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媒體報導妨害司法之芻論
A study on media report obstructs justice
作者 陳羽涵
貢獻者 李聖傑
陳羽涵
關鍵詞 妨害司法
媒體審判
公共新聞學
審議式民主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0-八月-2017 10:02:06 (UTC+8)
摘要 本論文試圖討論妨害司法罪中針對媒體報導之問題。是該問題之討論不僅止於立法論上之問題,亦涉及新聞自由之維護,在比較他國對相關問題之處理,英國對該問題之處理,是以藐視法庭罪之方式處理,而美國則偏向採取程序性的措施,以減緩媒體報導對於公平審判之衝擊。惟上述兩國係採陪審制國家,與我國之職業法官制度有相當區別,是故倘蓋然援引適用並不恰當。此外,分析台灣歷年以來之新聞狀況,陸續受國家、財團、政治、市場之影響,導致新聞媒體開始堂而皇之地殖民進入民主政治,進而造成導媒體運作邏輯成為政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致民主政治發生相當程度的質變現象。媒體報導對於司法的影響為大眾所見,然而媒體言論是否應該受到管制,不應僅止於考量言論所造成的問題,單憑媒體言論傷害的不確定性並不足以作為對言論自由的限制依據。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中文教科書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第六版, 2004年10月。
林紀東,中國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1970年1月。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改版第一刷,1999年9月。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二),2007年1月。
陳運財,偵查與人權,2014年4月。

中文書籍
王天濱,台灣社會新聞發展史,2002年3月。
王天濱,新聞自由-被打壓的台灣媒體第四權,2005年。
王泰俐,電視新聞感官主義,2015年。
林元輝,媒體公害的批判基礎-以涂醒哲舔耳冤案為主例,2006年9月。
林麗雲,台灣傳播研究史,2004年9月。
林照真,新聞 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2017年5月。
法務部編輯,各國刑法彙編,1980年。
陳石安,新聞編輯學,第七版,1981年。
黃浩榮,公共新聞學:審議民主的觀點,2005年11月。
盧世祥,新聞公害與傳播倫理 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2008年2月。
賴祥蔚,媒體發展與國家政策-從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思考傳播產業與權利,2015年7月。
賴光臨,檢驗70年代報業的發展,中華民國新聞年鑑80年版,1991年。
David Held著,李銘珠譯,民主與全球秩序-從現代國家到世界治理,2004年。
John Castil、Peter Levine著,劉介修、陳逸玲譯,審議民主指南 二十一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2012年。
Simon Cottle著,張益勤、林雅婷、蔡業中譯,新聞學與公共關係,頁240,2010年1月。
Walter Lippmann著,林牧茵譯,幻影公眾(The Phantom Public),2013年。

專書論文
尤英夫,報紙審判之研究,載: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頁19,1970年。
李金銓,台灣的廣播電視藍圖,載: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頁521-553,1993年。
徐榮華、羅文輝,台灣報業的問題,載:台灣傳媒再解構,第7章,2009年7月。
馮建三,報禁解除聲中的台灣資訊環境,載:資訊、錢、權,頁157-170,1992年。
馮建三,他們的新聞自由,我們的傳播權利:從媒體侵權到相互培力,載:自由十講,2005年。
盧世祥,解禁二十年媒體公信力不升反降,載:關鍵力量的沈淪,2008年。

中文期刊
王泰俐,電視新聞「感官主義」對閱聽人接收新聞的影響,新聞學研究,第八十六期,頁91-133,2006年1月。
朱朝亮,犯罪報導與基本人權,軍法專刊,第57卷第3期,頁6-38,2011年6月。
何賴傑,從德國參審制談司法院人民觀審制,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特刊,頁1189-1243,2012年11月。
林子儀,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臺大法學論叢,22卷1期,頁59-103,1992年12月。
林照真,調查新聞學vs. 公共新聞學:兩個「公共領域」新聞理想型的對話與交融,台大新聞論壇,第6期,頁101-130,2007年2月。
林麗雲,台灣權威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第3期,頁89-148,2000年。
林麗雲,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第九十五期,頁183-212,2008年4月。
林國明、陳東升,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第6期,頁61-118,2003年。
林國明,公民會議的價值是凸顯多元性,新新新周報,914期,頁54-55,2004年。
林國明,公共領域、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思想,第11期,頁161-217,2009年3月。
林國明,審議的不平等:台灣公民會議的言說互動,台灣社會學,第27期,頁1-50,2014年。
林火旺,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9期,頁99-143,2005年3月
侯友宜,刑事偵查過程中之新聞處理,刑事科學,第54期,頁113-130,2002年9月。
胡元輝,更審議的公民,更開放的公共-公共新聞與公民新聞相互關係的思考,新聞學研究,第119期,頁81-120,2014年4月。
胡元輝,新聞作為一種對-台灣發展非營利性「協作新聞」之經驗與挑戰,新聞學研究,第112期,頁31-76,2012年7月。
范立達,共生與衝突-檢察官與新聞媒體之關係,檢察新論,第5期,頁109-129,2009年1月。
許家馨,什麼樣的民主?什麼樣的新聞自由?-從民主理論視野分析美國新聞自由法制,政大法學評論,第124期,頁1-71,2011年。
許家馨,自由與恐懼-讀「危險年代:戰爭時期的言論自由~從1789年叛亂法到反恐戰爭」,台灣法學雜誌,第183期,頁241-252,2011年9月。
陳新民,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一個比較法制上的觀察與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9卷3期,頁94-95,2000年4月。
陳祥、孫立杰,當「偵查不公開」遇見「新聞自由」:警察機關與媒體記者的衝突拔河研究,新聞學研究,第101期,頁89-138,2009年10月。
黃東熊,論出版法第33條-審判獨立與言論自由之關係,輔仁法學,第六期,頁37-84,1987年1月。
黃惠萍,審議式民主的公共新聞想像:建構審議公共議題的新聞報導模式,新聞學研究,第83期,頁39-81,2005年4月。
張升星,「法官不語」與「言論自由」的憲法檢視,月旦法學雜誌,第156期,頁103-140,2005年5月。
楊博翔,論我國平面媒體回應權史,新聞學研究,第113期,頁169-199,2012年10月。
楊憲宏,新聞報導倫理的重建,台大新聞論壇,第一卷第一期,頁92-98,1994年4月。
楊憲宏,台灣記者的風骨-從對抗政治威權到釐清政治與基本分際,目擊者雙月刊,第3期,頁8,1998年1月。
楊意菁,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台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第79期,頁1-47,2004年9月。
劉定基,從美國法的觀點評司法院大法官釋#689-以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隱私權的保障與衝突為中心,興大法學,第11編,頁195-236,2012年5月。
蔡碧玉、陳運財、王健壯、林邦樑、陳為祥,媒體與司法(偵查不公開之再省思),月旦裁判時報,第53期,頁34-149,2016年11月。
賴祥蔚,新聞自由的臨摹與反思,新聞學研究,第87期,頁97-129,2006年。
馮建三,人權、傳播權與新聞自由,國家政策季刊,1卷2期,頁117-142,2002年。
羅世宏,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第95期,頁213-238,2008年。
謝志明,當言論自由衝擊公平審判-美國法對於訴訟參與人法庭外陳述之限制,檢察新論,第七期,頁278-286,2010年1月。
謝然之,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報學雜誌,第3卷第2期,頁4-6,1963年。
蘇蘅、牛隆光、黃美燕、趙曉南,台灣報紙轉型的問題與挑戰:提供讀者更好的選擇?,新聞學研究,第六十四期,頁1-32,2000年7月。
媒體觀察基金會,偵查不公開Who Care?-犯罪新聞中媒體侵犯人權情形逾六成,目擊者雙月刊,第12期,1999年7月。Available at http://atj.yam.org.tw/mw1207.htm

研討會資料
江靜之,公共新聞學之公共理論與實踐-從Dewey探廣電新聞訪問者如何實踐公眾理念,「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會,數位化時代的媒體生態、教育與倫理研討會,2006年7月。

網路資料
郭力昕,製作非理性社會的媒體政治,傳學鬥電子報,第19期,2000年11月6日。
管中祥,筆錄也能殺人-媒體是藏之民間,殺人於無形的最佳武器嗎?,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網站,2006年6月25日,https://digital.jrf.org.tw/articles/1579
藐視法庭法例報告書,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1985年。
Available at http://www.hkreform.gov.hk/tc/publications/rcourt.htm
<名嘴上節目討論案件 許宗力:考慮訂妨害司法罪>,《自由時報》,2016年9月23日,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834530
<司改會議 規範媒體報導案件 委員搬出戒嚴法令>,《自由時報》,2017年4月15日,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037476
<批法官輕信色魔運將 《蘋果》判賠定讞>,《蘋果日報》,2016年11月4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1104/981886/。
<調記者通聯查洩密 市警局長道歉>,《TVBS新聞》,2008年1月11日,http://news.tvbs.com.tw/local/157128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一分組第三次會議,林照真委員、姚崇略委員、王婉諭委員及張文貞委員共同提案二,https://justice.president.gov.tw/meeting/28
司法周刊,第1844期,第一版,2017年4月7日出刊。Avaliable at http://www.judicial.gov.tw/jw9706/
各國立法報導,立法報導,2005年1月~3月。Avaliable at
http://npl.ly.gov.tw/npl/commun/86/9.pdf

博碩士論文
王晴玲,公民新聞的在地實踐-公視PeoPo新聞平台公眾參與及多元報導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莊沛穎,媒體、公共與政治-公共新聞學在台灣之實踐與發展經驗之探討,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蘇南桓,藐視法庭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蕭憲文,報紙犯罪新聞之報導手法對閱聽人認知與態度之影響研究,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英文文獻
英文書籍
Daniel Hallin (1994). WE KEEP AMERICA ON TOP OF THE WORD: TELEVISION 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Dan Gillmor (2004).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O`Reilly Media.
Jay Rosen (1999). GETTING THE CONNECTIONS RIGHT: PUBLIC JOURNALISM AND THE TROUBLES IN THE PRESS. New York: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Press.
Jay Rosen (1996). WHAT ARE JOURNALISTS FOR?.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Jon Elster (1998).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ess.
Jens Barland (2005). PRESS FREEDOM AND GLOBALIZATION: SCANDINAVIA AND EAST AFRICA COMPARED. Kenya :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Melvin Urofsky (2007).RIGHTS OF THE PEOPLE: INDIVIDUAL FREEDOM AND THE BILLS OF RIGHTS . Available at https://usa.usembassy.de/etexts/gov/peoplerights.pdf
Robert Dahl (1989).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Yal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Stevenson (1994). GLOBAL COMMUN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llyn & Bacon.
Ronald Dworkin (1977). TAKING RIGHT SERIOUS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tephen Bates (1995). REALIGNING JOURNALISM WITH DEMOCRACY: THE HUTCHINS COMMISSION, ITS TIMES, AND OURS.ealigning Journalism with Democracy: The Hutchins Commission, Its Times, and Ours. The Annenberg Washington Program in Communication s Policy Studies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anni Haas (2012). THE PURSUIT OF PUBLIC JOURNALISM: THEORY, PRACTICE AND CRITIC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Theodore Glasser (1999). THE IDEA OF PUBLIC JOURNALISM. Guilford Press.
Wayne Overbeck (1d ed. 2009).MAJOR PRINCIPLES OF MEDIA LAW. Cengage Learning Publishing.

英文專書論文
Davis Merritt (1995). Public journalism-defining a democratic art. In: Everette Dennis & Robert W. Snyder eds., MEDIA AND DEMOCRAC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David Mathews (1996). Public journalism and public deliberation. In: Michael McGrath eds., NATIONAL CIVIC REVIEW. (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Jay Rosen (1997). Public Journalism as a Democratic Art. In: Rosen Jay, Merritt Davis “Buzz”& Austin Lisa eds., PUBLIC JOURN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 LESSONS FROM EXPERIENCE. (Dayton, OH: Kettering Foundation).
Judith Lichtenberg (1990). Foundation and Limits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Judith Lichtenberg eds., DEMOCRACY AND THE MASS MEDI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dmund Lambeth (1998). Public Journalism as Democratic Practice. In: Edmund Lambeth, Philip Meyer & Esther Thorson eds., ASSESSING PUBLIC JOURN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Michael Schudson (1995). Creating public knowledge. In: Everette Dennis & Robert W. Snyder eds., MEDIA AND DEMOCRAC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Marcel Lemonde (2002). Justice and the Media. In: Mireille Delmas-Marty & J.R. Spencer eds., EUROPEAN CRIMINAL PROCEDURE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英文期刊論文
Albert Dzur, Public Journalism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y, Vol. 34, No. 3. 315(2002).
Giorgio Resta, Trying Cases in the Media: A Comparative Overview, 71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31 (2008).
Stephen J. Krause, Punishing The Press: Using Contempt of Court to Secure the Right to a Fair Trial, 76B.U.L. Rev. 547 (1996).
Tom Welsh, Contempt of Court : The Strict Liability Rule, 131 New L.J. 1270 (1981).

網路資料
The internet , social media and contempt of court: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Avaliable at http://www.iclr.co.uk/internet-social-media-contempt-court-recent-developments/

德文文獻
Claus Roxin, Strafrechtliche und Strafprozessuale Probleme der Vorverurteilung, NSTZ 1991, 15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102652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652016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聖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陳羽涵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羽涵zh_TW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八月-2017 10:02:06 (UTC+8)-
dc.date.available 10-八月-2017 10:02:0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八月-2017 10:02:06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102652016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79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652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試圖討論妨害司法罪中針對媒體報導之問題。是該問題之討論不僅止於立法論上之問題,亦涉及新聞自由之維護,在比較他國對相關問題之處理,英國對該問題之處理,是以藐視法庭罪之方式處理,而美國則偏向採取程序性的措施,以減緩媒體報導對於公平審判之衝擊。惟上述兩國係採陪審制國家,與我國之職業法官制度有相當區別,是故倘蓋然援引適用並不恰當。此外,分析台灣歷年以來之新聞狀況,陸續受國家、財團、政治、市場之影響,導致新聞媒體開始堂而皇之地殖民進入民主政治,進而造成導媒體運作邏輯成為政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致民主政治發生相當程度的質變現象。媒體報導對於司法的影響為大眾所見,然而媒體言論是否應該受到管制,不應僅止於考量言論所造成的問題,單憑媒體言論傷害的不確定性並不足以作為對言論自由的限制依據。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1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3. 問題意識 4
1.4. 研究方法與限制 5
2. 現行規範之執行困境 7
2.1. 行政法規之無力 7
2.2. 偵查不公開之難以落實 10
2.3. 法官不語之沈默 14
3. 比較法研究 17
3.1. 英國 17
3.1.1. 藐視法庭罪之沿革 18
3.1.2. 泰晤士報訴英國之轉折 20
3.1.3. 1981年之藐視法庭(Contempt of Court Act 1981, CCA 1981) 22
3.1.4. 1981年藐視法庭罪之改變 26
3.1.5. 新興形態媒體之興起 28
3.1.6. 小結 29
3.2. 美國 29
3.2.1. 早期即有藐視法庭之概念 30
3.2.2. 明顯而立即之危險之提出 31
3.2.3. 少以藐視法庭罪入罪媒體 31
3.2.4. Bridges v. California案 32
3.2.5. Sheppard v. Maxwell案 34
3.2.6. 三階段審查標準之提出 34
3.2.7. 程序性手段 35
3.2.8. 小結 39
3.3. 大陸法系國家 40
3.3.1. 德國 40
3.3.2. 日本 41
3.3.3. 更為注重審前資訊揭露的避免 43
4. 台灣新聞自由三部曲 45
4.1. 新聞自由的核心-第四權理論 46
4.1.1. 何謂新聞自由 46
4.1.2. 新聞自由之理論基礎 48
4.1.3. 新聞自由權利之內涵 51
4.1.4. 小結 53
4.2. 戒嚴時期-新聞自由僅為空殼 53
4.2.1. 沒有民主可言的政治 53
4.2.2. 政治無民主,新聞無自由 54
4.2.3. 為國家服務的新聞自由 55
4.3. 解嚴後-雨後春筍的菁英民主 57
4.3.1. 解嚴後的民主-欣欣向榮的菁英們 57
4.3.2. 菁英民主下的新聞自由理想 57
4.3.3. 媒體與國家間之互利共生 58
4.3.4. 學界對新聞自由之反思 64
4.4. 政黨輪替-多元民主 64
4.4.1. 政治上之第一次政黨輪替 65
4.4.2. 新聞實況 65
4.4.3. 學界開始為新聞自由請命 68
4.4.4. 傳播學界之省思 69
4.5. 小結 71
5. 司法改革不忘媒體改革 73
5.1. 審議式民主 76
5.1.1. 緣起於代議式民主的流弊 77
5.1.2. 為何要審議 79
5.1.3. 審議式民主之問題 83
5.1.4. 無法確保審議之結果 86
5.2. 公共新聞學之可能 87
5.2.1. 公共新聞學之緣起 88
5.2.2. 公共新聞學之目的 89
5.2.3. 公共新聞學之公共基礎 90
5.2.4. 釐清公民新聞學(citizen journalism) 94
5.2.5. 因應新形態媒體的轉化 96
6. 結論 98
參考文獻 10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652016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妨害司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媒體審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共新聞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審議式民主zh_TW
dc.title (題名) 媒體報導妨害司法之芻論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media report obstructs justic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中文教科書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第六版, 2004年10月。
林紀東,中國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1970年1月。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改版第一刷,1999年9月。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二),2007年1月。
陳運財,偵查與人權,2014年4月。

中文書籍
王天濱,台灣社會新聞發展史,2002年3月。
王天濱,新聞自由-被打壓的台灣媒體第四權,2005年。
王泰俐,電視新聞感官主義,2015年。
林元輝,媒體公害的批判基礎-以涂醒哲舔耳冤案為主例,2006年9月。
林麗雲,台灣傳播研究史,2004年9月。
林照真,新聞 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2017年5月。
法務部編輯,各國刑法彙編,1980年。
陳石安,新聞編輯學,第七版,1981年。
黃浩榮,公共新聞學:審議民主的觀點,2005年11月。
盧世祥,新聞公害與傳播倫理 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2008年2月。
賴祥蔚,媒體發展與國家政策-從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思考傳播產業與權利,2015年7月。
賴光臨,檢驗70年代報業的發展,中華民國新聞年鑑80年版,1991年。
David Held著,李銘珠譯,民主與全球秩序-從現代國家到世界治理,2004年。
John Castil、Peter Levine著,劉介修、陳逸玲譯,審議民主指南 二十一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2012年。
Simon Cottle著,張益勤、林雅婷、蔡業中譯,新聞學與公共關係,頁240,2010年1月。
Walter Lippmann著,林牧茵譯,幻影公眾(The Phantom Public),2013年。

專書論文
尤英夫,報紙審判之研究,載: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頁19,1970年。
李金銓,台灣的廣播電視藍圖,載: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頁521-553,1993年。
徐榮華、羅文輝,台灣報業的問題,載:台灣傳媒再解構,第7章,2009年7月。
馮建三,報禁解除聲中的台灣資訊環境,載:資訊、錢、權,頁157-170,1992年。
馮建三,他們的新聞自由,我們的傳播權利:從媒體侵權到相互培力,載:自由十講,2005年。
盧世祥,解禁二十年媒體公信力不升反降,載:關鍵力量的沈淪,2008年。

中文期刊
王泰俐,電視新聞「感官主義」對閱聽人接收新聞的影響,新聞學研究,第八十六期,頁91-133,2006年1月。
朱朝亮,犯罪報導與基本人權,軍法專刊,第57卷第3期,頁6-38,2011年6月。
何賴傑,從德國參審制談司法院人民觀審制,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特刊,頁1189-1243,2012年11月。
林子儀,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臺大法學論叢,22卷1期,頁59-103,1992年12月。
林照真,調查新聞學vs. 公共新聞學:兩個「公共領域」新聞理想型的對話與交融,台大新聞論壇,第6期,頁101-130,2007年2月。
林麗雲,台灣權威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第3期,頁89-148,2000年。
林麗雲,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第九十五期,頁183-212,2008年4月。
林國明、陳東升,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第6期,頁61-118,2003年。
林國明,公民會議的價值是凸顯多元性,新新新周報,914期,頁54-55,2004年。
林國明,公共領域、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思想,第11期,頁161-217,2009年3月。
林國明,審議的不平等:台灣公民會議的言說互動,台灣社會學,第27期,頁1-50,2014年。
林火旺,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9期,頁99-143,2005年3月
侯友宜,刑事偵查過程中之新聞處理,刑事科學,第54期,頁113-130,2002年9月。
胡元輝,更審議的公民,更開放的公共-公共新聞與公民新聞相互關係的思考,新聞學研究,第119期,頁81-120,2014年4月。
胡元輝,新聞作為一種對-台灣發展非營利性「協作新聞」之經驗與挑戰,新聞學研究,第112期,頁31-76,2012年7月。
范立達,共生與衝突-檢察官與新聞媒體之關係,檢察新論,第5期,頁109-129,2009年1月。
許家馨,什麼樣的民主?什麼樣的新聞自由?-從民主理論視野分析美國新聞自由法制,政大法學評論,第124期,頁1-71,2011年。
許家馨,自由與恐懼-讀「危險年代:戰爭時期的言論自由~從1789年叛亂法到反恐戰爭」,台灣法學雜誌,第183期,頁241-252,2011年9月。
陳新民,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一個比較法制上的觀察與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9卷3期,頁94-95,2000年4月。
陳祥、孫立杰,當「偵查不公開」遇見「新聞自由」:警察機關與媒體記者的衝突拔河研究,新聞學研究,第101期,頁89-138,2009年10月。
黃東熊,論出版法第33條-審判獨立與言論自由之關係,輔仁法學,第六期,頁37-84,1987年1月。
黃惠萍,審議式民主的公共新聞想像:建構審議公共議題的新聞報導模式,新聞學研究,第83期,頁39-81,2005年4月。
張升星,「法官不語」與「言論自由」的憲法檢視,月旦法學雜誌,第156期,頁103-140,2005年5月。
楊博翔,論我國平面媒體回應權史,新聞學研究,第113期,頁169-199,2012年10月。
楊憲宏,新聞報導倫理的重建,台大新聞論壇,第一卷第一期,頁92-98,1994年4月。
楊憲宏,台灣記者的風骨-從對抗政治威權到釐清政治與基本分際,目擊者雙月刊,第3期,頁8,1998年1月。
楊意菁,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台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第79期,頁1-47,2004年9月。
劉定基,從美國法的觀點評司法院大法官釋#689-以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隱私權的保障與衝突為中心,興大法學,第11編,頁195-236,2012年5月。
蔡碧玉、陳運財、王健壯、林邦樑、陳為祥,媒體與司法(偵查不公開之再省思),月旦裁判時報,第53期,頁34-149,2016年11月。
賴祥蔚,新聞自由的臨摹與反思,新聞學研究,第87期,頁97-129,2006年。
馮建三,人權、傳播權與新聞自由,國家政策季刊,1卷2期,頁117-142,2002年。
羅世宏,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第95期,頁213-238,2008年。
謝志明,當言論自由衝擊公平審判-美國法對於訴訟參與人法庭外陳述之限制,檢察新論,第七期,頁278-286,2010年1月。
謝然之,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報學雜誌,第3卷第2期,頁4-6,1963年。
蘇蘅、牛隆光、黃美燕、趙曉南,台灣報紙轉型的問題與挑戰:提供讀者更好的選擇?,新聞學研究,第六十四期,頁1-32,2000年7月。
媒體觀察基金會,偵查不公開Who Care?-犯罪新聞中媒體侵犯人權情形逾六成,目擊者雙月刊,第12期,1999年7月。Available at http://atj.yam.org.tw/mw1207.htm

研討會資料
江靜之,公共新聞學之公共理論與實踐-從Dewey探廣電新聞訪問者如何實踐公眾理念,「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會,數位化時代的媒體生態、教育與倫理研討會,2006年7月。

網路資料
郭力昕,製作非理性社會的媒體政治,傳學鬥電子報,第19期,2000年11月6日。
管中祥,筆錄也能殺人-媒體是藏之民間,殺人於無形的最佳武器嗎?,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網站,2006年6月25日,https://digital.jrf.org.tw/articles/1579
藐視法庭法例報告書,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1985年。
Available at http://www.hkreform.gov.hk/tc/publications/rcourt.htm
<名嘴上節目討論案件 許宗力:考慮訂妨害司法罪>,《自由時報》,2016年9月23日,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834530
<司改會議 規範媒體報導案件 委員搬出戒嚴法令>,《自由時報》,2017年4月15日,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037476
<批法官輕信色魔運將 《蘋果》判賠定讞>,《蘋果日報》,2016年11月4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1104/981886/。
<調記者通聯查洩密 市警局長道歉>,《TVBS新聞》,2008年1月11日,http://news.tvbs.com.tw/local/157128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一分組第三次會議,林照真委員、姚崇略委員、王婉諭委員及張文貞委員共同提案二,https://justice.president.gov.tw/meeting/28
司法周刊,第1844期,第一版,2017年4月7日出刊。Avaliable at http://www.judicial.gov.tw/jw9706/
各國立法報導,立法報導,2005年1月~3月。Avaliable at
http://npl.ly.gov.tw/npl/commun/86/9.pdf

博碩士論文
王晴玲,公民新聞的在地實踐-公視PeoPo新聞平台公眾參與及多元報導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莊沛穎,媒體、公共與政治-公共新聞學在台灣之實踐與發展經驗之探討,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蘇南桓,藐視法庭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蕭憲文,報紙犯罪新聞之報導手法對閱聽人認知與態度之影響研究,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英文文獻
英文書籍
Daniel Hallin (1994). WE KEEP AMERICA ON TOP OF THE WORD: TELEVISION 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Dan Gillmor (2004).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O`Reilly Media.
Jay Rosen (1999). GETTING THE CONNECTIONS RIGHT: PUBLIC JOURNALISM AND THE TROUBLES IN THE PRESS. New York: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Press.
Jay Rosen (1996). WHAT ARE JOURNALISTS FOR?.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Jon Elster (1998).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ess.
Jens Barland (2005). PRESS FREEDOM AND GLOBALIZATION: SCANDINAVIA AND EAST AFRICA COMPARED. Kenya :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Melvin Urofsky (2007).RIGHTS OF THE PEOPLE: INDIVIDUAL FREEDOM AND THE BILLS OF RIGHTS . Available at https://usa.usembassy.de/etexts/gov/peoplerights.pdf
Robert Dahl (1989).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Yal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Stevenson (1994). GLOBAL COMMUN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llyn & Bacon.
Ronald Dworkin (1977). TAKING RIGHT SERIOUS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tephen Bates (1995). REALIGNING JOURNALISM WITH DEMOCRACY: THE HUTCHINS COMMISSION, ITS TIMES, AND OURS.ealigning Journalism with Democracy: The Hutchins Commission, Its Times, and Ours. The Annenberg Washington Program in Communication s Policy Studies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anni Haas (2012). THE PURSUIT OF PUBLIC JOURNALISM: THEORY, PRACTICE AND CRITIC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Theodore Glasser (1999). THE IDEA OF PUBLIC JOURNALISM. Guilford Press.
Wayne Overbeck (1d ed. 2009).MAJOR PRINCIPLES OF MEDIA LAW. Cengage Learning Publishing.

英文專書論文
Davis Merritt (1995). Public journalism-defining a democratic art. In: Everette Dennis & Robert W. Snyder eds., MEDIA AND DEMOCRAC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David Mathews (1996). Public journalism and public deliberation. In: Michael McGrath eds., NATIONAL CIVIC REVIEW. (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Jay Rosen (1997). Public Journalism as a Democratic Art. In: Rosen Jay, Merritt Davis “Buzz”& Austin Lisa eds., PUBLIC JOURN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 LESSONS FROM EXPERIENCE. (Dayton, OH: Kettering Foundation).
Judith Lichtenberg (1990). Foundation and Limits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Judith Lichtenberg eds., DEMOCRACY AND THE MASS MEDI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dmund Lambeth (1998). Public Journalism as Democratic Practice. In: Edmund Lambeth, Philip Meyer & Esther Thorson eds., ASSESSING PUBLIC JOURN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Michael Schudson (1995). Creating public knowledge. In: Everette Dennis & Robert W. Snyder eds., MEDIA AND DEMOCRAC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Marcel Lemonde (2002). Justice and the Media. In: Mireille Delmas-Marty & J.R. Spencer eds., EUROPEAN CRIMINAL PROCEDURE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英文期刊論文
Albert Dzur, Public Journalism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y, Vol. 34, No. 3. 315(2002).
Giorgio Resta, Trying Cases in the Media: A Comparative Overview, 71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31 (2008).
Stephen J. Krause, Punishing The Press: Using Contempt of Court to Secure the Right to a Fair Trial, 76B.U.L. Rev. 547 (1996).
Tom Welsh, Contempt of Court : The Strict Liability Rule, 131 New L.J. 1270 (1981).

網路資料
The internet , social media and contempt of court: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Avaliable at http://www.iclr.co.uk/internet-social-media-contempt-court-recent-developments/

德文文獻
Claus Roxin, Strafrechtliche und Strafprozessuale Probleme der Vorverurteilung, NSTZ 1991, 15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