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論纏擾行為之管制與制裁-兼評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
A study on the control and punishment of Stalking-Comment on the Stalking Prevention Draft
作者 葉錦龍
Ye, Jin Long
貢獻者 許恒達
Hsu, Heng Da
葉錦龍
Ye, Jin Long
關鍵詞 纏擾
纏擾防治法
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
ストーカー規制法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3-九月-2017 14:54:44 (UTC+8)
摘要 近來有關纏擾行為之報導時有耳聞,然纏擾行為並非為一個新穎的課題,一直以來纏擾行為都是個層出不窮的問題,而隨時科技進步與人民相處模式之改變,手段越發千變萬化,對於受纏擾者之影響與傷害亦不可謂不巨大。觀之我國現有法規範,對於纏擾行為可透過行為人所為之纏擾行為態樣而對尋得特定之法規範加以適用,雖可達一定之管制與制裁,然難免會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疑慮。
反觀各國立法例,早已對於纏擾行為加以重視與討論,並紛紛透過制定一專法對於纏擾行為進行全面性之管制與制裁。以美國為例,其於 1990 年,加州制定美國第一部反纏擾法,而於 1996 年由聯邦法畫下最後一筆,全美從聯邦至各州均有其自行之反纏擾法之規範。至於鄰近我國的日本,亦於平成十二年(2000 年)施行纏擾防治法(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簡稱:ストーカー規制法),以嚇阻纏擾犯罪。鑑於近年來社會發生多起加害者透過跟蹤騷擾,因而對被害人造成致命死傷案件,2015年於司法院第 8 屆第 7 會期第 10 次會議中提出爰制定「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以具體規範和防制社會中之跟蹤騷擾問題,促使民眾的人身安全與自由、隱私及尊嚴得以獲得進一步保障。
然而,相較於外國對於纏擾行為之研究與保護,我國在對於纏擾行為問題之重視上略有不足,現行法規範亦缺乏完整的規範保護措施,此對於被纏擾者無疑是場噩夢。據此,筆者擬以纏擾行為為探討核心,先行探究纏擾行為之內涵與影響,並以對國家對於纏擾行為之保護與研究作為輔助,進一步對於我國最新立委提案之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進行檢討,希冀能為我國纏擾行為提供法源依據,並給予被纏擾者有效的保護與援助,以建構一個安全平穩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書籍(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Ronald J. Comer原著、林美吟譯,變態心理學,二版,心理出版社,2012年。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三版,三民書局,2013年。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三版,三民書局,2014年。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四版,三民書局,2016年。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七版,元照,2016年。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五版二修,元照,2006年。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五版二修,元照,2006年。
林山田,刑罰學,修訂版,台灣商務,2005年。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六版,元照,2014年。
高鳳仙,性暴力防治法規,初版,新學林,2005年。
高鳳仙,家庭暴力法規之理論與實務,二版,五南,2011年。
陳子平,刑法各論(上),初版,元照,2013年。
陳子平,刑法各論(上),初版,元照,2014年。
陳若璋,大學生性騷擾、性侵害經驗特性之研究,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3年。
陳敏,行政法總論,九版,新學林,2016年。
曾淑瑜,圖解知識六法-刑法分則篇,二版,新學林,2011年。
黃仲夫,簡明刑法分則,初版,元照,2010年。
鄭正忠,社會秩序維護法,初版,書泉出版社,1997年。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十一版,新學林,2016年。

專書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施慧玲、林志潔,婚姻暴力防治規範之反思與重建-兼論我國家庭暴力防治法之十年成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12年。
陳修君、薛進坤,刑法強制猥褻、性騷擾防治法與社會秩序維護法之法律競合及適用問題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2008年。
黃壬聰,尾隨者的類型和方法,收錄於:林燦璋主編,犯罪剖繪(二) —連續殺人罪偵查,初版,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2000年,頁124-143。
廖福特,國家積極義務與私人生活保障─歐洲人權法院2010年相關判決之檢視,收錄於:人權之跨國性司法實踐─歐洲人權裁判研究(四),初版,元照出版,2012年10月,頁283-316。
蔡宗珍,Caroline Von Hannover v. Germany(刊登卡洛琳公主私人生活照片案)歐洲人權法院第三庭於2004/06/24之判決,收錄於:歐洲人權法院裁判選譯(一),司法院,2009年,頁194-195。

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許靜寧,家事法官處理疑似異常保護令個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 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陳虹燁,防制纏擾行為之立法建議-以校園內不當追求行為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黃靜怡,跟蹤行為及其被害型態實證研討:以國立中正大學學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廖家陽,我國家庭暴力防治法之研究—以民事保護令制度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蕭靜芬,餐飲職場性騷擾與工作滿意、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以國際觀光飯店餐飲外場員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期刊(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曉丹,法律論證事實的脈絡分析-以越南婚姻移民婦女之家庭暴力為例,法學新論,第14期,2009年9月,頁59-85。
沈慶鴻,婚姻暴力受虐者習得的無助感之分析研究,實踐學報,第31期,2000年6月,頁53-91。
林山田,使用刑罰或秩序罰的立法考量,刑事法雜誌,第34卷第1期,1990年2月,頁1-6。
林琬珊,日本纏擾行為規制法之背景及其立法,月旦刑事法評論,第5期,2017年6月,頁52-88
法思齊,反跟追法之新挑戰──美國網路跟追法(Cyberstalking Law)之初探,月旦刑事法評論,第5期,2017年6月,頁39-51。
法思齊,美國反跟追法(Anti-Stalking Law)之研究─兼論我國相關法制之建構,東吳法律學報,第24卷第3期,2013年1月,頁1-47。
邱琦,工作場所性騷擾民事責任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2005年 3月,頁181-214。
洪遠亮,回應民事保護令部分問題,律師雜誌,248期,2000年 5月,頁72-106。
高鳳仙,性騷擾之法律概念探究,法令月刊,第52卷第4期,2001年4月,頁 24-44。
張維容,日本「騷擾行為規制法」之研究,警政論叢,第10期,2010年11月,頁 267-299。
陳文貴,從行政罰法看行政不法與刑事不法之交錯,法令月刊,第58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36-51。
陳英淙、林燦璋,跟追問題之探討,軍法專刊,第59卷第4期,2013年8月,頁1-21。
陳淑芬,「大陸新娘」的擇偶、受虐與求助歷程-兼論服務提供者對「大陸新娘」的假設及其對服務提供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2003年3月,頁182-199。
陳慈幸,司法改革的另一思考:從日本纏擾(Stalker)防治法談起,司法新聲,第 97期,2011 年 1 月,頁78-104。
曾孆瑾,由性騷擾防治法實施看性騷擾事件之處理與態度,社區發展季刊,第116期,2007年5月,頁175-192。
焦興鎧,大專校園性騷擾所引起的法律爭議及其防治之道-美國經驗所提供之啟示,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4期,2001年 4月1日,頁3-36。
黃士軒,概觀日本糾纏騷擾行為罪的處罰現況,月旦刑事法評論,第5期,2017年6月,頁89-111。
黃富源、林千芩,提升校園性騷擾或性侵害辨識指標之研究,執法新知論衡,第4卷第2期,2008 年12月,頁1-26。
劉志鵬,兩性工作平等法草案「整合版」所定職場性騷擾之研究─以日本法制為比較對象,月旦法學雜誌 ,第71 期,2001 年 4 月,頁41-53。
蔡宗珍,性騷擾事件之法律適用與救濟途徑之分析-以公務人員間之性騷擾事件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 77 期,2011 年 3 月,頁 39-80。
蔣駿,透視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處理之團體盲思,中華行政學報,第12期,2013年6月1日,頁103-121。
鄭津津,性騷擾防治相關法規範之適用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116期,2008年11月15日,頁 84-89。
鄭津津,美國工作場所性騷擾相關法制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期,1998年 7 月,頁233-265。
鄭津津,敵意環境性騷擾的認定,月旦法學教室,第54期,2007年3月,頁30-31。
羅燦煐,他的性騷擾?她的性騷擾?性騷擾的性別化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6期,2002年6月,頁193-249。

網路資料(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麗容,何謂性騷擾:你我的解讀相同?,http://www.personnel.ntu.edu.tw/~persadm/960503sex.doc,最後瀏覽時間:2016年3月12日。
吳姿瑩,親密暴力被害者,近八成遭伴侶跟蹤騷擾,現代婦女基金會電子報,第117期, http://www.38.org.tw/List_1.asp?id=857,最後瀏覽時間:2016年1月28日。
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纏擾行為研究報告書, http://www.hkreform.gov.hk/tc/publications/rstalk.htm,最後瀏覽時間:2017年3月28日。
許芝綺,「恐怖情人條款」實施滿週年,未同居親密關係暴力通報225案,新北市訊,http://www.ntpc.gov.tw/ch/home.jsp?id=28&parentpath=0,1944&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702130020&t=null&mserno=201309100001,最後瀏覽時間:2016年3月12日。
警察機關受(處)理家庭暴力案件情形,內政部警政署,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mp?mp=1,最後瀏覽時間:2016年3月12日。。

二、英文文獻
書籍(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Stephen A. Saltzburg&Daniel J. Capra, “ American Criminal Procedure:cases and commentary”, 10th Edition,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2014)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 “Project To Develop a Model Anti-Stalking Code for States” (1993).
Washington, D.C. : U.S. Dep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Violence Against Women Grants Office, “Stalking and Domestic Violence: The Third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under the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ct”(1998)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Center for Victims of Crime, “The model stalking code revisited : responding to the new realities of stalking” (2007).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Diacovo N., “California’s Anti-Stalking Statute: Deterrent or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4, at389-399 (1995).
Leibman F.H., “Serial Murderers: Four Case Histories”, Federal Probation ,53(4), at41-45 (1989) .
McAnaney K., Curliss L.A., & Abeyta-Price C.E., “ From Imprudence to Crime:Anti-Stalking Laws”, 68 Notre Dame L. Rev. 819, at 821-905(1993).
Pathé M.& Mullen P.E., “The impact of stalkers on their victim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0, at12-27 (1997).
Zona M.A., Kaushal K. S., &Lane J.,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rotomanic and obsessional subjects in a forensic sample ”,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38(4) , at894-903(1993).

網路資料(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dr. Albert Benschop, “translation: Connie Menting,CyberStalking: menaced on the internet”, http://www.sociosite.org/cyberstalking_en.php,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13日。
Nation Stalker Programme(n.d),“What is the effect of stalking on victims”, http://www.thensp.co.uk/faq/the-effect-of-stalking-on-victims.asp,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8日。
National Victim Assistance Academy, “Chapter 22 Special Topics Section 2:Stalking”, https://www.ncjrs.gov/ovc_archives/nvaa2002/chapter22_2.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8日。
The Anti-stalking Web Site, “Stalkers & Stalking” , http://www.antistalking.com/ aboutstalkers.htm,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8日。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Press Release: OVW Highlights Significant Findings of Stalking Crimes Report”, http://www.justice.gov/ovw/stalking. ,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8日。

三、日文文獻
書籍(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岩下久美子,人はなぜストーカーになるのか,文芸春秋,2001年。
清水潔,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遺言,新潮文庫,2004年。
藤本哲也,犯罪はなぜくり返されるのか―社会復帰を支える制度と人びと, ミネルヴァ書房,2016 年。
馬場.澤田法律事務所,ストーカー•DV 被害にあっていませんか?,第1版,中央経济社,2011年。
馬場.澤田法律事務所,弁護士に聞きたい!ストーカー。DV Q&A,第2版,中央経济社,2014年。
檜垣重臣,ストーカー規制法解說(改訂版),第四刷,立花書房,2010 年。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横山佳祐,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について,捜査研究,793号,2017年,頁16-26。
高井良浩,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の一部改正及び配偶者からの暴力の防止及び被害者の保護に関する法律の一部改正について,警察学論集,第67巻第2号,2014年,頁64-86。
高野磨央,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の逐条解説等について,警察学論集,70巻1号,2017年,頁8-64。
土本武司,連続メールによるストーカー―逗子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捜査研究,742 号,2013年,頁124-127。
鈴木三男,ストーカー事案対策の現状と課題,警察学論集,67巻11号,2014年,頁6-23。
檜垣重臣,「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について,警察学論集,53巻7号,2000年,頁78-124。

網路資料(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等の解釈及び運用上の留意事項について(通達),https://www.npa.go.jp/laws/notification/seian/seiki/290526-63.pdf,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2月20日。
警視庁,http://www.keishicho.metro.tokyo.jp/seian/stoka/jokyo_1.htm,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8日。
都道府県の迷惑防止条例,http://www.geocities.co.jp/WallStreet-Stock/3870/meiwaku_jyourei/meiwaku_jyurei_menu.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1月3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165105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恒達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 Heng Da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葉錦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Ye, Jin Lo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葉錦龍zh_TW
dc.creator (作者) Ye, Jin Lo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九月-2017 14:54:44 (UTC+8)-
dc.date.available 13-九月-2017 14:54: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九月-2017 14:54:44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16510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9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65105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近來有關纏擾行為之報導時有耳聞,然纏擾行為並非為一個新穎的課題,一直以來纏擾行為都是個層出不窮的問題,而隨時科技進步與人民相處模式之改變,手段越發千變萬化,對於受纏擾者之影響與傷害亦不可謂不巨大。觀之我國現有法規範,對於纏擾行為可透過行為人所為之纏擾行為態樣而對尋得特定之法規範加以適用,雖可達一定之管制與制裁,然難免會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疑慮。
反觀各國立法例,早已對於纏擾行為加以重視與討論,並紛紛透過制定一專法對於纏擾行為進行全面性之管制與制裁。以美國為例,其於 1990 年,加州制定美國第一部反纏擾法,而於 1996 年由聯邦法畫下最後一筆,全美從聯邦至各州均有其自行之反纏擾法之規範。至於鄰近我國的日本,亦於平成十二年(2000 年)施行纏擾防治法(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簡稱:ストーカー規制法),以嚇阻纏擾犯罪。鑑於近年來社會發生多起加害者透過跟蹤騷擾,因而對被害人造成致命死傷案件,2015年於司法院第 8 屆第 7 會期第 10 次會議中提出爰制定「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以具體規範和防制社會中之跟蹤騷擾問題,促使民眾的人身安全與自由、隱私及尊嚴得以獲得進一步保障。
然而,相較於外國對於纏擾行為之研究與保護,我國在對於纏擾行為問題之重視上略有不足,現行法規範亦缺乏完整的規範保護措施,此對於被纏擾者無疑是場噩夢。據此,筆者擬以纏擾行為為探討核心,先行探究纏擾行為之內涵與影響,並以對國家對於纏擾行為之保護與研究作為輔助,進一步對於我國最新立委提案之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進行檢討,希冀能為我國纏擾行為提供法源依據,並給予被纏擾者有效的保護與援助,以建構一個安全平穩的生活環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第一項 研究方法 5
第二項 研究架構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一項 研究範圍 7
第二項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纏擾行為(Stalking)之概念 9
第一節 纏擾行為之意義 9
第一項 心理學層面 10
第二項 法律層面 11
第三項 小結 13
第二節 纏擾行為之手段與態樣 14
第一項 纏擾手段 14
第二項 纏擾動機與類型 16
第一款 日本學理與實務經驗 16
第二款 我國學理分析 19
第三款 小結 24
第三節 纏擾行為對被害人之影響 24
第一項 心理層面 24
第二項 人身安全 25
第三項 人際關係 26
第四項 小結 27
第四節 小結 27
第三章 我國對於纏擾行為之規範 29
第一節 刑事實體法 29
第一項 刑事實體法對纏擾行為之保護規範 30
第一款 恐嚇危害安全罪 30
第二款 強制罪 31
第三款 竊視竊聽竊錄罪 31
第四款 強制猥褻罪 32
第五款 公然侮辱罪及誹謗罪 33
第二項 刑事實體法無法全面涵蓋纏擾行為之內涵 34
第二節 社會秩序維護法 35
第一項 司法院釋字第六八九號解釋下之跟追問題 35
第二項 社會秩序維護法對於纏擾行為保護之不足 40
第三節 家庭暴力防治法 42
第一項 家庭暴力防治法概述 42
第一款 規制行為 43
第二款 保護對象 45
第三款 救濟與保護 46
第二項 家庭暴力防治法對於纏擾行為保護之不足 52
第四節 性平三法 55
第一項 性平三法概述 56
第一款 性騷擾之內涵 56
第二款 性平三法對於性騷擾行為之規制與保護 59
第一目 性別工作平等法 60
第二目 性別平等教育法 61
第三目 性騷擾防治法 62
第二項 性平三法對於纏擾行為保護之不足 64
第五節 小結 70
第四章 外國立法例之比較 73
第一節 美國法 73
第一項 發展沿革 73
第二項 法規範 74
第一款 加州法 74
第二款 1993年之模範反纏擾法(A Model Anti-Stalking Code for The States) 76
第三款 各州法 77
第四款 聯邦法 79
第五款 2007年之修正模範反纏擾法(The Model Stalking Code Revisited) 81
第三項 小結 83
第二節 日本法 86
第一項 立法沿革 87
第二項 立法目的 89
第三項 纏擾行為之定義 90
第四項 一般纏擾行為(つきまとい等)解析 92
第一款 規範對象 92
第二款 保護對象 93
第三款 行為態樣 93
第五項 對被纏擾者之保護措施 100
第一款 警告 100
第二款 暫時命令 102
第三款 禁止命令 106
第四款 刑責 108
第五款 對被害人提供相關援助 109
第六項 小結 110
第三節 小結 113
第五章 對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之反思 115
第一節 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之概論 115
第一項 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之立法目的 115
第二項 纏擾行為保護之法益 117
第一款 隱私權 117
第一目 我國對於隱私權之保護 117
第二目 美國對於隱私權之保護 124
第三目 歐洲人權公約對於隱私權之保護 126
第四目 纏擾行為與隱私權之關係 127
第二款 一般行動自由 128
第三項 跟蹤騷擾行為之內涵 129
第四項 保護對象 129
第五項 救濟方式 130
第一款 警告命令 130
第二款 防制令 131
第三款 罰則 132
第二節 反思 134
第一項 跟蹤騷擾行為無區分之實益 134
第二項 騷擾行為態樣之不當 136
第三項 保護對象之不足 137
第四項 警告命令與防制令得同時申(聲)請,並不妥適 137
第五項 以防制令作為強制執行之依據,似有不妥 138
第六項 對罰則規定之檢討 139
第一款 行政不法與刑事不法之選擇衝突 139
第二款 跟蹤騷擾防治法草案罰則規定之反思 141
第一目 對跟蹤騷擾行為之行政罰 141
第二目 對跟蹤騷擾行為之刑事罰 142
第三目 對違反警告命令或防制令之刑事罰 143
第三節 小結 14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5
參考文獻 151
附件1: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 159
附件2: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 171
zh_TW
dc.format.extent 180495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纏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纏擾防治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ストーカー規制法zh_TW
dc.title (題名) 論纏擾行為之管制與制裁-兼評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control and punishment of Stalking-Comment on the Stalking Prevention Draf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書籍(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Ronald J. Comer原著、林美吟譯,變態心理學,二版,心理出版社,2012年。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三版,三民書局,2013年。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三版,三民書局,2014年。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四版,三民書局,2016年。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七版,元照,2016年。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五版二修,元照,2006年。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五版二修,元照,2006年。
林山田,刑罰學,修訂版,台灣商務,2005年。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六版,元照,2014年。
高鳳仙,性暴力防治法規,初版,新學林,2005年。
高鳳仙,家庭暴力法規之理論與實務,二版,五南,2011年。
陳子平,刑法各論(上),初版,元照,2013年。
陳子平,刑法各論(上),初版,元照,2014年。
陳若璋,大學生性騷擾、性侵害經驗特性之研究,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3年。
陳敏,行政法總論,九版,新學林,2016年。
曾淑瑜,圖解知識六法-刑法分則篇,二版,新學林,2011年。
黃仲夫,簡明刑法分則,初版,元照,2010年。
鄭正忠,社會秩序維護法,初版,書泉出版社,1997年。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十一版,新學林,2016年。

專書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施慧玲、林志潔,婚姻暴力防治規範之反思與重建-兼論我國家庭暴力防治法之十年成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12年。
陳修君、薛進坤,刑法強制猥褻、性騷擾防治法與社會秩序維護法之法律競合及適用問題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2008年。
黃壬聰,尾隨者的類型和方法,收錄於:林燦璋主編,犯罪剖繪(二) —連續殺人罪偵查,初版,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2000年,頁124-143。
廖福特,國家積極義務與私人生活保障─歐洲人權法院2010年相關判決之檢視,收錄於:人權之跨國性司法實踐─歐洲人權裁判研究(四),初版,元照出版,2012年10月,頁283-316。
蔡宗珍,Caroline Von Hannover v. Germany(刊登卡洛琳公主私人生活照片案)歐洲人權法院第三庭於2004/06/24之判決,收錄於:歐洲人權法院裁判選譯(一),司法院,2009年,頁194-195。

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許靜寧,家事法官處理疑似異常保護令個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 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陳虹燁,防制纏擾行為之立法建議-以校園內不當追求行為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黃靜怡,跟蹤行為及其被害型態實證研討:以國立中正大學學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廖家陽,我國家庭暴力防治法之研究—以民事保護令制度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蕭靜芬,餐飲職場性騷擾與工作滿意、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以國際觀光飯店餐飲外場員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期刊(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曉丹,法律論證事實的脈絡分析-以越南婚姻移民婦女之家庭暴力為例,法學新論,第14期,2009年9月,頁59-85。
沈慶鴻,婚姻暴力受虐者習得的無助感之分析研究,實踐學報,第31期,2000年6月,頁53-91。
林山田,使用刑罰或秩序罰的立法考量,刑事法雜誌,第34卷第1期,1990年2月,頁1-6。
林琬珊,日本纏擾行為規制法之背景及其立法,月旦刑事法評論,第5期,2017年6月,頁52-88
法思齊,反跟追法之新挑戰──美國網路跟追法(Cyberstalking Law)之初探,月旦刑事法評論,第5期,2017年6月,頁39-51。
法思齊,美國反跟追法(Anti-Stalking Law)之研究─兼論我國相關法制之建構,東吳法律學報,第24卷第3期,2013年1月,頁1-47。
邱琦,工作場所性騷擾民事責任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2005年 3月,頁181-214。
洪遠亮,回應民事保護令部分問題,律師雜誌,248期,2000年 5月,頁72-106。
高鳳仙,性騷擾之法律概念探究,法令月刊,第52卷第4期,2001年4月,頁 24-44。
張維容,日本「騷擾行為規制法」之研究,警政論叢,第10期,2010年11月,頁 267-299。
陳文貴,從行政罰法看行政不法與刑事不法之交錯,法令月刊,第58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36-51。
陳英淙、林燦璋,跟追問題之探討,軍法專刊,第59卷第4期,2013年8月,頁1-21。
陳淑芬,「大陸新娘」的擇偶、受虐與求助歷程-兼論服務提供者對「大陸新娘」的假設及其對服務提供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2003年3月,頁182-199。
陳慈幸,司法改革的另一思考:從日本纏擾(Stalker)防治法談起,司法新聲,第 97期,2011 年 1 月,頁78-104。
曾孆瑾,由性騷擾防治法實施看性騷擾事件之處理與態度,社區發展季刊,第116期,2007年5月,頁175-192。
焦興鎧,大專校園性騷擾所引起的法律爭議及其防治之道-美國經驗所提供之啟示,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4期,2001年 4月1日,頁3-36。
黃士軒,概觀日本糾纏騷擾行為罪的處罰現況,月旦刑事法評論,第5期,2017年6月,頁89-111。
黃富源、林千芩,提升校園性騷擾或性侵害辨識指標之研究,執法新知論衡,第4卷第2期,2008 年12月,頁1-26。
劉志鵬,兩性工作平等法草案「整合版」所定職場性騷擾之研究─以日本法制為比較對象,月旦法學雜誌 ,第71 期,2001 年 4 月,頁41-53。
蔡宗珍,性騷擾事件之法律適用與救濟途徑之分析-以公務人員間之性騷擾事件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 77 期,2011 年 3 月,頁 39-80。
蔣駿,透視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處理之團體盲思,中華行政學報,第12期,2013年6月1日,頁103-121。
鄭津津,性騷擾防治相關法規範之適用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116期,2008年11月15日,頁 84-89。
鄭津津,美國工作場所性騷擾相關法制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期,1998年 7 月,頁233-265。
鄭津津,敵意環境性騷擾的認定,月旦法學教室,第54期,2007年3月,頁30-31。
羅燦煐,他的性騷擾?她的性騷擾?性騷擾的性別化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6期,2002年6月,頁193-249。

網路資料(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麗容,何謂性騷擾:你我的解讀相同?,http://www.personnel.ntu.edu.tw/~persadm/960503sex.doc,最後瀏覽時間:2016年3月12日。
吳姿瑩,親密暴力被害者,近八成遭伴侶跟蹤騷擾,現代婦女基金會電子報,第117期, http://www.38.org.tw/List_1.asp?id=857,最後瀏覽時間:2016年1月28日。
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纏擾行為研究報告書, http://www.hkreform.gov.hk/tc/publications/rstalk.htm,最後瀏覽時間:2017年3月28日。
許芝綺,「恐怖情人條款」實施滿週年,未同居親密關係暴力通報225案,新北市訊,http://www.ntpc.gov.tw/ch/home.jsp?id=28&parentpath=0,1944&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702130020&t=null&mserno=201309100001,最後瀏覽時間:2016年3月12日。
警察機關受(處)理家庭暴力案件情形,內政部警政署,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mp?mp=1,最後瀏覽時間:2016年3月12日。。

二、英文文獻
書籍(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Stephen A. Saltzburg&Daniel J. Capra, “ American Criminal Procedure:cases and commentary”, 10th Edition,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2014)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 “Project To Develop a Model Anti-Stalking Code for States” (1993).
Washington, D.C. : U.S. Dep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Violence Against Women Grants Office, “Stalking and Domestic Violence: The Third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under the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ct”(1998)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Center for Victims of Crime, “The model stalking code revisited : responding to the new realities of stalking” (2007).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Diacovo N., “California’s Anti-Stalking Statute: Deterrent or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4, at389-399 (1995).
Leibman F.H., “Serial Murderers: Four Case Histories”, Federal Probation ,53(4), at41-45 (1989) .
McAnaney K., Curliss L.A., & Abeyta-Price C.E., “ From Imprudence to Crime:Anti-Stalking Laws”, 68 Notre Dame L. Rev. 819, at 821-905(1993).
Pathé M.& Mullen P.E., “The impact of stalkers on their victim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0, at12-27 (1997).
Zona M.A., Kaushal K. S., &Lane J.,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rotomanic and obsessional subjects in a forensic sample ”,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38(4) , at894-903(1993).

網路資料(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dr. Albert Benschop, “translation: Connie Menting,CyberStalking: menaced on the internet”, http://www.sociosite.org/cyberstalking_en.php,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13日。
Nation Stalker Programme(n.d),“What is the effect of stalking on victims”, http://www.thensp.co.uk/faq/the-effect-of-stalking-on-victims.asp,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8日。
National Victim Assistance Academy, “Chapter 22 Special Topics Section 2:Stalking”, https://www.ncjrs.gov/ovc_archives/nvaa2002/chapter22_2.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8日。
The Anti-stalking Web Site, “Stalkers & Stalking” , http://www.antistalking.com/ aboutstalkers.htm,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8日。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Press Release: OVW Highlights Significant Findings of Stalking Crimes Report”, http://www.justice.gov/ovw/stalking. ,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8日。

三、日文文獻
書籍(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岩下久美子,人はなぜストーカーになるのか,文芸春秋,2001年。
清水潔,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遺言,新潮文庫,2004年。
藤本哲也,犯罪はなぜくり返されるのか―社会復帰を支える制度と人びと, ミネルヴァ書房,2016 年。
馬場.澤田法律事務所,ストーカー•DV 被害にあっていませんか?,第1版,中央経济社,2011年。
馬場.澤田法律事務所,弁護士に聞きたい!ストーカー。DV Q&A,第2版,中央経济社,2014年。
檜垣重臣,ストーカー規制法解說(改訂版),第四刷,立花書房,2010 年。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横山佳祐,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について,捜査研究,793号,2017年,頁16-26。
高井良浩,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の一部改正及び配偶者からの暴力の防止及び被害者の保護に関する法律の一部改正について,警察学論集,第67巻第2号,2014年,頁64-86。
高野磨央,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の逐条解説等について,警察学論集,70巻1号,2017年,頁8-64。
土本武司,連続メールによるストーカー―逗子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捜査研究,742 号,2013年,頁124-127。
鈴木三男,ストーカー事案対策の現状と課題,警察学論集,67巻11号,2014年,頁6-23。
檜垣重臣,「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について,警察学論集,53巻7号,2000年,頁78-124。

網路資料(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等の解釈及び運用上の留意事項について(通達),https://www.npa.go.jp/laws/notification/seian/seiki/290526-63.pdf,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2月20日。
警視庁,http://www.keishicho.metro.tokyo.jp/seian/stoka/jokyo_1.htm,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8日。
都道府県の迷惑防止条例,http://www.geocities.co.jp/WallStreet-Stock/3870/meiwaku_jyourei/meiwaku_jyurei_menu.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1月3日。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