精神에 對한 研究〉,《經營社會》62:235-258。 許 靜 2014 《冷戰后日韓關系的發展變化及其影響因素》,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許怡齡 2015 〈從光海君統治正當性看朝鮮的價值觀〉,《韓國學硏究論文集》4:143-155。 許善道 1966 〈黨爭속에 진 별:光海君〉,《韓國人間像》(王家·政治家篇),339-361,서울:新丘文化社。 陳 平 2008 〈語言民族主義:歐洲與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1:4-13。 陳 潤 2016 〈韓國商業一百年:財閥的力量〉,《中國民商》4:52-58。 陳玉婷 2011 《2000年后韓國歷史劇中國人形象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陳姃湲 2011 〈處於「東洋史」與「國史」之間:戰後韓國歷史學界中的臺灣史研究〉,《臺灣史研究》18-3:175-227 陳尚勝 1997 《中韓交流三千年》,北京:中華書局。 陳德奎 1976 〈衡平社運動의 自由主義的 改革思想에 對한 認識〉,《韓國政治學會報》10:169-181。 陳慶德 2015.12.03,「三緣,語言,鑄造韓國『間差社會』(上)」,聯合新聞網,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231/135453。 陳瀅巧 2006 《圖解文化研究》,臺北:易博士。 魚慧順 1999 《光海君과 大北勢力의 政治運營 硏究》,서울:延世大學校碩士論文。 曾紀鑫 2016 〈明代倭患真相〉,《粵海風》3:59-66。 費施曼(Fishman, Joshua A.),黃希敏(譯) 1991 《語言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仁成 2000 〈드라마《許浚》의 장르論的 特徵과 大眾性에 對하여〉,《韓國輿論學會學術大會發表論文集》18-20。 黃貞禮 2005 《내 눈속의 張禧嬪:女人으로서의 張禧嬪 再照明》,서울:世宗大學校碩士論文。 黃惠眞 2007 〈《바람의나라》의 事例로 본 古典受用의 想像力〉,《古典文化教育》14:243-272。 黃雲鎭 1962 《텔레비전 드라마》,서울:啓明文化社。 黃耀華 2004 〈跨學科視野下的當代歷史電視劇〉,《暨南學報》5:。 廉武雄 1979 〈都市-產業化時代의 文學〉,《民衆時代의 文學》,서울:創作과批評社,322-350。 楊 軍 2011 〈略論朝鮮古史譜系的演變〉,《黑龍江社會科學》2:98-106。 楊海英 2014 〈從壬辰戰爭到甲午戰爭回望500年的啟示〉,《雪蓮》6:6-10。 楊通方 2001 〈明朝與朝鮮的壬辰衛國戰爭〉,《當代韓國》3:68-73。 楊萬娟 2010 〈檀君神話之我見〉,《韓國研究》10:307-335。 葛生能久 1930 《日韓合邦秘史》下卷,東京:黑龍會出版部。 葛兆光 2014 《想象異域》,北京:中華書局。 董 暘 2009 《韓劇攻略:當代韓國電視劇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詹小洪 2014 〈韓國的腐敗與法治〉,《炎黃春秋》11:5-7。 廖志文 2012 《非營利組織善因行銷行為之研究》,臺灣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裴京漢 2004 《從韓國看的中華民國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裵元植 1989 〈韓醫學의 傳承과 創造〉,《大韓韓醫學會誌》10-2:9-17。 趙仁成 1988 〈《揆園史話》와 《桓檀古記》〉,《韓國史市民講座》2:71-88。 2007 〈南北國時代論〉,《韓國古代史研究》47:197-221。 趙正來 2007 〈《大長今》의 敘事的 特性研究〉,《現代文學의研究》31:333-356。 趙立新 2012 《當代東亞民族主義與國家間關係:1990年代以來中韓日民族主義的種突與整合》,延吉:延邊大學博士論文。 趙克堯 1983 〈重農抑商辯〉,《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3:103-107。 趙希庭 2012 〈歷史的 人物 世宗과 《뿌리깊은나무》의 成果〉,《안과밖》32:131-149。 趙杭濟 2013 〈韓國의 初期 텔레비전 멜로드라마와 民族主義〉,《韓國의 텔레비전 드라마:歷史와 境界》129-166,韓國放送學會編,컬처룩。 趙虎吉 2004 〈什麼是民主政治〉,《學習時報》181:5。 趙恒來、河宇鳳、孫承喆 1994 《韓日關係史》,서울:玄音社。 趙美淑 2008 〈文化콘텐츠로서의 歷史드라마와 神話:드라마 《太王四神記》의 可能性〉,《겨레語文學》21:577-606。 趙彬杉 2014 〈淺談韓國傳統飲食與發展〉,《青年文學家》26:162-163。 趙敦文 2005 〈韓國社會의 階級과 文化〉,《韓國社會學》39:1-33。 趙興胤 1998 〈韓國 飲食文化의 形成과 特徵〉,《韓國食生活文化學會志》13-1:1-8。 劉子敏 2001 〈「崔氏樂浪」考辨〉,《北方文物》2:79-82。 劉東元 1977 〈商業構造의 性格〉,《韓國文學研究》2:185-189。 劉洪鐘 2009 《韓國趕超經濟中的財閥制度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劉紅艷 2006 《冷戰后韓國對日政策及韓日關系》,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劉美林 2005 〈世宗의 訓民正音創製의 政治〉,《東洋政治思想史》4:131-153。 劉雲燕 2010 《開化期의 女性敎育과 儒敎思想》,仁川:仁荷大學校碩士論文。 劉寶全 2011 〈明晚期中國和朝鮮的相互認識——以丁應泰和廷龜的辯論為中心〉,《韓國學論文集》19:48-60。 蔡茂松 1993 《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台北:東大圖書。 2010 〈訓民正音語文政策與韓國文字之崛起〉,《臺灣國際研究季刊》6-4:53-69。 蔣敬菜 2012 〈蔣英實 關聯 記錄文에 對한 想像的 接近〉,《地域社會》66:122-130。 鄭在哲 2009 〈韓國의 文字政策과 漢文教育:漢文과 한글의 交涉樣相에 注目하여〉,《漢文教育研究》33:21-50。 鄭在薰 2003 〈宣祖:穆陵盛世의 中興君主〉,《63人의 歷史學者가 쓴 韓國史 人物列傳》,韓永愚先生停年紀念論叢刊行委員會,서울:돌베개,2:199-136 鄭杜熙 2006 〈李舜臣에 대한 記憶의 歷史와 歷史化〉,《韓國史學史學報》14:5-43。 2007 〈《端宗哀史》와 텔레비전 드라마《韓明澮》〉,《韓國史市民講座》41:47-63。 鄭杜熙、김아네스、崔先惠、李章雨 2004 《張禧嬪,史劇의 背叛》,서울:소나무。 鄭昌權 2007 〈古典의 現代的受用:金萬德콘텐츠 開發과 活性化事例를 中心으로〉,《韓國古典女性文學研究》15:123-145。 鄭建和 2008 〈民族經濟論을 為한 辯明〉,《動向과展望》72:49-82 鄭容和 2006 〈朝鮮朝貢體系의 認識과 活用〉,《韓國政治外交史論叢》27-2:5-31。 鄭惠卿 1999 〈文化와 科學의 만남에서 본 韓國傳統飲食〉,《仁濟食品科學FORUM論叢》7:93-114。 2015 〈韓國 飲食文化의 意味와 表象〉,《亞細亞리뷰》5-1:97-121。 鄭智泳 2007 〈1970年代 「李朝女人」의 誕生:「祖國近代化」와 「民族主體性」의 他者들〉,《女性學論集》24-7:41~78。 鄭舜日 1982 〈Max Weber의 宗敎觀〉,《精神開闢論集》1:86-104 鄭煥局 2015 〈韓國 傳奇敍事에서의 商人 素材와 그 意味〉,《民族文化研究》68:73-99。 鄭載潤 2016 〈歷史스토리텔링과 韓國古代史〉,《韓國古代史研究》84:157-190。 鄭達泳 2007 〈世宗時代의 語文政策과 訓民正音 창제목적〉,《韓民族文化研究》22:7-30。 鄭鉉栢 1996 〈새로운 女性史,새로운 歷史學〉,《歷史學報》150:1-39。 鄭錫元 2009 〈朝鮮語文政策與漢字〉,《2009年華語言與華文化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http://cll.hcu.edu.tw/front/bin/download.phtml?Part=al363& Nbr=138&Category=0。 鄭鴻強、施純全、蔡金川、張立德、張永賢、孫茂峰 2012 〈從韓國「韓醫藥紛爭」簡談韓國韓醫的快速成長〉,《北市中醫會刊》3:14-24。 魯 迅 2005 《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魯成煥 2014 〈日本의 神이 된 朝鮮의 檀君〉,《日本思想》26:3-26。 橘洸次 2012 《朝鮮王朝五百年》,台北:東販出版。 盧明鎬 1999 〈高麗時代의 多元的天下觀과 海東天子〉,《韓國史硏究》105:3-40。 盧重國 2005 〈百濟武王과 그의 時代〉,《百濟文化》34:55-68。 盧泰敦 1982 〈三韓에 對한 認識의 變遷〉,《韓國史硏究》38:129-156。 錢 穆 1993 《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鍾 潔 2015 〈韓中飲食文化의 融合과 發展〉,《東洋禮學》34:1-22。 2014 《韓瘋:讓世人瘋狂的韓國現象》,香港:天窗出版 韓日關係史學會 2000 《韓日關係의 樣相》,서울:國學資料院。 韓圭哲 2002 〈新羅와 渤海,그 交涉과 對立의 再照明〉,姜萬吉編《우리歷史를 疑心한다》63-78,서울:西海文集。。 2006 〈高句麗、渤海에 對한 認識의 變遷〉,《大東漢文學》26:17-60。 2007 〈歷史와 渤海드라마 大祚榮〉,《高句麗渤海研究》28:73-94。 韓明基 1995 〈光海君代의 對中國 關係〉,《震檀學報》79:93-134。 2000 《光海君:卓越한 外交政策을 펼친 君主》,歷史批評社。 2002 〈光海君:外交의 빛과 內政의 그림자〉,《韓國史市民講座》31:62-78。 2011 〈仁祖反正과 南冥學派:朝中關係의 觀點에서 본 仁祖反正의 歷史的 意味〉,《南冥學硏究論叢》16:239-279。 韓國放送學會 編 2012 《TV以後의 텔레비전》,京畿坡州:한울。 2013 《韓國의 텔레비전 드라마:歷史와 境界》,서울:컬처룩。 韓國歷史教科書研究會、日本歷史教育研究會 2007 《(韓日歷史共通教材)韓日交流의 歷史》,서울:慧眼。 韓敬九 1994 〈어떤 飲食은 생각하기에 좋다:김치와韓國民族性의 精髓〉,《韓國文化人類學》26:51-68。 韓福麗 1997 〈朝鮮王朝 宮中飲食〉,《民族과文化》6:29-47。 簡江作 2012 《韓國歷史》,台北:五南圖書。 薩德爾(Sardar, Ziauddin)著,陳貽寶譯 1999 《文化研究》,新北:立緒文化。 魏志江 2006 《中韓關係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羅相葉 2009 《南北共同製作 드라마〈死六臣〉製作過程 및 受用特性에 關한 研究》,漢陽大學校碩士論文。 羅樂然 2016 〈東亞文化交流視野下的朝鮮譯官角色〉,《東洋學》62:55-76。 邊太燮 1985 〈三國統一의 民族史的 意味〉,《新羅文化》2:57-64。 邊道殷 1982 〈商人이 信賴받는 風土의 助成〉,《經營과마케팅》158:12-13。 蘇 貝 2014 〈韓國飲食業:傳統飲食文化做得如此流行〉,《中國品牌》12:80-83。 權五憲 2010 《歷史的 人物의 英雄化와 紀念의 文化政治》,서울:高麗大學校博士論文。 강익희(Kang, Ik-Hee) 2004 《視聽形態深層分析》,서울:韓國放送映像產業振興院。 강철주(Gang, Cheol-Ju) 1989 〈朝鮮知識人의 日本觀 變遷史〉,《出版저널》49:9。 곽귀병(Kwak, Kwi-Byung) 2013 《王의 文化的 再現의 形成과 變形:端宗과 世祖를 다룬 植民地時期 歷史小說들을 中心으로》,서울:서울大學校。 구혜정(Koo, Hae-Jung) 2008 《放送드라마 生產者 作家主義:드라마作家들의 活動에 對한 인터뷰와 參與觀察을 中心으로》,慶熙大學校碩士論文。 권경숙(Gwon, Gyeong-Suk) 2011 《商賈說話硏究》,釜山:東亞大學校博士論文。 김강원(Kim, Kang-Won) 2014 《歷史드라마의 장르專有方式 研究:〈茶母〉、〈推奴〉를 中心으로》,서울:中央大學校博士論文。 김만호(Kim, Man-Ho) 2015 《壬辰倭亂期 民人의 反王朝 活動》,光州:全南大學校博士論文。 김슬옹(Kim, Seul-Ong) 2011 《世宗大王과 訓民正音學》,서울:知識產業社。 김화숙(Kim, Hwa-Sook) 2000 《텔레비젼 歷史드라마를 活用한 人物學習 方案研究》,江原春川:春川教育大學校碩士論文。 나혜영(Na, Hye-yung) 2015 《光海君의 評價樣相에 對한 記憶과 그 意味》,서울:西江大學校碩士論文。 류승완(Ryu, Seung-Wan) 2010 〈韓國儒教에 나타난 傳統과 近代의 不連續性:儒敎資本主義論을 中心으로〉,《儒學硏究》23:169-225。 박재완(Park, Jae-Wan) 2007 《歷史드라마에 나타난 韓國英雄이미지에 對한 硏究》,서울:中央大學校碩士論文。 박천홍(Park, Cheon-Hong) 2003 〈歷史속에 빛나는 企業家精神:商道의 化身 林尙沃〉,《Venture DIGEST》14:14。 방영황(Bang, Yeong-Hwang) 2008 《韓國 敘事文學에 나타난 힘의 이미지 研究》,서울:啟明大學校碩士論文。 배진아(Bae, Jin-Ah) 2013 《歷史劇에 나타난 人物燕山硏究:李潤澤의 〈問題的 人間,燕山〉과 金泰雄의〈爾〉를 中心으로》,서울:高麗大學校碩士論文。 봉현숙(Pong, Hyon-Sook) 2000 《TV史劇드라마 衣裳의 考證에 關한 研究》,서울:建國大學校碩士論文。 신원선(Sin, Won-Seon) 2012 〈팩션史劇 《뿌리깊은 나무》의 大衆化 戰略〉,《人文研究》64:337-372。 신주진(Shin, Ju-Jin) 2009 《29人의 드라마 作家를 말하다》,서울:밈。 이정란(Lee, Jung-Ran) 2014 〈奇皇后의 正體性 論難事實은 무엇인가〉,《來日을 여는 歷史》54:113-125。 임영광(Lim, Young-Kwang) 2005 《1970年代 民族文學 談論研究》,서울:啟明大學校碩士論文。 임영주(Lim, Young-Ju) 2010 〈進化하는 옛이야기,變化하는 史劇:《名家》、《推奴》、《濟眾院》〉,《새家庭》57:66-69, 장미산(Jang, Mi-San) 2015 《韓中 後宮暗鬥 드라마의 比較研究:〈同伊〉와 〈甄嬛傳〉을 中心으로》,京畿水原:亞洲大學校碩士論文。 정재선(Jeong , Jae-Seon) 2007 《인도네시아의 韓國드라마〈大長今〉受用研究》,서울:延世大學校碩士論文。 정훈식(Jung, Hun-Sik) 2007 〈朝鮮後期 燕行錄에 나타난 遼東〉,《韓國民族文化》29:243-268。 주혜정(Joo, Hae-Jung) 2002 《TV史劇 장르를 둘러싼 製作者、텍스트、受用者間의 力學》,서울:西江大學校碩士論文。 홍성진(Hong, Seong-Jin) 2014 《植民地時期 身分問題와 敎科書敍述:衡平運動을 中心으로》,서울:誠信女子大學校碩士論文。 황임경、황상익(Hwang, Im-Kyung、Hwang, Sang-Ik) 2003 〈世祖의 醫藥論에 關한 研究〉,《醫史學》12-2:97-109。 Bak, Hae-Ill 1977 A Short Note on the Iron-clad Turtle Boats of Admiral Yi Sun-sin, Korea Journal, 17(1):34-39 Fathauer, G.H. 1960 “Food Habits-An Anthropologist`s 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37:335-338 Fairbank, J.K. 1968 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vi-Strauss, Claude 1963 Totemism. Boston:Beacon Press. Norman, Jerry 1988 Chines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ohamy, Elana 2006 Language Policy:Hidden Agendas and New Approaches. Abingdon:Routledge. Williams, Raymond 1983 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York:Oxford.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