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日本世界遺產的公眾外交意涵之研究
A study of public diplomatic implications of the world heritage in Japan
作者 蘇詩媛
Su, Shih Yuan
貢獻者 李世暉
Li, Shih Hui
蘇詩媛
Su, Shih Yuan
關鍵詞 公眾外交
國家形象
世界遺產
文化遺產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3-九月-2017 15:49:42 (UTC+8)
摘要   《世界遺產公約》通過於西元1972年,並於1975年正式生效,運行至今已過了四十多個春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建制。《世界遺產公約》成立的初衷是為保護屬於全人類共有的自然與文化,保存、延續與傳承是其最主要的目的,但近來關於世界遺產的討論,其切入點愈發多元,包括觀光發展、地區的振興活化等等。

  而本文以日本為對象,從公眾外交的角度來分析日本操作世界遺產實行公眾外交的方式。日本於戰後不久便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員,卻遲了二十年在1992年方簽署了《世界遺產公約》,本文除藉由日本國會紀錄分析日本過去對世界遺產建制消極處置的理由,以及後來態度轉變的原因,同時梳理日本整體公眾外交的發展進程,以了解世界遺產在日本公眾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
參考文獻 一、 英文部分
(一) 專書
Anholt, Simon. 2008.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Reputation”, ENGAGEMENT: Public Diplomacy in a Globalised World. London: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Ashworth G.J. and Tunbridge J.E. 1990. The Tourist-Historic City. London : Belhaven Press.
Boulding, Kenneth.E. 1959. “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 120-131.
Kunczik, Michael. 1997. Image of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eonard, Mark. 2002. Public Diplomacy.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Leonard, Mark and Small, Andrew T. 2005. Norwegian Public Diplomacy. London: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Lipmann, Walter.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Manheim, Jarol B. 1994.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 Evolution of Influ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che, Maurice. 2000. Megaevents and Modernity: Olympics and Expos in the Growth of Glob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Szondi, Gyorgy. 2008. “Public Diplomacy and Nation Branding: Conceptu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DISCUSSION PAPAERS IN DIPLOMACY. Clingendael:Netherlan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uch, Hans N. 1990.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 New York: St. Martin’s.

(二) 期刊論文
Divina Frau-Meigs. 2005. “The US’s Return to Unesco: Relaxation or Hardening
Before the Ghost of MacBride?” Quaderns del CAC, Issue 21:101-111.
McGray, Douglas. 2002. "Japan`s Gross National Cool" Foreign Policy, May 1.
Ryan, Jason; Silvanto, Sari. 2009.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The making and
management of a brand.” 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P.290-300.

(三) 網路資料
Bernstein, Steven. 2003.” Is UNESCO Reformed?” FrontPageMagazine.com.
Retrieved 17 May 2017.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Retrieved 2 May 2017.

Edward R. Murrow Center of Public Diplomacy, “DEFINITIONS OF PUBLIC
DIPLOMACY” The Fletcher School of Tufts University. Retrieved 21 February
2016.
Edward R. Murrow Center of Public Diplomacy, “What is Public Diplomacy?” The
Fletcher School of Tufts University. Retrieved 21 February 2016.

Kotler, Mindy. 2015.” UNESCO and Japan’s Act of Forgetting “. The Diplomat.
Retrieved 25 January 2016.

Lochridge, Mariko. 2015. “Mitsubishi Materials apologizes for using US prisoners of
war as slave labor“. Reuters. Retrieved 25 January 2016.

Ryall, Julian. 2015.” British Pow families complain as Japan asks for World Heritage
protection for slave labour sites”. The Telegraph. Retrieved 25 January 2016.
families-complain-as-Japan-asks-for-World-Heritage-protection-for-slave-labour-sites.html>
The Whitehouse. 2015. “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and Prime Minister Abe of
Japan at Arrival Ceremony”. Retrieved 25 January 2016.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Conditions of Integrity.
Constitution.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UNESCO. 2015. 39th session of the Committee-WHC-15/39.COM/INF.19.
< http://whc.unesco.org/archive/2015/whc15-39com-INF.19.pdf >

二、 日文部分

(一) 專書
河野靖,1995,《文化遺産の保存と国際協力》,東京:風響社。
松村正義,2002,《国際交流史》,東京:すずさわ書店。
青木保,1999,《「日本文化論」の変容──戦後日本の文化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赤羽恒雄,2009,〈ソフトパワーからハードパワーへ【転換する日本の安全保障政策】〉,《「在外」日本人研究者がみた日本外交》,東京:藤原書店,頁15-45。
安江則子,2011,《世界遺産学への招待》,京都:法律文化社。
世界遺産検定事務局,2011,《世界遺産検定公式ガイド》,東京:NPO法人世界遺産アカデミー/世界遺産検定事務局。
金子将史、北野充,2014,《パブリック.ディプロマシー──イメージを競う
国家間ゲームにいかに勝利するか》,東京:PHP研究所。
「現代用語の基礎知識」編集部,2015,《日本のたしなみ帖──世界遺產》,東京:自由国民。

(二) 期刊論文
文化政策推進会,1995,〈新しい文化立国をめざして-文化振興のための当面の重点施策について-〉,《月刊文化財》,通巻384号。
白井小百合,2012,〈国家イメージ戦略の変遷とジャパン•ブランドの今後 : 外務省による政策と戦略を中心に〉,《日本政治外交研究》,No.6:92- 115。
近藤誠一,2010,〈文化の力で日本と外交をもっと元気にしよう〉,《外交専門誌「外交」》,Vol.3:16-23。

(三) 網路資料
大平正芳施政方針演說,第87回國會,本會議,第2號,(1979/1/255),

檢索日期:2017年4月14日。
大阪府日本万国博覧会記念公園事務所,
檢索日期:2017年3月22日。
内閣官房,〈放送コンテンツの海外展開に関する現状分析(2013年度)〉,
,檢索日期:2016年2月12日。
内閣官房ホームページ,文化外交の推進に関する懇談会,
,檢索日期:2017年5
月12日。
文化外交の推進に関する懇談会報告書,2005,〈「文化交流の平和国家」日本の
創造を〉,,檢索日期:2017年4月19日。
文部科学省,1981,《学制百年史》,東京:帝国地方行政学会。

檢索日期:2017年4月12日。
北野充,2001,〈ブルネイからの衝撃:東南アジア政策を巡って〉,
,檢索日期:2017年4月8日。
佐々木隆
2010a,〈文化交流と文化外交〉,< http://ssk.econfn.com/bunka2/bkgk2-5.pdf >
檢索日期:2017年4月12日。
2010b,〈外務省〉,,檢索日期:
2017年4月12日。
法務省,在留外国人統計(旧登録外国人統計)統計表,
,檢索日期:2017年4月21日。
社団法人日本から台湾の世界遺産登録を応援する会。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筑波大学,2013,平成25年度筑波大学概要資料編,
,檢索日期: 2016年2月12日。

外務省
外務省,< http://www.mofa.go.jp/mofaj/ >。
1957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57/s32-contents.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58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58/s33-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59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59/s34-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0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0/s35-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1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1/s36-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2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2/s37-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3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3/s38-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4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4/s39-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5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5/s40-contents.htm>,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6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6/s41-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7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7/s42-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8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8/s43-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9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9/s43-13-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0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0s44-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1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1/s46-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2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2/s47-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3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3/s48-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4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4_1/s49-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5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5_1/s50-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6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6_1/s51-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7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7_1/s52-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8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8/s53-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9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9/s54-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0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0/s55-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1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1/s56-contents.htm>,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2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2/s57-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3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3/s58-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4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4/s59-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5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5/s60-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6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6/s61-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7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7/s62-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8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8/s63-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9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9/h01-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91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90/h02-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0日。
1992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92/h04-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0日。
1993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93_1/h05-1-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0日。
1995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95_1/h07-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0日。
1996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96/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1日。
1997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97/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1日。
1998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98/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1999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99/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2000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00/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2001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01/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2002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2/gaikou/html/honpen/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2003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3/gaikou/html/honpen/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2004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4/hakusho/h16/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2005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5/index1.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06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6/html/framefiles/honbun.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07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7/html/framefiles/honbun.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08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8/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09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9/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0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0/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1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1/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2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2/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3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3/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4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4/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5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5/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6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6/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国際交流基金
國際交流基金,
2006,JFサポーターズクラブ-9月のイベント報告。
国会会議録検索システム
1981,眾議院-外務委員會第19號,檢索日期: 2017年5月12日。
1987,参議院-予算委員會5號,檢索日期: 2017年4月12日。
1988,参議院-預算委員會第二分科會一號,檢索日期:2017年5月12日。
1991,眾議院-文教委員會4號,檢索日期: 2017年5月14日。
1991,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第二分科會,檢索日期: 2017年5月12日。

三、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卜正珉,2009,《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台北:翰蘆圖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委員會,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 政治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申險峰、渠培娥、李成浩著,周烈編,2013,《世界大國(地區)文化外交.日本卷》,北京:世界知識。
吉姆.麥圭根(Jim McGuigan)著,何道寬譯,2010,《重新思考文化政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李汾陽,2010,《文化資產概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沈姍姍等人著,沈姍姍編,2010,《國際組織與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金子將史、北野充主編,公共外交翻譯組譯,2010,《公共外交──輿論時代的
外交戰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黃貞燕,2008《日韓無形的文化財保護制度》,宜蘭: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管文虎,1999,《國家形象論》,四川: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趙可金,2007,《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辭書。
韓召穎,2000,《輸出美國:美國新聞署與美國公眾外交》,天津:天津人民。

(二) 期刊論文
莊國平,2008,〈國家形象與公眾外交:中共新國家形象建構之分析〉,《復興崗學報》,No.92:頁317-346。
陳隆豐,2015,〈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新世紀智庫論壇》,第69期:頁52-58。
傅新,2004,〈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形象〉,《國際問題研究》,No.4:頁13-17。
湯光鴻,2004,〈論國家形象〉,《國際問題研究》,No.4:頁18-23。

(三) 網路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5,〈2015年5月14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
記者會〉,shtml>,檢索日期2016年1月25日。
邱宇,2015,〈朴槿惠:日本「明治遺址」申遺會引發國家分歧〉,《中國新聞網》,
5月21日,,檢索日期:2016年1月25日。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日本研究碩士學位學程
103861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861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世暉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 Shih Hu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蘇詩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Su, Shih Y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蘇詩媛zh_TW
dc.creator (作者) Su, Shih Y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九月-2017 15:49:42 (UTC+8)-
dc.date.available 13-九月-2017 15:49:4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九月-2017 15:49:4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3861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80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日本研究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861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世界遺產公約》通過於西元1972年,並於1975年正式生效,運行至今已過了四十多個春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建制。《世界遺產公約》成立的初衷是為保護屬於全人類共有的自然與文化,保存、延續與傳承是其最主要的目的,但近來關於世界遺產的討論,其切入點愈發多元,包括觀光發展、地區的振興活化等等。

  而本文以日本為對象,從公眾外交的角度來分析日本操作世界遺產實行公眾外交的方式。日本於戰後不久便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員,卻遲了二十年在1992年方簽署了《世界遺產公約》,本文除藉由日本國會紀錄分析日本過去對世界遺產建制消極處置的理由,以及後來態度轉變的原因,同時梳理日本整體公眾外交的發展進程,以了解世界遺產在日本公眾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文獻檢閱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9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22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3

第二章 日本的公眾外交 24
  第一節 戰後日本的國際復歸 24
  第二節 日本公眾外交的發展 29
  第三節 日本公眾外交的組織與業務內容 40

第三章 日本的國際參與 44
  第一節 日本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44
  第二節 日本與《世界遺產公約》 50
  第三節 日本世界遺產的現況 60

第四章 日本世界遺產的公眾外交實踐 68
  第一節 日本在世界遺產發展上的貢獻 68
  第二節 日本世界遺產在公眾外交中的運作 75
  第三節 日本對世界遺產的跨國∕跨文化合作的新嘗試 83

第五章 結論 88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發現 8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4

參考文獻 96

附件 107
zh_TW
dc.format.extent 239794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861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公眾外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形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世界遺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遺產zh_TW
dc.title (題名) 日本世界遺產的公眾外交意涵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public diplomatic implications of the world heritage in Jap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英文部分
(一) 專書
Anholt, Simon. 2008.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Reputation”, ENGAGEMENT: Public Diplomacy in a Globalised World. London: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Ashworth G.J. and Tunbridge J.E. 1990. The Tourist-Historic City. London : Belhaven Press.
Boulding, Kenneth.E. 1959. “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 120-131.
Kunczik, Michael. 1997. Image of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eonard, Mark. 2002. Public Diplomacy.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Leonard, Mark and Small, Andrew T. 2005. Norwegian Public Diplomacy. London: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Lipmann, Walter.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Manheim, Jarol B. 1994.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 Evolution of Influ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che, Maurice. 2000. Megaevents and Modernity: Olympics and Expos in the Growth of Glob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Szondi, Gyorgy. 2008. “Public Diplomacy and Nation Branding: Conceptu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DISCUSSION PAPAERS IN DIPLOMACY. Clingendael:Netherlan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uch, Hans N. 1990.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 New York: St. Martin’s.

(二) 期刊論文
Divina Frau-Meigs. 2005. “The US’s Return to Unesco: Relaxation or Hardening
Before the Ghost of MacBride?” Quaderns del CAC, Issue 21:101-111.
McGray, Douglas. 2002. "Japan`s Gross National Cool" Foreign Policy, May 1.
Ryan, Jason; Silvanto, Sari. 2009.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The making and
management of a brand.” 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P.290-300.

(三) 網路資料
Bernstein, Steven. 2003.” Is UNESCO Reformed?” FrontPageMagazine.com.
Retrieved 17 May 2017.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Retrieved 2 May 2017.

Edward R. Murrow Center of Public Diplomacy, “DEFINITIONS OF PUBLIC
DIPLOMACY” The Fletcher School of Tufts University. Retrieved 21 February
2016.
Edward R. Murrow Center of Public Diplomacy, “What is Public Diplomacy?” The
Fletcher School of Tufts University. Retrieved 21 February 2016.

Kotler, Mindy. 2015.” UNESCO and Japan’s Act of Forgetting “. The Diplomat.
Retrieved 25 January 2016.

Lochridge, Mariko. 2015. “Mitsubishi Materials apologizes for using US prisoners of
war as slave labor“. Reuters. Retrieved 25 January 2016.

Ryall, Julian. 2015.” British Pow families complain as Japan asks for World Heritage
protection for slave labour sites”. The Telegraph. Retrieved 25 January 2016.
families-complain-as-Japan-asks-for-World-Heritage-protection-for-slave-labour-sites.html>
The Whitehouse. 2015. “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and Prime Minister Abe of
Japan at Arrival Ceremony”. Retrieved 25 January 2016.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Conditions of Integrity.
Constitution.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UNESCO. 2015. 39th session of the Committee-WHC-15/39.COM/INF.19.
< http://whc.unesco.org/archive/2015/whc15-39com-INF.19.pdf >

二、 日文部分

(一) 專書
河野靖,1995,《文化遺産の保存と国際協力》,東京:風響社。
松村正義,2002,《国際交流史》,東京:すずさわ書店。
青木保,1999,《「日本文化論」の変容──戦後日本の文化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赤羽恒雄,2009,〈ソフトパワーからハードパワーへ【転換する日本の安全保障政策】〉,《「在外」日本人研究者がみた日本外交》,東京:藤原書店,頁15-45。
安江則子,2011,《世界遺産学への招待》,京都:法律文化社。
世界遺産検定事務局,2011,《世界遺産検定公式ガイド》,東京:NPO法人世界遺産アカデミー/世界遺産検定事務局。
金子将史、北野充,2014,《パブリック.ディプロマシー──イメージを競う
国家間ゲームにいかに勝利するか》,東京:PHP研究所。
「現代用語の基礎知識」編集部,2015,《日本のたしなみ帖──世界遺產》,東京:自由国民。

(二) 期刊論文
文化政策推進会,1995,〈新しい文化立国をめざして-文化振興のための当面の重点施策について-〉,《月刊文化財》,通巻384号。
白井小百合,2012,〈国家イメージ戦略の変遷とジャパン•ブランドの今後 : 外務省による政策と戦略を中心に〉,《日本政治外交研究》,No.6:92- 115。
近藤誠一,2010,〈文化の力で日本と外交をもっと元気にしよう〉,《外交専門誌「外交」》,Vol.3:16-23。

(三) 網路資料
大平正芳施政方針演說,第87回國會,本會議,第2號,(1979/1/255),

檢索日期:2017年4月14日。
大阪府日本万国博覧会記念公園事務所,
檢索日期:2017年3月22日。
内閣官房,〈放送コンテンツの海外展開に関する現状分析(2013年度)〉,
,檢索日期:2016年2月12日。
内閣官房ホームページ,文化外交の推進に関する懇談会,
,檢索日期:2017年5
月12日。
文化外交の推進に関する懇談会報告書,2005,〈「文化交流の平和国家」日本の
創造を〉,,檢索日期:2017年4月19日。
文部科学省,1981,《学制百年史》,東京:帝国地方行政学会。

檢索日期:2017年4月12日。
北野充,2001,〈ブルネイからの衝撃:東南アジア政策を巡って〉,
,檢索日期:2017年4月8日。
佐々木隆
2010a,〈文化交流と文化外交〉,< http://ssk.econfn.com/bunka2/bkgk2-5.pdf >
檢索日期:2017年4月12日。
2010b,〈外務省〉,,檢索日期:
2017年4月12日。
法務省,在留外国人統計(旧登録外国人統計)統計表,
,檢索日期:2017年4月21日。
社団法人日本から台湾の世界遺産登録を応援する会。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筑波大学,2013,平成25年度筑波大学概要資料編,
,檢索日期: 2016年2月12日。

外務省
外務省,< http://www.mofa.go.jp/mofaj/ >。
1957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57/s32-contents.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58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58/s33-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59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59/s34-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0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0/s35-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1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1/s36-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2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2/s37-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3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3/s38-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4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4/s39-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5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5/s40-contents.htm>,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6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6/s41-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7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7/s42-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8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8/s43-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69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69/s43-13-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0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0s44-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1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1/s46-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2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2/s47-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3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3/s48-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4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4_1/s49-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5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5_1/s50-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6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6_1/s51-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7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7_1/s52-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8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8/s53-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79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9/s54-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0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0/s55-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1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1/s56-contents.htm>,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2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2/s57-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3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3/s58-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4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4/s59-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5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5/s60-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6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6/s61-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7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7/s62-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8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8/s63-contents.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89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9/h01-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15日。
1991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90/h02-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0日。
1992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92/h04-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0日。
1993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93_1/h05-1-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0日。
1995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95_1/h07-contents-1.htm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0日。
1996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96/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1日。
1997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97/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1日。
1998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98/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1999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99/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2000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00/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2001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01/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2002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2/gaikou/html/honpen/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2003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3/gaikou/html/honpen/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2004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4/hakusho/h16/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2日。
2005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5/index1.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06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6/html/framefiles/honbun.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07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7/html/framefiles/honbun.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08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8/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09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9/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0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0/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1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1/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2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2/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3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3/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4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4/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5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5/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2016年外交青書,<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6/html/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7年6月25日。

国際交流基金
國際交流基金,
2006,JFサポーターズクラブ-9月のイベント報告。
国会会議録検索システム
1981,眾議院-外務委員會第19號,檢索日期: 2017年5月12日。
1987,参議院-予算委員會5號,檢索日期: 2017年4月12日。
1988,参議院-預算委員會第二分科會一號,檢索日期:2017年5月12日。
1991,眾議院-文教委員會4號,檢索日期: 2017年5月14日。
1991,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第二分科會,檢索日期: 2017年5月12日。

三、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卜正珉,2009,《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台北:翰蘆圖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委員會,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 政治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申險峰、渠培娥、李成浩著,周烈編,2013,《世界大國(地區)文化外交.日本卷》,北京:世界知識。
吉姆.麥圭根(Jim McGuigan)著,何道寬譯,2010,《重新思考文化政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李汾陽,2010,《文化資產概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沈姍姍等人著,沈姍姍編,2010,《國際組織與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金子將史、北野充主編,公共外交翻譯組譯,2010,《公共外交──輿論時代的
外交戰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黃貞燕,2008《日韓無形的文化財保護制度》,宜蘭: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管文虎,1999,《國家形象論》,四川: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趙可金,2007,《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辭書。
韓召穎,2000,《輸出美國:美國新聞署與美國公眾外交》,天津:天津人民。

(二) 期刊論文
莊國平,2008,〈國家形象與公眾外交:中共新國家形象建構之分析〉,《復興崗學報》,No.92:頁317-346。
陳隆豐,2015,〈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新世紀智庫論壇》,第69期:頁52-58。
傅新,2004,〈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形象〉,《國際問題研究》,No.4:頁13-17。
湯光鴻,2004,〈論國家形象〉,《國際問題研究》,No.4:頁18-23。

(三) 網路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5,〈2015年5月14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
記者會〉,shtml>,檢索日期2016年1月25日。
邱宇,2015,〈朴槿惠:日本「明治遺址」申遺會引發國家分歧〉,《中國新聞網》,
5月21日,,檢索日期:2016年1月25日。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zh_TW