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許政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陳宜愔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Chen,Yi Yi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陳宜愔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Chen, Yi Yi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7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31-八月-2017 12:17:04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31-八月-2017 12:17:04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31-八月-2017 12:17:04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10365103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391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法律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365103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日常生活中,發生車禍事故而致汽機車毀損之情形甚為常見,當汽機車被毀損而生損害賠償事件時,常須更換零件以為修復,然而卻往往無法以相同或等值零件更換受損零件,此時僅能以全新零件更換,形成「以新換舊」情形。以新換舊之折舊扣減問題,其涉及損害賠償法上「全部賠償原則」及「獲利禁止原則」,亦即,對於被害人的損害應為全部賠償,但亦不能因此使被害人更受有利益。我國實務見解趨近一致地認為只要是更換新零件,即應一律折舊扣減,然而,對於被害人而言,在花費時間、勞力成本為求償程序之後,卻仍須自行承擔新舊差額,往往無法接受。本文針對折舊扣減問題,蒐集學理資料及大量實務案例,歸納出操作標準,並加以分析檢討、提出己見,最後就二則實務案例加以檢驗。希冀不論是實體方面或是程序方面,皆能兼顧加害人與被害人的利益,而達到符合公平正義的結果。本文共分為五章,分別是緒論、物之損害賠償、以新換舊、實務案例分析以及結論。第一章主要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架構。第二章乃就物之損害賠償為完整式的介紹,包括最高指導原則、損害概念以及賠償方法與範圍,並將損害賠償的體系架構釐清,為後續「以新換舊」分析討論奠定基礎。第三章乃就車禍案件中汽機車零件毀損之賠償與折舊為深入研究,首先,於正式討論之前,為使討論聚焦於「以新換舊」所生之折舊扣減問題,應先就「折舊」用語加以辨析,排除掉無關之部分、釐清「以新換舊」之折舊扣減問題其所處之體系定位,以及與損益相抵制度兩相比較。其次,觀察我國實務就「以新換舊」的處理方式,並介紹學說就此問題所切入之角度以及觀點,就實務見解加以分析檢討,並輔以國外實務作法加以借鏡。最後,針對「以新換舊」於訴訟中具體發生時之運作過程,其所涉相關程序法議題加以討論,即折舊扣減之提出與程序法理之關係、舉證責任應如何分配以及法院是否得職權決定折舊計算公式。第四章則針對我國兩則實務判決加以分析檢討。最後,將於第五章回顧並整理先前各章節之重點,提出本文研究所希望達到的目的與未來展望。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 1第二節 文獻回顧 2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第一項 研究範圍 3第二項 研究方法 4第四節 本文架構 4第二章 物之損害賠償 6第一節 概論 6第一項 損害賠償法之體系構造 6第二項 損害賠償法之原理原則 7第一款 目的與原則 7第二款 最高指導原則 9第二節 損害概念 10第一項 理論爭議 10第一款 自然的損害概念 10第二款 差額說 11一、 內涵 11二、 理論之優缺 12第三款 差額說的修正 13一、 內涵 13二、 理論之優缺 14第二項 本文見解 15第三節 物之損害賠償方法與範圍 16第一項 物之損害賠償方法 16第一款 損害賠償方法之雙軌制 16第二款 回復原狀與金錢賠償 18一、 回復原狀 19二、 金錢賠償 21第三款 民法第196條規定 25一、 被害人(或債權人)之選擇權 25二、 適用範圍 26三、 價額之意義 27四、 算定標準(最高法院77年第9次決議之檢討) 28第四款 小結 30第二項 物之損害賠償範圍 31第一款 一般範圍 32第二款 賠償範圍之限制 33一、 民法第216條之1損益相抵 33二、 民法第217條過失相抵 34三、 民法第218條生計關係之酌減 35第三項 特殊議題 35第一款 技術上貶值與交易上貶值 35一、 意義 35二、 請求之容許性 36三、 請求之法律依據 37第二款 以新換舊 38第四節 小結 38第三章 以新換舊 41第一節 概論 41第一項 用語釐清 41第二項 體系定位 42第三項 與損益相抵之關係 43第二節 折舊扣減原則 44第一項 實務見解 44第一款 普遍多數見解 44一、 平均法 48二、 定率遞減法 51第二款 特殊少數見解 54一、 是否延長其使用年限 54二、 函送鑑定 54三、 受損汽車幾近全新而不予折舊 55四、 區分零件係獨立性質或附屬性質而異其效果 55第二項 學說理論 57第一款 斟酌個案情形減輕 57第二款 不得侵及被害人原有之總體財產 58第三款 一部全部之關係 59第四款 經濟上期待可能性 60第三項 外國法 61第一款 德國 61第二款 日本 62第四項 理論與實務之省思 66第一款 實務多數見解之質疑 66一、 有違社會通念與公平正義 66二、 增加計算的繁瑣度與舉證之複雜度 67三、 過於簡化的機械式操作 67四、 折舊扣減結果之合理性 68五、 折舊計算標準乃是課稅之用難以符合現實使用情況 69第二款 本文見解 69一、 折舊扣減依據 69二、 折舊扣減與否 74三、 折舊扣減具體計算方式 76四、 「利益具體實現」之標準難以估定 78第三節 程序法問題 79第一項 程序法理與折舊提出 79第一款 辯論主義 79一、 意義與內涵 79二、 依據 80三、 適用範圍 81第二款 主張責任 83一、 意義與內涵 83二、 與舉證責任之關係及其責任分配規則 84三、 由何造當事人提出之事實,法院始得作為裁判基礎 85四、 例外規定 86第三款 折舊扣減之提出 87第二項 得利事實與舉證責任 89第一款 舉證責任概說 89第二款 客觀舉證責任分配規則 89第三款 具體分配 91第三項 折舊計算方式之性質與提出 93第一款 當事人與法院任務分配 93第二款 經驗法則之定性 94第三款 法院職權認定折舊計算方式 96第四節 小結 97第四章 實務案例分析 101第一節 小客車自後推撞案 101第一項 案例事實 101第二項 法院見解 102第一款 第一審法院 102第二款 第二審法院 103第三項 判決評析 103第一款 車輛維修費 103第二款 車輛事故折損費用 105第二節 大貨車與遊覽車擦撞案 107第一項 案例事實 107第二項 法院見解 108第一款 第一審法院 108第二款 第二審法院 110第三項 判決評析 111第三節 小結 113第五章 結論 114參考文獻 118附件 124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2634518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65103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以新換舊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物之損害賠償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折舊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汽機車零件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差額說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損害賠償方法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物之損害賠償與折舊扣減 ─以汽機車零件為中心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無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壹、中文文獻(依姓氏筆畫排序)一、書籍1.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刷,1996年12月。2.王伯琦,民法債篇總論,國立編譯館,3版,1968年10月。3.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自版,2011年8月。4.王澤鑑,損害賠償,自版,2017年2月。5.史尚寬,債法總論,自版,1983年3月。6.吳明軒,民事訴訟法(中冊),自版,修訂十版,2013年7月。7.吳家驥、陳崑山、饒月琴編著,稅務會計:含稅務法令及實務,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修訂第34版,2010年7月。8.呂太郎,民事訴訟法,元照出版,2016年3月。9.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瑞興圖書,2010年9月。10.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自版,新訂1版修正2刷,2003年1月。11.姚志明,侵權行為法,元照出版,3版,2014年10月。12.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自版,2012年1月。13.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冊),新學林出版,2012年11月。14.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出版,修訂四版,2016年8月。15.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自版,修訂版,2014年10月。16.馬維麟,民法債編註釋書(一),五南圖書出版,1997年6月。17.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出版,修訂五版,2011年8月。18.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下),三民出版,修訂五版,2010年1月。19.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三民出版,修訂八版,2014年3月。20.曾世雄著 詹森林續著,損害賠償法原理,新學林出版,2版,2005年10月。21.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出版,修正3版,2006年11月。22.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自版,增訂6版,2011年9月。23.楊佳元,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研究—以過失責任為重心,元照出版,2版,2009年11月。24.楊芳賢,民法債編總論(上),三民書局出版,2016年8月。25.劉明生,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2013年10月。26.劉春堂,判解民法債編通則,三民書局,修訂6版,2010年9月。27.鄭玉波著 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修訂2版,2002年6月。28.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2009年9月。29.戴修瓚,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1961年3月。30.魏大喨,民事訴訟法,三民出版,2015年7月。二、專書論文1.王澤鑑,不法侵害他人之物之損害賠償方法,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自版,頁235-252,2009年12月。2.王澤鑑,物之損害賠償制度的突破與發展—最高法院77年5月17日第9次民事庭會議決議之檢討,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六),自版,頁21-39,2004年3月。3.王澤鑑,舉重明輕、衡平原則與類推適用,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自版,頁1-98,2006年2月。4.吳從周,民法上之法律漏洞、類推適用與目的性限縮,載: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一),自版,頁119-169,2007年2月。5.邱聯恭,處分權主義、辯論主義之新容貌及機能演變,載:程序選擇權論,自版,頁79-135,2004年9月。6.邱聰智,回復原狀的規範意義--類型思維舉隅之,載:民事法學新思維之開展─劉春堂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2008年5月,頁327-362。7.姜世明,「為法院職務上所已知事實」及法院之依職權調查證據,載:民事證據法實例研習(二)暨判決評釋,新學林出版,頁183-189,2006年11月。8.姜世明,舉證責任分配法則之體系建構,載:舉證責任與真實義務,新學林出版,頁3-44,2006年3月。9.許政賢,基於特定親屬關係之房地分離問題淺析──以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359號判決為例,載:民事法學與法學教育,元照出版,頁155-182,2014年。10.黃茂榮,技術性貶值及交易性貶值,載:民事法判解評釋,增訂版,植根法律叢書,頁369-382,1985年11月。11.黃國昌,比較民事訴訟法下的當事人圖像,載:民事訴訟法理論之新開展,元照出版,頁1-78,2010年1月。12.鄭玉波,論過失相抵與損益相抵之法理,載:民商法問題研究(二),自版,頁11-19,1979年10月。13.駱永家,辯論主義與處分權主義,載:既判力之研究,自版,11版,頁207-217,1999年9月。三、期刊論文1.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法上因果關係之結構分析以及損害賠償之基本原則,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頁201-230,1998年12月。2.王千維,民法第二百十三條第三項之增列,對於物及人格法益損害賠償方法理念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8期,頁1-100,2005年4月。3.王千維,由民法第二百十三條第三項之修正看我國民法物之損害賠償責任理念的變動,政大法學評論,第74期,頁1-60,2003年6月。4.王澤鑑,回復原狀與金錢賠償—損害賠償方法的基本架構,月旦法學雜誌,第127期,頁196-207,2005年12月。5.王澤鑑,物之損害賠償制度的突破與發展──最高法院七十七年度五月十七日第九次民事庭會議決議之檢討,法令月刊,39卷10期,頁9-14,1988年10月。6.王澤鑑,財產上損害賠償(三)──物之損害賠償(上),月旦法學雜誌,第135期,頁146-157,2006年8月。7.王澤鑑,損害概念及損害分類,月旦法學雜誌,第124期,頁201-212,2005年9月。8.王澤鑑,損害賠償法的目的:損害填補、損害預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頁207-219,2005年8月。9.王澤鑑,損害賠償法的體系、請求權基礎、歸責原則及發展趨勢,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頁126-138,2005年4月。10.王澤鑑,關於鄰地通行權的法律漏洞與類推適用—最高法院七十九年度第二次民事會議決議在法學方法論上的分析檢討,萬國法律,第55期,頁3-13,1991年2月。11.吳從周,台灣民法解釋學之發展現況-著重在本土判決實踐的印證,月旦民商法雜誌,30期,頁23-38,2010年12月。12.吳從周,淺談經驗法則-與談姜世明教授「民事訴訟中自由心證主義之內涵與界限」一文,台灣法學雜誌,第196期,頁52-57,2012年3月。13.林誠二,盜賣股票之損害賠償責任,台灣法學雜誌,第220期,頁123-128,2013年3月15日。14.許政賢,專家層級結構或權威決斷體系——小額訴訟制度的反思,軍法專刊,第61卷第1期,頁39-54,2015年2月。15.許政賢,辯論主義與零件折舊,月旦法學教室,第153期,頁18-20,2015年7月。16.陳聰富,物之損害賠償,月旦法學雜誌,第257期,頁61-82,2016年10月。17.陳聰富,人身侵害之損害概念,臺大法學論叢,35卷1期,頁47-110,2006年1月。18.曾品傑,實務法學:民事法類,月旦裁判時報,第21期,頁123-137,2013年6月。19.黃立,剖析債編新條文的損害賠償方法,月旦法學雜誌,第61期,頁87-93,2000年6月。20.黃茂榮,營建損鄰之賠償責任,月旦法學雜誌,第122期,頁198-211,2005年7月。21.雷萬來,經驗法則在民事訴訟上的性質與作用,軍法專刊,第43卷第10期,頁1-12,1997年10月。22.劉明生,辯論主義與協同主義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122期,頁1-82,2011年8月。23.劉春堂,民事訴訟主張責任之研究,法學叢刊,第85期,頁56-66,1977年3月。四、研討會報告1.許政賢,法律漏洞與法官造法-初探最高法院之續造的發展軌跡,兩岸民法方法論之發展現況學術研討會報告,頁1-9,2015年11月。2.許政賢,汽車零件毀損之賠償與折舊---台灣裁判實務之現況與省思,第三屆比較民商法與判例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5-261。五、博碩士學位論文1.曾天邦,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範圍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2.黃聖展,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法上賠償方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六、 網路資料1.月旦法學知識庫:http://www.lawdata.com.tw.autorpa.lib.nccu.edu.tw/anglekmc/lawkm?66:164728608:20:/disk1/lawkm/ttswebx.ini:::@SPAWN。2.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www.airitilibrary.com/。3.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4.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貳、日文文獻一、書籍神田洋司,『交通事故の損害賠償額』,自由国民社出版,改訂新版,2001年2月。二、網路資料1.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NPO)交通事故110番http://www.jiko110.com/index.htm2.法令・告示・判例・例規等の検索:http://www.lawdata.org/3.裁判所COURTS IN JAPAN:http://www.courts.go.jp/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